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公告号CN11478851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公开/公告日2022-07-26
原文格式PDF
申请/专利权人 保定聚蜂园蜂业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10101549.X
申请日2021-01-26
分类号A01K67/033;
代理机构北京中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田江飞
地址 072150 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满城镇柳佐村
入库时间 2023-06-19 16:06:26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2022-07-26
公开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蜂群饲养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防治疾病的蜂群饲养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中蜂饲养大多采用空桶箱、活框饲养或格子箱饲养。空桶箱在采蜜时不可避免会严重破坏巢脾和中断中蜂的日常状态,容易造成飞逃,同时使用空桶箱饲养,很难看到蜂箱内的情况,不易观察蜂群状态;活框饲养因中蜂自上而下的储蜜特性,蜂蜜的品质并非最好,其箱体侧壁上设有供中蜂进出的蜜蜂进出口,而胡蜂、大夜娥等敌害也能通过这个蜜蜂进出口进入蜂箱内,盗取其内的蜂蜜,甚至咬死工蜂,围攻蜂王,使得一箱中蜂毁于一旦,给饲养中蜂的农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传统的蜂箱底部会堆积蜂巢垃圾;一到度夏期,天气炎热,蜂箱干燥,经常发生白头蛹脾,蜂王产卵孵化不出,造成蜂群断子,群势变小,又不适应活框生活而飞逃。格子箱饲养,同样也解决不了夏天天气炎热的问题,且固定巢脾因预先用“井”字形插条,阻碍了蜂群造脾规律,蜂巢凌乱不整齐,易飞逃。上述传统饲养蜂箱不符合中蜂的生长习性,容易给蜂农造成经济损;
现有的蜂群饲养管理方法利用喷壶将稀释后的药水直接喷洒在小蜜蜂身上,虽然能有效的防止小蜜蜂蜂螨的繁殖,但是这种方法会大大造成蜂蜜受到污染,很有可能有氯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残留,这样对人们身体会造成严重伤害,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可防治疾病的蜂群饲养管理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防治疾病的蜂群饲养管理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现有的蜂群饲养管理方法利用喷壶将稀释后的药水直接喷洒在小蜜蜂身上,虽然能有效的防止小蜜蜂蜂螨的繁殖,但是这种方法会大大造成蜂蜜受到污染,很有可能有氯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残留,这样对人们身体会造成严重伤害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防治疾病的蜂群饲养管理方法,该蜂群饲养管理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选择养蜂场地;
步骤二:蜂群的排列;
步骤三:利用双王群养技术养蜂;
步骤四:疾病防治。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步骤一中所述选择养蜂场地应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S1、养蜂场地周围2.5千米半径范围内,全年至少要有一两种大面积的主要蜜源植物;
S2、养蜂场地要求背风向阳,地势高燥,不积水,小气候适宜,西北面最好有院墙或密林,山区应选山脚或山腰南向的坡地上,背有挡风屏障,前面地势开阔,阳光充足,场地中间有稀疏的小树;
S3、蜂场附近应有清洁的水源;
S4、一个蜂场放置的蜂群以不多于50群蜂为宜,场蜂与场蜂之间至少应相隔2千米。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步骤二中所述蜂群的排列根据蜂群数量可采取单箱排列或双箱排列,其排列形式具体为:
蜂群数量较多的蜂场,采取分行排列,各行蜂箱相互交错陈列,群距1米,行距2—3米,距离较宽为好;
中蜂群宜散放,亦可2—3群为1组,分组放置,各群或组之间的距离宜大,交尾群或新分群应散放在蜂场边缘,使巢门朝向不同的方向。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步骤三中所述双王群养技术养蜂通过采取以下两种措施:
(1)、组织双王群;
(2)、管理双王群。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步骤(1)中所述组织双王群的具体步骤如下:
SS1、将巢箱用闸板严密地隔成相同的两区,各开一巢门;
SS2、将相邻的具有2~3框蜂、1只同龄产卵蜂王的两个较弱蜂群,分别安置在同一蜂箱的两区,用图钉将一块稍大于蜂箱的覆布订在闸板上,使两群蜂的蜂王不能互通;
SS3、盖上副盖和箱盖,完成双王群组织。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步骤(2)中所述管理双王群的具体步骤如下:
S01、从每区各提23张蛹脾和一张蜜粉脾放在继箱中间,巢箱补入空脾;
S02、巢、继箱中间加隔王板,限制蜂王在其区内产卵;
S03、当巢箱双王群繁殖到加继箱时,将其中一群蜂整个提到继箱中,继箱上另开一巢门,巢继箱间用铁纱隔开,7~8天后换成隔王板,蜜源流蜜前,除去1只老劣王,使之双王繁殖,单王取蜜。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步骤S02中所述限制蜂王在其区内产卵应注意以下事项:
繁殖期:注意巢、继箱巢脾的调整,一般5~7天调整一次蜂巢,把继箱中的空脾调入巢箱,每次每区调人2张,让蜂王有充分的产卵空间;在大流蜜期到来的前1周,若花期不超过1个月,且不再有大宗蜜源流蜜,此时便不再需要大量繁蜂,应开始限制蜂王产卵。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步骤四中所述疾病防治主要通过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实现:
A1、饲养管理;
A2、选育抗病品种;
A3、防治蜂螨:通过将晒干的土苕子草点燃烟熏,把小蜜蜂身上的疾病蜂螨杀死。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步骤A1中所述饲养管理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
第一,早春和晚秋,外界气温较低,应注意蜂群保温,调整蜂群内蜂脾关系,使蜂数略多于巢脾或保持蜂脾相称;
第二,当蜂群内饲料不足时,及时补充营养物质、花粉及维生素等,以保证蜂群正常生活需要,增强蜜蜂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第三,将病群内的蜂王用笼扣起,暂时断子,巢脾上的病死幼虫被工蜂清除,减少病原的积累,打断传染链,减轻病情;
第四,蜂箱可用1~2%氢氧化钠水溶液洗刷消毒,空脾可用4%甲醛溶液浸泡消毒24小时,花粉脾可用冰醋酸蒸气密闭熏蒸消毒。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步骤A2中所述选育抗病品种即从发病蜂场选择抗病力强的蜂群,培育蜂王,同时淘汰病群中的雄蜂,培育的蜂王用于替换病群中的蜂王,经过几代选育,可降低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病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蜂群饲养管理方法在饲养管理时通过补充营养物质、花粉及维生素等,能够保证蜂群正常生活需要,增强蜜蜂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同时通过将病群内的蜂王用笼扣起,暂时断子,巢脾上的病死幼虫被工蜂清除,减少病原的积累,打断传染链,减轻病情,其次蜂箱通过用1~2%氢氧化钠水溶液洗刷消毒,空脾可用4%甲醛溶液浸泡消毒24小时,花粉脾用冰醋酸蒸气密闭熏蒸消毒,能够为养蜂提供无毒环境,减少患病率,最后利用晒干的土苕子草点燃烟熏,把小蜜蜂身上的疾病蜂螨杀死,相对于传统的利用喷壶将稀释后的药水直接喷洒在小蜜蜂身上,能够避免蜂蜜里有药物残留的可能性,提高蜂蜜的整体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可防治疾病的蜂群饲养管理方法,该蜂群饲养管理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选择养蜂场地;
步骤二:蜂群的排列;
步骤三:利用双王群养技术养蜂;
步骤四:疾病防治。
步骤一中所述选择养蜂场地应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S1、养蜂场地周围2.5千米半径范围内,全年至少要有一两种大面积的主要蜜源植物;
S2、养蜂场地要求背风向阳,地势高燥,不积水,小气候适宜,西北面最好有院墙或密林,山区应选山脚或山腰南向的坡地上,背有挡风屏障,前面地势开阔,阳光充足,场地中间有稀疏的小树;
S3、蜂场附近应有清洁的水源;
S4、一个蜂场放置的蜂群以不多于50群蜂为宜,场蜂与场蜂之间至少应相隔2千米。
步骤二中所述蜂群的排列根据蜂群数量可采取单箱排列或双箱排列,其排列形式具体为:
蜂群数量较多的蜂场,采取分行排列,各行蜂箱相互交错陈列,群距1米,行距2—3米,距离较宽为好;
中蜂群宜散放,亦可2—3群为1组,分组放置,各群或组之间的距离宜大,交尾群或新分群应散放在蜂场边缘,使巢门朝向不同的方向。
步骤三中所述双王群养技术养蜂通过采取以下两种措施:
(1)、组织双王群;
(2)、管理双王群。
步骤(1)中所述组织双王群的具体步骤如下:
SS1、将巢箱用闸板严密地隔成相同的两区,各开一巢门;
SS2、将相邻的具有2~3框蜂、1只同龄产卵蜂王的两个较弱蜂群,分别安置在同一蜂箱的两区,用图钉将一块稍大于蜂箱的覆布订在闸板上,使两群蜂的蜂王不能互通;
SS3、盖上副盖和箱盖,完成双王群组织。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步骤(2)中所述管理双王群的具体步骤如下:
S01、从每区各提23张蛹脾和一张蜜粉脾放在继箱中间,巢箱补入空脾;
S02、巢、继箱中间加隔王板,限制蜂王在其区内产卵;
S03、当巢箱双王群繁殖到加继箱时,将其中一群蜂整个提到继箱中,继箱上另开一巢门,巢继箱间用铁纱隔开,7~8天后换成隔王板,蜜源流蜜前,除去1只老劣王,使之双王繁殖,单王取蜜。
步骤S02中所述限制蜂王在其区内产卵应注意以下事项:
繁殖期:注意巢、继箱巢脾的调整,一般5~7天调整一次蜂巢,把继箱中的空脾调入巢箱,每次每区调人2张,让蜂王有充分的产卵空间;在大流蜜期到来的前1周,若花期不超过1个月,且不再有大宗蜜源流蜜,此时便不再需要大量繁蜂,应开始限制蜂王产卵。
步骤四中所述疾病防治主要通过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实现:
A1、饲养管理;
A2、选育抗病品种;
A3、防治蜂螨:通过将晒干的土苕子草点燃烟熏,把小蜜蜂身上的疾病蜂螨杀死。
步骤A1中所述饲养管理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
第一,早春和晚秋,外界气温较低,应注意蜂群保温,调整蜂群内蜂脾关系,使蜂数略多于巢脾或保持蜂脾相称;
第二,当蜂群内饲料不足时,及时补充营养物质、花粉及维生素等,以保证蜂群正常生活需要,增强蜜蜂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第三,将病群内的蜂王用笼扣起,暂时断子,巢脾上的病死幼虫被工蜂清除,减少病原的积累,打断传染链,减轻病情;
第四,蜂箱可用1~2%氢氧化钠水溶液洗刷消毒,空脾可用4%甲醛溶液浸泡消毒24小时,花粉脾可用冰醋酸蒸气密闭熏蒸消毒。
步骤A2中所述选育抗病品种即从发病蜂场选择抗病力强的蜂群,培育蜂王,同时淘汰病群中的雄蜂,培育的蜂王用于替换病群中的蜂王,经过几代选育,可降低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病率。
工作原理:对于蜂群饲养管理方法,首先选择周围2.5千米半径范围内,全年至少要有一两种大面积的主要蜜源植物,背风向阳,地势高燥,不积水,小气候适宜,西北面最好有院墙或密林,山区应选山脚或山腰南向的坡地上,背有挡风屏障,前面地势开阔,阳光充足,场地中间有稀疏的小树,附近应有清洁的水源的地方作为养蜂场地,其次根据蜂群数量可采取单箱排列或双箱排列,当蜂群数量较多的蜂场,采取分行排列,各行蜂箱相互交错陈列,群距1米,行距2—3米,距离较宽为好,中蜂群宜散放,亦可2—3群为1组,分组放置,各群或组之间的距离宜大,交尾群或新分群应散放在蜂场边缘,使巢门朝向不同的方向,同时将巢箱用闸板严密地隔成相同的两区,各开一巢门,且将相邻的具有2~3框蜂、1只同龄产卵蜂王的两个较弱蜂群,分别安置在同一蜂箱的两区,用图钉将一块稍大于蜂箱的覆布订在闸板上,使两群蜂的蜂王不能互通,盖上副盖和箱盖,完成双王群组织,蜂群两区的群势均发展到5框蜂时,即可加继箱,从每区各提23张蛹脾和一张蜜粉脾放在继箱中间,巢箱补入空脾,巢、继箱中间加隔王板,限制蜂王在其区内产卵。繁殖期,要注意巢、继箱巢脾的调整,一般5~7天调整一次蜂巢,把继箱中的空脾调入巢箱,每次每区调人2张,让蜂王有充分的产卵空间;在大流蜜期到来的前1周,如该花期不超过1个月,近期又不再有大宗蜜源流蜜,此时便不再需要大量繁蜂,而应开始限制蜂王产卵,以减轻流蜜期蜂群的哺育工作负担和蜂群育虫对蜂蜜的消耗,使蜂群集中力量采蜜和酿蜜。但本花期开始后45天内又有大宗蜜源流蜜,限制蜂王产卵的措施就应得当.否则会影响下个花期采集蜂的数量。继箱双王群通常是在巢箱双王群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当巢箱双王群繁殖到加继箱时,将其中的一群蜂整个提到继箱中,继箱上另开一巢门,巢继箱间用铁纱隔开,7~8天后换成隔王板。蜜源流蜜前。除去1只老劣王,使之双王繁殖,单王取蜜,这样可以加快蜂群的繁殖速度,是养强群及夺高产的有效措施,最后当蜂群内饲料不足时,及时补充营养物质、花粉及维生素等,以保证蜂群正常生活需要,增强蜜蜂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将病群内的蜂王用笼扣起,暂时断子,巢脾上的病死幼虫被工蜂清除,减少病原的积累,打断传染链,减轻病情,蜂箱可用1~2%氢氧化钠水溶液洗刷消毒,空脾可用4%甲醛溶液浸泡消毒24小时,花粉脾可用冰醋酸蒸气密闭熏蒸消毒,利用晒干的土苕子草点燃烟熏,把小蜜蜂身上的疾病蜂螨杀死,相对于传统的利用喷壶将稀释后的药水直接喷洒在小蜜蜂身上,能够避免蜂蜜里有药物残留的可能性,提高蜂蜜的整体质量,从发病蜂场选择抗病力强的蜂群,培育蜂王,同时淘汰病群中的雄蜂,培育的蜂王用于替换病群中的蜂王,经过几代选育,可降低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病率。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机译: 甲硅烷基三唑,一种防治包含其的蕈类疾病的方法,以及一种利用甲硅烷基三唑来控制蕈类疾病的方法
机译: 低密度氧化脂蛋白免疫疗法的应用,在个体中诱导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的方法,至少一种ldl抗体或ldl的至少一种氧化表位的使用,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方法,至少一种抗体的使用分子和至少一种Idl的氧化表位和他汀类药物,药物制剂,部分试剂盒,鉴定在个体中诱导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的抗体和鉴定在个体中诱导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的药剂的方法,抗体,药物组合物和抗体用途
机译: 饲养一种本地寄生虫的方法及其在防治鳞翅类作物害虫中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