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荀子教化思想对高校德育实践的启示
【6h】

论荀子教化思想对高校德育实践的启示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导论

0.1 研究综述

0.1.1 关于高校德育存在问题的研究概况

0.1.2 关于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概况

0.2 研究意义

第一章 高校德育实践存在的问题

1.1 德育地位与应然的偏离依然普遍

1.2 德育理论与实践的错位依然存在

1.2.1 科学的德育理念尚未真正确立

1.2.2 科学的评价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1.2.3 科学的德育格局尚未真正形成

1.3 德育与生活世界的疏离依然严重

1.3.1 德育目标虚大

1.3.2 德育内容空泛

1.3.3 德育方法陈旧简单

第二章 荀子教化思想的内涵

2.1 “性恶善伪”的逻辑起点

2.1.1 人之性恶

2.1.2 善者伪也

2.1.3 性伪紧张

2.2 “心可知道”的现实可能

2.2.1 心可以知“道”

2.2.2 心必须知“道”

2.2.3 心何以知“道”

2.3 “化性起伪”的实现路径

2.3.1 教育塑造——师法之化

2.3.2 环境熏染——注错习俗

2.3.3 主观努力——积善成德

2.4 “成人”、“天下治”的目标诉求

2.4.1 成人

2.4.2 天下治

第三章 荀子教化思想对高校德育实践的启示

3.1 秉承重视德育的传统,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引导大学生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

3.2 尊重人的主体价值,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协调

3.2.1 尊重平等,以公平公正铺就教书育人之道路

3.2.2 满足学生合理欲求,倡导有价值的精神生活

3.2.3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协调

3.3 遵循品德形成规律,把握“内因主导、外因促进”的要求,通过教育引导和环境塑染促成德性自觉

3.3.1 加强知识灌输,以正确的价值导向促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3.3.2 优化德育环境,以良好的环境氛围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

3.4 注重工具与目的统一,坚持“引导为主、预防为辅”的方针,推进德性培育和制度教化相结合

3.4.1 倡导知行合一,通过道德的行动来成就道德的人

3.4.2 加强制度建构,通过道德的制度来塑造道德的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展开▼

摘要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对外开放、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德育工作日显复杂,德育地位与应然的偏离、德育理论与实践的错位、德育与生活世界的疏离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凸现了“德育实效性不高、效果不甚理想”的事实,更凸显了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教育,传统文化中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资源价值和借鉴意义。立足于高校德育实践,从传统道德教育思想中吸收可借鉴之处来改进和发展高校德育,积极推进青年人才培养,是整个社会的共识,是高等教育的历史责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教化是德育的重要职能,它与道德教育、人格修养紧密相连,一直被奉为成就个人德性、维护政治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措施。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教化,希望通过有效的方法,不知不觉地将一些观念融化在受教育者的心灵深处,进而外显为个体和社会整体行为,从而可以在根本上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荀子最先使用了“教化”的概念。他以人之人格不完善性为基础,以人的认知能力为依托,以化性起伪为方法,以成人、天下治为目标,构建了一个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道德教化思想体系。它是一种手段和方法、是一种境界和理想、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构建,其由“性伪相分”经“化性起伪”而至“性伪相合”的动态过程,实质就是将凡人改造为圣人、将乱世拨回治世的实现过程。这个过程从根本上关注人之内在精神的生成,亦在过程中呈现出工具性价值,体现了手段与目的、现实与理想、德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以当代高校德育视角观之,其所体现的浓厚的人文关怀与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是共通的,其所蕴含的深邃的理性智慧与人性化的德育诉求是契合的,重新审视其理性价值,对于改善和推进高校德育实践、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提升具有深刻的启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