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肝外胆结石

肝外胆结石

肝外胆结石的相关文献在2012年到2021年内共计65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内科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篇、专利文献84487篇;相关期刊34种,包括中国农村卫生、现代医用影像学、中外医疗等; 肝外胆结石的相关文献由9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金美、李正杰、李硕峰等。

肝外胆结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5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84487 占比:99.92%

总计:84552篇

肝外胆结石—发文趋势图

肝外胆结石

-研究学者

  • 张金美
  • 李正杰
  • 李硕峰
  • 杨飞
  • 田盛东
  • 董春艳
  • 顾健彬
  • 高安英
  • 丁强
  • 丛淑娟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学科

年份

    • 曹积善; 侯青平; 陈国章
    • 摘要: 目的 研究探讨肝外胆结石予以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肝外胆结石患者2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后给予不同的检测方案进行检测诊断,其中研究组行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测,对比组行腹部CT,将两组患者检测诊断结果与病理学诊断进行对比,统计记录两组患者检出率、漏诊率以及误诊率,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检测方案后,研究组患者检出率高于对比组患者,其漏诊率以及误诊率低于对比组患者,以上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核磁胰胆管成像应用在肝外胆结石的临床诊断中,其检测结果能为医师临床诊断提供更精确的病灶信息,以此帮助医师对患者病情进行判断.因此,值得临床推广.
    • 易佳
    • 摘要: 目的 分析肝外胆结石诊断中应用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MRCP)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2—12月本院收治的92例肝外胆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部CT组与核磁胰胆管成像组,每组46例.比较两种检测方法检测结果、<8 cm结石检出率、临床指标.结果 腹部CT组检出率(65.22%)低于核磁胰胆管成像组(9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部CT组<8 cm结石检出率(56.52%)低于核磁胰胆管成像组(86.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核磁胰胆管成像组特异性(97.83%)、敏感性(95.62%)高于对腹部CT组(86.96%、6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核磁胰胆管成像组误诊率为0.00%,漏诊率为2.17%;腹部CT组误诊率为17.39%,漏诊率为1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CP可多维度切层观察病灶区域,图像清晰直观,便于医生精准诊断.与腹部CT诊断技术比较,肝外胆结石诊断中核磁胰胆管成像检出率高,结果精准,应用价值较高.
    • 李丹峰
    • 摘要: 目的 分析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肝外胆结石的效果及其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活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中信中心医院肝外胆结石患者6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开腹组和腹腔镜组,每组33例.开腹组予以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腹腔镜组予以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比较两组结石残留率、围术期情况、RAS活性[肾素(REN)、血管紧张素Ⅰ(AngⅠ)、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术前、术后12 h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变化.结果 腹腔镜组结石残留1例,开腹组结石残留9例.腹腔镜组结石残留率(3.03%,1/33)低于开腹组(27.27%,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43,P=0.006).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手术时间、首次排气时间短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腹腔镜组VAS评分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血清REN、AngⅠ、AngⅡ水平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肝外胆结石患者,可降低结石残留率,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加快患者术后恢复,减轻术后疼痛,并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路瑶; 张晓旭; 张丽娟; 齐琦
    • 摘要: 目的:分析腹部CT与核磁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结石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108例肝外胆结石患者,对所选取患者均进行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两种诊断方式准确率,分析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结石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研究发现,经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患者诊断准确率高于腹部CT诊断,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腹部CT相比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在肝外胆结石患者临床诊断实践中效果更为显著,可大大降低误诊率.故应当在肝外胆结石患者的临床诊断实践中大力推广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方式.
    • 李继森; 宗新顺
    • 摘要: 目的:分析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结石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6月到本院进行诊疗的110例疑似肝外胆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显示阳性患者95例,阴性患者15例.对所有患者均开展腹部CT检查和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观察两种方法对不同大小肝外胆结石诊断准确率,观察两种方法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对于直径>9m m的肝外胆结石,核磁胰胆管成像诊断准确率为100.00%(35/35),显著高于腹部CT的80.00%(28/35),P<0.05;对于直径≤9mm的肝外胆结石,核磁胰胆管成像诊断准确率为96.67%(58/60),显著高于腹部CT的73.33%(44/60),P<0.05.核磁胰胆管成像诊断敏感性为97.89%(93/95),诊断特异性为100.00%(15/15),诊断准确性为98.18%(108/110);腹部CT诊断敏感性为75.79%(72/95),诊断特异性为60.00%(9/15),诊断准确性为73.64%(81/110),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比腹部CT,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结石诊断中具有更好的诊断效果.
    • 董春艳
    • 摘要: 目的研究在肝外胆结石的诊断过程中,采用腹部CT、核磁胰胆管成像等方法,对诊断效果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4月到本院就诊初步诊断为肝外胆结石的患者124例。以随机分配法将其等分两组,Ⅰ组接受腹部CT诊断;Ⅱ组接受核磁胰胆管成像诊断,比对两组肝外胆管结石检出率、直径<8 cm结石检出率、诊断依从性等结果。结果经诊断,Ⅰ组肝外胆管结石检出率为33.23%,低于Ⅱ组的87.32%(P<0.05);Ⅰ组直径<8 cm结石检出率为32.06%,低于Ⅱ组的85.03%(P<0.05);Ⅰ组诊断依从性为43.54%,低于Ⅱ组的70.97%(P<0.05)。结论在肝外胆结石的诊断过程中,相比于腹部CT诊断,采用核磁胰胆管成像的方法的肝外胆管结石检出率及直径<8 cm结石检出率较高,证明诊断结果准确度更优,且有助于提升患者对于检查工作的整体依从性,值得广泛应用。
    • 靳小雷
    • 摘要: 目的 对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诊断肝外胆结石的价值进行比较.方法 采集2014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接受检查的肝外胆结石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分别接受腹部CT及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 的实际检出情况.结果 经过对比后,相较于腹部CT组,核磁胰胆管成像组的实际检出率更高(P<0.05).结论 在肝外胆结石临床诊断中,可通过核磁胰胆管成像方法 进行检查,临床检查准确率更高,具备较高临床价值.
    • 高金华
    • 摘要: 目的 对比腹部CT、B超、磁共振对肝外胆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 在2018年10月—2019年10月于该院接受肝外胆结石治疗的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为研究对象,均经手术证实为肝外胆结石,分别以腹部CT、B超、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的方法 对100例患者进行肝外胆结石的诊断,对比3种方法 的诊断结果 ,评价何种诊断方法 的应用价值最高.结果 腹部CT、B超、磁共振对肝外胆结石的诊断率分别为75.00%、43.00%、90.00%,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66、7.792、49.579,P0.05),磁共振与腹部CT、B超诊断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2、9.567,P<0.05).结论 对于肝外胆结石的临床诊断来说,磁共振比腹部CT、B超的诊断效果更好,尤其是在胆总管无扩张的肝外胆结石的诊断中,磁共振的诊断价值最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