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的初步研究——结构、发展特点及教育对策
【6h】

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的初步研究——结构、发展特点及教育对策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1问题提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的意义

1.3相关研究进展

1.3.1网络素质研究现状

1.3.2大学生网络心理与行为问题

1.4现有研究和相关研究的启示

1.5研究的基本思路

1.5.1研究目的

1.5.2研究内容细目

1.5.3研究对象

1.5.4研究方法

1.5.5研究流程

1.5.6研究假设

2研究一: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理论模型的建构

2.1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内隐观研究

2.1.1研究目的

2.1.2研究被试

2.1.3研究工具

2.1.4研究程序

2.1.5研究结果与分析

2.1.6讨论

2.1.7小结

2.2网络健康素质的理论模型

2.2.1相关概念比较

2.2.2网络健康素质概念的界定

2.2.3网络健康素质的理论结构模型

3研究二: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测量工具的编制

3.1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3.1.1研究目的

3.1.2研究被试

3.1.3研究程序

3.1.4统计工具

3.1.5第三次测试的结果与分析

3.1.6讨论

3.2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3.2.1研究目的

3.2.2研究被试

3.2.3统计工具

3.2.4研究结果与分析

3.2.5小结

3.3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3.3.1问卷信度分析

3.3.2问卷效度分析

3.4讨论

4研究三: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发展特点

4.1研究目的

4.2研究被试

4.3研究工具

4.4研究结果与分析

4.4.1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的总体状况

4.4.2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4.4.3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的性别差异

4.4.4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的年级差异

4.4.5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的学科类型差异

4.4.6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的网龄差异

4.4.7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的周均上网时间差异

4.4.8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的交互作用分析

4.5讨论

4.5.1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的总体水平

4.5.2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发展的性别特点

4.5.3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发展的年级特点

4.5.4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发展的学科类型特点

4.5.5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发展的网龄特点

4.5.6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发展的周均上网时间特点

5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的教育对策

6总讨论与总结论

6.1总讨论

6.1.1关于本研究的方法学探讨

6.1.2关于研究具体内容的思考

6.1.3研究的贡献

6.1.4研究的不足

6.2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大学生“健康上网”素质内隐观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二:大学生“健康上网”素质内隐观调查(教师问卷)

附录三:第一次预测问卷

附录四:第二次预测问卷

附录五:第三次测试问卷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及参与课题

写在后面的话

展开▼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网络使用者数量的激增,网络对使用者的负面影响开始逐渐显现并成为研究者无法回避的问题。为什么网络使用者会出现如此多的问题,要健康上网究竟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呢?网络健康素质指的就是那些促使个体能够“合理利用网络,并规避网络可能带来的各种危害”的心理品质及其外化的行为特征。本研究探索了网络使用比例最高的人群——大学生的网络健康素质。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分析,发现:(1)现有相关研究无法涵盖“合理利用网络、趋利避害”的意义,因此本研究将这些意义作为“网络健康素质”的概念提出;(2)虽然网络健康素质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对它结构的探索可以而且应该充分汲取有关研究中的合理因素,建立一个可与相关研究进行比较和相互应证的理论模型;(3)网络健康素质是一种适应性心理品质和行为特征,对它的探讨既要积极地与上级的网络素质和网络素养概念相联系,又要避免过度地局限于上级概念的限制:(4)建构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的结构,应充分联系网络的特殊环境,并结合大学生常见的网络心理和行为问题来进行考虑。 本研究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健康素质概念,并通过相关概念的辨析,界定出“网络健康素质”的内涵;再以开放式问卷调查法收集、整理大学生的网络健康素质内隐观念为依据,自下而上地建构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的理论模型;采用项目分析、方差分析、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进行初步的分析,编制出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问卷;采用自编的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问卷,对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的发展特点进行了考察;提出了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教育对策。综合研究结果,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的结构是一个一阶10因素、二阶2因素的多维度多层次结构。二阶因素包括认知品质及其行为特征、个性品质及其行为特征,一阶因素包括应变性、目的性、计划性、监控性、情绪稳定性、态度合理性、行为控制性、自尊性、坚持性、道德性。 2.自编的大学生网络健康问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作为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的工具。 3.大学生的网络健康素质的发展处于中等水平,其中7.71%的大学生健康素质较低,仅有不到1/3的大学生拥有相对较高的网络健康素质;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各因素的发展不平衡,并且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态度合理性的发展水平最高,应变性的发展水平最低。 4.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总体上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不显著,但在分问卷及其个别维度上存在差异。 5.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总体上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学科类型差异,艺术类学生的网络健康素质最高,理科类学生网络健康素质最低,这种差异也表现在认知分问卷的目的性、计划性因素,个性分问卷的态度合理性、行为控制性、坚持性因素,以及总体认知品质及其行为特征、总体个性品质及其行为特征上。在个性分问卷上,理科类学生的自尊性最低,综合类最高,艺术类次之。 6.大学生健康素质总体上的网龄差异和总体上的周均上网时间差异不显著,这说明网络使用时间并不是决定网络健康素质的重要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