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胆汁反流性胃炎与中医证型分布及其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
【6h】

胆汁反流性胃炎与中医证型分布及其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病例选择

2调查项目

3调查方法

4研究指标

5统计方法

结果

1发病原因

2胃镜检查与病理

3中医证型分布

理论探讨

1现代医学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2中医学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3胆汁反流性胃炎与中医证型

4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防治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缩略语表

附录2:文献综述

展开▼

摘要

目的: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我院胃镜诊断的胆汁反流性胃炎(BRG)病例做一临床调查,以初步揭示其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并结合现有文献进行相关因素的探讨,可望对该病有进一步的认识,进而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和相关文献,制定统一调查表。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4月—2009年1月经胃镜诊断的BRG的临床资料,将资料整理做出回顾性分析。参照2001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编的《实用中医消化病学》和七版《中医内科学·胃痛》的诊断及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共纳入316例。调查病例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和体征及胃镜下胃粘液糊的色泽、胃粘膜象及Hp检测,同时了解饮食、情志因素及伴发疾病。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双向无序列联表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1.发病原因:316例BRG患者有胆囊疾病者92例,占29.11%;有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精神心理因素者65例,占20.57%;长期饮食不节者80例,占25.32%;有烟酒嗜好者89例,占28.16%;不明原因者103例,占32.59%。
  2.胃镜检查与病理:1)胆汁反流情况:316例BRG胃镜下可见不同程度的胆汁反流,其中Ⅱ级者最多。2)病理改变及Hp检测:BRG的病理表现主要为粘膜慢性炎,其中慢性浅表性炎症261例,占82.59%;慢性萎缩性炎症55例,占17.41%。Hp阳性者100例,阴性者216例,Hp阳性率为31.6%。不同程度胆汁反流的Hp感染比较,差异显著(P﹤0.01);同期316例BRG与1328例非BRG患者的Hp感染比较,差异显著(P﹤0.01)。3)合并其它上消化道病变情况:合并食管粘膜损伤者75例,发生率为23.73%,其中慢性食管炎者45例,反流性食管炎30例;合并消化性溃疡者37例,发生率为11.71%,其中球部溃疡28例,胃溃疡9例;合并十二指肠球炎者12例,发生率3.80%;合并胃息肉者10例,发生率3.16%。
  3.中医证型分布:肝胃不和110例,占34.81%;脾胃湿热82例,占25.95%;脾胃虚弱52例,占16.46%;饮食停滞31例,占9.81%;胃阴不足23例,占7.28%;胃络瘀阻18例,占5.70%。1)316例BRG患者男140例,女176例,BRG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的中医证型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2)不同证型的年龄分布比较,经Ridit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胃不和、脾胃湿热型在各年龄段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呈减少趋势;而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胃络瘀阻型在各年龄段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呈增多趋势。3)不同证型的胆汁反流程度比较,经Ridit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胃阴不足的胆汁反流程度以Ⅰ、Ⅱ为主,而脾胃湿热、肝胃不和以Ⅱ、Ⅲ为主。4)不同证型的胃粘膜病理改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和胃阴不足两型的粘膜萎缩发生率较高。5)不同证型的Hp阳性率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显著(P<0.01),脾胃湿热型的Hp阳性率相对其它证型较高。
  结论:
  胆囊疾病(胆囊炎、胆石症、胆囊切除术后)是BRG发病的重要原因,情志、饮食、烟酒等因素参与本病的发生。胆汁反流程度与Hp感染相关,胆汁反流程度越重,Hp的阳性率越小。BRG与食管粘膜损伤及消化性溃疡相关。
  BRG的中医证型分布以肝胃不和者最多,其余证型依次为脾胃湿热、脾胃虚弱、饮食停滞、胃阴不足和胃络瘀阻。BRG的年龄分布以青年人居多,年轻者多倾向于肝胃不和与脾胃湿热型,而年长者多倾向于脾胃虚弱、胃阴不足和胃络瘀阻型。胆汁反流程度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虚证的胆汁反流程度多轻,而实证的胆汁反流程度多重。BRG的病理改变以浅表炎症为主,而脾胃虚弱和胃阴不足两型的粘膜萎缩发生率较高。BRG的HP阳性率较低,而脾胃湿热型的HP阳性率相对其它证型较高。
  以上符合胆汁反流性胃炎肝(胆)胃疏降失常,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的病机,以及中医对疾病转归的一般认识,即初病多实,而久病多虚,久病入络或热久伤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