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小学生闲暇生活中的德育问题探析
【6h】

中小学生闲暇生活中的德育问题探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中文文摘

引言

一、闲暇与德育之界说

(一)“闲暇”概念的界定

(二)闲暇生活的德育意义

1、有助于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承担起自我闲暇的责任

2、有助于引导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互动网络

3、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乐趣,陶冶情操

4、有助于学生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中小学闲暇生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令人忧虑的“闲暇”现状

1、闲暇时间的剥夺,学生“闲而不暇”

2、闲暇活动利用的空间狭小、情趣单一

3、闲暇计划的协调性不够,对闲暇价值的认识存在偏差

4、闲暇指导缺失

(二)闲暇生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传统的消闲观念与提升闲暇生活质量之间的矛盾

2、闲暇场所增多与闲暇行为选择迷惘的矛盾

3、闲暇欲望的递升与闲暇知识相对苍白的矛盾

4、闲暇方式的多元化与闲暇技能匮乏的矛盾

5、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与学生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

6、学校自身的封闭性与学生的精神需求之间的矛盾

7、家庭的负面效应与孩子自制力之间的矛盾

三、中小学闲暇生活实施德育的基本构想

(一)中小学闲暇德育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开放性原则

3、疏导性原则

4、和谐发展原则

(二)实施闲暇德育的有效途径

1、动员各方力量优化社会环境,构建学生闲暇生活的新格局

2、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将闲暇纳入学校德育视野

3、提高家庭德育水平,加强家庭文化建设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致谢

展开▼

摘要

新工时制的实行,使中小学生拥有了较多的闲暇时间。由于中小学生正处于趋向成熟而尚不成熟的过渡时期,致使他们在闲暇生活中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既可以产生积极的行为,也可能产生消极的甚至犯罪的行为。如果不加以引导,自由性、可控性小的闲暇就会成为道德教育的“真空”,成为影响学生发展的消极力量。 为提高学生闲暇生活的对个体道德发展的积极作用,该文根据学术界已有的研究,以县级中小学为例,尝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从实证的角度对中小学生闲暇生活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第一部分在理清闲暇基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着重论述学生闲暇生活的德育意义; 第二部分通过详细的调查研究,揭示当代中小学生闲暇生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问题的各个层面的原因; 第三部分结合中小学生闲暇生活中实施德育所必须坚持的原则,探析中小学生闲暇生活中提升德育的有效途径。

著录项

  • 作者

    林坚;

  •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
  • 学科 学科教学·思政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张铃枣;
  • 年度 2005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学生 ; 学生 ;
  • 关键词

    中小学生; 闲暇生活; 德育;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