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改写理论视角下——《扶桑》英译本研究
【6h】

改写理论视角下——《扶桑》英译本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Previous Studies of the The Lost Daughter of Happiness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

1.4 Thesis Structure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Framework

2.1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Rewriting Theory

2.2 Previous Studies of Rewriting Theory

2.3 Three Controlling Factors in Rewriting Theory

2.4 Summary

Chapter Three Ideological Manipulation:The Image Contortion of Leading Characters

3.1 Erasure of the“Earth Mother”Image of Fusang

3.2 Dressing Up Chris’ Image

3.3 Diluting the“Hero”Image of Da Yong

3.4 Summary

Chapter Four Poetological Manipulation:Contortions in Narration

4.1 Changing Narrative Perspectives

4.2 Restructuring Narrative Modes

4.3 Summar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in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5.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翻译不再局限于语言层面的转换,而是承载着文化、历史、政治、意识形态、文学等多维度的转换。勒菲弗尔认为,翻译就是改写。所有的改写,无论其意图如何,都反映了一定的意识形态和诗学操控,以服务于某一特定社会。改写理论提出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影响译者操控的三个限制因素。
  长篇小说《扶桑》是当代著名旅美作家严歌苓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深刻描绘了第一代移民美国的华人劳工的生活。经由美国汉学凯茜·西尔伯(Cathy Silber)译为英文,并由商业出版社Hyperion出版,刚一问世便备受欢迎,成功列入《纽约时报》十大畅销书。尽管此书获得许多知名作家和评论家的赞誉而且纳奖良多,但是美国受众的评价与中国读者差异甚大,甚至在某些方面截然相反,尤其是书中主人公的解读。究竟是什么造成这种结果呢?这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改写是否有关呢?而这改写背后深刻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本文借助勒弗菲尔(Lefevere)改写理论剖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影响因素,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进行分析,以期回答以上问题。然而由于《扶桑》译文中赞助人的操控不如另外两点突出,且涉及赞助人的资料极其有限,这一因素将不另外分出一章进行讨论。本文研究的内容具体包含以下两点:
  第一,意识形态和诗学对译者翻译过程的操控,包括对翻译文本、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
  第二,译者在意识形态和诗学的影响下,如何对原文有意或者无意进行改写以造成人物形象和叙述方式的重塑和变形。
  作者得出以下结论:在译介中,译入国的意识、诗学和赞助人对翻译过程影响深刻。“东弱西强”的思维惯式,对中国佛学理解的缺失,“妓女”形象数千年以来文学中的不同体现,译入国读者对神秘“东方”的期待和阅读习惯等等都促使Cathy Silber在翻译《扶桑》时对原文大幅的进行删减,增译,以及调整故事顺序,乃至译入国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与中国读者大相径庭。尽管译本颇受好评,但这同时提供了一定的启示作用---译者在翻译中虽然起着关键作用,但应尽量把原文的主旨呈现给读者,以便中国文化更好地译介到世界。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