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桥梁加宽用新旧桥连接加固构造

一种桥梁加宽用新旧桥连接加固构造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桥梁加宽用新旧桥连接加固构造,包括布设在待加宽承重梁的边梁一侧的加宽梁片,加宽梁片上翼缘板与边梁上翼缘板相接,加宽梁片的上翼缘板内侧为与边梁上翼缘板相接的翼缘板连接接头,翼缘板连接接头与边梁的上翼缘板之间通过多列拉杆紧固连接为一体且二者之间的连接缝为Z字形接缝,Z字形接缝包括上部接缝、下部接缝和中部接缝,上部接缝和下部接缝均呈竖直向布设,中部接缝为倾斜向接缝,上部接缝和中部接缝内均填有细石混凝土填充层。本发明结构简单、造价低、受力合理且施工方便、使用效果好,能解决现有加固方法存在的造价高、旧桥边梁与加宽梁片之间的衔接不稳定、加宽后承重梁的整体性较差等问题。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86668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06-1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长安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410125846.8

  • 申请日2014-03-30

  • 分类号E01D19/06;E01D22/00;

  • 代理机构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景丽娜

  • 地址 710064 陕西省西安市南二环中段33号

  • 入库时间 2024-02-19 23:54:0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3-10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E01D19/06 专利号:ZL2014101258468 申请日:20140330 授权公告日:20151230

    专利权的终止

  • 2015-12-30

    授权

    授权

  • 2014-07-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E01D19/06 申请日:20140330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6-1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桥梁加宽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桥梁加宽用新旧桥连 接加固构造。

背景技术

现有的很多桥梁都面临着加宽的需要,而一些旧桥特别是带有翼缘板 的旧桥,由于边梁外面悬臂翼缘是上部受力,受力钢筋都配置在翼缘上部。 而旧桥加宽后,旧桥的边梁变成了中梁,因而边梁翼缘的受力情况发生改 变。现如今,桥梁加宽后对边梁与加宽梁片进行加固时,所采用的加固方 法主要是在旧桥的边梁翼缘下部焊接钢板,但是这种加固方法存在浪费钢 材、造价高昂等缺陷,并且与新桥(即加宽梁片)之间的衔接不稳定,整 体性不好。因而,现如今缺少一种结构简单、造价低、受力合理且施工方 便、使用效果好的桥梁加宽用新旧桥连接加固构造,能有效解决现有加固 方法存在的造价高、旧桥边梁与加宽梁片之间的衔接不稳定、加宽后承重 梁的整体性较差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 种桥梁加宽用新旧桥连接加固构造,其结构简单、造价低、受力合理且施 工方便、使用效果好,能解决现有加固方法存在的造价高、旧桥边梁与加 宽梁片之间的衔接不稳定、加宽后承重梁的整体性较差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桥梁加宽用新旧 桥连接加固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布设在待加宽承重梁的边梁一侧的加 宽梁片,所述加宽梁片沿待加宽承重梁的纵桥向方向进行布设,所述加宽 梁片的上表面与所述待加宽承重梁的上表面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加 宽梁片的上翼缘板与所述边梁的上翼缘板相接,所述加宽梁片的上翼缘板 内侧为与边梁的上翼缘板相接的翼缘板连接接头,所述翼缘板连接接头与 边梁的上翼缘板之间通过多列拉杆紧固连接为一体,每列所述拉杆均包括 多个布设在同一直线上且呈竖直向布设的拉杆,多个所述拉杆沿待加宽承 重梁的纵桥向方向由前至后进行布设;所述翼缘板连接接头与边梁的上翼 缘板之间的连接缝为Z字形接缝,所述Z字形接缝包括上部接缝、位于所 述上部接缝下方的下部接缝和连接于所述上部接缝与所述下部接缝之间 的中部接缝,所述上部接缝和所述下部接缝均呈竖直向布设,所述中部接 缝为倾斜向接缝,所述上部接缝和所述中部接缝内均填有细石混凝土填充 层。

上述一种桥梁加宽用新旧桥连接加固构造,其特征是:所述上部接缝 的缝宽大于所述中部接缝的缝宽。

上述一种桥梁加宽用新旧桥连接加固构造,其特征是:所述翼缘板连 接接头内预埋有多道受力钢筋,多道所述受力钢筋均沿待加宽承重梁的纵 桥向方向进行布设且其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

上述一种桥梁加宽用新旧桥连接加固构造,其特征是:所述拉杆包括 螺纹钢筋和上下两个紧固件,两个所述紧固件均安装在所述螺纹钢筋上, 所述紧固件为锚具或紧固螺栓。

上述一种桥梁加宽用新旧桥连接加固构造,其特征是:所述上部接缝 的缝宽为3cm~5cm,所述中部接缝的缝宽为1.5cm~2.5cm。

上述一种桥梁加宽用新旧桥连接加固构造,其特征是:所述上部接缝 为翼缘板连接接头上部与边梁的上翼缘板之间的接缝,所述中部接缝为翼 缘板连接接头中部与边梁的上翼缘板之间的接缝,所述下部接缝为翼缘板 连接接头下部与边梁的上翼缘板之间的接缝,所述翼缘板连接接头下部与 边梁的上翼缘板紧贴。

上述一种桥梁加宽用新旧桥连接加固构造,其特征是:每列所述拉杆 中前后相邻两个所述拉杆之间的间距为15cm~25cm。

上述一种桥梁加宽用新旧桥连接加固构造,其特征是:多列所述拉杆 的数量为两列。

上述一种桥梁加宽用新旧桥连接加固构造,其特征是:所述翼缘板连 接接头的底面为水平面。

上述一种桥梁加宽用新旧桥连接加固构造,其特征是:多道所述受力 钢筋均布设在翼缘板连接接头下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投入成本较低,节约材料。

2、受力合理且施工简便,在加宽梁片上设置与待加固承重梁的边梁 上翼缘板结构相对应的翼缘板连接接头,该翼缘板连接接头与边梁上翼缘 板相扣合,并且将受力钢筋配置在翼缘板连接接头下部,使得加宽后承重 梁的受力非常合理;同时,在翼缘板连接接头与边梁上翼缘板之间预留空 隙,空隙中填充C50细石混凝土,纵向再用两列拉杆把新旧桥的上翼缘板 紧固连接起来。

3、使用效果好且实用价值高,旧桥边梁与加宽梁片之间衔接稳定, 加宽后承重梁的整体性好。

综上所述,本发明结构简单、造价低、受力合理且施工方便、使用效 果好,能有效解决现有加固方法存在的造价高、旧桥边梁与加宽梁片之间 的衔接不稳定、加宽后承重梁的整体性较差等问题。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加宽梁片;        1-1—翼缘板连接接头;       2—边梁;

3—拉杆;            4—细石混凝土填充层;       5—受力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布设在待加宽承重梁的边梁2一侧的加宽梁 片1,所述加宽梁片1沿待加宽承重梁的纵桥向方向进行布设,所述加宽 梁片1的上表面与所述待加宽承重梁的上表面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 加宽梁片1的上翼缘板与所述边梁2的上翼缘板相接,所述加宽梁片1的 上翼缘板内侧为与边梁2的上翼缘板相接的翼缘板连接接头1-1,所述翼 缘板连接接头1-1与边梁2的上翼缘板之间通过多列拉杆3紧固连接为一 体,每列所述拉杆3均包括多个布设在同一直线上且呈竖直向布设的拉杆 3,多个所述拉杆3沿待加宽承重梁的纵桥向方向由前至后进行布设。所 述翼缘板连接接头1-1与边梁2的上翼缘板之间的连接缝为Z字形接缝, 所述Z字形接缝包括上部接缝、位于所述上部接缝下方的下部接缝和连接 于所述上部接缝与所述下部接缝之间的中部接缝,所述上部接缝和所述下 部接缝均呈竖直向布设,所述中部接缝为倾斜向接缝,所述上部接缝和所 述中部接缝内均填有细石混凝土填充层4。

本实施例中,所述边梁2为箱梁。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部接缝的缝宽大于所述中部接缝的缝宽。

实际施工时,所述上部接缝的缝宽为3cm~5cm,所述中部接缝的缝宽 为1.5cm~2.5cm。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部接缝的缝宽为4cm,所述中部接缝的缝宽为2cm。 实际施工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对所述上部接缝和所述中部接缝的 缝宽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多列所述拉杆3的数量为两列。

实际布设安装时,每列所述拉杆3中前后相邻两个所述拉杆3之间的 间距为15cm~25cm。本实施例中,每列所述拉杆3中前后相邻两个所述拉 杆3之间的间距为20cm。实际施工时,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对前后相邻两 个所述拉杆3之间的间距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所述拉杆3包括螺纹钢筋和上下两个紧固件,两个所述 紧固件均安装在所述螺纹钢筋上,所述紧固件为锚具或紧固螺栓。

本实施例中,所述翼缘板连接接头1-1的底面为水平面。

本实施例中,所述翼缘板连接接头1-1内预埋有多道受力钢筋5,多 道所述受力钢筋5均沿待加宽承重梁的纵桥向方向进行布设且其均布设在 同一水平面上。实际施工时,多道所述受力钢筋5均布设在翼缘板连接接 头1-1下部。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部接缝为翼缘板连接接头1-1上部与边梁2的上 翼缘板之间的接缝,所述中部接缝为翼缘板连接接头1-1中部与边梁2的 上翼缘板之间的接缝,所述下部接缝为翼缘板连接接头1-1下部与边梁2 的上翼缘板之间的接缝,所述翼缘板连接接头1-1下部与边梁2的上翼缘 板紧贴。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 根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 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