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伦理关系维度的师生关系实现研究
【6h】

伦理关系维度的师生关系实现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摘 要

Abstract

导 论

一、研究缘起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伦理关系维度的师生关系概述

一、伦理及伦理关系

(一)伦理的内涵

1.伦理的含义

2.伦理与道德

3.伦理的特点

(二)伦理关系的分析

二、师生关系的内涵及其表现

(一)师生关系的内涵

(二)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

(三)伦理关系维度师生关系的存在状态

伦理关系维度师生关系这个概念是伦理关系维度与师生关系的结合体,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解读这个概念:一是

1.师生共同体:师生伦理关系的伦理实体

2.师生伦理关系的特点

第二章 伦理关系维度师生关系实现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一、何以可能:师生关系存续的必然要求

(一)逻辑起点:人的存在本质

(二)内生动力:角色伦理的演绎

二、何以必要:伦理关系维度师生关系的价值意蕴

(一)师生伦理关系与师生德性生成

(二)师生伦理关系与社会发展

第三章 师生伦理关系的伦理立场及基本原则

一、师生伦理关系的伦理学立场

(一)师生关系的伦理学考察及其评价

1.判断师生伦理关系的伦理学标准

2.规范伦理学的价值及借鉴

(二)师生关系的伦理学方法论:调和主义方法论的运用

二、伦理关系维度师生关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善的总原则

(二)秉持公正

(三)追求幸福

(四)保证自由

第四章 当前我国伦理关系维度师生关系“异化”的表现

一、脆弱的公正

(一)参与的主体的多层次带来诉求的复杂化

(二)效率与公平的冲突

二、褪色的尊重

(一)干涉与控制

(二)过度赞赏

(三)不光荣的“荣誉”

(四)个性的消失

三、匮乏的快乐

(一)道德情感冷漠

(二)幸福体验缺失

(三)个人闲暇减少

四、缺席的自由

(一)不平等的对话

(二)压缩的个体空间

(三)偏移的教育方向

第五章:我国伦理关系维度师生关系“异化”的原因

一、社会转型带来的迷茫与混乱

(一)价值观的裂变

(二)身份与契约的纠缠

(三)社会焦虑的传导

二、教师自我修养淡化

(一)专业能力的滞后

(二)专业情意的欠缺

三、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

(一)狭窄的专业化产出机械的职业人

(二)标准化的管理导致被动的执行

(三)职业稳定性带来工作的保守性

四、师生交往“虚拟化”带来的冲击

(一)伦理意识淡化

(二)情感投入减弱

(三)认同感的降低

第六章 伦理的师生关系的实现

一、构建师生伦理共同体

(一)增进师生认同

(二)坚持自由与责任的统一

(三)培育共生性人格

二、提高教师的感情修养

(一)提高人文素养,丰富感情世界

(二)参与学生活动,增加感情体验

(三)顺应情境变化,学会感情管理

三、打造教师“德福一致”的生态环境

(一)尊重教师的创造性活动

(二)建立“德—得”一体的评价体系

四、推进学校组织病态的伦理治疗

(一)遵守契约精神

(二)以对话促和解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课题

展开▼

摘要

师生关系作为学校存续的根本关系,其发展必然是基于师生伦理共同体而形成的师生交往关系。师生关系必须强调各自的角色责任及遵循一定的伦理价值规范,因此师生关系的具体关系形态背后的共同关系本质为伦理关系。伦理关系的观察视角可以让师生关系区别于“血缘”关系以及“业缘”关系,也使师生关系超越于一般认为的“人际关系”、“事际关系”和“法律关系”,而直接彰显其本质。由此师生关系可以表述为:现象上表现为一定的“人际关系”和“事际关系”,发生过程为师生交往,内核为伦理关系。悖离伦理关系及伦理关系所要求的伦理价值和规范,师生关系就不成其为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伦理性既是一种交往秩序的主张,也是一种道德价值的“应然”追求;这既是对当前功能性师生关系的超越,也是对传统的“师生二元论”观点的突破。伦理在本研究中指的就是关于优良道德的客观法则,是以伦理关系维度的师生关系就体现为师生在平等交往和平等对话基础上形成的公正、幸福、自由的关系,这是一种基于师生共同体而形成的对“善”的伦理秩序的追求。在这种伦理秩序主张和价值追求中,必然有贯穿其中的伦理原则,这些伦理原则就是支撑师生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具有根本性的伦理观念和伦理规范体系,这样的伦理原则既是师生伦理关系形成的依据,也是伦理的师生关系实践的支撑。也就是说,伦理关系以及伦理关系背后的伦理价值体系总是贯穿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成为评价和引导师生关系发展的依据。伦理关系在评价和引导师生交往的过程中,一方面会对偏离师生交往价值方向的师生关系予以“纠正”,这种纠正是师生伦理关系发挥教育功能的体现;另一方面,师生伦理关系会在评价和引导师生交往中得到调整,这种调整也是师生伦理关系不断生成和丰富的过程。师生交往与师生伦理关系的交互作用过程表明,师生伦理关系会随着教育实践的变化和师生交往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师生交往成为师生伦理关系的凭借和载体,师生伦理关系又为师生交往提供价值引领和方向保证。师生交往与师生伦理关系之间的良性互动,一方面使师生关系的伦理原则由抽象的价值规范变为现实的人际互动;另一方面则使师生交往不落于低质量的互动而丧失师生关系的教育意义。这个过程的逻辑演绎为:师生关系必须表现为一种伦理关系——师生伦理关系的内涵在师生互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伦理的师生关系得以确立——师生伦理秩序得以形成。 师生交往与师生伦理关系的统一性仅仅从实践“实然性”来回答还无法在理论上彻底厘清这一问题,还必须从理论的“必然性”角度来分析师生关系为何要以伦理为基础。分析的逻辑起点得从师生伦理关系所涉及的主体——人的存在角度开始。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社会性就决定了人是关系性的存在,也意味着人是某“类”人,但又一定是“某个人”,在人的类属性和个体属性的对立统一中,伦理关系的生成和发展就有了现实的依据和逻辑必然性,否则人的社会性就会取代个体性,或者个体性总是试图超越社会性。师生关系的发展亦是同样的道理,师生关系作为一定社会关系的表现,具有“类”的特征和表现,但师生关系背后必然是具有独特性的“师”或者“生”。是以,人存在的双重性是师生伦理关系生长的逻辑起点,这使师生之间不应该是“占有式”的依附关系,而应该是“共生式”的生命交往关系。人在关系中的活动是一种具有主动创造性的活动,对象性活动是人的主动创造性的重要标志。人通过对象性活动体现了“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统一,也体现了“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以及“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人的对象性活动是一种具有价值目的性的活动,这意味着人必然会在一定价值原则和价值目标指引下实现主观愿望与客体属性的统一。人的对象性活动越高级,所需的价值原则和价值目标就越高级,人的对象性活动因此成为师生伦理关系发展的动力。而在人的对象性活动中,总是扮演着一定的角色,不同角色就需要相对应的伦理规范,这是角色责任和角色行为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师生交往的角度看,师生之间是以共同的教育任务或教学内容为对象的交往活动,教师的职责之一在于把教育任务在学生身上实现,学生则需要通过教师把教育内容“据为己有”,这种师生互动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象性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教师——教育任务——学生”。师生与教学任务之间以及师生之间都形成一种对象性活动关系。这种师生之间的对象性交往活动如果没有伦理原则作保障,那就很难使师生之间“还原”为“人——人”的“存在”关系,而容易偏离为“人——物”的“占有”关系。师生关系的错位也就是角色的错位,角色错位就将带来角色责任和角色担当的偏离。 伦理关系维度师生关系的发展目标在于伦理的师生关系的形成,这种关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师生伦理秩序作保障。有着一定伦理规范指引的师生关系所形成的伦理秩序是一种“自主——自觉”建构的内生性秩序,而法律关系构建出来的是一种“权利——义务”秩序,这是一种强制性规定的外在的秩序;伦理秩序也区别于师生管理关系形成的秩序,师生管理关系形成的是一种符合管理规律的“求真”的秩序,而伦理秩序是一种符合道德要求的“求善”的秩序。当然师生伦理关系与法律关系、管理关系并不是截然分开和完全对立的互动模式,它们从不同角度推动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从伦理关系维度观察和审视师生交往的现实,我们可以发现师生伦理关系背后的伦理原则既是师生交往的价值保证,也是教育发展的指导原则。但在当前的师生交往过程中,师生关系出现了一些“异化”的现象。这些现象首先表现为师生交往处于一种不公正的状态,这种不公正主要表现为师生面对具体情境时涉及到的教育权利的分配、教育机会的适用、教育资源的配置等方面的不均衡;其次表现为“褪色”的尊重,即师生双方在交往中对彼此人格的歧视和否定,而这种歧视和否定往往还是以“爱”的面目出现;再其次表现为师生快乐的匮乏。快乐作为人的需求或欲望得到满足后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它涉及到一种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幸福体验的产生,而匮乏的快乐总让师生处于一种痛苦的自我否定状态中,这是一种非常影响人的生命质量的不良情绪;最后还表现为自由的丧失。师生关系没有自由为保证、不保证自由的存在,就会带来个性的丧失和创造力的缺乏,使人的本质力量无法很好地得到发挥和彰显。这些现象的存在让我们反思师生关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影响师生关系发展的根本原因有哪些?如何才能建构更加和谐美好的师生关系?在已有的师生关系的研究中,往往只抓住一个侧面进行分析,陷入一种“枝节”的审视和解决中,无法从根源上把握师生关系发展的关键所在。而本研究用伦理关系的视角来观察和审视师生关系时,就可以发现造成我国当前师生伦理关系“失范”的原因既有社会背景,也有师生自身的原因。从社会来看,社会的转型带来的价值迷茫和混乱势必冲击到师生交往过程中,而现行教育体制设计上的一些弊端无疑又削弱了师生伦理关系的作用,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师生之间的交往走向多元化,师生之间由传统的显性交往变为显性和隐性并存,而师生之间隐性交往的存在无疑对传统的师生伦理有着较大的挑战。再加上教师自我修养的淡化也加剧了师生伦理规范的“失效”,尤其是教师专业情意的淡漠,这从根本上动摇了师生交往的伦理根基。教师如果失去了自我反思的意识和对学生的“仁爱”之心,教师的教育感召力就没有了,师生伦理关系自然也就“淹没”在教师冷漠的躯壳里,师生交往成为一种非道德交往,师生关系的教育性也随之被“边缘化”了。 本研究在综合运用文献梳理、理论分析法的基础上,通过对已有的师生关系的研究文献的整理,并立足自己的工作实践进行理论反思,通过伦理学理论的引入,使师生关系的研究在“伦理关系”视野下有了新的发现。并在此基础上以伦理共同体为理解师生交往的切入点,综合分析了伦理关系维度师生关系的内涵及实现的可能性,并在调和主义伦理方法论的“观照”下,把伦理关系维度的师生关系的价值原则总结为一个总原则和三个分原则。即在善恶总原则统领下师生关系要遵循公正、幸福、自由三大伦理原则,其中公正是师生交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幸福是师生交往的目标性原则;人的幸福是师生交往的价值追求;自由是师生交往的条件原则或者是保证性原则。而这三大具体的原则又共同指向伦理学上的“善”,这些原则共同成为师生交往必须遵循的伦理价值体系。而要巩固和遵循师生交往中的这些伦理价值体系,从师生交往的影响因素看,就需要建立师生伦理共同体,这是师生交往的“人际”条件;同时需要教师提高情感修养、构建教师“德福一致”评价体系,这是巩固师生伦理关系的必要条件;最后还需要在契约精神的指引下通过师生对话改变学校组织中的“病态”存在,这为伦理关系维度师生关系的重建提供了环境支持。通过这些“应然”状态向“实然”状态的转变,研究的实践指向是推动伦理的师生关系的实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