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第四届中华成语文化论坛 >叙事无终结与成语故事再写——从《称象》'一题两版'谈起

叙事无终结与成语故事再写——从《称象》'一题两版'谈起

摘要

文章境界源于写作观念,上周笔者通过课堂上纵论自己提出的一个概念"叙事的无终结性",本周竞读到了王崧舟先生《称象的背后》(《小学语文教师》,2013年第4期),剖析叙事的"一题两版"现象.很有感触.关于"叙事的无终结性"的讲述,一些学生听了可能还是云里雾里、不甚了了;然而,将《称象》一题的"中国版"与"美国版"放在一起,叙事作品再度创作的潜力及其魅力就看得一清二楚了.面对经典,中国版课文编撰者只"述"不"作"。与此相反,美国人却高调倡导"写作就是再写"。所以,《称象》在美国人手中出现了王裕舟先生所说的"嵌入的、复合的"崭新结构。这一结构,不仅将中国版的"贿赂"背景演变为具有鲜明现代美国色彩的"感恩"情调,更重要的是将中国版对"神童"个体的盲目崇拜转变为"直面问题独立思考"意识的着意熏染,从而使故事美国化、现代化,让传统的中国经典焕发出强烈的美国时代精神。具有"重新创作"性质的创造性改写充分彰显了美国教材编撰者所追求的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写作就是展示当代人对于世界的最新认知和阐释。如果说,包括叙事在内的写作成果标志的是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水平,阐释水平,那么,对同一故事、同一对象的再次写作,重新叙述,或许就是写作主体在过去或者他人的基础上做认识或者说阐释上的改造、深化和提高。世界文学史上,因为再写、重写而终成杰作、经典的作品不在少数。叙事,作为对事件的描述和阐释,是写作类别中最为基础一类,也是最重要、最叫人迷恋的一类。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因而,作为人类对世界认识的叙事写作也是不可终结的。叙事的这种"无终结性",让人们对叙事、对阐释、对写作产生了无限的期待。以这个观点来检视中国版《称象》,很显然,教材编撰者没能看到叙事在描述世界、阐释世界上的无终结性,因而没能彰显写作的本质。那种以为古代经典转换为当代故事就是文言与白话之间的简单转换,是贬低了叙事的价值和写作的意义。叙事,就是一种阐释。文化悠久是与美国相比中国最大的资源优势。这些堪称民族瑰宝的悠久文化很多就留存在那些雅俗共赏、家喻户晓的成语中。作为传统中华文化"活化石"的成语,大都就是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是可以挖掘利用的教育资源富矿。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将这些故事原版找寻出来重新建构。这对于改进和创新当今的语文教学,可以说,具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妙处。这样的成语故事再编、再叙述、再阐释,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是太大,但教学效果却是常常令人惊喜的。因为故事框架是能够共同体认的,因此,也就有比较容易掌握的评价尺度;同时,学生写完交流起来也会因为有共同的故事框架和讨论语境而有更多的共同话语。这些优势,是其他新故事叙述难以企及的。成语故事常常就是在"再写、重写"中实现其语文课程价值的彰显甚至增值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