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气电协同的大面积纳米压印光刻方法

一种气电协同的大面积纳米压印光刻方法

摘要

一种气电协同的大面积纳米压印光刻方法,采用柔性复合模具作为压印模板,柔性复合模具被气路划分了几个子区域。从一侧开始,边缘的一个子区域,伴随气路由真空向大气压的切换,在外加电场力的作用下,该子区域与衬底保形接触,并同时实现纳米级结构的完全填充;依次改变气路状态,子区域也依次与衬底接触,最终实现纳米结构转移,本发明尤其适用于晶圆级翘曲衬底,而且压印光刻机结构简单,不同种类压印胶适应性强,同时可满足大深宽比纳米结构的制造。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09382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11-2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西安交通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510547713.4

  • 发明设计人 邵金友;王春慧;田洪淼;李祥明;

    申请日2015-08-31

  • 分类号G03F7/00;B82Y40/00;

  • 代理机构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贺建斌

  • 地址 710049 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路28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2:16:2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5-07

    授权

    授权

  • 2015-12-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3F7/00 申请日:20150831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11-25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纳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电协同的大面积 纳米压印光刻方法。

背景技术

大面积的纳米图形化结构在众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 光伏发电、光电子器件、生物微流体、食品包装安全等。大面积的纳 米图形化结构依赖于适用于大面积的微纳米制造技术及装备。如今, 主要的纳米制造方法有电子束直写、激光干涉光刻、纳米小球掩膜光 刻等,但是这些技术各自由于其昂贵的制造成本、受局限的图形类型 及制造缺陷难以控制等不足,难以应用于大面积纳米图形化结构的制 造。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纳米压印技术无论从产量、分辨率,还是 制造成本方面来说都可谓是一种极具竞争力的纳米制造手段。在众多 的纳米压印技术分支及变种中,步进重复压印技术借鉴了步进光刻技 术,是一种较为常用的大面积纳米压印技术,但是其仍然比较低下的 制造效率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另外,辊对平面、辊对辊压印技术 提供了一种高速纳米图形化方法,而且仅需要较为简单的机械设备, 但是对于大面积的刚性非平整衬底而言,明显差异的残留层厚度使其 后续结构转移(比如干法刻蚀)工艺难度大大增加,甚至于纳米结构 变形,以至于变性失效。

发明人于2010年申请了发明专利“整片晶圆纳米压印的装置和 方法”(公开号:102096315A),该方法在三层复合结构透明的软模 具的基础上,借助压缩空气提供的正压力,从模具中心位置向两侧方 向逐渐均匀的接触晶圆衬底,实现压印力均匀分布、消除气泡缺陷, 并实现图形的复制。脱模过程从晶圆两侧向中心连续地“揭开”软模 具,在真空吸力和水平力的共同作用下,采用微小的脱模力实现大面 积脱模。由于复合模具整体的柔性,使得该方法可以很好的贴合有一 定翘曲度的晶圆,实现非平整衬底纳米图形化。在该方法的基础上, 发明人于2014年申请了发明专利“整片纳米压印用三层复合结构透 明软模具原位制造方法”(申请号:201410120253,实审中),其制造 思路是先制造母模,并进行抗粘连处理;然后在母模上涂覆液态的特 征结构层,再在预固化特征结构层上涂覆弹性液态支撑层;进一步复 合刚性限制层与液态支撑层,再进行初步固化脱模,最后完全固化。 这种气辅助的晶圆级纳米压印方法,纳米结构的转移力主要来源于毛 细力。毛细力的大小和所选用的液体压印胶材料及压印机的设计结构 关系密切,因此压印机结构设计受限于选用的胶水材料,大大限制了 压印光刻机的通用性,更换不同的压印胶,往往意味着新的压印光刻 机结构设计。并且,压印机结构通常需要尺度小、结构密的正压力高 透光率气槽,例如1mm宽2.5mm间距,这对高平整度气槽板的制造提 出了苛刻的要求。另外,微弱的毛细力对一定深宽比的柱状结构的制 造,存在驱动力不足的问题,尤其不适用于大面积柱状阵列制造。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电 协同的大面积纳米压印光刻方法,对于不同种类压印胶适应性强,同 时可满足大深宽比纳米结构的制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气电协同的大面积纳米压印光刻方法,采用压印光刻设备, 该设备包括气路分配板2、承载台4和柔性复合模具1,该方法包括 以下步骤:

1)柔性复合模具安装:将气路分配板2上的气槽5切换到真空状 态,柔性复合模具1非工作面在真空作用下吸附固定于气路分配板2 上;

2)待加工样品安装:将涂覆压印胶的样品3安装到样品承载台4 上,样品3与柔性复合模具1之间保留了一个50~300um的间隔;柔 性复合模具1和样品3构成了一组接触对,并且被气路分配板2上的 气槽5将接触对划分为相应子区域;

3)外场电压加载:在柔性复合模具1和样品3表面之间施加 100~500V的电压7,形成了柔性复合模具-空气间隙及液态压印胶- 样品衬底的三明治平板电容结构;

4)边路区域启动:从柔性复合模具1的一端开始,气路分配板 2的一路气槽5负压切换到大气压状态;该气槽5对应的柔性复合模 具1被释放,并且在静电吸引力的作用下逐渐靠近并接触涂覆有液态 压印胶的样品3;

5)边路区域结构转移完成:在静电力的作用下,柔性复合模具 1与样品3表面接触面积逐渐增大;接触线拓展的方向与气槽5方向 平行;柔性复合模具1与样品3接触的区域内,在静电吸引力和电毛 细力的共同作用下,柔性复合模具1的纳米结构,完全被液态压印胶 所填充;

6)全部区域结构转移完成:将气路分配板2上邻近的气槽5依 次从真空切换为大气压状态,在静电力作用下,柔性复合模具1与样 品3表面逐渐完全保形贴合;并且实现了整个样品3表面液态压印胶 的图形化;

7)固化:液态压印胶固化,并关闭外加电压7;

8)脱模:将气路分配板2一端的一路气槽5从大气压切换至真 空状态,在真空力的作用下,使得对应区域柔性复合模具1与固化 的压印胶脱离;

9)压印完成:将气路分配板2上的各路气槽5依次从大气压切 换至真空状态,实现压印脱模,完成整个样品的纳米压印光刻过程。

所述的柔性复合模具1包含背衬层1-1、透明导电层1-2和功能 结构层1-3,同时具有柔性、导电、透明的特征,其制造步骤如下:

1)利用电子束直写方法制造晶圆级母模6,在纳米结构面沉积氟 八氟环丁烷降低其表面能;

2)在背衬层1-1上磁控溅射透明导电层1-2;

3)在晶圆级母模6上1000转/2分钟旋涂旋涂液态功能层材料;

4)利用氧气等离子体处理透明导电层,键合透明导电层1-2与液 态功能层材料,并完全固化;

5)从晶圆级母模6上脱模,柔性复合模具1制造完成。

所述的气路分配板2制造材料是有机玻璃(PMMA),或者光学玻 璃(Glass)。

所述的气路分配板2上气槽5的数量根据样品3翘曲增加而增 加,根据样品3翘曲减小而减少。

所述的气路分配板2上气槽5施加的真空负压力大小,根据不同 样品3对象所需要的脱模力增加而增加,根据所需脱模力减小而减 小。

所述的在柔性复合模具1与样品3表面施加的电压7,根据不同 的气槽5数、压印胶介电常数的大小改变,介电常数高,则所需电压 较低,介电常数低,则所需电压较高。

所述的晶圆级母模6以硅为母模基材,按照半导体行业标准工艺 流程,采用光学光刻、电子束直写或者激光干涉光刻微纳图形化方法, 并结合刻蚀工艺制作母模。

所述的透明导电层1-2采用氧化铟锡(ITO)、掺氟的二氧化锡 (FTO)的透明导电材料。

本发明除传统纳米压印技术所具有的一系列优点以外,显著优点 还包括:

1)气-电协同驱动纳米压印方法除平整衬底以外,对存在一定翘 曲的非平整衬底也同样适用,显著提高了纳米压印技术的适用范围;

2)气-电协同驱动纳米压印方法是一种整片压印技术,显著提高 了纳米结构大面积制造的效率;

3)在电场驱动力的作用下,气-电协同驱动纳米压印方法可应用 于制造大深宽比纳米结构,显著提升了纳米压印技术的制造能力;

4)气-电协同驱动纳米压印方法可以灵活地改变外加电场大小, 实现电场辅助力大小的调制,适应不同结构特征纳米结构的制造需 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流程示意图,其中图1(a)为准备阶段示意图; 图1(b)为初始样品放置图;图1(c)为柔性复合模具1与样品间 加载电压示意图;图1(d)为气电协同边路启动压印光刻示意图; 图1(e)为气电协同压印光刻完成示意图;图(1f)为去电并固化 示意图;图1(g)为压印脱模示意图;图1(h)为压印工艺完成示 意图。

图2为实施例纳米结构实物图。

图3为柔性复合模具1制造示意图,其中图3(a)为低表面能 处理后的母模示意图;图3(b)为背衬层上溅射ITO示意图;图3 (c)为选图hPDMS后母模示意图;图3(d)为ITO与hPDMS键合示 意图;图3(e)为柔性复合模具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详细描述。

参照图1,一种气电协同的大面积纳米压印光刻方法,采用压印 光刻设备,该设备包括气路分配板2、承载台4和柔性复合模具1, 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如图1(a)所示,将气路分配板2上的气槽5切换到真空状态, 柔性复合模具1的PET透明背衬层1-1背面在真空作用下吸附固定于 气路分配板2上;

2)如图1(b)所示,将涂覆了550nm紫外固化纳米压印胶mr-06 的4英寸GaN外延片样品3安装到样品承载台4上,样品3与柔性复 合模具1之间保留了200um间隔;柔性复合模具1和样品3构成了一 组接触对,并且被气路分配板2上的气槽5将接触对划分为四个子区 域;

3)如图1(c)所示,在柔性复合模具1和样品3表面之间施加200v 电压7,形成了柔性复合模具-空气间隙及液态压印胶-样品的三明治 平板电容结构;

4)如图1(d)所示,从柔性复合模具1的一端开始,气路分配板 2的一路气槽5负压切换到大气压状态;该气槽5对应的柔性复合模 具1被释放,并且在静电吸引力的作用下逐渐靠近并接触涂覆有液态 压印胶的样品3;

5)如图1(d)所示,在静电力的作用下,柔性复合模具1与样品 3表面接触面积逐渐增大;接触线拓展的方向与气槽5方向平行;柔 性复合模具1与样品3接触的区域内,在静电吸引力和电毛细力的共 同作用下,柔性复合模具1的纳米柱状结构,完全被液态压印胶所填 充;

6)如图1(e)所示,将气路分配板2上邻近的气槽5依次从真空 切换为大气压状态,在静电力作用下,柔性复合模具1与样品3表面 逐渐完全保形贴合;并且实现了整个样品3表面液态压印胶的图形 化;

7)如图1(f)所示,紫外曝光30s,液态压印胶固化,并关闭外 加电压7;

8)如图1(g)所示,将气路分配板2一端的一路气槽5从大气压 切换至真空状态,在真空力的作用下,使得对应区域柔性复合模具1 与固化的压印胶脱离;

9)如图1(h)所示,将气路分配板2上的各路气槽5依次从大气 压切换至真空状态,实现压印脱模,完成整个样品的纳米压印工艺过 程,制造结果如图2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气路分配板2采用PMMA材质,厚度为10mm,正 面均布了五路气槽5,气槽5深度3mm,宽带1mm。柔性复合模具1, 采用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透明背衬层1-1、ITO(导电玻璃) 透明导电层1-2、hPDMS(硬质聚二甲基硅氧烷)功能结构层1-3三 层结构,厚度依次为200um、50nm、20um。柔性复合模具1为350nm 直径,500nm高,间隔为600nm的柱状结构阵列。

参照图3,所述的柔性复合模具1包含背衬层1-1、透明导电层 1-2和功能结构层1-3,同时具有柔性、导电、透明的特征,其制造 步骤如下:

1)如图3(a)所示,利用电子束光刻方式制造晶圆级母模6,并 在表面沉积一层10nm八氟环丁烷(C4F8)降低其表面能;

2)如图3(b)所示,在背衬层1-1一面上磁控溅射50nmITO透明 导电层1-2;

3)如图3(c)所示,在晶圆级母模6上1000转/2分钟旋涂液态 hPDMS;

4)如图3(d)所示,键合ITO与液态hPDMS,并65℃固化4小时, 使得hPDMS完全固化,形成功能结构层1-3;

5)如图3(e)所示,从晶圆级母模6上脱模,柔性复合模具1制 造完成。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