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产业结构趋同

产业结构趋同

产业结构趋同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212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计划与管理、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2篇、专利文献1760022篇;相关期刊161种,包括党政干部学刊、前线、领导决策信息等; 产业结构趋同的相关文献由246位作者贡献,包括蒋满元、刘名远、卢嘉瑞等。

产业结构趋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760022 占比:99.99%

总计:1760234篇

产业结构趋同—发文趋势图

产业结构趋同

-研究学者

  • 蒋满元
  • 刘名远
  • 卢嘉瑞
  • 吴珂
  • 姜作培
  • 宁奉菊
  • 申云
  • 严先溥
  • 刘志彪
  • 周一欣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琴芳
    • 摘要: 本文选取2020年四川省经济增加值位于前7位的城市:成都、绵阳、宜宾、德阳、南充、泸州和达州进行产业结构的横向对比,运用绝对数、相对数的方式,从三产产值数据入手分析达州目前的产业结构,从一、二、三产业角度发现达州和南充产业结构较为趋同,但有相对劣势,产业不强劲。结合达州面临的客观环境,提出构建特色农产品品牌、依托特色资源打造创新且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巴文化产业经济化等建议。
    • 穆新武; 张伟; 尹飞; 蔡云海
    • 摘要: 渔业产业化发展,是传统渔业经营向现代渔业转型的重要路径。目前,我国渔业产业化发展仍处于以捕捞和养殖为主,加工、流通和休闲渔业为辅的初级阶段,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产业结构趋同化、组织模式经营粗放、品种结构层次低、行业发展质量差等,已成为制约渔业产业化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因素。
    • 王淑英; 张远芳
    • 摘要: 产业结构趋同现象造成产能过剩的同时会阻碍产业转型升级,而数字化发展能够赋予要素资源、信息流动以及技术创新新动能,因此,厘清数字化发展对产业结构趋同的效力及其内在机理有助于渡过产业转型爬升期。本文将中国2013—2019年30个省区市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数字化发展对产业结构趋同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发展水平对产业结构趋同具有抑制作用,且影响效果具有空间异质性:数字化发展在东部地区能够显著抑制产业结构趋同,在中部地区作用不明显,在西部地区会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趋同。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化发展通过促进资源流动、就业结构转型和研发强度提升对产业结构趋同产生影响。研究结论能够在数字化新情景下为政府调整当地产业结构提供政策建议,实现产业结构的协调、高质量发展。
    • 张涛; 武金爽
    • 摘要: 运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对环渤海地区五省份的文化产业结构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明确环渤海地区文化产业结构是否趋同以及趋同的程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偏离-份额法对环渤海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是否合意进行判定.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五省份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化产业结构趋同,以全国为基准,河北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较低,北京最高,表明北京与全国的文化产业结构最为相似.从文化产业结构趋同合意性来看,山东的经济增长份额、结构偏离份额、竞争偏离份额均表现为正值,因此,山东的文化产业结构为合意性趋同,而北京、天津、辽宁、河北的文化产业结构为非合意性趋同.
    • 李晶晶; 张卿
    • 摘要: 基于2000-2018年期间的数据,测算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高级化指数、结构趋同指数,分析了结构趋同的合意性以及不同城市群的重点行业。研究表明,四大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趋势明显,高级化指数逐渐上升;珠三角与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合理化较高,珠三角与成渝城市群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较高;四大城市群间产业结构趋同明显;结构趋同促进了珠三角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但对京津冀与成渝城市群第三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对其他行业的影响较大,京津冀与成渝城市群重点行业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性较强。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不断释放结构红利,区域间协调发展与协调趋同,加快实施创新趋同战略等建议。
    • 李寿安
    • 摘要: 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作为省级战略,面临着经济发展落后、产业结构不协调等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西部经济隆起带六市的三次产业结构趋同程度,并运用区位熵测度该区域与全省和全国范围相比的产业专业化程度。通过分析我们得出,西部经济隆起带具有高度的产业结构趋同性;第一、二产业专业化程度较高,具有相对较强的竞争力;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
    • 覃成林; 潘丹丹
    • 摘要: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一项新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城市之间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是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对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产业结构趋同及合意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三次产业层面粤港澳大湾区存在明显的产业结构趋同,这主要是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果.在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趋同问题仍存在,但程度降低,这是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过程中对先进制造业的统一规划和行业内分工的结果.因此,应鼓励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实现产品差异化发展,促进城市间的产业内分工与合作,尤其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分工与合作,确保产业结构的升级.%The construction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 Bay Area is a new national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Adjust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promoting a rational pattern of industrial division of labor between citie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 Bay Area. The analysi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onvergence and desirability of 11 cities 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 Bay Area in-dicates that a high degre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onvergence exists in three industrial structures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 Bay Area, which mainly results from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in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There exist problems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onvergence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ut the degree is reduced, which is the result of Unified Planning for Advanced Manufacturing and Intra-industry division of labor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Therefore,the cities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 Bay Area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realize the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intra-industry division and cooperation,especially i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so as to ensure the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 覃成林; 潘丹丹
    • 摘要: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一项新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城市之间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是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对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产业结构趋同及合意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三次产业层面粤港澳大湾区存在明显的产业结构趋同,这主要是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果。在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趋同问题仍存在,但程度降低,这是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过程中对先进制造业的统一规划和行业内分工的结果。因此,应鼓励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实现产品差异化发展,促进城市间的产业内分工与合作,尤其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分工与合作,确保产业结构的升级。
    • 张冬柯; 陈静毅
    • 摘要: 本文采集河南省和河南中部4地市统计年鉴有关数据,首先通过采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对河南省中部4地市的三次产业结构进行测度分析,认为河南省中部4地市在产业结构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趋同现象;其次采用区位熵对河南中部4地市制造业部门30个行业进行测度并对区位商大于1的行业进行分析,认为制造业内部存在个别优势产业趋同、整体制造业发展趋异的现象;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结论与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