首页> 中文学位 >佛教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以开封大相国寺为例
【6h】

佛教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以开封大相国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 绪论

2 相关研究进展及文献综述

3 研究区的概况

4 佛教旅游资源价值分类及评估理论和方法

5 大相国寺问卷调查研究

6 大相国寺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评估

7 大相国寺旅游资源非利用价值评估

8 主要的结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 录

后 记

展开▼

摘要

随着我国大众旅游的兴起,国内宗教文化旅游也蓬勃发展起来。我国有众多的宗教名胜古迹,尤以佛教资源最多,作为历史遗留物、老祖宗留给后代的宝贵资源,佛教旅游资源在旅游大开发中占十分重要地位,在推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随之也出现了佛教文物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景区管理混乱、商业化倾向等问题。纵观学术界对佛教旅游的研究,多限于定性的文字描述,集中在对旅游资源规模、等级、开发条件等方面,对佛教旅游资源的定量研究较少。对佛教旅游资源自身经济价值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加之受商品价值论的影响,佛教旅游资源不参与交换,没有人工劳动便没有价值,便形成了佛教资源本身没有价值的错误观念,导致了资源的无偿侵占、掠夺开发和浪费使用。对旅游资源价值的评估是检测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效果的理论基础,因此在目前佛教旅游景区面临众多问题威逼佛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对佛教旅游资源进行价值评估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在理解佛教旅游和资源价值评价的进展的基础上,构建佛教旅游资源价值,采用旅行费用区间分析法和条件价值法对大相国寺利用价值和非利用价值进行估算,以期对大相国寺的资源管理决策和资源补偿提供一定的参考,为大相国寺的经营管理与保护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本文内容分为八章:
   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选题的背景、意义、研究内容、方法与路线、主要创新点以及研究的难点等;
   第二章:研究综述。阐述了国内外关于佛教旅游的研究进展,从研究的历史进程、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方面分析国内外关于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的研究进展情况;
   第三章:景区概况。主要介绍景区所在地的自然和社会概况,以及景区资源特征、历史渊源及资源评价。
   第四章:价值分类以及评估理论基础和方法。分析了旅游资源价值的分类,构建佛教旅游资源价值评估体系,指出大相国寺旅游资源价值分为利用价值和非利用价值,前者包括游憩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文化教育价值;后者包括选择价值、遗产价值和存在价值。
   第五章: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相国寺省内游客比重较大,客源地不太分散;性别比例中男性略高于女性;年龄以青壮年为主;文化程度中以大专、本科居多;职业构成中教师、企事业管理人员和学生较多;收入构成以2000以下比例较大;首次到访占较大比例;通过口碑介绍了解大相国寺的较多;旅游的动机还是以最低级的游览观光为主。
   第六、七章:价值评估。采用TCIA和CVM方法对大相国寺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和非利用价值进行评估,大相国寺的利用价值中的游憩价值为1.49亿元,非利用价值是74026.7万元。非利用价值中存在价值为12425.91万元,遗产价值为27231.25万元,选择价值为32783.25万元。
   第八章:结论和展望。概括本文的主要结论和研究成果,指出研究不足和后续研究。并结合问卷中反映的大相国寺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缺点,如游客问卷中提出的软环境、卫生、服务态度等满意度较差的项目,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对大相国寺旅游的发展有所裨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