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来华留学生《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有效教学探究——以广西大学为例
【6h】

来华留学生《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有效教学探究——以广西大学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缘由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1 理论贡献

1.2.2 实践价值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有效教学研究

1.3.2 国内有效教学研究

1.3.3 对外汉语有效教学研究

1.3.4 留学生《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有效教学研究

1.4 研究方法及说明

2 有效教学相关理论依据探讨

2.1 有效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2.2 有效教学的标准

2.2.1 国外有效教学标准——以美国为代表

2.2.2 国内有效教学标准

2.3 国际汉语教学界现行课程大纲里的理论依据

3 广西大学留学生《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现状及教学反思

3.1 课程现状

3.2 留学生的需求及分析

3.3 任课教师的教学反思

3.3.1 关于课堂讲授及师生相处

3.3.2 关于整体的课堂面貌及课堂组织风格

3.3.3 对教材的意见及建议

3.3.4 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

4 《中国近现代史》课堂有效教学相关要素的讨论与分析

4.1 《中国近现代史》课堂有效教学的总要求

4.1.1 有效果:课程目标达成

4.1.2 有效用:教学内容实用

4.1.3 有效率:课堂有效率

4.2 《中国近现代史》有效课堂教学的特征

4.2.1 学生基本能读懂教材

4.2.2 教师的教学语言易于学生理解

4.2.3 学生对历史观点问题不困惑不反感

4.2.4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4.2.5 学生愿意参与课堂讨论

4.2.6 和谐友好、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4.3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有效教学标准框架的拟制及说明

4.3.1 拟制的标准框架

4.3.2 对标准框架的说明

4.3.3 框架标准与《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的关联

4.4 同行的评价及分析

4.5 完善标准的再次探讨

4.6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标准框架之再拟

5 留学生《中国近现代史》有效教学的建议

5.1 体现课程特色的教学内容编排

5.2 多媒体资源的改进与利用

5.3 教师个人素质能力

5.4 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5.5 教学组织与活动

5.6 针对性与建设性并重的考核形式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来华留学生的《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是来华留学生汉语与中华文化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留学生了解中国和理解中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然而近年来,国内给留学生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课程,课堂效果并不理想,其教学有效性值得深入探究。
  本文以广西大学为例,以来华留学生《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为研究对象,对该课程有效教学的标准是什么,优化该课程有何建议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访谈调查法、教学反思法、课堂实践观察法。
  论文首先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参阅有关文献并进行分析探讨,得出《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有效教学的三点总要求:1.教学目标达成;2.教学内容实用;3.课堂有效率。得出该课程课堂有效教学应具备的六个特征:1.学生能基本读懂教材;2.教师的教学语言易于学生理解;3.学生对历史观点问题不困惑;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5.学生愿意参加课堂讨论;6.和谐友好、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其次,通过参考国内外教学有效标准及有关课程大纲,通过对广西大学来华留学生《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的现状、留学生的需求所作的分析,结合教师的教学反思以及课堂教学实践观察结果,笔者尝试拟制了一个《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有效教学标准框架,该框架按照上课流程分为课前准备、课堂讲授实施、课堂活动实施、作业与考核、课外实践5大块内容以及包含了27条实施细则,笔者对框架进行了理论方面的定性分析说明。之后,加入富有教学经验同行的评价,整合同行意见后再次分析探讨,对标准框架作了增补、修改、完善,由原先的27条细则扩充到28条细则。
  最后,经过定性的理论探讨研究,论文拟制的标准框架的细化指标,能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也较能体现对来华留学生历史教学的课程特色,有利于任课教师审视自身教学的有效性,符合《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的文化意识要求。在以上分析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教学的6点建议。所提的6点建议是依据探讨得出的有效教学总体要求及标准框架来阐述的,具备有以上所提有效教学的6个特征,为任课教师优化《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