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震成像

地震成像

地震成像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283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4篇、会议论文50篇、专利文献115866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地球物理学报、世界地震译丛、石油天然气学报等; 相关会议30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全国第七次火山学术研讨会、中国油气论坛2013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专题研讨会等;地震成像的相关文献由73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振春、符力耘、张建磊等。

地震成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4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50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15866 占比:99.82%

总计:116070篇

地震成像—发文趋势图

地震成像

-研究学者

  • 李振春
  • 符力耘
  • 张建磊
  • 李卿卿
  • 杜启振
  • 王志伟
  • 秦广胜
  • 程玖兵
  • 耿建华
  • 金胜汶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曹飞煌; 梁春涛
    • 摘要: 波场梯度法是一种基于密集台阵记录的地震波形的地震数据处理方法,适用于多种地震信号/震相,比如P波、S波、Rayleigh波、Love波和环境噪声等.由于充分考虑了波场的时空变化,可以获得更多的地震波传播参数或介质参数,比如应力、旋度、地震波速度、方位角、几何扩散、辐射模式、方位各向异性和Q值等.自2007年波场梯度法的原理提出以来,该方法在河湾河谷的强地面运动研究、断层探测、月壳浅层结构成像、地球浅地表或地壳地幔速度结构和方位各向异性反演等方面得到较好的应用.基于不同的信号处理方法,波场梯度法也发展出不同的研究分支,比如基于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或希尔伯特变换的波场梯度研究;基于不同参考坐标系、不同台网类型或不同震相/信号源也可以将波场梯度法划分为不同的研究方向.本文主要从方法原理、研究进展和方法比较对波场梯度法进行详细地描述,同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简单地讨论.
    • 张风雪; 吴庆举; 李永华; 张瑞青
    • 摘要: 中国东北地区新生代板内火山群广泛发育,其中大兴安岭火山群区的上地幔结构研究匮乏,火山群的演化机理尚不明确.本文收集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流动台站和固定台站的观测波形数据,通过波形互相关从远震事件记录中挑选出64575个P波震相走时残差,13566个S波震相走时残差,开展远震体波走时层析成像研究,获得该区上地幔的V_(P)、V_(S)以及V_(P)/V_(S)异常结构.研究结果显示,火山群区的低速异常分布在上地幔的不同深度范围内,火山群下方的低速异常向下延深并交汇于软流圈内.结合本文和已有的研究结果推断,岩石圈拆沉导致的软流圈物质上涌是大兴安岭火山群的深部成因.火山群区的速度异常比值优势值为1.5左右,表明速度异常既有温度变化成因也有物质成份成因.总体而言,处在地幔不同深度范围内的低速异常极值区基本和高波速比值区域相对应,暗示火山群下方的岩浆流体处在不同的深度位置,这可能是阿尔山和诺敏河火山群火山岩性存在差异的原因.
    • 陈学强; 吕景峰; 孙金佳杰; 周旭; 王剑
    • 摘要: 地震成像是地震勘探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而速度场的精度是地震成像的关键。为了探讨双复杂条件下近地表速度场对地震偏移成像的影响,依据弹性波动方程正演模拟的数据,在给定不同误差的近地表速度模型条件下,对比叠前深度偏移后近地表速度模型精度对线性噪声压制、浅层成像质量和精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风化层厚度误差大于+20%或风化层速度误差小于-30%时,叠前深度偏移剖面浅层反射特征趋于复杂化,层位埋深误差较大;风化层厚度为负误差或风化层速度为正误差的情况下,相对而言对偏移结果影响较小;相同比例的误差,风化层厚度的正误差比负误差对成像精度的影响大,风化层速度的负误差比正误差对成像精度的影响大。该研究对浅表层速度建模具有较为针对性地指导意义。
    • 王立歆; 李海英; 李弘; 郑浩; 马灵伟
    • 摘要: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超深层碳酸盐岩断控油气藏是近年来油气勘探的热点之一,其所发育的超深层断控缝洞型储集体受走滑断裂控制。沙漠起伏地表造成地震波能量吸收衰减严重,储层的上覆地层的火成岩严重影响目的层成像,同时超深层储集体地震波有效信号弱、反射特征复杂,影响了预测精度。以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为例,对该地区储集体高精度成像及储层预测难点进行剖析,建立了针对性技术策略:采用以弱信号恢复为代表的地震资料预处理技术提升叠前道集品质,为速度建模及成像提供基础数据;将火成岩高斯束层析速度建模与宽频RTM成像技术相结合,有效提升火成岩及高陡构造的建模成像精度;建立了面向超深层断裂及储集体的多属性综合预测技术流程,通过模拟断控缝洞体的地震波场响应,分析不同类型储集体的地震响应特征,对断裂带边界及内幕的叠后多属性进行降维处理,实现对超深层碳酸盐岩断控缝洞体的有效预测,为塔里木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 周华伟; 邹志辉; 李哲豪
    • 摘要: 假象识别是正确解释地震剖面的前提,也是描述地震成像保真度(精准度)的主要标准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反射地震剖面实例,对几种常见的、易被误解的地震成像假象的特征进行了分类阐述,提出基于成因识别地震成像假象的思路.从地震剖面成像过程来看,假象的成因包括信号误判、成像畸变和波速模型误差这三个主要因素.许多不易被识别的假象起源于地震数据处理成像过程中对信号的误判,犹如"张冠李戴";成像畸变假象的根源包括成像照明度、资料频宽和方法假设等方面的缺陷,造成抹痕等成像结果畸变假象;当地震波速度模型误差较大时,地震成像结果不仅会出现成像位置错误,还可能在波阻抗不连续点出现散射拖尾假象.因此,衡量地震成像精准度的标准应包括成像结果的分辨率、位置准确度和假象识别三个要素.这些要素相互影响,因此应该根据研究目标和实际情况,综合评判地震成像中假象的影响.
    • 周华伟; 邹志辉; 李哲豪
    • 摘要: 假象识别是正确解释地震剖面的前提,也是描述地震成像保真度(精准度)的主要标准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反射地震剖面实例,对几种常见的、易被误解的地震成像假象的特征进行了分类阐述,提出基于成因识别地震成像假象的思路.从地震剖面成像过程来看,假象的成因包括信号误判、成像畸变和波速模型误差这三个主要因素.许多不易被识别的假象起源于地震数据处理成像过程中对信号的误判,犹如“张冠李戴”;成像畸变假象的根源包括成像照明度、资料频宽和方法假设等方面的缺陷,造成抹痕等成像结果畸变假象;当地震波速度模型误差较大时,地震成像结果不仅会出现成像位置错误,还可能在波阻抗不连续点出现散射拖尾假象.因此,衡量地震成像精准度的标准应包括成像结果的分辨率、位置准确度和假象识别三个要素.这些要素相互影响,因此应该根据研究目标和实际情况,综合评判地震成像中假象的影响.
    • 罗勇; 谭佳; 杨晓海; 窦强峰; 刘宜文
    • 摘要: 准噶尔盆地南缘安集海背斜近地表非均质性强,岩性剧变,风化层速度变化大,复杂的表层激发接收条件改变了地震波传播的路径和速度,产生严重的近地表方位各向异性,导致有效地震波无法同相叠加成像,严重影响复杂构造的成像精度,是地震成像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原始单炮初至走时特征,结合野外地质露头和卫星图,分析了动、静校正后的地震道集与炮点、检波点的对应关系,并与近地表各类冲沟、介质岩性进行紧密关联;通过分方位动、静校正及分方位加权叠前时间偏移成像处理,构建了不同方位的加权系数场,叠前时间偏移成像中"画弧"现象得到压制,成像效果明显改善,利用叠前时间偏移成像结果有效落实了安集海背斜中、下组合圈闭特征.
    • 陈卿; 刘强; 魏明
    • 摘要: 地震成像是获取煤矿井下地质结构和应力分布的有效工具,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面临初值和多解性问题.为解决该问题,针对二维地震成像提出一种新型反演方法,即以非线性方法PSO进行寻优,避免了对初值的讨论,同时引入应力值变化方向对成像过程进行约束以降低多解性.数值实验结果显示,新方法将反演结果与真值间平均距离降低了5.1%,距离方差降低了99.2%;反演结果与频域截断后的真值间平均距离降低了18.8%,距离方差降低了98.7%,表明新方法有效提高了成像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文中所述方法源码以GPL协议开源,可为地震成像教学、科研提供参考.
    • 李勤; 沈鸿雁; 王鑫; 赵静; 李萌
    • 摘要: 绕射波是由地下局部非均质性引起的地震响应,携带了高分辨率的地质异质信息,利用绕射波识别和追踪异质体(区)的关键是将其准确成像.发展了一种基于路径积分的叠后绕射波偏移成像方法.通过求解各向同性零偏移距速度延拓偏微分方程,获得其f-k域解析解,再结合路径积分理论构建偏移滤波器;然后利用积分区间(速度)改变其滤波特性,通过振幅和相位控制来突出绕射弧顶点并弱化大倾角成分,从而实现绕射波的成像.为进一步提高绕射波成像质量,在滤波器中引入了高斯加权因子,并深入讨论了成像控制参数的选取原则.研究结果表明:该成像过程等效于将给定速度区间内所有等速延拓剖面进行连续求和,依靠累积稳定贡献提高绕射弧顶点能量的同时,通过连续相移抵消了偏移同相轴侧翼;然而,这种积分成像方式无法抵消区间端点值引起的偏移成分,将会导致结果中残存部分欠、过偏同相轴;为了压制尾线干扰,并使绕射同相轴收敛更聚焦,可在滤波器中引入高斯因子,利用高斯权值增强准确速度附近的叠加贡献,同时有效削弱错误速度引起的偏移成分.此外,对于高斯加权路径积分法,速度区间两侧端点值分别对应成像剖面中的欠、过偏成分,区间大小与偏移同相轴顶点的能量成正比,速度偏量和标准差则决定了绕射点的聚焦程度.绕射模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实际地震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无需预先构建成像速度模型,而且在绕射波提取较为完整的前提下,能有效改善绕射波的成像质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