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擦肩而过——萧伯纳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6h】

擦肩而过——萧伯纳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中文文摘

第1章绪论

1.1课题背景

1.2选题意义

第2章1918,是易卜生还是萧伯纳?

第3章萧伯纳戏剧在中国的演出遭受重创

第4章萧剧演出失败对中国话剧的冲击

4.1本土的回归

4.2试验性、小型化与多元化

第5章1933——被多方误读的中国之行

5.1来华前的期待

5.2谁的矛盾

5.3政治性压倒艺术性

第6章中国之行后,萧伯纳与中国作家共鸣与分歧

6.1萧伯纳的“幽默”与林语堂

6.2戏剧改良与茅盾

6.3萧伯纳的“创造进化论”与鲁迅

第7章萧伯纳的费边主义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7.1革命与非革命

7.2阶级性与知识贵族

73徘徊在国共之间

第8章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及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英国著名作家乔治·萧伯纳(1856-1950)的文学之路始于小说创作,但取得突出的成就是戏剧。“五四”时期,他的戏剧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戏剧创作、戏剧演出都产生了冲击,他还影响了鲁迅、茅盾、林语堂、瞿秋白等中国作家。本文以萧伯纳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的融合、互动与碰撞,分析他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中国文学相遇,又如何只是浅浅地擦肩而过,没有在中国产生更大的影响。从萧伯纳与中国历史的互动入手,探讨以下五个问题: 一、1918年《新青年》杂志在预告要刊发“萧伯纳专号”之后为什么又没有兑现? 二、萧伯纳的戏剧《华伦夫人的职业》在中国的演出失败对中国话剧造成了怎样的冲击? 三、1933年,萧伯纳来到中国,他到来的价值,怎样被各方面政治宣传报道所淹没? 四、萧伯纳对鲁迅、林语堂、茅盾有怎样的影响? 五、萧伯纳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之间的政治理念和创作观念有怎样的异同? 萧伯纳与中国现代文学一次次相遇,却遭遇一次次挫折。“萧伯纳专号”不能如期付梓;戏剧演出又遭受重创;来到中国政治炒作的意义又大于文学传播的意义;对鲁迅、林语堂、茅盾有一定影响,却又受时局所囿;与“左联”之间的鸿沟使得“左联”始终不能推举萧伯纳作为样板。萧伯纳与中国现代文学擦肩而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