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文心雕龙》才性论与文德论研究
【6h】

《文心雕龙》才性论与文德论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 言

第1章才性论的起源与发展

1.1先秦时期

1.2两汉时期

1.3魏晋时期

1.3.1曹操:求才令

1.3.2曹丕《典论·论文》

1.3.3刘劭《人物志》

1.3.4钟会“四本论”

1.4近代和现代

第2章《文心雕龙》的才性论

2.1才、气、学、习—《体性》

2.2才难然乎,性各异禀—《才略》

2.3贵器用而兼文采也—《程器》

第3章《文心雕龙》的文德论

3.1文德论溯源

3.1.1文德发源于先秦

3.1.2确立于两汉

3.1.3弘扬于魏晋六朝

3.2《文心雕龙》的文德

3.3文人无行的问题

第4章文德与才性之关系

4.1文德与才性之关系:统一于作家论

4.2理论成因

4.2.1对前人理论的充分继承

4.2.2儒学梦想和挫折经历对刘勰的影响

第5章简评《文心雕龙》才性论与文德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一部体大思精的巨著。作为文学理论专著,其特点之一,就是在充分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系统的才性理论。在文学史上,才性论由来已久,先秦、两汉和魏晋时期,许多大家、名著,对此都有论述。《文心雕龙》在此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了以上理论。本书共50篇,其中涉及到的篇章,有《体性》、、《才略》、《程器》等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才、气、学、习”的作者创作素质四要素论,比较全面的概括了构成作家创作才能的几个方面。其中,才、气注重先天,学、习注重后天。各要素彼此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作者的创作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作者论的发展。对促进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起到积极作用,对后世文学、文论和批评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是梳理《文心雕龙》之前的才性理论。分为先秦时期、两汉时期、魏晋时期三个阶段。在前人研究论述的基础上,有所分析和总结,为进一步探讨刘勰的才性论奠定基础。
   第二章是梳理分析《文心雕龙》的才性论。主要分析《体性》《才略》《程器》三篇,对才性论做一个整体性的概括与把握。《体性》从才、气、学、习理论入手做具体分析;《才略》篇重在对作者“才略”的评论,以“才”论文,以“才”论作者;《程器》中专门讨论作者主体构成的“才”与“德”的关系,主张德才兼备。
   第三章是梳理分析《文心雕龙》的文德论。就是“才德”问题,也称“才性”问题,即人的才能与德行的关系问题。
   第四章讨论才性论和文德论的关系。二者统一于作家论。分析理论的成因,一是刘勰对前人理论的充分继承,还有就是儒学梦想和挫折经历对刘勰的影响。
   第五章是简述《文心雕龙》才性论的价值和影响,以及对后世作家论研究的指导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