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自对准栅极碳纳米管/纳米线场发射阴极制作方法

一种自对准栅极碳纳米管/纳米线场发射阴极制作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自对准栅极碳纳米管/纳米线场发射阴极制作方法。该阴极包括阴极基底、场发射体、绝缘体和栅极。阴极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以光刻刻蚀工艺或激光打孔加工牺牲层/金属栅极,将栅极和阴极基底通过绝缘体隔离,并组装为一体;而后以栅极为荫罩掩膜,透过其在阴极基底上沉积自对准的缓冲层和催化剂层;并通过直流等离子体沉积,在阴极基底上的催化剂层上制作碳纳米管/纳米线发射体。这种方法省略了常规非集成式栅控阴极的对准工艺。得到的阴极相对于集成式栅控阴极,又避免了发射蒸散物“爬壁”导致的阴极失效,具有很好的综合性能。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55191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5-0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号CN201510977902.5

  • 申请日2015-12-23

  • 分类号H01J9/02;B82Y40/00;

  • 代理机构北京正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张文祎

  • 地址 100015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3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5:46:1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9-05

    授权

    授权

  • 2016-06-0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1J9/02 申请日:201512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5-0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真空微电子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自对准栅极碳纳米 管/纳米线场发射阴极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场发射阴极不需要加热,功耗小,电流密度大,可以瞬时启动及室温 工作。使用场发射阴极的真空微电子器件,结合了传统真空电子器件和固 态器件的特点,具有很好的性能优势。场发射阴极潜在应用涉及显示器件, 微波功率放大器,传感器,存储器,X射线管,高能粒子加速器,电子束 光刻光源,以及各种显微镜、离子枪和质量分析器。研制高性能场发射阴 极,对国防武器装备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积极的意义。

碳纳米管/纳米线以其优良的材料性能,成为近年来场发射阴极研究的 热点。然而典型工艺制作的碳纳米管/纳米线场发射阵列阴极,是通过生长 或印刷的方法直接将发射材料沉积在阴极基底上,阴极结构本身大都没有 控制栅极,因而不能有效地引出电子束流,使其实际应用受到极大限制。

英国Cambridge研究团队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所,利 用不同的微加工方法,分别实现了集成式微栅控结构的碳纳米管场发射阵 列阴极,申报专利并获授权,如:公开号为1417825的中国发明专利。集 成式微栅控结构阴极都包含大量μm/亚μm尺度的微发射单元,每个微发射 单元都各自包含发射体和控制栅极,其间以绝缘体隔离。然而这种结构阴 极实用化需要克服两个障碍:其一是μm/亚μm尺度碳纳米管/纳米线栅控 发射体工艺要求极高,很难实现大面积阵列的均匀性,这种阵列内微单元 的发射不均匀性,导致阴极的发射能力很难提高;其二是阴极工作过程中, 发射体由于场蒸发或阴栅打火蒸散的材料,很容易沉积在绝缘体侧壁上形 成“挂壁”现象,这种μm/亚μm尺度间的“挂壁”材料,极易引起发射体和栅 极间短路,导致整个阴极的报废,如图1所示,图1中,各部件标号分别 表示为:101-阴极基底,102-绝缘体,103-栅极,104-栅极透孔,105-发射 体,105’-蒸散“挂壁”材料。

为克服集成式微栅控结构场发射阵列加工难度大和容易短路的缺点, 往往使用非集成式栅控阴极结构。非集成式栅控结构的栅极,是厚度几十 μm的金属薄片。薄片上有经光刻刻蚀或激光加工形成的网孔阵列,孔径一 般为几十到几百μm,孔间距也即栅极丝径为几十μm,相应透光率约为 50-70%。金属栅极,通过机械装配置于阴极平面上方,二者间距为几十到 几百μm的真空。这个距离,通过远离发射区域的绝缘体隔离确定。前期研 究的非集成式栅控场发射阴极结构,其阴极发射体往往是未经图形化的整 片区域,阴极面上被栅极高压引出的很多电子,会直接向上轰击在栅网丝 径上,只有和栅极透孔相对应区域发射的电子才会穿出,形成实用电子流, 因而其有效电子发射率通常和栅极透光率相当或更低,如图2所示,图2 中,各部件标号分别表示为:201-阴极基底,202-绝缘体,203-栅极,204- 栅极透孔,205-发射体。栅极截获较多电子,一方面降低了阴极总发射效率, 一方面会在栅极形成可观的热功率耗散,发射电流较大时可能会烧毁栅极。

解决非集成式栅控阴极发射电子透过率低的方法,是使用图形化发射 体的阴极,也即只在和栅极透孔部分相对应的阴极平面上制作、生长场发 射材料,而和栅极阴影对应的区域保持空白,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直接撞上 栅极丝径的“无用”电子。

然而目前加工制备方法,是首先分别通过微加工工艺,制作金属栅极 以及和栅极图形对应的阴极发射面,而后再将二者隔离对准,并实施固定 封装。由于微加工工艺,和手工机械对准过程不兼容,该方法操作难度极 大,重复性低,可靠性差,且难以保证装配完成后栅极和阴极的严格对准, 仍导致较高的栅极电子截获,如图3所示,图3中,各部件标号分别表示 为:301-阴极基底,302-绝缘体,303-栅极,304-栅极透孔,305-发射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自对准栅极碳纳米管/纳米线 场发射阴极制作方法,该制作方法可有效的解决已有栅控场发射阴极制作 中非集成式栅极和图形化阴极装配工艺难度大、对准精度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自对准栅极碳纳米管/纳米线场发射阴极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 骤:

在栅极金属上涂覆牺牲层得到栅极复合片,利用光刻刻蚀或激光打孔 工艺,在栅极复合片上制作透孔阵列,得到有栅极透孔的复合栅极;

将复合栅极远离牺牲层一侧与阴极基底发射表面平行对置,位于发射 区外的绝缘体将阴极基底和复合栅极隔离,得到组装结构;

通过淀积,在复合栅极的牺牲层上及阴极基底对应栅极透孔处依次形 成缓冲层和催化剂层;

腐蚀去除栅极上的牺牲层、缓冲层和催化剂层;

在直流等离子体中,透过栅极透孔,在阴极基底上的催化剂层上自对 准生长场发射体。

优选地,所述光刻刻蚀或激光打孔工艺,均是微加工工艺中常规的打 孔工艺。

优选地,选用光刻刻蚀法制作透孔阵列时,牺牲层为光刻胶;选用激 光打孔工艺制作透孔阵列时,牺牲层为相对于阴极基底、绝缘体、缓冲层 和催化剂层具有高的腐蚀选择性的材料层,优选地,牺牲层为Al层。

优选地,上述光刻胶可为微电子工艺或MEMS工艺中常规光刻胶,如 购自苏州瑞红电子化学品有限公司的RFJ-220光刻胶。

优选地,所述栅极金属选自高熔点的纯金属;优选地,栅极金属选自 W或Mo;栅极金属的厚度为25μm-200μm范围。

优选地,所述组装结构的组装方法为封接或焊接。

优选地,阴极基底与栅极的距离为50μm-1000μm。

优选地,所述绝缘体为陶瓷材料,选自Al2O3或Si4N3

优选地,所述缓冲层选自Cr层、Ti层或TiN层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 催化剂层选自Ni层、Fe层、Co层或Pd层。

优选地,所述场发射体选自碳纳米管或具有场发生性能的纳米线。

优选地,形成组装结构的组装过程只需要保证平行度,绝缘体远离场 发射体,无对准要求。

优选地,缓冲层一般厚5nm-40nm,催化剂厚5nm-30nm。

本发明中的场发射阴极包括阴极基底、场发射体、绝缘体和栅极。栅 极的作用是通过加载的高电压,从阴极发射体引出电子,要承载一定的热 功率耗散,需选自高熔点的纯金属。

阴极基底给予碳纳米管/纳米线场发射材料支撑和电极引出,如果金属 表面平整度和粗糙度能满足光刻工艺和发射材料生长的要求,阴极基底可 直接采用W,Mo等纯金属;如果不能,则使用高导电、抛光硅片基底,在 硅片上制作发射材料,抛光硅片置于金属板表面上,通过金属板实现封装 和电极引出。

催化剂的作用为生长碳纳米管/纳米线,纳米线根据其材料不同,选用 的催化剂材料也不相同。

缓冲层在阴极基底和催化剂之间起隔离作用,防止二者发生反应使得 催化作用丧失,缓冲层的材料可选自Cr、Ti或TiN中的一种或几种。

步骤4)腐蚀时,可选用湿法腐蚀,如果是光刻胶牺牲层,则可方便 的由去胶剂溶解,其它材料牺牲层则选择各自对应腐蚀液,如金属铝可选 择碱液。

本发明中碳纳米管/纳米线作为场发射材料,其功能是发射电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的制作方法中,省略了非集成栅控碳纳米管/纳米线场发射阴 极常规制作流程中,图形化阴极和引出栅极之间所需的复杂对准及装配步 骤。并且按本制造方法所得到的自对准栅极碳纳米管/纳米线场发射阴极, 拥有和光刻刻蚀技术相比拟的对准效果,最大程度降低了栅控场发射阴极 工作时栅极截获电子情况,一方面提高了电子利用效率,一方面降低了栅 极热耗散的压力。

同时,和集成式栅控碳纳米管/纳米线场发射阴极相比,由于阴栅极 距离较远,并且是真空隔离,没有靠近微发射体阵列和对应栅孔的绝缘体, 也极大降低了发射材料蒸散引起的“爬壁”短路。

本发明的制作方法工艺简单,制作的阴极可以提供高于栅极透光率 的电子输出效率,并且降低了由于栅极过多截获电子导致的熔毁失效, 理论上可以完全避免发射体打火导致的阴栅极间短路失效,具有优良的 综合特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示出集成式微栅控结构的碳纳米管场发射阵列阴极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阴极发射体未经图形化的非集成式栅控结构碳纳米管/纳米线 场发射阴极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阴极发射体经图形化的非集成式栅控结构碳纳米管/纳米线场 发射阴极(和栅极对准存在偏差)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本发明自对准栅极碳纳米管/纳米线场发射阴极结构示意图。

图5A-5E示出本发明自对准栅极碳纳米管/纳米线场发射阴极工艺流程 图:5A-在栅极金属上涂覆牺牲层,并制作复合栅极,5B-隔离阴极基底和 栅极,得到组装结构,5C-沉积缓冲液和催化层,5D-腐蚀去除栅极上的牺 牲层、缓冲层和催化剂层,5E-自对准生长阴极场发射体。

图1中,各部件标号分别表示为:101-阴极基底,102-绝缘体,103- 栅极,104-栅极透孔,105-发射体,105’-蒸散“挂壁”材料。

图2中,各部件标号分别表示为:201-阴极基底,202-绝缘体,203-栅 极,204-栅极透孔,205-发射体。

图3中,各部件标号分别表示为:301-阴极基底,302-绝缘体,303-栅 极,304-栅极透孔,305-发射体。

图4中,各部件标号分别表示为:401-阴极基底,402-绝缘体,403- 栅极,404-栅极透孔,405-发射体,406-催化剂层,407-缓冲层。

图5C中,各部件标号分别表示为:501-阴极基底,502-绝缘体,503- 栅极,503’-牺牲层,504-栅极透孔,506-催化剂层,507-缓冲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 一步的说明。附图中相似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本领域技术 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 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一种自对准栅极碳纳米管/纳米线场发射阴极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 骤:

1)在25μm厚的栅极金属Mo片上涂覆一层光刻胶,得到栅极复合片, 用光刻刻蚀的方法,在光刻胶与Mo的复合片上制作透孔阵列,蜂窝状也即 正六边形透孔阵列位于栅极金属片中心位置,整个透孔阵列制作限定在直 径1mm范围内,阵列中每个正六边形透孔的对边距离50μm,各个透孔间 距为20μm,得到复合栅极;

2)将复合栅极金属面向下,与阴极基底抛光的Mo表面平行对置,在 发射区外用Al2O3陶瓷绝缘体隔离阴极基底和复合栅极,而后将三者进行组 装,得到组装结构,其中阴极基底和复合栅极的距离为300μm;

3)通过淀积,在复合栅极上的光刻胶上,以及和阴极基底对应栅极透 孔处依次形成40nm厚的TiN层和10nm厚的Fe层;

4)用湿法腐蚀法腐蚀去除复合栅极上的光刻胶、TiN层和Fe层;

5)在直流等离子体中,透过栅极透孔,在催化剂Fe层上自对准生长1μm 高的碳纳米管场发射体,碳纳米管柱丛阵列区域对应栅极透孔部分。

失效分析对比测试表明:集成式栅控碳纳米管阴极,如图1,经历一 次或几次阴栅极间的打火,就会导致阴栅短路的失效;而本例中制作的准 基成栅控碳纳米管阴极,如图4,历经多次打火并未发现阴栅短路,由于 没有蒸散物沉积的载体,理论上也不会导致阴栅短路失效。

发射性能对比测试表明:各项条件,包括阴极发射体总区域,以及各 结构参数,测试条件保持相同或近似,维持阴极发射体总电流1mA,使用 本例中相同的栅极,其光学透光率约70%。未实施阴极图形化栅控碳纳米 管阴极,如图2,栅极截获电流近似总电流的50%,有效输出电流50%, 低于栅极的光学透过率;而本例中制作的准基成栅控碳纳米管阴极,如图 4,有效输出电流比率可达80%,栅极截获仅占20%。

实施例2

重复实施例1,区别在于,步骤2)中,阴极基底和复合栅极的距离为 50μm,其它条件不变,本实施例得到的样品失效对比、测试对比结果和实 施例1类似。

实施例3

重复实施例1,区别在于,步骤2)中,阴极基底和复合栅极的距离为 1000μm,其它条件不变,本实施例得到的样品失效对比、测试对比结果和 实施例1类似。

实施例4

重复实施例1,区别在于,步骤1)中,将光刻刻蚀法改为激光打孔 工艺,将光刻胶改为Al,其它条件不变,本实施例得到的样品失效对比、 测试对比结果和实施例1类似。

实施例5

重复实施例1,区别在于,步骤5)中,将碳纳米管换成具有场发射 性能的纳米线,其它条件不变,本实施例得到的样品失效对比、测试对比 结果和实施例1类似。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 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 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 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 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列。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