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波长变换

波长变换

波长变换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255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61813篇;相关期刊46种,包括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科技创新导报、飞通光电子技术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大会、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暨第二届海峡两岸博士生论坛——光学微结构和激光技术、全国第14次光纤通信暨第15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等;波长变换的相关文献由458位作者贡献,包括浅野秀树、村田隆、清水宽之等。

波长变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1813 占比:99.85%

总计:61904篇

波长变换—发文趋势图

波长变换

-研究学者

  • 浅野秀树
  • 村田隆
  • 清水宽之
  • 管克俭
  • 陈树强
  • 今野进
  • 西宫隆史
  • A·德布雷
  • J·施奈登
  • K·霍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轩春霞
    • 摘要: 随着人们对信息需求的不断扩大,以及全球Internet用户数量和Web站点数量的急剧增长,出现“光纤耗尽”和对代表通信容量的带宽的“无限渴求”现象,尤其对于东盟国家,更加迫切需要能有效扩大网络通信的容量.对此,桂林创研科技有限公司基于已成熟掌握的光波分复用、单纤双向、波长变换等混合传输技术,根据多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性能较高的方案,有效扩大网络通信的容量和扩大WDM网络的灵活性和可扩容性,并应用于越南、缅甸等多个实际项目中.
    • 刘普; 邓瑞雪; 高嘉屿; 孙鲜明; 尹卫平
    • 摘要: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天然有机化合物定性定量分析测试的重要手段.该文探讨建立一种采用RP-HPLC同时测定丹皮中几种单萜苷类化合物含量的方法.研究确定了HPLC法分离和测定的色谱条件,包括色谱柱、流动相、流速、检测波长等.该实验为课题组实际研究过程中多组分样品的分析,实验过程中采用流动相梯度洗脱和测试波长变换测试的方法,实验方案的设计涵盖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试中的主要知识点.实践表明,通过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动手能力.
    • 韩旭杉; 马彦宏; 张华峰; 江元; 胡殿刚; 李韶瑜
    • 摘要: 随着无源光网络(Passive Optical Network,PON)技术的演进,大容量、高效率的PON是主要的发展趋势。PON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架构,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波长变换和光交换的WDM-TDM PON(Wavelength-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based PON)架构,该架构采用可调谐波长变换器以及光交换技术并在光线路终端(Optical Line Terminal,OLT)设计中实现,以实现大容量、高灵活性的WDM-TDM PON。文章研究了该架构在不同配置下的性能表现,并通过仿真实验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文章所提出的基于波长变换的光交换结构可以满足大容量、灵活高效的通信要求。
    • 韩旭杉; 马彦宏; 张华峰; 江元; 胡殿刚; 李韶瑜
    • 摘要: 随着无源光网络(Passive Optical Network,PON)技术的演进,大容量、高效率的PON是主要的发展趋势.PON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架构,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波长变换和光交换的WDM-TDM PON(Wavelength-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based PON)架构,该架构采用可调谐波长变换器以及光交换技术并在光线路终端(Optical Line Terminal,OLT)设计中实现,以实现大容量、高灵活性的WDM-TDM PON.文章研究了该架构在不同配置下的性能表现,并通过仿真实验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文章所提出的基于波长变换的光交换结构可以满足大容量、灵活高效的通信要求.
    • 杨四刚; 罗文勇; 张巍
    • 摘要: 该研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结构光纤制备的工艺技术体系,并构建了微结构光纤的科学制备流程,可实现基于定制型的微结构光纤的结构功能优化和精确制备,并完成了可用于精细化控制微结构光纤拉制的窄温场拉丝塔建设,可用于实现微结构光纤的初步规模化生产;基于微结构光纤的超强抗弯的技术研究,提出了超强抗弯光纤的企业标准,将抗弯光纤的弯曲半径提升到2 mm,超过当前国际ITU-T最高水平的一倍以上的水平,在微结构光纤的功能的标准化方面做出了初步的探索;自主设计了零色散波长在1060 nm的光子晶体光纤,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进行了实际制作。实验研究证明,制作出的光子晶体光纤在1060 nm波段泵浦时可以提供显著的参量增益。利用制作的光子晶体光纤,成功实现了输出波长在1.0μm波段连续可调的光纤参量振荡器,波长调谐范围从890~1270 nm;基于双零色散微结构光纤,同时产生了可见色散波和中红外色散波,利用可见波段的色散波和800 nm泵浦波之间的交叉相位调制作用,产生了200~400 nm的紫外光;因此实现了在近红外和可见光、紫外光的大跨度波长变换;在先期工作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发展光纤基实用化偏振纠缠双光子源的全保偏方案,以此为基础发展出光纤基偏振纠缠双光子源实验样机,并提供中科大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相关研究组试用。进一步的,提出并论证了在同一保偏光纤中实现两可预报单光子源,并实验实现了输出光子间的HOM干涉。这一工作论证了光纤基量子光源输出量子态的量子相干特性,对于后续开展光纤基量子光源的实际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先期工作以完成布拉格光纤气体传感应用的基础上,创新地将聚合物光纤拉丝工艺与反谐振太赫兹波导的制备工作相结合,制备出光滑薄壁聚合物太赫兹波导管,实验论证了该波导在太赫兹波段具有优良的多模导波性能。进一步提出了一种新型自支撑反谐振太赫兹波导结构,理论和实验表明该结构在大带宽范围内低损耗导波,并具有单模太赫兹导波特性。这是首个报道的支持单模传输的大孔径反谐振太赫兹波导设计,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 徐亚希; 胡淼; 张瑜; 李齐良; 周雪芳; 魏一振; 杨国伟; 卢旸
    • 摘要: 研究了微纳硫系光纤中基于四波混频(FWM)的波长变换.利用修正的非线性薛定谔耦合方程,对光纤中的FWM效应进行了数值仿真.通过数值仿真计算,分析了波长调谐量△λ和光纤长度1对硫系光纤中FWM转换效率的影响,并与普通光纤中FWM波长转换情形做了对比.
    • 贾伟玮; 贾东方; 葛春风; 杨敬文; 王肇颖; 杨天新
    • 摘要: 对基于四波混频全光波长变换与色散介质组合的可调谐光延迟线进行了实验研究.将420m长的高非线性光纤(HNLF)分别与普通单模光纤(SMF)和色散补偿光纤(DCF)组合,依次实现了1ns和3ns的可调谐光延迟,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非常一致.
    • 朱宇鹏; 杨彦甫; 颜丙阳; 钟杰昌; 姚勇
    • 摘要: 基于电吸收调制器,对比分析了无延时干涉仪装置和有延时干涉仪装置条件下波长变换的情形.10Gb/s归零码光信号波长变换的实验证明,延时干涉仪装置可有效消除变换后光信号的脉冲拖尾,并极大地改善信号的消光比指标.分析了电吸收调制器偏置电压、数据信号功率、变换波长等工作参数对波长变换性能的影响,发现无论有无延时干涉仪装置,均需合理设置偏置电压来优化波长变换信号的接收灵敏度;在-3.0V偏置电压条件下,有延时干涉仪装置时,灵敏度增益达2.0dB.
    • 王维涛; 张颖; 韩纪广
    • 摘要: 全光波长变换(AOWC)是近年来光通信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利用Optisystem在计算机上模拟出全光波长变换实验平台,通过调整模拟系统中光发射、传输、耦合器件的相关参数,以及对所测量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可使学生了解影响全光波长变换效率的各种因素。学生可以通过上述实验过程掌握AOWC系统工作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关分析方法,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打好理论分析基础。%AOWC is the key research directions in the field of optical communication in recent years .Using the Optisystem can simulate the all-optical wavelength conversion in the computer experimental platform .And by adjusting the parameters in the simulation system of light emission , transmission , coupling device ,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analyzed . The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various factors affecting the all-optical wavelength conversion efficiency .The students can master basic principles of work of AOWC system ,and lay a good theoretical basis for analysis for the further study .
    • 李勐
    • 摘要: 如何在WDM光网络中实现对多播业务的支持成了近年来光网络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设计了两种基于通用分层辅助图波长路由算法:最小代价控制算法MCCA-G和最小时延控制算法MDCA-G.两种算法在辅助图中建立多播树时都引入了MPH算法思想和最小波长层代价率进入思想,而后者对业务时廷的控制要好于前者.另外,由于稀疏的分光节点和波长转换节点的放置对于网络的性能影响很大,为此文章还提出了一个SNPA算法,即稀疏节点位置放置算法.在仿真中,MCCA-G和MDCA-G的稀疏分光节点的位置采用了SNPA的计算结果,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RRS算法相比,MDCA-G在阻塞率方面可降低15.34%,而MCCA-G与Member-only和VS_based相比,分别在阻塞率上降低了32%和15.6%.可以看出,在同等的网络状态和环境下,MCCA-G和MDCA-G的表现要优于传统算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