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送纸用弹性部件、送纸装置及送纸用弹性部件的制造方法

送纸用弹性部件、送纸装置及送纸用弹性部件的制造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复原性好、对纸厚适应性高的送纸用弹性部件。在一次工序制造圆筒状的一次成形品,该成形品包含一次外周部分和一次侧面部分,由橡胶质弹性材料构成。在二次工序,把一次外周部分的内侧表面和外侧表面通过开口部内外翻转,作为送纸辊的纸接触部的外部侧表面和内部侧表面,使得在外部侧表面具有收缩方向的内部应力,在内部侧表面具有扩开方向的内部应力。借助该内部应力,提高复原性和对纸厚的适应性。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31012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1-08-2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日福高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01103699.0

  • 发明设计人 丸山荣治;

    申请日2001-02-09

  • 分类号B65H3/06;

  • 代理机构72002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黄剑锋

  • 地址 日本东京都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3:58:3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3-06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B65H27/00 授权公告日:20040922 终止日期:20170209 申请日:20010209

    专利权的终止

  • 2011-12-14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B65H27/00 变更前: 变更后: 登记生效日:20111102 申请日:20010209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08-04-30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专利权的转移) 变更前: 变更后: 登记生效日:20080328 申请日:20010209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专利权的转移)

  • 2004-09-22

    授权

    授权

  • 2003-02-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1-08-29

    公开

    公开

查看全部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送纸用弹性部件、送纸装置及送纸用弹性部件的制造方法。

送纸装置用于复印机、传真机、绘图机等办公自动化(OA)设备的送纸,备有辊状等的送纸用弹性部件,利用该送纸用弹性部件与纸之间的摩擦力将纸送出。送纸用弹性部件,多数是采用低硬度橡胶质材料等做成的略圆筒形。另外,送纸用弹性部件,多数是固定在支承体上的形式以及直接复盖成形在支承体上的形式。

现有技术中的送纸装置,有时纸重叠着被送出,有时因不适应纸厚的变化而不能送出等,容易产生各种送纸问题。产生送纸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送纸用弹性部件的弹性不适当。即,送纸用弹性部件的伸缩程度,不能适应纸厚的多样性以及一次重叠着的纸的重叠厚度,对于纸厚的适应性差。因此,容易产生与纸的接触压不足、接触面积不足等各种送纸不良的问题。

为了切实地将纸送出,考虑过加大与纸的接触压。这时,在纸接触面上作用着较大的摩擦力,纸表面被磨削而产生纸粉,存在着纸粉容易向周边飞散的问题。

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日本特许公报第2887041号中揭示了一种送纸部件。该送纸部件虽然解决了上述的问题,但是,送纸用弹性部件仅仅扶持在支承体上,所以存在着支承片的稳定性问题。尤其是在送纸中断故障时,用手抽出纸时,有时送纸用弹性部件偏离支承体,甚至脱落等。为了解决该问题,考虑用粘接剂将送纸用弹性部件支承片和支承体粘接起来,但是这样会使支承片的弯曲弹性丧失。另外,由于仅支承片的前端部分与支承体粘接,所以容易脱开,耐久性方面存在问题。

另外,采用机械的螺丝零件等时,该部分的弹性与其它部分不同,与纸接触面的摩擦力不均匀,不能顺利地送纸。另外,在纸接触面的附近有金属尖角部分等时,在送纸作业中容易损伤纸。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纸厚的适应性高、可切实进行送纸的送纸用弹性部件。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对纸的接触压稳定的送纸用弹性部件。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复原性好的送纸用弹性部件。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送纸用弹性部件不容易错位、不容易脱落的送纸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使用粘接剂、螺丝等辅助零件便可组装的送纸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送纸用弹性部件,包含纸接触部和支承部,其特征在于,

整体由橡胶质弹性材料构成;

上述纸接触部为略圆筒形,外面具有收缩方向的内部应力,内面具有扩开方向的内部应力;

上述支承部一体地连设在上述纸接触部的两侧面。

送纸装置,具有支承体和送纸用弹性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送纸用弹性部件,是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送纸用弹性部件,安装在上述支承体上。

所述的送纸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承体具有隔开间隔相向的突片;

上述送纸用弹性部件由具有弹性的部件构成,具有纸接触部和支承片,上述纸接触部构成与纸接触的接触面,上述支承片彼此相向并隔开间隔地设在纸接触部的相向两边上,上述支承片被挟持在上述突片间,这样,送纸用弹性部件组装在上述支承体上;设挟持前的突片间内间隔为D21,设上述支承片间的外间隔为D22时,D21<D22。

所述的送纸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承体具有第1凹部和第2凹部;

上述第1凹部和第2凹部,分别形成为环绕上述支承体外周的环状,沿着支承体的轴方向相互分隔开;

上述送纸用弹性部件,由具有弹性的部件构成,具有外筒部、第1内筒部和第2内筒部;

上述外筒部在内部具有空洞部;

上述第1内筒部和第2内筒部分别具有贯通轴方向的贯通孔,在上述空洞部内彼此隔开间隔地同轴状地配置在外筒部的轴方向两端侧,轴方向的端部与上述外筒部的轴方向端部相连;

上述支承体和送纸用弹性部件的组装关系是,上述第1内筒部嵌合在上述第1凹部内,上述第2内筒部嵌合在上述第2凹部内。

所述的送纸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上述第1凹部的相向两侧面之中的、从轴方向看位于外侧的外侧面,与上述第2凹部的相向两侧面之中的、从轴方向看位于外侧的外侧面间的外间隔是D34,设上述第1凹部的相向两侧面之中的、从轴方向看位于内侧的内侧面、与上述第2凹部的相向两侧面之中的、从轴方向看位于内侧的内侧面间的间隔为D35,设上述送纸用弹性部件的轴方向长度为D31,设上述第1内筒部与上述第2内筒部间的间隔为D32时,满足D34<D31,D35<D32的关系。

所述的送纸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上述第1凹部和上述第2凹部的环状底面的外径为D36,设上述第1内筒部和上述第2内筒部的上述贯通孔内径为D33时,满足D36>D33的关系。

送纸装置,包含送纸用弹性部件和支承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送纸用弹性部件,具有纸接触部、支承片、外向突片,由具有弹性的材料构成,形成为内部有空洞的筒状体;

上述纸接触部是圆筒状,外周面构成纸接触面;

上述支承片是2个,分别在上述纸接触部的轴方向两侧面,形成为在径方向连续的环状,并彼此隔开间隔地相向;

上述外向突片是2个,分别在上述支承片的外面形成为环状;

上述支承体整体是筒状,在轴方向的两端部有保持槽和内向突片;

上述保持槽是2个,分别在设在轴方向两侧的凸缘部内面,形成为环状。

上述内向突片,在上述保持槽的外径侧,朝着上述凸缘部的内面突出;

在支承片插入上述保持槽、上述外向突片和上述内向突片相互嵌合的状态,上述送纸用弹性部件安装在支承体上。

所述的送纸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送纸用弹性部件与上述支承体组合前,设上述内向突片间的间隔为D1,设上述支承片间的间隔为D2,满足D1<D2的关系。

所述的送纸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承体具有基体和压紧部件;

上述基体在轴方向两端侧形成台阶部;

上述压紧部件是2个,分别具有上述内向突片和上述内向槽,以上述内向突片相向的状态安装在基体的台阶部上。

所述的送纸用弹性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次工序和二次工序;在二次工序中,把在一次工序中得到的一次成形品翻转。

本发明的送纸用弹性部件,包含纸接触部和支承部,全部用具有橡胶质弹性的材料构成。上述纸接触部是略圆筒形。在纸接触部的外面,具有收缩方向的内部应力,在内面,具有扩开方向的内部应力。上述支承部一体地连设在上述纸接触部的两侧面。

上述的送纸用弹性部件中,由于在纸接触部的外面,具有收缩方向的内部应力,在内面,具有扩开方向的内部应力,所以,在外面的收缩方向的内部应力与内面的扩开方向的内部应力平衡的状态,纸接触部的形状保持一定。

进行送纸时,与纸的接触面在来自面外方向力的作用下变形,但内部应力作为回复到原来形状的力,使其返回到原来的平衡状态,提高与纸的接触压。另外,也提高纸接触部的压缩后的复原力和复原速度等的复原性。

另外,上述支承部通过板状的圆弧形部分一体地连设在上述纸接触部上。因此,在送纸时,在作用于与纸接触面上的面外方向荷重下,圆弧形部分柔软地变形,可以将纸接触部深度压扁。

由于纸厚的多样性、或一次重叠的纸的重叠厚度的不同,产生深度压扁或浅度压扁的状态,但是,由于内部应力常时发挥作用,所以可得到稳定的接触压。结果,压扁量大,复原性好,可对应纸的各种重叠厚度,提高对纸厚的适应性。

另外,可以防止在弹性不足时产生的、强摩擦力作用在纸接触面上,使纸表面被磨削而产生纸粉以及该纸粉向周边飞散的问题。另外,由于圆弧形部分柔软地变形,所以,也可防止与纸的接触压特别强地仅作用在支承片附近,防止局部加压。

本发明的送纸用弹性部件的制造方法,包含一次工序和二次工序。在二次工序中,把在一次工序得到的成形体翻转。这样,得到本发明的送纸用弹性部件。

本发明中揭示了2个形态的送纸装置。第1形态的送纸装置,包含送纸用弹性部件和支承体。该送纸用弹性部件是上述的送纸用弹性部件,安装在上述支承体上。

该第1形态的送纸装置,由于备有本发明的送纸用弹性部件,所以,可直接得到送纸用弹性部件的优点。

第2形态的送纸装置,包含送纸用弹性部件和支承体。该送纸用弹性部件,具有纸接触部、支承片、外向突片,由具有弹性的材料构成,形成为内部有空洞的筒状体。上述纸接触部是圆筒形,外周面构成纸接触面。

上述支承片是2个,分别在上述纸接触部的轴方向两侧面,形成为在径方向连续的环状,并彼此隔开间隔地相向;

上述外向突片是2个,分别在上述支承片的外面形成为环状;

上述支承体是筒状,在轴方向的两端部有凸缘部、保持槽和内向突片;

上述保持槽是2个,分别在设在上述凸缘部内面,形成为环状。

上述内向突片,在上述保持槽的外径侧,朝着上述凸缘部的内面突出;

在支承片插入上述保持槽、上述外向突片和上述内向突片相互嵌合的状态,上述送纸用弹性部件安装在支承体上。

根据上述第2形态的送纸装置,不使用粘接剂、螺丝等辅助品,就可以容易地组装。

另外,支承体与送纸用弹性部件的结合,不必使用螺丝等,纸接触部的外周面,沿全长以具有均匀弹性的状态结合。因此,送纸动作不产生故障,可稳定地送纸。另外,由于在纸接触面附近没有金属的尖角部分,所以不损伤纸。

由于支承片插入在保持槽内、外向突片与内向突片相互嵌合着,所以,因送纸中断等用手抽出纸时,即使轴方向的力作用在送纸用弹性部件的外周,送纸用弹性部件也不会从支承体上脱落。

如果送纸用弹性部件仅是扶持在支承体上,则互送纸中断时用手抽出纸时,如前所述,送纸用弹性部件容易偏离支承体或脱落。

送纸用弹性部件由具有弹性的材料构成,并且,送纸用弹性部件形成为内部具有空洞的筒状体。因此,在送纸时,纸接触部可容易地深度压扁,增加与纸的接触面积,可切实地进行送纸。

另外,由于送纸用弹性部件具有弹性,并有空洞,所以,纸接触部即使深度压扁,与纸的接触压也不增大。另一方面,借助深度压扁,与纸的接触面积加大,所以,即使接触面上的单位面积摩擦力小,也能切实地进行送纸。

另外,摩擦力没有大的变动,纸接触部能与所用纸的厚度对应地压扁,所以,无论纸的厚度如何,都可以切实地进行送纸。

第2形态送纸装置中的送纸用弹性部件,也可采用本发明的送纸用弹性部件。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表示本发明送纸用弹性部件的断面图。

图2是图1所示送纸用弹性部件的侧面图。

图3是图1、2所示送纸用弹性部件之具体使用例的断面图。

图4是表示图1所示送纸用弹性部件的一次成形品的断面图。

图5是图4所示送纸用弹性部件的一次成形品的侧面图。

图6是表示将图4、5所示的一次成形品翻转、做成送纸用弹性部件的过程的断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制造方法中得到的一次成形品和送纸用弹性部件的另一实施例的断面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制造方法中得到的一次成形品和送纸用弹性部件的另一实施例的断面图。

图9是本发明送纸装置的正面断面图。

图10是表示图9所示的支承体和送纸用弹性部件挟持前形状的正面断面图。

图11是说明图9、10所示送纸装置与纸的接触部分状态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送纸装置另一实施例的断面图。

图13是图12所示送纸装置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送纸装置另一实施例的断面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送纸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送纸装置另一实施例的断面图。

图17是说明图16所示送纸装置的使用状态的图。

图18是沿图17中18-18线的断面图。

图19是图16所示送纸装置的分解正面断面图。

图20是表示图16所示送纸装置的支承体和送纸辊的组合的放大部分断面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送纸装置另一实施例的断面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送纸装置另一实施例的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送纸装置另一实施例的正面断面图。

图24是图23所示送纸装置的侧面图。

图25是对于图23、24所示的支承体和送纸用弹性部件,表示其组合前形状的断面图。

图26是表示图23、24所示送纸装置的使用状态的断面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送纸装置另一实施例的断面图。

图28是对图27所示的送纸装置,表示其组合前形状的断面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形态

如图1、2所示,本发明的送纸用弹性部件,包含纸接触部5、侧面7、贯通孔9、空洞11。该送纸用弹性部件采用具有橡胶质弹性的材料,成形为略圆筒形状,以轴C11为对称。

纸接触部5是略圆筒形,具有外径为R11的外面17和内径为R12的内面15。送纸用弹性部件的轴方向两侧面7,通过角部13与纸接触部5连设为一体。圆弧状的角部13包含圆弧形的外面14和圆弧形的内面12。在侧面7的中心设有贯通孔9。

空洞11被内面15包围着,与贯通孔9连通。在侧面7的外面,连设着环状的安装部19。该安装部19沿着轴心C11的方向约呈直角地立设着。

本发明的特征之一是,纸接触部5具有内部应力。在纸接触部5的外面17上,在圆周方向具有收缩方向的内部应力F11,在轴C方向具有收缩方向的内部应力F13。在纸接触部5的内面15上,在圆周方向具有扩开方向的内部应力F12,在轴C方向具有扩开方向的内部应力F14。另外,在收缩方向的内部应力F11、F13与扩开方向的内部应力F12、F14平衡的状态,纸接触部5保持一定的形状。

图3是采用图1、2所示送纸用弹性部件的送纸装置使用例的断面图。该图所示的送纸装置,具有送纸用弹性部件1和支承体41。利用设在支承体41上的保持槽43,组装送纸用弹性部件1。支承体41安装在旋转轴45上,使旋转轴45朝箭头所示方向驱动旋转时,可以使送纸用弹性部件1旋转。送纸用弹性部件1被旋转轴45朝着箭头a11的方向驱动旋转,与纸30接触,将纸30送出。

图3表示送纸用弹性部件1的与纸30接触的一侧被深度压扁的状态。即,未被压扁的非接触侧,高度是H11,接触侧被压扁,其高度成为H12。与纸接触的面,在来自面外方向的力F15的作用下产生变形,成为被压扁的状态。这时,在纸接触部5上,借助压缩弹性力,产生要回复到原来形状的复原力,同时,纸接触部5具有的内部应力,起到返回原来平衡状态的力的作用。

该作用是提高与纸30的接触压。另外,也可提高纸接触部5变形后的复原力和复原速度等的复原性。

侧面7和纸接触部5通过板状的角部13连设为一体。因此,在作用到与纸30的接触面上的、来自面外方向的力F15的作用下,角部13柔软地变形,所以,可得到较大的压扁量,该压扁量由非接触侧的高度H11与接触侧的高度H12的差(H11-H12)体现。因此,无论纸30的纸厚、重叠厚度怎样变动,都能得到稳定的接触压。因此,提高对纸厚变动的适应性。另外,也可防止纸30表面被磨削、纸粉向周边飞散的问题。

由于角部13柔软地变形,所以,也可防止纸30的接触压在支承片附近特别强地作用,即防止局部加压。

下面,说明图1、2所示送纸用弹性部件的制造方法。图4是表示图1、2所示送纸用弹性部件的一次成形品的断面图。图5是图4所示送纸用弹性部件的一次成形品的侧面图。

送纸用弹性部件的制造方法,包含一次工序和一次工序。在一次工序中,成形一次成形品3。一次成形品3包含一次外周部分23、一次侧面部分25、角部31、开口部10。另外还有作为安装部19的部分。一次成形品3由具有橡胶质弹性的材料构成,整体成形为略圆筒形。

一次外周部分23构成沿着略圆筒形圆周的外壳。具有内侧表面27和外侧表面29。内侧表面27具有最大径R14,外侧表面29具有最大径R13。一次侧面部分25构成略圆筒形的两侧侧面,通过角部31与一次外周部分23连设为一体。角部31具有一次角部内面33和一次角部外面35。开口部10贯通一次侧面部分25的中心。

图6表示将图4的一次成形品翻转、做成送纸用弹性部件的过程的断面图。用点划线表示的中心线C的上方,注以与图4所示一次成形品3的标记相同的标记,中心线C的下方,注以与图1所示送纸用弹性部件的标记相同的标记。

在二次工序,如箭头所示,把一次外周部分23的内侧表面27和外侧表面29穿过开口部10,将内外翻转。

翻转后,一次外周部分23的内侧表面27,成为纸接触部5的外面17;外侧表面29成为内面15。即,图1所示送纸用弹性部件的纸接触部5的外面17是这样得到的:通过一次加工从原材料成形为一次成形品3,在二次加工时,把该一次成形品3的、作为一次外周部分23的内侧表面27,通过开口部10翻转而得到的。

该内外翻转的作业是容易的。一次成形品3如图4中说明的那样,由具有橡胶质弹性的材料构成,伸缩变形比较自由。

一次外周部分23具有内侧表面27和外侧表面29,构成沿略圆筒形圆周的外壳。一次侧面部分25构成略圆筒形的两侧面,通过角部31与一次外周部分23接合为一体。开口部10贯通一次侧面部分25的中央。

因此,只要扩开开口部10,使另一方的一次侧面部分25穿过该开口部10即可。然后,由于一次侧面部分23和一次外周部分25通过角部31接合成为一体,所以,连设为一体的一次外周部分23连续地翻转,成为送纸用弹性部件的形状。

下面,对照地说明一次成形品3和翻转得到的送纸用弹性部件的各部分。首先,向外部突出的安装部19,成为向外部突出的形状。一次成形品3的一次角部内面33,成为送纸用弹性部件的圆弧状外面14,一次成形品3的一次角部外面35,成为送纸用弹中件的圆弧状内面12。地通过翻转,产生角部内面和角部外面相互替换的反转现象。该反转现象,由于角部31是圆弧形并具有板状,所以,将一次外周部分23翻转时,同时角部31也翻转。下面,说明将内外面替换的现象。

比较图4、5所示一次成形品3的内侧表面27和外侧表面29的圆周方向长度。由于是圆筒形状的内面和外面,所以,各长度与内侧表面27的直径R14、外侧表面29的直径R14约成正比。由于直径R13大于直径R13,所以必然是外侧表面29的长度大。

再比较图1、2所示送纸用弹性部件的内面15和外面17的圆周方向长度,与图4的一次成形品3同样的原因,由于外面17的直径R11大于内面15的直径R12,所以,外面17的长度大于内面15的长度。

由于送纸用弹性部件是将一次成形品3的内外面翻转而得到的,所以,在一次成形品3中长度短的内侧表面27,成为送纸用弹性部件的长度长的外面17,这样,外面17成为在圆周方向被拉伸的状态。

在一次成形品3中长度长的外侧表面29,成为送纸用弹性部件的长度短的内面15,这样,内面15成为在圆周方向被压缩的状态。

因此,外面17常时地作用着收缩的力F13,内面15常时地作用着扩开的力F14。在送纸用弹性部件的纸接触部5上,常时地蓄存着内部应力F13、F14。该内部应力,具有作为送纸功能的、纸厚的适应性和促进复原性。

由于一次外周部分23和一次侧面部分25被成形加工为一体的略圆筒形状,所以,在把一次外周部分23的内侧表面27翻转时,一次侧面部分25也翻转。这样,翻转也包括了一次侧面部分25,所以,作用在纸接触部5上的张拉力和压缩力,不仅在圆周方向有,在轴C方向也有。因此,内部应力作用在图1、2所示的圆周方向的F13、14和轴C方向的F11、12这样两个方向。

图7是表示本发明中的一次成形品和用它制成的送纸用弹性部件的另一实施例的断面图。图中,一次成形品3由具有橡胶质弹性的材料构成,成形为略圆筒状。包含一次外周部分23、一次侧面部分25和开口部10。一次外周部分23具有内侧表面27和外侧表面29。

送纸用弹性部件是将一次成形品3翻转而形成的,包含纸接触部5、侧面7、贯通孔9、空洞11、角部13和安装部19。

将一次成形品3翻转时,一次外周部分23和一次侧面部分25的接合部,具有被弯折的角状,形成一次角部内面33和一次角部外面35。因此,该部分不是图4所示的角部31的一次角部内面33和一次角部外面35那样的圆弧形,所以,不产生角部外面和角部内面替换的反转。

将一次外周部分23翻转时,不反转的一次角部内面33和一次角部外面35约束住一次外周部分23的变形,送纸用弹性部件成为图示那样的形状,即左右角部13和纸接触部5成为整体,具有半圆形状的中央凸出的U字形。

下面对照地说明该一次成形品3和送纸用弹性部件的各部分。一次成形品3的一次外周部分23,成为送纸用弹性部件的纸接触部5、角部13和侧面7。一次成形品3的一次侧面部分25,成为送纸用弹性部件的安装部19。

送纸用弹性部件的外面17和内面15,分别是将一次成形品3的一次外周部分23的内侧表面27和外侧表面29通过开口部10翻转而得到的。

长度为L11的一次外周部分23,在纸接触部5,成为长度为L12的外面17和长度为L13的内面15,所以,在外面17和内面15上,蓄存着在轴C方向的收缩方向内部应力F11和扩开方向的内部应力F12。

图8是表示本发明中的一次成形品和用它制成的送纸用弹性部件的另一实施例的断面图。图8的一次成形品3,与图6所示一次成形品3的不同点是,一次侧面部分25从一次外周部分23的外侧表面29向外伸出。

由于一次侧面部分25从外侧表面29向外伸出,将一次成形品3翻转而得到的送纸用弹性部件的安装部19,可以不伸出到外部。这样,安装送纸用弹性部件时的收容空间可以小,而且外观好。

图9是本发明送纸装置的正面断面图。图示的送纸装置,包含支承体1和送纸用弹性部件2。支承体210具有隔开间隔相向的突片211。

送纸用弹性部件200,在图中是环状,由具有弹性的部件、例如橡胶、合成树脂等构成,具有纸接触部221和支承片222。纸接触部221构成与纸接触的接触面,支承片222隔开间隔彼此相向地设在纸接触部221的相向两边上。支承片222被挟持在突片211-211间地,这样,送纸用弹性部件200组装在支承体210上。

送纸用弹性部件200如图1、2中说明的那样,在作为纸接触面的外面,在圆周方向具有收缩方向的内部应力,在轴C21的方向具有收容方向的内部应力,在内面,在圆周方向具有扩开方向的内部应力,在轴C21的方向具有扩开方向的内部应力。另外,纸接触部221,在收缩方向的内部应力与扩开方向的内部应力平衡的状态,保持一定的形状。因此,可得到图1、2说明的作用效果。

如图10所示,设挟持前的突片211间的内间隔为D21、设支承片222-222间的外间隔为D22时,D21<D22。

如上所述,支承体210具有隔开间隔相向的突片211,送纸用弹性部件200由具有弹性的部件构成,具有纸接触部221和支承片222,纸接触部221构成与纸接触的接触面,支承片222隔开间隔相向地设置在纸接触部221的相向两边上,支承片被挟持在突片211间,这样,送纸用弹性部件200组装在支承体210上,因此,不用粘接剂、小螺丝等,可容易地将支承片222组装在突片211上。

送纸用弹性部件200具有弹性,挟持前的突片211间的内间隔为D21、设支承片间的外间隔为D22时,D21<D22。所以,送纸用弹性部件200的支承片222被突片211加压,纸接触部221向外侧隆起(见图9)。因此,如图11所示,将送纸装置朝箭头a21方向驱动旋转而进行送纸时,纸接触部221被深度压扁,与纸30的接触面积增加。因此,可切实地进行送纸。

如上所述,送纸用弹性部件200具有弹性,纸接触部221被深度压扁,所以,与纸30的接触面积增加,减少纸接触部221与纸30间的单位面积摩擦力。因此,送纸用弹性部件200的磨耗减小。因此,即使长时间使用,送纸用弹性部件200的磨耗产生的摩擦力不减少,可防止送纸不良。

长期使用后,即使送纸用弹性部件200的硬度因紫外线照射、或臭氧等原因而恶化,如上所述,由于纸接触部221被深度压扁,所以,可缓和送纸用弹性部件200与纸的摩擦力的减少。因此,可防止送纸不良。

如上所述,送纸用弹性部件200的纸接触部221被深度压扁,与纸30的接触面积增加,纸接触部221与纸30的接触面上的单位面积摩擦力减少,所以,纸30不会被摩擦力磨削。因此,不产生纸粉,也不会由纸粉污染周围环境。

送纸用弹性部件200,由于由具有弹性的部件构成,所以,能与纸厚度对应地被深度压扁。因此,无论纸30的厚度如何,都可以进行送纸。

图9中,在送纸用弹性部件200与支承体210之间有空洞A21,支承体210有排气孔212,排气孔212从空洞A21与外部连通。这样,送纸用弹性部件200在被压扁后可容易地回复成为原来的形状。

图12至图15是表示本发明送纸装置的其它实施例。图12的实施例中,送纸用弹性部件200是环状,支承体210具有贯通孔110。该贯通孔110设在轴心C21上。该实施例中,由于贯通孔110设在轴心C21上,所以,把支承体210通过旋转轴111固定在该贯通孔110上时,可调节支承体210的位置。

图13和图14的实施例中,送纸用弹性部件200是环状,支承体210可调节突片211-211间的内间隔。支承体210由第1支承部件21a和第2支承部件21b构成,第1支承部件21a具有螺栓部211a,第2支承部件21b具有螺母部211b,螺栓部211a和螺母部211b螺合着。突片211-211间的内间隔的调节,是通过改变螺栓部211a和螺母部211b的螺合深度而进行的。因此,可进行纸接触部221的弯曲调节、以及与纸的接触面积的调节。

图15的实施例中,支承体210的突片211,朝一个方向伸出。送纸用弹性部件200,其纸接触部221的宽度比纸30宽,断面由纸接触部221和支承片222构成的凹状盖构成。

图12至图15的实施例中,纸接触部221如图1、2中说明的那样,在作为纸接触面的外面,在圆周方向具有收缩方向的内部应力,在轴C21的方向具有收缩方向的内部应力,在内面,在圆周方向具有扩开方向的内部应力,在轴C21的方向具有扩开方向的内部应力。另外,在收缩方向的内部应力与扩开方向的内部应力平衡的状态,纸接触部221保持一定的形状。

图16是本发明中的送纸辊的正面断面图。如图16所示,送纸装置包含支承体310和送纸用弹性部件300。

支承体310具有第1凹部311和第2凹部312。第1凹部311和第2凹部312分别形成为环绕支承体310外周的环状,沿着支承体310的轴C31相互分隔开。

送纸用弹性部件300由具有弹性的材料、例如橡胶、合成树脂等构成,具有作为外筒部的纸接触部308、第1内筒部301、第2内筒部302。纸接触部308在内部有空洞部307。第1内筒部301和第2内筒部302分别具有供轴C32贯通的贯通孔309,在空洞部307内相互隔开间隔地、同轴地设在纸接触部308的轴C32的两端,轴C32的端部303、221与纸接触部308的轴C32的端部相连。该实施例中也同样地,送纸用弹性部件300如图1、2中所说明那样,在作为纸接触面的外面,在圆周方向具有收缩方向的内部应力,在轴C32的方向具有收缩方向的内部应力,在内面,在圆周方向具有扩开方向的内部应力,在轴C32的方向具有扩开方向的内部应力。另外,在收缩方向的内部应力与扩开方向的内部应力平衡时,纸接触部308保持一定的形状。因此,可得到图1、2中说明的作用效果。

支承体310和送纸用弹性部件300以下述的嵌合关系组装着,即,第1内筒部301嵌合在第1凹部311内,第2内筒部302嵌合在第2凹部312内。

图16所示实施例中,支承体310具有贯通孔320。贯通孔320与第1凹部311和第2凹部312同轴地设置。该贯通孔320供旋转轴(图未示)穿过,送纸装置通过该旋转轴安装在OA机器等上。

图17和图18,表示送纸装置通过旋转轴330安装在OA机器等上、旋转轴330朝箭头a31方向旋转的状态。下面,参照图17和图18,说明送纸装置的作用效果。

送纸用弹性部件300的纸接触部308,在内部具有空洞部307。第1内筒部301和第2内筒部302分别具有供轴C32贯通的贯通孔309,在空洞部307内相互隔开间隔D32地、同轴地配置在纸接触部308的轴C32的两端侧。根据该构造,在送纸用弹性部件300的内部,形成配置支承体310的空间。

送纸用弹性部件300,全体由具有弹性的材料构成。根据该构造,在把支承体310穿过贯通孔309内时,第1内筒部301和第2内筒部302的内径D33,与支承体310的外径对应地伸缩。因此,可将支承体310配置在送纸用弹性部件300的空洞部307内。这样,可容易地进行支承体310和送纸用弹性部件300的组装作业。

第1凹部311和第2凹部312分别形成为环绕支承体310外周的环状。支承体310和送纸用弹性部件300以下述嵌合关系组装,即,第1内筒部301嵌合在第1凹部311内,第2内筒部302嵌合在第2凹部312内。根据该构造,在供纸和排纸时,送纸用弹性部件300不会因轴C32的错位而从支承体310上脱落,可稳定地定位在支承体310上。因此,可防止送纸不良。

通过适当地选择相互嵌合的第1内筒部301与第1凹部311、以及第2内筒部302与第2凹部312间的相对关系,可提高在支承体310上的、送纸用弹性部件300的定位稳定性。下面对此进行说明。

图19是图16所示送纸装置的分解正面断面图。图20是表示支承体310与送纸用弹性部件300的组合的局部放大断面图。如图19所示,设外侧面313与外侧面316间的外间隔为D34、设内侧面314与内侧面317间的内间隔为D35、设送纸用弹性部件300的轴C32的长度为D31、设第1内筒部301与第2内筒部302间的间隔为D32,满足D34<D31,D35<D32的关系。上述外侧面313是第1凹部311的相向两侧面之中的、从轴C31看位于外侧的面。上述外侧面316是第2凹部312的相向两侧面之中的、从轴C31看位于外侧的面。上述内侧面314是第1凹部311的相向两侧面之中的、从轴C31看位于内侧的面。上述内侧面317是第2凹部312的相向两侧面中的、从轴C31看位于内侧的面。

由于D34<D31,所以第1内筒部301的轴C32的一端部303,被上述外侧面313朝内侧加压(P31);第2内筒部302的轴C32的另一端部305,被上述外侧面316朝内侧加压(P32)。结果,第1内筒部301朝轴C31的内侧变位,第2内筒部302朝轴C32的内侧变位。

另外,由于D35<D32,所以,第1内筒部301的轴C32的内侧前端304,与上述内侧面314之间产生间隙d31;第2内筒部302的轴C32的内侧端部,与上述内侧面317之间产生间隙d32。

因此,因D34<D31而产生的变位量,在间隔d31、d32的尺寸以内时,第1内筒部301的变位和第2内筒部302的变位被吸收。因此,第1内筒部301在第1凹部311内被稳定地定位在轴C32上;第2内筒部302在第2凹部312内被稳定地定位在轴C32上。

设第1凹部311和第2凹部312的环状底面外径为D36,设第1内筒部301和第2内筒部302的贯通孔309的内径为D33,D36>D33。

由于D36>D33,所以,送纸用弹性部件300中,第1内筒部301和第2内筒部302的内周面常时地与支承体310的外周面密接。因此,送纸用弹性部件300与支承体310之间,在周方向不产生晃动。

图17和图18所示实施例中,在旋转轴330上只有一个送纸装置3,但是,其个数可根据需要任意设定。

实施例所示的送纸用弹性部件300,其外周面是凸面状。根据该构造,在送纸用弹性部件300旋转时,该凸面成为与纸接触的纸接触面。

送纸用弹性部件300,在其外周面也可以有凹凸。根据该构造,在送纸时,在该凹凸部产生较大的摩擦力。

支承体310具有排气孔101,排气孔101使送纸用弹性部件300的空洞部307与外部连通。根据该构造,通过排气孔101使空气出入空洞部307的内部。因此,送纸用弹性部件300即使被外部力深度压扁,也能容易地回复到原来的形状。

图21是表示本发明送纸装置另一实施例的图。与图16所示构造部分相同的部分,注以相同标记。图21所示实施例的特征是,支承体310含有若干个第1凹部311与第2凹部312的组合,各组的第1凹部311和第2凹部312配置在轴C31上。送纸用弹性部件300备有若干第1凹部311和第2凹部312的组合。该实施例也具有与图16至图20所示实施例同样的作用效果。

图中,在轴C31上配置着2组第1凹部311和第2凹部312,但第1凹部311和第2凹部312的组合数可根据OA机器的大小、纸的尺寸等任意变更。

图22是表示本发明送纸装置另一实施例的图。与图16所示构成部分相同的构成部分,注以相同标记,其说明从略。图22所示实施例的特征是,支承体310可调节与第1凹部311和第2凹部312的外间隔D34和内间隔D37。

图22所示实施例中,支承体310包含第1支承部件321和第2支承部件322。第1支承部件321具有螺栓部323,第2支承部件322具有螺母部324,螺栓部323和螺母部324相互螺合。第1内筒部301和第2内筒部302间的间隔D32的调节,是通过改变螺栓部323与螺母部324的螺合深度而进行的。因此,可进行纸接触部308的外周面的弯曲调节和与纸的接触面积的调节。

图23是表示本发明送纸装置的正面断面图。图24是图23所示送纸装置的侧面图。图示的送纸装置,包含送纸用弹性部件400和支承体410。送纸用弹性部件400具有纸接触部421、支承片423、425、外向突片427、429,由具有弹性的橡胶质材料等构成。该送纸用弹性部件400,是内部具有空洞433的筒状体,纸接触部421的外周面构成纸接触面。该实施例也同样地,如图1、2中所说明的那样,在送纸用弹性部件400的作为纸接触面的外面,在圆周方向具有收缩方向的内部应力,在轴C41的方向具有收缩方向的内部应力,在内面,在圆周方向具有扩开方向的内部应力,在轴C41的方向具的扩开方向的内部应力。该实施例也能得到图1、2中所说明的作用效果。

支承片423、425彼此相向并隔开间隔地设在纸接触部421的轴方向两侧面。外向突片427、429在同一轴心C41上呈环状地形成在支承片423、425的外面。贯通孔31贯通支承片423、425的轴C41。在送纸用弹性部件400的外周设有沟槽450。

支承体410具有保持槽411、413和内向突片415、417。保持槽411、413在支承体410的圆周方向,朝向外方并相互平行。内向突片415、417连设在保持槽411、413各相向凸缘部上,朝向内方,并彼此相向支承体410具有轴部470、轴孔490和排气孔419。

送纸用弹性部件400的支承片423、425,插入对应的支承体410的保持槽411、413内。相外向突片427、429和对应的内向突片415、417以相互嵌合的状态组合着。

这样,支承体410具有相互平行的保持槽411、413和彼此相向的内向突片415、417,送纸用弹性部件400由具有弹性的橡胶质材料等构成,具有纸接触部421、支承片423、425和外向突片427、429,纸接触部421构成作为纸接触面的圆筒状外周面,支承片423、425彼此相向且隔开间隔地设在纸接触部421的轴方向两侧面。由于支承片423、425插入对应的保持槽411、413内,外向突片427、429与对应的内向突片415、417以嵌合状态组合,所以,可以不用粘接剂、螺丝等辅助部件地将送纸用弹性部件400组装在支承体410上。

图25是表示图23所示的支承体和送纸用弹性部件在组合前状态的断面图。与图23和图24所示构成部分相同的构成部分,注以相同标记。

在把送纸用弹性部件400组装到支承体410前的阶段,支承片423、425在纸接触部421的轴方向两侧,形成为环状,以相同间隔相向。支承片423-425间的间隔D42大于设在支承体410上的内向突片415-417间的间隔D41。即D41<D42。

在送纸用弹性部件400以嵌合状态组装到支承体410上时,支承片423、425间的间隔D42,由于不得不与内向突片415、417间的间隔D41相同,所以被缩窄。由于间隔D42被缩窄,纸接触部421向外侧隆起。

图26是表示图23至图25所示送纸装置的使用状态的断面图。旋转轴439组装在支承体410的轴孔490内,送纸装置朝箭头a41的方向旋转。纸接触部421以其接触面437与纸30接触。图中,旋转轴439以下的部分,在进行送纸时,纸接触部421被加压,在接触面437的位置被深度压扁。

有时,送纸作业因某种原因中断,需要用手取出纸30。这时,由于支承片423、425插入在对应的保持槽411、413内,外向突片427、429与内向突片415、417相互嵌合地组装着,所以,将纸30朝着箭头A41的方向抽出时,即使在纸接触部421的外周部分作用着轴方向的力,外向突片427也卡在内向突片415上,送纸用弹性部件400不会从支承体410上脱落。假设送纸用弹性部件400仅是被挟在支承体410上,则将纸30朝箭头A41的方向抽出时,在纸接触部421的外周部分作用着轴方向的力,送纸用弹性部件400会从支承体410上脱落。

送纸用弹性部件400由具有弹性的橡胶质材料等构成,形成为内部有空洞433的筒状体。因此,在进行送纸时,纸接触部421容易被深度压扁,与纸的接触面积增加,所以可切实地送纸。图示的排气孔419,将滞留在空洞433内的空气与外气连通,这样,在纸接触部421深度压扁、以及复原到原来形状时,没有空气阻力,容易压扁和复原。

设组装前的、彼此隔开间隔且相向的内向突片415-417间的间隔为D41,彼此相向的支承片427-429间的间隔为D42,由于D41<D42,所以,送纸用弹性部件400的支承片423-425间的间隔D42被内向突片415、417缩窄,纸接触部421向外侧隆起。因此,可更加切实地进行送纸。这时,间隔41相对于间隔D42的尺寸比例,最好设定为80%~90%的范围。另外,设在送纸用弹性部件400外周的沟槽450,在与纸的接触面上呈角状,所以能很好地咬住纸30。

如上所述,送纸用弹性部件400具有弹性,具有空洞433,所以,即使纸接触部421被深度压扁,与纸30的接触压也不会过大。另一方面,由于与纸的接触面积大,所以,即使接触面437上的单位面积摩擦力小,也能切实地进行送纸。这样,送纸用弹性部件400的磨耗减小。因此,长期间使用时其送纸功能也不降低。

长期间使用后,因紫外线和臭氧等的原因即使送纸用弹性部件400的材质劣化而变硬,由于如上所述纸接触部421被深度压扁,所以,能缓和纸接触面的因材质劣化引起的摩擦力减少。从而可防止送纸不良。

如上所述,送纸用弹性部件400,由于接触面的单位面积摩擦力小,所以纸30的表面不会因磨削而产生向周边飞散的纸粉,长期间使用也不会付着纸粉,摩擦力也不会减少。

送纸用弹性部件400由于有弹性,有空洞433,所以摩擦力不会有大的变动,产生与纸厚对应纸接触部421的深度压扁。因此,无论纸的厚度如何,都可以送纸。

另外,如图所示,纸接触部421和支承片423、425,构成为内部有空洞433、直径大于轴方向长度的环状连续体。根据该构造,在送纸作业中,在纸接触部421,作为纸接触部的外周面,可避免在轴方向长度中途呈波浪状地变形。假设纸接触部421的轴方向长度大于直径,则在送纸作业中,外周面会在轴方向长度的中途呈波浪状变形,造成送纸动作的障碍。

如图27是表示本发明送纸装置另一实施例的断面图。图28是表示图27所示支承体在组合前状态的断面图。与图23至图26所示构成部分相同的构成部分,注以相标记。

支承体410具有基体451、压紧部件453、455。基体451具有外周面中央部457和形成在轴方向两端部的相互平行的圆筒状台阶部459、461。压紧部件453、455具有内向突片415、417、内向槽465、467、中空部463。内向槽465、467分别连设在对应的内向突片415、417的内侧。中空部463贯通压紧部件453、455的轴心,具有与台阶部459、461相应的形状。

以内向突片415、417相向的状态,圆筒状的台阶部459、461压入中空部463内,这样,基体451和压紧部件453、455组合在一起,并形成保持槽411、413。

根据上述构造,在把送纸用弹性部件400组装到支承体410上时,先组装基体451和送纸用弹性部件400,再从侧面嵌入紧压部件453、455即可,所以组装容易。该组装只需压入即可,不必采用螺丝和粘接剂等辅助部件。

另外,外向突片427与内向突片415的组装、以及外向突片429与内向突片417的组装,可分别地、并且只要进行轴方向的移动即可进行。所以,可用可挠性低的材质构成送纸用弹性部件400。另外,由于基体451和压紧部件453、455没有底切部分,所以成形加工比较容易。

如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效果。

(a)可提供对纸厚的适应性高、可切实进行送纸的送纸用弹性部件及送纸装置。

(b)可提供对纸的接触压稳定的送纸用弹性部件。

(c)可提供适应性高的送纸用弹性部件和送纸装置。

(d)可提供送纸用弹性部件不错位、不脱落的送纸用弹性部件及送纸装置。

(e)可提供不必使用粘接剂、螺丝等辅助品即可组装的送纸用弹性部件和送纸装置。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