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价值链视角的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6h】

基于价值链视角的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基本概念界定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述评

2.1 经典视角:基于产品间分工的产业转移

2.2 GVC视角: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产业转移

2.3 融入GVC和构建NVC:基于价值链提升的产业转移

2.4 小结

第三章 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范式演进:从融入GVC到构建NVC

3.1 产业转移:一个必然的选择

3.2 全球价值链角度:一条有效的途径

3.3 构建与GVC并行的NVC:面向未来的战略

第四章 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耦合研究:构建国内价值链(NVC)

4.1 GVC和NVC的内涵比较

4.2 国内价值链的驱动力、治理和转移路径

4.3 构建NVC条件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机理

第五章 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和升级:中牟汽车产业集群

5.1 中牟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

5.2 汽车产业价值链构建和转移趋势分析

5.3 中牟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互动关系

5.4 中牟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对策建议

第六章 购买者驱动型价值链和升级:民权冷谷

6.1民权制冷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

6.2轻工产业链价值演变规律与产业转移特点

6.3民权制冷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机理

6.4民权制冷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对策建议

第七章 原材料驱动型价值链和升级:伊川铝工业集群

7.1 伊川铝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

7.2 铝产业链的价值分布演变与产业转移特点

7.3 伊川铝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机理

7.4 伊川铝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对策建议

第八章 混合驱动型价值链和升级:重庆和河南富士康比较

8.1 电子信息产业价值分布演变与产业转移特点

8.2重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升级路径

8.3河南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升级路径

8.4 重庆和河南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升级内在机理和对策建议

第九章 价值链下河南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系统分析

9.1 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梯度测算和行业分析

9.2 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分布和区域差异

9.3 国内价值链构建下河南主要产业转移集群升级策略

第十章 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的综合性政策建议

10.1 抢抓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10.2 分类指导,加快产业集群升级

10.3 扬长避短,加快环境和制度建设

第十一章 结语

11.1主要结论

11.3 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产业转移呈现梯度转移的经济特征,由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呈波浪式演进。二战以来,国际上已发生三轮大的产业转移,总体表现出从简单的产品贸易到价值链分工的全球化。在延续第三轮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产业跨国转移的基础上,出现了中国国内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即第四次产业转移。庞大的国内市场、突出的区域差异和巨大的地区发展差距,是第四次产业转移的鲜明特征。本研究结合这一时代特征,基于价值链理论,对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进行系统论述,并针对河南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目的是通过产业转移构建国内价值链和区域生产网络,通过产业转移摆脱低端锁定、超越国际代工,通过产业转移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本文在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以调查研究为主要研究形式,综合运用数理分析、归纳和演绎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对价值链条件下特别是构建国内价值链条件下,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的驱动力、治理模式、转移路径、升级机理开展深入分析,结合河南提出了综合性政策建议。论文共分11个部分:
  第一章,引言。主要论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指出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历史规律和时代特征,提出了论文的基本框架、研究思路和方法。作为承接地的中西部省份,通过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借助外力加快发展,更重要的是运用东部地区率先切入全球价值链(GVC)的“在位优势”,通过学习和追赶,加快中西部地区产业链整合,构建国内价值链(NVC),培育本土企业,注重内需市场,完成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由此提出了论文的主题。
  第二章,国内外研究述评。通过对产业转移、全球价值链、国内价值链研究的综述和回顾,提出国内外研究的特点和不足:一是关于产业转移的研究是沿着从宏观到微观的一条脉络进行的,由产业间向产品内、由国家之间向区域之间逐步演进,从区域的层面研究宏观机制、从企业的层面研究微观动因,是未来研究发展的趋势。二是国内关于全球价值链的研究是沿着两条路线进行的。早期主要是嵌入全球价值链,对不同的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动因、治理、模式、机制进行分析。随着国内产业转移的加速,构建国内价值链的研究逐步增多,但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指导实践方面尚显不足,而这些理论恰恰是急需的。三是产业集聚、价值链提升、跨国公司治理三者融合共生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加快融入GVC和构建NVC,真正将产业集聚、价值链提升和跨国公司治理融合在一起,摆脱低端锁定或俘获,促进产业升级,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第三章,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范式的演进:从融入GVC到构建NVC。基于GVC这一有效途径,提出了构建与GVC并行的NVC这一面向未来的战略,努力推动新一轮产业转移实现需求转型、产业转型和区域协调。与GVC相比,NVC构建是利用中国切入GVC后获得的在位优势以及通过微笑曲线、学习曲线所获得的在研究开发、弹性生产、工程能力、反应速度、规模制造和后勤运筹等竞争优势,以本土企业为核心,以国内市场为依托,以区域产业分工为基础,培育本土企业的品牌、销售终端渠道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并由本土企业来主导和治理产业价值链分工生产体系,从而实现以中国企业为核心的价值链的再造和升级。
  第四章,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耦合研究:构建国内价值链(NVC)。通过与全球价值链比较,将国内价值链分为四种类型:生产者驱动型、购买者驱动型、原材料驱动型、混合驱动型,分别阐述了国内价值链的驱动力、治理、转移路径和升级机理。一是生产者驱动型能够迅速带动产业集群升级。既可以是国内外大型企业通过市场网络投资而构建的区域生产网络,也可以是本土优势企业吸引配套企业而构建的区域生产网络。其升级轨迹和升级方式一般会沿着功能—产品—工艺流程—链条升级进行,企业的技术创新、生产能力和相关产业的垂直整合是其升级的核心所在。对承接地而言,要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和在位优势,吸引配套企业转移,形成领导企业主导的本地生产供应链的垂直分工体系。二是购买者驱动型能够快速促进集群规模扩张。为降低成本、追求利润,众多的中小企业一般会选择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本地配套相对较强的地方,通过商会、协会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等,以抱团转移的形式,集中进入转入地,表现为很强的社会同构性、空间临近性、亲缘地缘网络性等特性。其升级轨迹和升级方式一般会沿着工艺流程—产品—功能—链条升级轨迹进行,创造自身的品牌和销售渠道是其产业升级的核心。对于承接地而言,一般通过推动专业化市场以及产业集群竞争秩序有序化、创新合作网络的形成,促进产业集群迅速壮大。三是原材料驱动型有利于产业集群链式延伸。沿海大型原材料精深加工企业依托原材料基地实施产业整合,追求资源保障能力、产业整合能力、精深加工能力,通过垂直一体化强化规模效应、链条效应和节能减排降耗等,是其产业升级的核心所在。对承接地而言,一方面,加快转移企业与承接地企业的联合重组,不断拓展和延伸产业链,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技术合作和技术创新,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在本地尽快转化。四是混合驱动型能够促进产业集群的整体发展。大型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近年来开始向中西部地区大规模转移,在生产领域实现大范围、大尺度、大产业上的垂直整合和区域一体化,通过整合区域现有产业,引进原有配套企业,按照区域交通半径建设配套产业集群和原料基地,发挥巨型跨国公司的带动效应。
  第五章至第八章,国内价值链构建案例研究。第五章选择中牟汽车产业集群进行生产者驱动型案例研究,郑州日产、海马商务等整车企业相继入驻中牟汽车产业集聚区后,“以整带零,以零促整”的产业链互动发展特征非常明显,为建设郑汴百万辆汽车基地奠定了基础。第六章选择民权冷谷进行购买者驱动型案例研究,民权全力承接香雪海、飞龙、华美等制冷企业转移,积极引进配件空白、不足的“短板”项目,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正在发展成为享誉国内的制冷基地。第七章选择伊川铝工业集群进行原材料驱动型案例研究,伊川依托煤、电、电解铝等上游资源,吸引龙鼎铝业以及其他转移企业,促使铝工业由传统的电解铝向铝板带、铝箔等深加工环节及铝材散热器等铝终端产品延伸,正在形成以电解铝和铝深加工为特色的产业集群。第八章通过重庆和河南富士康的比较分析研究混合驱动型案例,通过分析两省各具特色的做法,指出富士康在重庆和河南实施垂直整合,形成综合带动效应,使两省迅速成为全国重要的高端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基地。
  第九章,国内价值链下河南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的系统分析。依托价值链理论,对河南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进行系统研究。一是河南承接产业转移梯度和重点行业。通过建立Topsis和梯度系数模型,提出了河南承接产业转移前景广阔、空间巨大,河南在有色、食品、纺织、轻工、建材、装备、汽车等方面可以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行业,电子信息可以作为跨越发展的突破性行业。二是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价值等级规律。从产业集聚空间格局上看,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高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郑洛都市圈和中原城市群,按照距离衰减规律呈向心分布,而食品、服装、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则按照距离递增规律离心分布,主要分布在地处外围辐射圈的豫东、豫南、豫北传统农区。从升级要求上看,价值链空间等级高端要十分重视集群内分工合作所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学习机制和外部网络联系,由此引发创新;而低价值空间等级的地方产业集群应更加关心集群效应和外部网络关系,由此带来成本控制。三是河南主要产业转移集群升级策略。对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产业、纺织服装产业、食品工业、轻工业、陶瓷工业、铝工业通过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进行了重点分析。
  第十章,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的综合性政策建议。基于理论和案例分析,提出了综合性政策建议。一是以链式招商和集群承接构建产业转移长效机制。以构建NVC为核心,以链式招商和集群承接为核心,探索飞地建设、共建集群、税收分成等多种形式,努力构建产业转移长效机制。二是以发挥比较优势和因地制宜为原则分类引导地方产业集群成长升级。着力引进龙头企业,打造垂直分工的生产者驱动型集群格局。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打造水平分工的购买者驱动型产业格局。适度引进资源精深加工产业,打造垂直一体化的原材料驱动型集群格局。强力吸引龙头型跨国公司,打造垂直整合的混合驱动型集群格局。三是以强化政府服务为核心合理配置政府管理职能。政府工作的重点从引进大企业和对个别企业的重点扶植向培养领导型的地方产业集群转变,从过度依赖外来要素和外来企业向培育产业集群内部网络关系转变,从强力招商向降低物流和融资成本、营造诚信的商业环境和重商的文化氛围等根本性的制度建设转变。
  第十一章,结论。通过系统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构建与GVC并行的NVC是可行的战略选择,不同的NVC构建模式有着不同的驱动力、治理模式和转移路径,不同的NVC构建直接决定着地方产业集群升级轨迹,政府在地方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升级中大有可为,构建NVC呈现一般性变化和相互间的变化。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国内价值链的构建范式、通过产业转移提升区域竞争力研究、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同时,指出了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著录项

  • 作者

    陈维忠;

  •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

  • 授予单位 河南大学;
  • 学科 经济地理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高建华;
  • 年度 2012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产业结构;
  • 关键词

    价值链; 产业转移; 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