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新癀片中药成分镇痛作用的机理研究方法

新癀片中药成分镇痛作用的机理研究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癀片中药成分镇痛作用的机理研究方法及一种包括新癀片的药物组合物,该机理研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配置新癀片样本和吲哚美辛样本,其重量比为95:2;建立活体醋酸扭体反应模型、活体足跖反应模型评价新癀片中药成分和吲哚美辛的药物治疗作用以及协同指数,建立纳诺酮阻断反应模型评估阻断对镇痛效果的影响;基于作用机理的研究,为了提高对镇痛的治疗效果,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由新癀片和酮洛酸氨丁三醇组成的镇痛组合物。该研究方法用于测定新癀片中药成分的镇痛作用机理,简单明朗,且可通过该药理研究的方法在已知的复方药中遴选可供应用的有效药物。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4-07-09

    授权

    授权

  • 2014-01-0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K49/00 申请日:201308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12-1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由新癀片和非甾体消炎镇痛药组成的镇痛药物组合物。 

背景技术

疼痛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后产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经常伴有恐惧、紧张不安等情绪活动。疼痛除了反应在感觉上的痛苦与情绪上的不安外,还可导致生理功能的紊乱,引起失眠,甚至能诱发休克而危及生命。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约30-50%的癌症患者会有中到重度疼痛,尤其是晚期癌症的患者,约75-95%会发生难以控制的慢性疼痛,其中45%的癌症患者的疼痛剧烈无法缓解,而骨癌痛是其中最常见的难治类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尽管WHO已经把癌痛治疗作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临床上常用的镇痛药一般分为两大类,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性镇痛药和作用于外周系统的非甾体消炎镇痛药(NSAID),中枢性镇痛药有很强的镇痛作用,但因其副作用大,尤其是易成瘾性而限制了其应用。非甾体消炎镇痛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的药物,是治疗疼痛的基本药物,镇痛作用弱于前者,但副作用相对小,在治疗轻度及中等程度疼痛中被认为是一线首选药物。故现有的临床实践中多主张将非甾体抗炎药与阿片类联合使用用于镇痛。目前非甾体抗炎药与阿片类联合镇痛的研究热点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对乙酰基氨基酚与曲马多的复方制剂-氨酚曲马多片,此药于2001年被FDA批准在美国首先上市。但是急性或蓄积性过量的对乙酰氨基酚则会导致严重的肝损伤,并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肝衰竭。在美国和英国,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是肝损伤最常见的原因,其不良反应及不合理应用已备受关注。随着临床实践的丰富,人们逐渐意识到非甾体抗炎类药物与阿片类药物长期使用可引起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和有成瘾性。 

中成药在治疗疼痛方面积累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其毒副作用小以及 综合治疗的治疗优势更是为广大患者和医学工作者所称道。新癀片主要成分为西药成分吲哚美辛及中药成分肿节风、三七、人工牛黄、猪胆粉、肖梵天花、珍珠层粉、水牛角浓缩粉、红曲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临床用于热毒瘀血所致的咽喉肿痛、牙痛、痹痛、胁痛、黄疸、无名肿毒等症。其西药组分吲哚美辛为常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长期以来,由于缺少适宜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深入研究,新癀片的中药成分的镇痛作用机理不明朗。 

现有技术显示新癀片具有一定的镇痛和缓解发热的作用,但对重度疼痛镇痛作用不够强,因此更期待新癀片新适应症的扩展以及效果更好的新癀片处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癀片中药成分的机理研究方法,其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S1.分别配置新癀片样本和吲哚美辛样本,其重量比为95:2; 

S2.通过活体醋酸扭体反应动物模型评估新癀片中药成分和吲哚美辛的镇痛作用效果,设置模型组、吲哚美辛治疗组、新癀片治疗组,以平均扭体次数为指标计算吲哚美辛及新癀片的镇痛作用效果:并就该镇痛的作用效果根据金正均法计算新癀片中药成分与吲哚美辛的协同指数P1,根据协同指数P1和新癀片治疗组、吲哚美辛治疗组的镇痛的作用效果确定新癀片中药成分的镇痛治疗效果; 

S3.建立活体足跖反应模型,评估新癀片中药成分和吲哚美辛分别对中枢镇痛和外周镇痛的作用效果:设置模型组、吲哚美辛治疗组、新癀片治疗组,以不同时间段足跖反应次数为指标计算吲哚美辛对中枢及外周镇痛的作用效果:并就该镇痛的作用效果根据金正均法计算新癀片中药成分与吲哚美辛的协同指数P2,根据协同指数P2和新癀片治疗组、吲哚美辛治疗组的镇痛作用效果确定新癀片中药成分对中枢镇痛的治疗效果; 

S4.建立纳诺酮阻断反应模型,评估新癀片中药成分和吲哚美辛分别对纳诺酮阻断后镇痛的作用效果; 

S5.与X药物组成新的镇痛组合物,需满足新癀片中药成分与X药物的在中枢镇痛方面协同指数PX1>P1,在外周镇痛方面协同指数PX2>P1。 

其中,所述的活体醋酸扭体反应模型的建立方法为:取活体样本三组,其中两组按步骤S1的重量比分别灌喂新癀片及吲哚美辛,另一组灌喂去离子水,给药40~ 60分钟后,为三组活体样本注射冰醋酸溶液,第二个10分钟内用计数器记录三组活体样本的扭体次数; 

所述的活体足跖反应模型的建立方法为:取活体样本三组,其中两组按步骤S1的重量比分别灌喂新癀片及吲哚美辛,另一组灌喂去离子水,给药40~60分钟后,为三组活体样本足趾皮下注射甲醛溶液,5分钟内及10~60分钟内统计两组活体样本舔足、抖足、抬足次数; 

所述纳诺酮阻断反应模型的建立方法为:取活体样本五组,为第一组与第二组活体样本腹腔注射5mg/kg的纳诺酮,注射后为第一组、第三组灌喂等剂量新癀片,第四组灌喂步骤1比例的吲哚美辛,第五组灌喂去离子水,给药后40~60分钟后为五组活体样本注射冰醋酸溶液,第二个10分钟内用计数器记录三组活体样本的扭体次数。 

上述所述机理研究方法所研究的机理包括新癀片中药成分及吲哚美辛的镇痛作用以及二者组合后的增效作用;新癀片中药成分及吲哚美辛的中枢镇痛作用及外周镇痛作用效果,推论其区别原因;纳诺酮阻断对新癀片中的中药成分的中枢镇痛作用影响;新的镇痛组合物的中枢镇痛作用和外周镇痛作用。 

上述所述机理研究方法中协同指数采用金正均q值法进行判定,q值由以下的公式求得:q=PA+B/(PA+PB-PA×PB)。式中PA、PB和PA+B分别为A药组、B药组和两药联用组治疗率。q<1说明两药合用后产生拮抗作用;q>1,说明两药合用后产生协同作用,q=1说明两药合用后产生相加作用。 

上述所述机理研究方法中,冰醋酸溶液的质量浓度为0.67%;甲醛溶液的质量浓度为5%;活体样本为ICR种小鼠或SD种大鼠。 

基于上述机理研究方法可以探明下述机理,新癀片具有中枢镇痛作用和外周镇痛作用,新癀片中药成分发挥了中枢镇痛作用。其中中药成分和吲哚美辛在外周镇痛方面协同效果不明显。具体如下:1)新癀片具有外周镇痛和中枢镇痛作用,其中发挥外周镇痛作用的主要为吲哚美辛,发挥中枢镇痛作用的主要为新癀片中的中药成分;2)不管是外周镇痛还是中枢镇痛作用,新癀片的镇痛效果均强于吲哚美辛,新癀片中药成分是新癀片镇痛作用强于同等剂量吲哚美辛的原因之一。3)新癀片的 中枢镇痛效果要强于其外周镇痛效果。4)就新癀片中药成分和吲哚美辛在中枢镇痛和外周镇痛的协同指数来看,两者在中枢镇痛方面协同作用更为明显,在外周镇痛方面协同作用较差或体现弱拮抗作用。5)新癀片一部分镇痛作用被纳诺酮阻断,新癀片镇痛作用仍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与新癀片中药成份具有中枢镇痛作用相关。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镇痛具有协同作用的药物组合物,该药物组合物的药物活性成分由新癀片和非甾体消炎镇痛药(NSAID)组成。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新癀片和非甾体消炎镇痛药的重量比优选0.1~100:1,进一步优选为10~20:1,更优选为16:1。所述非甾体消炎镇痛药(NSAID)选自酮洛酸氨丁三醇、布洛芬或阿司匹林中的一种,优选为酮洛酸氨丁三醇。 

所述新癀片可以通过商业渠道获得,例如,购自厦门中药厂。 

本发明的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是指各组分组合后的生物学效应,与基于单独使用单个组分时期望产生给定的生物学效应所要求的含量相比,上述组合物能够通过使用更少量的组分而取得该生物学效应,也就是说组合物的活性明显高于单个组分的叠加效应,即药物之间产生了协同作用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含有上述药物组合物的药物制剂,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可以根据需要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备成合适的药物制剂用于疼痛治疗,如口服制剂、注射制剂等。 

所述药物制剂优选为口服制剂,所述口服制剂选自片剂、胶囊、缓释片剂、丸剂、颗粒剂、分散片、散剂。所述口服制剂所选用的辅料选自淀粉、预胶化淀粉、淀粉浆、β-环糊精、卡波姆、微晶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钙、聚乙二醇(PEG)、羧甲基纤维素钠、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甘露醇、十二烷基硫酸钠、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乳糖、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硬脂酸镁、滑石粉、微粉硅胶、阿斯巴甜、甜橙香精、碳酸氢钠、碳酸钠、肠溶包衣粉中的一种或几种。 

上述制剂的所用辅料及制备方法均可采用其常规的辅料和制备方法制得。本发明所涉及的新癀片在制剂制备过程中原料为粉末形式,其制备方法可采用多种方式,可以是将市售新癀片剂粉碎后与其他活性成分及辅料混合。上述药物制剂中,每一制剂单位中含有新癀片的含量为50mg~500mg,酮洛酸氨丁三醇的含量为5mg~50mg。作为本发明所优选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每一制剂单位中含有新癀片的含量为 160mg,酮洛酸氨丁三醇的含量为10mg。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药物组合物的用途,即该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治疗疼痛药物中的应用。所述疼痛优选为癌症导致的疼痛。 

上述所述的医药用途中,根据动物病情以及用药部位可以将上述药物组合物制备成合适的药物制剂以方便用药,对于本发明镇痛的药物组合物的给药时间和给药次数需要根据病情的具体诊断结果而定,这在本领域技术人员掌握的技术范围之内。例如,将对小鼠镇痛的治疗方案应用于人身上,所有药物对人的有效剂量可以通过该药物对小鼠的有效剂量进行换算,这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在治疗疼痛方面具有如下突出的优势: 

(1)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模型及热板致痛小鼠模型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并且表现出了很好的协同作用,镇痛效果强。 

(2)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含有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和新癀片,二者联合用药在具有协同作用的同时,明显降低二者用量,从而显著降低毒副作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3)本发明药物组合物以固定组合的形式治疗疼痛,与同时服用单药相比,起效时间更为迅速,作用时间更为持久,从而使得药物的治疗效果更为优异,明显提高了患者的顺应性和依从性。 

(4)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含有新癀片和非甾体消炎镇痛药,二者镇痛效果好、用药安全性高,联合用药也展现出良好的用药安全性,适合长期应用,提示该药物可开发成为可供长期服用的镇痛药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来举例说明本发明。需要指出的是,以下说明仅仅是对本发明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举例说明,并非对这些技术方案的任何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所附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内容为准。 

实施例1新癀片和酮洛酸氨丁三醇的组合物对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次数的影响 

1.动物分组及给药 

雄性ICR小鼠70只,(20±2)g,按体重随机分组,每组10只,各组分别通过灌胃 给予治疗药物。将新癀片、酮洛酸氨丁三醇片、氨酚曲马多片分别用生理盐水配制成混悬液,然后按照剂量设定,各给药组灌胃给药;模型组灌胃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 

2.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 

小鼠腹腔注射醋酸,引起腹腔深部大面积而较持久的疼痛刺激,致使小鼠产生扭体反应。各剂量组给药1h后,腹腔注射0.7%醋酸生理盐水溶液0.1ml/10g,记录自注射醋酸致痛后每只小鼠在20min内出现的扭体反应次数,计算各给药组的扭体抑制率。 

扭体抑制率=[(对照组扭体次数-药物组扭体次数)/对照组扭体次数]×100% 

实验数据以表示,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协同作用计算方法:采用金正均q值法进行判定,q值由以下的公式求得:q=PA+B/(PA+PB-PA×PB)。式中PA、PB和PA+B分别为A药组、B药组和两药联用组治疗率。q<1说明两药合用后产生拮抗作用;q>1,说明两药合用后产生协同作用,q=1说明两药合用后产生相加作用。 

3.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见表1 

表1新癀片酮洛酸氨丁三醇组合物对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次数的影响 

与模型组比较,**P<0.01;与新癀片组比较,&&P<0.01; 

与酮洛酸氨丁三醇组比较,$$P<0.01;与氨酚曲马多组比较,##P<0.01。 

由表1所示的实验结果可知,各组合物治疗组中新癀片和酮洛酸氨丁三醇在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次数方面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镇痛效果也显著优于现有镇痛药物氨酚曲马多。具体如下: 

(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对小鼠醋酸所致扭体小鼠扭体次数均有显著抑制作用。 

(2)与新癀片、酮洛酸氨丁三醇单独用药相比,新癀片酮洛酸氨丁三醇组合物组对扭体抑制作用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显示两药合用具有协同作用,并且两药合用在达到同等效果的同时,可以显著降低各单药剂量,进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3)与氨酚曲马多组相比,新癀片酮洛酸氨丁三醇组合物组对扭体抑制作用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该药物组合物镇痛效果更好。 

实施例2新癀片和酮洛酸氨丁三醇的组合物对小鼠热板致痛反应的影响 

1.动物分组及给药 

将雌性ICR小鼠(20±2)g,置55±0.5℃的智能热板仪上,记录小鼠足底接触热板至出现舔后足反应的潜伏期(s)为痛阈指标,剔除反应潜伏期<5s或>30s或跳跃的小鼠。选取140只反应潜伏期在10~30s内的合格小鼠,根据药前痛阈和体重随机分组,灌胃给药; 

模型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ig 

新癀片组:新癀片42.0mg/kg,ig 

酮洛酸氨丁三醇:10.5mg/kg,ig 

氨酚曲马多组:对乙酰氨基酚91.1mg/kg+盐酸曲马多10.5mg/kg,ig 

组合物A组:新癀片1.05mg/kg+酮洛酸氨丁三醇10.5mg/kg,ig 

组合物B组:新癀片42.0mg/kg+酮洛酸氨丁三醇10.5mg/kg,ig 

组合物C组:新癀片100.0mg/kg+酮洛酸氨丁三醇1.0mg/kg,ig 

2.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 

连续灌胃给药5天,于给药后30、60、90、120min时分别测定各给药组小鼠的痛阈1次,痛阈值超过60s者以60s计算。 

数据以表示,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协同指数的计算采用金正均q值法计算,其公式协同指数q值由以下的公式求得:q=PA+B/(PA+PB-PA×PB)。,其中式中PA、PB和PA+B分别为新癀片组、酮洛酸氨丁三醇组组和组合物B组治疗率。q<1说明两药合用后产生拮抗作用;q>1,说明两药合用后产生协同作用,q=1说明两药合用后产生相加作用。 

3.实验结果 

表2新癀片酮洛酸氨丁三醇组合物对小鼠热板致痛反应的影响 

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与新癀片组比较,&&P<0.01; 

与酮洛酸氨丁三醇组比较,$$P<0.01;与氨酚曲马多组比较,##P<0.01。 

由表2实验结果可知,各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均能提高小鼠的痛阈的作用,其 中新癀片和酮洛酸氨丁三醇在提高小鼠痛阈方面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组合物A、B、C组的痛阈提高效果优于两种药物单独使用的加和,痛阈提高效果与氨酚曲马多相近,其中组合物C组与氨酚曲马多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具体如下: 

(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对热板致痛小鼠疼痛均有显著抑制作用。 

(2)与新癀片、酮洛酸氨丁三醇单独用药相比,新癀片酮洛酸氨丁三醇组合物组对热板模型抑制作用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显示两药合用具有协同作用,并且两药合用可以显著降低各单药剂量,进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3)与氨酚曲马多组相比,新癀片酮洛酸氨丁三醇组合物组对热板致痛抑制作用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该药物组合物对热板致痛的镇痛效果更好。 

另外,本发明采用上述相同方法对组合物和单独药物组进行了试验,具体结果如下: 

表3新癀片酮洛酸氨丁三醇组合物对小鼠热板致痛反应的影响 

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与新癀片组比较,&&P<0.01; 

与酮洛酸氨丁三醇组比较,$$P<0.01;与氨酚曲马多组比较,##P<0.01。 

由表3可以看出,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在治疗癌症疼痛时,其总有效率、起效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率不仅与新癀片组和酮洛酸氨丁三醇组具有极显著性差异,两种药物在治疗癌症疼痛方面具有显著协同作用,而且与现有的药物组合氨酚曲马多组也具有显著性的差异。因此可以看出,新癀片和酮洛酸氨丁三醇组合治疗癌症疼痛不仅可以大大减少两种药物单独使用的不良反应,而且总有效率显著提高,起效时间显著缩短,这对于癌症疼痛这种剧烈疼痛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施例3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对癌症疼痛的临床治疗效果 

3.1一般资料:选择河北省第一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之间的癌症疼痛患者500例,年龄16~65岁,体重大于50kg,平均年龄为38.7岁,平均体重为62.5kg。经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就诊前未进行镇痛治疗,无胰腺炎、大出血等并发症。 

3.2治疗方法500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125例。各组分别按下述方式服药:新癀片组:口服新癀片:口服使用新癀片3片(0.32g/片,厦门中药厂有限公司生产),每日三次;酮洛酸氨丁三醇组:口服酮洛酸氨丁三醇20mg,每日三次;氨酚曲马多组:口服氨酚曲马多片2片(盐酸曲马多37.5mg与对乙酰氨基酚325mg),每日三次;本发明组合物组:口服本发明组合物片剂2片(每片含有新癀片0.16g和酮洛酸氨丁三醇10mg),每日三次。 

3.3检测指标:分别比较各给药组不良反应、总有效率以及起效时间。不良反应是指患者治疗后是否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头晕、胃部不适等症状 

有效率是根据治疗2h疼痛缓解率评定。自觉疼痛强度采用标尺发(VAS)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2h:0分(无疼痛)至10分(剧烈疼痛)。疼痛缓解率=(治疗前疼痛评分-治疗后疼痛评分)/治疗前疼痛评分×100%。显著:疼痛缓解率≥75%;有效:75%>疼痛缓解率≥50%;无效:疼痛缓解率<50%。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的加和。 

起效时间为给药后疼痛明显减轻的时间,其是评价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3.4实验结果 

各给药组对癌症疼痛的治疗作用如表4所示。 

表4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对癌症疼痛的治疗作用 

治疗组 总有效率 起效时间(min) 不良反应率

[0092] 

新癀片组 70.5% 45.7±8.2 0.4% 酮洛酸氨丁三醇组 51.4% 37.8±7.4 1.5% 氨酚曲马多组 81.2% 41.9±4.9 3.0% 本发明组合物组 99.7%&&$$##18.5±5.1&&$$##0.3%&&$$##

与新癀片组比较,&&P<0.01;与酮洛酸氨丁三醇组比较,$$P<0.01;与氨酚曲马多组比较, ##P<0.01 

由表4可以看出,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在治疗癌症疼痛时,其总有效率、起效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率不仅与新癀片组和酮洛酸氨丁三醇组具有极显著性差异,两种药物在治疗癌症疼痛方面具有显著协同作用,而且与现有的药物组合氨酚曲马多组也具有显著性的差异。因此可以看出,新癀片和酮洛酸氨丁三醇组合治疗癌症疼痛不仅可以大大减少两种药物单独使用的不良反应,而且总有效率显著提高,起效时间显著缩短,这对于癌症疼痛这种剧烈疼痛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施例4片剂 

处方 

制备工艺:将新癀片和辅料分别粉碎过80目筛,将新癀片粉与34克微晶纤维素、30克预胶化淀粉和13克交联羧甲基纤维钠充分混合,10%淀粉浆制软材,18目筛制粒,60℃下干燥,得颗粒1。将酮洛酸氨丁三醇与18克微晶纤维素、12克预胶化淀粉和2克交联羧甲基纤维钠充分混合,10%淀粉浆制软材,18目筛制粒,60℃下干燥,得颗粒2。按等量递增原则,将颗粒1和颗粒2充分混合,16目筛整粒,加入硬脂酸镁,混匀,压片,片重500mg。 

实施例5片剂 

处方 

制备工艺同实施例4。 

实施例6片剂 

处方 

制备工艺同实施例4。 

实施例7胶囊剂 

处方 

制备工艺:将新癀片和辅料分别过80目筛,将新癀片粉与49克淀粉和13克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充分混合,7%PVP溶液制软材,18目筛制粒,60℃下干燥,得颗粒1。将酮洛酸氨丁三醇与20克乳糖、20克淀粉和2克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充分混合,7%PVP溶液制软材,18目筛制粒,60℃下干燥,得颗粒2。按等量递增原则,将颗粒1和颗粒2充分混合,16目筛整粒,加入硬脂酸镁,混匀,灌胶囊,胶囊重500mg。 

实施例8胶囊剂 

处方 

制备工艺同实施例7。 

实施例9胶囊剂 

处方 

制备工艺同实施例7。 

实施例10颗粒剂 

处方 

制备工艺:先将新癀片粉、酮洛酸氨丁三醇与β-环糊精混合均匀,然后加入微晶纤维素、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甲基纤维素、十二烷基硫酸钠过16目筛后混合,后再与甜橙香精、阿斯巴甜混合均匀。混合物用5%聚维酮乙醇液制粒,干燥,整粒,分装,即得。 

实施例11缓释片 

处方 

制备工艺:称取处方量的新癀片粉和酮洛酸氨丁三醇,卡波姆,羟丙基纤维素,β-环糊精混合均匀。另取适宜量的8%淀粉浆溶液,加入混合粉末中,混合均匀后 制软材,通过16目筛制粒,60℃以下干燥。干燥后完成后用18目筛进行整粒,筛出干粒中的细粉,与过筛的硬脂酸镁混匀,然后再与干颗粒混和均匀,压片,即得。 

实施例12本发明新癀片中药成分镇痛作用的机理研究方法 

本发明的新癀片(国药准字Z35020063,制造商为:厦门中药厂有限公司),其中药成分为:肿节风、三七、人工牛黄、猪胆粉、肖梵天花、珍珠层粉、水牛角浓缩粉、红曲,西药成分为吲哚美辛(含量为2.1%)。 

本发明公开了新癀片中药成分镇痛作用的机理研究方法: 

活体样本采用:ICR种小鼠: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格证号:SCXK(京)2007-0001)及SD种大鼠: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格证号:SCXK(京)2007-0001)。 

动物设施名称:天津市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实验动物屏障系统(合格证:SYXK(津)2011-0005),设施地点:天津市滨海高新区科技园惠仁道308号(西区开发区),设施环境:温度、湿度、换气次数由中央系统自动控制,温度维持在20~26℃,相对湿度维持在40~70%,通风次数为10-15次/小时全新风,光照为12小时明、12小时暗。 

方法步骤: 

S1.分别配置新癀片样本和吲哚美辛样本,其重量比为95:2; 

S2.建立活体醋酸扭体反应模型: 

本实施例选用50只ICR种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按表1所示剂量灌胃给药,每日给药1次,连续给药3天,模型组灌胃给予同体积去离子水。各组小鼠于给药后40分钟,腹腔注射0.67%的冰醋酸溶液0.2ml/只,用计数器记录冰醋酸致痛后第二个10分钟内每只小鼠的扭体次数。取各给药组的平均扭体数与模型组平均扭体数比较,进行统计学测验。 

表5对小鼠醋酸扭体反应的影响 

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P<0.001 

与等量吲哚美辛组比较#p<0.05 

结果(见表5)显示,与模型组比较,新癀片和吲哚美辛各剂量可以非常显著地减少醋酸所致小鼠扭体次数,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其中新癀片95mg/kg(含吲哚美辛2mg/kg)与同等剂量吲哚美辛比较作用有一定的增强趋势,其协同指数为1.04。新癀片47.5mg/kg(含吲哚美辛1mg/kg)与同等剂量吲哚美辛比较有显著的增强作用。可推断新癀片的中药成分具有镇痛作用的效果。 

S3.建立活体足跖反应模型 

本实施例选用ICR种小鼠50只,雌雄各半。按表2所示剂量每日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3天,模型组灌胃给予同体积去离子水。于末次给药后40分钟各组小鼠右后足趾皮下注射5%甲醛溶液,观察注射甲醛后5分钟内(Ⅰ相,观察中枢镇痛作用)及10-60分钟内(Ⅱ相,观察外周镇痛作用)小鼠舔足、抖足、抬足次数并计算分值。其中小鼠舔足、抖足、抬足分别为3分、2分和1分。将各给药组小鼠的平均分值与模型组小鼠平均分值比较,进行统计学测验。 

表6对甲醛刺激小鼠足跖试验的影响 

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P<0.001 

结果(见表6)显示,与模型组比较,新癀片95mg/kg与同等剂量吲哚美辛比较可显著减少甲醛刺激致小鼠Ⅰ相、Ⅱ相疼痛分值,其协同指数为I相1.15,II 相0.85,新癀片低剂量及吲哚美辛可显著减少甲醛刺激致小鼠Ⅱ相疼痛分值。表明新癀片既有中枢镇痛作用又有外周镇痛作用,而吲哚美辛主要为外周镇痛作用,也表明新癀片中枢镇痛作用为中药成分所致。 

S4.建立纳诺酮阻断反应模型 

试验选用5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按表3所示剂量灌胃给药,每日给药1次,连续给药3天,对照组灌胃给予同体积去离子水。其中模型组、新癀片+纳诺酮组给药前腹腔注射5mg/kg的纳诺酮,各组小鼠于给药后40分钟,腹腔注射0.67%的冰醋酸溶液0.2ml/只,用计数器记录冰醋酸致痛后第二个10分钟内每只小鼠的扭体次数。取各给药组的平均扭体数与对照组平均扭体数比较,进行统计学测验。 

表7对小鼠醋酸扭体反应的影响(纳诺酮阻断试验)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P<0.001 

与吲哚美辛组比较#p<0.05 

结果(见表7)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新癀片及吲哚美辛可以非常显著地减少醋酸所致小鼠扭体次数,有显著的镇痛作用;与吲哚美辛比较,新癀片镇痛作用显著增强。注射纳诺酮后,新癀片组与模型组比较虽扭体数值有一定减少,但无显著性差异;与未注射纳诺酮的吲哚美辛组比较也无明显差异,基本作用一致。表明新癀片的一部分镇痛作用被纳诺酮阻断,新癀片镇痛作用仍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与新癀片中药成份具有中枢镇痛作用相关。 

综上,基于上述机理研究方法可以探明下述机理,新癀片具有中枢镇痛作用和外周镇痛作用,新癀片中药成分发挥了中枢镇痛作用。其中中药成分和吲哚美辛在 外周镇痛方面协同效果不明显。具体如下:1)新癀片具有外周镇痛和中枢镇痛作用,其中发挥外周镇痛作用的主要为吲哚美辛,发挥中枢镇痛作用的主要为新癀片中的中药成分;2)不管是外周镇痛还是中枢镇痛作用,新癀片的镇痛效果均强于吲哚美辛,新癀片中药成分是新癀片镇痛作用强于同等剂量吲哚美辛的原因之一。3)新癀片的中枢镇痛效果要强于其外周镇痛效果。4)就新癀片中药成分和吲哚美辛在中枢镇痛和外周镇痛的协同指数来看,两者在中枢镇痛方面协同作用更为明显,在外周镇痛方面协同作用较差或体现弱拮抗作用。5)新癀片一部分镇痛作用被纳诺酮阻断,新癀片镇痛作用仍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与新癀片中药成份具有中枢镇痛作用相关。基于上述机理,有必要探索新癀片与其它药物组合寻找新的镇痛组合物,以增强新癀片的外周镇痛效果和中枢镇痛效果。申请人通过多种药物筛选,发现当新癀片与酮洛酸氨丁三醇组合使用或组成组合物时可以大幅度提高药物的镇痛效果。 

本发明内容仅仅举例说明了要求保护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一个或更多个技术方案中所记载的技术特征可以与任意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相组合,这些经组合而得到的技术方案也在本申请保护范围内,就像这些经组合而得到的技术方案已经在本发明公开内容中具体记载一样。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