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实验动物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改良的大鼠牙周炎症造模方法。
背景技术
大鼠牙周炎模型是常用的口腔医学动物模型,是牙周炎导致的牙槽骨损伤及重建的相关研究主要动物模型。之前相关的造模方法主要是使用丝线或棉线缠绕大鼠磨牙牙颈部的方式。由于大鼠磨牙牙冠外型高点不明显,且大鼠本身颌面部肌肉力量较大,运动能力较强,丝线缠绕的方式很容易脱落。脱落以后只能重新结扎,不仅浪费时间且影响造模效果。若将丝线完整的埋入到牙颈部,可以一定程度降低脱落率,但需要局部手术有创的分离颈部包绕的牙龈组织,造成局部组织损伤,不仅加大了操作难度,且在不同动物之间更容易出现操作偏差,更重要的是,此种存在开放性伤口的情况,与临床局部菌斑附着形成的牙周炎症有较大区别,影响临床转化的准确性。另一类常用的方式是使用不锈钢结扎丝替代丝线,由于其易弯折的物理特性,缠绕后拧紧打结更加容易,能够保持结扎丝与牙面紧密的贴合,脱落的可能性大大减小,但在操作之初,结扎丝穿过邻间隙时,尖锐的前端很容易刺破牙龈,带来创伤,另外部分研究中将结扎丝拧紧后的末端再穿过邻间隙的方式也造成了局部软组织的创伤,影响造模的一致性和临床转化的准确性。更加重要的是,不锈钢结扎丝本身表面光滑,吸附菌斑的能力较差,需要更长的造模时间或者辅助其他诱导炎症的方法才能实现牙周炎模型的构建。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拟通过结合丝线和不锈钢结扎丝造模的优点,克服其不足,形成一种菌斑易附着,脱落率极低,且避免局部组织损伤的改良的大鼠牙周炎症造模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改良的大鼠牙周炎症造模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分离邻间隙
在麻醉后固定大鼠,充分暴露大鼠口腔的情况下,使用正畸弹性牵引橡皮圈分离牙间隙,将2盎司粗细的橡皮圈用两只血管钳拉开,其中变细的部分逐渐用力,伴随血管钳左右牵拉,卡入大鼠磨牙的邻牙间隙;松开两侧的血管钳,放置橡皮圈于两牙之间约15分钟左右,以稍微扩大两牙之间间隙,以利于后续丝线的卡入;
2)穿入结扎丝
绷紧橡皮圈,此时橡皮圈处于两磨牙外形高点的下方邻间隙内,且邻间隙内的牙龈组织被压迫到橡皮圈下方;使用0.02英寸粗细,约40mm长的正畸用不锈钢结扎丝,血管钳夹持不锈钢结扎丝,预留尖端3mm,从大鼠口内腭侧,位于橡皮圈上方的邻间隙穿过至颊侧;
3)丝线与结扎丝连接
3.1)邻间隙卡线法:使用双侧打结方式将丝线固定于结扎丝两侧,两侧打结为8字结或两个固定结,以防止滑脱,中间预留1.5mm间隔;
3.2)单颗牙牙周绕线法:使用单侧打结方式将丝线一端活动固定于结扎丝腭侧,仅打一个松动的结,丝线另一端穿过此松动结形成环形;
3.3)两颗牙牙周绕线法:使用单侧打结方式将丝线一端活动固定于结扎丝腭侧,仅打一个松动的结,预留另一侧丝线穿过的空间;
4)丝线包绕牙周并固定
4.1)邻间隙卡线法:将丝线移动到邻间隙上方的
4.2)单颗牙牙周绕线法:将丝线移动到邻间隙上方的
4.3)两颗牙牙周绕线法:将丝线移动到邻间隙上方的
5)结扎丝压住丝线并固定于牙面
结扎丝将丝线压于牙颈部下方,顺着牙颈部包绕第一磨牙牙冠一圈后,在第一磨牙近中邻面拧紧后弯折至贴合于牙冠腭侧,表面可以使用光固化树脂封闭尖锐的结扎端。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步骤2)中,当不锈钢结扎丝尖端略冒出颊侧1mm时,用另一血管钳夹持住尖端,拉出结扎丝,使两侧长度基本一致;剪断下方的橡皮圈,取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结合稳固,脱落率低,造模效率更高
本发明结合丝线和不锈钢结扎丝造模的优点,克服其不足,利用结扎丝容易弯制紧贴牙面的特性,将其作为稳定丝线的固定部分,在三种造模方式中,均可以在与丝线打结结合后,压住丝线部分,大大降低丝线的脱落率,不仅增加实验的可靠性也减少重复造模带来的误差及增加的工作量。
同时使用丝线作为菌斑附着部分,保留其易附着菌斑特性,相较于单纯使用结扎丝的方式,造模效率更高。图6为使用结扎丝及改良方式21天牙周炎造模结果对比图,可以看到改良组出现了明显的牙周丧失及牙移位。
2、避免局部组织损伤,更利于临床转化
本发明不同于以往造模方式还在于,在穿入结扎丝或卡入丝线之前,使用了橡皮圈进行邻间隙的分离。此橡皮圈不仅分离出间隙利于后期丝线卡入,且在穿入结扎丝的时候有效保护了其下方的牙龈组织不受损伤,保证造模的一致性和临床转化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放置橡皮圈于两牙之间的示意图;
图2为穿入结扎丝的示意图;
图3为丝线与结扎丝连接的示意图;
图4为丝线包绕牙周并固定的示意图;
图5为结扎丝压住丝线并固定于牙面的示意图;
图6为结扎丝及改良方式21天牙周炎造模结果对比图。
附图中,1—橡皮圈;2—磨牙;3—不锈钢结扎丝;4—血管钳;5—丝线;6—树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一种改良的大鼠牙周炎症造模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分离邻间隙
在麻醉后固定大鼠,充分暴露大鼠口腔的情况下,使用正畸弹性牵引橡皮圈分离牙间隙,将2盎司粗细的橡皮圈用两只血管钳拉开,其中变细的部分逐渐用力,伴随血管钳左右牵拉,卡入大鼠磨牙的邻牙间隙;松开两侧的血管钳,放置橡皮圈于两牙之间约15分钟左右,以稍微扩大两牙之间间隙,以利于后续丝线的卡入;如图1所示。
2)穿入结扎丝
绷紧橡皮圈,此时橡皮圈处于两磨牙外形高点的下方邻间隙内,且邻间隙内的牙龈组织被压迫到橡皮圈下方;使用0.02英寸粗细,约40mm长的正畸用不锈钢结扎丝,血管钳夹持不锈钢结扎丝,预留尖端3mm,从大鼠口内腭侧,位于橡皮圈上方的邻间隙穿过至颊侧;当不锈钢结扎丝尖端略冒出颊侧1mm时,用另一血管钳夹持住尖端,拉出结扎丝,使两侧长度基本一致,如图2所示;剪断下方的橡皮圈,取出;此过程在结扎丝穿入的过程中,通过橡皮圈保护下方的软组织,避免穿入过程中软组织的损伤。
3)丝线与结扎丝连接
3.1)邻间隙卡线法:使用双侧打结方式将丝线固定于结扎丝两侧,两侧打结为8字结或两个固定结,以防止滑脱,中间预留1.5mm间隔;如图3所示。
3.2)单颗牙牙周绕线法:使用单侧打结方式将丝线一端活动固定于结扎丝腭侧,仅打一个松动的结,丝线另一端穿过此松动结形成环形。
3.3)两颗牙牙周绕线法:使用单侧打结方式将丝线一端活动固定于结扎丝腭侧,仅打一个松动的结,预留另一侧丝线穿过的空间。
4)丝线包绕牙周并固定
4.1)邻间隙卡线法:将丝线移动到邻间隙上方的
4.2)单颗牙牙周绕线法:将丝线移动到邻间隙上方的
4.3)两颗牙牙周绕线法:将丝线移动到邻间隙上方的
5)结扎丝压住丝线并固定于牙面
结扎丝将丝线压于牙颈部下方,顺着牙颈部包绕第一磨牙牙冠一圈后,在第一磨牙近中邻面拧紧后弯折至贴合于牙冠腭侧,表面可以使用光固化树脂封闭尖锐的结扎端,如图5所示。
本发明要点:
1)橡皮圈分离邻间隙:大鼠邻间隙较小时,卡入丝线容易产生较大阻力,卡入过程中丝线受到较大摩擦,部分纤维结构断裂变细,后续造模过程中更容易断裂脱落。分离出邻间隙可以保证丝线在卡入过程中有足够的空间,更容易保持其结构的完整性。
2)结扎丝穿入时橡皮圈对邻间隙牙龈软组织的保护:在穿入结扎丝时,橡皮圈处于两磨牙外形高点的下方邻间隙内,且邻间隙内的牙龈组织被压迫到橡皮圈下方。因此能够使结扎丝从橡皮圈上方的邻间隙穿过,最大程度避免操作过程中软组织的损伤。
3)丝线与结扎丝连接:丝线作为菌斑附着的主要载体,需要在牙颈部稳定存在才有利于较长时间的菌斑附着和牙槽骨吸收等牙周炎症病理改变的形成。使用丝线在结扎丝上打结的方式将两者结合,利用结扎丝不易脱落的特性稳定丝线。且针对目前主流的三种丝线缠绕方式分别叙述了其与结扎丝连接和固定的方式。
本发明的一种改良的大鼠牙周炎症造模方法,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结合稳固,脱落率低,造模效率更高
本发明结合丝线和不锈钢结扎丝造模的优点,克服其不足,利用结扎丝容易弯制紧贴牙面的特性,将其作为稳定丝线的固定部分,在三种造模方式中,均可以在与丝线打结结合后,压住丝线部分,大大降低丝线的脱落率,不仅增加实验的可靠性也减少重复造模带来的误差及增加的工作量。
同时使用丝线作为菌斑附着部分,保留其易附着菌斑特性,相较于单纯使用结扎丝的方式,造模效率更高。图6为使用结扎丝及改良方式21天牙周炎造模结果对比图,可以看到改良组相较于结扎丝组出现了明显的牙周丧失及牙移位。
2)避免局部组织损伤,更利于临床转化
本发明不同于以往造模方式还在于,在穿入结扎丝或卡入丝线之前,使用了橡皮圈进行邻间隙的分离。此橡皮圈不仅分离出间隙利于后期丝线卡入,且在穿入结扎丝的时候有效保护了其下方的牙龈组织不受损伤,保证造模的一致性和临床转化的准确性。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机译: 在大鼠实验中消除炎症和变性牙周损伤的建模方法
机译: 在大鼠实验中消除炎症和变性牙周损伤的建模方法
机译: 口腔护理组合物,以及用于改善或维持哺乳动物的系统健康,用于改善和/或预防伽玛,牙龈炎和/或牙周炎的炎症的方法,以减少或抑制牙周炎和减少牙周病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