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自适应波束形成

自适应波束形成

自适应波束形成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695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0篇、会议论文38篇、专利文献213304篇;相关期刊151种,包括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电波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34种,包括2016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第十七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第六届全国信号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等;自适应波束形成的相关文献由1388位作者贡献,包括廖桂生、叶中付、王永良等。

自适应波束形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0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38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13304 占比:99.80%

总计:213742篇

自适应波束形成—发文趋势图

自适应波束形成

-研究学者

  • 廖桂生
  • 叶中付
  • 王永良
  • 王彤
  • 杨小鹏
  • 赵永波
  • 冯大政
  • 张守宏
  • 李荣锋
  • 陶海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孟昊宇; 杨小鹏; 高升; 于智超
    • 摘要: 主瓣干扰将导致传统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的主瓣畸变、峰值偏移、旁瓣电平抬升,致使相控阵系统抗干扰性能严重恶化。另外,当接收快拍中存在目标信号时,会导致自适应波束形成在目标信号方向生成零陷,降低接收目标信号增益。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特征值斜投影的主瓣干扰抑制方法。首先通过构建特征值斜投影预处理矩阵滤除主瓣干扰,然后通过对角加载降低协方差矩阵失配的影响。所提算法能有效抑制主瓣干扰和接收信号中目标信号的影响。仿真验证了所提算法主瓣干扰抑制的有效性和鲁棒性。
    • 陆家威; 童晖; 许伟杰
    • 摘要: 针对信号导向向量失配以及接收数据协方差矩阵存在误差会导致传统的自适应波束形成器产生能损失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干扰加噪声协方差矩阵重构的稳健波束形成算法。该算法通过对信源来波角度范围进行Capon谱估计得出重构信源协方差矩阵,并通过特征分解以及子空间性质得出信源的导向向量,然后利用重构所得信源导向向量计算出信源功率以及噪声功率,从而得到重构干扰加噪声协方差矩阵,进而得出最优加权向量。仿真表明,该算法具有良好的稳健性,在快拍数较低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良好的性能。
    • 马立斯; 何培宇; 崔敖; 喻伟闯
    • 摘要: 针对现有基于干扰加噪声协方差矩阵(Interference plus Noise Covariance Matrix,INCM)重建的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在非均匀噪声的情形中对于噪声功率估计不够准确的问题。本文在噪声非均匀的情况下,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大阵元间距约束(Maximum Inter-element Spacing Constraint,MISC)阵列的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通过矩阵补全技术,估计无噪声协方差矩阵和非均匀噪声协方差矩阵,然后利用无噪声协方差矩阵估计入射信号的波达方向(Direction of Arrival,DOA)与功率,最后重建INCM。得益于矩阵补全技术对非均匀噪声功率的准确估计和MISC阵列虚拟差分优化阵提供的高自由度,本文算法能够在非均匀噪声下更加准确地重建INCM。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 常雅婷; 于玲
    • 摘要: 传统的广义旁瓣抵消(Generalized SidelobeCanceller,GSC)算法中,由于主通道采用的算法是固定波束形成(Fixed Beamformer,FBF)算法,其权值不随语音信号的改变而变化,导致算法适应性较差,因此,干扰和噪声在固定波束形成类算法中抑制效果不明显。针对这一问题,该文将传统的GSC算法中主通道的固定波束形成模块改为自适应LCMV波束形成模块,并引入对角载入量的控制,通过调整对角载入量,使其可以自适应输出最优权值,有效地抑制干扰和噪声。得到的剩余带噪语音信号经过辅助通道的阻塞矩阵和自适应噪声抵消模块进行噪声的二次估计,从而得到目标语音;再针对非相干噪声,采用维纳后置滤波算法进行降噪处理,通过这两步处理,获得更具鲁棒性的GSC-LCMV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文算法对噪声和干扰的抑制效果更优,波束图可以形成更低的旁瓣,输出具有更高信噪比的语音信号。
    • 任燕飞; 杜盈; 张劲东
    • 摘要: 阵列天线接收到的期望信号和干扰信号,其入射的到达角度(Angle of Arrival,AOA)总是快速变化的,而传统波束形成算法计算量大,无法实时计算。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波束形成(Deep Neural Network Adaptive Beamforming,DNNABF)算法,用入射信号AOA组成的向量作为网络输入,网络输出逼近最小方差无失真响应(Minimum Variance Distortionless Response,MVDR)算法求得的权矢量。仿真结果表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与DNNABF方法都能准确拟合MVDR算法权矢量,可在入射信号AOA快速变化时自适应地形成波束和零陷,但DNN计算速度相对MVDR有将近6.5倍的提升,训练模型时间也远低于CNN。
    • 龚云
    • 摘要: 面阵是雷达系统的主要形式之一。本文介绍主瓣约束、主副瓣约束和主瓣约束且有规定零点条件下均匀矩形平面阵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改善主副瓣约束条件下副瓣畸变的问题,提出第四种约束即主副瓣同时约束且有规定零点条件下的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并推导该约束条件下的最佳权值表达式。仿真结果表明,不同约束条件下计算得到的权值矢量表达式是有效的,能够满足要求。
    • 王新玥; 陈建斌; 杨傲爽; 吴毅杰; 王玥琪
    • 摘要: 当空间内同时存在主瓣干扰以及旁瓣干扰时,传统的干扰抑制算法存在主瓣展宽、主瓣峰值偏移等问题,且现有的很多算法的计算复杂度较高,难以满足工程上实时性的需求。因此,研究一种抗干扰效果稳定且可以满足系统实时性要求的干扰抑制方法尤为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应用于相控阵雷达的干扰抑制方法。首先采用贝叶斯预测密度准则(BPD)计算干扰的个数,并采用空间谱估计的方法计算干扰的角度,区分出主瓣干扰和旁瓣干扰,然后采用基于Householder变换的阻塞矩阵来消除主瓣干扰,并对旁瓣干扰进行线性约束,使主瓣干扰和旁瓣干扰得到有效抑制。仿真实验表明,提出的方法可以有效稳定地抑制主瓣干扰和旁瓣干扰,主瓣保形效果较好,且经过干扰抑制后可以有效检测出目标。
    • 丁学科; 刘长明; 胡莹
    • 摘要: 本文研究了广泛应用于电子对抗领域的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技术,依托均匀线性阵列模型分析了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的具体原理,通过理论分析、仿真实验表明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对抗从天线旁瓣进入的干扰的有效性,同时指出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对抗从天线主瓣进入的有源干扰会出现主波束发生畸变、主波束偏移和副瓣电平升高等问题.
    • 杨烨; 秦云
    • 摘要: 经典的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存在瑞利极限,阵列方向图的主瓣宽度受到限制。为了突破主瓣瑞利极限,获得更窄的主瓣宽度,通过对相控阵阵列进行多次对称的等角度、等次数的偏转调制获得多组输出信号,然后对其进行自对称匹配滤波,使得正对主轴方向的波束分量获得极大增强,阵列方向图主瓣变得更窄,突破了阵列方向图主瓣瑞利极限。同时通过引入线性约束最小方差(Linearly Constrained Minimum Variance,LCMV)波束形成算法,进行零陷约束,减少信号互调的影响,进一步提升了算法的性能。最终获得主瓣大幅度收窄、干扰方向形成零陷的阵列方向图。
    • 陈鹏; 李洋洋; 高婧洁; 王威
    • 摘要: 针对语音信号相对带宽大、麦克风存在误差以及现有自适应波束形成方法宽带干扰抑制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面向语音增强的聚焦自适应波束形成方法。首先将Capon空间谱处理为接收信号的概率密度函数,并对不同频带设计了基于阵列观测数据的聚焦矩阵,从而根据干扰功率自动调整频率聚焦程度;然后,计算聚焦后的样本协方差矩阵和各子带频段内的干扰加噪声协方差矩阵,并利用聚焦矩阵重构出宽带数据的干扰加噪声协方差矩阵;最终,通过重构出参考频率下的期望信号协方差矩阵,修正期望信号方向的导向矢量并得到自适应波束形成器的加权向量。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有效地对期望信号进行接收的同时充分抑制宽带干扰;所提方法在强干扰处的聚焦误差仅为现有方法的约1%;在信噪比为15 dB且入射角误差为3°的情况下,所提方法的输出信噪比较现有方法提高约12 dB。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