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胡萝卜种质资源多样性及耐抽薹鉴定方法研究
【6h】

胡萝卜种质资源多样性及耐抽薹鉴定方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胡萝卜栽培现状

1.2 胡萝卜起源与演化

1.3 国内外胡萝卜资源保存

1.4 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4.1 研究方法

1.4.2 胡萝卜遗传多样性研究

1.4.3 胡萝卜资源抗性研究

1.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胡萝卜橘色栽培品种与地方资源的亲缘关系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表型性状分析

2.2.2 SSR标记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胡萝卜先期抽薹调查分析及耐抽薹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资源耐抽薹性鉴定

3.2.2 品种组合及育种材料抽薹率统计及耐抽薹性鉴定

3.3 讨论

3.3.1 种质资源耐抽薹性鉴定

3.3.2 先期抽薹与低温的关系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胡萝卜(Daucus carotaL.)是世界十大蔬菜作物之一,最早起源于阿富汗,逐渐演化成东方类型和西方类型。但是橘色胡萝卜如何演化而来的,至今一直是困扰育种家和遗传学家的科学问题。较为认可的一种说法是Banga(1963)依据欧洲油画中的胡萝卜根色变化,推测出橘色胡萝卜起源于17世纪的荷兰,可能由黄色胡萝卜突变而来,但至今仍没有直接的遗传学证据。中国橘色胡萝卜品种认为是19世纪末期从日本引进的黑田类型品种逐渐驯化而成,但至今没有证据。中国胡萝卜栽培历史悠久,存在野生种、黄色、红色和橘色等不同类型的自然变异群体,然而关于中国胡萝卜来源、演化和抗性资源挖掘相关研究较少。
  本试验64份中国胡萝卜地方品种资源,56份国内外市场主要橘色栽培品种,3份叙利亚地方品种和4份紫色根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表型结果分析发现,胡萝卜栽培品种表型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01,低于中国地方品种资源(1.15),地方资源中根表皮颜色多样性性指数最大(1.50)。SSR标记分析发现地方品种资源为多态性条带141,高于橘色栽培品种(122),引物的多态性含量PIC(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值为0.50±0.04,地方品种资源(0.71±0.04)多样性含量显著高于橘色栽培品种(0.38±0.05),说明中国地方品种在表型和基因水平的遗传多样性比橘色栽培品种丰富。STRCTURE结果表明栽培品种基因结构较为一致,而中国地方品种资源基因资源丰富。通过SSR标记聚类发现中国地方品种资源和橘色栽培品种分为两个群体,橘色地方品种与黄色、红色地方品种亲缘关系较近,与市场主要橘色栽培品种之间关系较远,说明中国橘色资源并不是由日本黑田类型驯化而成的,中国胡萝卜资源可能存在自身独立的驯化过程。
  通过三年冬春大棚225份品种组合和272份育种材料先期抽薹率调查发现,2012年播种后生长前期温度高于2013和2014年,同时胡萝卜先期抽薹率低于2013和2014年,说明低温持续时间是诱发冬春胡萝卜先期抽薹的主要原因,北京地区1月底在大棚中播种可作为胡萝卜耐抽薹性鉴定的有效方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