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波透视
无线电波透视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43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工业经济、管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57818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物探与化探、绿色科技、煤矿安全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煤炭水文地质及综合物探新技术与应用交流会、第三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2010年度淮南矿业集团煤炭学会学术交流会等;无线电波透视的相关文献由246位作者贡献,包括吴荣新、肖玉林、付万里等。
无线电波透视—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57818篇
占比:99.96%
总计:257928篇
无线电波透视
-研究学者
- 吴荣新
- 肖玉林
- 付万里
- 王本雄
- 吴自干
- 张平松
- 许能清
- 陈晓华
- 李刚
- 刘盛东
- 姜志海
- 易洪春
- 焦阳
- 窦文武
- 刘树才
- 刘磊
- 李梓毓
- 谭菁
- 赵兆
- 郭立全
- 刘勇
- 卫金善
- 史心全
- 廉玉广
- 张志伟
- 杨光
- 汪国胜
- 严家平
- 乐金朝
- 于师建
- 付茂如
- 何进亚
- 冼伟东
- 刘广亮
- 刘志新
- 刘百祥
- 刘英
- 吴国庆
- 吴振丹
- 宋振江
- 张仲礼
- 张恒
- 张杰
- 徐宏武
- 徐翀
- 房哲
- 曹赵飞
- 李海亮
- 李鹏飞
- 杨高峰
-
-
马玉龙;
李鹏飞;
赵兴辉;
高彬;
张杰;
孙如江
-
-
摘要:
为解决地面物探方法在矿井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勘查中分辨能力不足的问题,了解综采工作面内小型断裂构造的发育情况及导水特征,采用综合矿井物探方法对同一工作面进行地质预报研究。先后在同一工作面内的2条巷道,采用透射法槽波地震勘探技术和无线电波透视法对长1050 m、宽195 m工作面内的隐伏断层、陷落柱进行了双边精细勘探,获得了槽波地震速度分布和无线电波透视衰减系数成果;利用矿井瞬变电磁法对工作面内的含水构造进行了精细勘探,获得了工作面视电阻率成果;结合已知地质信息,对3种矿井物探方法圈定的物探异常进行了综合解释和可靠性分析,最终解释了隐伏断层3条,含水区5处,已知的2个陷落柱暂未导水,但是陷落柱附近存在低阻含水区,在采掘过程中存在导通的可能性;揭露的中小构造均有物探异常显示,勘查结果经矿方钻探和采掘验证,验证率达到80%。研究表明:矿井物探由于距离地质目标体较近,且可以充分利用工作面两侧巷道进行单一方法的双边联合探测,因此可以实现断距小于2 m的中小断层的精细勘探,但是单一矿井物探方法解释推断的物探异常区往往受方法本身及工作环境的影响出现一定的偏差;根据地质任务及地质目标体的物性差异,选择多种合适的矿井物探方法进行联合探测,结合地质资料进行多参数综合解释,可实现矿井中小地质异常体的有效探测。
-
-
赵保来;
吴荣新;
李帅为
-
-
摘要:
电磁波透视三分量透视的研究相对较少,选择地面建筑物作为实验对象来模拟地质异常体,研究了三种分量的观测效果之间的差异,在场强平面图方面,X和Z两个分量,图件形态的变化与目标体的形态变化基本一致,可以清楚地反映出目标体的形态和位置,与之相比Y分量在这方面的表现要稍微差一点。
-
-
马健
-
-
摘要:
为精准探明矿井陷落柱情况,基于陷落柱物探技术应用现状,以晋能控股煤业集团某矿陷落柱探测工程概况为例,基于瞬变电磁探测技术与无线电波透视技术探测原理,将瞬变电磁探测技术与无线电波透视技术相结合,对矿井地质构造带进行综合性物探,并应用钻探技术验证了综合物探结果。应用结果表明:在距迎头75~105 m的区间内有一陷落柱,钻探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综合物探结果的准确可靠性,为矿井后期采煤作业提供了参考。
-
-
吴文慧
-
-
摘要:
为确保采面回采安全、掌握61303综采工作面内隐伏地质构造位置及分布情况,采用无线电波透视技术对采面内隐伏构造进行探测,并依据采面实际情况对探测方案、探测流程等进行设计。现场探测发现采面内存在煤层变薄区以及落差在1.5 m以内的断层,回采巷道掘进以及钻探也验证了物探成果。通过在61303综采工作面内进行无线电探测,可提高回采工作面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
-
李鹏飞;
马玉龙;
张杰;
高彬
-
-
摘要:
矿井物探工作不仅需要判断中小隐伏构造的有无以及空间位置,还需要对构造进行含水性分析,单一的物探方法因物性参数的单一,无法实现上述目的。根据地质构造与围岩的弹性差异以及含水体与围岩的电性差异,采用槽波地震法、无线电波透视法对工作面内的中小地质构造进行精确勘查,采用矿井瞬变电磁法对地质构造内的含水性进行分析。通过三种物探方法进行联合探测、综合分析,圈定的物探异常与已知地质构造吻合较好。结果表明槽波和无线电波透视技术在中小断裂构造探查具有较好的横向刻画精度,结合矿井瞬变电磁解释的低阻异常区,可以对隐伏断裂构造的含水性进行分析,勘探结果经矿方采掘验证,效果良好。
-
-
李刚;
廉玉广;
王国库
-
-
摘要:
为保证安全回采3301工作面,精确探明工作面内部陷落柱发育位置,避免给煤矿生产衔接和安全回采造成严重问题,对该工作面进行了无线电波透视探测,并对重点异常区域进行了槽波地震精细探测.结果表明:无线电波透视技术,可对陷落柱进行定性判定和横向位置准确定位,但纵向分辨率较低.槽波勘探技术,对陷落柱等其他地质异常均有明显响应,且对构造发育位置分辨率较高,但很难对所探测异常体进行定性分析.综合全工作面无线电波透视探测和重点区域槽波地震探测,既可以减少槽波探测工作量,又可以实现异常体的性质判别和准确定位.综合探测陷落柱长轴100 m、短轴83 m,实际揭露陷落柱长轴94 m、短轴64 m,验证结果与综合物探成果基本吻合.
-
-
段宁宁
-
-
摘要:
陷落柱、断层、煤厚变化、褶曲等是煤矿巷道掘进和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常见的地质异常构造,本文以探测义棠煤业公司020710工作面内构造发育情况为例,通过实例分析和探查对比,进一步说明应用无线电波透视法探查工作面内部隐伏异常地质构造的重要意义.
-
-
王宗涛
-
-
摘要:
陷落柱构造会影响煤矿的安全生产,通过物探等手段查明陷落柱的形态、导水性较为必要.针对某煤业有限公司3-802工作面X8-9陷落柱,采用网络并行电法及无线电波透视的综合物探方法进行探测,现场应用表明,综合物探方法可定位陷落柱的形态、位置,并查明陷落柱的富水、导水性等特征,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
-
解博胜
-
-
摘要:
无线电波透视技术作为探测煤层回采工作面内地质构造的一种成熟方法,具有快速、轻便、透距大、成本低等优点,但也存在易受干扰的缺点.本文根据无线电波透视法的探测原理及技术参数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干扰因素的排除方法.使用该方法对海石湾煤矿6123-1二系统工作面、天祝煤矿1202工作面内地质构造及煤层变化发育情况进行探测,探测结果和回采验证基本相符,说明此排除方法可行.
-
-
王宗涛
-
-
摘要:
陷落柱构造会影响煤矿的安全生产,通过物探等手段查明陷落柱的形态、导水性较为必要。针对某煤业有限公司3-802工作面X8-9陷落柱,采用网络并行电法及无线电波透视的综合物探方法进行探测,现场应用表明,综合物探方法可定位陷落柱的形态、位置,并查明陷落柱的富水、导水性等特征,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
-
吴荣新;
刘盛东;
肖玉林;
徐翀
- 《第三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
| 2010年
-
摘要:
为提高坑透数据解释效果,通过对工作面无线电波透视磁场强度的理论分析与公式推导,表明在正常煤层范围,场强值的变化主要受观测点几何位置控制;而在观测点场强路径穿过地质异常区时,主要影响因素为地质异常区内路径长及电磁波能量吸收系数值.将场强值H与观测点路径长R的乘积命名为M,则正常煤层段M可视为常量,而在地质异常存在范围,M值显著降低.将工作面划分为若干小单元,进行M值层析成像反演,可求取工作面各单元M值,再除以工作面平均宽度,得到各单元格场强值,从而获得工作面实测场强成像图.张集矿探测表明,该方法较好地反映了工作面内地质异常区的平面分布情况,回采验证探测结果可靠.作为新的解释手段,正在实际坑透探测中广泛应用.
-
-
施安才
- 《2010年度淮南矿业集团煤炭学会学术交流会》
| 2010年
-
摘要:
对潘北矿煤层倾角变化较大的工作面,采用无线电波透视探查工作内地质异常区,来指导工作面生产.回采验证表明,异常影响程度H>1/2煤厚的异常区,探测准确性高,结果可靠;异常影响程度H<1/2煤厚的异常区,探测准确性较差,结果可靠性降低,但与实际地质异常区的存在仍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这说明无线电波透视技术适用于潘北矿工作面内构造探查,倾角变化对探测结果影响较小.
-
-
-
李江华;
廉玉广;
焦阳;
李刚
- 《第十一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交流会》
| 2018年
-
摘要:
为消除地质构造对工作面安全开采的影响,通过研究槽波地震探测和无线电波透视技术,采用时频分析和CT层析成像等方法对探测数据进行处理,总结了两种方法对地质异常圈定及推断解释的理论依据,并将其应用于晋城矿区北部工作面的地质构造探测中.探测结果表明,该地质条件下槽波Airy相频率为120Hz,正常区槽波波速为1000~1200m/s;波速大于2000m/s的高速异常区中场强值小于20dB的地质异常为陷落柱,场强值为30dB左右的地质异常为断层.槽波+勘探联合探测技术精细化了地质异常的具体位置和范围,提高了探测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
-
杨文钦;
周广华
- 《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论坛》
| 2007年
-
摘要:
基于采煤工作面构造探测的无线电波透视技术,阐述了井下透视的工作方法,分析了数据采集时的干扰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排除方法;rn 介绍了坑透资料的处理与解释流程,得出了判断断层落差的经验公式,研究了断层、煤厚和陷落柱的电磁响应特征。通过应用实例对无线电波透视法的设计、采集、资料处理与解释流程进行了整合,经验证,成果可靠。
-
-
刘广亮;
于师建
- 《2006年煤矿安全与地球物理学术与实用新技术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本文介绍了质心频移的基本理论,并在频域内对信号质心频移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接收信号的质心频率向零点发生了明显的漂移,验证了质心频移理论的正确性.对正方形异常体模型进行了频谱分析,可以看出穿过异常体的信号的振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根据正演模拟得到的数据,利用质心频移法对模型进行了层析成像,成像结果基本反映了异常体在模型中的位置,验证了质心频移法探测工作面异常体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
-
何召全;
吴毅
- 《2010年度淮南矿业集团煤炭学会学术交流会》
| 2010年
-
摘要:
通过对电磁波坑透探测的原理分析、方法选择及数据采集,采用CT成像及SIRT反演电磁波吸收系数成像方法,针对1271(3)工作面内的隐伏断层Fc3进行效果评价及异常分析,可以证实电磁波坑透技术在井下可以半定性的探查和解释各种构造,但与实际揭露对比,还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需在回采前用其他方法(如钻探、瞬变电磁等)对异常区进行探测,多措并举,明确异常构造,保证安全生产.
-
-
何召全;
吴毅
- 《2010年度淮南矿业集团煤炭学会学术交流会》
| 2010年
-
摘要:
通过对电磁波坑透探测的原理分析、方法选择及数据采集,采用CT成像及SIRT反演电磁波吸收系数成像方法,针对1271(3)工作面内的隐伏断层Fc3进行效果评价及异常分析,可以证实电磁波坑透技术在井下可以半定性的探查和解释各种构造,但与实际揭露对比,还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需在回采前用其他方法(如钻探、瞬变电磁等)对异常区进行探测,多措并举,明确异常构造,保证安全生产.
-
-
何召全;
吴毅
- 《2010年度淮南矿业集团煤炭学会学术交流会》
| 2010年
-
摘要:
通过对电磁波坑透探测的原理分析、方法选择及数据采集,采用CT成像及SIRT反演电磁波吸收系数成像方法,针对1271(3)工作面内的隐伏断层Fc3进行效果评价及异常分析,可以证实电磁波坑透技术在井下可以半定性的探查和解释各种构造,但与实际揭露对比,还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需在回采前用其他方法(如钻探、瞬变电磁等)对异常区进行探测,多措并举,明确异常构造,保证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