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对中小学教材的知识社会学审视
【6h】

对中小学教材的知识社会学审视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一、引论

(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二)理论基础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二、教材的功能:超越知识功能观的阐释

(一)教材研究——知识社会学的视角

(二)重新反思教材的功能

三、知识转型与教材的演变

(一)前教材时代:原始知识型

(二)教材时代:古、现代知识型

(三)后教材时代:后现代知识型

四、对教材的知识社会学分析

(一)对传统教材的分析

(二)对现代教材的分析

五、对现实教材的反思与超越

(一)教材知识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

(二)教材知识传递:从关注“知识”走向关注“生命”

(三)教材知识评价:从“功利”走向“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教育是知识筛选、传播、分配、积累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说,离开了知识,教育就会成为无米之炊,而教材是学校教育中最主要的知识载体。选择一种从“历史”、“社会”的视角切入,探讨知识与社会历史情境间的关系,旨在揭示教材知识是如何随着人类知识的转型而演变的?知识又是如何进入教材这一载体的?进入了教材的知识又是如何影响人的?面对当代知识呈现的新特点,教材应该如何应对? 首先,根据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知识转型,对教材所呈现的知识从理论上做一历史考察,相应地把教材的演变分为前教材时代、教材时代、后教材时代。运用知识社会学的理论,着重对教材时代所呈现的知识进行了分析,发现教材呈现的知识呈阶层化状态,呈现出了高地位知识和低地位知识;其次,通过观察、访谈、调查等实证研究,发现教材呈现的知识反映了权力的分配和社会控制的特性,这种知识在内容上是封闭的、在具体的传授过程中是只见“知识”不见“人”的、在评价中是“功利”的。 当这种知识与人“相遇”时,更多的是人服从于知识,人成了知识的附庸。对此,必须超越现代的知识功能观,使教材知识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使教材知识传递从关注“知识”走向关注“人”、使教材知识评价从“功利”走向“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