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
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

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长沙
  • 出版时间: 2015-12-11

主办单位: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地质学会

会议文集: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817条结果
  • 摘要:本文主要对锡田印支期花岗岩演化及其与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讨论.锡田花岗岩形成于印支期和燕山期,为一复式岩体,依据岩相学特征,花岗岩可主要划分为两大类:粗粒大斑黑云母花岗岩和中(细)粒斑状花岗岩。花岗岩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花岗岩整体富含硅质,SiO2平均含量73.11%;富碱,K2O+Na2O平均值为7.77%;Al2O3为13.32~14.65%,平均值达14.18%,为Al过饱和系列;CaO含量0.638~1.83%,平均含量为1.09%,在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明显高于细粒花岗岩;同时,TiO2和Fe2O3含量在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也较高,分别为:0.41%、0.33%,而细粒花岗岩中二者含量明显降低。另外锡田印支期花岗岩,尤其是花岗岩岩枝,属于中高分异花岗岩,富含成矿元素,与矿化空间上关系密切,结合成矿年代学证据,显示锡田印支期花岗岩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存在印支期成矿作用,只是其规模和强度可能没有燕山期那么大。
  • 摘要:本文基于中咀矿区近几年的找矿勘探成果,从岩石学和构造成矿学方面总结了中咀矿区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区内矿石构造以致密块状构造为主,其次为条带-浸染状构造,少量为脉-网脉状构造、团块状构造和角砾状构造;矿石结构主要为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片状变晶结构、溶蚀残余结构和交代残余结构。近矿部位晚期强烈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常使岩石发生明显褪色现象,岩石变得较为松软,片理构造趋于消失,为重要找矿标志。中咀矿床与里伍矿田中其它呈环带状分布于江浪穹窿周边的矿床一样,显示出受岩性和构造双重控矿的特征。里伍岩群中的黑云石英岩、黑云石英片岩是中咀矿区的重要含矿岩性层,江浪穹窿内发育的顺层韧性剪切带、滑脱破碎带是中咀矿区的有利容矿构造,控制着蚀变矿化带和矿体的分布。
  • 摘要:成矿构造分析是研究控矿构造系统,控矿构造型式,区域控矿构造和矿区控矿构造的相互关系,次生控矿构造与原生控矿构造的关系,构造要素的形态、性质和特点,构造界面、有利岩性层的存在及其三维空间配置,已知矿体、矿化体的空间组合和排布方式、成矿期的构造应力场和矿液流向,成矿构造序列。构造地球化学找矿是针对矿区断裂裂隙系统的构造-蚀变带地质填图、构造地球化学测量和编图、构造地球化学异常的圈定、分级和评价。基于成矿构造分析和构造地球化学方法的综合找矿就是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并结合其他有用的矿化信息分析,进行找矿预测。多年来,作者根据上述找矿思路,在广西高龙金矿、云南那能金矿、山东沂南金矿等十几个矿区的找矿研究中反复地进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
  • 摘要:钨矿脉的空间分布规律:梅子窝矿区的6个矿化集中区主要由北组、中组、南组、南南组、天平架组等五组矿脉带组成,空间上呈褶扇状排列的形态.钨矿脉的伴生银组分研究:通过矿区2号矿脉20件样品的主要成矿元素进行分析,显示Ag的含量为0.188×10-6~78.9×10-6,平均13.35×10-6,大于钨矿的伴生有用组分所要求的银含量标准(1×10-6)。从640m中段→680m中段→720m中段,Ag的平均含量和最大值均具有自下而上呈明显增加的趋势。总体上都显示伴生银可能有回收利用的价值。
  • 摘要:在“金属矿田地质勘查工作指南研究”项目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矿田地质勘探类型的概念,建立了矿田勘探类型评价的思路,厘定了地质勘查程度和资源经济条件的评价指标,形成了“地质勘查程度-资源经济条件”评价系统。这些成果具有明显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奠定了矿田地质找矿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 摘要:本研究在固体力学基础上,基于“构造作用力影响静水压力”的理论进展,建立“成岩成矿深度的构造校正研究测算方法”,用塑性变形石榴子石相对差异应力的公式和相应系数,恢复大别超高压变质带含柯石英榴辉岩的成岩三维主应力,得出该阶段岩石形成于构造强烈挤压的壳内环境的新认识,进而实际估算岩石的形成深度,以期对超高压变形变质的构造物理化学状态和深部构造过程阐述新的见解。
  • 摘要:成岩成矿深度的构造校正测算方法,是从测算压力中先消除构造附加静水压力之后再计算上覆岩石厚度,即成岩成矿深度的方法.该方法建筑在对地壳岩石处于固体应力状态的认识之上,采用弹性固体模型代替静止流体模型,比沿袭至今单纯用压力/密度方法得出的深度更符合于实际情况.该文以胶东玲珑-焦家式金矿床为例,介绍了该方法的理论基础和野外地质研究方法——开展变形岩相形迹填图,在室内利用三维变形和古差应力测量,计算差应力时根据样品所处构造部位和性质,选择不同的参数换算成矿时的差应力值。观测统计位错密度时采用“最大位错密度”观测方法,给出恢复三维主应力的应力应变方程组,利用测算总压力P和构造附加静水压力PS的关系,P=PS+PG,取得重力产生的附加静水压力值PG,根据Terzaghi假设求得成矿深度。
  • 摘要:云南个旧超大型锡铜多金属矿床以过百万吨锡、铜金属储量、千年产锡历史、百年找矿研究经历、十余种金属元素共同成矿富集而闻名中外.通过对其控矿因素分析,认为寻找锡铜多金属矿床的有利部位应分别是:花岗岩与碳酸盐类岩石或玄武岩接触带附近,接触带外侧卡房段地层碳酸盐岩破碎带、裂隙带、互层带和变质玄武岩层内。
  • 摘要:本文根据对里伍矿田各个矿床的地质背景和地质特征进行总结,以对里伍铜矿矿床成矿规律与矿床成因,找矿方向进行初步分析,认为里伍岩群的岩石主要产出在江浪变质核杂岩穹隆中的顺层韧性剪切滑脱带。里伍铜矿的找矿方向,应是在江浪穹隆范围内,既要考虑“矿源层”,同时也要重视后期韧性剪切塑性流变和脆韧性滑脱构造,两者缺一不可。
  • 摘要:水银洞金矿是近年黔西南贞丰县发现的一个超大型的金矿床,具有大吨位、高品位(平均金品位10g/t)、外围找矿潜力巨大等特点,在区域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对矿床地质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来探讨成矿物质来源,认为区域拉张使原有深大断裂再度复活,超压流体向上运移,并在遇到有利的构造和岩性组合(茅口组与龙潭组间的不整合面和灰家堡背斜轴部附近的粘土岩—生物碎屑灰岩—粘土岩)侧向运移并沉淀成矿。其找矿标志有元素组合标志:As、Hg、Sb、Tl元素,特别是As元素可作为矿床勘探的指示元素;热液蚀变标志:细粒浸染状黄铁矿化(伴有毒砂化)、白云石化以及硅化;岩性组合标志:粘土岩—生物碎屑灰岩—粘土岩,其中生物碎屑灰岩厚度不宜过大;构造标志:主要是灰家堡背斜近轴部及构造蚀变体。
  • 摘要:大厂铜坑锡矿位于我国著名的大厂锡多金属矿田西矿带.本文通过有机烃气体地球化学测量新技术,对铜坑矿区深边部进行地球化学找矿评价,预测矿化有利地段,为大厂矿田找矿勘查新突破,扩大矿山地质资源提供依据.
  • 摘要:内蒙查干多金属矿床位于西伯利亚地台东南外缘,额尔古纳-呼伦深断裂西侧。矿区岩浆岩仅在东部岀露花岗斑岩脉(γπ)和辉绿玢岩脉(βμ)。围岩蚀变较弱,以低温热液蚀变为主,与铅锌矿化有关的为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在草原覆盖区找矿难度大,有机烷烃类气体找矿不失为一种值得重视的方法。根据本次工作成果,对Ⅰ、Ⅱ号异常进行了钻探验证,见到了矿体和矿化。证明了本方法的有效性。烃类组分在岩性变化界面处有一定的异常反应,容易与含矿构造引起的异常相混淆,实际开展烃类气体找矿预测时,需要与野外地质工作紧密结合。通过查干布拉根北矿区的实践表明,利用烷烃气和氡气测量法在本区开展找矿评价是有效的,多种找矿方法组合效果更佳。
  • 摘要:本文通过对长江中游的鄂东-九瑞地区,长江下游安庆-铜陵地区以及滁州-宁镇地区与铜金成矿密切相关岩浆岩进行综合的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对比分析工作来探讨中国大陆内部铜金成岩-成矿作用与古太平洋俯冲事件之间的成因联系。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铜成矿岩浆岩普遍与洋壳成因埃达克岩类似,中钾-高钾钙碱性,具有高SiO2,富Na2O,高Mg#和低MgO特征。详细的高精度锆石U-Pb年代学统计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铜金成矿相关的岩浆岩存在自西南向东北方向变年轻的趋势。富集的Sr-Nd同位素说明长江中下游地区铜成矿埃达克质岩经历了较大程度的大陆地壳成分的改造。从早侏罗纪开始中国东部逐渐成为活动大陆边缘伴随古太平洋板块开始俯冲。在176~156Ma,早期热的、以角闪岩为主易熔的古太平岩板片经历部分熔融过程产生大量富集铜金成矿元素的熔体。随着熔体量的进一步的减少,岩浆混合和MASH过程逐渐显著地影响长江下游地区与铜金相关的岩浆作用强度和性质,形成具有同位素富集型特征的岩浆岩,伴随低储量的铜金矿床。
  • 摘要:广西凤凰山银矿位于位于扶绥县凤凰山东北部,矿床具大型规模,是目前广西最大的独立银矿.本文在野外调查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对凤凰山银矿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西大明山于寒武纪和早泥盆世时期处于稳定大陆边缘环境下沉积了一套富含多金属矿物质碎屑沉积岩,为后期成矿提供了物质来源。到了燕山期,由于岩浆活动,岩浆热液沿深大断裂上升,在上升过程中萃取了周围地层中的一些成矿元素,后来由于温度的下降和盐度的降低导致矿质在有利部位的沉淀。
  • 摘要:锡田矿田位于南岭成矿带中段北缘,区内发育了较大规模的钨锡成矿作用.本次选取了锡田汇源矿区主要成矿阶段的石英脉磨制成流体包裹体片进行显微岩相学、包裹体测温和激光拉曼研究。成矿阶段主要可以划分为:早阶段黑钨矿—(辉钼矿)—石英阶段,主阶段:黑钨矿—硫化物—石英阶段,晚阶段硫化物—石英阶段。锡田汇演钨矿床含矿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以富液相包裹体为主,见少量的富气相包裹体,局部发育有含CO2包裹体、CO2三相包裹体和纯CO2两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在早阶段的均一温度为224~453℃,盐度为8.5%~15.2%;主阶段均一温度187~362℃,盐度为11.2%~18.0%;晚阶段均一温度为96~265℃,均一盐度7.3%~20.7%。流体中有两种不混溶流体,作P-T等容线图得汇源钨矿的成矿压力为49~156MPa;在当时地表以下1.8~5.8km成矿。由流体包裹体的激光拉曼测试结果表明,锡田荷树下矿床的黑钨矿—(辉钼矿)—石英阶段和黑钨矿—硫化物—石英阶段的成矿流体为高温、中低盐度的NaCl—H2O—CO2—(CH4)流体体系;硫化物—石英阶段表现为中低温、中高盐度的NaCl—H2O—(CO2)流体体系.
  • 摘要:矿集区内主要发育水溶液包裹体、三相包裹体、CO2包裹体、纯气相包裹体和纯液相包裹体,其中以水溶液包裹体和三相包裹体为主.据野外研究及成矿期次划分,将包裹体分为成矿早阶段、主成矿阶段和成矿晚阶段进行研究.尕尔穷-嘎拉勒铜金矿集区主要以水溶液包裹体和三相包裹体为主。从早到晚阶段成矿流体由高温中高盐度高氧逸度复杂成分的岩浆热液向中低温中低盐度简单成分演化;主成矿阶段流体呈中高温中等盐度中等密度特征,成矿深度为1-2.3km。尕尔穷-嘎拉勒铜金矿集区成矿作用与岩浆-热液密切相关,流体不混溶或沸腾作用为其成矿机制。
  • 摘要:本文通过对罗布泊LDK01井的钙芒硝样品进行包裹体岩相学观察,选取原生流体包裹体,在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测定包裹体化学组成,校准方法采用内标-外标结合法,获得了钙芒硝沉积时期古盐湖卤水的化学信息,探讨了罗布泊钙芒硝巨量堆积对富钾卤水形成的控制。通过质谱铀系测年发现,多数钙芒硝晶体受到过后期改造,有不同程度的铀丢失。指示了罗布泊多数钙芒硝矿物与卤水反应过程中,不断地结晶生长。
  • 摘要:碳酸岩型铌矿的铌含量通常为3000×10-6~5000×10-6,是玄武岩铌含量(<30×10-6)的150~200倍。碳酸岩通常从黄长岩或霞石岩的碱性岩浆液态不混溶或结晶分异形成。铌矿床主要是通过岩浆房内早期结晶的铌矿物经过结晶分异、岩浆混合和由密度流引起的铌矿物重置而形成。含铌的碳酸岩岩浆在早期分离结晶出烧绿石和/或钙钛矿在岩浆房底或墙堆晶,堆晶体在对流湍流作用下分解,并且通过密度流和泥浆传送形式被混入剩余岩浆中。表生碳酸岩型铌矿床在原生矿床上红土型风化区形成,风化过程导致体积减小和铌相对富集。值得一提的是,每个铌矿床都具有独特的烧绿石成分组成,被其它矿物取代及热液流体蚀变的程度。铌矿的全岩分析不能指示矿化风格,也不能为矿石的选矿提供有效信息。铌矿评估需要广泛的界定钻探和精细的矿物研究。
  • 摘要:北秦岭地区光石沟铀矿床是中国著名的伟晶岩型铀矿床,本次研究选择矿床相关的灰池子南部二长花岗岩和大毛沟碱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元素地球化学、年代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主微量元素上,两花岗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均具有高硅、富碱、富钾、准过铝质等特点。微量元素均显示富集大离子离石元素Rb、Ba、Sr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等。稀土元素上均表现为右倾的轻稀土富集型,二长花岗岩具有弱-正铕异常,而碱性长石花岗岩具有明显的负铕异常。锆石的年代学和Hf同位素特征表明,两花岗岩成岩年龄相差约10Ma,但两者具有相似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源区特征,空间上也紧密共生,表明两花岗岩可能来源于同一源区不同期次侵入形成。铀矿床相关的二长石花岗岩和碱性长石花岗岩的形成可能与古生代期间商丹洋壳的俯冲汇聚碰撞,使下地壳的缩短叠置加厚有关;二长花岗岩形成于地壳加厚的挤压阶段,而碱长花岗岩形成于地壳加厚后的伸展阶段,北秦岭地区加里东期的碰撞造山运动由挤压向伸展转换的时间可能在430Ma左右。
  • 摘要:前人对邓阜仙岩体开展了岩石学、年代学、岩体地球化学及与矿化关系等研究工作,确定其为印支期、燕山期多阶段的复式花岗岩体,均为重熔型花岗岩;基于锆石的微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两期花岗岩源区的比较分析,以了解两期岩体对成矿的影响。结合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分析,认为二者均形成于大陆环境,为重熔型花岗岩,印支期形成于后造山挤压伸展的构造环境,燕山期形成于板内伸展构造环境。两期岩体源区的差别或可解释燕山期花岗岩较印支期花岗岩富集成矿元素的特征,研究区燕山期花岗岩的W含量较印支期的高约3-5倍,Sn含量高约5-9倍。因此可以认为燕山期花岗岩较印支期花岗岩应有更好的W、Sn成矿条件。
  • 摘要:以“勘查区三位一体找矿预测理论”为指导,构建鄂尔多斯盆地北东部铀成矿带三位一体找矿预测模型,即以铀成矿地质体、铀成矿结构面和铀成矿作用特征标志为基础的找矿预测模型,对研究区下步铀矿找矿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研究区主要赋矿层位为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并可细分为下亚段和上亚段。下亚段为辫状河—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大致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上亚段砂体呈条带状,相变大。适当的铀储层规模是铀矿化活跃的空间,铀矿富集主要位于含砂率中等偏高的骨架砂体的边缘部位。从砂体的成矿几率来看,成矿砂体的最佳厚度是30~60m,成矿砂体的最佳含砂率值为70%~90%。铀矿物主要为铀石,少量的沥青铀矿。铀石主要呈胶状、短柱状、晶簇状分布,主要与钾长石、粘土矿物、黄铁矿(后期交代成因)、金红石、钛铁矿伴生。含矿砂岩主要为灰色中砂岩,碎屑粒径0.2~0.8mm,中—粗粒杂砂岩,碎屑粒径为0.2~2.0mm。根据铀含量与碎屑含量、物质成分和形态特征统计得知:随着铀含量的增高,碎屑物中石英碎屑减少,而长石碎屑和变质岩屑增多,相应含炭质的变质岩屑也增多,尤其是高铀含量样品,岩屑含量明显增多,其中含炭质岩屑也随之增多,是铀成矿一有利因素。
  • 摘要:重庆武隆木梯子-申基坪铝土矿床位于南川-武隆铝土矿成矿带上,形成于晚二叠系.前人就该矿床地质特征、物质来源、岩相古地理、成矿过程与机制进行了分析,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沉积相划分与沉积模式的认识还不系统.本文在详细观察矿区地质特征基础上,着重对区内沉积相与沉积模式进行论述.根据该区域沉积背景和含矿岩系的特征将区内铝土矿赋存的梁山组地层分为以下三种沉积相。而加里东运动晚期的广西运动致使研究区隆升为陆,同时遭受广西运动与海西运动影响,海水从研究区正东和南西两个方向侵入,从南西侵入的海水遭到黔中隆起阻碍,形成了比较封闭的障壁沙坝,海水从东部侵入过程中,也于东部形成障壁沙坝。封闭的环境加上河流带来大量大陆淡水,在黔北-渝南地区形成淡化泻湖环境。河流带来的大陆淡水的同时,也从川中古陆带来早期风化形成的红土型铝土矿以及含砾屑和铝胶体。在早期河流入湖的泻湖滨湖地带,砾屑沉积下来形成砾屑状铝土岩微相;泻湖浅湖地带沉积的砾屑受湖流作用和波浪作用,形成了豆状铝土岩微相;淡化潟湖中的水下隆起区受波浪影响,形成鲕状铝土岩微相;由于地形和湖湾影响,在泻湖深湖形成泥状铝土岩、高岭石粘土岩及绿泥石粘土岩微相;在泻湖浅湖相变为泻湖深湖的地带,形成菱铁矿微相。
  • 摘要:诺仓地区位于冈底斯岩浆岩带,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的中部偏南,夹持于北部受班公错—怒江缝合带和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间.该区经历了强烈而复杂的拉张、俯冲、碰撞、走滑等地质演化历程(陈旭等,2005).频繁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和强烈的岩浆热液活动,为元素富集成矿创造了物源和热源条件,为成矿物质的运移提供了动力,为矿物质的富集、沉淀提供了适宜的空间与场所,成矿地质条件较为理想.铜元素异常在研究区的塔吉里一带浓集中心较高,可见三级浓度分带,最大值可达288.45×10-6,达到矿化条件,其中在曲窄岩体北侧,即林子宗群典中组与上石炭统拉嘎组接触界线附近,拉嘎组基岩中局部存在孔雀石化现象,但矿化程度低,且面积较小。Cu的低背景区主要集中在河流附近,说明Cu的迁移能力较差。进一步研究得出,Cu元素的异常与其地球化学背景没有明显的关系;研究区的Cu元素平均含量较低,但其异常变化梯度较大,浓集中心高,对其成矿较为有利。有待进一步对Cu异常区进行验证。
  • 摘要:铁氧化物铜金矿床(IOCG)于1992年被正式提出(Hitzman et al.,1992),是目前全球最新的重要矿床类型.Williamset al.(2005)提出了一个基于实践经验的定义,他认为IOCG矿床具有以下特征:(1)成矿元素以铜为主,金可有可无;(2)矿床主要受构造控制;(3)大量磁铁矿或赤铁矿;(4)铁氧化物中Fe/Ti比明显高于大部分的岩浆岩和地壳;(5)与火成岩体没有明显的侵入关系.IOCG型矿床在全球的分布时间上从太古宙到新生代,很多IOCG矿床主要形成于元古宙。大型IOCG矿床大致有三种构造端元:大陆内造山塌陷区;大陆内非造山岩浆作用环境;沿着俯冲有关的大陆边缘拉张环境。IOCG矿床是一种后生矿床,其矿体形态可以分为断裂脉状、筒状、板状、层状和不规则状,形态变化复杂多样。IOCG矿床中最主要的蚀变类型为Ca-Na蚀变,Fe蚀变和K蚀变。IOCG争论最为激烈的是其成矿流体的来源问题,这直接影响到与成矿有关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其定义的界定。目前提到的中国境内一些铁铜矿可能属于IOCG类矿床有:内蒙白云鄂博和哈达门沟;海南石碌;四川拉拉、白云山;新疆雅满苏、天湖、老山口、蒙库和乔夏哈拉等,这些矿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该类矿床具有广阔的勘查前景和经济意义,在我国开展IOCG矿床的研究和探索,将有益于发现新的铜金资源基地,丰富和完善IOCG成矿理论。
  • 摘要:通过矿区地质填图,地球化学测量及工程勘探,对川西马家火地多金属矿的调查,发现有含金石英脉矿化带、含铅矿石英脉和金铜侵染矿带和工区西部三家寨查出金、银、铅、锌、铜共生矿带,该矿受构造控矿特征明显,金矿品位高,找矿前景良好.马家火地铅金多金属矿位于西大渡河有色、贵金属成矿带.区域构造上位于康滇南北向构造带北段,为小金、金汤弧形构造及鲜水河北西向构造结合交织部位.由于多次构造运动和应力场改变形成十分复杂的构造格局,构造方向多变,总体以南北向为主,北西向、弧形构造稍次.研究认为,马家火地铅金多金属矿矿化分带性明显,且品位较高,个别矿化点已达工业品位。其未来找矿方向主要为:地化异常区构造发育部位,特别是断裂及褶皱转折端部位;地层界线部位,地化界面异常显著。
  • 摘要:滇黔桂"金三角"是我国卡林型金矿的主要的集中产出区域,具有金矿点多、分布面广,且含矿层位岩性各具特色,矿石类型复杂多样、矿产资源储量巨大等特点,素有"中国金州"之称.近年来,在台地相区受构造蚀变体控制的层控型金矿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仅赋存于构造蚀变体(一套为强硅化灰岩、灰质角砾岩、硅化粘土岩的岩性组合)中的水银洞金矿Ⅰa金矿体储量就大于25t(单矿体达大型规模).因此普遍认为这套构造蚀变体为金矿的重要含矿岩系,故而深入研究该地区构造蚀变体特征,对于正确认识该地区构造蚀变体成因,探讨成矿物质来源,对指示该地区下一步的找矿取得突破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认为,广泛分布于贵州西南部台地相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与上二叠统龙潭组不整合界面之间的,一套硅质蚀变岩石组合,为区域构造作用和热液蚀变作用综合的产物,以角砾状构造及强硅化蚀变为显著特征,称为构造蚀变体。并认为构造蚀变体控制了黔西南地区层控金矿床的分布。结合贵州新桥地区位于扬子准地台西南缘与华南褶皱带之右江褶皱带北缘的接合部位这一特殊大地构造位置,是区域成矿有利部位。
  • 摘要:黔北地区是贵州省铝土矿重要产地,该矿床属沉积型铝土矿床.虽然前人在研究区铝土矿沉积相类型方面做了大量的有益工作,但是对于铝土矿的成矿机理和演化规律方面认识不清.对黔北务正道地区铝土矿进行层序地层学分析有利于认识铝土矿分布规律和形成机理,可有效指导将来铝土矿勘探.整体来看,在铝土矿含矿层系过程中海侵体系域沉积期跨时较短,易于形成泻湖相和沼泽相等沉积,岩石类型包括绿泥石岩和铝土岩,而高位体系域跨时较长,绿泥石岩、铝土岩及其风化物能够进行充分的沉积分异作用,从而形成铝土矿,因此,层序格架对铝土矿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
  • 摘要:大裕金矿床位于昭平县城南东部,直距县城约85Km,行政隶属昭平县古袍镇、木格乡管辖.矿区位构造单元位于桂中~桂东台陷大瑶山凸起东端古袍复式向斜南翼.本区构造基底为一系列紧密复式线状褶皱,位于基底复背斜之上,广西运动后下沉,沉积准台地盖层;蒙山~贺州一带为向南突出的近东西向弧形构造带,而呈北东向分布的则为莲花山~大瑶山一带.而野外环境、断裂构造、蚀变、矿物学地球化学异常等均可作为找矿标志。通过观察发现,矿其化分布均匀,蚀变强。由于构造破碎带多期、多阶段长期活动,围岩破碎强烈,为成矿物质的多期次叠加、富集提供条件。所以初步认为本区金矿床浅部属岩浆热液中温热液石英脉型金矿床,深部属构造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
  • 摘要:黔西南地区累计查明金资源量628吨,其中SBT分布区450余吨,区内近年新增260吨,取得贵州金矿找矿历史性突破。赋存于SBT中的金资源约占1/4,水银洞金矿床赋存于SBT中的Ⅰa-1矿体资源量达69吨,单矿体达特大型矿床规模(刘建中等,2013)。携带大量Au、Hg、Sb、As、Tl的深部成矿流体在温度较高和中偏碱性的条件下运移,因压力剧降、大量挥发分逸出、成矿流体物理化学环境的急剧改变,导致Au、Sb等成矿物质依次沉淀,并使得金、锑富集于不同的空间位置(刘建中等,2012)。在燕山期区域构造作用下,早期断裂再度复活并切穿地壳深达上地幔,成为深部物质进入浅部的通道。与深部隐伏花岗岩有关的富含CH4-N2-CO2和Au3+、Sb3+、Hg2+、As3+、H2O的含矿热液沿深大断裂上涌,在P2m与P3l或P3β间的不整合界面(构造滑脱面)运移。含矿热液与构造滑脱面附近的岩石产生水/岩反应形成构造蚀变体(SBT),同时成为金锑矿就位的空间(戈塘)。
  • 摘要:本文系统总结了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地层、构造、岩浆岩与区域地质演化;通过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的系统研究,提出拉拉A型花岗岩形成于1657±15Ma的非造山伸展环境——板内裂谷构造环境,可能与地壳-岩石圈减薄及软流圈地幔上涌有关;将拉拉、大红山矿床中辉绿岩样品测试图中,反映了岩浆岩的幔源性质,元素地球化学指示本区辉长辉绿岩主要源于富集地幔,在上升过程中可能受到陆壳岩石圈的混染;形成时代为1.75~1.65Ga,是Columbia超大陆的裂解的产物。本文认为本区矿床具有多源、多期、多阶段的成矿特点,其形成过程可归为岩浆一热液流体叠加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康滇地轴基底IOCG铜铁矿床中岩浆岩控矿的找矿勘探建议。
  • 摘要:本文通过对马坑铁矿床进行实地野外地质考察,以叶天竺等“勘查区找矿预测地质模型方法体系”为指导,对马坑铁矿床控矿因素进行了探讨,为地质找矿提供理论依据。矿区分布地层主要为晚古生代地层(C1l-P1t),马坑铁矿由磁铁矿主矿体和小矿体组成。主矿体呈单一层状,位于中石炭统黄龙组-下二叠统栖霞组灰岩、白云质灰岩和下石炭统林地组石英岩(砂岩)、凝灰质砂岩、粉砂岩之间的层间构造破碎带中。矿体走向总体为北东,倾向为北西,倾角中等(25°~45°)。矿体产状与围岩近于一致,矿体形态受地层和褶皱控制明显。铁矿石构造主要包括致密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斑杂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地表褐铁矿矿多呈现蜂窝状和土状。从地层上看,马坑铁矿主矿体是严格受地层层位控制,主要产在下、中石炭统的一套滨海相碎屑岩建造内,这套碎屑岩地层内往往有数层含铁粉砂岩和铁矿共生。在构造上看,矿体形态受褶皱控制明显,由于褶皱和层间破碎造成背斜鞍部等一些地段形成虚脱,为矿物富集的有利构造部位,形成了厚大矿体。向斜鞍部形成压扭性断裂,矿化强度减弱,矿体厚度明显变薄。但是,矿床中大部分的矿体并非受具体层位控制,而是受矿体顶底板形成的“硅钙面”控制。硅钙面为特别重要的成矿地球化学障,经常会形成大规模顺层产出的矿床,如安徽桃冲铁矿床,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新疆彩霞山铅锌矿床、江苏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等。硅钙面既是岩石物理条件变化界面,又为地球化学条件变化界面,通常直接控制着矿体的定位。
  • 摘要:福建南平A型花岗岩与31号花岗伟晶岩脉位于华南褶皱系东缘,是南平伟晶岩中分异程度最高、稀有金属成矿作用最重要的岩脉,含有大量具有经济价值的稀有金属矿物。对31号伟晶岩脉及其花岗岩体进行了主、微量元素分析,精确的锆石微区U-Pb定年和Hf同位素测定。表明南平31号花岗伟晶岩脉的主体形成于377.7~343.4Ma,377.7Ma是No.31伟晶岩脉侵入和开始结晶的年龄,其演化时长约34Ma。因此,伟晶岩不大可能直接从围岩中产生。由于它们的εHf(t)都为负数,反映了地壳物质来源特征。花岗岩的A/CNK值位于0.88~1.02之间,显示出准铝质至弱过铝质的特征;它们相对富集HFSEs(例如:Zr、Y、Hf等)并且强烈亏损Ba、Sr、Eu and Ti,显示出A型花岗岩的特征。笔者认为南平A型花岗岩形成于伸张环境中,其物源主要来自于壳-幔混合。总之,福建南平A型花岗岩与31号花岗伟晶岩脉在物源上不存在相关关系。但是,它们都形成于加里东构造的晚期,是同一个构造背景下的产物。
  • 摘要:本文拟对海塔地区混合岩型铀矿的微量元素特征进行研究,以期对本区该类型铀矿的成矿机理进行初步探讨。本次研究系统采集了海塔地区混合岩型铀矿的围岩、矿石及矿化岩石样品20件,岩性主要为变质岩(云母片岩、片麻岩、浅粒岩、斜长角闪片岩等)、混合岩化的变质岩、混合岩、长英质脉、石英脉和花岗岩脉,其中矿石主要产于长英质脉和混合岩化变质岩中。对所采集样品的微量元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矿石中富集的U、Mo、Bi、Sc、Re等元素亦在围岩样品中普遍富集,矿石与围岩的相关性不是很强,说明矿石中的成矿元素不来自于或者不完全来自于围岩,铀矿化主要与后期热液蚀变活动关系密切。
  • 摘要:近年来,祁漫塔格成矿带成为国内多金属找矿热点,相继发现大批多金属矿床(点),笔者就茫崖河东地区地质及矿体特征,综合研究分析该区找矿前景。茫崖河东大地构造位于祁漫塔格山东段,昆北断裂北侧,属大陆边缘活动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奥陶-志留系滩间山群,区内构造发育,岩浆活动强烈,主要为印支期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分布于北东及南部,总体呈北西向展布,受区域构造控制明显。该区地层主要为滩间山群碎屑岩组与碳酸岩组。碎屑岩组为长石石英变砂岩、灰色硅质岩等;碳酸岩组为灰白-乳白色大理岩,是该区主要成矿围岩。矿石主要以磁铁矿为主,偶见少量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长石。区内矿体主要由印支期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多期次沿北西向构造侵入碳酸盐岩,铁元素交代富集而形成,为典型的矽卡岩型铁矿床。该区南部滩间山群碳酸盐是成矿的有利围岩。矿体主要赋存于岩体与碳酸盐接触部位的矽卡岩带及地层中矽卡岩化带中,碳酸盐为该区地层标志。1∶10000地高磁异常为寻找磁铁矿直接物探标志。区内分布多条矽卡岩带,规模大,矿化蚀变强,外围找矿潜力大。目前发现主要矿体为地表矿体,大多未进行深部探索,通过进一步工作,有望扩大矿体规模。
  • 摘要: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分布着近十万余条伟晶岩脉,据近年的研究显示含稀有金属伟晶岩的形成年龄主要集中于二叠纪和三叠纪。选择新疆阿尔泰地区13条稀有金属伟晶岩脉,对石英矿物中1155个流体包裹体进行详细地岩相学、显微激光拉曼测定、显微测温等研究,拟揭示压力和温度对稀有金属伟晶岩演化和矿化程度的制约。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发现,石英中产出大量的流体包裹体,这些包裹体大多为沿着愈合裂隙不定向发育的次生流体包裹体。以伟晶岩中早期结构带中的原生流体包裹体作为地质压力计,运用Flinco软件中NaCl-H2O-CO2体系状态方程,计算得出二叠纪伟晶岩的形成压力3.4~3.9kbar,三叠纪伟晶岩的形成压力为2.1~2.7kbar,分别对应的就位深度为12~14km和7~9km。结合区域地层特征,本次研究对未来新疆阿尔泰地区隐伏伟晶岩矿床的勘探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志留纪的库鲁木提群地层可能具有较大的赋矿潜力。
  • 摘要:稀土元素钪(Sc),原子序数21,原子量44.95,熔点1540℃,沸点2831℃,密度为2.985g/cm3。其化学性质活泼,易与水、氧气、CO2和酸作用。这些物理特性决定了钪具有熔点高,比重小,强度大,热稳定性能好,化学活性较强的特点。因此钪被广泛运用于电光源、宇航、电子工业、核技术、超导技术等重要领域,成为现阶段中国重要的战略资源。现阶段中国钪的回收提取方法主要分为三大类:直接从原生矿中回收钪;从渣中回收钪,一般选择钨铁及锡的冶炼炉渣或是铁及钨锰铁的炉渣等先浸出钪,再提取钪。从选冶过程产生的处理液中回收钪,这也目前最常用的获取钪的方法。常使用沉淀法、萃取法、离子交换法等来提取钪。
  • 摘要:居隆庵铀矿床位于相山铀矿田西部北东向邹—石断裂、芜头—小陂断裂与北西向石城—书堂断裂、河元背—石洞断裂所夹持的居隆庵菱形区块内。本文在详细野外地质勘查以及对居隆庵铀矿床钻孔样品观察的基础上,对不同蚀变岩石间热液蚀变过程中元素带入迁出规律进行探讨。以往的研究表明相山铀矿床热液蚀变具有多期多阶段性,蚀变类型主要有钠长石化、水云母化、绿泥石化、红化(赤铁矿化)、萤石化、碳酸盐化、硅化等等,蚀变具有“上酸下碱、西酸东碱”的分布规律。蚀变和矿化样品中,Th、U和Y、Yb、Lu等微量元素发生了明显的富集;从未蚀变样品到蚀变样品再到矿化样品稀土配分曲线从明显的右倾型到近似平坦型。居隆庵矿床碱性热液矿化蚀变过程HREE明显增加,与矿化样品相比,蚀变样品REE各特征值更加接近地壳REE特征值,反映成矿热液的深源性。
  • 摘要:湘西花垣铅锌矿田内产出李梅、大脑坡等大型铅锌矿床,赋矿围岩为下寒武统清虚洞组礁灰岩、鲕粒灰岩夹黑色泥质条带灰岩.该类矿床长期被认为是层控矿床,通过对湘西花垣地表和铅锌矿体的实地考察,发现矿体主要为似层状(近水平)矿体及陡倾脉状矿体,似层状矿体呈现花斑色,白色斑晶的成分不一,以方解石为主。研究区铅锌矿床受礁灰岩的控制明显,礁灰岩的厚度与矿化富集正相关,同时矿床的展布显示在花垣-茶峒大断裂的两侧均有矿床分布,属于后生热液成矿系统。花垣-张家界断裂总体走向北东70°方向,它的左行剪切派生应力场可以形成北东45°的张性次级断裂,而这些断裂为流体的运移通道,现在矿床主要集中在南东盘,目前杨家寨矿床勘查所见的矿体在平面上位于李梅矿带的延伸线上,所以大脑坡矿带可能跨过大断裂,在杨家寨矿区的北东侧列带上隐伏产出,
  • 摘要:本文从接触带与矿体关系、成岩深度与剥蚀程度、深部物探信息及目前勘探程度方面对该矿深部找矿潜力进行探讨。结果认为大冶铁矿尖山、尖林山在-450~-750m具有找矿潜力,龙洞、尖山在-1000~-1300m仍具有找到较大矿体的可能。
  • 摘要:锡铁山铅锌矿床是我国著名的三大铅锌矿床之一,位于我国西北部柴北缘构造成矿带的中部.该矿床形成于中晚奥陶世弧后盆地裂谷初始阶段,矿体主要赋存在一套海相沉积的滩间山群火山碎屑沉积岩的中下部.长期以来,关于锡铁山铅锌矿床的起源问题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早在1987年,邬介人等认为锡铁山矿床是火山喷气变质构造型矿床(邬介人等,1987).随后部分学者认为是层控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与相似矿床类型的对比,可以更加准确的了解其成因。锡铁山矿床与世界上其它一些典型的矿床十分相似,而这些典型的矿床已经被部分学者划分为VSHMS型矿床。前人总结了VSHMS型矿床五个典型的特征:形成于裂谷的大陆岛弧或者弧后盆地环境;含矿围岩中火山岩和硅质碎屑、粘土质沉积岩含量基本相当;主成矿期为显生宙,特别是奥陶世到密西西比阶;储量巨大,平均为32.7Mt;金属品位(Pb+Zn+Cu+Ag)通常高于VHMS型矿床(Bradshaw et al.,2008)。通过总结和对比其它典型VSHMS型矿床,其它典型特征包括:成矿期主要在火山间歇期;围岩通常含有碳酸盐岩;多个热液喷口联合;通常与FII型酸性火山岩紧密相连(Hart et al.,2004)。
  • 摘要:内蒙古东部地区萤石矿资源丰富,近年来陆续发现3处大型萤石矿集区,分别是内蒙古四子王旗苏莫查干敖包萤石矿集区(许东青,2009),赤峰市林西萤石矿集区(曾昭法等,2013),赤峰市敖汉萤石矿集区(马莹,2011),这些萤石矿集区已经成为我国北方萤石的主要产地.这些萤石矿集区萤石矿类型无一例外属于热液裂隙充填型萤石矿.热液裂隙充填型萤石矿隐伏矿体定位预测的技术方法选择主要考虑两个方面,首先考虑的是萤石矿控矿断裂破碎带的定位预测,其次是对探测到的断裂构造进行含矿性识别,很显然目前没有一种技术方法能有效地解决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基于以上问题的考虑,本研究以内蒙古林西马岱沟萤石矿作为典型矿床,选择甚低频电磁法(VLF-EM)、地面伽玛能谱测量、便携式X射线荧光分析以及土壤偏提取地球化学四种技术方法开展热液裂隙充填型萤石矿隐伏矿体定位预测的技术方法组合研究。其中,覆盖物厚度小于1m的隐伏萤石矿定位预测优化技术方法组合为:甚低频电磁法+地面伽玛能谱测量+便携式X射线荧光分析+偏提取地球化学(高Ca背景值条件下应用);覆盖物厚度大于1m的隐伏萤石矿定位预测优化技术方法组合为:甚低频电磁法+偏提取地球化学。
  • 摘要:南岭地区发育众多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钨锡等矿床,是世界稀有稀土矿床重要基地.近年来南岭成矿带在印支期的成矿作用也逐渐引起关注,而对与加里东期花岗岩有关的成矿作用则相对关注不多.分析了矿区一带斑状黑云母花岗闪长岩、斑状黑云母石英二长岩和浅色脉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三者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422±11Ma,MSWD=8.4,428.3±6.5Ma,MSWD=4.5,410±7.4Ma,MSWD=5.3。这表明界牌矿床及区内主要类型岩体都是加里东期形成的,而非前人认为的燕山期和印支期。同位素年龄及前人苗儿山-越城岭矿集区与花岗岩有关矿床同位素年龄表明苗儿山—越城岭矿集区W-Mo-Cu矿床成矿主要发生在加里东期和印支期,铀矿成矿主要发生在燕山期。华南在加里东期发生较广泛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形成了较广泛分布的加里东期花岗岩,是华南花岗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面积和强度仅次于燕山期花岗岩。除界牌W-Cu矿床外,广西苍梧社洞W-Mo矿床、桂北白石顶Mo矿、广西德保Cu-Sn矿和桂北牛塘界W矿等矿床都与加里东期花岗岩有密切的关系,表明华南在加里东期发生了分布广泛、成矿元素组合多样的与花岗岩有关的成矿事件,有很好的找矿前景,今后应注意华南加里东期矿床的找矿工作。
  • 摘要:本文以青海省北祁连中部的郭米寺-尕大坂铜多金属矿田为例,利用分别模糊综合评判法和证据权法对该矿田进行了多元信息成矿预测的对比研究,为该矿田的铜多金属矿产勘查提供了有益的决策信息.
  • 摘要:冈底斯成矿带位于西藏中部,带内地质构造复杂多样,造就了良好的成矿条件,其中铜、金、铅锌、银等优势资源潜力巨大.诺仓地区位于冈底斯成矿带西部,大地构造位置属冈底斯岩浆弧,地球化学景观分区属于高寒湖沼区.为查明诺仓地区矿化地球化学信息,工作组开展了诺仓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选择了包括锌元素在内的19个元素进行分析测试。根据对数法则计算法求得的该区锌背景值为87.10×10-6,异常下限为285.76×10-6。结合锌元素在西藏的丰度特征,将锌元素的异常下限值选定为285.76×10-6,并视其元素值的1、2、4倍范围确定异常外、中、内三级浓度分带,据此绘制地球化学锌元素异常图(图1(a))。图2(b)则运用了“子区弱异常移动平均法”,用它来识别研究区锌的弱小异常。其具体做法为:以3×3个单位格子(间距500m)的均值作为中心格子的趋势值(CW),然后取15×15个单位格子(间距500m)的均值作为中心格子的背景值(AT),取趋势值(CW)与背景值(AT)的差即CW-AT作为划分异常的依据。通过对比,可以很明显的发现用“子区弱异常移动平均法”制成的异常图(图1(b)),对于区域异常具有较强的再现能力,可以识别相对较弱的地球化学异常。
  • 摘要:阿萤石矿区位于中朝准地台与蒙古海西褶皱带连接地段的扬子褶皱带内,成矿带内已发现大型沉积改造型萤石矿床2处,中型热液充填型萤石矿床2处.由于阿贵萤石矿矿床规模小,矿石品位低,前人几乎没有做过研究,地质资料较为匮乏,但结合前人关于萤石矿床的资料,发现阿贵萤石矿与四川二河水萤石矿、江西德安萤石矿、贵州沿河丰水岭萤石矿、辽宁义县三宝屯萤石矿及云南福源老厂萤石矿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都具有以下特征:矿床围岩为石灰岩或白云质灰岩,矿体形态受控矿构造影响明显;有产于断裂构造带中比较规则的脉状矿体,也有透镜状、囊状和复杂矿巢;有受背斜构造轴部控制的鞍状矿体,也有产于背斜翼部层间破碎带的似层状、透镜状矿体;还有受多种控矿构造联合控制的各种形态的矿体等。这类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大型矿床较少。矿石矿物成分虽然以萤石、石英为主,但方解石、重晶石等杂质含量相对较高,矿石品位一般较贫。综上所述,阿贵萤石矿矿床成因可能与四川二河水萤石矿、江西德安萤石矿、贵州沿河丰水岭萤石矿、辽宁义县三宝屯萤石矿及云南福源老厂萤石一致,为充填交代型脉状矿床,成矿过程中可能存在含氟的溶液对石灰岩交代及充填作用,断层对溶夜的流动和矿床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
  • 摘要:四川攀枝花-西昌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属攀西裂谷中南段,区内复杂的构造-岩浆活动孕育了丰富的内生金属矿产,其中尤以钒钛磁铁矿矿床最为著名.最近几年,在矿集区内开展的新的找矿勘探工作为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找矿疑难问题.区域面临着"有没有找矿潜力、哪里有找矿潜力,是否具有第二找矿空间以及如何进行深部矿体识别"等一系列的找矿疑难问题.笔者认为。在矿床成因及控矿规律认识基础上,需要对研究区钒钛磁铁矿的找矿方法进行总结,解决深部矿体的识别和定位问题。攀西地区的钒钛磁铁矿从发现至今已有近80年的历史,先后经过了地质调查发现露头、到磁异常圈定异常,深部勘探等过程,基于地质原理进行磁法勘探无疑是比较有效的找矿方法。然而,由于磁法工作方法本身具有多解性,工作区内干扰因素较多,深部地质特征认识有限等因素影响而使磁法勘探效果受到限制。如在红格矿区北部部分依据物探异常实施的钻探找矿效果较差,攀枝花矿区北西部存在大面积正磁异常也需要结合已有深部勘查成果及不同地质背景、矿床类型、地貌景观、人为干扰等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另外,从研究区发现矿床并进行勘探至今,不同的勘探单位使用的找矿技术方法对不同岩性地质体的找矿效果需进行总结。通过收集大比例尺磁测数据,采集物性标本参数,对磁异常与地质异常相关性问题进行初步分析认为,研究区内不论是正异常、负异常还是正负异常伴生,只要磁异常强度足够大且异常范围相对较大,就能对钒钛磁铁矿有相关的反映。区内的磁异常主要由辉长岩和玄武岩强磁性岩体引起,围岩地磁性高,干扰因素大。利用上延延拓,可以将浅部的小而强的磁性干扰分离开。强磁异常梯度带能够准确的确定钒钛磁铁矿位置及走向,异常轮廓可以大致反映岩体的轮廓,小岩体与磁异常位置多发生偏移,钻孔验证应注意,物探解译需要辅助地质背景认识。
  • 摘要:盘龙铅锌矿位于广西武宣县,构造位置上处于钦杭成矿带南段(周永章等,2012),桂中凹陷带东缘与大瑶山隆起的构造转折部位.主要产出于象州断陷的泥盆纪上伦组白云岩地层上部.盘龙铅锌矿的主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展布,产状340°∠80°.金属矿物主要有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少量灰硫砷铅矿.非金属矿物主要是重晶石、白云石、方解石,少量石英、石膏和云母.研究发现,盘龙铅锌矿兼具喷流沉积和后期改造的特征。笔者认为矿床表现出来的改造特征很可能与上述多期构造应力叠加相关。
  • 摘要:本文通过叶山铁矿床的矿物学研究为铜陵地区类似小矿体提供成因借鉴意义.采用粉晶X射线衍射(XRD)、偏光显微镜、电了显微镜(SEM,TEM)、X射线荧光光谱(XRF)等分析方法对不同类型矿石开展研究。叶山铁矿矿石结构以叶片状结构、针状结构、隐晶质结构、港湾溶蚀结构、假象结构为主;构造以条带状构造、块状构造、脉状构造、晶洞构造、松散土状构造、胶状构造为主。矿石矿物主要以镜铁矿为主,次为针铁矿、锰的氧化物,含有少量赤铁矿、磁铁矿,黑锌锰矿、黄铜矿、黄铁矿三者含量低于1%;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黑柱石次之,埃洛石含量较少。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叶山铁矿床应为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铁矿,以改造为主;赤铁矿、黑柱石受表生风化后形成上部针铁矿层,黑柱石残留的Si,Al,O形成埃洛石。
  • 摘要:新疆南阿尔泰构造带,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之间,北以阿巴宫-库尔提断裂为界与北阿尔泰构造带毗邻,南以额尔齐斯-布尔根板块缝合带为界与南部的准噶尔板块相接;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古生代地壳双向增生和中新生代板内造山作用,同时也是重要的金、铜、铁、铅锌多金属带.本次研究即是在全面梳理总结南阿尔泰不同期次火山-岩浆活动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不同大地构造环境下主要金属成矿作用的成矿规律,以期为后续勘查部署提供参考。主要认识如下。海相火山岩型铜矿是南阿尔泰地区重要的矿产类型,主要集中形成于泥盆纪,成矿与古生代拉张型和汇聚型过渡壳阶段的火山岩建造有关。主要有阿舍勒铜锌矿、开因布拉克铜锌矿、乔夏哈拉铜铁矿。铅锌矿多与铜、铁、银供伴生的比较多,如阿舍勒铜矿、克因布拉克铜矿。单独成矿的有可可塔勒铅锌矿、铁木尔特铅锌矿。海相火山岩型金矿带位于阿尔泰南缘裂陷盆地中萨热阔布一带。分布在冲乎尔麦兹火山沉积建造中,受泥盆世火山-沉积盆地控制,并受到海西中、晚期岩浆侵入活动的改造和热液叠加。拉张型过渡壳拉张中期,由软流圈进入地壳上层的流体作用时,发育强烈的火山作用形成海相火山岩型金矿;后期,形成海相火山喷流沉积型金铅锌铜多金属等成矿演化系列。
  • 摘要:云南博卡金矿位于云南省东川区西北部,矿体产于"康滇地轴"云南段北段远古界昆阳群中的变质岩石系中(郝珺等,2009).云南博卡金矿金属矿区处于金沙江与小江之间的夹持带,位于扬子陆块西边缘、德钦—孟连二叠纪火山岩带东侧。博卡金矿床是以浅变质岩系为围岩并与其有直接成因关系的矿床,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昆阳群浅变质-火山岩地层,该地层为早期形成的含火山岩、炭质粉砂岩、炭质板岩的矿源层。二是矿区内含基性辉长岩以及碱性钠长(斑)岩、二长斑岩组合岩性的侵入体。一方面,播卡金矿的成矿流体为岩浆流体,矿体形成于低温-低压的弱酸性环境中。博卡的蚀变矿物组合主要有石英、黄铁矿等,所以金可能主要以络合物的形式迁移。另一方面,随着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金矿在成矿流体由内部向外部迁移过程中逐渐沉淀下来。根据博卡金矿矿石类型可以看出从岩体向外,矿石类型为具有钠长石化、黑云母化的钠长石-石英型矿石。这表明成矿流体应富集Na、K、Fe、Mg等元素,可推测成矿流体来源于钠长钠质的岩浆系统。因此博卡金矿中随着成矿流体的迁移,Na、K等元素的沉淀,流体对金的运载力降低,因而在钠长石-石英型矿石地段金的品位较高。
  • 摘要:砂岩中陆源碎屑是源区母岩经历风化、搬运及成岩过程保留下来的,对其进行研究是认识源区环境的有效途径,虽然在经历沉积成岩作用过程中母岩中不稳定成分不可避免的遭受破坏,给研究带来困难,但稳定成分在碎屑中比较富集,Rollinson(1993)研究表明,沉积岩中的陆源碎屑仍主要受物源区控制.杨江海等(2007)在研究砂岩物源区条件时收集了不同构造背景的569个砂岩主量元素数据,根据来源文献划分出克拉通内部、陆缘弧、碰撞造山带、大陆岛弧和大洋岛弧5种源区和构造环境。综合分析砂岩主量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利用整体及不同源区构造背景下元素间相关系数,得到5个主元素氧化物组合:SiO2、MnO+TiO2、Al2O3+FeOT(相关性好)、K2O+Na2O(同为碱金属)和MgO+CaO(同为碱土金属),结果显示克拉通内部物源具有很高的SiO2和很低的Na2O、MgO、Al2O3;尤其K2O和SiO2在大洋岛弧物源中含量最低,MgO、TiO2、MnO、CaO和FeOT在大洋岛弧源区砂岩中最高。其次,[(Al2O3+FeOT)/(K2O+Na2O)]/(MgO+CaO)从克拉通内部到碰撞造山带降低,从陆缘弧和大洋岛弧到大陆岛弧升高,能很好地区分克拉通内部源区和碰撞造山带,以及大陆岛弧、陆缘弧和大洋岛弧。配合La/Th-Hf图解(Floyd and Leveridge,1987)能充分对砂岩物源区环境进行判别。
  • 摘要:华南包括北西侧扬子板块和南东侧华夏板块,钦(州湾)-杭(州湾)结合带是两板块的巨型构造结合带.它从西南端广西钦州湾,经湘东和赣中延伸到东北端浙江杭州湾地区,全长近2000km,宽100~150km,总体呈反S状弧形型展布(杨明桂和梅勇文,1997;周永章等,2012).新元古代华南经历的古华南洋俯冲消减以及两板块间碰撞拼贴过程,在学界取得了广泛共识.南华纪-早古生代,拼贴的板块拉张-裂解形成盆地,但学者们对盆地的性质认识不一,特别是奥陶纪-志留纪不整合事件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仍不清楚.本文认为大洋板块俯冲是华南加里东期造山运动的主要构造机制,华南存在震旦-早古生代残留洋盆。首先,华夏与扬子南段发现了放射虫硅质岩,在西南侧地区发现了深水远洋型放射虫动物群(殷鸿福,1999)。其次,在钦杭结合带北段发现了加里东期榴闪岩,变质锆石的SHRIMP U-Pb法加权年龄为454.3±3.5Ma为加里东变质作用的产物。另外在锆石中发现了金刚石,推断基性原岩经历了超高压榴辉岩相变质作用;石榴石也普遍发育退变质边。反映扬子和华夏地块在加里东期才真正完成碰撞拼贴,并经历了强烈俯冲和快速折返过程(邢光福等,2013)。另外,钦杭带南段云开地区总体面貌具典型的附冲增生杂岩带混杂岩的特征。混杂岩通常被认为是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混杂岩中通常可见洋壳残片、大洋岛弧、远洋沉积物、深水浊积扇等,相内普遍存在解体的蛇绿岩和区域性的韧性剪切带(曾长育,2015)。
  • 摘要:长沟金矿位于南秦岭陆内造山带南部印支‐燕山构造变形带内,南秦岭牛山‐凤凰山穹窿北侧.区域构造线呈北西西向展布,区内褶皱断裂发育.长沟矿区金矿化赋存于下志留统梅子垭组第二岩性段,岩性主要为黑云母变斑晶绢云石英片岩、含碳绢云石英片岩夹变砂岩.此次研究针对该矿区内新生面理类型特征及其与成矿关系进行构造‐岩相填图和专题研究.由于原生层理也可以看成是一种面理,常用S0来表示,以后每次强烈的构造变形所形成的面理就用S1,S2和S3来表示。在以上三类新生面理中,S2面理分布广,脆-韧性变形最强,据现有找矿勘查评价,S2面理与金矿的关系最为密切。金矿体的产出严格受S2面理的控制。甚至在S2面理变形明显且韧性定向条带显著强烈的区段,自然金矿物及其集合体易富集成矿,因此,在该区的构造-岩相填图和找矿勘探评价工作中,S2面理所发育的片理化带及韧性剪切带是该区找矿的重要标志。
  • 摘要:四川盆地周缘的铅锌矿主要为MVT型铅锌矿(张长青等,2005),集中分布在盆地西南缘的川滇南北向构造带和北缘米仓山构造带上;在所有这些MVT铅锌矿中均发现有含量不等的沥青存在.研究表明,四川盆地北缘米仓山地区南江—马元一带的MVT铅锌矿具有在空间上与古油气藏密切共生或伴生的特征.通过研究发现,在已发现的铅锌矿、重晶石矿、萤石矿中均发现有丰富的沥青,沥青与闪锌矿、方铅矿、萤石共同充填于溶孔、溶洞或裂缝中,或者独立充填于孔洞缝中。沥青与铅锌矿在空间上具有密切共生或伴生特征;闪锌矿中包裹有沥青;在沥青内部发现有闪锌矿、方铅矿、重晶石等包裹物的基本事实,说明形成铅锌矿的成矿流体与形成古油气藏的流体可能为同源流体,即铅锌等成矿物质与石油共同运移、共同成藏和成矿。
  • 摘要:流沙山钼金矿床属于斑岩矿床,笔者认为,斑岩型钼金矿床其实是在斑岩型铜(钼)矿床基础上被含金热液穿插侵入形成的或者是斑岩型铜金以及铜钼矿床的叠加作用产生的这种矿床。流沙山钼(金)矿床位于内蒙西北方的哈萨克斯坦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的俯冲交界区,区内构造形迹主要为断裂构造,构造线方向以北西向为主,次为东西向,主要形成于华力西期。围岩蚀变分带性明显,有硅化、钾化、绢英岩化、绿泥石-碳酸盐化(青磐岩化带)其中钼金矿主要产在硅化带和钾化带中。通过分析矿床特征及矿床地质条件,认为成矿作用具有多期多阶段性,与连续的岩浆活动关系密切,而高中温热液期为主要成矿期,可分为两期五阶段。在流沙山钼金矿基础上运用已有的成矿模型,大胆的预测该地区或者周边会有铜矿或者铜异常有待发现。流沙山成矿区位于哈萨克斯坦板块和塔里木板块俯冲带,在大的背景上符合斑岩铜矿形成环境。流沙山钼金矿床除钼和金是高背景外,铜异常明显钼达到了65,铜达到55,这更让铜富集成矿成为可能。
  • 摘要:煤矿电法勘探的物性前提就是煤岩与周围岩石的电阻率差异。本文主要对中国不同地区的8块煤岩进行了三方向电阻率测量,并计算了各向异性系数,为今后研究煤岩电阻率各向异性提供参考。为了研究煤岩视电阻率特征的各向异性特征,采取了井下定向采样(即采样时即标准煤层的走向(X)、倾向(Y)及垂向(Z)),在实验室加工成60mm×60mm×60mm的立方体,打磨平整(图2),并用干燥箱干燥处理。对8块煤岩进行常温(25℃)常压(1个大气压)条件下的X,Y,Z三方向电阻率测量,分别记为ρx,ρy,ρz,测量频率为0.1、1、10、100、1000、10000和100000Hz。结果表明,煤岩走向与倾向的电阻率差显著小于走向与垂向、倾向与垂向的电阻率差异,且频率变化不会改变煤岩电阻率的各向异性特征。
  • 摘要:大厂铜坑锡多金属矿床位于桂西北河池市南丹县境内.结合大厂铜坑锡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对该矿床的Re-Os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可以初探出大厂铜坑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机制,还可以更好的指导区内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效的缓解矿山资源危机.铜坑锡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厂矿田西矿带北端,由上部的锡多金属矿体和深部新发现的锌铜矿体组成,是矿田内规模最大、特征最为典型的一个超大型矿床。铜坑矿区不同地段围岩蚀变有所差别,上部锡多金属矿体的围岩蚀变以硅化、绢云母化、电气石化为主;下部锌铜矿以矽卡岩化、硅化为主。铜坑锡多金属矿石中毒砂和黄铁矿的187Os/188Os初始比值分别为0.60±0.28和0.56±0.12,明显高于地幔的187Os/188Os初始比值0.12~0.13,187Os/188Os比值毒砂为0.798~3.516,黄铁矿中除了一个为1.400外,其余样品介于0.468~1.069之间,高于各类地幔的187Os/188Os值(0.105~0.152),但低于平均大陆地壳值3.63。反映出成矿物质应该为壳幔混合来源。
  • 摘要:本文在详细的野外调研基础上,以井下矿脉穿插关系为依据,对成矿阶段重新划分;同时,根据野外及室内矿相学观察,对铅锌矿石硫化物的产出形态、成分及形成先后关系进行厘定,为探讨成矿环境条件与矿床成因提供科学依据。矿床中最主要的金属矿物为黄铁矿、闪锌矿以及方铅矿。矿床围岩蚀变主要有碳酸盐化、黄铁矿化和粘土化。根据矿物组合及矿脉之间穿插关系将会泽铅锌矿床热液成矿作用划分成四个阶段:Ⅰ细粒黄铁矿阶段、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黄铁矿-方铅矿阶段和Ⅳ碳酸盐阶段。矿床中常见的原生硫化物主要有黄铁矿、闪锌矿和方铅矿,偶见黄铜矿。在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结合室内矿相学研究,发现会泽铅锌矿床硫化物具有较为复杂的结构构造。主要构造有块状构造、脉状构造、条带状构造。
  • 摘要:当今遥感异常已作为一种近矿标志在找矿勘探中广泛应用,然而它与物探异常类似也有多解性,受同质异谱、同谱异质干扰,干扰来源十分复杂.因此尽可能优化异常减少多解性是提高它的找矿效果之重要途径。而光谱角法把每一个多维空间点以其空间向量来表征,对比空间向量角的相似性。它是一种监督分类,要求对每一类别有一个已知参考谱。此参考谱是从具已知条件的图面单元做感兴趣区统计,存入参考谱库,不同谱区有独立的参考谱。利用多光谱遥感ASTER数据的不同区段,做波段选择光谱角填图法研究,取得一定效果,利用热红外SAM净化了超基性岩异常,利用短波红外SAM减少了厚冰和薄冰的干扰(张玉君等,2014)。
  • 摘要:广西栗木矿区泡水岭高岭土矿床位于矿田中部,出露于栗木复式花岗岩体的第一幕岩体顶部近地表部分.前人多将其作为与风化作用相关的残坡积矿床,而未曾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根据高岭土矿石的矿物组成及产出特征,矿床与典型的堆积型矿床不符.通过对该高岭土矿石矿物组成、分布特征及其岩浆石英晶体中的次生流体包裹体等研究,本文对泡水岭高岭土矿床的成矿机制提出新的认识.研究认为,栗木泡水岭高岭土矿床应为岩浆期后偏酸性热液蚀变作用所致。为早期岩体定位后,由于挥发份较多,而且难以流失,在其顶部气体聚集所形成的强热液蚀变帽。而后两期岩浆活动均为出现大规模蚀变,表现出热液蚀变作用逐渐减弱的变化趋势。
  • 摘要:钦-杭结合带是位于华夏古板块与扬子古板块的构造结合带.本研究分析了结合带南段云开地块的变质基底及中生代改造作用.在具有代表性的庞西垌穹状复式岩体中,由内而外依次为花岗岩和片麻状花岗岩、花岗片麻岩、云开群以及沉积岩.研究区内可见两类侵入接触关系,分别为花岗片麻岩、片麻状花岗岩与云开群呈侵入接触关系,花岗岩与花岗岩片麻岩呈侵入接触关系.总体来看,研究区存在新元古代和加里东期双变质基底,基底岩石在中生代经历了印支和燕山运动的叠加改造,形成韧性剪切带和花岗岩侵入体。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花岗质岩石存在物质亲缘演化关系。该地区花岗质岩石具钙碱性(K2O+Na2O=7.43~8.75)、强过铝质(A/CNK=1.34-1.71)化学组成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岩石,总体上富集Rb、Th、La、Sm元素,亏损Ba、Nb、Sr、Zr、Hf元素,从花岗片麻岩、片麻状花岗岩到花岗岩侵入体轻重稀土分异逐渐增强。
  • 摘要:由于中子活化分析是一种灵敏度高、准确度好的核分析技术,因此在地质学中广泛应用。例如在对地幔物质的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地幔物质包体和蛇绿岩中超镁铁质岩和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研究地幔性质及地球的发展、演化规律是必不可少的手段。然而其中的痕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很低,因而可采用RNAA和INAA相结合,从而获得更高精度的元素分析资料。在对铀矿的研究中,可采用RNAA分析方法对矿石进行化学预处理去除铀,这样避免铀裂变及谱干扰的影响。在对土壤微量元素的分析过程中,利用中子活化分析方法研究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分布、分配规律,以发现与矿产有关的地球化学异常,通过这些寻找矿物。在进行微量元素分析时,需要标准物质来机来检验分析质量。通常制作标准物质需要测量其中元素的含量,因需要保证其高质量,通常使用热中子、超热中子活化及短照测量标准物质内的La、Ce、Nd等稀土元素及Na、K、Ca等元素的数据。近年来随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AS)的发展,中子活化分析在分析的灵敏度上受到严峻挑战,但是中子活化分析的高准确和非破坏性的优点使的其在多元素分析中成为当今重要的分析手段之一。
  • 摘要:青海沱沱河铅锌多金属矿床矿区出露由老到新的4个地层单元:中二叠世九十道班组(Pj)、晚二叠世那益雄组(Pn),始新世沱沱河组(Et)、中新世五道梁组(Nw)。区内新生代构造活动十分活跃,主要表现为断裂活动、沱沱河走滑拉分盆地、褶皱作用等。铅锌矿体位于区域大断裂F1中。矿区岩浆侵入活动相对微弱,主要起始于晚古生代,止于新生代。该矿床在成因方面存在一定的争议,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其属于MVT型矿床;另一种则认为属于中低温热液矿床。支持MVT型矿床观点的学者认为矿床形成与碰撞造山逆冲推覆带环境有关,矿床受断层控制,矿体产于构造空间,矿物组合简单,成矿与岩浆活动关系不显着,具有明显的后生特征;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复杂,碳酸岩围岩和深部物质可能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生物作用参与成矿的痕迹明显,成矿作用与盆地热卤水关系密切,与典型的MVT铅锌矿床有一定的相似性。
  • 摘要:金马石(Ciemas)金矿区位于印度尼西亚西爪哇省,其产出地质背景为巽他弧火山岩带.矿体赋存于中新世安山岩、英安岩,和石英闪长玢岩.为了探讨矿床成因和相应的成矿意义,详细研究了这些矿床的地质特征、岩相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分析.成矿模型表明,来源于板块俯冲带的火山热液与浅地表物质相互作用的方式是复杂的,所形成的浅成热液金矿的类型应该是多样的,尤其是岩浆演化后期形成的浅成超浅成侵入体,不仅本身富含成矿元素或成为成矿母岩,而且其热动力驱动成矿流体运移到不同地质环境的构造部位,就有可能形成不同类型的金矿床。
  • 摘要:卡耶勒克拉(Kayelekera)铀矿位于马拉维北部,卡龙加(Karonga)市西52公里处,距离首都利隆圭约550公里.铀矿化分为三种类型:还原相、氧化相和过渡相,不同矿化类型发育不同的铀矿物。铀石是还原相主要的原生铀矿物,经常伴生有机碎屑或黄铁矿;氧化相中发育多种黄-绿色次生铀矿物,主要为变钙铀云母和硅钾铀矿,硅钙铀矿含量很少但却普遍发育在矿体中;在部分还原相和过渡相中发现少量极细粒铀氧化物(可能为晶质铀矿)和铀钛矿物.矿床中的铀可能最初来源于花岗质岩石的侵蚀,随后伴随大比例的侵蚀岩石(例如北鲁库鲁盆地长石砂岩和泥岩)在卡耶勒克拉西南沉积下来。由于未受到地表风化或地下水氧化,卡耶勒克拉长石砂岩处于氧化还原状态,并在岩石中保存了有机质和黄铁矿。在这些条件下,相对不溶的铀以低浓度赋存在岩石中。随后,伴随裂谷断裂和相关褶皱,铀在氧化地下水中运移流经高渗透性长石砂岩而再次沉淀成矿,形成卡耶勒克拉铀矿。
  • 摘要:滇东南地区为云南省重要的钨、锡、银、铜、铅、锌等矿产基地.自西向东分布着个旧岩体、薄竹山岩体和老君山岩体.薄竹山岩体形成于晚白垩世,分布面积约120km2,其边缘地带是寻找大、中型钨锡多金属矿床的有利靶区;经过近几年地质勘查工作,在其周边发现一些小-中型的矽卡岩矿体,以铁、铜、锡、钨为主,伴生铅、锌、银等.矿体分布明显受区内特定的地层、岩体、构造等成矿条件制约.本文试图通过对该区地质特征、物化探信息特征进行综合和分析,评价区内的找矿潜力.研究认为,薄竹山地区发育燕山期花岗岩,且广泛出露有利含矿层位并产出矽卡岩型矿床;周边有官房大型钨矿床、白牛厂超大型银铅锌矿床和薄竹山矿群产出众多的锡、钨多金属矿床(点)。综合成矿条件分析得出:在岩体北部,区域化探、区域重力、磁法测量等都显示良好异常;岩体东部也发现较好矿化点、重力和磁法测量也圈定了良好异常。因此,该区域成矿地质背景良好,具有寻找中大型矽卡岩型铜、铅、锌、锡、钨多金属矿床的潜力。
  • 摘要:东特提斯的西南三江地区,有金沙江缝合带、澜沧江缝合带和怒江缝合带,构成了特提斯多岛洋盆的主要分支(莫宣学等,1993;潘桂堂等,2008),控制"三江"了特提斯构造演化和成矿事件(潘桂堂等,2008;Sengor,2001).文章结合笔者参与的前几轮研究中测年同位素成果,提出了以下对岛弧斑岩铜矿和双峰式火山岩硫化物矿的认识与找矿勘查有一定影响的认识:D2-3扬子陆块西缘边缘裂陷,沿羊拉-拖顶-老王寨一带减薄拉张,局部有玄武质火山碎屑岩产出,羊拉围绕火山活动中心常形成火山丘堆积,在每个岩浆活动旋回晚期,常有硫化物-硅质岩产出,形成羊拉矿区2、5号主矿体;C1-P1洋盆进拉张,有贝吾组(C1b)玄武质熔岩与浊积岩产出,及白马雪山枕状熔岩和苏鲁、关用等地超基性岩出露;于东竹林寺-书松一带保留完整的超基性岩-紫红色硅质岩等构成的蛇绿岩套;俯冲带后退至叶日-甲午雪山一带。有厚层的安山质熔岩分布,类似于现代阿留申岛安山岩,伴有矿化及斑岩铜矿等。
  • 摘要:调查区属西昆仑造山带中部,长期以来,由于受地形、交通等因素的限制,前人对该区域出露的变质地层研究甚少,笔者通过近几年区调工作的分析研究,认为该区存在四种变质作用类型,以区域变质作用为主,其次是接触变质作用、气-液变质作用与动力变质作用.
  • 摘要:石屋铜金矿床位于新疆西准噶尔地区巴尔鲁克断裂南东侧,是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发现的铜金矿床.矿区地层以中泥盆统巴尔鲁克组和下石炭希贝库拉斯组分布最广,巴尔鲁克组岩性主要为安山岩、凝灰岩、粉砂岩等;希贝库拉斯组岩性主要为凝灰岩、粉砂岩研究发现石屋矿区出露岩体为闪长岩、闪长玢岩,石英硫化物脉和电气石脉发育。各类型脉系石英中流体包裹体发育,成矿温度总体较低并且由早到晚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石屋矿区内电气石发育,其成因为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成因电气石。
  • 摘要:红山铁矿床的赋矿地层为蓟县系平头山组上部,该岩组顶部为绢云绿泥千枚岩夹石英砂岩;上部为磁铁石英岩、磁铁矿层,局部地段磁铁矿具角砾状,并含少量镜铁矿、赤铁矿,有的地段蚀变为阳起石、透闪石、透辉石、透辉石化磁铁石英岩;中部为数米厚石英白云石大理岩、石英砂岩,局部地段出现含砾砂质灰岩;下部为黑云绿泥绢云千枚岩、板岩。区域成矿地质演化经历了中、新元古代的沉降期陆表海含铁沉积环境到出现弱火山活动形成“Sedex”型红山式铁矿的断陷海盆期。新元古代蓟县系时期的北山海为半封闭海盆,具干燥气候与半潮湿气候交替的条件,导致了富铁碳酸盐岩广布。晚期,地壳局部抬升,使海盆范围缩小,同时,断陷海盆边缘同生断裂活动频繁,引起地幔热流上升,出现局部半深海海底火山喷溢活动以及多处含铁的热卤水喷柱上涌,喷溢出的铁离子和铁的络合物在特定的氧化条件和碱性条件下被絮结而沉淀下来,由于陆源碎屑掺和作用,形成条纹状石英岩型磁铁矿层,其后随着热卤水中高温气液的岩-水双向交代作用加强,又断续出现矽卡岩型磁铁矿层。
  • 摘要:四川会理拉拉地区位于扬子地台西缘川滇南北向构造带与东西向河口复背斜交汇处,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铜矿产地.区内广泛分布一套古元古代浅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并可细分为三个火山喷发-沉积旋回(Zhu et al.,2013),其中,每一旋回的变质火山岩段通常赋存铁氧化物铜金矿床(简称IOCG,Zhu and Sun,2013),而变质沉积岩段则赋存沉积岩中的层状铜矿床(简称SSC,Zhu,2014).由于河口群火山岩铜的含量较高、落凼矿石和围岩的铅同位素组成相似、且落凼矿石中黄铜矿含高放射性锇(孙燕等,2006;Zhu and Sun,2013),表明该区IOCG矿床的成矿金属可能主要来自河口群火山岩。SSC矿床是由氧化的流体淋滤流体所流经岩石中的铜,遇到还原条件而发生沉淀形成,如前分析,成矿金属——铜,最大可能也是来自河口群火山岩。从而该区这两类矿床成矿的金属均来自河口群火山岩,且溶解于相似氧化热液中搬运,只是在不同的氧化还原环境沉淀而形成不同的矿床,其中,IOCG形成于相对氧化的环境(黄铜矿与大量磁铁矿和赤铁矿共生),而SSC形成于相对还原的环境(矿石矿物无赤铁矿和磁铁矿,黄铜矿与黄铁矿共生)。
  • 摘要:矿田系指矿床密集分布,成矿作用集中发育,且在时间、空间和构造建造上具有紧密联系的矿化赋存区段,相当于V级成矿区划单元.科学地、经济地和绿色地勘查开发矿田,必须开展矿田地质学、矿田采矿学和矿田环境学的全面研究和综合规划.矿田地质学是研究矿田的岩相建造、构造特征及其矿化过程和成矿形规律的地质学学科。它是研究各类矿床,如岩浆矿床、热液矿床、沉积矿床、变质矿床的岩矿地球化学组成特点和地质作用过程,研究矿田的控矿构造要素,寻找有利成矿的构造岩石区段,为进一步分析评价矿田的成矿条件和远景资源的地质学学科。为了认识矿田层次的成矿规律问题,矿田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涉及三个方面:成矿构造建造组成特征和成岩成矿过程,需要建立适应于“理论-实践-分析”的方法。作者长期探讨的主要是即构造岩相的测量方法、构造成矿体系的分析方法和构造物理化学界面成矿的预测方法。矿田构造岩相测量分析方法和矿田构造成矿系列分析方法侧重物质结构和物质组成两个理论系统,都属于系统论范畴的地质理论。作者长期试图探讨构造体系与成矿系列及成矿系统相结合、提出构造成矿系列的建议。构造成矿系列,系指有地质成因联系的矿种、成矿类型,以及在不同地质构造位置和不同成矿阶段产出的矿床组合,矿床系列,或成矿系统(陈毓川,1993)。
  • 摘要:紫金山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床和悦洋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银多金属矿床代表了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两种类型。本文开展两矿床中金、银赋存状态研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矿石分析等综合观测分析技术,研究上述两矿床的矿石矿物。本次研究未找寻到金的独立矿物,含金、银的矿物有硫砷铜矿、蓝辉铜矿、久辉铜矿、黄铁矿。矿物的金含量由电子探针定量分析得出,含金性最好的矿物为硫砷铜矿,含量最高达370μg/g,含银最高的矿物是蓝辉铜矿和久辉铜矿,最高含量为480μg/g。紫金山矿床金的赋存状态除自然金独立矿物外,还赋存于硫砷铜矿等铜矿物中。悦洋矿床银的主要赋存状态为独立银矿物,除此之外方铅矿等硫化物也是银的赋存矿物。紫金山矿床与悦洋矿床两矿床矿物组合不同,矿物含金银性质不同,表明两矿床形成条件不同。致谢蒋美琛在图像处理中给予的帮助。
  • 摘要:泥堡卡林型金矿床紧邻峨眉山玄武岩,产出于凝灰岩分布区内。笔者挑选高品位原生矿石中的黄铁矿进行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金在原生矿石中以显微自然金颗粒和固溶体金的形式存在于黄铁矿中,显微自然金颗粒以矿物出溶的形式包裹于含金的含砷黄铁矿中,含金黄铁矿、含金的含砷黄铁矿与自然金颗粒呈包含结构共生。有关滇黔桂地区卡林型金矿床的成因机制,主要有岩浆成因模式和非岩浆成因模式两类。岩浆成因模式强调金矿化与浅成侵入体有关,金来自岩浆热液。非岩浆成因模式则强调成矿过程中天水和变质流体的作用。沉积成岩期的黄铁矿富含一定量的金,该金可能是由沉积碎屑(主要是凝灰质成分)带来,后在成岩过程中赋存于黄铁矿中。燕山期的岩浆构造活动形成了大量的热液,活化了地层中的成矿元素,沉积成岩期的黄铁矿发生改造,原沉积成岩期黄铁矿中的金发生富集、矿化。随着热液矿化作用的继续,金开始在含砷黄铁矿中达到饱和而析出,形成显微自然金颗粒并包裹于含砷黄铁矿中。
  • 摘要:湘东北幕阜山地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中的江南地轴与下扬子拗陷的交接处。幕阜山花岗岩体产于湘、赣、鄂三省交界的幕阜山区,属中深成相侵入体,该岩体由南江桥,月田,黄龙山,凤凰山等若干个燕山期同源同期多次侵入阶段的复式岩体。从岩性角度来看,南江桥岩体主要以黑云母花岗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到二云母花岗岩为主。南江桥岩体和月田岩体在被侵入的花岗岩中接触变质不明显,但在被侵入的沉积地层中具有明显的角岩化蚀变。从化学成分和矿化情况来看,黄龙山和凤凰山岩体均较南江桥和月田岩体具有高SiO2、K2O、Na2O、K2O/Na2O而低FeO+MnO+MgO+CaO的特点。第二、三阶段的岩体侵入时,才在强蚀变的地段形成气成热液铍、铌、钽矿,同时在其岩体侵入与灰岩、大理岩接触的外接触带,构造有利地段,形成了大型的钨矿床。在湘东北地区的幕阜山岩体及其岩体内部是寻找铍、铌、钽花岗伟晶岩的有利地区。在幕阜山花岗岩第三阶段侵入体的项部,突起部位及岩枝处,并发育有强云英岩化地段是寻找气成热液型铍矿床的有利地段。
  • 摘要:南岭成矿带位于欧亚大陆东南端,东邻太平洋板块,西与印度板块相接,处于滨太平洋构造域与特提斯构造域的交汇部位,横跨扬子和华夏两大板块.该成矿带以发育大量花岗岩,盛产有色、稀有金属而闻名于世(付建明等,2011).其中,钨锡是主要优势矿种,保有储量居世界之首,其产锡历史可追溯到宋元丰元年(闻广,1980).据全国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元统计,广西、湖南的锡矿储量分列第二、第三位,江西钨矿储量最大,湖南锡矿石冶炼、加工生产产量居全国之首.本文结合南岭成矿带具体矿产地质特征,考虑资料多少及研究程度,以钨锡矿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成矿带范围内划分了24钨锡矿找矿远景区:丹池钨锡矿找矿远景区、九万大山钨锡矿找矿远景区、牛塘界钨锡矿找矿远景区、越城岭北钨锡矿找矿远景区、大义山钨锡矿找矿远景区、香花岭钨锡矿找矿远景区、骑田岭钨锡矿找矿远景区、千里山-瑶岗仙钨锡矿找矿远景区、栗木-古怪冲钨锡矿找矿远景区、铜山岭-九嶷山钨锡矿找矿远景区、珊瑚-姑婆山钨锡矿找矿远景区、邓阜仙-锡田钨锡矿找矿远景区、汝城钨锡矿找矿远景区、瑶岭-师姑山钨锡矿找矿远景区、桂东钨锡矿找矿远景区、崇犹余钨锡矿找矿远景区、赣县-于都钨锡矿找矿远景区、遂川钨锡矿找矿远景区、兴国钨锡矿找矿远景区、粤北-三南钨锡矿找矿远景区、会昌钨锡矿找矿远景区、将军庙钨锡矿找矿远景区、大东山北钨锡矿找矿远景区、英德钨锡矿找矿远景区。
  • 摘要:四川拉拉铜矿床为中国典型的IOCG型矿床.前人已对该矿床进行了较为详细和深入的研究工作.本文在野外考察和室内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从地质背景、赋矿围岩、岩浆活动、成矿流体以及构造演化等方面来对拉拉铜矿床成因进行探讨.该矿经历了矿源建造火山沉积期、区域变质改造期、叠加改造热液成矿期、新元古代变质改造期,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地质过程,是多期次、多阶段、多种成矿作用相互叠加的结果。
  • 摘要:克布镍钴矿位于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东约30km,镍金属量2.1万吨,镍平均品位为0.19%,伴生钴1510吨。矿区主要出露白云鄂博群哈拉霍疙特组暗灰色石英片岩。其次为分布于沟谷间的第四系洪积、冲积物。针对克布镍矿区的斜长橄榄岩、辉长岩分别挑选1件样品分选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年龄测定。实验测试工作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实验室完成,使用仪器为Thermo Fisher公司制造的Neptune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和与之配套的New wave UP193nm激光剥蚀取样系统(LA-MC-ICP-MS)。通过对克布镍矿斜长橄榄岩和辉长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分别获得264.8±1.3Ma和265.1±2.1Ma的加权平均年龄,两者都证明克布岩体是中二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也代表了克布镍矿的形成时代。克布镍矿基性-超基性岩锆石U-Pb年龄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四子王旗小南山铜镍矿、达茂旗黄花滩铜镍矿以及乌拉特中旗温更地区北七哥陶辉长岩岩体的形成时代相近,而明显比乌拉特后旗额布图镍铜矿床超基性岩的成岩时代年轻。这表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至少存在有2期重要的岩浆矿床成矿时代,而这两期超基性-基性岩浆活动的构造背景、成岩成矿机制等尚需进一步加强研究。
  • 摘要: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域是我国重要的铅锌分布区之一,该区具有铅锌矿床数量多、储量大、品位高等特点,备受学者关注.愈来愈多的学者研究发现,区内的铅锌成矿与构造关系甚为密切(韩润生等,2006,2010,2012,2014;Han et al.2007,2012);认为该区在印支晚期扬子地块西南缘发生强烈斜冲走滑,形成一系列冲断褶皱构造(带),驱动流体大规模运移,沿冲断褶皱构造带"贯入"成矿.乐红铅锌矿床位于滇东台褶带滇东北台褶束内,乐红断裂中部,受NW构造控制明显,其可能形成于印支晚期(张云新等,2014),这与川-滇-黔接壤区内的其它铅锌矿床形成时代相吻合,标志着该矿床的形成与区内其它矿床在成矿时代的一致性.文章通过运用矿田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孙家骢,1988),对各方向断裂结构面力学性质进行判断,并总结其力学性质的转变过程。结合前人对滇东北矿集区的研究(韩润生等,2012,2014),将乐红矿区的构造划分为四种构造组合,代表四种不同的构造体系,反映四期构造的演化和发展(图1)。构造体系的成生发展顺序为:(1)NW构造带;(2)NE构造带;(3)SN构造带;(4)EW构造带。不同期次的主压应力(б1)方位依次为NE45°-50°→NW50°-60°→近EW→近SN。乐红铅锌矿床的矿体严格产于NW向断裂系统内,形成于NW向断裂由张性转变为压扭性的过渡时期。综合构造体系与成矿关系,认为NW构造带为矿区主要的成矿构造体系。
  • 摘要:弓棚子铜锌钨矿床位于滨东地区宾县境内,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晚三叠末滨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构造岩浆活动带,张广才岭隆起西缘,铁力陆缘海盆,滨东隆起带中部,成矿区带的划分属于张广-才岭成矿带.矿床及其外围区域出露地层主要有自泥盆系至第四系皆有出露.其中中二叠统土门岭组为区域上的主要近矿围岩,特别是中二叠统土门岭组大理岩,与成矿关系极为密切.研究发现,黑龙江弓棚子铜锌钨矿床应属于岩浆热液作用-硅卡岩型(铁、铜、钼、金、铅、锌、钨、锡)矿中,因此其成矿地质作用应属于侵入岩浆地质作用,其成矿地质体应为侵入岩体。而岩浆期后热液矿床的成矿地质体往往为矿床的形成提供物质来源,而矿区内与成矿关系密切的花岗闪长岩富含黄铜矿、辉钼矿、黄铁矿等金属矿物,显示岩体本身具有较好的含矿性。因此黑龙江弓棚子铜锌钨矿床的成矿地质体为该区内的花岗闪长岩体(弓棚子岩体)。花岗闪长岩体(弓棚子岩体)与弓棚子铜锌钨矿床的赋矿地层直接接触,矿体产自岩浆与围岩的接触带上,为其提供了热源、动力源和成矿物质来源,是其成矿地质体。而矿区土门岭组碳酸盐岩与角岩的岩层界面则形成“硅钙岩性界面”作为成矿结构面控制着矿体的分布、形态和形成过程。
  • 摘要:沙让钼矿产于一个侵入于二叠系蒙拉组(P2m)地层的复式杂岩体中.矿区构造主要表现为线性断裂构造,发育二期断裂构造,断裂带附近的热液蚀变作用发育.矿区岩浆岩活动强烈、复杂,杂岩体早期侵入的为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钾长花岗岩,主期侵入的花岗斑岩、石英斑岩、次花岗斑岩呈小岩株、岩脉形式产于早期形成的石英闪长岩、花岗岩和蒙拉组地层中,后期侵入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云斜煌斑岩、钾长花岗细晶岩脉等.花岗斑岩是矿区主要的成矿斑岩.沙让花岗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兼具火山弧花岗岩和同碰撞花岗岩的特征,花岗斑岩的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其成岩年龄约为53.55±0.51Ma,为印度一亚洲大陆碰撞的早期阶段。综合分析,笔者认为沙让含矿花岗斑岩可能为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期间(47.0~52.5Ma)由新特提斯洋俯冲导致的岩浆底侵作用形成的加厚的新生的下地壳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
  • 摘要:西藏地区岩金矿产地较多,分布广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发现岩金矿床、矿点及矿化点312个,显示出西藏地区具有良好的找金前景(东方,1992).本文试图对西藏地区岩金矿的区域成矿规律进行初步探讨,总结了岩金矿矿床时空分布规律,探究了岩金矿床的主要控矿因素,以期对今后该地区的岩金矿找矿工作能有所裨益.
  • 摘要: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后在青藏高原东缘形成金沙江-哀牢山-红河走滑剪切带,沿此构造带分布着众多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侵入体,与许多具有前景的斑岩型铜、钼、金矿床存在密切联系.矿区内主要出露马厂箐岩体,为黑云母(正长-)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石英二长岩,结构为似斑状和斑状结构。另外矿区还出露煌斑岩和辉绿岩脉。观察发现,矿区内矿化与蚀变类型多样。钼矿化主要赋存在岩体之中,而铜在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均有矿化。矿床蚀变类型由内向外依次出现钾化、硅化、绢云母化、青磐岩化和碳酸盐化,围岩出现长英质砂岩的角岩化和碳酸盐的矽卡岩化。
  • 摘要:研究区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的中部偏南,夹持于北部受班公错—怒江缝合带和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间(陈旭,2005).区内构造线以北西西向和近东西向为主,南北向为辅,岩石地层区划属隆格尔—南木林地层分区,主要出露石炭系、二叠系碎屑岩,呈北西向带状延展,少数呈剥蚀窗形式出露.本文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以研究区2020个水系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着重对Ag、As、Au、Bi、Cu、Fe、Hg、Mn、Mo、Pb、Sb、Se、Sn、W、Zn、Cd、Cr、Co、Ni等19种元素进行成矿性分析.综合考虑元素异常组合、各元素间相关性、伴共生特征及异常与地质背景的空间关系等,可以发现研究区西北侧Cu多金属元素、中部Pb、Zn多金属、东南侧Ag、Pb、Zn多金属具有较高找矿潜力、Au元素独立找矿潜力。
  • 摘要:西藏冈底斯是夹持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与雅鲁藏布缝合带之间一条近于东西走向的巨型构造-岩浆岩带,是青藏高原最大的构造—岩浆岩带,全长约2000km,南北宽约100km.本文借助于西藏1:5万罗仓区调的野外调查,初步分析诺仓地区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诺仓地区花岗闪长岩总体上具有低硅、富铝、富钾、低磷等特征。岩石属钙碱性系列,Ⅰ型花岗岩。稀土总量中等,轻稀土相对富集,总体呈右倾斜。具中等到弱的负铕异常。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岛弧岩浆岩特征。结合构造判别图与来自调查报告的年龄数据推测诺仓地区花岗闪长岩可能形成于燕山晚期雅鲁藏布江新特提斯洋壳北向俯冲于拉萨地体之下岩浆活动产物。
  • 摘要:甘肃大水金矿是一个国内外十分罕见的金矿类型.关于大水金矿的成因,至今尚无定论.在矿床的开发与研究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本文通过研究大水金矿的硅质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于探讨大水金矿的成矿机制乃至矿山深部找矿都具有导向性作用.
  • 摘要:本研究主要通过对一洞和清明山矿区的坑道、钻孔及附近地表的系统取样,详细研究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年代学,探讨桂北铜镍矿床的成矿机制。对采自清明山矿区赋矿岩体的岩芯样品ZK30703进行了SIMS锆石U-Pb年龄测试,结果表明赋矿岩体的结晶年龄为843.7±7.2Ma,代表了宝坛地区岩浆铜镍矿床的成矿年龄。本文的最新定年结果精确地限定了宝坛地区铜镍成矿时代为新元古代中期。稀土配分模式上,LREE富集且分异明显,HREE分异不明显。宝坛地区基性-超基性侵入岩的源区可能为四堡运动期间受俯冲流/熔体交代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在铜镍硫化物成矿过程中,岩浆对围岩的同化混染被认为对促进S的饱和起到了重要作用,围岩的贡献主要表现为提供壳源硫和/或加入富硅组分。矿石原位硫同位素特征(δ34S介于0.56‰~3.11‰)暗示壳源硫的加入对硫达到饱和状态的贡献很小。与成矿有关的岩浆遭受了四堡群文通组围岩的同化混染(~15%)。已有实验研究证实富含SiO2的地壳物质加入基性岩浆时会降低岩浆中S的溶解度。相对于壳源硫的贡献,围岩中富硅组分的加入才是导致宝坛地区基性岩浆中的硫达到饱和,进而发生硫化物熔离形成矿床的关键因素。
  • 摘要:旗那矿床位于新疆且末县吐拉牧场往东30km处,地处青藏高原北缘,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气候条件,它是中国西部地质矿产研究程度较低的地区.通过介绍该地区区域地质背景,总结了其矿区地质特征和矿体特征,探究了其成矿原因,结果表明阿尔金南断裂带可能为本区控矿构造,为Fe的迁移提供了通道,为矿体提供了储矿空间。磁铁矿床成因为岩浆晚期贯入型。结合以往地质工作及钻探工程成果,估算9个矿体333资源量56.1万吨,334资源量937.15万吨,333+334资源量993.25万吨。
  • 摘要:研究区隶属内蒙古额济纳旗,大地构造位置属于中亚造山带东段哈萨克斯坦板块和塔里木板块陆缘增生带,具有较好的成矿地质背景.该区可划分为两个成矿带:一是甜水井-乌珠尔嘎顺-雅干成矿带(北山北带);二是石板井-七一山-呼伦西伯成矿带(北山南带).额济纳旗一带金属矿床分布广泛、类型繁多,成矿时代相对集中、容矿围岩复杂。尽管容矿围岩不同,但大多数矿床与华力西期岩浆岩紧密(共)伴生,暗示了华力西期构造-岩浆活动与金属成矿作用存在成因联系。本人近年在额济纳旗温图高勒地区从事矿产调查。该区岩浆岩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274Ma)、钾长花岗岩(351Ma)、闪长岩(315Ma)、石英闪长岩(370-399Ma),均为华力西期花岗质岩浆岩。该区具备成矿过程需要满足的热、流体和矿源三个条件,具有较好的成矿地质背景,有一定找矿潜力。
  • 摘要:夏塞银铅锌矿床位于三江成矿带中北段的夏塞-连龙银锡多金属矿集区内,是该矿集区内具有代表性的大型银铅锌多金属矿床之一.该矿床为典型的受NNW向断裂构造控制的岩浆热液型多金属矿床,成矿期断裂为左行性质,后期经历了右行挤压-走滑作用(李艳军等,2012,2014a).LA-ICPMS锆石U-Pb法厘定了矿区南部的夏塞二长花岗岩体成岩时代为103±1Ma(MSWD=0.5),为早白垩世晚期岩浆活动产物,并由伸展背景下软流圈地幔与壳源长英质岩浆混合形成(李艳军等,2014b).银铅锌成矿与该岩体具有密切的空间和成因联系,并经历了锡石、毒砂-磁黄铁矿、锌铅银多金属和黄铁矿-碳酸盐三个成矿阶段,其中第三阶段为主成矿阶段.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三江中段夏塞银铅锌矿床微量元素富集机制及对成矿过程的指示:硫化物微区分析"资助下,通过详细的矿物学研究,在该矿床中发现了含银镍矿物及自然铋的存在.夏塞银铅锌矿床主要成矿元素为Ag-Pb-Zn-Cu,伴生有Sn、Au、Bi、Cd等元素,并从南端的二长花岗岩体边缘往北,依次发育Sn、Cu+Pb+Zn、Pb+Ag矿化组合,显示成矿温度由高向低的演化规律。毒砂-磁黄铁矿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85~386℃(峰值346℃),磁黄铁矿中首次发现了红锑镍矿及锑硫镍矿等含镍矿物,与该阶段均一温度较高一致。但是,含镍矿物的形成是否与软流圈地幔物质参与成岩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含银矿物和自然铋等矿物主要与锌铅银多金属成矿阶段有关,且主要与闪锌矿、黄铜矿和方铅矿共生,根据显微穿插关系该阶段成矿元素矿化顺序为Znjiu→Pb+Bi→Ag。铋属于亲硫元素,其熔点为273.1℃,自然铋的存在表明该阶段成矿环境为低硫、中低温的还原环境。该阶段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47~263℃(峰值180℃)也表明成矿温度为中低温。
  • 摘要:马扎拉岩金矿是藏南金锑成矿带的知名矿床.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开展过预查和普查等工作,提交了资源量(333)金845.58kg,锑6160.42t(张能军等,2000).但由于后续找矿工作未取得明显效果,矿山开发陷入困境.2014年,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作为扎西康整装勘查的主要实施单位接受了西藏雪域矿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委托,开始在矿区开展地质找矿工作.2014年至2015年,项目组通过对矿区及邻近区域近30km2范围开展大比例尺地质测量工作,重新厘定了矿区的地层系统,重塑了矿区的构造格架,并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和新近地质调查研究成果,初步构建了矿床的控矿构造模型,重新确立了矿区的找矿方向,初步的验证工作也取得了成果.通过2014-2015年的工作初步确立了在马扎拉矿区近东西向逆冲推覆构造体系的前断坡和反冲断层中寻找蚀变岩型金矿的新方向,对后续马扎拉矿区以及扎西康整装勘查区其他的古堆、拉定、塔嘎等矿区的找矿工作均有重要指导意义。
  • 摘要:北衙金多金属矿田构造发育,形成了一套褶皱-断裂-节理控岩控矿构造系统,控制和形成了“五位一体”矿床(化)类型,共同组成了斑岩成矿和氧化淋滤成矿两大成矿系统。自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以来,矿田所受的主压应力主要经历了近EW向→近SN向→NW向→近EW向的转变过程,依次形成了南北构造带、东西构造带和北东构造带。认为东西构造带是控制与喜马拉雅中期富碱斑岩有关的斑岩成矿系统的主导性构造体系,早南北构造带构成北衙金矿田控岩控矿构造格架,晚南北构造带主要对先前形成的斑岩和金矿体产生破坏或(和)改造富集,是控制喜马拉雅晚期氧化淋滤成矿系统的主导性构造体系。
  • 摘要:前人认为永曲铁矿属沉积型或火山沉积一热液改造型矿床,其主要依据是矿体基本上分布在雀莫错组中,且雀莫错组中存在“火山岩”。本次1:25万区调工作发现,铁矿发育地区的雀莫错组并不存在火山岩夹层,实际上酸性火山岩发育于雀莫错组之下的那底岗日组中,只是以前工作未将两者划分开来而已。这从另一方面说明,永曲铁矿的成因与那底岗日组的酸性火山岩没有必然的联系。雀莫错组中呈串珠状分布的球状、扁豆状、肾状赤铁矿结核等高铁母岩层是永曲铁矿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矿体的空间展布总体受雀莫错组控制,表明为沉积型铁矿;矿体呈似层状、豆荚状,鞍状,分布于褶皱的两翼或转折端(局部与围岩呈断裂接触),倾角普遍大于所在处的地层倾角。不同矿体的顶、底板岩性差别较大,说明矿体并非严格受某一岩性段控制,而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据此,为层控型。
  • 摘要:通过野外地质填图,小龙河矿田可区分出同岩浆构造,以及相应的矿化蚀变.小龙河矿田同岩浆断裂有以下特征:空间展布特征:小龙河锡多金属矿床属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歹字型构造在燕山和喜马拉雅期最为活跃,导致青藏高原整体隆起,岩浆活动,和与之相关的内生金属矿产的形成.岩性特征:小龙河的含锡花岗岩可能为黑云二长花岗岩和含斑二云花岗岩.它们大多经过强烈的钠长石化、绢云母化、萤石化、云英岩化和泥化等蚀变,形成同岩浆构造蚀变岩.
  • 摘要:R型聚类分析可以揭示岩体与岩体、期次与期次之间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宁芜研究项目编写小组根据铁矿床与辉长闪长岩的成因联系以及矿床本身的次火山成因特点,提出了"玢岩铁矿"的成矿模式,认为长江中下游宁芜、庐枞盆地中铁矿床的形成与安山质岩浆活动有关.根据梅山铁矿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山找矿预测实际需要,对梅山矿区井下主岩体辉长闪长玢岩样品Fe、Cu等18种微量元素进行R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微量元素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大元素组合由W-Bi-Mo-Sn-Au元素组成,按其聚合过程可进一步细分为W-Bi-Mo和Sn-Au,含Au的可称之为副矿物元素组合,W-Bi-Mo组合则可能代表一期高温热液成矿过程,而Au可能伴随着热液产出。第二大类组合Cu-Sb-Pb-Ag-Mn-Zn-V-Fe-Co-Ni-Ti-P,此组元素组合复杂与铁族元素混染,可称为主成矿元素组合。第三类Cr元素属于岩浆场元素。根据谱系图也可得出矿化强度大,聚合程度则差,反之则强。因此,一些元素可作为矿化指示元素,如W-Mo-Zn-Fe-Ni,而Mn-V-Co-Ti矿下晕的指示元素组合,也可以说它们是铁镁质闪长玢岩的围岩蚀变主要元素组成标志。
  • 摘要:十万大山盆地基底主要为古生界,部分为中下三叠统和海西期花岗岩.其中西北部为晚古生代和中三叠世的碳酸盐岩、砂页岩、酸性火山岩;东南部主要为印支期花岗岩和上二叠统一下三叠统磨拉石建造.盆地盖层主要为中生界地层(大盆)和新生界地层(小盆)两个不同红色碎屑岩建造,具大盆套小盆双盖层构造特征,出露的地层从上三叠统、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其中侏罗系广泛发育的富含有机质的长石砂岩或长石石英砂岩为以后的铀成矿作用典定了基础.铀矿化与地层、岩性有密切关系,说明铀的最初来源主要来自盆地周围提供形成含矿砂岩物质的花岗岩或古生界的地层,形成中侏罗统的矿化层(含铀砂岩),后经后生作用及构造改造叠加成矿。十万大山盆地东南部屯林地区除大的向斜之外,断裂发育,且发育揉皱及小的褶皱,甚至发育倒转褶皱。钻孔中可见角砾,且距离岩体较近,为热液叠加改造型砂岩型铀矿。该类型铀矿主要与构造活动关系密切,在新棠-南忠一带成矿条件有利。盆地西部凤凰山地区构造相对简单,为一向斜构造,铀矿化以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化为主。层间氧化带发育在凤凰山向斜核部,主要含铀层位为那荡组中上段。因此,该凤凰山地区成为寻找层间氧化带型铀矿的有利地区。
  • 摘要:云南姚安县老街子铅锌矿床是滇中地区与喜马拉雅构造期富碱侵入岩类有关的矿床之一.该矿床位于滇中台陷姚安凹断褶束.矿区处于近SN向的基底构造与NW向的盖层构造交汇复合部位.此外,该区还存在着NE向的隐伏断裂构造,控制了区域斑岩群的发育与展布.矿区及区域上出露的地层较为简单,主要为白垩系下统普昌河组(K1p)和上统马头山组地层(K2m),是一套以砂岩、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的沉积岩组合(图1).姚安老街子铅锌矿床遥感解译采用ASTER数据作为主要信息源。通过辐射校正、几何纠正及图像增强处理得到研究区清晰的ASTER遥感图像。为获取老街子矿区围岩蚀变信息,研究利用了USGS提供的标准光谱库矿物波谱曲线分析以上蚀变矿物的波谱特征,选择合理的图像处理方法提取蚀变信息。遥感蚀变信息提取结果显示,老街子矿区及其外围地区围岩蚀变信息明显(图5),各种蚀变相互叠加,已知矿床(点)均位于蚀变较强区域,与矿区地表调查的蚀变分带信息基本吻合。总体来看,矿区以太平铺-格苴坪一线东北侧区域围岩蚀变信息强,有良好的找矿远景,其中又以三尖山-白马苴-格苴坪一带为蚀变浓集区,可作为勘探靶区,并可进一步向东扩展。
  • 摘要:勘查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分析和综合研究,在找矿靶区圈定、成矿规律研究以及矿产资源潜力的定性、定量预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是地球化学背景的正确确定.传统方法基于统一的背景值,适用于地质背景相对单一的地区.而地球化学勘查区域多数比较复杂,可能出现多种岩石类型.由于水系沉积物对原岩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并且元素含量在不同类型岩石中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选择可以区分不同岩石类型并且与成矿元素无明显相关关系的主量及微量元素作为标志元素,依据标志元素的含量特点可以对来自不同岩性母体的样品进行分类。基于此,本文选取适当的可以表征岩石类型的元素,将元素含量标准化,依据地质图和轮廓系数图确定最优分类数,采用K-means算法对水系沉积物数据进行分类。为了验证该方法的效果,以1:20万桂阳幅化探采样数据进行实例验证。并且采用传统方法(即统一背景值方法)来圈定成矿元素的异常区域,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岩性复杂的区域进行地球化学找矿时,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对样品数据进行分类,并且可以消除岩性背景的影响,突出微弱异常,削弱高背景区内的非矿致异常,从而提高找矿效果。
  • 摘要:前人对七宝山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特征及成因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对于矿床的分散元素,除何泗威等(1985)的报道外,尚未深入的研究。作者在野外调研基础上,对矿石进行了显微观察、矿石成矿元素分析、电子探针分析,查明了矿石铟含量的变化规律和主要赋存矿物闪锌矿的铟含量特征,并对铟与其他元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最后,探讨了七宝山矿床铟富集的形成条件。得出初步结论:七宝山铜多金属矿床为一个大型的富In矿床,其In的富集是不均匀的。小七宝山矿段的In含量最高,其次是大七宝山矿段,再次是老虎口矿段,鸡公湾矿段的In含量最低。矿石的微量元素表明,In-2n(0.81)、In-Cd(0.77)呈明显的正相关性,In-Fe(0.45)相关性不明显。不同矿石类型含In量分布不均匀,闪锌一黄铁矿矿石中In含量最高,黄铁矿矿石中In含量低于检测限,黄铜一黄铁矿矿石中In含量较低。铟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于硫化物中,主要为铁闪锌矿,其次为黄铜矿和方铅矿。推测七宝山铜多金属矿床中的In主要来自岩浆。地壳或上地幔重熔形成的富In岩浆,侵位至浅成环境,富含Zn、Fe、Cd、In等元素的岩浆期后热液沿构造有利部位充填,由于水一岩反应及流体的混合作用,导致成矿元素沉淀,形成富In的铁闪锌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在七宝山矿区有利铁闪锌矿富集的小七宝山和大七宝山矿段,形成了具有价值的富铟工业矿体。
  • 摘要:广西陆川-博白成矿带是华南西南部重要的钨钼成矿带.在该带中先后发现了米场、安垌、油麻坡、三叉冲等与白垩纪复式花岗岩关系密切的中-大型钨钼矿.米场粗粒角闪黑云花岗闪长岩和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分别形成于113.7±0.3Ma和107.6±0.3Ma;三叉冲斑状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和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形成于101~104Ma;油麻坡花岗闪长岩和白云母花岗岩分别形成于109.0±0.3Ma和100.7±0.5Ma.米场角闪黑云花岗闪长岩(εNd(t)=-1.7)中广泛发育镁铁质暗色包体,认为角闪黑云花岗闪长岩为中元古界基性成分基底部分熔融,并与幔源基性岩浆发生岩浆混合作用形成的.米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明显晚于角闪黑云花岗闪长岩(相差6Ma),说明两者不大可能是同一岩浆房演化的产物,而是两期岩浆活动的产物.这也得到Nd同位素数据的支持,角闪黑云花岗闪长岩的εNd(t)值(-1.7)明显高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5.8~-3.1).三叉冲岩体(εNd(t)=-7.5~-6.5)为中元古界中-高钾玄武质基底部分熔融,并与幔源岩浆发生岩浆混合作用形成的.油麻坡花岗长岩(εNd(t)=-5.1~-4.0)可能是地幔上隆及地幔岩浆底侵作用下壳幔岩浆混合的结果;锆石U-Pb定年、全岩地球化学和Sm-Nd同位素(εNd(t)=-9.6~-8.6)表明油麻坡白云母花岗岩是新一期幔源岩浆底侵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安垌岩体(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有较高K2O/Na2O比值(1.92~2.40)、Th、U含量,以及过铝质特征(ACNK=1.18~1.25),εNd(t)值为-4.0~-3.8,认为安垌岩体是元古代变杂砂岩部分熔融产生的酸性熔体与地幔来源的基性熔体发生混合作用后形成的.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