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产线分流输送架构及其横移输送带平台

产线分流输送架构及其横移输送带平台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产线分流输送架构及其横移输送带平台,所述产线分流输送架构包含一前输送端、两后输送端及一横移输送带平台。所述横移输送带平台配置于前输送端与后输送端之间,并包含有两组并排的传送机构,分别对应所述后输送端。所述横移输送带平台于来回移动时,所述两组传送机构依序承载来自所述前输送端的产品,再依序传递给所对应的后输送端。由于所述两组传送机构可于同一所述横移输送带平台每次的来回移动中各自进行传送与接收产品的动作,将可有效增加产线分流效率。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89106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0-11-2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010230770.7

  • 发明设计人 贺成明;潘昶宏;

    申请日2010-07-14

  • 分类号B65G47/68(20060101);B65G49/06(20060101);

  • 代理机构44265 深圳市德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林才桂

  • 地址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南一路TCL大廈A座7F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1:09:3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5-21

    专利权质押合同登记的生效 IPC(主分类):B65G47/68 登记号:2019440020032 登记生效日:20190426 出质人: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质权人: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行 发明名称:产线分流输送架构及其横移输送带平台 授权公告日:20110831 申请日:20100714

    专利权质押合同登记的生效、变更及注销

  • 2011-08-31

    授权

    授权

  • 2011-01-0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65G47/68 申请日:2010071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0-11-2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产线分流输送架构及其横移输送带平台,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有效增加产线分流效率的产线分流输送架构及其横移输送带平台。

【背景技术】

现今,科技产业为了扩大平面显示器的成品或半成品的产线产能,乃发展出一种单输送带(conveyer)分流至双输送带的产线分流架构,请参照图1A至图1D所示,为前述现有产线分流架构的分流动作示意图,其中包含一前输送端90、两后输送端91以及一横移输送带平台92,所述前输送端90乘载有数个待分流输送的产品81-83,例如液晶面板。所述两后输送端91呈平行并排,分为一第一后输送端910及一第二后输送端911,所述横移输送带平台92配置于所述前输送端90与所述两后输送端91之间,并以垂直于所述前输送端90的输送方向进行往返位移。

请进一步参照图2所示,所述横移输送带平台92包含一传送机构,所述传送机构包含有多个滚轮920,由所述多个滚轮共同组成一输送平面。如图1A所示,所述横移输送带平台92在接受一产品81后,随即位移至所述第一后输送端910的前方,进而将所述产品81传送给所述第一后输送端910。所述横移输送带平台92随后回到原本所述前输送端90的前方继续接受产品82,接着再位移至所述第二后输送端911的前方将产品82传送出去,之后再回到原本所述前输送端90的前方继续接受产品83,如此周而复始。

然而,此架构存在有传送速度较慢的问题。因为所述横移输送带平台93一次仅能从所述前输送端90接受一个产品81,下一产品82必须等待前一产品81被输送出去后才能流入所述横移输送带平台92,如此,整条产线的产出速度势必会受到拖累而导致产出量降低。

故,有必要提供一种产线分流输送架构及其横移输送带平台,以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产线分流输送架构,其所使用的同一横移输送带平台中具有两组独立运行的传送机构,其中一传送机构在进行一产品的传送动作时,另一传送机构可同时进行另一产品的接收动作,有效增加产线分流顺畅度,提高分流效率而增加产能。

本发明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横移输送带平台,其同时具有两组独立运行的传送机构,应用于一产线分流输送架构时,可由所述两组传送机构分别进行一产品的传送及另一产品的接受,进而有效产线的分流效率。

为达成本发明的前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产线分流输送架构,其包含:

一前输送端;

一第一后输送端,其输送方向与所述前输送端的输送方向平行;

一第二后输送端,其输送方向与所述前输送端的输送方向平行,所述第二后输送端并与所述第一后输送端并排,以及

一横移输送带平台,配置于所述前输送端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后输送端之间,其移动方向垂直于所述前输送端的输送方向,所述横移输送带平台包含一第一传送机构及一第二传送机构,分别对应所述第一及第二后输送端进行产品传送;其中所述第一传送机构对应所述第一后输送端传送一第一产品时,所述第二传送机构则对应所述前输送端接收一第二产品;所述第一传送机构对应所述前输送端接收一第三产品时,所述第二传送机构则对应所述第二后输送端传送所述第二产品。

再者,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产线分流输送架构的横移输送带平台,配置于一前输送端与两并排的一第一后输送端及一第二后输送端之间,所述横移输送带平台包含一第一传送机构及一第二传送机构,分别对应所述第一及第二后输送端进行产品传送;其中所述第一传送机构对应所述第一后输送端传送一第一产品时,所述第二传送机构则对应所述前输送端接收一第二产品;所述第一传送机构对应所述前输送端接收一第三产品时,所述第二传送机构则对应所述第二后输送端传送所述第二产品。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送机构及第二传送机构皆包含有多个滚轮,而由所述多个滚轮组成一输送平面,所述输送平面的输送方向平行于所述前输送端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后输送端的输送方向。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前输送端为一输送带的输出末端。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后输送端及第二后输送端为两平行并排的后输送带的输入端。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横移输送带平台的尺寸大于二个产品并排的尺寸,所述第一传送机构及第二传送机构各自独立且并排。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产品是平面显示器的成品或半成品,例如液晶面板、液晶模块或背光模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产线分流输送架构及其横移输送带平台,可加快产线分流效率,使得产线的产出量获得显着提升。

【附图说明】

图1A至图1D是示意一现有的产线分流架构的分流动作示意图。

图2是一应用于图1的横移输送带平台的上视图。

图3A至图3C是示意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产线分流输送架构的分流动作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横移输送带平台的上视图。

图5A至图5H是示意本发明产线分流输送架构的详细分流动作示意图。

图6A至图6H是示意现有的产线分流输送架构的详细分流动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发明上述目的、特征及优点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照图3A至3C所示,其揭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产线分流输送架构的分流动作示意图,所述产线分流输送架构主要包含一前输送端10、一第一后输送端20、一第二后输送端21以及一横移输送带平台30。本发明将于下文利用一较佳实施例来详细说明上述各组件。

请参照图3A至3C所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前输送端10为一输送带的输出末端,所述前输送带10可乘载有数个待分流输送的产品41-43,本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待分流输送的产品41-44可以是各种电子产品的成品或半成品,优选是平面显示器的成品或半成品,例如液晶面板、液晶模块或背光模块。

请再参照图3A至图3C所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第一后输送端20及第二后输送端21为两平行并排的后输送带的输入端,用以分别接收经过分流的产品41至43。

请参照图3A至图3C及图4所示,图4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横移输送带平台的上视图。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横移输送带平台30是配置于所述前输送端10与所述第一后输送端20及第二后输送端21之间,所述横移输送带平台30可受控制而在所述前输送端10与所述第一后输送端20及第二后输送端21之间来回移动。所述横移输送带平台30的移动方向垂直于所述前输送端10的输送方向,所述横移输送带平台30通过来回移动以将所述前输送端10传递的产品41至43逐一分配传送至所述第一后输送端20及第二后输送端21。在本发明中,所述横移输送带平台30的尺寸大于二个产品41-42并排的尺寸,所述横移输送带平台30包含一第一传送机构31及一第二传送机构32。所述第一传送机构31及第二传送机构32各自独立且呈并排,两者的并排方向与所述第一后输送端20及第二后输送端21的并排方向平行,因而分别对应所述第一后输送端20及第二后输送端21。

再者,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传送机构31包含有多个滚轮310,以由所述多个滚轮310组成一输送平面,其输送方向平行于所述前输送端10与所述第一后输送端20及第二后输送端21的输送方向。同样地,所述第二传送机构32包含有多个滚轮320,以由所述多个滚轮320组成一输送平面,其输送方向也平行于所述前输送端10与所述第一后输送端20及第二后输送端21的输送方向。所述第一传送机构31及第二传送机构32于所述横移输送带平台30来回移动时能依序承载来自所述前输送端10的产品41至43,并进而传送产品41至43给所对应的所述第一后输送端20及第二后输送端21。

更详细来说,如图3A至图3C,当所述第一传送机构31接受所述产品41后,所述横移输送带平台30往所述第一后输送端20的前方位置移动,使得所述第一传送机构31可对应至所述第一后输送端20而进行产品41的输送;此时,所述第二传送机构32位置刚好对应至所述前输送端10位置而接收产品42;待所述横移输送带平台30往所述第二后输送端21的前方位置移动,使得所述第二传送机构32位置对应至所述第二后输送端21而进行产品42的输送;此时,所述第一传送机构31位置刚好对应至所述前输送端10位置而接受产品43,如此周而复始。

进一步参照图5A至图5H以及图6A至图6H所示,所述图5A至图5H用以示意本发明产线分流输送架构的详细分流动作示意图,各图与前述图3A至图3C类似,因此沿用相同的组件符号与名称;另外,所述图6A至图6H则用以示意现有的产线分流输送架构的详细分流动作示意图,各图与前述图1A至图1D相似,因此沿用相同的组件符号与名称。

首先,以图5A至图5H分别对应图6A至图6H比较,图5A至图5C是示意产品41就本发明产线分流输送架构的输送过程,图6A至图6C是示意一产品81就现有产线分流输送架构的输送过程,其中以图5C相较于图6C可看出,本发明与现有产线分流输送架构同时进行了所述产品41、81的输送,但本发明在输出所述产品41前还进一步进行了一产品42的同步接收(图5C)。

接着,图5D到图5F为本发明产线分流输送架构进行所述产品42的输送过程,本发明在输出所述产品42前还进一步进行了一产品43的同步接收(图5F)。相较之下,现有产线分流输送架构才正在执行所述产品82的接收(图6D到图6F),但尚未完成所述产品82的输出动作。

再者,在图5G到图5H中,本发明产线分流输送架构已完成所述产品41跟产品42的分流动作,并依同样模式继续进行所述产品43的输送,此时现有产线分流输送架构尚仍在执行所述产品82的输送(图6G到图6H)。由此可比较出本发明产线分流输送架构在分流效率上明显优于现有产线分流输送架构。

如上所述,相较于现有产线分流输送架构的横移输送带平台横移仅具有单个传送机构,需完整执行一产品的接收与输出之后才能再进行下一产品的接收与输出,进而导致分流效率不佳,使整条产线的产出效率降低等缺点,图3A至3C及图4的本发明产线分流输送架构通过在所述横移输送带平台30上的两组独立运行的传送机构31、32,可于一次横移动作同时进行一产品41的输出及另一产品42的接收,其确实可以有效提高分流效率,达到提升产线的产出效能。

本发明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发明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公开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相反地,包含于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及范围的修改及均等设置均包括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