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2017-08-11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G01S13/90 授权公告日:20140326 终止日期:20160625 申请日:20120625
专利权的终止
2014-03-26
授权
授权
2012-11-2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1S13/90 申请日:20120625
实质审查的生效
2012-10-03
公开
公开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适用于平 地与丘陵地区的一种基于机载I nSAR的地面控制测量布点方法。
背景技术
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干涉 测量合成孔径雷达或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源于美国,在欧美发达 国家得到不断完善与成熟,其应用领域也得到不断推广。对于InSAR技术 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和德国的空间信息化产业技术公司,已将实用化的机 载高分辨率InSAR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先进的技术手段,用于地形测绘、 森林测量、资源调查和环境制图、地质环境和灾害监测等方面,并且随着 这一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应用领域还在逐步拓宽。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经过近二十年的研究,其理 论日臻成熟,实际使用过程中,雷达干涉测量具有以下优点:第一、不依 赖于太阳光,而是利用自身发射的电磁波进行测量,因此可以全天时工作; 第二、除了能穿云破雾之外,还不受天气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全天候工 作;第三、雷达干涉测量可以直接获取地形的高程信息。因而,现如今合 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的应用领域也得到不断推广。许多欧 美国家已将实用化的机载高分辨率InSAR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先进的技术 手段,用于地形测绘、森林测量、资源调查和环境制图、地质环境和灾害 监测等方面。
近几年,在我国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先 进的技术手段,已经逐渐应用于地形测绘。然而,机载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即机载InSAR)与传统光学系统在成像原理、遥感方式、工作条件、投 影方式、投影误差等诸多方面存在区别,具体如下:
第一、遥感方式不同:机载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属于主动式,采用的是 微波成像;而传统光学成像系统为被动式,采用的是可见光波段成像。
第二、工作条件不同:机载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可以全天时、全天候工 作,弥补了航空摄影测量受天气、时间的制约,有望解决我国西南、华南 等多云雾、多雨的地区,即传统光学传感器成像困难的地区的地形测绘问 题,从而可以高效、实时为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和灾害应急反应,提 供可靠的空间数据和信息资料,提升了随需测绘的服务保障能力。
第三、投影方式不同:机载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属斜距投影类型,且在 每一瞬间只构像一个点,故也属于动态传感器类型,即整幅影像在扫描构 像过程中,传感器的位置和姿态随时间而不断地变化。而传统光学的框幅 式摄影像片属于中心投影类型,且整幅影像是在一次曝光瞬间全部形成, 属于面成像类型。
第四、误差不同:在合成孔径雷达图像上,同一坡度的地物目标,在 近距离端(俯角大)长度收缩严重,即离底点越近的地物目标,长度收缩 越大,反之亦然。而光学摄影像片上透视收缩与雷达图像上透视收缩刚好 相反,即离底点越近的地物目标长度收缩越小,反之,长度收缩越大。另 外,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地形起伏引起的影像移位dy=hcosq与传统光学框幅 式摄影像片上,地形起伏引起的影像位移,即δ=hr/H不同,详见图1。
因此,现有的传统光学系统的技术规范,已经无法指导机载干涉合成 孔径雷达地形测绘的控制测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 种基于机载InSAR的地面控制测量布点方法,其方法步骤设计合理、使用 操作简便且使用效果好,能大幅度减少野外控制点,降低生产成本并加快 成图速度,弥补了现有传统光学系统的技术规范无法指导机载干涉合成孔 径雷达地形测绘控制测量的不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机载InSAR 的地面控制测量布点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飞行航线设计:首先,根据预先收集到的测区地形资料,确 定待测绘区域的范围;之后,结合所确定待测绘区域的范围和测绘过程中 的飞行参数,对机载InSAR系统测绘过程中所需飞行的架次数量N和各架 次飞行的飞行航线进行设计;
所述飞行参数包括飞行方向、测绘带长度、测绘带宽、每一架次飞行 所覆盖的测绘带数量、机载InSAR系统所用雷达天线的波束中心视角、机 载InSAR系统所用雷达天线在距离向上的波束宽度和机载InSAR系统所获 取InSAR影像的重叠率;
实际进行测绘时,成图比例尺为1︰10000~1︰50000;且对架次数量 N和各架次飞行的飞行航线进行设计时,飞行方向为东西向或南北向,测 绘带长度根据飞机的续航能力和待测绘区域在飞行方向上的尺寸进行确 定,所述测绘带宽为飞行过程中机载InSAR系统的扫描宽度且其为2km~ 8km,每一架次飞行所覆盖的测绘带数量为5~10个,N个架次飞行的所 有测绘区域覆盖整个待测绘区域;机载InSAR系统所用雷达天线的波束中 心视角为30°~60°,机载InSAR系统所用雷达天线在距离向上的波束宽度 为26°,机载InSAR系统所获取InSAR影像的重叠率不小于40%以保证影 像拼接时的拼接质量;
步骤二、定标场布设:在步骤一中所述的测区内或测区外,布设一个 或两个对所述机载InSAR系统进行辐射定标与几何定标的定标场;当在测 区外布设定标场时,所述定标场与测区内所布设GPS基准站之间的距离不 大于50公里;
所述定标场内沿距离向布设有不少于5个定标点,且各定标点上均设 置有一个定标器,相邻两个所述定标点之间的间距为200m~1000m;
步骤三、测绘控制点布设:在步骤一中所述待测绘区域的所有测绘带 上分别布设测绘控制点,且每一个所述测绘带上均沿方位向布设多列测绘 控制点;每一个所述测绘带上所布设的每一列所述测绘控制点均沿距离向 布设多个测绘控制点,且每一个所述测绘带上所布设的多列所述测绘控制 点应覆盖整个测绘带;每一个所述测绘控制点上均布设有一个角反射器;
步骤四、飞行扫描:按照步骤一中设计好的飞行航线,进行N个架次 的定标场飞行和测区飞行,且每一架次测区飞行前均先进行一次定标场飞 行;N个架次的定标场飞行和测区飞行过程中,均采用所述机载InSAR系 统和机载定位导航系统进行同步测量,且各架次飞行后均相应获得InSAR 测量数据、机载GPS数据、GPS地面基站数据、定标场测量数据和测绘控 制点测量数据,N个架次定标场飞行和测区飞行后便获得待测绘区域的 InSAR测量数据。
上述一种基于机载InSAR的地面控制测量布点方法,其特征是:步骤 一中根据飞机的续航能力和待测绘区域在飞行方向上的尺寸对测绘带长 度进行确定时,每一架次飞行时飞机的有效测绘时间为2h±0.2h,且飞行 时速为500km/h±50km/h,每个测绘带首尾各加25km的拐弯飞行时间;步 骤四中进行定标场飞行和测区飞行时,飞机均以500km/h±50km/h的飞行 时速进行匀速直线飞行。
上述一种基于机载InSAR的地面控制测量布点方法,其特征是:步骤 一中所述的成图比例尺为1︰10000或1︰50000;当成图比例尺为1︰ 10000时,步骤二中相邻两个所述定标点之间的间距为200m~300m;当成 图比例尺为1︰50000时,步骤二中相邻两个所述定标点之间的间距为 400m~1000m。
上述一种基于机载I nSAR的地面控制测量布点方法,其特征是:步骤 一中所述的成图比例尺为1︰10000或1︰50000;当成图比例尺为1∶ 10000时,步骤三中每一个所述测绘带上所布设的相邻两列所述测绘控制 点之间的列间距均不大于25km;当成图比例尺为1︰50000时,步骤三中 每一个所述测绘带上所布设的相邻两列所述测绘控制点之间的列间距均 不大于30km。
上述一种基于机载I nSAR的地面控制测量布点方法,其特征是:步骤 一中N个架次飞行的所有测绘区域覆盖整个待测绘区域,并向所述待测绘 区域的四周均外扩1km~2.5km;步骤一中所述机载InSAR系统所用雷达天 线的波束中心视角为45°±5°;步骤一中所述的成图比例尺为1︰10000; 测绘带长度为100km±5km,所述测绘带宽为2926m±50m,每一架次飞行 所覆盖的测绘带数量为10个。
上述一种基于机载InSAR的地面控制测量布点方法,其特征是:步骤 一中所述测绘带长度为100km,所述测绘带宽为2926m,N个架次飞行的所 有测绘区域覆盖整个待测绘区域并向所述待测绘区域的四周均外扩1km; 机载InSAR系统所用雷达天线的波束中心视角为45°,机载I nSAR系统所 获取InSAR影像的重叠率为40%。
上述一种基于机载I nSAR的地面控制测量布点方法,其特征是:步骤 一中N个架次飞行的所有测绘区域覆盖整个待测绘区域,并向所述待测绘 区域的四周均外扩1km~2.5km;步骤一中所述机载I nSAR系统所用雷达天 线的波束中心视角为45°±5°;步骤一中所述的成图比例尺为1︰50000; 所述测绘带长度为175km±5km,所述测绘带宽为5072m±50m,每一架次 飞行所覆盖的测绘带数量为5~7个。
上述一种基于机载InSAR的地面控制测量布点方法,其特征是:步骤 一中所述测绘带长度为175km,所述测绘带宽为5072m,N个架次飞行的所 有测绘区域覆盖整个待测绘区域并向所述待测绘区域的四周均外扩 2.5km;机载InSAR系统所用雷达天线的波束中心视角为45°,机载InSAR 系统所获取InSAR影像的重叠率为40%。
上述一种基于机载InSAR的地面控制测量布点方法,其特征是:步骤 一中所述测区为不规则区域,且步骤三中在所述测区内的外围凸出区域 中,沿距离向增设一列所述测绘控制点。
上述一种基于机载InSAR的地面控制测量布点方法,其特征是:步骤 三中每一个所述测绘带上所布设的每一列所述测绘控制点均沿距离向布 设不少于三个测绘控制点,同时还需在所述测区内布设3~6个均匀分布 的测绘控制点作为用于评价步骤四中所获取InSAR测量数据成像精度的检 查点。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方法步骤简单、使用操作简便且投入成本低,主要包括飞行航线 设计、定标场布设、控制点布设、飞行扫描等环节。
2、使用效果好,所测制的3D产品制图质量高,成图精度高。
3、定标点与测绘控制图布设方便。
4、实用价值高,形成一套有效的基于InSAR技术控制测量方法,促 进了I nSAR技术进行地形测绘的业务化运行,弥补了现有传统光学系统的 技术规范已经无法指导机载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地形测绘控制测量的不足, 充分体现出机载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系统的优势,并且利于INSAR新技术的 推广和应用以及大规模生产,节省生产成本和时间。同时,本方法能大幅 度减少野外控制点,降低生产成本,加快成图速度。该方法的应用推进了 机载INSAR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充分利用和发挥了机载INSAR系 统的优点,同时解决了传统光学系统困难区域的测绘问题,因此在防灾减 灾应急保障、地理国情监测以及国防安全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本发明方法步骤设计合理、使用操作简便且使用效果好, 能大幅度减少野外控制点,降低生产成本并加快成图速度,弥补了现有传 统光学系统的技术规范无法指导机载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地形测绘控制测 量的不足。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光学框幅式摄影像片与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因地形起伏引起 的影像移位对比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方法流程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定标点与测绘控制点的布设位置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定标点与测绘控制点的布设位置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在测区为规则区域时所采用的测绘控制点布设方式示意 图。
图6为本发明在测区为非规则区域时所采用的测绘控制点布设方式示 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定标点; 2—测绘控制点; 3—测绘带;
4—外围凸出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2所示的一种基于机载InSAR的地面控制测量布点方法,包括以下 步骤:
步骤一、飞行航线设计:首先,根据预先收集到的测区地形资料,确 定待测绘区域的范围;之后,结合所确定待测绘区域的范围和测绘过程中 的飞行参数,对机载InSAR系统测绘过程中所需飞行的架次数量N和各架 次飞行的飞行航线进行设计。
所述飞行参数包括飞行方向、测绘带长度、测绘带宽、每一架次飞行 所覆盖的测绘带数量、机载InSAR系统所用雷达天线的波束中心视角、机 载InSAR系统所用雷达天线在距离向上的波束宽度和机载InSAR系统所获 取InSAR影像的重叠率。其中,距离向为机载InSAR系统所用雷达天线的 波束照射方向即侧视方向,距离向与方位向相垂直,且方位向为平台运动 方向即飞机的飞行方向。
实际进行测绘时,成图比例尺为1︰10000~1︰50000;且对架次数量 N和各架次飞行的飞行航线进行设计时,飞行方向为东西向或南北向,测 绘带长度根据飞机的续航能力和待测绘区域在飞行方向上的尺寸进行确 定,所述测绘带宽为飞行过程中机载InSAR系统的扫描宽度且其为2km~ 8km,每一架次飞行所覆盖的测绘带数量为5~10个,N个架次飞行的所 有测绘区域覆盖整个待测绘区域;机载InSAR系统所用雷达天线的波束中 心视角为30°~60°,机载InSAR系统所用雷达天线在距离向上的波束宽度 为26°,机载InSAR系统所获取InSAR影像的重叠率不小于40%以保证影 像拼接时的拼接质量。
本实施例中,预先收集到的测区地形资料包括测区的地形图资料、数 字高程模型等资料。实际进行测绘的测区为四川绵阳地区面积约为274平 方公里的10幅1:10000的测区范围,详见图3。
实际对架次数量N和各架次飞行的飞行航线进行设计时,先根据飞机 的续航能力和待测绘区域在飞行方向上的尺寸,对测绘带长度进行估算。 待测绘带长度确定后,再结合测绘带宽、每一架次飞行所覆盖的测绘带数 量、机载InSAR系统所用雷达天线的波束中心视角、机载InSAR系统所用 雷达天线在距离向上的波束宽度和机载InSAR系统所获取InSAR影像的重 叠率等飞行参数,对每一架次飞行的有效测绘区域进行确定;之后,结合 所确定待测绘区域的范围,便可确定出架次数量N。对各架次飞行的飞行 航线进行设计时,需结合所述飞行参数进行设计,且需保证N个架次飞行 的所有测绘区域覆盖整个待测绘区域。
实际测绘之前,根据飞机的续航能力和待测绘区域在飞行方向上的尺 寸对测绘带长度进行确定时,每一架次飞行时飞机的有效测绘时间为2h ±0.2h,且飞行时速为500km/h±50km/h,每个测绘带3首尾各加25km的 拐弯飞行时间。本实施例中,每一架次飞行时飞机的有效测绘时间为2h, 且飞行时速为500km/h,每个测绘带首尾各加25km的拐弯飞行时间。实际 对测绘带长度进行确定时,还可根据所采用飞机的实际续航能力,对飞机 的有效测绘时间、飞行时速、每个测绘带3首尾所加的拐弯飞行时间等参 数进行相应调整。
实际进行测绘时,N个架次飞行的所有测绘区域覆盖整个待测绘区域, 并向所述待测绘区域的四周均外扩1km~2.5km;所述机载InSAR系统所用 雷达天线的波束中心视角为45°±5°。
当成图比例尺为1︰10000时,测绘带长度为100km±5km,所述测绘 带宽为2926m±50m,每一架次飞行所覆盖的测绘带数量为10个。本实施 例中,所述测绘带长度为100km,所述测绘带宽为2926m,N个架次飞行的 所有测绘区域覆盖整个待测绘区域并向所述待测绘区域的四周均外扩 1km;机载InSAR系统所用雷达天线的波束中心视角为45°,机载InSAR 系统所获取InSAR影像的重叠率为40%。
本实施例中,飞行架次为一次,且进行东西向飞行。实际飞行时,平 台海拔高度3600m,地形参考高度为600m。
步骤二、定标场布设:在步骤一中所述的测区内或测区外,布设一个 或两个对所述机载InSAR系统进行辐射定标与几何定标的定标场。当在测 区外布设定标场时,所述定标场与测区内所布设GPS基准站之间的距离不 大于50公里。实际对定标场位置进行选择时,定标场应选在裸露区域或 植被稀少区域,且相对于干涉频率而言应是非粗糙的地形区域,地势较为 平坦,并远离机场、高压线塔、变电站、电台等强电磁干扰源。
所述定标场内沿距离向布设有不少于5个定标点1(以满足定标参数 的解算),且各定标点1上均设置有一个定标器,相邻两个所述定标点1 之间的间距为200m~1000m。
本实施例中,成图比例尺为1︰10000,所述定标场内相邻两个所述定 标点1之间的间距为200m~300m。所述定标器为三面角反射器。
本实施例中,在测区北部布设一个定标场,该定标场位于测区外,且 该定标场与测区内所布设GPS基准站之间的距离不大于50公里,所述定 标场内布设有20个定标点1。
本实施例中,所选用三面角反射器的规格为直角边边长为30cm的三 面角反射器。并且,所用三面角反射器表面的平整度的均方根误差应小于 1mm;角反射器每两个面板的垂直度小于0.5°。
另外,三面角反射器布设前,应根据步骤一中的设计航线、机载InSAR 系统所用雷达天线的波束中心视角、机载InSAR系统所用雷达天线在距离 向上的波束宽度等参数,计算三面角反射器的设计位置,确定三面角反射 器的方位角。本实施例中,对定标点1位置进行确定时,先在收集到的 1:10000地形图上进行选点,然后进行实地选点、打桩,选点时要求同时 满足方便GPS观测和雷达成像清晰两个条件。
作业前对三面角反射器进行清洁,确保各反射面无尘土、雨水、冰雪 等覆盖物。安置三面角反射器时,目视底面斜边水平(小于±3°);采用 地质罗盘测定方位角,确保三面角反射器口面指向雷达视线方向,相对雷 达方位角偏差小于±5°;尽量保证角反射器三面(内)顶点偏离定位点的 三维坐标偏差小于1cm,不能满足要求时记录实际偏离值。
步骤三、测绘控制点布设:在步骤一中所述待测绘区域的所有测绘带 3上分别布设测绘控制点2,且每一个所述测绘带3上均沿方位向布设多 列测绘控制点2;每一个所述测绘带3上所布设的每一列所述测绘控制点 2均沿距离向布设多个测绘控制点2,且每一个所述测绘带3上所布设的 多列所述测绘控制点2应覆盖整个测绘带3;每一个所述测绘控制点2上 均布设有一个角反射器。
对测绘控制点2进行布设时,根据测区形状与步骤一中设计的飞行航 线进行布设。具体布设时,测绘控制点2布设于各测绘带3的地面上。
当所述测区为规则区域时,结合图5,实际布设测绘控制点2时,每 一个所述测绘带上均沿方位向布设多列测绘控制点2。当成图比例尺为1 ︰10000时,每一个所述测绘带3上所布设的相邻两列所述测绘控制点之 间的列间距均不大于25km;当成图比例尺为1︰50000时,每一个所述测 绘带3上所布设的相邻两列所述测绘控制点之间的列间距均不大于30km。
本实施例中,成图比例尺为1︰10000,每一个所述测绘带3上所布设 的相邻两列所述测绘控制点之间的列间距均不大于25km。
当测区为不规则区域时,结合图6,除了在每一个所述测绘带上均沿 方位向布设多列测绘控制点2之外,还需在所述测区内的外围凸出区域4 中(具体是所述测区内前端部或后端部凸出其它测绘带3的待测绘区域), 沿距离向增设一列所述测绘控制点2。其中,每一个所述测绘带上测绘控 制点2的布设方式与测区为规则区域的布设方式相同,所增设的该列所述 测绘控制点2沿距离向布设不少于三个测绘控制点2。
另外,每一列所述测绘控制点2均应充满所处测绘带3的距离向,覆 盖整个测区范围,相邻两个测绘带3的测绘控制点2应尽可能公用;不能 公用时,相邻两个测绘带3应分别布设测绘控制点2。图5和图6中,上 下相邻的两条实线之间为一个测绘带3,且相邻两个测绘带3公用一列测 绘控制点2,例如图5和图6中各虚线与其下侧相邻实线之间的区域内所 布设的一列测绘控制点2为相邻两个测绘带3公用的一列测绘控制点2。
本实施例中,步骤三中每一个所述测绘带3上所布设的每一列所述测 绘控制点2均沿距离向布设不少于三个测绘控制点2,同时还需在所述测 区内布设3~6个均匀分布的测绘控制点2作为用于评价步骤四中所获取 InSAR测量数据成像精度的检查点。
本实施例中,所述测绘控制点2上所布设角反射器的规格为直角边边 长为0.3m的三面角反射器。
本实施例中,沿东西飞行方向布设3列测绘控制点2,共计42个测绘 控制点2,相邻两列测绘控制点2之间的间距不大于25公里。
步骤四、飞行扫描:按照步骤一中设计好的飞行航线,进行N个架次 的定标场飞行和测区飞行,且每一架次测区飞行前均先进行一次定标场飞 行;N个架次的定标场飞行和测区飞行过程中,均采用所述机载InSAR系 统和机载定位导航系统进行同步测量,且各架次飞行后均相应获得InSAR 测量数据、机载GPS数据、GPS地面基站数据、定标场测量数据和测绘控 制点测量数据,N个架次定标场飞行和测区飞行后便获得待测绘区域的 InSAR测量数据。
本实施例中,在飞行扫描之前,应先完成GPS基准站的布设。
在测区内布设2个D级以上GPS基准站,采用诺瓦泰型双频GPS接收 机。
每一架次测区飞行均必须进行定标场飞行,定标场的飞行高度与测区的 飞行高度相同。
本步骤中,进行定标场飞行和测区飞行时,飞机均以500km/h±50km/h 的飞行时速进行匀速直线飞行。本实施例中,进行定标场飞行和测区飞行 时,飞机均以500km/h的飞行时速进行匀速直线飞行。
本实施例中,在步骤二中所布设定标点1和步骤三中所布设测绘控制 点2的前提下,沿东西向进行一个架次飞行,获取了测区的INSAR测量数 据,并根据所获得的INSAR测量数据,且按照申请号为201010287251.4 的发明专利申请文件中所公开的3D产品制作方法制作出3D产品,具体包 括数字线划地图(简称DLG)、数字高程模型(简称DEM)和数字正射影 像图(简称DOM),同时对所制作出的3D产品进行检测。
本实施例中,所制作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检测结果见表1:
表1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检测结果
本实施例中,所制作出的数字正射影像图DOM的检测结果见表2:
表2数字正射影像图DOM的检测结果
本实施例中,所制作出的数字线划地图DLG的检测结果见表3:
表3数字线划地图DLG的检测结果
本实施例中,按照图2所述方法对测区进行测绘后的测绘结果见表4:
表41:10000成图比例尺的测绘结果列表
而国家规范规定的DEM、DOM、DLG平面和高程的精度指标,分别见表5 至表7:
表5 DEM精度指标 单位为米
表6DOM精度指标 单位为米
表7DLG精度指标 单位为米
由检测结果可知,本实施例中,1:10000成图比例尺时所测制的DEM、 DOM和DLG产品的平面精度和高程精度能够满足丘陵地区的要求。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步骤一中的成图比例尺为1︰ 50000,所处测区为四川绵阳地区面积约为3504.48平方公里的8幅1︰ 50000测区范围,详见图4;步骤一中测绘带长度为175km±5km,所述测 绘带宽为5072m±50m,每一架次飞行所覆盖的测绘带数量为5~7个,N 个架次飞行的所有测绘区域覆盖整个待测绘区域并向所述待测绘区域的 四周均外扩2.5km;机载InSAR系统所用雷达天线的波束中心视角为45°, 机载InSAR系统所获取InSAR影像的重叠率为40%;步骤二中所述定标场 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定标场均布设在测区内,相邻两个所述定标点1之 间的间距为400m~1000m;步骤三中每一个所述测绘带3上所布设的相邻 两列所述测绘控制点2之间的列间距均不大于30km,且所述测绘控制点2 上所布设角反射器的规格为直角边边长为0.4m的三面角反射器。本实施 例中,其余方法步骤均与实施例1相同。
本实施例中,实际进行具体测绘时,步骤一中所述测绘带长度为 175km,所述测绘带宽为5072m。在测区的南、北部各布设一个定标场,并 且两个定标场与测区内所布设GPS基准站之间的距离均不大于50公里, 共计34个定标点1。沿东西飞行方向布设4列所述测绘控制点2,共计87 个所述测绘控制点2。另外,飞行架次为六次,且进行东西向飞行。实际 飞行时,平台海拔高度6000m,地形参考高度为800m。
同样,本实施例中,对六个架次飞行所获取测区的INSAR测量数据按 照申请号为201010287251.4的发明专利申请文件中所公开的3D产品制作 方法制作3D产品,具体包括数字线划地图(简称DLG)、数字高程模型(简 称DEM)和数字正射影像图(简称DOM),同时对所制作出的3D产品进行 检测。
本实施例中,所制作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检测结果见表8:
表8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检测结果
本实施例中,所制作出的数字正射影像图DOM的检测结果见表9:
表9:数字正射影像图DOM的检测结果
本实施例中,所制作出的数字线划地图DLG的检测结果见表10:
表10数字线划地图DLG的检测结果
由检测结果可知,本实施例中,1:50000成图比例尺时所测制的DEM、 DOM和DLG产品的平面精度和高程精度能够满足丘陵地区的要求。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 根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 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机译: 一种基于蜂窝网络的低容量无线终端控制测量的方法
机译: 基于雷达数据的地面散射体最大似然运动估计的机载INS二次校正方法
机译: 基于机载雷达的地面和空气状况观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