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插入主体、插入装置、旋转单元、旋转力传递单元

插入主体、插入装置、旋转单元、旋转力传递单元

摘要

插入主体具有:基体,其沿着中心轴配置;旋转体,其以能够相对于基体绕中心轴旋转的方式配设在基体的外周,配设在其内侧的旋转力传递单元的旋转力传递部绕长度轴旋转,由此,能够使配设在其外侧的旋转单元旋转;以及通道,其具有设置在基体上的引导部,使旋转力传递单元通过其前端的开口端部而贯穿插入,其中,所述引导部能够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引导旋转力传递部,在所述第1位置处,在旋转力传递单元从插入主体外侧插入到内侧时,能够使旋转力传递部的长度轴相对于中心轴倾斜,在所述第2位置处,旋转力传递部的长度轴平行于中心轴,能够从旋转力传递部向旋转体传递旋转力。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34970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02-1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380027818.6

  • 发明设计人 内藤公彦;

    申请日2013-08-22

  • 分类号A61B1/00;G02B23/24;

  • 代理机构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李辉

  • 地址 日本东京都

  • 入库时间 2023-12-17 04:44:3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10-05

    授权

    授权

  • 2015-12-02

    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A61B1/00 登记生效日:20151111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30822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5-03-1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B1/00 申请日:20130822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02-1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插入到狭小的孔内的插入主体、插入装置,此外,涉及可相对于 插入主体拆装的旋转单元和旋转力传递单元。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日本特开2007-185394号公报的内窥镜的插入部中内置有旋转力传递单 元,该旋转力传递单元具有旋转齿轮和固定在该旋转齿轮的基端的驱动轴。在通过旋 转力传递单元的驱动轴向旋转齿轮传递旋转力时,随着旋转齿轮的旋转,具有与旋转 齿轮啮合的内齿的筒状螺旋部进行旋转。

通常,旋转力传递单元的前端的旋转齿轮的外径形成为大于其基端侧的驱动轴的 外径。因此,在将旋转力传递单元从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基端侧朝前端侧贯穿插入的情 况下,需要具有与旋转齿轮的外径相同或更大的内径的通道直径。因此,为了确保收 纳光导束、拍摄缆线或处置器械贯穿插入通道这样的在插入部的内部延伸设置的伸设 置部件的空间,需要使插入部增大直径。

另一方面,显而易见的是,在从插入部的前端与基端之间的中途部分处按驱动轴、 旋转齿轮的顺序来配设旋转力传递单元的情况下,能够使插入部缩小直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从插入部的前端与基端之间的中途部分处将旋转 力传递单元配置到设置空间(通道)中的插入装置、插入装置,此外,提供相对于插 入主体可拆装的旋转单元和旋转力传递单元。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细长的插入装置的插入主体,该插入主体在其外侧配设有能 够绕中心轴旋转的旋转单元,旋转力传递单元能够从该插入主体的外侧插入到内侧并 能够从该插入主体的内侧向外侧拔出,该旋转力传递单元具有能够绕与所述中心轴不 同的长度轴旋转的旋转力传递部并能够向所述旋转单元传递旋转力,其中,该插入主 体具有:基体,其沿着所述中心轴配置;旋转体,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基体在所述中 心轴的轴向上移动并能够绕所述中心轴旋转的方式配设在所述基体的外周,配设在该 旋转体的内侧的所述旋转力传递单元的所述旋转力传递部绕所述长度轴旋转,由此, 能够使配设在该旋转体的外侧的所述旋转单元旋转;以及通道,其具有设置在所述基 体上的引导部和设置在其前端的开口端部,供所述旋转力传递单元穿过所述开口端部 和所述引导部而贯穿插入,其中,所述引导部能够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引导所 述旋转力传递部,在所述第1位置处,当所述旋转力传递单元从所述通道的外侧插入 到内侧或从所述通道的内侧向外侧拔出时,能够使所述旋转力传递部的长度轴相对于 所述中心轴倾斜,在所述第2位置处,所述旋转力传递部的长度轴平行于所述中心轴, 能够从所述旋转力传递部向所述旋转体传递旋转力。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概略图。

图2A是示出相对于一个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内窥镜可拆装的旋转力传递单 元的概略立体图。

图2B是从图2A中的箭头2B方向观察到的概略主视图。

图2C是示出相对于一个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内窥镜可拆装的旋转力传递单 元的变形例的概略立体图。

图3是示出从图1的背面侧观察一个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内窥镜的操作部的 状态的概略图。

图4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内窥镜的插入部中的主动弯曲部的一 部分、被动弯曲部和第1蛇管部的一部分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5A是示出在一个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内窥镜的插入部中,将旋转力传递 单元的驱动轴从第1蛇管部和第2蛇管部之间的蛇管连接部处导入到插入部的基端侧 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5B是示出在一个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内窥镜的插入部中,将旋转力传递 单元的驱动轴从第1蛇管部和第2蛇管部之间的蛇管连接部处导入到插入部的基端侧 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6A是示出在一个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内窥镜的插入部中,将旋转力传递 单元的驱动轴从第1蛇管部和第2蛇管部之间的蛇管连接部处导入到插入部的基端 侧,将旋转单元配置在插入主体的外周,使旋转单元能够相对于插入主体旋转的状态 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6B是沿着图6A中的6B-6B线的位置的概略横剖视图。

图7A是示出要利用一个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内窥镜的操作部,对相对于通 过插入主体贯穿插入旋转力传递单元的出口向基端侧突出的驱动轴的基端,连接驱动 源的旋转轴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7B使沿着图7A中的箭头7B-7B线的位置的概略横剖视图。

图8是示出在一个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内窥镜的插入部中,限制旋转力传递 单元的驱动轴朝插入部的基端侧移动的限制部的变形例的概略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8,对用于实施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该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10具有内窥镜(插入装置)12、包含未 图示的图像处理器等图像处理单元并对系统10整体进行控制的控制单元14、光源单 元16、监视器等显示单元18、键盘和鼠标等输入单元20。

光源单元16与控制单元14电连接。在控制单元14上电连接有显示单元18和输 入单元20。另外,在内窥镜12的后述插入部32的前端硬性部52中配设有光源的情 况下,可以不需要光源单元16。

在该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10中,使图2A所示的旋转力传递单元22和图1所 示的驱动源24相对于内窥镜12可拆装。即,内窥镜12具有通道30,该通道30规 定了供旋转力传递单元22和驱动源24进行拆装的贯穿插入路径。

内窥镜12具有:插入到管孔内等狭小的孔内的插入部(插入装置)32;以及设 置在插入部32的基端部上的操作部34。插入部32例如被插入到大肠的内部、小肠 的内部等管腔中。操作部34与通用缆线36的一端连接。在通用缆线36的另一端配 设有镜体连接器36a。镜体连接器36a与控制单元14和光源单元16连接。

插入部32具有细长的插入主体42以及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在插入主体42的 外周且能够绕插入主体42的后述中心轴C旋转的旋转单元44。能够绕中心轴C旋转 的旋转单元44能够相对于插入主体42的外侧进行安装和拆卸。此外,旋转力传递单 元22能够从插入主体42外侧插入到内侧,并从其内侧朝外侧拔出,其中,旋转力传 递单元22能够绕与中心轴C不同的长度轴L旋转,通过后述的旋转齿轮172向旋转 单元44传递旋转力。

插入主体42从前端朝向基端依次具有前端硬性部52、主动弯曲部54、受到外力 作用而被动弯曲的被动弯曲部56、第1蛇管部58、第2蛇管部60。通过插入主体42 的前端(前端硬性部52的前端)和基端(第2蛇管部60的基端)规定了插入部32 的中心轴C。

主动弯曲部54与被动弯曲部56之间通过弯曲管连接部62连接。被动弯曲部56 与第1蛇管部58之间通过中继连接部64连接。第1蛇管部58与第2蛇管部60之间 通过蛇管连接部66连接。在第2蛇管部60与操作部34之间配设有防折件68。即, 插入主体42除了前端硬性部52、主动弯曲部54、被动弯曲部56、第1蛇管部58和 第2蛇管部60以外,还具有弯曲管连接部62、中继连接部64和蛇管连接部66。

在图1所示的前端硬性部52中固定有观察光学系统、照明光学系统、处置器械 通道等在内窥镜12的内部延伸设置的各种延伸设置部件12a的前端。观察光学系统 和照明光学系统的延伸设置部件12a分别穿过插入主体42的内部、操作部34的内部、 通用缆线36的内部而与连接器36a连接。处置器械通道的延伸设置部件12a即通道 管穿过插入主体42的内部而与操作部34连接。

图3示出图1所示的操作部34的相反侧的侧面。如图3所示,操作部34具有处 置器械插入口72,该处置器械插入口72上连接有作为处置器械通道的延伸设置部件 12a的基端。因此,从处置器械插入口72插入的处置器械穿过延伸设置部件12a即 处置器械通道而从前端硬性部52的前端突出。

此外,操作部34具有安装部192,该安装部192与处置器械插入口72并排设置, 可对驱动源24进行拆装,后面将进行记述。

如图3所示,在操作部34的外表面设有弯曲操作旋钮74,该弯曲操作旋钮74 是被输入主动弯曲部54的弯曲操作的弯曲操作输入部。在操作部34的内部,在弯曲 操作旋钮74上连接有用于使主动弯曲部54弯曲的未图示的弯曲线的基端。弯曲线在 插入主体42(插入部32)的内部沿着中心轴C延伸设置,前端与主动弯曲部54的 前端部连接。通过弯曲操作旋钮74的弯曲操作对弯曲线进行牵引,由此,主动弯曲 部54弯曲。被动弯曲部56通过直接作用外力或经由主动弯曲部54间接作用外力而 被动弯曲。例如当朝向与中心轴C垂直的方向的外力作用于被动弯曲部56时,被动 弯曲部56弯曲。并且,当朝向与中心轴C垂直的方向的外力作用于弯曲后的主动弯 曲部54时,外力还经由主动弯曲部54作用于被动弯曲部56,被动弯曲部56弯曲。

另外,在操作部34中配设有例如送气/送水开关或抽吸开关等各种开关76。在操 作部34中还配设有旋转操作输入开关78,该旋转操作输入开关78将使旋转单元44 绕插入主体42的中心轴C相对旋转的信号输出到控制单元14。旋转操作输入开关 78例如将如下的信号输出到控制单元14:当按压标号78a所示的位置而使旋转操作 输入开关78倾斜时,使旋转单元44向第1方向旋转,当按压标号78b所示的位置而 使旋转操作输入开关78倾斜时,使旋转单元44向第1方向的相反方向即第2方向旋 转。

插入主体42的外周的旋转单元44具有沿着中心轴C延伸设置的管主体82、在 管主体82的外周部相对于中心轴C呈螺旋状延伸设置的翅片部84、配设在管主体 82的前端的管状的管前端部86以及配设在管主体82的基端的管状的管基端部88。

图4示出被动弯曲部56附近的插入主体42和旋转单元44的结构。图5A~图 6B示出了蛇管连接部66的附近的插入主体42和旋转单元44的结构。

如图4所示,主动弯曲部54具有金属制的多个第1节轮102。各个第1节轮102 以能够相对于相邻的第1节轮102转动的方式进行连结。在位于最前端方向侧的未图 示的第1节轮上固定有所述未图示的弯曲线的前端。在对弯曲线进行牵引时,第1 节轮102相对于相邻的第1节轮102转动,主动弯曲部54弯曲。

被动弯曲部56具有金属制的多个第2节轮104。各个第2节轮104以能够相对 于相邻的第2节轮104转动的方式进行连结。另外,在各第2节轮104中未设置支承 弯曲线的线导向件。因此,通过朝向与中心轴C垂直的方向作用的外力,第2节轮 104相对于相邻的第2节轮104转动,被动弯曲部56弯曲。

在位于最前端方向侧的第2节轮104a上,以嵌合状态固定有位于最基端方向侧 的第1节轮102b。通过对第1节轮102b与第2节轮104a之间进行固定,在主动弯 曲部54与被动弯曲部56之间形成弯曲管连接部62。在弯曲管连接部62中,第1节 轮102b与第2节轮104a之间被固定,通过第1节轮102b和第2节轮104a形成的金 属部分的壁厚增大。因此,弯曲管连接部62的挠性比主动弯曲部54和被动弯曲部 56的挠性低,不会由于朝向与中心轴C垂直的方向作用的外力而弯曲。

在第1节轮102和第2节轮104的外周覆盖有金属制的网状管(编织层)106。 在网状管106的外周覆盖有外皮108。弯曲部外皮108例如由氟橡胶形成。

如图4所示,在第1蛇管部58上设有金属制的第1螺旋管(第1波纹管)112。 在第1螺旋管112的外周覆盖有金属制的第1网状管(第1编织层)114。在第1网 状管114的外周覆盖有第1外皮116。第1外皮116例如由聚氨酯和聚酯的混合树脂 材料等挠性比主动弯曲部54和被动弯曲部56的外皮108的挠性低的材料形成。并且, 第1螺旋管112与多个第1节轮102的连结体和多个第2节轮104的连结体相比,作 用有外力时的弯曲性低下。因此,第1蛇管部58的挠性比主动弯曲部54和被动弯曲 部56的挠性低。但是,以具有通过在与中心轴C垂直的方向上作用的外力而弯曲的 程度的挠性的状态设置第1蛇管部58。

在第1螺旋管112和第1网状管114中,以嵌合状态固定有位于最基端方向侧的 第2节轮104b。通过对第2节轮104b与第1螺旋管112和第1网状管114之间进行 固定,在被动弯曲部56与第1蛇管部58之间形成中继连接部64。在中继连接部64 中,第2节轮104b与第1螺旋管112和第1网状管114之间被固定,通过第2节轮 104b、第1螺旋管112和第1网状管114形成的金属部分的壁厚增大。因此,中继连 接部64的挠性比被动弯曲部56和第1蛇管部58的挠性低,不会由于朝向与中心轴 C垂直的方向作用的外力而弯曲。

弯曲部外皮108的基端和第1外皮116的前端位于中继连接部64中。在弯曲部 外皮108与第1外皮116之间,在第1外皮116和弯曲部外皮108上卷绕有线122, 并且覆盖有粘接剂124。

另外,虽然省略部分图示,但是,在第1节轮102、弯曲管连接部62、第2节轮 104、中继连接部64、第1螺旋管112的内部的空间中分别贯穿插入有延伸设置部件 12a。

图5A、图5B和图6A所示的第2蛇管部60采用与第1蛇管部58相同的结构。 因此,虽然省略详细说明,但是,以具有通过在与中心轴C垂直的方向上作用的外 力而弯曲的程度的挠性的状态来设置第2蛇管部60。另外,图5B和图6A中标号128 所示的管状体表示螺旋管和配设在其外周的网状管。后述的第2罩138b被用作外皮。 因此,第1蛇管部58和第2蛇管部60的构造相同。

如图5A~图6B所示,第1蛇管部58和第2蛇管部60之间的蛇管连接部66具 有:作为基体的金属材料制的连接接头132;前端侧接头134;具有内齿(内周齿轮 部)136a的环状的旋转体136;以及分别为圆筒状的第1罩138a和第2罩138b。此 外,连接接头132借助插入主体42,沿着中心轴C配置。

前端侧接头134固定在第1蛇管部58的基端。前端侧接头134在此处具有供未 图示的延伸设置部件12a(参照图4)贯穿插入的空洞132a。在前端侧接头134的基 端的外周面形成有朝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142。该凸缘142能够与旋转体136的前端 的环状部136b嵌合。即,前端侧接头134的基端能够与旋转体136的环状部136b 嵌合。因此,前端侧接头134能够限制旋转体136朝插入主体42的前端侧移动,并 且,将旋转体136保持在前端侧接头134的基端。

旋转体136的外周面136c以与旋转单元44的例如管基端部88的后述的嵌合面 204嵌合的方式形成为圆形以外的形状,例如大致正八边形等。

在前端侧接头134的基端,固定有连接接头132的前端。连接接头132在此处具 有空洞132a,该空洞132a供未图示的延伸设置部件12a(参照图4)贯穿插入,并与 前端侧接头134的空洞132a连通。

在连接接头132的外周配设有旋转体136,该旋转体136能够沿着插入主体42 的中心轴C而在轴向上移动,并能够绕中心轴C旋转。在连接接头132的基端,固 定有第2蛇管部60的前端。虽然没有图示,但第1蛇管部58的内部空间、前端侧接 头134的空洞132a、连接接头132的空洞132a和第2蛇管部60的内部空间分别连 通并被贯穿插入有延伸设置部件12a。

在连接接头132的基端部的外周面,覆盖有分别由例如树脂材等形成而具有绝缘 性的第1罩138a和第2罩138b。此外,第1罩138a位于连接接头132的外周,而 第2罩138b位于第2蛇管部60的外周。而且,优选相比于第2罩138b,第1罩138a 由硬质材料形成。此外,第2罩138b的前端以与第1罩138a的基端接触的状态固定 于第1罩138a的基端。

第1罩138a在其外周面具有与管基端部88的内周面的后述的环状的卡合部202 卡合的环状的卡合部144。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罩138a的卡合部144在1对环状 凸部144a、144b之间形成有环状凹部144c。

此外,连接接头132、前端侧接头134、旋转体136分别由金属材料形成,因此 形成为难以相对于第1蛇管部58和第2蛇管部60弯曲。例如,即使通过大肠等的内 壁对蛇管连接部66施加了外力,蛇管连接部66也不弯曲。

图5B和图6B所示,在连接接头132上形成有齿轮配置空洞146(通道30的开 口端部),该齿轮配置空洞146将旋转力传递单元22的后述的旋转齿轮(旋转力传递 部)172配置为能够通过后述的引导部148进出。该齿轮配置空洞146朝连接接头132 的外侧开口。如图6B所示,齿轮配置空洞146的位置的横截面形成为例如大致U字 状。另外,在齿轮配置空洞146中配设有旋转齿轮172的状态下,旋转齿轮172的一 部分(图6B中的上侧部位)配设在从齿轮配置空洞146突出的位置。

如图5B所示,在连接接头132中,在靠近齿轮配置空洞146的位置(附近)枢 轴支承(枢支)有引导部148。引导部148借助与插入主体42的中心轴C垂直的方 向的枢轴支承轴148a,能够相对于连接接头132转动。引导部148具有:转动部件 148b,其绕枢轴支承轴148a转动;以及筒状部(支承部)148c,其与转动部件148b 一体地形成,引导旋转力传递单元22并将其支承为能够旋转。引导部148的转动部 件148b形成为在齿轮配置空洞146的基端侧的一部分上作为盖。引导部148能够在 图5B所示的位置与图6A所示的位置之间转动。在引导部148位于图5B所示的位置 的情况下,引导部148与第1罩138a的前端抵接,规定了引导部148的最大敞开位 置。在引导部148位于图6A所示的位置的情况下,其被保持在管基端部88的内周 面,规定了关闭位置。筒状部148c与转动部件148b形成为一体,因此随着引导部 148的转动部件148b的转动而转动。此外,筒状部148c的入口(最前端部分)的内 径大于驱动轴174的外径,小于旋转齿轮172的基端的外径。因此,筒状部148c能 够将旋转力传递单元22的驱动轴174支承为可绕长度轴L旋转。

而且,在引导部148的筒状部148c的入口(前端侧位置)固定有环(环状部) 150。即,引导部148具有环150。环150具有等于或大于驱动轴174的最大外径的 内径,并且,具有比旋转齿轮172的基端的外径小的内径。优选环150是由例如硅材 料等、具有耐热性、耐摩擦性的树脂材形成的O环。环150被用作限制旋转齿轮172 朝向转动力传递单元22、引导部148以及后述的通道管154的各自的长度轴L的基 端侧移动的限制部。此外,环150不限于配设在引导部148的筒状部148c的入口, 也可以配设在相比筒状部148c的前端靠基端侧的位置。此外,引导部148的筒状部 148c的内径可以不是固定的,此外,筒状部148c的入口的内径也可以形成为大于旋 转齿轮172的基端的外径。

在连接接头132中,在与齿轮配置空洞146连通的位置固定有旋转力传递单元 22用的圆筒状的通道接头152。通道接头152以水密的方式固定在连接接头132上。 在该通道接头152的外周面固定有旋转力传递单元22用的通道管154的前端。因此, 能够使旋转力传递单元22的后述的驱动轴174贯穿插入到通道管154的内侧。通道 管154在插入主体42的内部沿着中心轴C朝向基端方向延伸设置。

通道管154以水密的方式固定在通道接头152上,并且与作为延伸设置部件12a 之一的处置器械通道管并列设置。

此处,图2A所示,旋转力传递单元22具有旋转齿轮(旋转力传递部)172和驱 动轴174,其中,旋转齿轮172形成为大致圆柱状,其外周具有外周齿轮部(外齿) 172a。旋转齿轮172的外径形成为大于驱动轴174的外径。旋转齿轮172被固定在驱 动轴174的前端。而且,由旋转齿轮172和驱动轴174规定了旋转力传递单元22的 长度轴L。

驱动轴174例如对将金属裸线编织成圆筒网状而得到的部件进行了重叠而形成 为多层,或者由重叠了右旋和左旋线材而得到的多层线形成,具有旋转追随性和柔软 性。如图2B所示,驱动轴174的基端例如形成为圆形状。在驱动轴174的基端形成 有D字状的凹部176,在该凹部176中嵌合有驱动源24的后述D字状的旋转轴184。 因此,驱动源24的旋转轴184的旋转被传递到驱动轴174,驱动轴174的旋转被传 递到旋转齿轮172。

如图7A所示,驱动源24具有电机主体182、旋转轴184、电机缆线186。电机 缆线186的远位端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与控制单元14连接。电机主体182中的与旋转 轴184的轴向正交的旋转轴184的横截面的外形和电机主体182的横截面的外形例如 分别形成为大致D字状。

如图7A所示,在操作部34中设有安装部192,该安装部192规定了旋转力传递 单元22的驱动轴174的基端的出口192a,并且安装有向驱动轴174的基端传递旋转 力的后述驱动源24。另外,在安装部192上配设有保持电机主体182的外周的保持 环194。

另外,图5B和图6A所示的通道管154穿过插入主体42的内部和操作部34的 内部而与安装部192的出口192a连通。因此,通道管154的基端在安装部192的出 口192a处开口。

这样,在插入主体42的蛇管连接部66和第2蛇管部60中,从前端朝向基端依 次规定了齿轮配置空洞146、环状部件150、引导部148的筒状部148c、通道接头152、 通道管154和安装部192,形成了作为供旋转力传递单元22贯穿插入的贯穿插入路 径的通道30。

如图5B、图6A和图6B所示,旋转单元44能够沿着插入主体42的中心轴C的 轴向移动。特别是,旋转单元44能够通过前端硬性部52相对于插入主体42进行拆 装。

管主体82由聚氨酯等树脂材料形成。管主体82在与图4所示的弯曲部外皮108 的外周面和图6A所示的第1蛇管部58的外周面之间具有间隙G。即,以在与插入 主体42的外周部之间具有间隙G的状态设置管主体82。因此,在旋转单元44相对 于插入主体42旋转时,防止在插入主体42与管主体82之间产生摩擦。

管前端部86例如由橡胶材料等比管主体82软的材料形成。如图4所示,管前端 部86的内周部形成为,与管主体82的内周方向侧的部位相比,使旋转单元44与弯 曲部外皮108之间的间隙G减小。

旋转单元44的管基端部88可以与管主体82一体地形成,也可以分体地形成。 管基端部88形成为环状,在其基端侧的内周面具有能够与蛇管连接部66的卡合部 144的凹部144c卡合的凸状的卡合部202。卡合部202的内径形成为小于蛇管连接部 66的卡合部144的凸部144a的最大外径,而与蛇管连接部66的卡合部144的凹部 144c的最小外径为同等程度。因此,在旋转单元44从图5B所示的位置朝图6A所示 的位置移动时,旋转单元44的管基端部88的朝径向内侧突出的卡合部202,与其周 边一并进行弹性变形,越过蛇管连接部66的卡合部144的凸部144a而卡合在凹部 144c中。进而,管基端部88在卡合部144、202彼此卡合的状态下,产生能够维持 该卡合状态的力。

在管基端部88中的比卡合部202更靠前端侧的内周,形成有嵌合面204,该嵌 合面204具有与旋转体136的外周面136c相同的形状,与旋转体136的外周面136c 嵌合。此外,图6B所示的旋转体136的外周面和嵌合面204例如形成为大致八边形 状。如图6A所示,嵌合面204无间隙地存在于引导部148的远离枢轴支承轴148a 的位置的外周。因此,该嵌合面204起到与旋转体136的外周面136c嵌合并限制引 导部148的转动的作用。

在管基端部88中的比嵌合面204靠前端侧,形成有朝径向内侧突出的环状凸部 206。在环状凸部206的基端,以与旋转体136的前端面抵接的方式形成有阶梯部(环 状的抵接面)206a,且内径形成得较大,使得能够沿着中心轴C相对于前端侧接头 134的凸缘142的外侧自如移动。

在管主体82的外周部延伸设置的翅片部84例如由橡胶材料形成。翅片部84通 过粘接或熔接等固定在管主体82上。如图1所示,翅片部84从基端方向观察呈顺时 针的螺旋状延伸设置。在内窥镜1的插入部32插入小肠的内部、大肠的内部等管腔 中时,旋转单元44的翅片部84与管腔壁抵接。在该状态下,使旋转体136和旋转单 元44相对于插入主体42绕中心轴C旋转。由此,沿着中心轴C的轴向的方向的推 进力作用于插入部32。

接着,对该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10的作用进行说明。这里,主要对在插入主 体42上安装旋转力传递单元22和旋转单元44、在操作部34上安装驱动源24的组 装步骤进行说明。

如图5A和图5B所示,设置引导部148的筒状部148c,使得引导部148的长度 轴L的轴向相对于插入主体42的中心轴C倾斜(引导部148的第1位置)。

使图2A所示的旋转力传递单元22的驱动轴174从其基端通过图5A所示的蛇管 连接部66的环状部件150、引导部148的筒状部148c、通道接头152、通道管154 而导入到插入主体42的基端侧。旋转齿轮172的基端的外径大于驱动轴174的外径, 因此,其移动被环状部件150限制。此时,旋转力传递单元22的长度轴L相对于插 入主体42的中心轴C倾斜。

此处,如图7A所示,驱动轴174的基端位于安装部192的内部或其附近。在该 该状态下,将图7A所示的驱动源24安装到安装部192中,并且,使旋转轴184嵌 合到D字状的凹部中。

此外,使位于图5A和图5B所示的位置的引导部148转动到图6A所示的位置(引 导部148的第2位置)。因此,借助引导部148的筒状部148c,将旋转齿轮172收纳 在齿轮配置空洞146中。此时,旋转力传递单元22的长度轴L平行于插入主体42 的中心轴C。在该状态下,使位于图5A和图5B所示的位置旋转体136朝向插入主 体42的基端侧相对移动到图6A所示的位置。因此,如图6B所示,旋转体136的内 齿136a与旋转齿轮172的外周齿轮部172a啮合。

进而,使位于图5B所示的位置旋转单元44朝插入主体42的基端侧相对移动到 图6A所示的位置。此时,旋转单元44的卡合部202通过旋转体136的外侧、引导 部148的外侧,与第1罩138a的凸部144a抵接。进一步移动旋转单元44,使旋转 单元44的卡合部202和第1罩138a的凸部144a进行弹性变形,使旋转单元44的卡 合部202与第1罩138a的凹部144c嵌合。

与此同时,使旋转体136沿圆周方向适当转动而对齐方向,使得旋转体136的外 周面136c与管基端部88的嵌合面204能够嵌合。进而,使管基端部88的嵌合面204 与旋转体136的外周面136c嵌合。

此时,根据旋转体136的位置,旋转体136的前端的环状部136b与环状凸部206 的阶梯部206a抵接。

内窥镜12的插入部32能够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使用。即,插入部32的旋转单元 44能够相对于中心轴C向第1方向和第2方向旋转。

例如,在要使插入部32的旋转单元44向第1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在使图1所示 的内窥镜系统10起动的状态下,按压图1和图3所示的旋转操作输入开关78的由标 号78a示出的位置。该旋转操作输入开关78的按压信号经由通用缆线36、连接器36a 而被输入到控制单元14。控制单元14通过电机缆线186和电机主体182,使驱动源 24的旋转轴184朝第1方向旋转。由于旋转轴184朝第1方向的旋转,驱动轴174 朝第1方向旋转。由于驱动轴174朝第1方向旋转,其旋转力传递到旋转齿轮172, 旋转齿轮172朝第1方向旋转。因此,与旋转齿轮172啮合的旋转体136朝第1方向 旋转。伴随着旋转体136朝第1方向旋转,与旋转体136嵌合的旋转单元44朝第1 方向旋转。

另外,在要使插入部32的旋转单元44向第2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在使图1所示 的内窥镜系统10起动的状态下,按压旋转操作输入开关78的由标号78b示出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基端方向观察呈顺时针的螺旋状延伸设置翅片部84。因此, 通过使旋转体136和旋转单元44沿从基端方向观察的顺时针(第1方向)旋转,朝 向前端方向的推进力作用于插入部32。由此,管腔中的插入部32的插入性提高。另 一方面,通过使旋转体136和旋转单元44沿从基端方向观察的逆时针(第2方向) 旋转,朝向基端方向的推进力作用于插入部32。由此,管腔中的插入部32的拔出性 提高。

在内窥镜12使用之后,对内窥镜12进行清洗、消毒、灭菌并再次利用。简单说 明该步骤。

首先,将驱动源24的旋转轴184从驱动轴174的基端的凹部176拔出。

使旋转单元44朝插入主体42的前端侧移动,解除图6A所示的状态的卡合部144、 202彼此的卡合。进而,解除旋转体136的外周面136c与旋转单元44的嵌合面204 的嵌合。即,使旋转单元44相对于插入主体42移动到图5B所示的位置。进而,使 旋转体136移动,使得旋转体136与前端侧接头134的凸缘142嵌合,解除旋转齿轮 172的外周齿轮部172a与旋转体136的内齿136a的啮合。

进而,如图5B所示,转动引导部148,即,使旋转齿轮172的长度轴L相对于 连接接头132的中心轴C从平行的状态变为倾斜的状态,从插入主体42的通道30 中拔出旋转力传递单元22。

这样,在从插入部32上取下旋转单元44和旋转力传递单元22的状态下,能够 使用未图示的刷子等清洗通道30内。

根据该实施方式,可以说实现了如下内容。

能够从插入主体42的前端与基端之间的中途部分处将旋转力传递单元22安装到 内窥镜12中。即,根据该实施方式,可提供能够将旋转力传递单元22从插入部32 的前端与基端之间的中途部分处配置到设置空间(通道30)中的插入主体42、插入 部(插入装置)32、此外,可提供相对于插入主体42可拆装的旋转单元44和旋转力 传递单元22。此处,在放入了旋转力传递单元22的驱动轴174后,最后将旋转齿轮 172安装到插入主体42中,因此,能够防止基端侧的插入主体42的外径比安装旋转 齿轮172的位置大出旋转齿轮172的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使引导部148能够借助枢轴支承轴148a转动且转动 力传递单元22相对于插入主体42可拆装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只要是能够从插入主体 42的前端与基端之间的中途部分进行安装的结构即可,也可以构成为使转动力传递 单元22相对于插入主体42不能拆卸。

通过在引导部148上配置环状部件150,能够限制旋转力传递单元22朝基端侧 移动。具体而言,防止了旋转齿轮172朝长度轴L的轴向基端侧移动。因此,能够防 止旋转齿轮172的外周齿轮部172a与旋转体136的内齿136a之间的啮合意外地脱离。

该实施方式的旋转单元44相对于插入主体42可拆装,旋转力传递单元22和驱 动源24也相对于内窥镜12可拆装。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通道30的内部的洗净等。 并且,还能够容易地进行插入主体42的外周面的清洗等。

在相对于插入主体42拆装旋转单元44时,旋转单元44的内周面能够限制引导 部148朝连接接头132的外侧打开,与旋转体136嵌合并且能够限制旋转体136可移 动的范围。即,关于旋转体136,在图5B所示的状态中,能够将旋转体136保持为 与前端侧接头134的凸缘142嵌合的状态,在图6A所示的状态下,能够使旋转体136 仅在引导部148的前端与阶梯部(抵接面)206a之间移动。因此,在相对于插入主 体42拆装旋转力传递单元22时,能够防止旋转体136成为妨碍,在向旋转单元44 传递来自旋转力传递单元22的旋转力时,能够容易地进行旋转力的传递。

在相对于插入主体42拆装旋转力传递单元22时,引导部148的转动部件148b 和筒状部148c借助枢轴支承轴148a转动,不需要向驱动轴174施加例如勉强使驱动 轴174弯曲到接近90°等的力。因此,通过该实施方式的引导部148,能够容易地相 对于通道30拆装旋转力传递单元22,而不需要勉强向旋转力传递单元22的驱动轴 174施加力。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使图5A~图6A所示的卡合部144与图5B和图6A 所示的卡合部202卡合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与这些结构相反。即,可以使蛇 管连接部66的外周面的第1罩138a的凸部与管基端部88的内周面的凹部卡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A~图6A所示,对将环150固定在引导部148的筒状 部148c的入口处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如图2C所示那样,替代该环150而在驱动轴 174的前端部附近固定有环(环状部)150a,也能得到相同的效果。此外,该环150a 可以使用与环150相同的材料。

此外,也可以与使用环150一并地采用图8所示的结构、或替代使用环150而采 用图8所示的结构,或者,与使用环150a一并地采用图8所示的结构、或替代使用 环150a而采用图8所示的结构。在通道接头152的前端部的内周面,形成有环状凸 部(环状部)152a,在驱动轴174的外周面,形成有与通道接头152的环状凸部152a 嵌合的凹部174a。通过这样的结构,也得到与使用环150、150a相同的效果。

此外,图8中的通道接头152的环状凸部152a和驱动轴174的凹部174a夸大地 进行了描绘,但只要是能够使环状凸部152a保持驱动轴174的外周面的程度即可。 即,根据环状凸部152a的内径和驱动轴174的外径之间的关系,驱动轴174的外周 面的凹部174a不是必须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使用电机来作为驱动源24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可以手动 地旋转旋转轴18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旋转单元44安装到内窥镜12的插入主体42中的例子 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内窥镜12,例如,也可以采用从手术用机械手(插入装置) 等的插入主体42的中途部分处将旋转力传递单元22贯穿插入到基端侧,并将旋转单 元44安装到该插入主体42的外周的结构。

到此为止,参照附图,对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 施方式,而包含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的全部实施。

标号说明

12:内窥镜(插入装置),22:旋转力传递单元,30:通道,32:插入部、42: 插入主体,44:旋转单元,58:第1蛇管部、60:第2蛇管部、66:蛇管连接部、82: 管主体,84:翅片部、88:管基端部、132:连接接头(基体),132a:空洞,134: 前端侧接头,134a:空洞,136:旋转体,136a:内齿,136b:环状部、136c:外周 面,138a:第1罩,138b:第2罩,142:凸缘,144:卡合部、144a、144b:环状凸 部、144c:环状凹部、146:齿轮配置空洞,148:引导部、148a:枢轴支承轴,148b: 转动部件,148c:筒状部、150:环(环状部件),152:通道接头,154:通道管,172: 旋转齿轮,172a:外周齿轮部、174:驱动轴,202:卡合部、204:嵌合面,206:环 状凸部、206a:阶梯部。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