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包括旁路换热器的空气流动通道的暖通和/或空调设备

包括旁路换热器的空气流动通道的暖通和/或空调设备

摘要

本发明涉及用于车辆乘客车厢的暖通和/或空调设备(1),包括外壳(2),所述外壳(2)包括第一空气入口(3)和第二空气入口(4),且引导来自第一空气入口(3)和/或第二空气入口(4)的内部空气流(Fi),其中,所述外壳(2)容纳至少第一换热器(5)。所述外壳(2)包括引导外壳(2)中的内部空气流(Fi)同时旁路第一换热器(5)的空气流动通道(24),和引导外壳(2)中的内部空气流(Fi)经过第一换热器(5)的空气入口管道(23)。本发明还涉及用于机动车辆乘客车厢的暖通和/或空调设备设施(1),包括空调环路,冷却剂流体流动经过所述空调环路,并且所述空调环路包括至少一压缩机、第一膨胀构件、外部换热器和第一换热器(5);和这样的暖通和/或空调设备(1)。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79685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05-1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法雷奥热系统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280036006.3

  • 发明设计人 K.威特曼;M.亚细亚;

    申请日2012-05-04

  • 分类号B60H1/00;B60H1/03;

  • 代理机构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葛青

  • 地址 法国拉韦里勒梅尼勒圣但尼

  • 入库时间 2023-12-17 00:20:5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07-13

    授权

    授权

  • 2014-06-1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60H1/00 申请日:2012050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5-1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技术领域是用于机动车辆的暖通和/或空调设施。

背景技术

机动车辆通常配备有冷却剂流体在其中循环的空调环路或冷却剂流体 回路。空调环路特别地包括冷却剂流体流动经过的压缩机、外部换热器、膨 胀单元(expansion unit)和蒸发器。

而且,在一些特别的布置中,空调环路还包括冷却剂流体流动经过的内 部空气冷却器,特别地内部冷凝器。在该配置中,蒸发器和内部空气冷却器 被安装在通常安放在车辆的乘客车厢中的暖通和/或空调设备的外壳内。该 外壳能够在内部空气流被分配到车辆的乘客车厢之前引导内部空气流。内部 空气流可以根据车辆使用者所需要的是热、冷或温和的。而且,外部换热器 通常布置在车辆的前面板上,以使车辆外部的空气流经过该外部换热器。

在该特别的配置中,空调环路可被用于各种运行模式中,特别地,用在 所谓的“冷却”模式和所谓的“加热”模式中。

在所谓的“冷却”模式中,冷却剂流体由压缩机循环并且传送到外部换热 器。外部换热器然后表现为冷凝器或气体冷却器,其中冷却剂流体由外部空 气流冷却。之后,冷却剂流体循环朝向膨胀单元,在膨胀单元中,冷却剂流 体在进入蒸发器之前经受压力减小。在蒸发器中,冷却剂流体由将要扩散到 乘客车厢中的内部空气流加热。内部空气流在经过蒸发器时以相应的方式冷 却,以降低车辆乘客车厢的温度。由于空调环路为闭合回路,因此冷却剂流 体之后返回到压缩机。

在所谓的“加热”模式中,冷却剂流体由压缩机循环并且传送到内部气体 冷却器。在内部气体冷却器中,冷却剂流体由在暖通和/或空调设备的外壳 中循环的内部空气流冷却。内部空气流在经过内部气体冷却器时以相应的方 式加热,以升高车辆乘客车厢的温度。之后,冷却剂流体循环朝向膨胀单元, 在膨胀单元中,冷却剂流体在进入外部换热器之前经受压力减小。外部换热 器继而表现为蒸发器,其中冷却剂流体由外部空气流加热。外部空气流因此 在经过外部换热器时被冷却。由于空调环路为闭合回路,因此冷却剂流体之 后返回到压缩机。

在冷天气条件下,即当外部空气的温度低时,需要所谓的“加热”模式。 在所谓的“加热”模式中,已知取用来自乘客车厢的空气流的一部分,其也被 称为再循环空气流,以构成内部空气流。事实上,与施加来确保来自外部的 空气流或外部空气流加热的热载荷相比较,施加来确保加热再循环空气流的 热载荷减小,因为来自乘客车厢的再循环空气流的温度高于外部空气流的温 度。因此,由空调环路运行的热动力学循环需要较少的能量来加热来自乘客 车厢的再循环空气流。该类型的配置通过闭合暖通和/或空调设备的外壳的 用于外部空气流的空气入口或外部空气入口,并且打开暖通和/或空调设备 的外壳的用于再循环空气流的空气入口或再循环空气入口来获得。

但是,暖通和/或空调设备的外壳的该类型的配置具有缺陷。实际上, 在所谓的“加热”模式中,因为存在使乘客车厢窗户起雾的风险,因此不可能 仅使用再循环空气流。实际上,乘客车厢中乘客的存在促使再循环空气流充 入水分,在使用一定次数后,该水分只要在车辆外部温度使得其可能达到露 点时就冷凝在窗户上。

虽然期望通过最大化所用的再循环空气流的量来减轻空调环路的热载 荷,但是清楚的是,再循环空气流的残余相对湿度限制这样的使用。在该情 形下,已知以所谓的“冷却”模式激活空调环路,以通过经过蒸发器使再循环 空气流除湿和冷却。

但是,所谓的“冷却”模式导致内部空气流的温度降低,该内部空气流通 过许可再循环空气流进入暖通和/或空调设备的外壳体中形成。这因此在将 内部空气流分配到乘客车厢中之前,施加将内部空气流加热到使车辆乘客舒 适的可接受水平所需的另外的能量供给。总的来说,因此存在之前用于冷却 和干燥内部空气流的能量消耗,以及用于加热内部空气流的另外的能量消 耗。

而且,在所谓的“加热”模式中,空调环路可布置为使暖通和/或空调设 备的外壳容纳两个换热器,所述两个换热器用作用于加热内部空气流的构 件。现在,对于一些冷却剂流体,特别是对于超临界冷却剂流体,例如被称 为R744A或CO2的冷却剂流体,则热载荷可被减小。但是,通过减小热载 荷获得的益处由于空调环路的降低的性能而有所丧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因此是通过管理暖通和/或空调设备,从而一方面干燥来 自乘客车厢的内部空气流,另一方面,允许外部空气流进入而不使外部空气 流经过蒸发器,以克服上面所述的缺陷。

这避免车辆乘客车厢的窗户上起雾。而且,该布置使得可能限制加热空 气流所需的能量消耗。

因此遵循空调环路的热载荷的限制。该限制对于限制空气流中提取的热 量而不使空调环路的性能系数变差特别有利。

本发明的主题因此是用于机动车辆乘客车厢的暖通和/或空调设备,其 包括外壳,外壳包括第一空气入口和第二空气入口。该外壳引导来自第一空 气入口和/或第二空气入口的内部空气流,并且容纳至少第一换热器。

外壳更特别地包括空气循环通道,该空气循环通道引导外壳中的内部空 气流,以使其绕过第一换热器,并且包括空气入口管道,该空气入口管道引 导外壳中的内部空气流经过第一换热器。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空气循环通道包括连接到第一空气入口的第 一进口。该进口和第一空气入口有利地位于相同的平面中。

同样,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第一空气入口适于接收来自乘客车厢 外部的外部空气流,并且第二空气入口适于接收来自乘客车厢内部的再循环 空气流。

因此清楚的是,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空气循环通道传送通过第一 空气入口引入外壳以及来自乘客车厢外部的外部空气流。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空气循环通道包括连接到第二空气入口的进 口。该进口和第二空气入口有利地位于相同的平面中。

同样,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第一空气入口适于接收来自乘客车厢 外部的外部空气流,并且第二空气入口适于接收来自乘客车厢内部的再循环 空气流。

因此清楚的是,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空气循环通道传送通过第二 空气入口引入外壳中并且来自乘客车厢内部的再循环空气流。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的特征,空气循环通道中的内部空气流的循环通过第 一空气入口折片控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空气循环管道中的来自第一空气入口和/或 第二空气入口的内部空气流的循环通过第二内部折片控制。

该外壳有利地包括安装在空气循环通道和空气入口管道之间的内壁,以 将内部空气流分为被引导朝向空气入口管道经过第一换热器的第一空气流 和被空气循环通道引导且绕过第一换热器的第二空气流。

更特别地,内壁从第一空气入口和/或第二空气入口延伸远至外壳内的 相对于外壳中的内部空气流的流动方向在第一换热器下游侧的空间。

因而当空气循环通道传送来自乘客车厢外部的外部空气流时,内壁延伸 远至第一空气入口,并且当空气循环通道传送来自乘客车厢内部的再循环空 气流时,内壁延伸远至第二入口。

根据本发明的暖通和/或空调设备还有利地包括另外的加热装置,该加 热装置相对于外壳内部的内部空气流的流动方向布置在第一换热器的上游 侧。另外的加热装置在第一换热器的上游的该类型的布置使得可能防止第一 换热器结冰的所有风险(特别是当经过其的内部空气流的温度较低,特别地 低于0℃时),并且具有较高的水分含量。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特征,第一换热器安装在电风扇的沿外壳中的内部 空气流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所述电风扇适于使外壳中的内部空气流运动。

更准确地,空气循环通道终止在电风扇的上游侧。换句话说,由空气循 环通道实现的旁路限于第一换热器。

以补充的方式,外壳容纳至少一个第二换热器,该至少一个第二换热器 安装在相对于外壳中的内部空气流的方向的电风扇的下游侧。

本发明还覆盖机动车辆乘客车厢的暖通和/或空调设施,一方面包括空 调环路,冷却剂流体经过该空调环路,该空调环路包括至少压缩机、第一膨 胀单元、外部换热器和第一换热器,并且另一方面包括上面限定的暖通和/ 或空调设备。

以补充的方式,空调环路包括第二换热器,其安装在暖通和/或空调设 备的外壳中。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空调环路包括第二膨胀单元。空调环 路可任选地包括内部换热器,该内部换热器适于提供高温下的冷却剂流体和 低温下的冷却剂流体之间的热交换。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引导空气流以使其进入暖通和/或空调设备从而在其中被加热而没有经 过第一换热器的可能;

减轻所谓的“加热”模式中使用的空调环路的热载荷,同时避免车辆窗 户起雾的风险的可能;

精确控制循环经过第一换热器以及绕过第一换热器的空气流的量,以实 现空调环路的消耗和乘客车厢中起雾的风险之间的理想折衷的可能;

通过使得在冬季条件下加速乘客车厢的温度升高,提高乘客舒适性;和

降低用于提供加热功能的空调环路的部件的重量、尺寸和成本的可能。 附图说明

在阅读下面的详细描述,考虑以说明方式提供并且以非限制性示例方式 以及参照附图给出的实施例时,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并且其他特征和优点 将变得更明显,附图可用于增加对本发明的理解以及说明本发明怎样实施, 并且在适当的情况下,有助于其限定;附图中:

图1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暖通和/或空调设备,和

图2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暖通和/或空调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按照惯例,术语“上游”和“下游”应相对于与其相关的流体循环方向解 释。

图1和图2显示了暖通和/或空调设备1,其适于被安放在机动车辆中, 用于在适当温度下分配内部空气流Fi。该内部空气流Fi根据车辆乘客的需 求可以是冷、热或温和的。

暖通和/或空调设备1包括外壳2,外壳2限定暖通和/或空调设备1的 壳体。外壳2因而形成壳体,该壳体优选由塑料制成,特别地通过装配多个 单独的部件形成。

外壳2在至少一个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之间引导内部空气流Fi。更具体 地,内部空气流Fi由成任何比例的外部空气流Fe和/再循环空气流Fr的混 合物构成。

通过限定,外部空气流Fe为从车辆乘客车厢的外部取用的空气流,并 且再循环空气流Fr为从车辆乘客车厢内部取用的空气流。

为此,外壳2包括至少第一空气入口3和第二空气入口4,其适于许可 外部空气流Fe和/或再循环空气流Fr进入。

第一空气入口3和第二空气入口4可通过控制器件完全或部分打开或 关闭,以允许以各种比例许可外部空气流Fe和/或再循环空气流Fr进入。

根据第一选择,第一空气入口3和第二空气入口4为使得外壳2仅接收 外部空气流Fe。根据第二选择,第一空气入口3和第二空气入口4为使得 外壳2仅接收再循环空气流Fr。根据其他示例,第一空气入口3和第二空气 入口4使得外壳2以各种比例接收外部空气流Fe和再循环空气流Fr。

因此清楚的是,第一空气入口3和第二空气入口4每一个接收来自单独 源的空气流。

外壳2还用作用于空调环路的用来对内部空气流Fi实施热处理的各个 部件的机械支撑。例如,外壳2容纳安装在暖通和/或空调设备1的外壳2 中以使内部空气流Fi经过其的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6。

安装在暖通和/或空调设备1的外壳2中的空调环路的各个部件(特别 是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6)允许内部空气流Fi的空气热力学参数改 变,以使其被调控为适应车辆的乘客所需的舒适参数。

第一换热器5优选地与第二换热器6优选分开,至少在考虑在外壳2内 部的其部件的情况下。

根据第一实施例,第一换热器5的功能是冷却经过其的内部空气流Fi。 换句话说,第一换热器5用作蒸发器。

第一换热器5用于所谓的“冷却”运行模式中,在该运行模式中,内部空 气流Fi在其被分配到乘客车厢中之前被冷却,以降低车辆的乘客车厢的温 度,特别是在外部温度高,即热季节时期期间。

第一换热器5也被用于所谓的“除雾”运行模式中,在该运行模式中,内 部空气流Fi在其被分配到乘客车厢中之前被干燥,特别地避免使乘客车厢 的窗户起雾。在所谓的“除雾”运行模式中,内部空气流Fi优选地在其由第 一换热器5冷却时被第一换热器5干燥。

根据第一实施例,第二换热器6的功能是加热经过其的内部空气流Fi。 换句话说,第二换热器6用作散热器。

第二换热器6用于所谓的“加热”运行模式中,在该运行模式中,内部空 气流Fi在其被分配到乘客车厢中之前被加热,以升高车辆的乘客车厢的温 度,特别是在外部温度低,即冷季节时期期间。

第二换热器6也被用于所谓的“除雾”运行模式中,在该运行模式中,内 部空气流Fi由第一换热器5干燥,并且在其被分配到乘客车厢中之前,由 第二换热器6加热。该类型的布置允许提供加热的乘客车厢,而不造成乘客 车厢的窗户起雾。

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6可分别为冷却剂流体/空气类型的换热 器,例如允许在空调环路中循环的冷却剂流体和被引导在外壳2中的内部空 气流Fi之间的热交换。

替代地,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6可分别为换热流体/空气类型的 换热器,例如允许换热流体和被引导在外壳2中的内部空气流Fi之间的热 交换。

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6的又一替代形式为分别为冷却剂流体/ 换热流体类型的换热器,例如允许在空调环路中循环的冷却剂流体和被引导 在外壳2中的内部空气流Fi之间通过换热流体的热交换。

具体地,换热流体/空气类型的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6可分别为 辅环路的一部分,换热流体在该辅环路中循环,以提供暖通和/或空调设备 1的空调环路和外壳2中循环的内部空气流Fi之间的热传递功能。

替代地,换热流体-空气类型的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6可分别为 换热回路的一部分,该换热回路包括热源(例如加热装置,特别地,电加热 装置、发动机(特别地内燃发动机)、电池等)或冷源。换热流体在换热回 路中循环,以提供在热源或冷源和在暖通和/或空调设备1的外壳2中循环 的内部空气流Fi之间的热传递功能。

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6优选地与空调环路换热,所述空调环路允 许冷却剂流体根据特定热动力性循环的循环。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6 因此适于在内部空气流Fi中消散在空调环路中的热动力学循环过程中产生 的正或负热流。

第一换热器5安装在外壳2中的空气入口管道23中。更具体地,空气 入口管道23被相对于外壳2中的内部空气流Fi的流动方向布置在第一空气 入口3和第二空气入口4的下游侧。因此,空气入口管道23适于引导包括 外部空气流Fe和/或再循环空气流Fr的内部空气流Fi。因此,根据第一空 气入口3和第二空气入口4的控制器件的配置,第一换热器5因此使外部空 气流Fe或再循环空气流Fr或外部空气流Fe和再循环空气流Fr的混合物经 过其。

根据本发明,空气入口管道23由外壳2的外壁13和布置在外壳2中的 内壁14限定。内壁14布置在外壳2中,以占有外壳2的内部体积的一部分。 内壁14因此还与外壳2的外壁13一起限定空气循环通道24。

外壳2因而配置为使得内壁14在空气循环通道24和空气入口管道23 之间。内壁14有利地在空气入口管道23中的第一换热器5和空气循环通道 24之间。

内壁14优选地从第一空气入口3延伸,以将通过第一空气入口3进入 的空气流分为第一空气流和第二空气流,第一空气流被引导朝向空气入口管 道23经过第一换热器5,第二空气流被空气循环通道24引导,并且绕过第 一换热器5。

外壳2还包括第一空气输送通道9和第二空气输送通道10。第一空气 输送通道9和第二空气输送通道10优选地相对于外壳2中的内部空气流Fi 的流动方向位于空气入口管道23和空气循环通道24的下游侧。

根据本发明,第一空气输送通道9容纳第二换热器6,且第二空气输送 通道10与第一空气输送通道9并联。

因此,内部空气流Fi通过第一空气输送通道9引导,以经过第二换热 器6,并且由第二空气输送通道10引导,以绕过第二换热器6。

外壳2还包括由例如至少一个混合折片形成的混合器件7。更具体地, 在图1中所示的实施例中,混合器件7包括在第一空气输送通道9中的第一 混合折片7a和在第二空气输送通道10中的第二混合折片7b。

混合器件7允许第一空气输送通道9和第二空气输送通道10中引导的 内部空气流Fi的校准。

根据第一替代实施例,第一换热器5为空调环路的蒸发器,并且第二换 热器6为空调环路的散热器或空气冷却器或冷凝器。根据该布置,第一空气 输送通道9为“热”空气通道,并且第二空气输送通道10为“冷”空气通道。

混合器件7采取不同的位置以校准第一空气输送通道9和第二空气输送 通道10中的内部空气流Fi。因此,在第一空气输送通道9的下游侧以及在 第二空气输送通道10中,内部空气流Fi由来自“热”空气通道和“冷”空气通 道的混合空气流形成。

在图1中所示的实施例中,图1中所示的第一混合折片7a和第二混合 折片7b的配置使得内部空气流Fi完全绕过第二换热器6。

外壳2中的内部空气流Fi由安装在外壳2中的电风扇8运动。更具体 地,电风扇8使在外壳2中循环的内部空气流Fi运动。换句话说,电风扇 布置在外壳2中,以循环来自乘客车厢外部,或外部空气流Fe,和/或来自 乘客车厢内部或再循环空气流Fr的内部空气流Fi。

电风扇8包括电机8a,电机8a通过轴8c驱动风扇8b的旋转。

在图1的非限制性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5布置在外壳2内部,在空气 入口管道23和空气循环通道24的相对于外壳2中的内部空气流Fi的流动 方向的上游侧。因此,电风扇8抽吸已经经过第一换热器5的来自空气入口 管道23和/或空气循环通道24的内部空气流Fi。

而且,在图1的非限制性实施例中,第二换热器6安装在相对于外壳2 中内部空气流Fi的流动方向的电风扇8的下游侧。电风扇8因此推进内部 空气流Fi朝向第二换热器6。电风扇8因而从内部空气流Fi的角度看设置 在外壳2中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6之间。

根据本发明,布置在外壳2内部的内壁14限定外壳2内的隔壁,以使 得其可能引导空气入口管道23中的内部空气流Fi来经过第一换热器5或引 导空气循环通道24中的内部空气流Fi来绕过第一换热器5。

如上所述,内壁14从第一换热器5延伸远至第一空气入口3。因此, 第一空气入口3被分割为连接到空气循环通道24的第一空气进口15和连接 到空气入口管道23的第二空气进口16。

空气循环通道24在其一个端部处具有第一空气进口15,该第一空气进 口15由外壳2的延伸在外壁13和内壁14之间的敞开部分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空气进口15和第一空气入口3共面。同样,第 二空气进口16和第一空气入口3共面。

替代地,本发明还覆盖其中第一进口15和第一空气入口3布置在由外 壁13的一部分连接的两个分立的平面中。同样,第二空气进口16和第一空 气入口3布置在由外壁13的一部分连接的两个分立的平面中。

暖通和/或空调设备1的外壳2还包括控制器件,用于允许或阻止空气 流经过第一空气入口3和第二空气入口4的循环。

在图1中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空气入口3和/或第二空气入口4与第 一换热器5经由空气入口管道23连通。换句话说,第一换热器5可能已经 使再循环空气流、外部空气流或再循环空气流Fr和外部空气流Fe的混合物 经过其。

再循环空气流Fr和外部空气流Fe由设置在外壳2中的第一空气入口折 片17混合。第一空气入口折片17控制传送朝向第一换热器5的再循环空气 流Fr和外部空气流Fe的比例。在图1的实施例中,第一空气入口折片17 为所谓的“鼓”折片。但是,本发明覆盖其他折片类型,特别地,所谓的“旗” 折片,所谓的“蝶形”折片等。

第一空气入口折片17被以连续线图示在第一极限位置中,在该第一极 限位置中,其闭合第一空气入口3的第二空气进口16,并且打开第二空气 入口4。第一空气入口折片17的第二极限位置被以虚线图示。在第二极限 位置中,第一空气入口折片17打开第一空气入口3的第二空气进口16,并 且关闭第二空气入口4。但是,第一空气入口折片17还可采用在第一极限 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以允许外部空气流Fe和再循环空气 流Fr进入空气入口管道23中。

而且,外壳2还包括第二空气入口折片18,用于控制空气流进入空气 循环通道24中。根据图1的实施例,第二空气入口折片18为所谓的“鼓” 折片。但是,本发明覆盖其他类型的折片,特别地,所谓的“旗”折片,所 谓的“蝶形”折片等。

第二空气入口折片18有利地与第一空气进口15对齐布置,即紧接着布 置在空气循环通道24的进入处。

在图1的实施例中,第二空气入口折片18为所谓的“鼓”折片,内壁 14有利地具有与第二空气入口折片18的形状互补的圆形形状。内壁14的 圆形形状在第二空气入口折片18允许空气流进入空气循环通道24中时,限 定第二空气入口折片18的分离区域。

第二空气入口折片18以连续线图示在第一极限位置中,在该第一极限 位置中,其打开第一空气入口3的第一空气进口15。第二空气入口折片18 的第二极限位置以虚线图示。在第二极限位置中,第二空气入口折片18关 闭第一空气入口3的第一空气进口15。但是,第二空气入口折片18也可采 用在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以校准进入空气循环通 道24中的空气流。

而且,根据一个特别的替代形式,第三空气入口折片20可布置在暖通 和/或空调设备1的外壳2内部,以能够调节外部空气流Fe和/或再循环空气 流Fr。

最后,根据本发明,暖通和/或空调设备1的外壳2可任选地包括另外 的加热装置19。另外的加热装置19优选地被安装在第一换热器5的相对于 外壳2中的内部空气流Fi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例如,另外的加热装置19 位于与第一换热器5位于其中的平面平行的平面中。

特别地,该另外的加热装置19为电散热器,例如PTC(正温度系数) 电散热器,例如由车辆电源网络供电。车辆电源网络的电压可以是12伏, 但是其有利地在80伏特和600伏特之间,以驱动电散热器。

该另外的加热装置19向内部空气流Fi增加防止第一换热器5结冰所需 的热。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第一空气入口3允许外部空气流Fe进入, 并且第二空气入口4允许再循环空气流Fr进入。该类型的配置显示在图1 中。

根据图1的实施例,第一空气入口折片17防止外部空气流Fe进入外壳 2以经过第一换热器5,同时允许空气入口管道23中的再循环空气流Fr全 部进入第一换热器5。在该配置中,第二空气入口折片18允许外部空气流 Fe进入外壳2中。外部空气流Fe被引导在空气循环通道24中。

之后,内部空气流Fi由电风扇8抽吸。内部空气流Fi继而被朝向外壳 2的容纳第二换热器6的部分推进。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第一空气入口3允许再循环空气流Fr进入, 并且第二空气入口4允许外部空气流Fe进入。该类型的配置显示在图2中。

将要进行的图2的描述相对于图1的第一实施例描述了区别。该后文进 行的描述将因此参照相似的元件或部件。图2中,与图1相同的元件具有相 同的附图标记。除非另外声明,图1和图2的相同的元件因此具有相同的技 术特征,并且根据相同的运行模式运行。

与本发明图1的实施例相同,再循环空气流Fr和外部空气流Fe的源是 分立的。

在图2的实施例中,第一空气入口3适于接收来自车辆的乘客车厢内部 的再循环空气流Fr,而第二空气入口4适于接收来自车辆的乘客车厢外部的 外部空气流Fe。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旁路第一换热器5的第一循环通道24已经 使完全来自乘客车厢内部的再循环空气流Fr经过其。

另一方面,在空气入口管道23中,第一换热器5适于接收再循环空气 流Fr或外部空气流Fe或再循环空气流Fr和外部空气流Fe的混合物。

另外或可替代地,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在所谓的“加热”模式中, 第一换热器5的功能为加热内部空气流Fi。为此,第一换热器5用作用于预 加热内空气流Fi的散热器。第二换热器6则提供另外的加热。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具有混合内部空气流Fi的源的优点。于是存在, 一方面,再循环空气流Fr和第二换热器6之间的热交换,以及另一方面, 再循环空气流和/或外部空气流Fe和第一换热器5之间的热交换。

该类型的布置能够使空调环路的高性能系数保持在所谓的“加热”模式 中。

本发明还包括这样的事实:暖通和/或空调设备1与空调环路(未示出) 结合,冷却剂流体经过所述空调环路,并且所述空调环路被安装在机动车上, 以形成用于乘客车厢的热力学调控的系统。

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6因而为空调环路的部件:

当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6为冷却剂流体/空气类型的换热器,允 许在空调环路中循环的冷却剂流体和被引导在外壳2中的内部空气流Fi之 间的热交换时,被称为“直接”的,或

当第一换热器5和/或第二换热器6为冷却剂流体/换热流体类型的换热 器,其通过换热流体允许在空调环路中循环的冷却剂流体和被引导在外壳2 中的内部空气流Fi的热交换时,被称为“间接”的。

为此,空调环路特别地沿冷却剂流体的流动方向包括压缩机、第二换热 器6、第一膨胀单元、第一换热器5、可选的第二膨胀单元和外部换热器, 所述外部换热器适于提供冷却剂流体和外部空气流Fe之间的热交换。

另外,空调环路还包括适于提供高温下的冷却剂流体和低温下的冷却剂 流体之间的热交换,所述内部换热器可在其与蓄压器(accumulator)结合时 形成模块。

该类型的空调环路适于至少以所谓的“加热模式”、所谓的“冷却”模 式和/或所谓的“除雾”模式运行。

例如,在所谓的“加热”模式中,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6处于相 同的冷却剂流体压力水平下,因为第一膨胀单元不产生任何的压力降低。该 类型的空调循环配置特别适用于本发明的图2中所示的实施例。

在所谓的“冷却”模式和所谓的“除雾”模式中,第一膨胀单元降低第 二换热器6下游侧以及第一换热器5上游侧的冷却剂压力。第一换热器5于 是表现为蒸发器。该类型的空调环路配置特别适用于图1中所示的本发明的 第一实施例。

本发明还涉及暖通和/或空调装置,其包括上面所述的空调环路以及暖 通和/或空调设备。

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面仅以示例方式描述的实施例。其包括本领域技 术人员可想到的在本发明范围内的多种修改形式、替代形式和其他变形形 式,特别是上面单独或组合描述的各种实施例的所有组合。

特别地,本发明特别地覆盖用于机动车辆乘客车厢的暖通和/或空调设 备1,包括引导内部空气流Fi并且容纳至少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6的 外壳2。外壳2包括第一空气入口3和第二空气入口4。而且,根据该实施 例,外壳2包括第一空气循环通道和第二空气循环通道,所述第一空气循环 通道适于引导外部空气流Fe,以使其经过第一换热器5,所述第二空气循环 通道适于引导再循环空气流Fr,以使其绕过第一换热器5。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