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行走于暗夜——五四至二十世纪20年代末文学创作中自我形象的研究
【6h】

行走于暗夜——五四至二十世纪20年代末文学创作中自我形象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及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导言

一、郭沫若——自我的找寻与失落

二、郁达夫——自我体认的痛快与自我挣扎的痛苦

三、鲁迅——舞蹈的死火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二十世纪初,当“现代”以破竹之势闯入中国的最初时刻,作为“先锋”的文学首先冲破了束缚,登上了“现代”的舞台。在这些纷繁的文学创作中,本文关注的是一代知识者对自我形象的展现和塑造。本文试图从郭沫若、郁达夫、鲁迅三位当时具有文化代表性的作家入手,探寻他们笔下形态各异的自我形象。在彼此与内在的相互差异之中,以期发现他们作为特殊时代孕育的知识者角色,与传统、现代的冲突和离合,发现他们不同于传统文人身上的某种文化特质;发现他们营造的自我空间里坚守和隐藏着的一种摧毁与重建的“承担意识”;发现他们对于“现代人”含义的体认和对理想模式的期待与追求。 论文共分五部分。 导言以启蒙和“立人”为时代背景,提出五四至二十世纪20年代末文学创作中自我形象的塑造是这一代知识者对于“现代人”的自我体认。 第二部分围绕郭沫若在第一个十年中的主要小说和诗歌创作,探讨作家在文学世界中找寻自我的过程——他不但袒露了一个负罪忏悔充满感性的“我”,也实践了一个张扬叛逆的“我”。此后,又赋予了“我”以“群性意识”,让“我”扎根于“大众”的土地之上。 第三部分则是以郁达夫第一个十年的自传体小说创作为中心。作家将自己赤裸的现实心境毫无保留,巧妙化入了他所建构的“现代人”之中,记录了一代知识者对于“现代”的认识与感触,勾勒出了一个正在不断发展、自我完善的“现代人”成长的艰辛与苦闷。 第四部分关注的是鲁迅这一时期小说和散文创作。在鲁迅笔下,这个诞生于“现代前夜”的“我”常常陷入一种复杂的性情之中——尴尬、复仇以及怀疑的希望或许成为“我”有可能寻找“新生”的某种精神契机;坚守的绝望则是作家用个体生命体验,在自觉地建构“现代人”的艰难过程中,唯一获得的生命品质。 最后,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第一个十年中,虽然一代知识者的努力并未给当时的中国提供一个相对明确的指向。然而,他们却真诚地表明了自身的一种执著的姿态,这也为后来者的发展和前进提供了一笔难得的思想资源,对考察中国现代知识者于时代、历史的价值有着重大的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