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空间相机

空间相机

空间相机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782篇,主要集中在航天(宇宙航行)、机械、仪表工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9篇、会议论文73篇、专利文献113917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光学精密工程、环境技术、光机电信息等; 相关会议42种,包括全国光学遥感载荷与信息处理技术2013年学术会议、中国空间科学学会2013空间光学与机电技术研讨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机电与空间光学专业委员会2012学术年会等;空间相机的相关文献由128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雷、金光、任建岳等。

空间相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9 占比:0.35%

会议论文>

论文:73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113917 占比:99.59%

总计:114389篇

空间相机—发文趋势图

空间相机

-研究学者

  • 张雷
  • 金光
  • 任建岳
  • 李宪圣
  • 刘金国
  • 徐抒岩
  • 韩诚山
  • 李志来
  • 武星星
  • 贾学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上; 张星祥; 朱俊青
    • 摘要: 提高光机结构的温度适应性对空间相机降低热控难度、提升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统一材料结构可以消除系统热差的原理,选用铝合金材料对某可见光波段空间相机的光机结构进行了设计,并完成了实际工况下的工程分析,达到了在20°C±15°C均匀温度变化与不同方向重力耦合状态下,像质均满足MTF(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在71.4 lp/mm处大于0.3的成像指标。采取常用的不同材料搭配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相同工况的全铝结构稳定性远优于不同材料方案,验证了统一材料的光机结构在温度适应性方面的优势。
    • 刘强; 连华东
    • 摘要: 空间变形镜能够实现像差的在轨校正,是空间主动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决空间大口径变形镜抗力学冲击和空间环境适应性问题,文章采用了一种利用具有掉电自锁功能的压电陶瓷促动器作为驱动元件以及轴向柔性支撑杆耦合边缘横向约束的超薄镜片支撑方法,设计了直径为320mm、促动器数量为37的空间变形镜装置,使得大口径变形镜同时具有良好的面形校正能力和热力学特性。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前4~11阶Zernike像差最佳校正能力达到了96.761%以上,结构的基频超过了244Hz,满足空间变形镜的任务设计需求。该设计方法为后续大口径空间变形镜的工程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宋训鹏; 龚小雪; 张雷; 袁健; 杨云飞
    • 摘要: 在大口径、长焦距空间遥感相机中,主、次镜间相对位置变化会影响相机的成像质量和稳定性,因此,作为主次镜间承力结构的主次镜支撑结构,是相机设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本文针对大口径、长焦距相机特点,设计并研制了碳纤维薄壁筒式主次镜支撑结构。首先,根据给定光学系统,选取了筒式基结构形式。然后,根据筒式基结构形式的特点,依次对筒式结构的次镜支撑梁和纵向加强筋的几何结构形式进行了分析与选型。接着,为了充分发挥碳纤维材料铺层可设计性特点,对主次镜支撑结构进行了结构关键尺寸、铺层厚度和铺层角度三者的迭代优化设计,并对设计结果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分析。最后,通过测量次镜角度变化量和特征级扫频振动试验,验证了支撑结构的稳定性和结构刚度。试验结果表明:次镜相同状态下长期监测差值变化量小于1.5″,重力翻转前后变化量小于1.08″,支撑结构一阶固有频率大于115 Hz,轴向频率大于180 Hz,表明主次镜支撑结构具有良好的刚度和结构稳定性,满足设计指标要求。
    • 葛桓宇; 肖正航; 王跃
    • 摘要: 文章以红外遥感器高灵敏度探测要求为背景,针对140K的在轨工作环境,给出了一种基于热变形补偿的双材料低温镜头支撑结构的设计方案。依据温度变化得到透镜热变形,以满足热变形补偿为目标对支撑结构设计方案进行理论校核,并建立低温镜头有限元模型进行各项仿真,校核结果表明支撑结构与透镜的热变形差距在0.005mm内,基本实现了高精度热胀系数匹配。以低温热胀系数、透镜面形为测量指标,对实体结构进行真空140K低温热试验。测试结果表明该镜头热胀系数匹配精度优于0.22×10^(-6)/K,透镜低温面形变形量均方根误差小于0.051λ(λ=632.8nm,为波长),基本达到透镜低温面形要求。该方案可为后续红外遥感器低温镜头热匹配技术研究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 廖军刚; 杨云云; 魏鑫; 陈旭; 吴亚明; 卜石; 张毅
    • 摘要: 文章在空间相机次镜三杆和筒体复合支撑结构设计中,引入了拓扑优化设计方法,通过仿真确立了传力路线,在规定的设计空间内实现了结构的轻量化;结合材料成型工艺,完成了次镜支撑结构的设计和仿真分析,并根据设计方案制备了质量约7.62kg的实际结构产品;对该产品进行了测试,测得频率为176.03Hz,满足产品设计的轻量化指标要求以及频率性能要求。文章提出的设计方法对于同轴光学系统中次镜支撑结构的轻量化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于峰; 徐娜娜; 赵振明
    • 摘要: 随着空间相机分辨率日益提升,对光机主体等核心部组件的温度稳定性和均匀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地球静止轨道(GE O)空间外热流复杂且恶劣,实现相机高精度热设计挑战极大.针对"高分四号"卫星相机热设计的难点和特点,基于结构热控一体化的设计理念,采取了入光口热流屏蔽、间接辐射控温、散热面耦合等热控技术,实现了相机高精度控温;分析了相机入轨4年的温度数据及符合情况,验证了相机热设计的正确性,并根据在轨运行情况提出了热设计优化建议,为进一步提升地球静止轨道相机控温精度、降低热控资源提供支撑.
    • 陈家兴; 王小勇; 林喆
    • 摘要: 为补偿平台震颤、大气湍流等因素给大口径空间相机引入的高频像差,使其获得更高的成像品质,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性二次高斯(LQG)控制器的自适应光学高频像差校正方法.该方法在经典比例积分(PI)控制器的自适应光学系统模型基础上构建了自适应光学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以波前残差最小为目标函数设计了LQG控制器.通过数值仿真对比分析可知,相较于传统的PI控制器,基于LQG控制器的自适应光学系统能更好地补偿由于平台震颤等因素带来的如40Hz,60Hz,80Hz,100Hz和120Hz等频率的高频像差扰动.
    • 谭爽; 梁凤超; 鄢南兴; 林喆; 康建兵
    • 摘要: 由于空间遥感相机受体积、质量和制造成本的限制,Stewart次镜调整平台需要在任意运动时刻不超出给定的包络尺寸,急需一种解决相机次镜平台空间运动约束的包络判定算法.文章根据结构参数建立了Stewart次镜调整平台运动模型,利用三角函数关系并考虑支杆长度的约束,推导模型中平移与旋转的极限位置,然后给出空间包络的判定方法.将该判定模型应用于某空间遥感相机的Stewart次镜调整平台实例中,运用解析法可快速计算出极限位置,节约了大量时间;运用数值法可进一步精确求出在有支杆长度约束时的极限位置,解析法和数值法结果均满足包络尺寸的要求,表明该包络判定算法适用于六自由度并联机构的空间包络判定.
    • 张艾; 林喆; 李婧; 李寅龙
    • 摘要: 针对空间相机匀速扫描中的周期干扰,研究永磁同步电机(PMSM)抗扰控制问题.为了解决传统状态观测器与内模原理补偿方法形式复杂、计算量大的问题,结合敏感器测量输出和系统模型推导出干扰量,并在重构干扰的基础上,采用超前输入补偿策略快速抑制扰动影响.该方法形式简洁,计算量小,经数学仿真和试验验证,可有效抑制系统正弦扰动,改善稳态性能,减少相机抖动,满足空间成像需求.
    • 支政; 曲宏松; 李静; 张贵祥
    • 摘要: 针对高分辨相机难以实现超宽覆盖的问题,本文设计了锥摆扫一体化成像模式.通过对锥摆扫一体化成像原理进行分析,建立了锥摆扫一体化成像模型;然后,设计了最佳地面轨迹模型,并分析了轨道速度、平台旋转角速度和摆扫转动角速度的关系,并基于地面轨迹给出了曝光时间、帧频的计算方案.最后,通过MATLAB进行算例仿真,并对地面覆盖宽度和地面像元分辨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轨道高度为500 km,像素尺寸为2.5 μm,焦距为360 mm,像元数为5 120×5 120时,取相机安装倾角为30°,摆扫成像帧数为10,地面覆盖宽度达到1 105.7 km,是星下点推扫成像的31.1倍,并且地面像元分辨率在6.4 m以下.锥摆扫一体化成像模式可以完全覆盖地面目标,并且在保证一定分辨率的条件下大幅增大幅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