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技术变革教育:云南边境民族学校信息化环境构建模式研究
【6h】

技术变革教育:云南边境民族学校信息化环境构建模式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已有研究的基础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信息化教学:边境民族学校的新课题

(一)边境地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化教学提供条件

(二)边境民族学校的教学变革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两种类型

(一)“在线教学”:与内地学校的远程互联

(二)“资源型课堂”:卫星资源的应用

三、两类信息化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在线教学”共享资源的适切性问题

(二)“在线教学”中“双主”作用的缺失

(三)“潜件”意识滞后

四、共生模式:技术融入边境民族学校的发展

(一)“三阶段”:信息化环境建设现状

(二)“三层次”:信息化环境建设策略

(三)“一目标”:信息化环境充分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往往以营造信息化环境为依托,以技术变革教育为价值目标。国家相继实施的“农远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等针对农村地区信息化环境建设的项目,在这些项目的推动下云南边境民族学校相继建立卫星教育资源接收系统、网络教室等设施,并着力推动“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以及教育资源、教育管理两个平台的建设。但是,云南边境民族学校信息化环境的构建,较为严重的受地域、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标准模式与个性化发展的矛盾突出,技术文化如何融入民族教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本研究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勐海县与勐腊县为田野工作地,采取问卷调查、访谈、参与式观察的研究方法,调查主题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配置情况、教学资源的种类与使用情况、信息化环境的应用情况等。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后发现云南边境民族学校普遍存在:硬件设施建设配备相对完善,而软件和潜件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大量的硬件设备处于闲置状态等共性问题;另外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与学校所处的地域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虽然极少数学校实现了与内地发达地区的远程互联而创建了新兴的信息化环境,不过由于教学主体存在特殊性而不可避免的存在适用性问题。
  本研究认为云南边境民族学校可通过与信息化共生而获得可持续发展,针对分布于不同区域的学校信息化发展存在明显差异、信息化环境应用现状和教学主体对信息化环境的需求,构建“三阶段三层次—目标”的共生模式。对于信息化起步晚、起点低的村级学校需要依靠政策驱动,注重基础设施、校园网络等硬件环境的建设;硬件环境相对完备的乡镇学校需要依靠技术驱动,注重教学资源、教学平台等软件环境的建设;对于硬件配置完善、拥有教学资源建设能力的县级学校需要依靠自我驱动,将民族文化与信息化充分的融合,实现技术的“本土化”适用。云南边境民族学校针对自身发展阶段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进而实现技术对教育的变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