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生死观研究
【6h】

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生死观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对生与死的关注是幼儿生活世界中的普遍现象

(二)认识和理解幼儿是教育的起点

(三)理解幼儿应立足儿童视角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儿童视角的研究

2.儿童视角的发展——儿童参与研究的新方式

3.儿童视角的反思——儿童视角的利弊之争

4.儿童视角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二)不同学科对生死观的研究

1.从宗教、哲学角度对生死观的研究

2.从文学角度对生死观的研究

3.对幼儿的生死观相关的研究

(三)研究评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儿童视角

(二)“活的”和“死的”

(三)生死观

四、理论基础——现象学的有关理论

(一)研究原则——面向事物本身

(二)研究入口——幼儿“是其所是”的现象

(三)分析方法——三角互证保证 “如其所是”

(四)研究落脚点——回到教育本身

第一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对象的选取

五、研究方法的确定

(一)现象学与本研究的契合

(二)具体的研究方法

1.访谈法

六、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一)资料的收集

1.访谈

2.绘画

(二)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三)文本写作

七、研究质量和伦理保证

(一)研究质量

1.准确性

(二)研究伦理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幼儿的植物生死观

一、“活的”植物与植物的“死”

(一)幼儿与“活的”植物

1.春天花会开

2.种菜让“我”快乐

3.“我”喜欢玫瑰花

4.绿色的葱

(二)幼儿关注植物的“死亡”现象

1.草莓死了,就没有草莓吃了

2.植物是妈妈辛苦赚钱买的

幼儿的植物生死观的意义主题提炼

(一)主题1——幼儿对植物生命的认知

1.子主题——“外观特征”或“是否能动”是判断植物有、无生命的依据

2.子主题——“种子”或“购买”是植物的生命来源

3.子主题——“不死”、“死而复生”和“死亡终结性”三类不同的植物死亡概念

4.子主题——“寒冷”、“外力破坏”和“缺水”是植物死亡的原因

5.子主题——植物死后最终都会回归土里

(二)主题2——幼儿对植物生命的体验

1.子主题——鲜活的植物让人愉悦,植物的死亡因不同的需要带来不同体验

2.子主题——植物是人类生活的必须品

(三)主题3——幼儿对植物生命的行为

1.子主题——满足自身爱好的需要

2.子主题——害怕惩罚,服从成人的权威

3.子主题——关爱植物的生命

三、对幼儿的植物生死观的总结与反思

第三章 幼儿的动物生死观

一、“活的”动物与动物的“死”

(一)幼儿与“活的”动物

1.小鸡破壳

(二)幼儿关注动物的“死亡”现象

1.科技创造的宠物不会死

2.小鸡死了“我”很高兴

3.动物死了“我”很生气

4.动物死了“我”很伤心

二、幼儿的动物生死观的意义主题提炼

(一)主题1——幼儿对动物生命的认知

1.子主题——可以“动”是幼儿判断动物生命的主要依据

3.子主题——人造动物不会死,其它动物死了就没了

4.子主题——“外力破坏”和“衰老”是造成动物死亡的原因

5.子主题——“土里”或“天堂”是动物死后会去的地方

(二)主题2——幼儿对动物生命的体验

1.子主题——不同的需要影响幼儿对动物的感情

2.子主题——每一种生命都在努力生长

(三)主题3——幼儿对动物生命的行为

1.子主题——出于关注自我“喜好”或“能力”的需要做出关怀生命的行为

2.子主题——因为关爱动物生命,从而保护动物生命

三、对幼儿的动物生死观的总结与反思

第四章 幼儿对人生命的认知、体验和行为

幼儿生活中的他人

(一)幼儿与“活的”人

1.科技创造人

2.期待生命的到来

3.生命的诞生不易

(二)幼儿关注人的“死亡”现象

1.人是不会死的

2.人死还能复生

3.死后的世界

4.死亡之后的仪式

5.思念亲人

二、幼儿对人的生死观的意义主题提炼

(一)主题1——幼儿对人的生命的认知

1.子主题——“会活动”和“有心跳”是幼儿判断人有生命的主要依据

2.子主题——“人造”“猿猴进化”和“母体”是幼儿对人的来源的不同说法

3.子主题——幼儿对人死亡有“不死”“前后矛盾”和“死亡功能终结”这三类看法

4.子主题——“外力破坏”和“衰老”是幼儿分析人死亡的原因

5.子主题——幼儿认为人死后会去土里、天堂等地方或者变成其它物体

(二)主题2——幼儿对人生命的体验

1.子主题——对“生”的“喜悦”和“死”的“忧伤”和“害怕”

2.子主题——思考人的生命,理解父母的辛苦,想要好好生活

(三)主题3——幼儿对人生命的行为

1.子主题——基于关注自我安全或能力的实现而关怀他人生命

2.子主题——基于关爱他人生命而做出关怀他人生命的行为

三、对幼儿对人的生命的理解的总结和反思

第五章 结论与思考

一、研究结论

(一)幼儿的生死观是一个整体

(二)幼儿的生死观在认知、情感体验和行为在三个维度发展是不平衡的

(三)幼儿对不同对象的生死观是有差别的

(四)幼儿对不同对象的生死观是有联系的

(五)有养殖经验的幼儿的生死观发展最好

(六)幼儿对死亡带来的不良体验受情感联系程度的影响

(七)幼儿的生死观体现出朴素哲学

(八)幼儿对死亡的态度异于成人的想象

二、对幼儿生命教育的反思

(一)认识理解幼儿的需要是教育的基础

(二)幼儿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阻碍

1.传统文化对死亡问题的忌讳

2.现实教育的功利化

3.生命教育的不足

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1.选择恰当的教育影响

2.发挥教育者的教育作用

3.形成家、园、社会通力合作的教育合力

三、研究的特色、局限与展望

(一)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二)研究局限和思考

参考文献

中文著作类:

期刊、论文集、报纸类:

硕博论文:

外文类:

附录

附录1 家长知情信

附录2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自人类产生,生与死的问题就困扰着人们。生从何来?死去何处?这是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在生活中,幼儿也会发出诸如:我是从哪来的?我会死吗?死了以后去哪了?等问题,在幼儿这些问题的背后,他(她)究竟想知道什么?生活中有过死亡体验的幼儿,这种体验对他(她)们来说是怎样的,对他(她)们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都使得我们关注和探究。幼儿生死观是其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对生命的朴素哲学思考,反映的是幼儿的精神世界,对其未来的生活将产生重要影响。 本研究属于质的研究。运用现象学的研究方法指导研究,主要以访谈法和作品分析法作为收集资料的方法,对大班幼儿的语言及其作品等方面的资料进行收集;结合资料分析大班幼儿的生死观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第一章,包含研究的目的、意义、问题和研究方法的运用、资料的收集和分析、研究的思路。 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从植物、动物和人的角度来搜集大班幼儿对这三类对象的生死观,通过分析幼儿的访谈资料和绘画作品,得出大班幼儿的生死观的大概面貌。 第五章,总结研究结果,发现大班幼儿的生死观是一个整体;大班幼儿的生死观在认知、情感体验和行为在三个维度发展是不平衡的;大班幼儿对不同对象的生死观是有差别的;大班幼儿对不同对象的生死观是有联系的;有养殖经验的大班幼儿的生死观发展最好;大班幼儿对死亡带来的不良体验受情感联系程度的影响;大班幼儿的生死观体现出朴素哲学。生命教育的开展受统文化中对死亡问题的忌讳、现实教育的功利化、生命教育的不足以及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的阻碍变得“举步维艰”,因此,笔者结合研究结论围绕生命教育的要素提出相应建议,主要是选择恰当的教育影响、发挥教育者的作用和形成家、园、社会通力合作的教育合力三大方面来提出相应的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