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基于图像算法的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及关联机器人

基于图像算法的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及关联机器人

摘要

本发明提供基于图像算法的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及关联机器人,涉及机器人控制系统领域,包括机器人主体,机器人主体的底部设有供电主机和控制主机,机器人主体的两侧分别设有主机械臂组件和副机械臂组件,控制主机的两侧设有配件箱,控制主机的两侧分别设有供电接口、PIN接口、辅助接口、调制仪器、网络接口和信号接口,机器人主体的顶部设有配件接口,采用改进算法和提高图像质量等方式来提高算法的准确性,采用深度学习方法中的卷积神经网络(CNN)等算法来进行图像识别和定位,提高算法的准确性,提高算法的实时性,使用硬件加速器来加速图像算法的计算速度,采用多种图像算法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和稳定性。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627704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号CN202310595555.4

  • 发明设计人 夏灵根;

    申请日2023-05-25

  • 分类号B25J9/16(2006.01);

  • 代理机构北京专赢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797;

  • 代理人刘梅

  • 地址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南翔支路1号A栋513房

  • 入库时间 2024-01-17 01:11:2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7-1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25J 9/16 专利申请号:2023105955554 申请日:2023052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23-06-23

    公开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器人控制系统领域,具体为基于图像算法的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及关联机器人。

背景技术

基于图像算法的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是近年来机器人技术领域的热点之一。随着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图像算法逐渐成为机器人视觉感知和控制的重要手段。传统机器人运动控制主要基于机器人的内部传感器,如编码器、陀螺仪等来实现,控制精度较高,但是缺乏对复杂环境的自适应能力。而基于图像算法的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则可以通过感知环境中的图像信息,实现对环境的感知与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机器人的运动控制,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和目标检测算法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基于深度学习的强化学习算法也被应用于机器人运动控制中,实现了自主学习和智能决策。这些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机器人运动控制的应用场景和控制精度,促进了机器人技术的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基于图像算法的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前景广阔,将为实现机器人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算法准确性不高: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需要准确地识别和定位物体,以及进行路径规划等操作。然而,图像算法本身的准确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光照、噪声等,这会导致算法输出的结果不够准确,从而影响机器人的运动控制。

实时性不足: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需要对实时输入的图像进行处理,并在很短的时间内输出控制指令。然而,图像算法通常需要较长的处理时间,因此可能无法满足实时性的要求。

环境不稳定: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环境可能非常复杂和不稳定,例如光照不均、视野受限、障碍物遮挡等,这会对算法的准确性和实时性造成很大的影响。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基于图像算法的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及关联机器人,解决了算法准确性不高、实时性不足、环境不稳定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基于图像算法的机器人,包括机器人主体,所述机器人主体的底部设有供电主机和控制主机,所述机器人主体的两侧分别设有主机械臂组件和副机械臂组件,所述控制主机的两侧设有配件箱,所述控制主机的两侧分别设有供电接口、PIN接口、辅助接口、调制仪器、网络接口和信号接口,所述机器人主体的顶部设有配件接口。

优选的,所述主机械臂组件包括和机器人主体相互连接的主臂连接段,所述主臂连接段的端部连接有配件臂,所述配件臂的端部设有操作手臂,所述操作手臂的端部设有端部驱动臂,所述端部驱动臂的端部设有工作连接板,所述主臂连接段的端部设有辅助摄像头,所述操作手臂的端部侧面设有防护盖板和激光摄像头。

优选的,所述端部驱动臂和工作连接板之间设有辅助配件盒,所述端部驱动臂和操作手臂之间设有端部平台,所述辅助配件盒另一侧和工作连接板外周配合的位置设有端部壳体,所述端部驱动臂的端部侧面嵌合有毫米波摄像头,所述工作连接板的中部设有部件连接口,所述工作连接板的表面嵌合有CCD相机。

优选的,所述配件臂为空心结构,且配件臂的两端均采用内置减速器的伺服电机连接传动,所述辅助摄像头采用空间景深摄像头。

优选的,所述毫米波摄像头内嵌有毫米波雷达和光学摄像头,且毫米波摄像头和端部驱动臂之间采用万向轴连接,采用伺服电机驱动。

优选的,所述副机械臂组件包括和机器人主体之间相互连接的连接臂,所述连接臂的侧面嵌合有空间摄像头,所述连接臂的端部设有配件模块,所述配件模块的端部连接有转接主机,所述转接主机的侧面设有二级摄像头,所述转接主机的端部设有端部连接臂,所述端部连接臂的端部设有驱动机械手,所述驱动机械手的侧面设有端部摄像头,所述驱动机械手的端部设有操作端头。

优选的,所述空间摄像头采用周向阵列排布的三组摄像头,且空间摄像头内置有激光测距传感器,所述空间摄像头通过直线模组和连接臂之间相互连接。

优选的,所述二级摄像头和端部摄像头采用红外摄像头,且二级摄像头和端部摄像头的红外摄像头均为球轴连接。

优选的,基于图像算法的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如下部分:

图像采集模块:该模块通过摄像头等设备采集机器人周围的图像信息,并将其传输到图像处理模块进行处理;

图像处理模块:该模块负责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出所需的信息,如机器人当前位置、周围环境等,具体的处理流程包括:

图像预处理: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预处理,如去噪、滤波、二值化等操作,以提高后续处理的准确度和效率;

物体检测:根据预设的模板或算法,对图像中的物体进行检测和识别,找出机器人所处的位置、方向和周围环境等信息;

运动跟踪:通过对多帧图像进行分析和比较,确定机器人的运动状态和方向,为后续的运动控制做出准确的预测;

环境建模:根据采集到的图像和物体信息,构建机器人周围的环境模型,为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提供基础数据;

运动控制模块:该模块根据处理后的信息,控制机器人的运动,实现其自主控制和操作,具体的控制流程包括:

运动规划:根据机器人当前位置、目标位置和环境模型等信息,规划出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和路径;

运动控制:通过控制机器人的关节和轮子等运动部件,实现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和操作,具体的控制方法包括PID控制、动力学控制、路径跟踪控制等;

碰撞检测:在运动过程中,对机器人和周围环境进行碰撞检测,避免机器人碰撞或受到损坏;

关联机器人模块:该模块用于连接多个机器人,实现协同作业。

优选的,所述关联机器人模块的具体的关联流程包括:

通信协议:通过特定的通信协议,实现机器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互;

协同控制:通过协调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和操作,实现多个机器人的协同作业,具体的协同方法包括分工协作、领航机器人:在多个机器人中,选择一个领航机器人,其负责引领其他机器人进行协同作业;

协同路径规划:针对多个机器人的协同作业,需要进行协同路径规划,通过协调各个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和行动步骤,实现整个作业的高效和协同;

冲突解决:在多个机器人进行协同作业时,可能会出现冲突或协调不当的情况,此时需要对冲突进行分析和解决,保证整个协同作业的顺利进行。

本发明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采用改进算法和提高图像质量等方式来提高算法的准确性,采用深度学习方法中的卷积神经网络(CNN)等算法来进行图像识别和定位,提高算法的准确性。

本发明提高算法的实时性,使用硬件加速器来加速图像算法的计算速度,此外,通过优化算法和减少算法复杂度等方式来提高算法的处理速度。

本发明采用多种图像算法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和稳定性,使用多种传感器(如摄像头、激光雷达等)来获得多模态的信息,同时将多种信息进行融合,从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应对环境不稳定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体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的侧向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主机械臂组件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的副机械臂组件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的主机械臂组件端部结构图;

图6为本发明的流程图。

其中:1、机器人主体;2、供电主机;3、主机械臂组件;301、主臂连接段;302、辅助摄像头;303、配件臂;304、激光摄像头;305、防护盖板;306、操作手臂;307、工作连接板;308、端部驱动臂;309、毫米波摄像头;310、部件连接口;311、端部壳体;312、CCD相机;313、辅助配件盒;314、端部平台; 4、配件箱;5、供电接口;6、PIN接口;7、辅助接口;8、控制主机;9、副机械臂组件;901、连接臂;902、空间摄像头;903、二级摄像头;904、转接主机;905、端部连接臂;906、端部摄像头;907、驱动机械手;908、操作端头;909、配件模块;10、配件接口;11、调制仪器;12、网络接口;13、信号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具体实施例一:如图所示,基于图像算法的机器人,包括机器人主体1,机器人主体1的底部设有供电主机2和控制主机8,机器人主体1的两侧分别设有主机械臂组件3和副机械臂组件9,副机械臂组件9包括和机器人主体1之间相互连接的连接臂901,连接臂901的侧面嵌合有空间摄像头902,连接臂901的端部设有配件模块909,配件模块909的端部连接有转接主机904,转接主机904的侧面设有二级摄像头903,二级摄像头903和端部摄像头906采用红外摄像头,且二级摄像头903和端部摄像头906的红外摄像头均为球轴连接,转接主机904的端部设有端部连接臂905,端部连接臂905的端部设有驱动机械手907,驱动机械手907的侧面设有端部摄像头906,空间摄像头902采用周向阵列排布的三组摄像头,且空间摄像头902内置有激光测距传感器,空间摄像头902通过直线模组和连接臂901之间相互连接,驱动机械手907的端部设有操作端头908,控制主机8的两侧设有配件箱4,控制主机8的两侧分别设有供电接口5、PIN接口6、辅助接口7、调制仪器11、网络接口12和信号接口13,机器人主体1的顶部设有配件接口10,主机械臂组件3包括和机器人主体1相互连接的主臂连接段301,主臂连接段301的端部连接有配件臂303,配件臂303为空心结构,且配件臂303的两端均采用内置减速器的伺服电机连接传动,辅助摄像头302采用空间景深摄像头,配件臂303的端部设有操作手臂306,操作手臂306的端部设有端部驱动臂308,端部驱动臂308的端部设有工作连接板307,主臂连接段301的端部设有辅助摄像头302,操作手臂306的端部侧面设有防护盖板305和激光摄像头304,端部驱动臂308和工作连接板307之间设有辅助配件盒313,端部驱动臂308和操作手臂306之间设有端部平台314,辅助配件盒313另一侧和工作连接板307的外周配合的端部壳体311,端部驱动臂308的端部侧面嵌合有毫米波摄像头309,毫米波摄像头309内嵌有毫米波雷达和光学摄像头,且毫米波摄像头309和端部驱动臂308之间采用万向轴连接,采用伺服电机驱动,工作连接板307的中部设有部件连接口310,工作连接板307的表面嵌合有CCD相机312。

基于上述结构的基础方案,在工作的时候,机器人通过控制主机8收发的代码对机械手进行控制,在正式工作的时候,通过控制主机8发出的代码驱动机械臂中的各个驱动电机进行运转,从而控制整个机器人的工作自由度,并且在控制主机8的底部设有独立的运动组件,可以采用轮胎、履带等形式进行位置驱动,同时机器人的信号通过供电接口5、PIN接口6、辅助接口7、调制仪器11、网络接口12和信号接口13实现在不同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并且通过电源可以对供电主机2内部的锂电池进行充电,便于整个设备无线移动,并且在工作的时候,内置有无线收发模块,包括但不限于5G、Wi-Fi、蜂窝网络等无线传输形式,从而实现整个设备的无线信号传输,在工作的时候,通过主机械臂组件3和副机械臂组件9上安装的辅助摄像头302、激光摄像头304、毫米波摄像头309、空间摄像头902、二级摄像头903、端部摄像头906实现对整个环境的感知,具体的感知方案控制程序在下一实施例详细阐述,同时通过CCD相机312在工作的时候,可以对操作区域进行进一步的机器识别,从而实现整个设备有良好的视觉识别效果,同时具备完整的空间识别效果。

具体实施例二:如图所示,基于图像算法的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包括如下部分:

图像采集模块:该模块通过摄像头等设备采集机器人周围的图像信息,并将其传输到图像处理模块进行处理;

图像处理模块:该模块负责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出所需的信息,如机器人当前位置、周围环境等,具体的处理流程包括:

图像预处理: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预处理,如去噪、滤波、二值化等操作,以提高后续处理的准确度和效率;

物体检测:根据预设的模板或算法,对图像中的物体进行检测和识别,找出机器人所处的位置、方向和周围环境等信息;

运动跟踪:通过对多帧图像进行分析和比较,确定机器人的运动状态和方向,为后续的运动控制做出准确的预测;

环境建模:根据采集到的图像和物体信息,构建机器人周围的环境模型,为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提供基础数据;

运动控制模块:该模块根据处理后的信息,控制机器人的运动,实现其自主控制和操作,具体的控制流程包括:

运动规划:根据机器人当前位置、目标位置和环境模型等信息,规划出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和路径;

运动控制:通过控制机器人的关节和轮子等运动部件,实现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和操作,具体的控制方法包括PID控制、动力学控制、路径跟踪控制等;

碰撞检测:在运动过程中,对机器人和周围环境进行碰撞检测,避免机器人碰撞或受到损坏;

关联机器人模块:该模块用于连接多个机器人,实现协同作业。

关联机器人模块的具体的关联流程包括:

通信协议:通过特定的通信协议,实现机器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互;

协同控制:通过协调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和操作,实现多个机器人的协同作业,具体的协同方法包括分工协作、领航机器人:在多个机器人中,选择一个领航机器人,其负责引领其他机器人进行协同作业;

协同路径规划:针对多个机器人的协同作业,需要进行协同路径规划,通过协调各个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和行动步骤,实现整个作业的高效和协同;

冲突解决:在多个机器人进行协同作业时,可能会出现冲突或协调不当的情况,此时需要对冲突进行分析和解决,保证整个协同作业的顺利进行。

将卷积神经网络融合到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中,可以实现更为智能化的机器人控制。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中,卷积神经网络通常用于图像识别、目标检测等任务,可以提高机器人的感知和识别能力。下面是一个基于Python的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代码示例,其中包含了卷积神经网络和机器人控制的节点:

import turtle

import cv2

import numpy as np

# 初始化机器人

robot = turtle.Turtle()

# 设置机器人的初始位置和角度

robot.penup()

robot.goto(-200, 0)

robot.pendown()

robot.setheading(0)

# 设置机器人的运动速度

robot.speed(10)

# 加载模型

model = cv2.dnn.readNetFromCaffe('model.prototxt', 'model.caffemodel')

# 获取摄像头

cap = cv2.VideoCapture(0)

# 处理摄像头输入

while True:

# 读取一帧图像

ret, frame = cap.read()

if not ret:

break

# 进行图像处理

blob = cv2.dnn.blobFromImage(frame, 1.0, (224, 224), (104.0, 177.0,123.0))

model.setInput(blob)

pred = model.forward()

# 获取最高概率的标签和分数

idx = np.argmax(pred)

label = labels[idx]

score = pred[0][idx]

# 根据标签和分数,进行机器人控制

if label == 'left' and score > 0.9:

robot.left(90)

elif label == 'right' and score > 0.9:

robot.right(90)

elif label == 'forward' and score > 0.9:

robot.forward(100)

elif label == 'backward' and score > 0.9:

robot.backward(100)

else:

pass

# 释放资源

cap.release()

cv2.destroyAllWindows()

基于Python实现的图像分类和定位代码示例:

import cv2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keras.applications.vgg16 import VGG16, preprocess_input, decode_predictions

# 加载预训练的VGG16模型

model = VGG16(weights='imagenet')

# 加载图像

img = cv2.imread('test.jpg')

# 对图像进行预处理

img = cv2.resize(img, (224, 224))

img = np.expand_dims(img, axis=0)

img = preprocess_input(img)

# 使用VGG16模型进行图像分类和定位

preds = model.predict(img)

results = decode_predictions(preds, top=1)[0]

# 输出分类结果和定位信息

for result in results:

print(result[1], result[2])

上述代码中,我们使用了Keras中的VGG16模型进行图像分类和定位。首先,我们将机器人摄像头拍摄到的图像读入内存,并进行预处理。接着,我们将图像输入到VGG16模型中进行处理,并使用decode_predictions函数解码输出结果。最后,我们输出分类结果和定位信息。

实时性不足

实时性不足是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面临的另一个技术难题。为了提高算法的实时性,我们可以使用硬件加速器(如GPU)来加速图像算法的计算速度,并采用优化算法和减少算法复杂度等方式来提高算法的处理速度。

基于Python实现的简单的图像处理加速代码示例:

import cv2

import numpy as np

# 加载图像

img = cv2.imread('test.jpg')

# 使用GPU加速图像处理

cuda_img = cv2.cuda_GpuMat()

cuda_img.upload(img)

# 对图像进行高斯滤波

cuda_img = cv2.cuda.cvtColor(cuda_img, cv2.COLOR_BGR2GRAY)

cuda_img = cv2.cuda.GaussianBlur(cuda_img, (3, 3), 0)

# 将加速后的图像数据下载到内存中

img = cuda_img.download()

# 显示图像

cv2.imshow('img', img)

cv2.waitKey()

通过视觉系统确定机器人的位置和方向,通过相机获取物体的图像,然后使用计算机视觉算法处理图像,得到机器人当前的位置和方向。常用的算法有SIFT,SURF,ORB,AKAZE等。这些算法都可以通过Python中的OpenCV库实现。

以下是基于ORB算法的示例代码:

import cv2

# 初始化ORB特征检测器

orb = cv2.ORB_create()

# 读取目标图像和待匹配图像

target_img = cv2.imread('target.jpg')

query_img = cv2.imread('query.jpg')

# 通过ORB算法计算目标图像和待匹配图像的特征点和描述子

target_kp, target_des = orb.detectAndCompute(target_img, None)

query_kp, query_des = orb.detectAndCompute(query_img, None)

# 初始化暴力匹配器

bf = cv2.BFMatcher(cv2.NORM_HAMMING, crossCheck=True)

# 匹配特征点

matches = bf.match(target_des, query_des)

# 根据匹配结果筛选出最佳的特征点

matches = sorted(matches, key=lambda x: x.distance)

# 获取匹配结果中最佳的n个特征点

n = 10

best_matches = matches[:n]

# 计算机器人位置和方向

src_pts = np.float32([target_kp[m.queryIdx].pt for m in best_matches]).reshape(-1, 1, 2)

dst_pts = np.float32([query_kp[m.trainIdx].pt for m in best_matches]).reshape(-1, 1, 2)

M, _ = cv2.findHomography(src_pts, dst_pts, cv2.RANSAC, 5.0)

robot_pos = np.array([M[0, 2], M[1, 2]])

robot_dir = np.arctan2(M[1, 0], M[0, 0])

# 控制机器人运动

robot.move(robot_pos, robot_dir)

机器人运动的精确控制,使用的方法是通过PID控制器控制机器人的运动。PID控制器根据机器人当前位置和目标位置之间的误差,计算出控制信号,控制机器人的运动。

以下是基于PID控制器的代码:

class PIDController:

def __init__(self, kp, ki, kd, min_output, max_output):

self.kp = kp

self.ki = ki

self.kd = kd

self.min_output = min_output

self.max_output = max_output

self.last_error = 0.0

self.integral = 0.0

def update(self, error, dt):

self.integral += error * dt

derivative = (error - self.last_error) / dt

output = self.kp * error + self.ki * self.integral + self.kd *derivative

output = max(self.min_output, min(self.max_output, output))

对于第三个技术问题,即如何利用深度学习对机器人运动进行预测,一种常用的方法是使用递归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RNN)。RNN可以处理输入序列,并将之前的信息传递到下一个时间步,因此可以用于处理时序数据,如时间序列、文本序列、语音信号等。

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中,可以将RNN用于预测机器人的下一个动作或位置,以提高机器人的运动效率和精度。下面是一个基于Python和Keras的RNN示例代码,用于训练和测试机器人运动预测模型:

from keras.models import Sequential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Dense, SimpleRNN

from keras.optimizers import RMSprop

# 构建RNN模型

model = Sequential()

model.add(SimpleRNN(32, input_shape=(time_steps, input_dim),activation='relu'))

model.add(Dense(output_dim, activation='linear'))

model.compile(loss='mse', optimizer=RMSprop(lr=0.01, rho=0.9, epsilon=1e-08, decay=0.0))

# 训练模型

model.fit(X_train, y_train, batch_size=64, nb_epoch=50)

# 预测测试集结果

y_pred = model.predict(X_test)

# 评估模型

score = model.evaluate(X_test, y_test, batch_size=16)

print('Test score:', score)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使用了一个简单的RNN模型,其中包含32个隐藏神经元。模型的输入形状为(time_steps, input_dim),其中time_steps表示时间步数,input_dim表示每个时间步的输入维度。我们使用均方误差作为损失函数,并使用RMSprop优化器进行优化。

在训练过程中,我们将训练集数据(X_train, y_train)分批(batch)送入模型中进行训练,并迭代50个周期(nb_epoch)。训练完成后,我们使用测试集数据(X_test)来评估模型的性能,并打印出测试得分(Test score)。

最后,我们可以使用训练好的模型来预测机器人的下一个动作或位置,并将预测结果(y_pred)与实际结果(y_test)进行比较,以评估模型的预测精度

上述代码实现了一个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通过摄像头采集的图像,使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分类,得到机器人运动的指令,从而实现了机器人的自主运动。

具体实施例三: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给出设计阶段的MATLAB设计方案:

三个MATLAB仿真代码的例子,分别用于验证机器人算法准确性、机器人控制实时性、机器人控制环境变化的影响仿真。

验证机器人算法准确性的仿真代码:

% 机器人算法准确性验证仿真

% 定义机器人运动学模型

L1 = 1;

L2 = 1;

robot = SerialLink([0 L1 L2 0],'name','2R robot');

% 定义机器人末端执行器期望位置

x_e = 1;

y_e = 1;

z_e = 0;

T_e = transl(x_e, y_e, z_e);

% 计算机器人末端执行器实际位置

q = robot.ikine(T_e);

T_actual = robot.fkine(q);

% 比较期望位置和实际位置

if all(abs(T_actual(:) - T_e(:)) < 1e-10)

disp('机器人算法准确性验证通过');

else

disp('机器人算法准确性验证失败');

end

验证机器人控制实时性的仿真代码:

% 机器人控制实时性验证仿真

% 定义机器人运动学模型

L1 = 1;

L2 = 1;

robot = SerialLink([0 L1 L2 0],'name','2R robot');

% 定义机器人末端执行器期望位置序列

x_e = linspace(0, 1, 100);

y_e = linspace(0, 1, 100);

z_e = linspace(0, 1, 100);

T_e_sequence = transl(x_e, y_e, z_e);

% 以1s为周期控制机器人执行末端执行器的运动

dt = 1;

for i = 1:length(T_e_sequence)

T_e = T_e_sequence(:,:,i);

q = robot.ikine(T_e);

robot.plot(q);

pause(dt);

end

验证机器人控制环境变化的影响的仿真代码:

% 机器人控制环境变化的影响仿真

% 定义机器人运动学模型

L1 = 1;

L2 = 1;

robot = SerialLink([0 L1 L2 0],'name','2R robot');

% 定义机器人末端执行器期望位置序列

x_e = linspace(0, 1, 100);

y_e = linspace(0, 1, 100);

z_e = linspace(0, 1, 100);

T_e_sequence = transl(x_e, y_e, z_e);

% 引入环境障碍物

obstacle_x = 0.5;

obstacle_y = 0.5;

obstacle_z = 0.5;

obstacle_size = 0.2;

obstacle = [obstacle_x

验证机器人控制环境变化的影响。该代码使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根据不同的环境参数调整机器人控制器的参数,以实现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具体实现细节如下:

% 机器人控制系统仿真:验证环境变化的影响

% 初始化机器人模型

robot = loadrobot('abbIrb120');

% 初始化控制器参数

kp = 1;

ki = 0.1;

kd = 0.01;

% 初始化仿真环境参数

disturbance = 0; % 无扰动

% disturbance = 0.1; % 轻微扰动

% disturbance = 0.5; % 中等扰动

% disturbance = 1; % 强烈扰动

% 开始仿真

for i = 1:1000 % 仿真1000个时间步长

% 获取机器人状态

q = robot.randomConfiguration;

dq = zeros(size(q));

% 计算控制器输出

error = 0 - q; % 目标位置为0

error_sum = sum(error); % 积分误差

error_diff = error - prev_error; % 差分误差

u = kp * error + ki * error_sum + kd * error_diff; % PID控制器输出

prev_error = error;

% 添加环境扰动

u = u + disturbance * randn(size(u));

% 更新机器人状态

[q_next, dq_next] = robot.fkine(q, dq, u);

q = q_next;

dq = dq_next;

% 显示机器人状态

show(robot, q);

% 暂停一段时间

pause(0.01);

end

该代码的主要流程是:

初始化机器人模型和控制器参数。

根据不同的环境参数,初始化仿真环境。

在每个时间步长内,获取机器人当前状态和控制器输出。

添加环境扰动,更新机器人状态。

显示机器人状态并暂停一段时间。

代码中的环境扰动参数可以在代码中手动调整,以验证机器人控制系统的适应性。例如,将disturbance参数设置为0.1,则会添加轻微的扰动,以验证控制器对轻微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通过此仿真代码,可以验证机器人控制系统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并通过调整控制器参数,提高其适应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引用结构”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