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活着》管窥人的生存样态
【6h】

从《活着》管窥人的生存样态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余华研究现状

(二)本文的缘起

一、传统阴笼下人的生存价值观

(一)以血缘为纽带的归属感

(二)维系社交的好面子本能

(三)传统以官为本的蔓延

(四)对政治漠然的心态

二、充斥着悖论的生存样态

(一)死生之间的博弈

(二)理想与现实的失衡

三、困境重重的生存样态

(一)自然困境中人的归宿

(二)存在之中主体的消亡

(三)自我精神的艰难抉择

四、个体非常态的生存样态

(一)生存主体的异化

(二)畸形的异化表征

(三)异化的全面追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展开▼

摘要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当代先锋小说诞生。作为先锋小说家的余华,以其成名作1989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登上文学的历史舞台,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他曾谈到:“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的、鱼目混珠的事物。”正是由于作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余华的创作一直都在力图挖掘一种“内心的真实”。在他的精神理念中,一切都是真实的,而外界客观世界都是荒诞的、混乱的、无序的。余华以先锋的创作姿态站出来,让人们懂得了一个作家的真实,即“虚伪中的真实”。
   本文试图用余华作品《活着》做个案研究,探讨“虚伪的真实”中人的生存样态。文章力图从人生存价值观的历史文化层面,探讨作品中福贵、家珍、凤霞、有庆、春生等人的归属感价值观、好面子的心理、官本位的思想以及对政治漠然的态度等;从哲学的普遍意义上阐释人充满悖论和困境的生存,包括生存和死亡的悖论、现实与理想的悖论,人的自然生存困境、社会生存困境以及精神生存困境等;同时讨论了作品中关于生存主体的异化问题,包括异化的表征、异化的成因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