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革命历史小说”中的生命意识
【6h】

“革命历史小说”中的生命意识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 言

第1章 农民与土地的血肉深情

1.1 对土地的渴望——生存和尊严的需求

1.2 对乡土的眷恋——生命之根和归宿感的追寻

1.3 对国土的捍卫——生命抗争意识的觉醒

第2章 作为生命原动力的情感表达

2.1 革命爱情与凡俗爱情的契合

2.2 革命话语中的亲情流露

2.3 生死与共的战友情

第3章 立足于生命价值判断的死亡意识

3.1 作家死亡意识的形成

3.2 文本死亡意识的呈现

结 语

参考文献

致 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近年来对“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的研究,从文学生产体制或从“反现代的现代性”角度论述者居多。相当多的论者认为,这类作品因受政治意识形态严格“规训”,对生命个体的生命体验、生命意识表现极少。本文认为,“十七年”小说家大多有丰富的生活经历,他们的创作虽是“带着镣铐跳舞”,但独特的生命体验和个体生命意识还是直接间接地渗入作品的艺术描写之中,而这些需要通过细读文本加以辨析。
  生命意识是只有人才有的关于生命的体验,是出于人的本能而又带有很深的文化内涵的意识。它既包括人类对于生命的诞生与不可逆转的消亡、生存环境、状态和方式的客观性认识,也包含人对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的汲汲求索。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对生和死的认识和体验。生命意识的内涵和外延很广,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的生命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土地是农民的生命之源。革命战争的历史主要是“打土豪、分田地”以及抵抗侵略、捍卫国土的历史。因此,土地是一个无法绕行的主题,它是农民赖以为生的地理资源,承载着农民的生存欲望和尊严需求,更是他们生命的根以及归宿。因此生命在内忧外患的交迫下迸发出无比强大的抗争力量。第二,情感是生命的原始动力之一,它的存在使人们拥有了生存下去的信心,有了扛枪走上战场的力量。在这些小说中爱情和亲情是促使人们参加革命斗争的主要原因,而在革命与情感的交汇中,爱情依然能够显现出凡俗爱情的美好,亲情冲破了家庭的藩篱,摆脱了单纯地为家人复仇的思想局限,升华成为深厚的军民情,同时令人动容的还有生死与共的战友情。第三,死亡意识是生命意识的核心,作家死亡意识的形成一方面源于民族文化历史积淀,即人类对死亡恐惧的集体无意识以及为了摆脱死亡威胁的种种努力;另一方面是由于作家亲历了战争并从中获得不同于常人的死亡体验。这样的死亡意识呈现在文本中便表现出两种基本的死亡态度:乐生恶死和舍生忘死。无论是普通人还是英雄,对死亡的先验恐惧都是相同的,但人们通过追寻信仰和生命价值完成了对死亡的超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