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2016-08-24
授权
授权
2015-04-1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C11/02 申请日:201408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2015-03-18
公开
公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备用苗框的苗移植机。
背景技术
在农田中栽种苗的苗移植机如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所示,具备载置 备用苗的备用苗框,在栽种作业时,若载置于苗装载部件的苗变少,则通过将 备用苗框的苗移向苗装载部件移动,能够继续进行苗的栽种作业。另外,在栽 种作业时,用施肥装置供给肥料,因此不仅需要进行苗的补充作业,而且还需 要进行肥料的补充作业。为了进行该作业,在将备用的苗装运到备用苗框上的 同时,也预先将备用的肥料装运到机体上,在施肥装置中贮存的肥料减少时, 无需返回农田端,当场进行肥料的补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3280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2055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现有的苗移植机中,未设置将肥料搬运到机体上的肥料搬运用的 部件,需要作业者将比苗还重的肥料从农田端搬运到机体,存在增大作业者的 劳力的问题。尤其是,在农田端存在水路时、农田端的土质不好时等,在难以 从农田端直接将肥料装运到机体上的状况下,作业者必须搬起重的肥料进入农 田内,在将脚踩进泥土中的不稳定的状态下移动至机体。由此,在装运肥料等 重量比苗重的作业物资时,作业者付出的劳力非常大。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情形的而提出的方案,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轻装 运作业物资时的作业者的劳力的苗移植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实现目的,本发明的方案1所述的苗移植机的特征 在于,在行驶车体2的后部设置苗栽种部50和施肥装置70,在该行驶车体2 的前部设置装载备用苗的备用苗框80和将作业物资搬运到行驶车体2侧的装 运装置100,在上述行驶车体2上设置转动轴101,该转动轴101将该备用苗 框80和上述装运装置100装配成能够分别独立地转动。
方案2所述的发明在方案1所述的苗移植机中,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行驶车体2的机体前侧设置支撑上述备用苗框80和上述装运装置 100的支撑部件85,上述备用苗框80构成为,在苗框支柱83的机体上下方向 的每规定间隔设置多个备用载苗台81,上述装运装置100由设置在上述苗框 支柱83的上部的装运臂110、和以能够装载作业物资的方式设置在该装运臂 110上的装载部件102构成,在支撑部件85的上部设置上述转动轴101,上述 装运装置100构成为自由转换成如下的位置:上述装载部件102向机体前方或 侧方突出的装运作业位置;上述装载部件102朝向上述施肥装置70突出的补 充作业位置133;上述装载部件102位于上述备用苗框80的下方的收纳位置 131。
方案3所述的发明在方案2所述的苗移植机中,其特征在于,
具备:配设在上述苗框支柱83和上述装运臂110的下部,且对上述备用 苗框80和上述装运装置100的转动进行锁定的锁定部件106;以及对上述锁 定部件106进行操作的锁定操作部件107,上述锁定操作部件107能够对上述 苗框支柱83的转动锁定和上述装运臂110的转动锁定分别进行通断。
方案4所述的发明在方案2或3所述的苗移植机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装运臂110由装配于上述转动轴101的第一臂部件111、和以设置在 上述第一臂部件111的端部的第二转动轴113为中心进行转动的第二臂部件 112构成,上述装载部件102设置在上述第二臂部件112上,在上述第一臂部 件111与上述第二臂部件112之间设置具有孔部的第二锁定接受部件115、限 制上述第二臂部件112的转动的第二锁定部件116、以及对上述第二锁定部件 116进行操作的第二锁定操作部件117,设置转动限制部件125,该转动限制 部件125当使上述装运装置100移动至上述补充作业位置133时,则限制上述 第一臂部件111的转动,上述转动限制部件125设置在比上述转动轴101靠机 体后侧、且在从上述行驶车体2向机体外侧突出的位置。
方案5所述的发明在方案4所述的苗移植机中,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行驶车体2上设置操纵座椅28,在上述转动轴101与上述第二转 动轴113之间设置上述第一臂部件111的转动操作部件118,上述转动操作部 件118相比将上述装运装置100操作至上述装运作业位置132时,在操作至上 述收纳位置131以及补充作业位置133时更接近上述行驶车体2。
方案6所述的发明在方案2或3所述的苗移植机中,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行驶车体2设置底部踏板26,若使上述装载部件102移动至向机 体侧方突出的第一装运作业位置132a,则该装载部件102的长度方向成为机 体的左右方向,若使该装载部件102移动至向机体前方突出的第二装运作业位 置132b以及补充作业位置133,则该装载部件102的长度方向成为机体的前 后方向,并且在补充作业位置133,装载部件102的机体内侧端部与底部踏板 26的外侧端部在俯视时重叠。
方案7所述的发明在方案2或3所述的苗移植机中,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装载部件102形成空间部122,在使上述装载部件102移动至向机 体前方突出的装运作业位置或上述收纳位置131时,上述空间部122位于机体 外侧,在移动至上述补充作业位置133时,上述空间部122位于机体内侧且上 述行驶车体2的外侧端部上。
方案8所述的发明在方案7所述的苗移植机中,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装载部件102上形成与上述空间部122邻接的突出部120,在上述 突出部120上形成开口部121。
方案9所述的发明在方案2或3所述的苗移植机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备用苗框80的多个上述备用载苗台81以在上下方向上空出等间隔的 方式设置,配置在最下部的上述备用载苗台81与上述装载部件102的上下间 隔比上述备用载苗台81彼此的上下间隔更狭窄。
方案10所述的发明在方案2或3所述的苗移植机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备用苗框80的多个上述备用载苗台81以在上下方向上空出等间隔的 方式设置,配置在最下部的上述备用载苗台81与上述装载部件102的上下间 隔为与上述备用载苗台81彼此的上下间隔相同的间隔。
发明的效果如下。
方案1所述的苗移植机通过使用装运装置100来装运肥料容器等作业物资, 来减轻装运作为重量物的作业物资的作业所需要的劳力,实现装运作业物资时 的作业者的劳力的减轻。
另外,通过备用苗框80和装运装置100为分别独立地转动的结构,从而 即使在将苗装运到备用苗框80上之后也能够在装运装置100上载置作业物资 并进行肥料的装运,因此提高苗及肥料的装运作业的效率。
并且,通过将备用苗框80和装运装置100装配于相同的转动轴101,从 而能够实现部件件数的削减,并且能够实现机体的轻型化。
方案2所述的苗移植机除了方案1的发明的效果以外,若使装运装置100 移动至装运作业位置,则装载部件102向机体前侧或机体侧方突出,因此与使 机体接近农田端的姿势无关地,能够容易地从农田外装运肥料、燃料等作业物 资,因此提高作业效率,并且减轻作业者的劳力。
另外,若使装运装置100移动至补充作业位置133,则装载部件102与施 肥装置70、以及装载部件102与苗栽种部50的间隔变得狭窄,因此可抑制装 载到装载部件102上的作业物资的装运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和劳力,实现作业效 率的提高。
另外,若使装运装置100处于收纳位置131,则装运装置100不向机体的 前方、侧方突出,因此可防止装运装置100与壁等障碍物接触而破损,并且不 会从行驶车体2堵塞作业者乘降的部分,因此在作业者从机体乘降时不需要使 装运装置100移动的作业,从而提高作业效率。
方案3所述的苗移植机除了方案2的发明的效果以外,通过用锁定部件 106对备用苗框80和装运臂110进行转动锁定,从而能够防止栽种作业中等 备用苗框80、装运臂110转动,因此能够防止装载于备用苗框80的苗、作业 物资落下、备用苗框80与壁、电线杆等接触而破损。
另外,由于能够用锁定操作部件107对苗框支柱83和装运臂110的转动 锁定分别进行通断,因此能够防止在一方操作过程中另一方工作的情况,防止 作业者的作业姿势受制限,提高作业效率。
方案4所述的苗移植机除了方案2或3的发明的效果以外,通过将第一臂 部件111和第二臂部件112构成为能够转动,从而能够使装载部件102更向机 体前方、侧方突出,并且能够靠近施肥装置70、苗栽种部50,因此能够容易 地进行苗、作业物资向行驶车体2的装运、向苗栽种部50、施肥装置70的补 充作业,提高作业效率。
另外,若使装运装置100移动至补充作业位置133,则转动限制部件125 限制第一臂部件111的转动,由此可防止在从装载部件102取出苗、作业物资 时,第一臂部件111工作。
另外,通过将转动限制部件125设置在比转动轴101靠机体后侧、且在从 行驶车体2向机体外侧突出的位置,从而能够防止作业者在移动中碰撞到脚、 或者装运臂110碰撞到行驶车体2上的作业者的脚,提高安全性。
方案5所述的苗移植机除了方案4的发明的效果以外,若将装运装置100 操作至收纳位置131以及补充作业位置133,则转动操作部件118接近行驶车 体2,由此搭乘于行驶车体2上的作业者能够对转动操作部件118进行操作, 因此可实现作业效率的提高、作业者的劳力的减轻。
方案6所述的苗移植机除了方案2或3所述的发明的效果以外,若使装载 部件102移动至补充作业位置133,则能够使装载部件102接近施肥装置70 及苗栽种部50,从装载部件102向施肥装置70及苗栽种部50的作业物资的 补充作业变得容易,提高作业效率,并且减轻作业者的劳力。
并且,在补充作业位置133,装载部件102的机体内侧端部俯视时与底部 踏板26的外侧端部重叠,从而搭乘于行驶车体2上的作业者容易把握底部踏 板26的外侧端部,因此作业者移动时无需过于注意脚下,可减轻作业者的负 担。
方案7所述的苗移植机除了方案2或3所述的发明的效果以外,若使装运 装置100处于补充作业位置133,则装载部件102的空间部122位于机体内侧 而且位于行驶车体2的外侧端部,因此作业者能够利用空间部122保持靠近行 驶车体2的位置的作业物资,能够使装载部件102上的作业物资容易从装载部 件102移动,提高作业效率。
方案8所述的苗移植机除了方案7所述的发明的效果以外,通过在与装载 部件102的空间部122邻接的突出部120形成开口部121,从而在作业者从行 驶车体2乘降时或在行驶车体2上移动时,能够将该开口部121作为扶手来使 用,因此提高机体的乘降时或移动时的安全性。
方案9所述的苗移植机除了方案2或3所述的发明的效果以外,通过使备 用载苗台81与装载部件102的上下间隔比备用载苗台81彼此的上下间隔狭窄, 从而在将作业物资载置于装载部件102上的状态下,不会使装运装置100向收 纳位置131移动,能够防止在将作业物资载置于装载部件102上的状态下进行 栽种作业或路上行驶,能够防止由于作业物资的落下或作业物资的重量而对装 运装置100施加负荷。
方案10所述的苗移植机除了方案2或3所述的发明的效果以外,通过使 备用载苗台81与装载部件102的上下间隔与备用载苗台81彼此的上下间隔相 同,从而能够将苗载置于装载部件102上,因此能够使苗的装载枚数增加,从 而能够减少为了补给苗而在农田端移动的频度,提高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苗移植机的侧视图。
图2是苗移植机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苗移植机的A-A向视图。
图4是图3的苗移植机的B-B向视图。
图5是图4所示的装运装置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使图5所示的装运装置位于装运作业位置的状态的主要部分俯 视图。
图7是使图5所示的装运装置位于装运作业位置的状态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8是表示使图6所示的装运装置位于补充作业位置的状态的主要部分俯 视图。
图9是表示图8所示的装运装置的装载部件的角度的调节的主要部分俯视 图。
图10是表示在装载部件上设置有加强部件的装运装置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11是表示使图10所示的装运装置移动至补充作业位置的主要部分俯视 图。
图12是植入杆的俯视图。
图13是图12的C-C向视图。
图14是图13的D-D向视图。
图中:
2—行驶车体,26—底部踏板,28—操纵座椅,50—苗栽种部,70—施肥 装置,80—备用苗框,81—备用载苗台,83—苗框支柱,85—支撑部件,100 —装运装置,101—转动轴,102—装载部件,106—锁定部件,107—锁定操作 部件,110—装运臂,111—第一臂部件,112—第二臂部件,113—第二转动轴, 115—第二锁定接受部件,116—第二锁定部件,117—第二锁定操作部件,118 —转动操作部件,120—突出部,121—开口部,122—空间部,125—转动限制 部件,131—收纳位置,132a—第一装运作业位置,132b—第二装运作业位置, 133—补充作业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苗移植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本 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另外,下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本领域技术人 员能够置换,而且包含容易、或者实质上相同的要素。
图1是实施方式的苗移植机的侧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苗移植机的俯视 图。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左右的方向基准从苗移植机的操纵座椅观 察、以车体的行驶方向为基准来规定前后、左右的基准。本实施方式的苗移植 机1的行驶车体2具有左右一对前轮4和同样的左右一对后轮5,为行驶时各 车轮进行驱动的四轮驱动车辆。由此,行驶车体2能够在农田及道路中行驶。 另外,在行驶车体2的后部设置经由苗栽种部升降机构40能够升降的苗栽种 部50。
该行驶车体2具备:配置在车体的大致中央的主框架7;搭载在该主框架 7上的发动机10;以及将该发动机10的动力传到驱动轮和苗栽种部50的动力 传递装置15。即、在该苗移植机1中,发动机10的动力不仅用于行驶车体2 的前进及后退,而且还作为苗栽种部50的驱动源来使用,使用柴油机或汽油 机等热力机。
另外,上述发动机10配置在行驶车体2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而且以 比作业者乘车时放置脚的底部踏板26更向上方突出的状态配置。另外,底部 踏板26设置在行驶车体2的前部与发动机10的后部之间的范围并安装在主框 架7上,通过使上述底部踏板26的一部分为格子状,而成为使附着在鞋子上 的泥土落到农田中的结构。并且,在该底部踏板26的后方设有兼作后轮5的 挡泥板的后踏板27。该后踏板27具有随着朝向后方而朝向上方的方向倾斜的 倾斜面,且配置在发动机10的左右各侧方。
上述发动机10从底部踏板26和后踏板27向上方突出,在从上述底部踏 板26和后踏板27突出的部分配设有覆盖上述发动机10的发动机罩11。即、 该发动机罩11以从上述底部踏板26和后踏板27向上方突出的状态覆盖上述 发动机10。
另外,在上述行驶车体2的发动机罩11的上部设置操纵座椅28,在该操 纵座椅28的前方而且行驶车体2的前侧中央部设置操纵部30。该操纵部30 以从上述底部踏板26的地板面向上方突出的状态配置,将底部踏板26的前部 侧分为左右。
在上述操纵部30的前部设有能够开闭的前面罩31。另外,在上述操纵部 30的上部设有使操作装置工作的操作杆等、仪器类、驾驶盘32。该驾驶盘32 作为通过作业者对前轮4进行操控操作来操控行驶车体2的操控部件而设置, 并做成经由上述操纵部30内的操作装置等而使前轮4转向转动的结构。
另外,作为操作杆,在机体右侧和左侧分别配设有对行驶车体2的前进后 退以及行驶速度进行操作的作为主行驶操作部件的行驶杆35、将行驶车体2 的行驶速度转换成与行驶的场所对应的速度的作为副行驶操作部件的副变速 杆38。
另外,在上述行驶车体2的前部,且在底部踏板26的位于操纵部30的左 右各自的侧方的部分,设有载置补给用的苗的备用苗框80。该备用苗框80由 从底部踏板26的地板面突出的支撑轴(铅垂轴)旋转自如地支撑,构成为通 过作业者的手、或者电动马达等的转动部件能够转动。
另外,动力传递装置15具有作为主变速器的液压式无级变速器16、和将 来自发动机10的动力传到液压式无级变速器16的带式动力传递机构17。其 中,该液压式无级变速器16作为称作HST(Hydro Static Transmission)的 静夜压式无级变速装置而构成。由此,液压式无级变速器16利用由来自发动 机10的动力驱动的液压泵产生液压,用液压马达将该液压变换为机械的力(旋 转力)并输出。并且,液压式无级变速器16将由发动机10产生的动力变换为 使行驶车体2行驶的力。
此时,上述液压式无级变速器16在通过变更旋转力的方向、旋转速度而 能够变更行驶车体2的前进后退以及行驶速度时,通过对上述行驶杆35变更 该液压式无级变速器16的输出以及输出方向,从而能够对行驶车体2的前进 后退以及行驶速度进行操作。
上述液压式无级变速器16配置在比发动机10靠前方,而且配置在比底部 踏板26的地板面靠下方,在本申请的苗移植机1中,从行驶车体2的上面观 察,配置在发动机10的前方。
另外,带式动力传递机构17具备:安装于发动机10的输出轴的带轮;安 装于液压式无级变速器16的输入轴的带轮;绕挂在双方的带轮上的带;以及 对调整该带的张力的张紧带轮。由此,带式动力传递机构17能够将由发动机 10产生的动力经由带传递到液压式无级变速器16。
并且,上述动力传递装置15具有经由带式动力传递机构17和液压式无级 变速器16传递来自发动机10的输出的变速箱体18。该变速箱体18内部设有 对路上行驶时、栽种时等的行驶车体2的作业速度进行转换的副变速机构(省 略图示),安装在主框架7的前部。副变速杆38通过对变速箱体18内的副变 速机构进行操作而能够对行驶车体2的行驶速度进行转换。上述变速箱体18 构成为将经由带式动力传递机构17和液压式无级变速器16传递的来自发动机 10的输出由该变速箱体18内的副变速机构变速后能够分为向前轮4和后轮5 的行驶用动力、和向苗栽种部50的驱动用动力而输出。
其中,行驶用动力的一部分能够经由左右的前轮末端壳体21传递至前轮 4,剩余部分能够经由左右的后轮齿轮箱22传递至后轮5。左右各自的前轮末 端壳体21配设在变速箱体18的左右各自的侧方,左右的前轮4经由车轴而与 左右的前轮末端壳体21连结。另外,该前轮末端壳体21做成与驾驶盘32的 操控操作连动地驱动而使前轮4转向的结构。另外,在左右各自的后轮齿轮箱 22经由车轴连结后轮5。另一方面,驱动用动力传递至设于行驶车体2的后部 的栽种离合器(省略图示),在该栽种离合器卡合时通过栽种传动轴(省略图 示)而传递至苗栽种部50。
另外,使配备在行驶车体2的后部的苗栽种部50升降的苗栽种部升降机 构40具有升降连杆装置41,该苗栽种部50经由上述升降连杆装置41安装在 行驶车体2上。该升降连杆装置41具备使行驶车体2的后部与苗栽种部50 连结的平行连杆机构42。该平行连杆机构42具有上连杆和下连杆,这些连杆 转动自如地连结于竖立设置于主框架7的后部端的从背面观察为门型的连杆 基座框架43,各连杆的另一端侧旋转自如地连结于苗栽种部50,由此将苗栽 种部50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连结于行驶车体2。
另外,上述苗栽种部升降机构40具有通过液压而伸缩的液压升降缸44, 做成通过液压升降缸44的伸缩动作而使苗栽种部50升降的结构。上述苗栽种 部升降机构40能够通过升降动作而使苗栽种部50上升至非作业位置、或者下 降至对地作业位置(对地栽种位置)。
另外,上述苗栽种部50做成在栽种苗的范围按照多个区域、或者多个列 来栽种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的苗移植机1中,按照六个区域栽种苗,成为 所谓六行种植的苗栽种部50。该苗栽种部50具备苗栽种装置60、苗装载部件 51以及浮动体47。其中,该苗装载部件51作为装载多行苗的载苗部件而设置, 在行驶车体2的左右方向具有分隔开的栽种行数量的载苗面52,能够在各自 的载苗面52上载置带土的垫状苗。由此,每当将载置于苗装载部件51上的苗 栽种得没有时,无需返回到农田外去取准备的苗,可进行连续的作业,因此提 高作业效率。
另外,上述苗栽种装置60成为将载置于苗装载部件51上的苗栽种在农田 中的装置。该苗栽种装置60每两行配设一个,在能够旋转的旋转壳体63上以 能够旋转的方式具备两行量的植入杆61。即、多个苗栽种装置60各自分配有 栽种行。其中,旋转壳体6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结于向苗栽种装置60供给驱 动力的栽种传动箱64,该栽种传动箱64用于将从上述发动机10传递至苗栽 种部50的动力供给至苗栽种装置60。即、在栽种传动箱64,在机体左右方向 的两侧连结有两个旋转壳体63,苗栽种部50具备三个该栽种传动箱64。
另外,上述浮动体47是伴随行驶车体2的移动而在农田面上滑行并整地 的构件,由位于行驶车体2的左右方向的苗栽种部50中央的中央浮动体48 和位于左右方向的苗栽种部50的两侧的侧浮动体49构成。
另外,在上述苗栽种部50的下方侧的位置的前侧,设有进行平整农田的 整地用转子67。该整地用转子67构成为能够通过经由后轮齿轮箱22传递的 发动机10的输出而旋转。
另外,在上述苗栽种部50的左右两侧分别具备对下一栽种行形成作为行 进方向的目标的线的划线器68。即、划线器68构成为,当苗移植机1在农田 内直进前进时,在农田的田头旋转后,在农田上划出直进前进时的标记。
该划线器68做成如下结构,即、通过划线马达(省略图示)来工作,每 当行驶车体2回转时,左右的划线器68的作业状态和非作业状态交替地工作。 该左右的划线器68的交替由与划线马达连接的控制器(省略图示)来进行。
即、控制器也作为在行驶车体2回转时、将左右的划线器68交互地转换 为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的标记转换装置而设置。此外,左右的划线器68的 划线作用部如图1及图2所示,在圆盘的外周部设置多个突起体,旋转自如地 装配于杆部,通过与农田面接触产生的阻力能够可靠地在农田面形成线,容易 进行下一次的栽种作业位置的直进作业,提高作业效率。
另外,在上述行驶车体2的后部,详细而言,在行驶车体2的操纵座椅 28的后方,搭载有施肥装置70。该施肥装置70具有:贮存肥料的贮存料斗 71;将从贮存料斗71供给的肥料输送设定量的输送装置72;将由输送装置72 输送的肥料供给至农田的作为施肥通路的施肥软管74;以及通过向施肥软管 74供给搬运风而将施肥软管74内的肥料移送至苗栽种部50侧的作为起风装 置的鼓风机73。
并且,上述施肥装置70具有:配设于苗栽种部50的下方并且通过施肥软 管74移送肥料的施肥导向件75;以及设于施肥导向件75的前侧并且使由施 肥软管74移送的肥料落入形成于苗栽种行的侧部附近的施肥沟内的开沟器76。
图3是图2的A-A向视图。图4是图3的B-B向视图。上述备用苗框 80由位于机体左侧的备用苗框80即左侧备用苗框80L、和位于机体右侧的备 用苗框80即右侧备用苗框80R构成,其结构不同。
详细而言,左侧备用苗框80L具备多个装载备用苗的备用载苗台81,多 个备用载苗台81由连杆部件连结。并且,左侧备用苗框80L具备产生驱动力 的转换驱动装置90,多个备用载苗台81通过由转换驱动装置90产生的驱动 力而能够使备用载苗台81彼此的相对的位置关系变化。
由此,以装载苗时的状态和运转时等的通常时的状态通过电动而使备用载 苗台81彼此的位置关系变化,从而能够使左侧备用苗框80L的状态变化。
另一方面,上述右侧备用苗框80R与左侧备用苗框80L同样地具备多个 备用载苗台81,多个备用载苗台81以在机体上下方向上空出等间隔的方式并 排设置。多个备用载苗台81安装于在机体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作为支柱的苗框 支柱83上。该苗框支柱83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并排设有两个苗框支柱83,多 个备用载苗台81的在机体左右方向的内侧部分分别与两个苗框支柱83连结。 由此,右侧备用苗框80R构成为,在右侧备用苗框80R的苗框支柱83上,在 机体上下方向的每规定间隔配设有多个备用载苗台81。
另外,上述右侧备用苗框80R与将肥料容器、燃料箱、苗箱等作业物资 搬运到行驶车体2侧的装运装置100一起配设。该装运装置100具有能够装载 作业物资的装载部件102、和安装装载部件102的装运臂110。另外,装运装 置100设置在右侧备用苗框80R所具有的多个备用载苗台81中的、位于最下 方的备用载苗台81的下方。配置在该最下部的上述备用载苗台81与装载部件 102的上下间隔比右侧备用苗框80R的备用载苗台81彼此的上下间隔更狭窄。
这些上述右侧备用苗框80R和装运装置100安装在上述行驶车体2所配 备的转动轴101上,右侧备用苗框80R和装运装置100分别独立并转动自如 地装配在转动轴101上。另外,转动轴101配设在行驶车体2的机体前侧,安 装在支撑备用苗框80和装运装置100的作为L字形状的支撑部件的支撑部件 85上。
上述支撑部件85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在向外侧方向延伸的规定位置向上方 弯曲并朝向上方以规定的长度延伸。即、上述支撑部件85配设在机体前部的 机体右侧,在右侧备用苗框80R的下方附近的位置向上方弯曲并朝向上方延 伸。由此,支撑部件85的在机体前后方向上观察时的形状成为大致L字状的 形状。
上述转动轴101以轴方向为机体上下方向的朝向配置在如上述那样形成 的支撑部件85的朝向上方延伸的部分的上部。由此,右侧备用苗框80R和装 运装置100经由转动轴101安装在支撑部件85上。
另外,支撑部件85也配置在机体左侧,与安装上述右侧备用苗框80R、 装运装置100的支撑部件85同样地,在机体左右方向上的向外侧方向延伸的 规定的位置向上方弯曲并朝向上方延伸,在机体前后方向上观察时的形状成为 大致L字状的形状。配设在该机体左侧的支撑部件85和配设在机体右侧的支 撑部件85的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部分彼此连结,因此连结的状态的支撑 部件85的在机体前后方向上观察时的形状成为大致U字状的形状。
上述左侧备用苗框80L安装在配设于机体左侧的支撑部件85上。具体而 言,在上述支撑部件85的上部安装有将左侧备用苗框80L安装在支撑部件85 上的左侧支撑板91,在该左侧支撑板91上连结有左侧备用苗框80L的苗框安 装支柱92的下端。上述左侧备用苗框80L的转换驱动装置90及连杆部件安 装于该苗框安装支柱92,并由苗框安装支柱92支撑。左侧备用苗框80L如上 所述安装于支撑部件85。
上述右侧备用苗框80R也相同,右侧备用苗框80R的苗框支柱83的下端 侧的部分、且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部分的右侧支撑板84安装于上述转动轴 101。详细而言,上述右侧支撑板84以从转动轴101朝向该转动轴101的径向 的外侧方的朝向安装于转动轴101,上述右侧备用苗框80R的苗框支柱83从 右侧支撑板84的转动轴101的径向外方侧的端部朝向上方延伸。
上述装运装置100的装运臂110也以从转动轴101朝向该转动轴101的径 向的外侧方的朝向安装于转动轴101,并安装于转动轴101的安装有右侧支撑 板84的部分的上方,安装于上述转动轴101上的装运臂110配设在连结苗框 支柱83的右侧支撑板84的上部、即苗框支柱83的上部。
如上所述,在安装于上述转动轴101的苗框支柱83和装运臂110的下部 配设有对备用苗框80和装运装置100的转动锁定进行通断的作为锁定部件的 锁定部件106,锁定部件106能够通过作为锁定操作部件的锁定操作部件107 进行操作。
并且,在上述苗框支柱83和装运臂110各自的下部,配设有具有供锁定 部件106进入的孔部(省略图示)的作为上下锁定接受部件的上下锁定板105。 即、锁定操作部件107通过转换锁定部件106向上下锁定板105的孔部的进入 状态,从而能够对备用苗框80和装运装置100的转动锁定进行通断。
上述锁定操作部件107构成为能够用手动来进行操作,通过调节该锁定操 作部件107的操作量,能够对苗框支柱83和装运臂110的转动锁定分别进行 通断。例如,上述锁定操作部件107能够仅旋转锁定苗框支柱83,装运臂110 未被旋转锁定,处于自由旋转的状态。
另外,上述装运装置100的装运臂110由装配于转动轴101的第一臂部件 111和第二臂部件112构成,相对于上述第一臂部件111转动自如,并在转动 轴101的径向上延伸。
另外,第二臂部件112以第二转动轴113为中心,以相对于第一臂部件 111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与第一臂部件111连结,该第二转动轴113设置于第 一臂部件111的与安装在转动轴101上的一侧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上述第二 转动轴113与转动轴101同样地在机体上下方向上延伸,第二臂部件112在第 二转动轴113中安装在供第一臂部件111安装的部分的上侧。
上述装载部件102安装于第一臂部件111和第二臂部件112中的第二臂部 件112。详细而言,装载部件102相对于第二臂部件112安装于第二臂部件112 的上方侧。换言之,第二臂部件112安装于装载部件102的下面侧。如上所述, 安装于装载部件102的第二臂部件112沿装载部件102的下表面配设,一端侧 从装载部件102的下方露出。上述第一臂部件111与第二臂部件112的从装载 部件102下方露出的部分侧的端部连结。
另外,上述第一臂部件111和第二臂部件112构成为,利用由第二锁定接 受部件115、第二锁定部件116、以及第二锁定操作部件117构成的锁定机构, 能够转换以第二转动轴113为中心的能够相对转动的状态、和转动被锁定的状 态。其中,第二锁定接受部件115具有孔部(省略图示),配设在第一臂部件 111与第二臂部件112之间。
另外,上述第二锁定部件116通过出入于第二锁定接受部件115的孔部, 而能够使第二臂部件112相对于第一臂部件111自由转动、或者限制第二臂部 件112的转动。并且,上述第二锁定操作部件117能够对第二锁定部件116进 行操作。上述第一臂部件111与第二臂部件112之间的锁定机构通过如上所述 用第二锁定操作部件117对第二锁定部件116进行操作,从而能够转换锁定状 态。
图5是图4所示的装运装置的俯视图。就上述装运装置100所具有的装载 部件102而言,苗移植机1进行栽种作业或路上行驶时的装运装置100的通常 时的状态、即装载部件102位于备用苗框80的下方的在收纳位置131的俯视 时的形状成为机体前后方向接近成为长度方向的大致长方形的形状。并且,在 装载部件102,且在收纳位置131的装载部件102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形成 有向机体左右方向的外侧方向以大致梯形的形状突出的突出部120。
突出部120通过在上述装载部件102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突出,从而在装 载部件102的前后方向且在上述突出部120的前后分别形成有空间部122,该 空间部122由作为装载部件102的形状的长方形的机体外侧方向的边、和突出 部120划分形成。在上述突出部120形成有作为孔的开口部121,该开口部121 在突出部120的厚度方向、即机体上下方向上贯通突出部120。该开口部121 为沿着突出部120的形状,与上述突出部120同样地为大致梯形的形状。
另外,在装配有第一臂部件111的转动轴101与第二转动轴113之间,设 有作为第一臂部件111的转动操作部件的转动操作部件118。该转动操作部件 118设置在将上述装运装置100转换到收纳位置131时的机体左右方向的第一 臂部件111的机体内侧的面上,在将上述装运装置100转换到收纳位置131时, 上述转动操作部件118向接近操纵座椅28、即行驶车体2的一侧突出。
关于本申请的苗移植机1,以下对其作用进行说明。在苗移植机1运转时, 通过由发动机10产生的动力,来进行行驶车体2的行驶、和载置于苗装载部 件51上的苗的栽种作业。该栽种作业中,苗栽种装置60整体以旋转轴成为左 右方向的朝向旋转的同时,植入杆61也旋转,由此利用植入杆61依次取得载 置于苗装载部件51的苗,并将取得的苗逐渐栽种到农田中。此时,通过使苗 装载部件51在载置于苗装载部件51的一行量的机体左右方向的宽度范围内在 机体左右方向往复移动,各苗栽种装置60从苗装载部件51中与各自苗栽种装 置60对应的部分取出苗,并栽种到农田中。
即、各苗栽种装置60从苗装载部件51的与规定的行对应的部分取出苗, 并将苗栽种到规定的行中。栽种作业时,如上所述,是通过使苗栽种装置60 工作并且用行驶车体2在农田内行驶,从而以多个列状栽种苗的作业。
在上述行驶车体2行驶时,由发动机10产生的动力传递到带式动力传递 机构17,从带式动力传递机构17传递到液压式无级变速器16,由液压式无级 变速器16变换为所希望的旋转速度、旋转方向、转矩并输出。从液压式无级 变速器16输出的动力传递到变速箱体18,在变速箱体18内变速为适合于路 上行驶时的行驶速度的旋转速度、或者适合于苗的栽种时的行驶速度的旋转速 度,并输出到前轮4侧、后轮5侧。另外,从变速箱体18输出的动力的一部 分也传递到苗栽种部50侧,还用于苗栽种部50的栽种作业。
在进行上述的栽种作业时,装运装置100转换到收纳位置131(参照图5)。 在转换到收纳位置131时,通过使第一臂部件111从转动轴101向朝向机体后 方的方向转动并对锁定操作部件107进行操作,从而锁定第一臂部件111相对 于转动轴101的转动。另外,第二臂部件112从位于第一臂部件111的后端的 第二转动轴113向朝向机体前方的方向转动,通过在该状态下对第二锁定操作 部件117进行操作,从而锁定第一臂部件111和第二臂部件112的相对转动。
由此,安装在第二臂部件112上的装载部件102也与第二臂部件112同样 地,成为从第二转动轴113位于机体前侧、且突出部120和上述空间部122位 于机体外侧的状态。由此,装载部件102成为位于第一臂部件111、转动轴101 的上方的状态。装运装置100在该收纳位置131成为,装载部件102位于备用 苗框80的下方、且收纳于备用苗框80的下方的状态,因此防止在栽种作业或 路上行驶时,装运装置100成为各作业的障碍。
图6是表示将图5所示的装运装置转换到第二装运作业位置132b的状态 的说明图。装运装置100能够将肥料容器等作业物资搬运到装载部件102,并 搬运到行驶车体2侧,在由装运装置100搬运作业物资时,使装运装置100 首先处于装运作业位置的状态,并将作业物资装运至装载部件102。该装运作 业位置成为装载部件102向机体的前侧及侧方外侧突出的作业位置。即、装运 作业位置设有以下两种:装载部件102向机体的侧方外侧突出的第一装运作业 位置132a、向机体的前侧突出的第二装运作业位置132b。
其中,在转换为使装载部件102向机体前侧突出的第二装运作业位置132b 时,使上述第一臂部件111从转动轴101向朝向机体前方的方向转动并锁定。 另外,第二臂部件112从位于第一臂部件111的前端的第二转动轴113进一步 向朝向机体前方的方向的转动并锁定。
即、在转换为装运作业位置时,使第一臂部件111和第二臂部件112处于 大致直线状的状态。由此,安装在第二臂部件112上的装载部件102也与第二 臂部件112同样地,成为从由转动轴101朝向机体前方的第一臂部件111的前 端向前方突出的状态。此外,此时装载部件102的长度方向与机体的前后方向 大致平行。
由此,作业者能够从行驶车体2的前方将作业物资装运到装运装置100 的装载部件102上。另外,此时装载部件102由于突出部120和空间部122 位于机体外侧,因此能够将该空间部122用作将作业物资从机体外侧装运到装 载部件102时插入手的空间。
图7是表示将图5所示的装运装置100转换到第一装运作业位置132a的 状态的说明图。要成为使上述装载部件102向机体的侧方外侧突出的第一装运 作业位置132a时,使第一臂部件111从转动轴101向朝向机体的侧方外侧的 方向转动大约90°并锁定。另外,第二臂部件112从位于第一臂部件111的 机体的外侧端部的第二转动轴113进一步向朝向机体的侧方外侧的方向转动 并锁定。
由此,安装在第二臂部件112上的装载部件102也与第二臂部件112同样 地,成为从由转动轴101朝向机体的侧方外侧的第一臂部件111的机体外侧端 部向机体的侧方外侧突出的状态,作业者能够从行驶车体2的装运装置100 所处的一侧的侧方将作业物资装运到装运装置100的装载部件102。此外,此 时装载部件102的长度方向与机体的左右方向大致平行。
另外,此时装载部件102由于突出部120和空间部122位于机体后侧,因 此能够将该空间部122用作将作业物资从机体后侧装运到装载部件102时插入 手的空间。
图8是表示将图6所示的装运装置100转换为补充作业位置133的状态的 说明图。装运装置100在装运作业位置的状态下将作业物资装运到装载部件 102后,装运装置100将作业物资状到装载部件102上,该状态下,装载部件 102处于朝向施肥装置70突出的位置即补充作业位置133的状态。在使装运 装置100从装运作业位置移动至补充作业位置133时,第一臂部件111和第二 臂部件112处于大致直线状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以转动轴101使第一臂部件 111向机体后方侧转动。即、装载部件102从向机体的前侧突出的装运作业位 置开始,以转动轴101为中心向机体后方侧转动大约180°。
如上所述,在以转动轴101为中心使第一臂部件111向机体后方侧转动时, 设置在第一臂部件111上的转动操作部件118在转动轴101与第二转动轴113 之间向接近操纵座椅28、即行驶车体2的一侧突出。即、若将装运装置100 操作至补充作业位置133,则转动操作部件118接近行驶车体2,因此行驶车 体2上的作业者能够握住转动操作部件118拉到跟前,而使第一臂部件111向 机体后方侧转动。
在此,在比转动轴101靠机体后侧,设有若使装运装置100移动至补充作 业位置133则限制第一臂部件111的转动的转动限制部件125。该转动限制部 件125设置在比转动轴101靠机体后侧、且在从行驶车体2向机体外侧突出的 位置。
由此,在使第一臂部件111转动到机体后方侧时,第一臂部件111由于机 体内侧方向的面与转动限制部件125抵接,因此第一臂部件111向相同方向的 转动被限制。此外,此时装载部件102的长度方向与机体的前后方向大致平行。
上述第一臂部件111和第二臂部件112的相对的位置关系为,在装运作业 位置的状态下,以转动轴101为中心使第一臂部件111向机体后侧转动,且第 一臂部件111与转动限制部件125抵接时的装载部件102在不与底部踏板26 的上方重叠的位置停止转动。此时,就补充作业位置133而言,装载部件102 在施肥装置70的附近,位于底部踏板26的附近,与底部踏板26的上方不重 叠,而且位于比底部踏板26靠机体外侧方向。
并且,在使装运装置100移动至补充作业位置133时,突出部120和空间 部122成为在机体内侧而且位于行驶车体2的外侧端部上的状态。转运到装载 部件102上的作业物资在该补充作业位置133从装载部件102上向行驶车体2 侧降下,此时,由于突出部120和空间部122位于机体内侧,因此能够使用该 空间部122作为从底部踏板26上用两手保持装载部件102上的作业物资从装 载部件102降下时使放入手的空间。
由此,能够将作业物资降到施肥装置70的附近,因此在作业物资为肥料 容器时,能够容易地向施肥装置70补充肥料。通过装运装置100自由转换为 收纳位置131、第一装运作业位置132a、第二装运作业位置132b以及补充作 业位置133,从而能够容易而且几乎不使用作业者的劳力地从农田外向行驶车 体2侧搬运作业物资。
本申请的苗移植机1能够使用装运装置100转运肥料容器等作业物资,因 此能够减轻搬运作为重量物的作业物资的作业所需要的劳力。另外,备用苗框 80和装运装置100分别独立地转动,由此即使将苗装运到备用苗框80上之后 也能够在装运装置100上载置作业物资并进行肥料的装运,因此能够提高苗、 肥料的装运作业的效率。
另外,通过将备用苗框80和装运装置100装配于相同的转动轴101,从 而在将备用苗框80和装运装置100安装在行驶车体2上时无需使用其他部件 便能够安装,因此可实现部件件数的削减以及机体的轻型化。
另外,若将装运装置100转换为第一装运作业位置132a、以及第二装运 作业位置132b,则装载部件102向机体前侧、或者机体侧方突出,因此与使 机体接近农田端的姿势无关地,从农田外装运肥料、燃料等作业物资变得容易, 提高作业效率,并且减轻作业者的劳力。
另外,若将装运装置100转换为补充作业位置133,则装载部件102与施 肥装置70、以及苗栽种部50的间隔变得狭窄,因此能够减小装载到装载部件 102上的作业物资的装运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和劳力,提高作业效率。
另外,若将装运装置100转换为收纳位置131,则装运装置100不向机体 的前方、侧方突出,因此可防止装运装置100与壁等障碍物接触而破损。另外, 装运装置100不会堵塞作业者从行驶车体2乘降的部分,因此在作业者从机体 乘降时不需要使装运装置100移动的作业,因此提高作业效率。
另外,通过使备用苗框80和装运臂110处于锁定状态,从而能够防止栽 种作业中等备用苗框80、装运臂110转动,因此可防止装载的苗、作业物资 的落下、与壁、电线杆等接触引起的破损。另外,由于能够根据锁定操作部件 107的操作量使苗框支柱83和装运臂110分别独立地转动,因此能够防止在 一方操作过程中另一方工作的情况,作业者的作业姿势不受制限,提高作业效 率。
另外,构成装运臂110的第一臂部件111和第二臂部件112能够独立地转 动,从而能够使装载部件102更向机体前方、侧方突出,并且能够靠近施肥装 置70、苗栽种部50,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苗、作业物资向行驶车体2的装运、 向苗栽种部50、施肥装置70的补充作业,提高作业效率。
另外,若将装运装置100转换为补充作业位置133,则转动限制部件125 限制第一臂部件111的转动,由此在使苗、作业物资移动到行驶车体2上时, 不改变第一臂部件111的位置变能够移动,因此对第一臂部件111的位置进行 操作的频度减少,提高作业效率。
另外,通过将转动限制部件125设置在比转动轴101靠机体后侧、且在从 行驶车体2向机体外侧突出的位置,从而能够防止作业者在移动中脚碰撞在转 动限制部件125上、或者作业者的脚碰撞在转动中的装运臂110上,提高作业 时的安全性。
另外,若将装运装置100操作至补充作业位置133,则转动操作部件118 向操纵座椅28侧突出、即接近行驶车体2,由此搭乘在操纵座椅28上的作业 者不移动变能够对转动操作部件118进行操作,实现作业效率的提高、作业者 的劳力的减轻。
另外,若将装运装置100转换为补充作业位置133,则装载部件102的突 出部120和空间部122位于机体内侧而且位于行驶车体2的外侧端部上,由此 能够从空间部122放入手取出位于靠近底部踏板26的位置的作业物资,因此 能够容易地从装载部件102上移动装载部件102上的作业物资,提高作业效率。
另外,通过在装载部件102的突出部120形成开口部121,从而在作业者 从行驶车体2乘降时或在行驶车体2上移动时,能够将该开口部121作为扶手 来使用,因此提高机体的乘降时或移动时的安全性。
另外,通过使备用载苗台81与装载部件102的上下间隔比备用载苗台81 彼此的上下间隔狭窄,从而在将作业物资载置于装载部件102上的状态下,装 运装置100向收纳位置131的转换操作受到限制,因此可防止在将作业物资载 置于装载部件102上的状态下进行栽种作业或路上行驶,可防止由于作业物资 落下或作业物资的重量而对装运装置100施加负荷。
另外,设置在机体左右两侧的备用苗框80,由于左侧备用苗框80L是设 置转换驱动装置90等而以电动工作的结构,右侧备用苗框80R与装运装置100 一起设置,因此可防止重量差在左右的备用苗框80变大,行驶车体2的机体 左右方向的重量平衡良好,能够进行稳定的栽种作业或行驶。
此外,在上述的苗移植机1中,虽然构成为使配置在最下部的备用载苗台 81与装载部件102的上下间隔比备用载苗台81彼此的上下间隔狭窄,但配置 在最下部的上述备用载苗台81与装载部件102的上下间隔也可以为与备用载 苗台81彼此的上下间隔相同的间隔。
通过使上述备用载苗台81与装载部件102的上下间隔为与备用载苗台81 彼此的上下间隔相同的间隔,从而能够将苗载置于装载部件102上。由此,能 够使苗的装载枚数增加,从而能够减少为了补给苗而在农田端移动的频度,提 高作业效率。
另外,在上述的苗移植机1中,装运装置100在装运作业位置与补充作业 位置133之间不使第一臂部件111与第二臂部件112的相对转动角度变化,但 也可以做成能够适当调节第一臂部件111与第二臂部件112的相对转动角度的 结构。即、能够调节安装在第二臂部件112上的装载部件102的角度。
图9是能够调节装载部件102的角度的结构的说明图。装运装置100的结 构为,例如、在第一臂部件111为补充作业位置133的状态下,通过以第二转 动轴113为中心使第二臂部件112转动,从而与第二臂部件112一起调整装载 部件102的角度。
由此,在使装载部件102向机体左右方向的外侧方向转动了时,且在将作 业物资装运到装载部件102上时,能够作为从垄开始进行的位置的垄补给位置 135来使用。另外,在使装载部件102向机体左右方向的内侧方向转动了时, 能够作为将作为作业物资的肥料从装载部件102上直接补给至施肥装置70的 位置的拉到跟前补给位置136来使用。
如上所述,由于能够调节装载部件102的角度,而能够能成为各种使用形 态,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作业性。
另外,在上述的苗移植机1中,做成使用转动操作部件118来进行装运装 置100的移动的结构,但也可以还设置装运装置100移动用的部件。图10是 实施方式的苗移植机的变形例,是在装载部件上设置加强部件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1是使图10所示的装运装置处于补充作业位置时的说明图。作为装运 装置100移动用的部件,例如,如图10、图11所示,在装载部件102的下部 设置环状的加强部件140。该加强部件140在收纳位置131(参照图10)的俯 视中,装载部件102的机体前后方向和机体左右方向的内侧方向的部分成为沿 装载部件102的形状,机体左右方向的外侧方向的部分配置到比突出部120 靠机体左右方向的外侧方向的、大致长方形的框状、或环状。
加强部件140通过突出部120侧的部分从突出部120离开,而能够握住加 强部件140,从而能够在装运装置100移动时握住加强部件140使其移动。尤 其是,如图11所示,在使装运装置100向补充作业位置133移动时,通过从 操纵座椅28侧握住加强部件140并拉到跟前,从而能够容易地使装运装置100 移动。由此,能够提高装运装置100的操作性,因此进一步提高作业效率。
另外,通过在装载部件102上安装环状的加强部件140,从而能够提高装 载部件102的强度,因此还能够装载重量大的作业物资,能够更加可靠地减轻 装运作业物资时的作业者的劳力。
另外,苗栽种装置60所具有的植入杆61一边相对于旋转壳体63相对旋 转一边栽种苗,但也可以在该旋转部分实施防止稻草等缠绕的结构。图12是 实施方式的苗移植机的变形例,是植入杆的俯视图。图13是图12的C-C向 视图。
也可以在植入杆61且在安装于旋转壳体63的一侧的面的、作为植入杆 61的旋转轴的植入杆旋转轴155的附近的位置设置突起部150。该突起部150 从植入杆61延伸至旋转壳体63的附近。若植入杆61以植入杆旋转轴155为 中心进行旋转,则植入杆61在植入杆61与旋转壳体63之间的部分的植入杆 旋转轴155的周围旋转。
由此,稻草等不会被突起部150勾挂而缠绕在植入杆旋转轴155,因此能 够抑制植入杆旋转轴155磨损,从而能够提高耐久性。
另外,突起部150也可以做成稻草等难以缠绕的形状。图14是图13的D -D向视图。突起部150例如如图14所示,在突起部150的突出方向上观察 到的形状也可以以三角形的形状形成。即、突起部150也可以以三角柱、三角 锥的形状形成。
由此,突起部150成为稻草等难以缠绕在突起部150本身的形状,能够更 加可靠地防止稻草等缠绕在植入杆旋转轴155上,从而能够提高耐久性。另外, 也可以在突起部150的前端设置刷。由此,能够自动地扫除附着在植入杆旋转 轴155上的泥土及异物。
机译: 用于生产连续苗的带的设备,用于生产连续苗的带的方法,用于连续苗的带和移植机
机译: 连续组装多行花盆的播种机和由移植机移植的连续组装苗锅
机译: 用于苗移植的装置和苗移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