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冰川变化

冰川变化

冰川变化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77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气象学)、自然地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2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2778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地学报、自然资源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第六届全国冰川冻土学大会暨冻土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冰川变化的相关文献由40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时银、杨太保、姚檀栋等。

冰川变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2 占比:0.75%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2778 占比:99.23%

总计:22955篇

冰川变化—发文趋势图

冰川变化

-研究学者

  • 刘时银
  • 杨太保
  • 姚檀栋
  • 李忠勤
  • 上官冬辉
  • 张勇
  • 丁良福
  • 冀琴
  • 丁永建
  • 郭万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汤远航; 李梦琦; 邓铃; 王小丽
    • 摘要: 基于Landsat系列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EM)等资料,采用遥感图像处理及目视解译方法,提取了朋曲流域1990—2020年冰川边界信息,研究了近30 a来朋曲流域冰川面积的分布、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1990—2020年研究区冰川面积持续缩小,冰川面积的退缩率为1.52%·a^(-1),对比不同时段冰川退缩特征发现,研究时段朋曲流域冰川退缩加速。(2)1990—2020年冰川分布面积随海拔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5900~6100 m之间冰川分布面积最大。(3)1990—2020年各坡向冰川均表现为退缩趋势,其中南坡冰川退缩率最大,北坡最小。(4)与坡向类似,不同坡度等级的冰川也呈现退缩趋势,冰川退缩主要集中于15°~45°范围内,其中30°~35°之间冰川退缩速率较快。(5)综合分析区域的气温与降水数据可知,研究区冰川面积变化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气温上升、降水减少有可能是导致冰川退缩加速的主要原因,相比而言,前者对冰川退缩的影响更大。
    • 魏俊锋; 张特; 张勇; 王欣; 蒋宗立; 郑亚杰
    • 摘要: 入湖冰川受冰湖作用影响,物质损失速率高于其他类型冰川,并导致冰湖进一步扩张,冰湖溃决风险增加。建立入湖冰川物质变化序列,对揭示不同类型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以及评估冰湖溃决风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和实测气象数据,采用冰川表面能量-物质平衡模型估算了冰川表面物质变化,并结合冰川流动和末端退缩特征,重建了1989-2018年龙巴萨巴冰川物质变化序列。结果表明,近30a龙巴萨巴冰川总物质损失为0.315km^(3)w.e.,平均物质变化速率为-0.114km^(3)w.e.·a^(-1)。冰川平均表面物质平衡为-0.26m w.e.·a^(-1),表面消融是冰川物质亏损的主要贡献因素。气温变化对冰川表面物质损失的影响高于降水;冰川表面物质平衡对夏季气温和降水变化的敏感性强于其他季节;表碛覆盖加速了冰川表面消融,且较薄的表碛厚度会加剧冰川表面物质损失。
    • 侯姗姗; 王宁练; 李志杰
    • 摘要: 冰川融水是高加索重要的淡水资源,对区域农业灌溉、水利发电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Landsat影像和Sentinel影像对的相干系数图,结合GLIMS冰川编目以及WGMS冰川物质平衡资料,研究了1960-2020年高加索山地冰川变化的时空格局。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高加索山共分布有冰川1 912条,总面积(1 087.36±66.44)km^(2)。1960-2020年冰川面积共计萎缩(587.36±98.66)km^(2)[(35.07±5.89)%],年均萎缩率达到(0.58±0.10)%·a。1960-1986年、1986-2000年、2000-2020年高加索冰川的面积萎缩率分别为(0.44±0.20)%·a、(0.66±0.77)%·a和(0.96±0.31)%·a,表明近60年以来高加索冰川处于加速退缩状态。对物质平衡资料的分析结果显示,近60年来高加索山脉的Djankuat和Garabashi冰川均处于强烈的负平衡状态,并在2000年后物质亏损明显加速。对气候资料的分析结果则表明气温的加速上升是近几十年来高加索山地冰川加速退缩的主要原因。
    • 韩帅; 刘浩成; 黄鑫华
    • 摘要: 冰川作为研究气候变化的因子,冰川变化对揭示地区水文和气候变化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1989-2019年的7景遥感数据和DEM对各拉丹东冰川地貌进行研究,从而探讨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冰川的变化及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9-2019年有69条冰舌消退,平均消退约236 m,最大消退区位于岗加曲巴,消退距离为3 305 m.(2)冰川面积从982.46 km2减少到821.15 km2,冰储量从1 721.21 km3减少到1 213.43 km3.引起冰川消退的主要原因是温度升高.(3)沱沱河流域径流量总体上增加,冰川融水是主要补给形式.本研究认为,各拉丹东地区温度升高导致的冰川消退现象仍在持续,冰川融水增加了流域径流量.
    • 张震; 黄丹妮; 陆艺杰; 张莎莎
    • 摘要: 冰川运动与冰川物质平衡、冰川厚度、温度状态、冰川水文特征等密切相关.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冰川运动速度控制冰量输送变化从而引起冰川长度、面积、厚度变化的响应,因此对冰川运动长时间监测至关重要.传统测杆数据无法获取区域尺度范围的冰川运动速度数据,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冰川运动遥感监测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源.东帕米尔高原发育大量冰川,是下游喀什地区水资源源区,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收集了1989–2020年Landsat 5、7、8影像,基于特征匹配法提取了东帕米尔高原冰川运动数据集(GeoTIFF格式,32位浮点型),空间分辨率为240 m或者480 m,冰川运动速度误差最高为±0.051 m d-1.为了保留原始过程数据,本数据集除了冰川运动速度数据(glacV)外,还保留了南北向位移(NS)、东西向位移(EW)、信噪比(SNR)、整幅图像的运动速度值(V).本数据集可以作为冰川研究的本底调查资料,也可以作为冰川动力学模型的输入,为冰川变化及预测、冰川资源利用及灾害防治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 张润; 金章东; 张飞; 张小龙; 李良波; 徐阳; 徐柏青
    • 摘要: 青藏高原上分布着大量的大陆性冰川,其对区域及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极其敏感.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全球升温速率加快(特别是北半球),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冰川在近百年显著退缩.冰前湖沉积物是最直接的冰川变化记录载体之一,但其沉积速率如何响应冰川及气候变化,能否反演冰川进退过程却知之甚少.本文依据210pb和137 Cs限定藏南冰前湖枪勇错QY5沉积岩芯的年龄,计算出不同深度沉积物的沉积速率,且与前人(QY-3)的沉积速率进行对比,揭示了近百年来枪勇错流域冰川变化历史及其与气温之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枪勇错QY5近百年来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21 cm/a,比湖心(QY-3)快2倍左右,但两者的变化基本同步,高沉积速率对应温度上升期,是冰川退缩的直接响应:(1)1900-1960年,枪勇错沉积速率整体增加且变幅较大,与1890-1950年之间西藏温度波动式升高相对应,反映枪勇冰川总体处于退缩状态;(2)1960-1985年,沉积速率低且变幅较小,同期气温下降,枪勇冰川退缩程度相对较低且保持平稳;(3)1985年以来,枪勇错沉积速率呈上升趋势,是全球增暖下冰川显著退缩的直接响应.在短时间尺度内冰前湖沉积速率所揭示的枪勇冰川变化主要受控于温度,降水量对冰川变化的影响较小,但冰川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滞后5~10 a.由于全球变暖和冰川对温度响应的滞后,在未来几十年高原冰川的融化速率可能会加快,亚洲水塔将面临着新的挑战.
    • 张特; 魏俊锋; 张勇; 王欣; 郑亚杰
    • 摘要: 冰湖接触型冰川广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地区,受末端冰湖影响,该类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较其他类型的冰川更为敏感.本数据集基于冰川厚度估算数据和冰湖雷达测深数据,构建了龙巴萨巴冰川/冰湖底部地形(GeoTIFF格式,32位浮点型数据);基于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获取了1988–2018年龙巴萨巴冰川/冰湖边界和表碛覆盖(Shapefile格式),以及表面运动数据集(GeoTIFF格式,32位浮点型数据);采用冰川表面能量–物质平衡模型模拟了龙巴萨巴冰川近30 a表面物质平衡,并结合冰川末端退缩和表面流动特征,重建了1989–2018年冰川物质变化序列.本数据集可作为冰湖接触型冰川动力学模型的输入和检校数据,也为研究喜马拉雅山地区不同类型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
    • 张特; 魏俊锋; 张勇; 王欣; 郑亚杰
    • 摘要: 冰湖接触型冰川广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地区,受末端冰湖影响,该类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较其他类型的冰川更为敏感。本数据集基于冰川厚度估算数据和冰湖雷达测深数据,构建了龙巴萨巴冰川/冰湖底部地形(GeoTIFF格式,32位浮点型数据);基于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获取了1988–2018年龙巴萨巴冰川/冰湖边界和表碛覆盖(Shapefile格式),以及表面运动数据集(GeoTIFF格式,32位浮点型数据);采用冰川表面能量–物质平衡模型模拟了龙巴萨巴冰川近30 a表面物质平衡,并结合冰川末端退缩和表面流动特征,重建了1989–2018年冰川物质变化序列。本数据集可作为冰湖接触型冰川动力学模型的输入和检校数据,也为研究喜马拉雅山地区不同类型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
    • 姬鑫慧; 叶庆华; 聂维; 陈益民; NAUMAN Ali
    • 摘要: 岗日嘎布山区是海洋型山地冰川集中发育地区之一.海洋型冰川对气候变化敏感,藏东南多云雨天气使可用光学遥感影像数据少,限制了该地冰川变化遥感监测研究,雷达数据的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基于2000 年 SRTM DEM与201 4 年 TerraSAR/TanDEM-X雷达数据,采用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方法,研究岗日嘎布山区东南段冰面高程变化及冰储量变化特征,得出如下结论:(1 )研究区2000—201 4 年冰储量变化为 -1 .69 ± 0.1 2 Gt,冰面高程年均变化为 -0.86 ±0.1 3 m·a -1 .(2)冰面高程变化整体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皮尔森系数为0. 93).在3700 ~3900 m,随海拔升高冰面高程变化加剧;在 3900—5800 m,冰面高程变化逐渐趋于零;在 5800 m以上高海拔积累区,冰面高程变化为正值. (3 )表碛覆盖冰川消融较快.表碛覆盖冰川区冰面高程变化为-1 .71 m·a -1 ,裸冰区为 -0.73 m·a -1 .(4)结合波密、察隅和左贡站年均温与年降水变化可知,2000—201 4 年研究区年均温显著升高,年降水变化不明显,冰川快速消融是区域气温升高所致.本文可为青藏高原冰川时空变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 张震; 黄丹妮; 陆艺杰; 张莎莎
    • 摘要: 冰川运动与冰川物质平衡、冰川厚度、温度状态、冰川水文特征等密切相关。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冰川运动速度控制冰量输送变化从而引起冰川长度、面积、厚度变化的响应,因此对冰川运动长时间监测至关重要。传统测杆数据无法获取区域尺度范围的冰川运动速度数据,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冰川运动遥感监测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源。东帕米尔高原发育大量冰川,是下游喀什地区水资源源区,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收集了1989–2020年Landsat 5、7、8影像,基于特征匹配法提取了东帕米尔高原冰川运动数据集(GeoTIFF格式,32位浮点型),空间分辨率为240 m或者480 m,冰川运动速度误差最高为±0.051 m d^(-1)。为了保留原始过程数据,本数据集除了冰川运动速度数据(glacV)外,还保留了南北向位移(NS)、东西向位移(EW)、信噪比(SNR)、整幅图像的运动速度值(V)。本数据集可以作为冰川研究的本底调查资料,也可以作为冰川动力学模型的输入,为冰川变化及预测、冰川资源利用及灾害防治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