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金佛山方竹

金佛山方竹

金佛山方竹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3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54篇;相关期刊46种,包括山地农业生物学报、种子、现代园艺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3年全国植物园年会等;金佛山方竹的相关文献由23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喜、娄义龙、苟光前等。

金佛山方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7 占比:40.8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38%

专利文献>

论文:154 占比:58.78%

总计:262篇

金佛山方竹—发文趋势图

金佛山方竹

-研究学者

  • 张喜
  • 娄义龙
  • 苟光前
  • 仇德昌
  • 张佐玉
  • 易思荣
  • 李明
  • 李淼
  • 代朝霞
  • 刘立才

金佛山方竹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娄义龙; 张庭嘉; 张喜
    • 摘要: 竹类植物种群扩散效应是生态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在黔中地区,采用单一繁殖体同地种植方法,持续10年观察了金佛山方竹和毛金竹的种群扩散效应,对比了二者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随着栽植时间的增长,2个竹种的繁殖生长呈现如下变化:1)年出笋日数及出笋最远距离逐年增加,毛金竹的相应值较高,竹种间出笋日数的年分布曲线差异极显著;2)年出笋量、竹笋平均地径及最大地径逐年增加,竹笋密度呈“快速增加一快速降低一平缓稳定”变化态势,除金佛山方竹的竹笋密度较高外、毛金竹的其他指标较高,竹种间出笋量及竹笋密度的年分布曲线差异极显著;3)年新竹数量、平均地径、竹高及胸径处节间长度、以及竹鞭粗度和竹秆基部第1节环竹根数量值逐年增加,成竹率呈“缓慢降低—平缓稳定”变化态势,新竹密度呈“快速增加一快速降低一平缓稳定”变化态势,除金佛山方竹的新竹密度较高外,毛金竹的其他指标较高,竹种间成竹率差异显著、胸径处节间长度及竹秆基部第1节环竹根数量值差异极显著,新竹数量及密度、平均高度及胸径处节间长度、成竹率及竹秆基部根数量的年分布曲线差异极显著;4)平均竹笋质量和出笋时间的负相关极显著,相应值的种间差异显著,毛金竹平均竹笋质量较高。总体而言,毛金竹的种群扩散效应优于金佛山方竹
    • 白祖云; 彭灿; 袁联金; 谭帮敏; 魏洪兵; 骆思霜
    • 摘要: 方竹种植是昭通市及水富市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通过开展方竹母竹移植造林与1年生苗造林成活率对比试验,探讨了造林中苗木采购管理、苗木培育、苗木采挖、苗木运输的相关技术措施,对进一步加强造林项目管理,尤其是苗木采购合同的管理,种苗培育和管理,促进竹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宋光伟; 陈永锋
    • 摘要: 金佛山方竹属禾本科、竹亚科、寒竹属小乔木状竹类,是一种高海拔地区生长的笋、竹两用竹,也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优良竹种。方竹笋质地晶莹、笋肉肥厚、笋味鲜美,经济价值极高,其竹材纤维适中,是造纸、纤维板、竹器纺织的上好原料,是一种生态经济兼用竹种,是山区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 杨蒙; 张玉; 丁雨龙; 姚文静; 林树燕
    • 摘要: 以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开花的金佛山方竹竹林为研究对象,实地调查方竹的开花特性,并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探究金佛山方竹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金佛山方竹属于有叶开花类型,其花芽分化的时间为8月份,次年2—3月份进入开花期,小花雌雄同花,有稃片2枚(内稃和外稃),浆片3枚,雄蕊3枚,雌蕊1枚,柱头为短花柱。金佛山方竹每个花药有4个花粉囊,小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小孢子,其排列方式为左右对称,胞质分裂为连续型,最终产生2细胞或3细胞型成熟花粉粒;金佛山方竹的花药壁绒毡层为腺质型,发育方式为单子叶型;雌蕊由两心皮卷合而成,为一室子房,有双珠被倒生胚珠,薄珠心,蓼型胚囊,大孢子四分体为一字型线形排列,位于合点端的单胞发育为具有功能的大孢子,再经3次有丝分裂发育为7胞8核成熟胚囊。
    • 刘文娟; 王滔; 赵福泽; 林剑
    • 摘要: 【目的】为探究金佛山方竹细胞构成、形态及其细胞壁层构造特征,揭示其随竹龄、竹秆轴向部位的变化规律以及与环境气候因素的相关性,从而丰富其基础解剖数据,促进金佛山方竹秆材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方法】以1~5年生金佛山方竹天然植株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切片法和富兰克林离析法制得永久横纵切片和离析单根纤维,通过光学显微镜和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并测量其组织比量、维管束、纤维细胞、基本组织薄壁细胞以及细胞壁壁层结构等特征。【结果】金佛山方竹基本组织占比(体积比)最大,为56.16%~65.92%;纤维组织占比次之,为27.69%~34.18%;输导组织占比最小,为6.40%~9.85%。维管束类型为开放型和半开放型,维管束密度、径向宽度和弦向宽度随竹龄、竹秆轴向变化差异均显著,宽度径弦比几乎一致,介于1.2~1.3之间。纤维细胞长度在1.7~2.1 mm之间,长宽比为110~133,属于长纤维等级。薄壁细胞形态多样,存在显著的竹壁径向差异。纤维细胞次生壁层数为奇数层,最高达9层,呈现出宽窄交替的特征;薄壁细胞次生壁层数也为奇数层,最高达9层,每层厚度近似相等,呈现出松紧相间的特征。竹壁不同位置的细胞壁层数存在差异性,但细胞壁最高层数随竹龄与竹秆轴向部位变化差异不显著。年平均降水量显著影响金佛山方竹的输导组织比量,呈负相关关系;气温显著影响维管束尺寸和薄壁细胞次生壁厚,前者呈负相关关系,后者呈正相关关系。【结论】金佛山方竹显微构造特征在竹龄和竹秆轴向部位两个变化模式下存在一定的构造差异性,但没有明显变化规律,3~4年生金佛山方竹显微构造特征相对趋于稳定。此外,环境气候因素与金佛山方竹解剖构造特征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与输导组织比量、维管束尺寸和薄壁细胞次生壁厚等存在显著相关性。
    • 张琳; 王自荣; 朱绍宇; 李元; 王吉秀
    • 摘要: 探讨土壤理化性质对酶活性的影响,为指导金佛山方竹栽种提供理论依据。以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金佛山方竹林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海拔带(1520、1740、1770、1800、1830、1860及1890 m)的土壤,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和重金属Pb、Cd、Cu、Zn含量,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1)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和脲酶活性在海拔1890 m处较1520 m处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210%、204%、205%、118%;(2)土壤酶活性与理化性质之间呈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土壤重金属中仅有Pb与蔗糖酶活性显著相关;(3)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机质、脲酶和酸性磷酸酶可作为评价金佛山方竹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在该研究地区内,海拔1770 m和1890 m处土壤肥力水平最高。
    • 娄义龙
    • 摘要: 文章实地调查了大娄山山脉金佛山方竹的垂直分布,并探索其在低海拔异地发展的可能性.2008年至2020年,以单竹丛为单位,对栽种在海拔2000、1356、1352、1130、1080、720和658 m的金佛山方竹出笋情况进行逐年观测,比较其笋产量及笋营养元素含量与原生地的差异.结果表明:1)大娄山脉金佛山方竹天然资源主要分布在大娄山山脉海拔1600~2200 m,上线海拔2227 m(柏芷山),下线海拔1400 m左右,每年自然繁衍海拔下延1~3 m,个别植株通过山体滑坡及沟谷流水瀑布等外力带至海拔1350 m或1150 m处,并小面积蔓延;2)在海拔1356~658 m的原生地低海拔区及异地引种金佛山方竹,除海拔658 m处的笋产量和氨基酸含量低于原生林外,其他引种地的笋产量和笋品质指标均与原生林差异不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选择优良单株,可以在海拔658 m以上沟谷背阴地的疏林下发展金佛山方竹.
    • 娄义龙
    • 摘要: 文章实地调查了原生地金佛山方竹的形态多样性及其适宜生长地区的土壤特性.结果表明:1)金佛山方竹适应的土壤范围较广,可适应大娄山区pH值4.0~8.0的各类型土壤;2)金佛山方竹形态多样性表明其天然林是天然杂交群体;3)金佛山方竹特殊的叶形、秆形以及丰富多彩的笋箨及鲜笋颜色,为选育观赏型竹种奠定了基础.研究结果可为扩大金佛山方竹种植面积及良种选育提供参考.
    • 凡美玲; 方水元; 董友顺; 丁雨龙; 林树燕
    •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种源金佛山方竹实生苗林与天然林发笋规律的差异.[方法]在金佛山方竹天然林与箐坝、黄莲种源实生苗种植10年后的竹林分别设置3个5 m×5 m的样地进行发笋规律调查,在发笋期分别调查3类金佛山方竹林的发笋量.[结果]2个种源实生苗林与天然林的发笋规律不同,发笋量和质量以天然林最优,箐坝种源竹林其次,黄莲种源竹林最低.[结论]该研究表明在造林初期进行种苗选优对成林质量有直接影响.
    • 王焘; 宋盛中; 王宁; 王万元
    • 摘要: 金佛山方竹是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竹种,云南省镇雄县有金佛山方竹林面积为3.23万hm2.多年来,由于竹农过度采笋,而忽视竹林的科学经营,导致大面积竹林低产低效.文章分析了镇雄县金佛山方竹低效林的成因,提出了具体的改造措施,评估了低效林改造效果,以期为提升竹林质量、提高竹林生产力提供技术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