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制备锆钛酸铅(PZT)厚膜的方法

一种制备锆钛酸铅(PZT)厚膜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的制备锆钛酸铅(PZT)厚膜的方法,属于陶瓷厚膜的制备领域。本方法的要点是制备一种特殊的前驱液,这种前驱液是由Pb,Zr,Ti的水解物的聚集物与PbZr(1-X)TiXO3(简写PZT)溶液混合而成。Pb,Zr,Ti的水解物和PZT溶液具有相同的化学配比:Pb∶Zr∶Ti=1∶X∶(1-X),0≤X≤1。这种前驱液通过甩胶淀积在衬底上,然后经热解、退火处理后在衬底上形成结晶的PZT厚膜。本方法具有容易制备厚的膜层、不易开裂,性能均匀且优异等的特点。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28897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1-03-2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申请/专利号CN00125278.X

  • 发明设计人 丁爱丽;何夕云;仇萍荪;罗维根;

    申请日2000-09-19

  • 分类号C23C20/08;H01L41/22;H01L49/00;

  • 代理机构上海华东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潘振苏

  • 地址 200050 上海市定西路1295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3:50:2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07-11-21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 2004-07-14

    授权

    授权

  • 2001-03-28

    公开

    公开

  • 2001-02-28

    实质审查请求的生效

    实质审查请求的生效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锆钛酸铅(PZT)厚膜的方法,属于陶瓷厚膜的制备领域。

PZT材料具有十分优异的功能效应,近年来随着微机械-微电子器件的闻所未闻的飞速发展,急需研制厚度为1-10μm之间的PZT厚膜,以产生足够大的位移量和电荷量。所以简单地制备性能优异及均匀的PZT厚膜已成为当今材料研究的一个热点。目前在用的制备厚膜的工艺有两种,方法之一为溶液法。即把Pb,Zr,Ti无机盐或有机醇盐溶解在有机溶剂,经合成形成PZT前驱液,然后用Sol-gel方法通过甩胶在衬底上形成湿膜,再经加热使溶剂挥发、热解而形成干膜。但是单层干膜的厚度有限(如200-300),所以要经过多次甩胶和加热过程来提高膜的厚度,待膜厚达到所要求的厚度时,再经退火处理形成结晶的PZT厚膜。为了达到厚度大于1微米(μm)甚至更厚时,甩胶次数多达几十次甚至上百次。很显然,这种工艺不仅流程长而且十分繁琐,不同膜层所承受的热冲击以及冲击历史各不相同,因此组分和结构很难均匀,必将影响膜材料的最终的性能。同时多次的加热处理使得膜层中很难避免应力的存在,这是引起膜层开裂的直接原因。方法之二为0/3复合法,即把已经烧结的PZT粉体分散在PZT溶液里,由于粉体的存在,在与方法1相同的甩胶条件下,单层膜的厚度可以增加,同时又能减少膜在加热过程中收缩的程度,能有效地克服膜层的开裂。但是由于淀积在衬底上的湿膜中包含有PZT粉体和PZT液体,而PZT粉体已烧结,所以在加热过程中主要是液相部分参与各类反应,由于固、液两相反应速度和反应程度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膜的结构和性能不可能均匀,形貌粗糙,结构不致密。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新的制膜方法,首先制备Pb,Zr,Ti的水解物的聚集体,再将它按一定的比例加入到PZT的溶液里形成新的前驱液。水解物的聚集体未经过任何热处理,在加热的过程中水解物的聚集体与PZT溶液之间相互扩散,同时经历成核、生长、结晶等各阶段。所以膜的结构均匀、致密,不易开裂;性能均匀而优异,可与块体材料相比拟。关键点是必须做到水解物的聚集体的组分与溶液的成分完全相同。

由此可见,本发明提出的制备PZT厚膜方法中新的前驱液配制有两步:一是Pb、Zr、Ti水解物的聚集体的制备;二是水解物的聚集体与具有相同化学配比的Pb、Zr、Ti的溶液混合生成新的前驱液。下面分别详述之。

第一步:Pb、Zr、Ti水解物的聚集体的制备,其过程依此是:

1、三水醋酸铅溶解于乙二醇甲醚溶剂中,加热至105℃脱水,并搅拌,得到清澈的醋酸铅溶液;

2、将锆的醇盐(如丙醇锆、丁醇锆等)和钛的醇盐(如丙醇钛、异丙醇钛、钛酸丁脂等)分别溶于乙二醇甲醚溶剂并搅拌;

3、以所需的Zr/Ti化学配比把锆的醇盐溶液倒入钛的醇盐溶液中并搅拌,生成锆和钛的二元混合溶液;

4、将上述二元混合溶液以一定配比倒入醋酸铅溶液,三者配比为:Pb∶Zr∶Ti=1∶X∶(1-X)0<X<1,形成PZT溶液,用乙二醇甲醚调节溶液的浓度在0.2-0.6克分子/毫升;

5、用丙酮作为稀释剂,把丙酮加入到PZT溶液中并不断搅拌;加入量视溶液的克分子浓度不同而不同,浓度高的相应加入量也大,一般丙酮/PZT溶液的体积比为5∶1~10∶1;

6、把作为催化剂用氨水加入到上述溶液,控制溶液的PH值,使形成大量的白色沉淀,从溶液中取出沉淀并用丙酮清洗、凉干、过筛得到Pb,Zr,Ti水解物聚集体;水解物聚集体的粒径为100-200纳米(0.1-0.2微米);

第二步是Pb,Zr,Ti水解物聚集体与具有相同化学配比的PZT溶液混合生成新的前驱液。

将第一步制备的水解物聚集体加入到按上述(1)-(4)过程制备的PZT溶液中,二者的Pb,Zr,Ti的化学配比相同是重要的条件。聚集体的加入量与PZT溶液的比例为每毫升PZT溶液加入0.1-0.5克。聚集体加入的量太少则本发明的优点不易显示;而加入的量太多会使接下去的成膜困难。新的前驱液制取后,用甩胶法将前驱液沉积在Pt/Ti/SiO2/Si的衬底上成膜,膜的厚度依赖于新前驱液中聚集体加入量和甩胶速度和次数,每次甩胶后湿膜先经前烘(350℃)去除有机溶剂,重复5-10次达到所需的膜厚,再在氧气氛中退火,退火温度为600-700℃,20分钟使膜从无定形转变成钙钛矿结构的PZT厚膜,甩胶速度为2000-3000转/分,时间3-10秒。

由于水解物与PZT溶液具有相同的配比,在加热的过程中水解物与PZT溶液之间相互扩散,同时经历成核、生长、结晶等各阶段。所以经退火处理的膜的结构均匀、致密。这是本法明的显著特点。同时由于水解物的存在,单次甩胶的厚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原理上,用这种发明制备的膜的厚度是无限的并且无裂纹,而且性能均匀并优异,可与块体材料相比。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制备的PZT厚膜的SEM侧面形貌图(a)与0/3复合法制备的PZT厚膜的SEM形貌图(b)。从图1可清楚地看出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制备的厚膜的织构致密、均匀。这是因为水解物与PZT溶液在退火的过程中相互扩散,同时成核、生长。形成了一个均匀的结构。而(b)中的白色小亮点正是加入到PZT溶液中的PZT颗粒。由于这些颗粒已在远高于退火温度下烧结,所以在退火过程中显示出它固有的“刚性”,不可能再与PZT溶液相互扩散并与溶液中的Pb,Zr,Ti离子进一步反应。从SEM图可测出膜厚为3.5微米。

图2分别是用本发明制备的厚膜(a)和用0/3复合法制备的厚膜(b)的X衍射图,均具有纯钙钛矿相结构。

图3本发明制备的厚膜的铁电性能(a)其剩余极化pr=44.01μC/cm2比目前已报道的性能均好。横座标为电压(V),纵座标为Pr(μC/cm2)。为对比起见,同时标出用0/3复合法制备的厚膜的相应性能(b)。图中电滞回线均用RT-66A仪器测定。

下面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创造而绝非局限于实施例。

下面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创造而绝非局限于实施例。

实施例1本发明提供的制膜方法,按下列步骤制备:

1、三水醋酸铅溶于乙二醇甲醚,加热并搅拌,形成醋酸铅溶液;

2、丙醇锆、异丙醇钛分别溶于乙二醇甲醚里,并以Zr/Ti=40/60(克分子比例)配制成Zr和Ti的二元溶液;

3、将上述溶液加入到醋酸铅溶液中,以Pb∶Zr∶Ti=100∶40∶60的比例(克分子)形成PZT溶液,用乙二醇甲醚调节到克分子浓度为0.4mol;

4、将丙醇作为稀释剂加入到PZT三元混合溶液中,丙酮∶PZT三元混合溶液=10∶1(体积比),搅拌;

5、将氨水作为催化剂加入到上述溶液,使溶液PH值为7~8,这时大量白色沉淀-Pb,Zr,Ti水解物形成;把Pb,Zr,Ti水解物取出,用丙醇清洗、凉干,形成Pb,Zr,Ti水解物的聚集物;

6、以每毫升PZT三元混合溶液中加入0.128克Pb,Zr,Ti水解物形成新的前驱液;

7、将新的前驱液经甩胶(3000转/分)在Pt/Ti/SiO2/Si衬底上成膜,经350℃前烘,重复5次甩胶-前烘,再在650℃氧气气氛中退火20分钟形成PZT厚膜;

然后用SEM测量厚度为3.5μm,观察形貌;用XRD方法分析膜的结构;并在此膜的表面蒸发淀积Au点电极,用RT-66A测量PZT厚膜的铁电性能。分别如图1、图2、图3所示。

实施例2 Pb,Zr,Ti的水解物聚集体与Pb,Zr,Ti三元混合液制备步骤

1-6与实例1相同,然后以每毫升PZT三元混合溶液中加入0.128克Pb,Zr,Ti水解物的比例加入形成新的前驱液,其他的实施条件同实例1。结果与实施例1相仿:膜的结构致密、均匀,具有优异的铁电性能,如图3(b)所示。膜的厚度为2微米,这是因为在溶液中Pb,Zr,Ti水解物的比例小的原因。

实施例3

以丁醇锆为锆源,钛酸丁酯为钛源,Zr∶Ti=60∶40,680℃氧气氛下退火20分钟制得的膜厚为3.5微米。其余同实施例1。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