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低温半精炼压榨大豆油的工艺方法

低温半精炼压榨大豆油的工艺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温半精炼压榨大豆油的工艺方法。它是将大豆精选、破碎、壳仁分离、压坯、蒸炒、低温水化、渣油分离、油脂干燥、油脂精滤、检验合格、包装即可。该产品采用机械压榨法制取工艺,不添加任何化工溶剂,无浸出法的溶剂残留,低温半精炼控温,无高温精炼产生的反式脂肪酸和油脂聚合体等有害物质,避免了溶剂浸出法因高温产生的有害物质及营养物质的流失,充分保证了大豆食用油中的营养成分及微量元素。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74029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6-03-0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陈玉安;

    申请/专利号CN200410043842.1

  • 发明设计人 陈玉安;

    申请日2004-08-25

  • 分类号C11B1/06(20060101);

  • 代理机构23204 佳木斯市华镕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吕凤云

  • 地址 154004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友谊路西段石块巷16-8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6:59:29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1-11-16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C11B1/06 授权公告日:20071128 终止日期:20100825 申请日:20040825

    专利权的终止

  • 2007-11-28

    授权

    授权

  • 2006-04-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6-03-0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低温半精炼压榨大豆油的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目前,生产豆油用的都是传统的压榨法和溶剂浸出法。这种工艺主要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1、压榨法:生产工艺多是作坊式加工,生产条件简陋,技术落后,劳动强度大,而且经济效益小,生产效率低下,浪费能源,更主要的问题是产品营养物质易流失,卫生质量不达标,无法形成生产规模,发展空间极小;2、溶剂浸出法:是目前食用油行业普遍采用的生产工艺,它的主要工艺特点是,必须在生产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加入“溶剂”,而该溶剂属化工产品,这就要求产出的油脂必须经过高温清炼,脱溶等工艺方可食用,但是,产品中的溶剂残留很难控制,并且萃取的纯度不高,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溶剂液等有害物质的残留,又因高温精炼与化合作用后,造成了油脂中的营养成份的破坏和微量元素的流失,大大降低了食用油的营养成份和食用价值,从宏观角度看,长期食用不利健康,对人的生理机能或多或少地构成一定的危害。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低温半精炼压榨大豆油的工艺方法,主要解决了压榨法生产工艺落后,劳动强度大,产品营养物质易流失、溶剂浸出法、溶剂液等有害物质残留等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的工艺方法是:将大豆精选、破碎、壳仁分离,大豆预热30-40分钟,控温在40-50℃,压坯,蒸30分钟,温度在110-120℃,再炒60分钟,炒半熟,炒温115-125℃,压榨、沉淀4-6小时,初滤,低温水化,控制温度在50-60℃,加入4-6%的水,渣油分离,油脂干燥,达到无水,油脂精滤,检验,包装即可。该产品采取机械压榨法制取工艺,不添加任何化工溶剂,因此无浸出法的溶剂残留,低温半精炼控温,其温控在50-60℃之间,无高温精炼产生的反式脂肪酸和油脂聚合体等有害物质,从而避免了溶剂浸出法因高温而产生的有害物质及营养物质流失,充分保证了大豆食用油中的营养成份及微量元素,达到了人体健康的目的。

具体实施方法:它的工艺方法是将大豆精选后破碎,使壳仁分离,大豆预热30-40分钟,温度要控制在40-50℃,压坯,蒸30分钟,温度在110-120℃,再炒60分钟,炒半熟,炒温在115-125℃,压榨、沉淀4-6小时,初滤,低温水化,控制温度在50-60℃,加入4-6%的水,渣油分离,油脂干燥达到无水,油脂精滤,检验合格,包装即可。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