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忠实与补偿——葛浩文当代文学翻译研究
【6h】

忠实与补偿——葛浩文当代文学翻译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一 引言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创新点

二 走近葛浩文

2.1 文学翻译40年

2.1.1 探索时期(1976—1992)

2.1.2 发展时期(1993—2012)

2.1.3 巅峰时期(2013—)

2.2 葛氏译者特质

2.2.1 对文学翻译的挚爱

2.2.2 严谨认真的态度

2.2.3 丰富的执教经历

2.2.4 良好的编辑素养

三 葛浩文的翻译观

3.1 文本选择:个人喜好与市场利益相结合

3.2 翻译是要忠实地再现作者的意思而非词句

3.3 译者要为目的语读者而译

四 葛氏译本中的忠实与补偿

4.1 《尹县长》:处女译

4.1.1 加注法(注释、译者序)

4.1.2 释义

4.1.3 替换

4.1.4 增译

4.1.5 省译

4.1.6 直译

4.2 《天堂蒜薹之歌》:翻译生涯的转折点

4.2.1 书后人物注释

4.2.2 释义

4.2.3 替换

4.2.4 增译

4.2.5 省译

4.2.6 直译

4.3 《我不是潘金莲》:巅峰时期新作

4.3.1 释义

4.3.2 替换

4.3.3 增译

4.3.4 省译

4.3.5 直译

五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展开▼

摘要

美国翻译家葛浩文从事文学翻译40年,将30多位中国作家的50多部作品译成英文介绍给英美读者,是中国文学最为信赖的使者。随着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围绕葛浩文及其翻译风格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借鉴作用等话题,成为国内外翻译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有部分国内外学者和媒体为葛浩文的翻译风格贴上了“连译带改”的标签。德国汉学家顾彬认为,西方读者读的并非原汁原味儿的“莫言”,而是经过葛浩文“删减”、“改译”、“整体编译”后再创造的“莫言”。相反,部分国内译学界专家在对传统“忠实性原则”产生质疑的同时,认为葛浩文的“连译带改”风格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唯一正确模式。面对莫衷一是的评议,葛浩文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的职责是要忠实地再现作者的意思而非词句。英语和汉语是天壤不同的两种语言,真要逐字逐句的翻译,不但对不起读者,更会对不起原著和作者。
  对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对葛浩文“连改带译”翻译风格的渊源、“连改带译”的翻译风格及其同“忠实性原则”之间的关系,以及葛浩文40年翻译风格的发展轨迹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引言,通过对近些年国内外学术界对葛浩文翻译风格的研究的总结,提出本论文的创新点。第二章讲述葛浩文40年的翻译经历,总结他的译者特质。第三章为本文作者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之上,概括出的葛氏翻译观:第一,个人喜好与市场利益是文本选择的重要因素;第二,翻译是要忠实地再现作者的意思而非词句;第三,译者要为目的语读者而译。第四章选取葛浩文三部代表译作——《尹县长》、《天堂蒜薹之歌》和《我不是潘金莲》为个案研究,用文献比对的方法,探究其译作“连译带改”和“忠实”之间的关系。第五章为结论,通过个案分析及大量例证,提出笔者的三个发现:一、多年的编辑经历是影响葛浩文形成“连译带改”翻译风格的重要因素;二、“连译带改”更多地是对目的语读者的一种文化补偿,这种补偿是译者尊重原著和作者的一种表现;三、坚持走自己的道路,风格始终如一,是葛浩文成为“英译中国当代文学”首席翻译家的重要原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