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
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

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长沙
  • 出版时间: 2015-12-11

主办单位: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地质学会

会议文集: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817条结果
  • 摘要:锡山钨锡矿床位于阳春复式向斜的西南端,矿区地处广东省阳春市马水镇辖区内,岩体周围地层为石炭系下统的变质粉砂岩、砂质页岩、页岩等,火成岩与围岩接触部分产生不同程度的矽卡岩化、部分角岩化。在野外工作的基础上,选取了5个锡山岩体的地表出露部分及钻孔岩芯样进行了主微量元素的分析。锡山岩体的具有较高SiO2含量(73.2%~78.1%,平均75.96%)。K2O含量介于4.68%~5.66%之间,而Na2O含量较低介于3.25%~3.9%之间,故具有较高的全碱含量(为8.04%~9.2%,平均8.51%),K2O/Na2O比值介于1.21~1.6之间。锡山岩体其它主量元素如TFe2O3(0.9%~2.73%)、TiO2(0.02%~0.07%)、MgO(0.04%~0.12%)、CaO(0.19%~0.88%)以及P2O5含量均较低,尤其是P2O5,其含量未达到检测限,可能是由于锡山岩体经历了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由锡山岩体主量元素数据及图解可知,锡山岩体为锡山岩体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质岩石类,且岩浆经历了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
  • 摘要:上围花岗岩岩体出露于江西省龙南县最南端,区域上处于闽赣后加里东隆起西南缘与湘桂粤海西-印支凹陷带的交汇部位,为燕山期复式花岗岩岩体。区内频繁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为花岗岩型铀矿床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构造变形研究表明,NE向断裂活动造就了研究区主体构造格架。受NE向马屎山硅化断裂带和鹅形石英断裂带夹持作用,岩体呈两端窄中间宽的岩株状产出。在岩体东部,NNE向断裂以带内充填碎裂岩、碎粉岩、花岗质初糜棱岩和发育赤铁矿化、粘土化、绿泥石化、弱硅化为特征,是291铀矿床的含矿、赋矿断裂;在岩体西部,NNE向断裂以带内充填硅化带、碎裂岩、花岗质初糜棱岩、灰白色石英脉和普遍硅化、褐铁矿化为特征,是292铀矿点的含矿、赋矿断裂。292铀矿点南部,NWW向和NNE向张扭性断裂内糜棱岩化辉绿岩脉和煌斑岩脉与NNE向硅化破碎带的斜交、反接复合部位,往往发育褪色蚀变,呈浅红褐色-浅黄褐色,硅化、褐铁矿化和水云母化发育,可见黄铁矿微细脉,具典型的交点型铀矿化特征。
  • 摘要:大庙斜长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北部,锆石年龄为1727±9Ma,岩体地表出露面积超过120km2,岩体侵入到太古宙单塔子群角闪斜长片麻岩中。大庙岩体主要由斜长岩(85%),苏长岩(10%)和纹长二长岩(4%)组成。钛铁磷灰岩和Fe-Ti氧化物矿石通常以不规则脉状,透镜状或似层状产于地势较低的斜长岩体南部区域,与斜长岩为突变接触关系。前人根据大庙钛铁磷灰岩和Fe-Ti氧化物矿石的野外特征认为其为不混熔成因,然而不混熔作用究竟发生在岩浆演化的早期阶段还是晚期阶段依然存在很大争议。新的数据表明,Fe-Ti氧化物矿石和钛铁磷灰岩与苏长岩来自不同的母岩浆,Fe-Ti氧化物矿石和钛铁磷灰岩母岩浆演化程度低于苏长岩母岩浆,不混熔发生在岩浆演化较早阶段。不混熔形成的富Fe-Ti-P岩浆早期SiO2不饱和,首先结晶磁铁矿,钛铁矿以及磷灰石,在重力分异作用下形成钛铁磷灰岩和Fe-Ti氧化物矿石。
  • 摘要:菲律宾群岛由变质岩片、岩浆弧、蛇绿岩、沉积盆地和欧亚大陆碎片组成的,并遭受了俯冲、碰撞和走滑断层等地质作用影响。研究区内岩浆岩主要包括一些安山玢岩、玄武岩、火山碎屑岩以及后期的辉绿岩脉。火山碎屑岩类型较多,包括碎屑岩、角砾岩和集块岩。在该区共发现了三期早白垩岩浆活动,分别为126Ma、118Ma以及113Ma左右,与铜金成矿相关的洋壳型埃达克岩(闪长岩)代表了该区早白垩时期最晚一期岩浆作用。Cebu闪长岩投影在高硅埃达克岩的区域,向低硅埃达克岩过渡。高硅埃达克岩直接来自于洋壳部分熔融形成的中酸性埃达克质熔体。与研究区邻近的Toledo地区Atlas斑岩铜矿为一典型斑岩铜矿,含铜金属量3.59Mt,平均品位0.41%,并赋存一定量的伴生金,具有很高经济价值。闪长岩体的上升入侵为铜、金元素的活化、迁移和富集提供了充足的热源和矿源。白垩系火山碎屑岩是该区矿床的主要围岩,也是成矿的主要场所。在研究区中部同样观察到闪长岩体呈小的露头产出,其同样也是侵入到该区火山碎屑岩地层中,区内局部出现的铜矿化作用则可以认为是与这些闪长玢岩相关。洋壳型高硅埃达克岩是本区大型斑岩型铜金矿床的主要成矿母岩。
  • 摘要:大倪庄矿床是安徽省地矿局327地质队近年来新发现的小型规模的铜矿床,位于庐枞火山-构造洼地中心矾母山地区,巴家滩岩体西侧,向西距罗河铁矿2.5km。是庐枞盆地内部发现的新的铜矿化类型。矿区主要出露砖桥组(K1z)、双庙组(K1s)、浮山组(K1f)火山岩地层,局部分布第四系地层(Q)。矿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有北西向、南北向、北北东向三组,其中矿区北西向断裂最为发育,断层走向NW310°-330°倾向南西,倾角50°-70°。铜矿化多沿北西向断裂呈带状分布。大倪庄铜矿化体在平面上呈长条形,矿体在沿纵向延展大于横向,分为上下二个矿(化)体。Ⅰ号矿(化)体产于双庙组火山岩及正长斑岩岩体与火山岩的接触带中,铜矿体呈透镜状,倾向SE,倾角20°-25°。Ⅱ号矿(化)体位于Ⅰ号矿化体下部,产于双庙组火山岩地层中,铜矿体呈透镜状、似层状,倾向SE,倾角20°-25°。庐枞盆地内矿床的分布还与火山机构的空间位置有密切关系。火山机构及其周围具有形成斑岩型铜矿的构造条件。今后应加强对这类地区的找矿勘查力度。
  • 摘要:本文阐述高精度的年代学数据是研究矿床成因、岩石成因及成岩动力学的关键。水口山矿田有关岩体高精度的年代学数据范围跨度较大,还不能代表水口山矿田花岗闪长岩较为精确的成岩年龄。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通过对水口山矿田相关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LA-MC-ICP-MS错石U-Pb年龄精确测定及Hf同位素组成分析,确定岩体的侵位年龄,构建矿Hi的岩石年龄谱系,探讨其岩浆源区及成岩大地构造背景,为本区晚中生代构造演化提供制约,以期对进一步的找矿勘探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大场金矿床为该矿田中规模最大的矿床,目前333资源量达120t以上,达超大型。矿区出露地层为二叠系昌马河组砂砾岩、砂岩、粉砂岩夹碳质板岩。NW向甘德-玛多断裂为区内向南缓倾的逆冲主断裂,其上盘的次级NW向逆冲构造体系控制了矿体的分布。矿体分布严格受区内构造蚀变带控制,呈NW-SE向分布。少量钻孔揭露了反倾的小而富矿体,表明矿体形成于伸展构造背景。矿化类型主要为蚀变岩型次为石英脉型。金矿化主要与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等蚀变类型关系密切,且金品位的高低与毒砂含量密切相关。成矿作用可划分为贫矿化石英、金-硫化物-石英、金-辉锑矿-石英和石英-碳酸盐4个成矿阶段。硫化物和二长花岗岩体Pb同位素组成非常相近,且具有一致的线性关系。结合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磁法和遥感异常信息提取,认为大场金矿床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矿田东南部与扎加岩体同时代的隐伏岩体。
  • 摘要:本文对沙让斑岩型钼矿床金属硫化物(辉铝矿、黄铁矿)进行了S,Pb同位素研究,以期探讨其成矿物质来源,并与区域上典型的中新世斑岩型铜矿床进行对比,分析了其物源差异。沙让斑岩钼矿铅同位素点位于造山带和上地壳演化线之间,靠近上地壳演化线,且集中均匀分布,具有均一来源,指示碰撞造山过程中上地壳对成矿物质的贡献较大。相比较而言,冈底斯驱龙和达布斑岩型铜矿床硫化物Pb同位素比值位于造山带与地慢演化线之间,分布均匀,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慢。所有样品点均位于造山带演化线和下地壳演化线之间,并靠近造山带演化线,这类现象通常被解释为万损铀的下地壳与富集铀的上地壳混合或相互作用的产物。综合S-Pb同位素分析认为,沙让斑岩钼矿床成矿流体源于岩浆,古老的地壳对成矿物质贡献更大,而冈底斯典型斑岩铜矿床的成矿物质则主要来源于地慢。
  • 摘要:在自然界中,硫的分布非常广泛.硫可呈气态、液态和固态等多种形式存在于地球的各层圈中.目前的研究表明,各种硫化物的形成条件可由硫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反映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硫同位素是一个很好的示踪剂,可以根据矿物的硫同位素组成判断矿物的原始形成条件.由于硫的稳定同位素组成的"指纹"特征,硫同位素示踪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到环境领域中的硫循环和硫源解析等研究.成矿物质来源示踪是硫同位素应用最广的内容,也是热液成矿作用研究的核心问题。基本思路是通过对比矿石中硫元素与岩浆岩、被岩浆岩同化的围岩及矿区围岩蚀变过程中迁移与沉淀规律,说明它们之问是否存在成因关系以及硫化物矿床中的硫的来源。桂林冶金地质研究所曾研究硫同位素在夕卡岩铜矿找矿工作中的意义,认为硫同位素组成与硫化物形成时期有关,而形成时期受控于矿化所在部位的硫氧比,这与成矿作用有明显的关系。
  • 摘要:本文对采白个旧矿田卡房和老厂两个矿床中的锡石样品进行了原位LA-ICPMS U-Pb定年。实验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矿物学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完成,所用仪器为Resolution5-155Agilent7900a LA-ICPMS。对卡房矽卡岩刁矿体中锡石所做的37个分析点的Tera-Wasserburg下交点年龄为84.4±2.0Ma,对老厂矿床中锡石进行了37个点分析,获得Tera-Wasserburg下交点年龄为82.9±2.7Ma,分别代表卡房和老厂矿床的成矿年龄。该年龄与Chen等(2008)所获得老厂一卡房岩体的错石U-Pb年龄85士0.85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两个矿床锡成矿与晚白坐世老厂一卡房花岗岩的岩浆热液活动间关系密切。
  • 摘要:杨冲里金矿处于铜陵至戴家汇东西向控岩控矿构造成矿带中,位于铜陵断隆区与繁昌断凹区(地)的过渡部位。区内褶皱、断裂构造发育,主要为舒家店背斜及一系列NE向、NW向断裂组成与本区铜金矿密切相关的舒家店岩体,呈北东向延仲,由二长闪长岩和辉石闪长岩组成,其中辉石长岩位于杨冲里金矿北部地区,与舒家店斑岩型铜矿关系密切;二长闪长岩位于杨冲里矿区,与杨里金矿密切相关。二长闪长岩和正长花岗岩的错石U-Pb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40.7±1.8Ma,126.4±1.2Ma,两者相差14Ma,说明该地区经历了不同期次的岩浆岩事件。根据错石Ti含量计算出二长花岗岩错石的结晶温度范围在625-716℃,平均温度为662℃。正长花岗岩错石样品的温度范围在652-849℃,平均为751℃。矿石中的硫和铅同位素相对集中,其中硫同位素总体范围为4.08‰-5.33‰之间。铅同位素206Pb/204Pb比值和208Pb/204Pb比值变化范围比较小,说明具有单一的源区。综合硫、铅同位素特征,认为该地区金成矿的主要物质来源于岩浆岩,同时含矿热液在沿断裂带侵位时可能带入了部分地层中的金属组分。
  • 摘要:岩浆碳酸岩是由超过50%的碳酸盐组成的火成岩石.它不仅与地球的深部碳循环紧密相关,而且与多种矿产资源的成矿作用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此外,碳酸岩是鲜少暴露到地表保存有地幔信息的岩石,具有广泛的时空分布,被认为是破译地幔地球化学特征强有力的"探针".碳酸岩通常在时间和空间上与碱性硅酸盐岩相关联,比如,黄长岩,霞石岩,碧玄岩,响岩,粗面岩,金伯利岩和煌斑岩等.Oka碳酸岩杂岩体是位于北美魁北克的一个经典的钙质火成碳酸岩体。碳酸岩和硅酸盐岩内重要副矿物钙钦矿、磷灰石及黄硅妮钙石的原位微区U-Pb定年结果表明了该杂岩体经历了一个长期至少15Myrs的岩浆活动过程。Oka杂岩体U-Pb定年结果总体上呈现双峰分布,峰值分别为115Ma和127Ma。这是国际上首次报道碳酸岩杂岩体年龄呈现明显的双峰分布,也是首次对一个杂岩体内碳酸岩和伴生硅酸盐岩进行如此周详的原位微区U-Pb定年。Oka杂岩体内各类岩石的年龄分布,具体来说,碳酸岩的形成年龄相对于伴生硅酸盐岩的年龄较为年轻,侵入峰值在114Ma,而煌斑岩的形成年龄最早,峰值在127Ma左右。该研究显示碳酸岩与伴生硅酸盐岩具有不同的年龄分布,而钙钦矿、磷灰石及黄硅妮钙石这三种副矿物都同时记录了该杂岩体长期的岩浆活动。
  • 摘要:巴音塔拉位于华北地台北缘与内蒙古海西褶皱带接合部位,属于二连盆地腾格尔坳陷南缘的次级构造单元。它是在加里东褶皱带基底上发展起来,由温都尔庙一多伦复背斜演化而来的温都尔庙隆升带上的北北东向狭长断陷系列湖盆之一凹陷主体呈北东向展布,呈狭长的“L”形,凹陷基底由下二叠统海底火山喷发建造和上侏罗统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及熔岩组成,东南侧蚀源区出露大面积燕山期岩体。铀矿化主要赋存于下白坐统赛汉组沉积岩层中,该组可划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为辫状河沉积体系,在横剖面上具有典型的深切谷特征,岩性以浅灰色、黄绿色、蓝灰色中粗砂岩、含砾粗砂岩、泥质砂岩为主,夹黄绿色泥岩、粉砂岩;上段向曲流河过渡,以河道沉积与洪泛沉积频繁交替出现为特征,构成了“二元结构”的沉积组合,其中洪泛细碎屑沉积较发育。蓝色蚀变砂岩相对于灰色未蚀变岩微量元素蛛网图曲线锯齿状幅度较大,微量元素相对富集或万损程度明显,可能受到成岩后期(热液)改造作用的影响。其次铀矿床的铀矿石、矿北岩石和围岩样品表现出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反映相近的REE地球化学特征,推断其具有同一物源、沉积成岩演化环境和构造背景。铀矿石中Ce表现无异常,Eu表现明显负异常,推测灰色粗砂岩铀矿石因其富含的有机质不断热解、裂解而使岩石长期处于还原环境,利于Eu2+的产生并迁移,从而形成Eu的负异常。
  • 摘要:Ca同位素组成在太阳系演化过程中不易被改造,球粒陨石中的Ca有可能保留着太阳系早期的珍贵信息。精确测量陨石物质和地球的钙同位素组成可以启发对太阳系早期演化的认识以及陨石与地球间的成因联系。不同矿物富集重钙同位素的顺序分别是镁橄榄石>斜方辉石>钙铝榴石>石灰>透闪石=透辉石>无水石膏=白云石>钙长石>镁黄长石>陨硫钙石,陨硫钙石相对其他含钙矿物富集轻钙同位素。通过淋滤Indarch陨石样品,测量滤液的钙同位素组成发现该陨石中陨硫钙石相对其他硅酸盐富集重钙同位素。结合我们的计算结果,说明Indarch陨石中矿物间的钙同位素没有达到交换平衡。测量了顽火辉石陨石中全岩和陨硫钙石的硫同位素组成,发现全岩硫同位素组成相对其他陨石偏轻,而陨硫钙石中富集重的硫同位素。他们通过平衡时陨硫钙石(CaS)相对FeS富集重的硫同位素,解释测量结果产生的原因是富集重硫的陨硫钙石在陨石前体物质上经历了不同程度的丢失。的解释与计算的矿物间钙同位素分馏的结果不能自洽。通过热力学计算表明陨硫钙石是在较还原星云气条件下最早凝聚的矿物,因此顽火辉石陨石中陨硫钙石同时富集重钙和硫同位素可以是陨硫钙石直接从星云气中凝聚的结果。
  • 摘要:造山型金矿床是指在板块汇聚边缘发生增生造山作用过程中形成的金矿床.前人研究表明,造山型金矿床的金成色一般800-950,金在造山带环境中主要以Au(HS)2-配介物形式搬运.根据容矿岩石地质环境差别,造山型金矿床可分为3种主要金矿床亚类:绿岩带型、浊积岩型和BlF型.造山型金矿床主要分布在胶东半岛、华北克拉通北缘、小秦岭和秦岭地区、新疆北部(例如阿尔泰山和准噶尔西部)和中国东南地区扬子克拉通与华夏地块的碰撞拼合形成的褶皱带,此外西南三江地区和中部的祁连山褶皱带也发育一些造山型金矿床.中国造山型金矿床金矿物以自然金为主,次为银金矿,筛金矿等。金的赋存状态以包体金为主,次为裂隙金,晶隙金,晶格金。载金矿物以黄铁矿为主,次为石英,镜铁矿,黄铜矿,毒砂等。金的成色多为800-900金的粒度以显微-超显微为主,粗粒者少。金矿的赋矿岩石以浅变质居多,次为花岗岩和基性至超基性岩。赋矿岩石多为占生代,变质作用以区域变质为主,次为沉积变质和混合岩化作用。变质相多为低绿片岩相,次为低角闪岩相,亦有麻粒岩相。造山型金矿矿床主要围岩蚀变为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等。次要围岩蚀变为钠长石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等。多数矿床的围岩蚀变具分带性。与金矿关系密切的蚀变是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蚀变造成的带入、带出纠分各矿床有所不同。
  • 摘要:本次研究从大水金矿的Au元素的迁移和沉淀方式入手,分析了大水金矿成矿地质背景与地质特征,对大水金矿的成矿机制进行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初探出大水金矿的可能成矿模式.
  • 摘要:Alternatively,here we propose a kinetic model to clarify its origin.Geodynamic models show thatmagma replenishment on a decadal timescale is required to prevent a magma chamber freezing in mid-oceanridge(Liu and Lowell,2009;Moore et al.,2014;Morgan and Chen,1993).This suggests that early injectedprimitive magma had undergone a rapid cooling and reheating process.During the rapid cooling stage,theboundary layer of rapid-growing olivine(growth by diffusion),will enrich in Al2O3due to its lowerdiffusivity in silicate melt and its incompatibility in olivine(Newcombe et al.,2014;Zhang et al.,2010),thusplagioclases can be oversaturated within the boundary layer.At the reheating stage,the crystallizedplagioclase will redissolve due to the relaxation of Al2O3,while the olivine grows continually at relativelyslow rate(growth by interface attachment).Since Sr is compatible in plagioclase(Blundy and Wood,1991),dissolving of plagioclase cause the melt inclusion formed at this stage has the positive Sr anomaly.BecauseSr has higher diffusivity than many other trace elements(Behrens and Hahn,2009),thus longer boundarylayer thickness of Sr is expected,therefore melt inclusion can be formed with only‘ghost plagioclase’signature without other trace element anomalies.Our modeling results verify this.Clinopyroxene can be alsosaturated within the boundary layer of a rapid growing olivine.Our modeling successfully show that thediffusive dissolution of the clinopyroxene leads to the‘depleted’melt inclusions,found in oceanic islandbasalts(Sobolev et al.,2000).
  • 摘要:云南蒙自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位于滇东南锡多金属成矿区域,是上世纪80年代证实的超大型矿床,锡与银、铅、锌等金属共生或伴产出。近年来深部探矿新发现2种锡矿化类型的锡矿体,锡品位较高。一种是锡石-磁铁矿矿体;另一种为以锡为主的锡石硫化物矿体。共生锡矿化类型,主要产于矿床中上部,以V1矿体为代表,Sn品位一般0.20%~0.3%,Pb平均品位1.56%、Zn2.46%、Ag92g/t。矿体受F3断层控制。含锡矿物以锡石为主,少许为黄锡矿、黝锡矿。锡石按粒度分为粗粒级(0.05~0.25mm)和细粒级(0.001~0.01mm)两部分,以细粒部分为主。锡石硫化物矿化类型以对门山-阿尾矿段25号矿体为代表。矿体受断裂控制,呈脉状产于矿床中深部,直至花岗岩体,Sn平均品位0.62%,Pb0.62%,Zn3.40%,Ag45g/t,Cu0.20%。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毒砂等,成矿阶段温度260~340℃。锡石-磁铁矿矿化类型以对门山矿段深部独立锡矿体为代表,Sn平均品位1.33%,Pb、Zn含量均<0.1%。由浅部至深部隐伏花岗岩体,锡矿化出共生锡型—锡石硫化物型—锡石-磁铁矿型的空间变化规律,锡矿化特征、围岩蚀变、成矿温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成岩成矿年龄等诸多方面,均显示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的锡矿化与隐伏花岗岩之间的密切关系。花岗岩浆作用是三种类型锡矿化主要控制因素。
  • 摘要:伟晶岩脉产出与花岗岩体密切相关,但目前还缺乏对伟晶岩脉的精确定年,另外,伟晶岩交代现象比较明显,有关交代作用对矿床成因的意义尚有待探讨,本摘要概述对黄连沟花岗伟晶岩锆石U-Pb年龄的结果及对矿床成因的初步分析,U-Pb定年结果显示出黄连沟伟晶岩基本与同区产出的龙泉花岗岩体同期(60.9±1.4Ma,据Cheng et.,2007),指示龙泉花岗岩体为黄连沟伟晶岩母岩体,根据对伟晶岩微量元素分析的结果,黄连沟伟晶岩稀土元素含量很低,不可能由岩浆结晶分异的残余熔体形成,分析认为龙泉花岗岩体岩浆演化过程中出现不混溶、形成富水岩浆流体相并进一步形成了黄连沟伟晶岩,锆石颗粒内部云团状结构可能反映伟晶岩成岩晚期有强烈的气液交代作用。
  • 摘要:本文对太平洋中部重力柱取样获得的1275个深海沉积物样品的矿物组分、常量、稀土化学分析结果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与中北太平洋海域990个深海沉积物样品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太平洋中部深海沉积物样品的富REY的地球化学特征与中北太平洋相似。首先太平洋中部深海沉积物样品根据CaO含量可分为两类:CaO≥10%,代表了富含钙质生物组分的沉积物类型,与沉积物分类中的钙质软泥相当,其ΣREY范围为57.81×10-6~929.28×10-6,平均值为246.03×10-6;⑵CaO<10%,主要代表了富含的陆源组分的沉积物类型,其次为富含硅质生物组分的沉积物类型。在CaO<10%的条件下,再根据Al2O3的含量分为两类:Al2O3≥10%,代表了富含陆源组分的沉积物类型,与沉积物分类中的深海粘土相当,其ΣREY范围为328.71×10-6~2311.26×10-6,平均值为870.59×10-6;Al2O3<10%,代表了富含硅质生物组分的沉积物类型,与沉积物分类中硅质软泥相当,其ΣREY范围为207.33×10-6~989.04×10-6,平均值为566.25×10-6。在太平洋中部钙质软泥类、深海粘土类和钙质软泥类三类沉积物中,深海粘土的ΣREY平均值最大,其次为硅质软泥,钙质软泥的ΣREY平均值最小,并且高ΣREY含量的沉积物样品全部集中在深海粘土类型中。太平洋中部深海粘土以富含沸石、富P、富REY为特征,其碎屑矿物中含有较多的鱼牙骨(磷灰石),其P2O5与CaO之间、P2O5、CaO与ΣREY之间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其稀土分布模式表现为明显的Ce负异常,一定程度的重稀土元素富集和Y正异常。太平洋中部深海沉积物REY富集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深海沉积物中混入了过量的磷灰石(鱼牙骨)组分,而钙质生物组分和硅质生物组分的加入对ΣREY起了明显的稀释作用。
  • 摘要:上世纪50年代至今,柴达木盆地西南缘大规模开展找矿地质工作,其中油气、钾盐找矿成果较为突出,并发现一批放射性异常、铀矿化点,积累了丰富的地质矿产资料.本文以前人工作成果为基础,结合区内地质背景,综合分析柴西南缘铀成矿条件.研究区具有良好的铀成矿地质条件,新近系油砂山组、狮子沟组砂体发育,与国外新近系铀矿成矿条件相近,判别其为有利铀成矿目的层。研究区油气还原及层间氧化发育,且找矿目的层具有良好的层间氧化现象,故而笔者认为该区具有良好的层间氧化带型铀矿成矿潜力。研究区铀源丰富,油气还原、层间氧化、北西向断陷构造发育,因此该区具有构造—地球化学障型铀矿成矿可能。
  • 摘要:本文在综合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人在研究区展开的工作,对鄂尔多斯东北部三个铀矿床成矿特征进行总结归纳:三个铀矿床赋矿主岩为岩屑杂砂岩,其较高的岩屑和杂基含量指示碎屑物质搬运距离短,沉积速度较快,未经历较高程度的分选。从砂泥比中,得出皂火壕铀矿床赋矿主岩形成于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环境;纳岭沟铀矿床和大营赋矿主岩形成与辫状河沉积环境。三个铀矿床赋矿主岩地球化学特征都表现为K2O含量相对较高,Fe2O3、MgO、TiO2含量较低,表明本区直罗组砂岩源区岩石可能形成于大陆弧—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总之,鄂尔多斯东北部三个铀矿床的空间展布规律受区域构造、伊盟隆起内部次级构造和“相控论”以及水文地质的综合控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综合叠加的结果。
  • 摘要:祁漫塔格位于东昆仑造山带西段,该区建造组成丰富,断裂构造发育,以北西西向为主,华力西-印支造山旋回中酸性侵入岩浆活动强烈.本文大致总结该区铀矿化特征,分析成矿潜力,为该区铀矿找矿提供依据.花岗岩型铀矿点矿化基本表现形式为碳酸盐化及粘土化发育段,一般矿化较富,且矿化稳定;赤铁矿化、钾长、硅化蚀变越强,铀矿化越强。变质岩型铀矿点矿化基本表现形式为在矽卡岩带中,铀矿化距钾长花岗体越近,铀矿化越富;碳酸盐化、褐铁矿化越发育,铀矿化越富;铀矿与磁铁矿为共生关系,二者含量在矿化带内相对成反比存在,磁铁矿富矿层铀含量偏低。目前发现的铀矿化点基本位于铀元素区域异常内,建造组成丰富,且古元古界金水口岩群铀背景值达12×10^-6,断裂构造发育,中酸性岩浆活动强烈,铀背景值5.3×10-6~9.8×10^-6。目前已发现数个铀矿点及众多异常点,该区具有良好的铀矿成矿潜力。以花岗岩型为主要找矿类型,兼顾矽卡岩型,变质岩型等,在该区开展进一步调查研究工作,将可能有大的铀矿找矿突破。
  • 摘要: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引起的甲烷渗漏通常会形成冷泉碳酸盐岩,因此冷泉碳酸盐沉积是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产出的主要地质环境。碳酸盐岩样品的碳酸盐类矿物主要是文石、白云石和高镁方解石。大多数样品只含单一碳酸盐矿物,扫描电镜下可见这些碳酸盐矿物多呈自形微晶结构,显示出从冷泉中直接沉淀的特征。C、O同位素的分析结果显示,冲绳海槽北部的碳酸盐岩δ13C的变化范围为-36.19‰~-53.74‰(PDB),δ18O的变化范围为0.63‰~3.41‰(PDB),与冷泉碳酸盐岩的C、O同位素组成范围一致(陈忠等,2006)。δ13C组成中等偏低,反应了研究区天然气的形成可能与热解成因气有关(Pierre and Rouchy,2004)。冲绳海槽北部冷泉碳酸盐岩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研究区可能蕴藏丰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冲绳海槽正处于构造活动期,研究区广泛发育岩浆活动,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藏破坏机制(渗漏活动)可能与区域构造活动有关。
  • 摘要:本文阐述了赤峰市矿业经济发展及矿山环境治理对策分析,在矿业经济方面,做好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修编和规划实施工作;探索和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国家、自治区、市本级和民间资本的多元化投资平台,着力提高勘查程度;加快新一轮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调整和改善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结构和布局;要以建设深加工开发基地为载体,通过招商引资、激活民资等方式新上一批矿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使得精矿粉全部在市内冶炼转化,初级冶炼产品市内深加工率达到50%以上。加强引导和服务,为矿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保证重点企业生产经营,增强发展后劲。矿山环境方面:严格落实企业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主体责任,积极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制度,不断提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率;对新办矿山,要严格依法执行环评制度,提高矿山准入“门槛”;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及和谐矿山建设,扎实推进“矿山复绿”行动和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积极开展尾矿资源综合回收调查评价工作,对废弃矿山和尾矿库进行复垦和绿化,推进尾矿库治理和发展矿业循环经济;改造传统设备和工艺,降低冶炼过程中有害物质排放,综合利用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和余热;争取国家、自治区专项资金,建立市级地环基金项目库。加快已有项目实施进度,在国家原有要求基础上,大幅度提高中标保证金,并由大型保险公司担保,以保证工程质量。
  • 摘要:本文介绍磷矿是一种具有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的战略资源。中国磷矿资源丰富,储量较大,分布集中。但是随着富矿资源的日渐被开采殆尽,磷肥的生产以中低品位磷矿为原料是该行业的发展趋势。中低品位磷矿中又多含稀土元素,稀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因此国家相关规定开采中低品位磷矿时需同步提取稀土元素,从磷矿回收稀土资源和磷资源,回收价值可观。既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又为社会带来效益。由于目前对磷矿中稀土缺乏成熟的工业化应用技术,因此限制了该类矿石的开采。采集了萃磷酸前后的不同氯化钙样品进行分析,以研究其所含元素及含量。氯化钙废液成分复杂,测试出的元素多达42种,除了表中列出的含量高的这几种元素外还包括Ga、Hg、Sn、Se等元素。如表1所示Ca的含量在萃磷酸之前高达12%,萃磷酸之后为5.45%,这是因为萃磷酸过程中H3PO4以磷酸盐的形式被回收,制备CaHPO4或磷酸铵盐。氯化钙废液除了含CaCl2之外还有一定量的MgCl2、AlCl3、FeCl3等杂质,其中Mg和Al的含量也很高,而Fe的含量并不高,这可能是因为选用的磷矿不同。但是萃磷酸前这些元素的含量均高于萃磷酸后的,其中P的含量显著降低,可见萃磷酸后磷酸确实被回收。综合看来,萃磷酸前后氯化钙废液所含元素总类基本相同,只是含量不同,萃磷酸前氯化钙废液的杂质要多一些。
  • 摘要:为了查明壶瓶碎米荠超富集镉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以便将该植物应用于镉污染修复治理,本研究对渔塘坝硒矿区进行了初步的Cd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采集矿区矿石、围岩、土壤、水体及碎米荠植物大量样品,对这些矿区介质的镉含量进行了大量分析,查明渔塘坝矿区表生环境Cd迁移、分布、转换及富集的规律,从而探讨碎米荠超富集镉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矿区环境介质中Cd的含量分析背景值分别为:岩石、矿石:富硒碳质岩或硅质岩矿石中的Cd含量平均值为,石煤硒矿石Cd平均含量为,矿区属于高Cd的地质背景,与地壳克拉克值相比,其富集系数高达数百倍之多。土壤:矿渣堆风化土Cd平均含量为,农耕土壤Cd平均含量,远高于一般土壤(0.01~0.70mg/kg),基本在数十倍以上。这些数据表明渔塘坝硒矿区岩石矿石不仅富硒,而且富Cd,矿区岩石矿物在表生地球化学作用下,风化淋溶为矿区环境Cd高水平暴露及发育富Cd超富集植物提供了充足Cd来源。水体:溪流源头Cd的浓度为0.023mg/L,而当小溪流经矿渣堆时Cd浓度高达0.277mg/L,远超过农用水作灌溉的<0.01mg/L的国家标准,表明流经矿渣堆附近的溪流重金属污染严重。植物:主要针对以前研究发现的碎米荠超富集硒植物进行了镉的分析,结果为壶瓶碎米荠地上部Cd的平均含量为,地下部Cd的平均含量为172.40~505.83mg/kg,富集系数为26.09~234.25,转移系数为1.56~3.35。
  • 摘要:中国现开发利用的矿产中有近2/3矿产部分或全部来源于共、伴生矿产资源。鉴于中国矿产资源“四多四少”的特征,加上认识和技术上的不足,中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仍然很低,应加强规划指导,矿产资源为不可再生的耗竭型资源,开发的关键为寻求最优开采,应该按照不同的资源类型、区域和特点,有步骤、有计划的开采、利用资源。以技术为先导,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建立完善以矿山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借鉴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培养一批专业技术骨干,以快、最有效、最精简、最高利用率的方式开采矿产资源。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和管理,及时有效地检测矿山地质环境的变化;通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系统的评价和管理方法体系。寻求国际合作,增强资源优化配置。因此,实现资源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三位一体已是国际发展的潮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对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矿产即是资源又是污染源,矿床中以微量成分存在的毒害元素大部分未被回收利用.随着矿山的开采,特别是硫化物矿山的开发使多种具有潜在毒性的重金属进入人类生存的环境,造成水体、土壤、大气和生态环境的污染.。在中国,大多数学者主要对大宝山附近流域地区进行环境污染评估,而对于铅(Pb)污染与癌症死亡率关系的研究较少。本文对大研究区域的Pb污染暴露情况进行系统分析,按照四分位法将Pb污染强度分为高中低三个暴露区,并通过GIS技术利用克里格插值法,研究大宝山地区Pb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基于2004-2005年广东省居民第三次死因回顾调查数据,研究了不同程度Pb长期暴露与中国普通人群癌症死亡风险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域被选取的30个土壤样表层中,Pb浓度范围为4.78-91.82mg/kg。在调查的570151例人口中,发现了806例癌症案例(533例男性,273例女性),年龄标化死亡率(世界)为251.9/10万。无论是在分性别或者不分性别癌症死亡率研究当中,Pb高暴露区的癌症死亡率与Pb中低暴露区癌症死亡率相比,呈现显著性增加。若将低暴露区作为参照区,在不同年龄段中分别进行高中低暴露区内部比对,通过计算标准率比来描述Pb暴露与癌症死亡风险的关系,在高暴露区不分性别的总癌、食道癌、肺癌、胃癌、肝癌中,高Pb暴露与癌症死亡风险的增加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并且分别在男性和女性中死亡率风险中也发现了相似的结果。此外,在≥75岁年龄段人群中,全肿瘤、肺癌、胃癌、肝癌、食道癌的死亡率(中国)要远远高出其余三个年龄段(<35,35-54,55-74)。这说明,在不同年龄层中,长期Pb暴露与癌症死亡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本文结合GIS空间建模技术与统计学,根据有限数量数据点来研究污染物的暴露、分布情况与癌症死亡率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以后评估环境污染高危地区污染范围和癌症风险提供一种新方法。
  • 摘要:在不可再生矿产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对矿产资源所产生的次生矿床进行研究和利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根据广西栗木矿区的地质条件、矿床资源的共生特点,对在开发过程中所残留、废弃的Nb、Ta等稀有金属矿产资源所产生的次生矿床——"人工矿床"进行研究,讨论了该类次生矿床的类型、特征以及分布情况,重点分析了第四尾砂库中Nb、Ta等稀有矿产资源在尾砂中各沉积区,各粒径中各种元素的分布规律,初步评价了其经济价值,认为本区尾砂库中次生稀有金属矿床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 摘要:广东韶关梅子窝钨矿2#尾矿库虽然已经闭库停用,但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需要通过环境综合治理,消除尾矿库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梅子窝钨矿3#尾矿库在役运行中,属于金属硫化物型尾矿,极易氧化形成酸性水危害环境,同时尾矿排放的数量大,流动大,巨量尾矿的大量堆积,洪水季节尾矿库的安全更是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也需要针对性的提出相应防治措施.对于在役的梅子窝3#尾矿库,建议采取如下防治措施:由于钨矿石中伴有大量其他有色金属,在选矿阶段应尽量做好伴生组分的综合回收利用;利用生物制剂将尾矿中的重金属脱除利用,减少重金属排放;可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合理的工艺对尾矿进行再选利用,尾矿中的非金属矿物也可以作为建筑用的原材料加以利用,比如用于修筑公路或者非居住性建筑混凝土材料等;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开展对尾矿库的实时监测,确保尾矿库安全运行;在尾矿堆积坡上覆土种草复垦,防止雨水冲刷,将库区洪水引入排水系统,减少库区及其下游的水土流失。
  • 摘要:耕地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资源,对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山地地区,坡耕地作为其主要的耕地类型对当地人民的粮食生产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坡耕地又有其天然的特殊性.一方面坡耕地灌溉水基本来源于自然降水,很少受到污染水源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地形的原因,土层厚度很少受到人为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坡耕地土壤遭受污染的几率.但是较高的背景值,人为施用化肥、农药等重金属含量比较高的农用产品也会引起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造成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笔者将对研究区土壤中污染元素Cd进行单因子指数评价,并根据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限量值和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分级标准得出如下结论:处于安全等级的样品1个;处于警戒线等级的1个;处于轻度污染等级的5个;处于中度污染等级的1个;处于重度污染等级的11个。Cd元素污染指数贡献突出,潜在环境污染等级为强级,鉴于该区土壤重金属已呈现较强生态危害性,应及时采取必要防治措施,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减少污染物排放,确保农田环境及农产品安全生产。
  • 摘要:我国油砂资源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处在普查和初步研究阶段。瓮安油砂矿评价区又称瓮安古油藏,主要含油层位为下寒武统金顶山组。野外调查结果显示,瓮安油砂矿金顶山组中含沥青砂岩主要分布在背斜轴部,其中瓮安永和镇垛丁关剖面的细-中粒砂岩中沥青显示最好,因此瓮安油砂矿的分布主要受构造和岩相控制。瓮安县地区下寒武统金顶山组油砂矿主要岩性为不等粒石英砂岩,局部为岩屑砂岩、含海绿石石英粉砂岩。根据铸体薄片观察,瓮安油砂矿砂岩储集空间发育原生粒间孔隙和少量次生孔隙,次生孔隙主要包括粒间溶孔、铸模孔和粒内溶孔。根据铸体薄片统计,研究区面孔率6%-25%,其中以原生孔隙为主,原生孔隙约占5%-20%,次生孔隙约占1%-5%。
  • 摘要:现代人类的大规模生产活动造成了许多地区土壤中元素砷的富集.在修复砷污染的土地时,常采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及生物方法.生物修复方法相对于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方法,其投资较少,对土地结构保护较好,修复过程中几乎不会产生二次污染(林春梅,2008).因此在治理砷污染的土地时,生物修复技术得到了极大的青睐.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动物修复三方面的内容。砷污染土地的生物修复技术在现阶段并不完美,例如植物修复中针对特定条件的砷污染土地,选取合适的修复植物难度很大。在微生物实际修复中,由于外部多种条件的影响,微生物对砷的吸收转化效果并不稳定,且修复时间较长。随着现代植物学及微生物学的深入研究,砷污染土地的生态修复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将单一的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技术联合在一起,成为新的研究趋势。
  • 摘要:阳春石菉铜钼矿床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粤桂加里东隆起东缘和海西拗陷的接壤部位,云开隆起带核部,处于北东向的吴川-四会断褶带的东南侧。本次研究所采集的样品均采自矿床的原生露头和钻孔样品,包括含白钨矿的矽卡岩、蛇纹石化大理岩、矿化矽卡岩、不含矿的矽卡岩、褐铁矿化角岩、大理岩等。结合所采集样品的微量元素情况,分析其地球化学特征。从石菉矿床矿石(矿化岩石)的微量元素相关性来看,Cu与Sb、W、Pb、Bi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8),因此矿床中存在的白钨矿化与铜矿化很可能具有相同的成矿物质来源或者具有相同的成矿规律。
  • 摘要:澜沧裂谷北段中部偏南的大黑山勘查区保存有不同于老厂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的热液蚀变体系,是澜沧裂谷盆地岩浆热液蚀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初步的研究表明:(1)大黑山勘查区的早石碳地层为南段组碳质凝灰质碎屑岩,硅质热液在南段组中形成细网脉状石英脉(二号平巷);裂谷盆地中心早石碳地层为依柳组玄武质火山岩,斑岩岩浆热液在玄武岩中形成不同组合的夕卡岩.二号平巷石英脉的矿化元素配分具有与老厂深部蚀变斑岩相似的Pb-Bi-Ag-Zn-Cu富集模式但Mo明显亏损,暗示深部可能存在与老厂矿区相同的花岗斑岩及Mo的矿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元素富集并具明显δEu正异常的右倾模式,δEu为1.58,明显的Eu正异常可能代表了深部斑岩的长石分解蚀变形成的富Eu流体特征.
  • 摘要:新型铜矿体于2012年8月在向阳山矿段1300中段生产勘探中通过坑内钻发现,属于空白区重大找矿突破。矿体位于隐伏闪长岩体的北侧300m处,北东向和北西向二条主干控矿断裂在此交汇,在1300中段的北边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硅化强烈、石英脉广泛发育、以细粒薄膜状斑铜矿为其鲜明特征的2-1号筒状富矿体,筒状矿体在平面上大致成椭圆形,长轴长六七十米,短轴长四五十米。矿体产状稳定,连续性好,倾向北西,倾角近650,平均铜品位在2.5%左右,银品位在20g/t。该矿体向上控制标高为1338m左右,向下已控制到1236m标高。与其他类型矿体显著不同的是:矿化以细粒薄膜状斑铜矿为主,黄铁矿化蚀变基本不发育,显示出富铜贫铁特征,不具备层状、似层状矿体从中心到围岩矿物逐渐由黄铜矿、斑铜矿过渡到黄铁矿、方铅矿的矿化分带;产状形态为筒形,同时受交汇的二条主干控矿压扭性断裂控制;是具角砾构造的矿石比例大,角砾为铜矿石,胶结物多为后期形成的形态不规则的乳白色石英,且胶结物基本不含矿;四是矿体相对破碎,开采难度较大,在周边没有发现赋存于火山喷发旋回小韵律顶部的层状、似层状矿体。找矿意义:新型铜矿体位置距离火山机构中隐伏次火山岩体(闪长岩体)距离更远,围岩蚀变微弱,大大拓展了找矿空间,官房矿区找矿前景进一步看好。官房矿区的找矿思路由过去的先揭露地表露头—边深部控制—总结成矿规律—推测火山机构位置—发现隐伏闪长岩体—进一步确定岩体与矿体群的空间关系正过渡到先推测、确定可能存在的火山机构、次火山岩体—局部矿化中心—位于火山机构附近的各火山喷发旋回小韵律顶部的层状似层状隐伏矿—距离更远的受一条或多条断裂控制筒状、脉状隐伏矿。这些发现对官房矿区及整个南澜沧江带上三叠统小定西组基性火山岩中为数众多铜矿点的找矿勘探有重要参考借鉴意义。
  • 摘要:笔者根据野外地质特征及显微岩相学研究,对辛曲金矿的矿床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矿区位于大水弧形构造西翼中段内,由辛曲、忠曲、恰若三个矿床组成,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干构造为北西-北西西向压扭型断裂,挤压破碎带发育,具多期次活动的特点。矿石属于蚀变岩型金矿石,角砾状构造、浸染状构造。经显微镜下岩相学分析,矿石矿物为方解石、褐铁矿、赤铁矿、硫化物残留及其氧化物(以下称硫化物)、玉髓质球粒集合体及自然Au。矿物流体包裹体的显微特征也显示了成矿过程中流体活动的参与。辛曲金矿其成矿背景为碰撞-挤压造山环境,构造演化持续时间长,矿体在空间上呈脉状且受断裂严格控制,具有造山型金矿的特点(Groves et al.,1998)。造山环境中的深大断裂是成矿的有利通道,岩浆上侵为成矿提供了动力及热环境,成矿的关键在于流体活动的参与,流体及其携带的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若结合该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数据进行分析与探讨,能更全面的了解其成矿过程,指导后续找矿工作。
  • 摘要:龙门山构造成矿带产出规模不一的各类岩金与砂金矿床,其中摩天岭(碧口)Cu-Au-Ni-Fe-Mn成矿亚带与茂县-青川Au-Pb-Zn-Cu硫成矿亚带中金矿成矿潜力良好,并已成为陕甘川“金三角”重要组成部分。大地构造位置上,龙门山成矿带处于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和印度板块三大构造单元衔接部位,经历了晋宁、印支、燕山多期次构造旋回,区域成矿热动力条件有利,深大断裂(北东向)、断裂(南北向)、裂隙、构造破碎带发育,有利于热液活动和成矿元素的运移、充填与交代;赋矿层位自元古界的碧口群、志留系的茂县群,至泥盆系、二叠及三叠系均发育,特别是不同地层间的岩性界面、或不同岩层间物理化学性质突变部位是最有利容矿场所。该成矿带上今后金矿的勘查应注意找矿勘查与综合研究并举,生产与科研结合方能提升并凝练找矿方法与矿床成因论理;注重北东向、南北向控矿主断裂与东西向、北西向次级断裂交汇部,特别是弧形构造的转折端;根据虎牙断裂、岷江断裂两盘金矿成矿差异性,选择有利断盘开展面上扫描,寻求新矿点的突破,并研究形成差异性的原因。
  • 摘要:苗龙金锑矿床位于贵州三都-丹寨金锑汞成矿带,矿体赋存于上寒武统三都组海相碳酸盐岩中。本次对该矿床的成矿期方解石微量元素(尤其是稀土元素)特征、Sr-Nd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示踪其成矿流体的来源和演化。苗龙金锑矿床成矿期方解石样品稀土元素含量变化较大,ΣREE最低为6.15μg/g,最高可达139μg/g。成矿期方解石的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存在一些差异,大多数样品具有轻稀土富集特征,少量样品表现为中稀土富集特征。在Y/Ho-La/Ho图解中表现出相同的水平分布的趋势,表明这些方解石沉淀自同一成矿流体。苗龙金锑矿床成矿期方解石的锶含量较高,且变化范围大(730~2110μg/g)。成矿流体相对富放射性成因锶,不可能主要由赋矿的三都组灰岩提供,而是来自或流经富放射性成因锶的前寒武纪基底。此外,方解石εNd(0)(-14.02~-9.48)远小于0,指示成矿流体中的Sm和Nd来源于陆壳。
  • 摘要:安徽贵池是长江中下游著名的矿集区之一,多金属成矿与燕山期岩浆作用关系密切。铜铃坡位于贵池南部,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陆块东南缘。是贵池矿集区近年来新发现的铜(钼)矿床。铜铃坡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长江中下游中生代埃达克质岩相似,测定与铜(钼)矿有关的埃达克质岩形成于148.2±1.5Ma,与长江中下游早期岩浆活动相对应,因此推测铜铃坡铜钼矿的成矿时代与长江中下游铜金成矿的主体时代类比,形成于晚侏罗-早白垩世。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铜铃坡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埃达克质岩起源于有限俯冲沉积物贡献的俯冲洋壳部分熔融,其上升过程中与富集地幔发生相互作用,同时混染了古元古代基底物质。
  • 摘要:西藏扎西康铅锌矿床经过多年的勘察工作,特别是从2013年至今,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开展"西藏扎西康整装勘查区关键基础地质问题研究"以来,较系统研究清楚了勘查区内地层、构造特征及矿床的控矿因素、找矿标志等,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资源量的巨大突破.文章对矿床的勘查方法技术进行了行之有效的研究,最后圈定Ⅵ号矿体南延、新矿体及矿区西北部,南部和F24四个成矿远景区。实践证明,以地质背景为基本,综合、有效利用遥感、物探方法,对于扎西康矿区矿产勘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组合方法。
  • 摘要:对于烂泥塘矿床的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的研究程度还较浅.本文根据野外地质观察、大量的钻孔岩心资料与室内研究对烂泥塘斑岩Cu-Au矿床基本地质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烂泥塘斑岩Cu-Au矿化主要产于石英二长斑岩体,以及石英二长斑岩与石英闪长玢岩的接触带中,矿化岩体侵入到上三叠统图姆沟组地层之中。矿区主要蚀变类型有钾化、黄铁绢英岩化、青磐岩化。从斑岩的中心向外依次为钾化、黄铁绢英岩化、青磐岩化。局部还发育硅化、泥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石膏化。钾化:主要见于石英二长斑岩之中,以钾长石次生加大、次生黑云母为特征,钾化岩石中的磁铁矿非常发育,磁铁矿呈斑团状和与镜铁矿共存的网脉状构造产出,还存在后期烟灰色石英+磁铁矿+镜铁矿脉体,截断早期的磁铁矿+镜铁矿脉。黄铁绢英岩化:主要见于石英二长斑岩和闪长玢岩之中,整体呈灰白色,长石发生绢云母化,黄铁矿呈浸染状分布其中。绢英岩中存在石英+黄铁矿+白云石/方解石脉体。岩石中存在两期石英脉,早期为烟灰色石英,与磁铁矿、黄铁矿共生,晚期为白色石英,通常和白云石、方解石等低温矿物共生,并且切穿磁铁矿和烟灰色石英脉。
  • 摘要:沟里整装勘查区位于东昆仑成矿带与鄂拉山成矿带的结合部位,其成矿条件受控于昆中和昆南二大深大断裂.区内近年来发现的大量脉状金矿床主要发育在昆中Au成矿带内,包括果洛龙洼、按纳格、阿斯哈、瓦勒尕等大中型金矿床.矿田南部果洛龙洼矿区含矿断裂主要为近东西向逆冲断裂,按纳格矿区含矿断裂由东西向逆冲断裂、北西向扭性断裂、南北向张性断裂组成,阿斯哈、瓦勒尕矿区含矿断裂则变为北西、北东向扭性断裂与近南北向张性断裂组合的形式。因此,从宏观上含矿构造行迹匹配的角度来看,矿田内成矿期构造应力场应以南北向挤压为主,由于不同地段岩石能干性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组合形式的含矿断裂组合。在含矿岩石能干性相对较弱的果洛龙洼地区(千糜岩、千枚岩发育),主要发育近东西向褶皱与逆冲断裂组合;而在阿斯哈、瓦勒尕等地,出露的含矿地质体主要为岩浆岩,围岩能干性相对较强,因此形成三组互相匹配的含矿构造;而中部的按纳格矿床的含矿断裂组合形式则介于果洛龙洼与阿斯哈/瓦勒尕之间。
  • 摘要:金腊矿段控制了三条矿体,一是赋存于南腊花岗斑岩体外接触带中铅锌银铜多金属矿体Vl、V2,二是赋存于构造破碎带中铅锌多金属矿体V3。芒哈铅锌银矿赋存在允沟组下段构造破碎带内,该破碎带与岩体和浅变质岩系的接触带恰好重合。较稀少,在金腊和芒哈都有;气液包裹体ⅡA,含C02,具有正的笼合物融化温度,金腊矿段主要是这类包裹体;气液包裹体ⅡB,含C02,但与一般的气液包裹体具有类似的测温节点,在金腊矿段常见,而芒哈矿段略少;气液包裹体nc,不含C02,是芒哈矿段的主要类型,在金腊矿段较少;含子晶包裹体ⅢA,含C02,具有正的笼合物融化温度,子晶主要为方解石,还有金红石,CaCl2晶体,在金腊矿段较常见;含子晶包裹体ⅢB,不含C02,子晶主要为方解石,芒哈矿段中较常见。
  • 摘要:本文在积累总结国内外学者在分析理论和应用手段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总结矿物测年技术在深海多金属硫化物调查中的应用。230Th/U测年技术可以直接应用于深海多金属硫化物矿物,其检测年龄范围为2000~250000yr,这一检测年龄范围对深海多金属硫化物是很合适的,尤其适用于检测远离洋脊脊轴的隐伏型或已经停止活动的热液硫化物成矿年代的确定。硫化物230Th/U测年主要利用的是230Th是234U的衰变产物。热液流体和海水混合导致的结果是U积累到深海硫化物中,随后234U衰变为230Th,因此,对深海硫化物沉积来说最主要的两个前提是,首先要存在刚刚沉积形成只含U不含Th的硫化物,同时需要成矿作用是在U和Th元素封闭条件下进行的。除了直接检测硫化物矿物,也可以通过其他间接方式来判断来确定成矿年代并推断矿点/矿床的规模,热液硫化物成矿沉淀的同时也会伴有深海多金属沉积物,利用多金属沉积物的14C测年可以间接判断热液活动各阶段的演化和起止时间;在陆地找矿工作中,常用岩石中锆石的U/Pb测年来推断多金属矿床成矿年龄和规模,在大洋中脊环境下,因为洋壳较年轻,成矿年代不是特别久远,因此U/Pb测年法可能对判断岛弧环境下的海底热液硫化物年代和规模更加适用。
  • 摘要:研究区大地构造位于“杨子准地台”的西部,处于“川滇南北向构造带”与四川盆地“新华夏系沉降带”的交接地带。区内铜矿产地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昭觉县乌坡向斜四周,美姑县东部以及东南部区域,按其成因可分为与玄武岩有关的低温热液型和沉积型两类,测区以西及西南以低温热液型为主,东部及东南部地区则以沉积型为主。矿石矿物主要有孔雀石和蓝铜矿,为半风化矿石,矿石构造主要为浸染状。围岩蚀变以绿泥石化为主,次为绿帘石化、硅化及碳酸盐化。与矿化关系密切,其中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和硅化与铜的成矿关系最为密切,是良好的找矿标志。据矿体现有特征表明,该矿体成因为产于三叠系中下统下部紫作红色砂页岩中的灰绿色砂岩夹层中的沉积型铜矿。综上所述,矿区砂岩型铜矿体走向延伸较稳定,尽管厚度较薄,但矿体顶底板界线清楚,目前掌握的情况,含矿岩层综合品位总体能满足工业要求;热液-充填型铜矿呈透镜体,透镜体走向长度局部较大,厚度尚可,品位较富,具有较好的工业价值。矿区内两种铜矿类型已展示出较好的找矿前景。
  • 摘要:本研究以PACMANUS热液区热液Si-Fe-Mn氧化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扫描电镜分析等,识别了Si-Fe-Mn氧化物中细菌作用形成的典型结构,计算得到PACMANUS热液区Fe2+氧化为Fe3+的无机氧化速率为0.012g/min,喷口周围一年内将形成约3.2kg铁氧化物。网状细丝结构是生物作用的结果,这种疏松的结构既保证了充足的Fe2+供应,又阻止了海水中过量氧气的侵害,为嗜中性铁氧化细菌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环境。同时,生物作用与非生物作用之间保持着既互相竞争,又互相促进的作用。样品中二氧化硅的沉淀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二氧化硅在富Fe细丝中生长,此时形态上基本由细丝结构组成。当富Fe和Si的细丝成壳后,才会出现第二阶段的二氧化硅。此阶段细丝的尺寸增大,并且在细丝周围开始大量沉淀富Fe、Si的球状集合体。
  • 摘要:本文利用中国大洋36航次最新获得的EM122多波束测深和回波强度资料,对采薇平顶海山群进行地形分类和声学底质分类,结合海底摄像和地质取样资料,研究海山富古结壳、钙质远洋沉积、碎屑流沉积等底质类型分布规律。结果显示海山主要存在局部洼陷、宽缓洼陷、局部隆起、平台和平台洼陷等12个地貌构造单元,其中山顶大部为平台区域,斜坡主要为局部洼陷和局部隆起两种地貌单元。其中山顶绝大部分区域表现为软底质,山顶东北部存在宽度约1.8km宽,长15km的硬底质区带,斜坡大部表现为硬底质和中等硬度底质相间分布。然而,由于回波强度是海底底质硬度和粗糙度的综合反映,在粗糙度较大的斜坡区域,要考虑粗糙度对回波强度值大小的影响。中海山山顶区域的声学底质分类结果较好地反映了该区域的底质分布,软底质为钙质远洋沉积分布区,硬底质可能为富钴结壳发育区或基岩出露区;中等硬度底质可能亦发育富钴结壳,上覆少量钙质远洋沉积。海山斜坡上部的局部隆起可能亦为富钴结壳发育区或基岩出露区,斜坡下部的局部洼陷可能发育重力滑塌作用引起的碎屑流沉积。
  • 摘要:云头界W-Mo矿床位于苗儿山-越城岭复式岩体的西北部。区内发育两期印支期的岩浆活动,对云头界早晚两期岩石进行了主微量元素、Nd同位素及锆石Hf同位素分析。云头界基岩和晚期脉岩均具有高硅、富碱和过铝质的特征,且Th、Y与Rb负相关,P2O5与SiO2无相关,显示它们具有S型花岗岩的属性。主微量元素及同位素特征表明云头界基岩和晚期脉岩具有相同的源区,为同一岩浆房结晶分异的产物。W、Mo等成矿元素在流体/熔体中的分配系数较高,出溶的挥发相可富集岩浆中的成矿元素,有利于成矿元素在岩浆形成演化过程中富集。区内的岩浆活动持续时间长达10Ma,岩浆经历了充分的结晶分异,形成了晚期高演化成矿花岗岩及出溶挥发相,而高演化岩浆出溶挥发分的过程对云头界W-Mo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云头界的花岗岩形成时代表明其形成于后碰撞时期,结合构造判别图解,初步认为云头界的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环境,可能是后碰撞伸展环境中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 摘要:通过对小绍岩体野外实地考察,采集样品进行分析并通过详细的岩芯编录,确定小绍岩体经过多次多阶段侵入形成的复式岩体,属于浅成酸-中酸性岩浆交代型(斑岩型)金矿。小绍岩体由中生代开始转入滨西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活动域,由于太平洋地块与欧亚大陆地块相互碰撞挤压从而产生高能,导致地幔热力上升,推动了该区域构造的发展演化,同时也为地壳的熔融(或重融)提供了必要条件。贯穿本区的政和-大埔深大断裂带北段的剥离断层对成岩成矿的控制起来重要作用。成矿热液随温度下降,H2S大量转入热液中,离解成硫离子,硫离子与热液中的铜离子、铅离子、亚铁离子等反应生成硫化物沉淀。这可能是小绍岩体矿质沉淀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小绍岩体的构造标志、蚀变标志、化探异常标志、金矿体上贫下富规律、前人采掘的老硐(废矿坑)等可进行有效的找矿勘探。
  • 摘要:铁锰矿中Te的平均含量已接近或达到了工业利用水平。但其丰度却在不同成因类型以及不同地理区域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如水成铁锰矿中Te的含量偏高,而热液类型中Te的含量则偏低;如北美离岸地区碲的丰度最低,而西中太平洋和南大西洋的铁锰矿中碲的丰度较高,这表明生长速率和地理位置是其影响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大洋水成铁锰矿中碲以吸附和独立矿物两种赋存状态存在,其中吸附型的主要赋存在铁氧化物相中,独立矿物为Te的氧化物;在热液成因铁锰矿中,Te则主要出现在锰矿物相和铁相矿物相中。Te元素在海水中主要以TeO32-、HTeO3-等粒子存在。这些带电粒子会分别吸附到表面带负电荷的水羟锰矿和表面带正电荷的非自形铁的氢氧化物表面。而最近研究表明,水成铁锰矿中,85%-100%的Te以+6价形式出现,表明氧化富集过程,而且这种氧化反应过程在MnO2矿物表面上进行,而不是FeOOH矿物表面。
  • 摘要:会泽铅锌矿床位于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域的中南部,处于小江深断裂带和昭通—曲靖隐伏深断裂带间的北东构造带、南北构造带及北西向紫云—垭堵构造带的构造复合部位。本次研究主要对会泽铅锌矿床麒麟厂1031中段,不同方向、不同性质断裂带的构造岩进行系统的定点、观察以及构造地球化学的测量和地球化学样品采样,采用ICP-MS法进行测试。通过聚类分析,利用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共生组合便来反映相同或相似的地质作用过程。根据构造地球化学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以及因子相关分析的结果,利用因子得分值的高低以及成矿单元素的含量来进一步分析构造地球化学异常的特征。因子得分的高低反映了元素组合的客观特征,矿化因子的含量情况则说明了取样点位置矿化的强弱特征,因而因子得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即可推出矿床矿化的空间分布规律。所以,可以利用单元素含量的等值线及因子得分的等值线图来进一步说明矿床内部的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 摘要:在热液矿床的成矿作用中,围岩蚀变是极为重要的一环。黔西南地区“卡林型”金矿床以广泛发育较强烈的中、低温热液蚀变作用为特征。而与水银洞金矿床成矿关系密切的热液蚀变有:黄铁矿化、硅化及去碳酸盐化。根据刘显凡等对右江盆地内几个典型卡林型金矿床中围岩与矿石的硅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矿体中硅质成分不是来源于围岩,而是来源于深部。结合灰家堡金矿田与美国Getchell矿床成矿流体氢、氧同位素组成图可以说明,至少在水银洞矿区,成矿流体的组成是不能排除岩浆热液成分的。作为Au元素的载体,富硅流体向浅部运移的过程中会捕获已经形成的黄铁矿、含Au黄铁矿或毒砂,随着温度压力会逐渐减小,氧逸度逐渐升高,在碳酸盐岩地层中,由于去碳酸盐化的影响,岩石发生溶解提供空间,SiO2即会发生沉淀,产生硅化作用,同时析出部分金。水银洞矿床在剖面上由深至浅,矿体Ⅰa→Ⅱf→Ⅲa的品味由低到高发生变化。至于黄铁矿与毒砂环带中的不可见金,有研究表明Au主要是以Au3+替代Fe3+进入黄铁矿和毒砂的晶格中的(胡文宣等,2001)。随着温度的降低,黄铁矿或含Au含As黄铁矿的沉淀会逐渐停止,而硅化作用仍会持续一段时间,这可能就是导致该地区广泛发育硅化蚀变以及硫化物同硅质细脉紧密相关的原因。
  • 摘要:桂西北地区发育有一种特殊的卡林型金矿,其矿体主要产于辉绿岩与地层的断裂接触带中或者直接产于辉绿岩岩体内部,对桂西北辉绿岩型金矿热液矿化过程中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初步研究。桂西北八渡、世加、龙川辉绿岩型金矿的元素等浓度图(Isocon plot)和质量平衡(mass balance)显示矿化过程中Ti、TiO2、Al、Al2O3、Zr、Hf、Nb和Ta等元素为不活动元素,而Au、As、S、Sb、Hg、Te、Tl、Se、Bi、Cd、Ag、Cu等加入卡林型金矿的热液体系而发生富集。硅化是卡林型金矿围岩蚀变的主要特征。Fe-S相关图显示高品位Au的矿体落在黄铁矿线上,而Au含量<4ppb未发生矿化作用的围岩几乎全部落在Fe轴上,而介于未矿化辉绿岩与高品位辉绿岩之间的低品位金矿体落在黄铁矿与毒砂线之间,并且元素等浓度图显示矿体没有外源加入,这表明硫化是辉绿岩型金矿Au的主要沉淀机制;黄铁矿和毒砂是Au的主要赋存矿物。Au品位与黄铁矿多少和大小之间没有相关性,高品位Au往往出现在星点状黄铁矿分布、整体颜色偏黄白的辉绿岩中。
  • 摘要:金川铜镍矿床位于华北陆块西南边缘的龙首山隆起中部,是世界上著名的超大型Ni-Cu-PGE岩浆硫化物矿床。本文利用电子探针分析(EPMA)对金川矿床种不同形态的磁铁矿进行分析测试,并结合野外地质、矿物学特征,探讨其成因。样品采自金川铜镍矿床Ⅱ矿区岩体及围岩中,根据野外及镜下特征,将磁铁矿分为三期。电子探针分析显示,三期磁铁矿中TFeO含量较稳定,在90.171%~94.057%之间,其中第一期磁铁矿较第二期和第三期磁铁矿TFeO含量高;其他元素含量小于1%。第一期磁铁矿表现为较高的Mn、Cu、Co。岩浆分离结晶过程中,亲氧元素Al、Mg等优先进入到硅酸盐熔浆中,而在硫化物熔浆中贫化;随着分离结晶作用的进行,温度逐渐降低,镍黄铁矿、黄铜矿等体积收缩,产生收缩裂隙并出溶,形成不规则细脉状磁铁矿。岩浆结晶作用末期,橄榄石、辉石等矿物发生热液蚀变,Si、Mg、Fe等元素不断分解进入溶液,形成蛇纹石、透闪石等矿物,随着温度的降低,多余Fe质沿蛇纹石、透闪石等矿物的裂隙或解理析出形成第二期次生磁铁矿。在岩体边界与白云质大理岩接触带,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发生接触交代反应,温度逐渐降低,溶液中Fe溶解度迅速降低,多余铁质析出形成第三期次生磁铁矿,并携带有部分矽卡岩矿物成分,使得磁铁矿富含Al、Mg、Ti等元素。
  • 摘要:金宝山铂钯矿床是一超大型铜镍硫铂钯矿床,位于弥渡县德苴镇,地理坐标北纬25°00′24″,东经100°45′45″。地处哀牢山构造带北东侧北北西向构造带中。燕山中晚期含铂超基性岩主要沿米拉库短轴背斜轴部下泥盆统康廊组上段侵入,岩体产状受短轴背斜控制,整体呈一“穹窿”体。矿区内已发现五个含铂矿岩体,产于橄榄岩-辉橄岩岩相带中,主矿体多为似层状、透镜状,次要矿体则多为条带状、扁豆状和不规则状;个别产于辉石岩中的矿体则成瘤状和巢状。矿石中有用组分主要是铂、钯、铜、镍,其次为锇、铱、钌、铑,铂、钯矿共生。金宝山蛇纹石化橄榄岩及斜长角闪岩的SHRIMP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60.6±3.5Ma和260.7±5.6Ma,与峨嵋山大火成岩省的岩浆活动时限一致,且与峨嵋山玄武岩有良好的地球化学亲缘关系(陶琰等,2008)。因此,峨嵋山大火成岩省的地幔柱活动控制了金宝山含矿岩体的形成。成矿物质来源于幔源岩浆,矿体由幔源岩浆发生熔离作用,分离的矿浆沉淀成矿,橄榄岩的岩浆熔离作用是矿床形成的决定因素,也是矿体的赋矿岩石。米拉库短轴背斜轴部为岩体的产生部位,为控岩与控矿构造。
  • 摘要:酒东盆地大地构造地处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与阿拉善地块之间走廊过渡带上,是中新生代断(坳)陷盆地。红山地区处在东西向和北东向构造联合控制下的相对抬升带上,存在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多数地段的目的层埋深相对较浅,能够多次接受后生地下水的氧化作用改造,有利于基底铀矿质的迁移和大规模聚集成矿。早白垩世以来,盆地东北缘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形成了大致5个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旋回。扇三角洲平原河流亚相具备成矿有利的岩性岩相条件,所以在每个小层序中都见有铀矿化异常。红山地区目的层第一岩组上段正常灰色砂岩铀含量可达17.08×10-6,显示该层位存在铀的同生预富集作用。总结出酒东盆地红山地区砂岩型铀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早白垩世为目的层形成、成岩初始富集阶段;早白垩世晚期—中新世,为铀矿体初步形成阶段;上新世至今,为富矿体形成阶段。
  • 摘要:研究区位于华北板块阿拉善地块西南缘,大地构造位置为巴丹吉林断裂以南的雅布赖—巴音诺日公晚古生代大陆弧褶皱带。工作区岩浆岩平均铀含量(4.9×10-6)高于前中生代地层平均铀含量(4.2×10-6)和中新生代地层平均铀含量(2.90×10-6),而且全区铀含量均大于同类岩石的克拉克值,反映北大山地区铀源条件总体较好。区域内地质背景复杂,侵入岩分布面积广泛。铀主要赋存于石炭纪晚期钠长石化、钾化、赤铁矿化及绿泥石化碎裂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区内近东西向早,北西向次之,北东向最晚多期次的断裂活动,产生多期次的岩浆-热液活动,可能出现多期次对铀的叠加富集成矿。区内主要热液蚀变类型有赤铁矿化、碳酸盐化、高岭土化、绿泥石化、硅化、钠长石化、绿帘石基化和钠长石化等。目前碱井地区初步控制铀矿化(异常)带长度约560m,宽200m,具有小型以上规模铀资源潜力,该区找矿潜力较大,通过进一步工作有望落实为矿产地。
  • 摘要:由于含稀土磷矿中的稀土元素不仅含量高,而且以类质同相的形式存在于细晶磷灰石中,几乎很少见独居石存在,所以对环境的污染相比之下大大减小,符合现代矿产开采与利用的理念,因此得到了各国地质学家的重视。国内典型的含稀土磷矿为贵州织金的新华磷矿,探明的稀土氧化物储量达大型矿床规模,约144.6万t。随着各国勘查研究的继续,发现的此类矿床逐渐增多,但是却仍没到开采利用的阶段,主要是该类型矿床还有许多待揭示的谜团,研究过程也存在需完善的问题,比如:国内对稀土元素的来源研究虽有,但甚少,主要成果只是否定了生物来源这一说法,但是与磷矿同生,还是后期通过孔隙水的带入就不得而知。国内目前对该矿床的研究仍处于稀散状态,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性的规模,缺少长期着手该领域的队伍。缺乏研究背景和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许多研究者主要就新华磷矿论新华磷矿,没有做更多的对比探索,致使研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含稀土磷矿世界各地均有发现,说明该类型矿床的形成是一个大环境下的产物,或是一种普遍现象可形成的结果,但是由于研究程度不高,各国含稀土磷矿的信息渗透并不密切。
  • 摘要:本文则以纳岭沟铀矿床为例,浅析不同蚀变带中的绿色砂岩对成矿的作用。纳岭沟铀矿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东部,大地构造上归属于伊盟隆起区,北为河套断陷,西接天环向斜,目标层一般为粒序层,有粗细韵律性的变化,总体来说,岩石结构松散,钙质胶结也较多,颗粒的分选和磨圆度较差,多为棱角-次棱角状。研究表明,纳岭沟地区的成矿阶段有两个过程:原生的灰色岩石被流体氧化成红色或者黄色,即成矿的过程,然后又被二次还原成为绿色。该区所处的环境应为从最早的还原环境经过氧化后再次经历了二次还原才成矿。故含矿层的颜色多为灰绿色且较为致密,与矿层相邻的上下段含有大量的有机碳,成层状也以炭屑形式存在。研究认为,纳岭沟铀矿床赋存岩石的平均有机碳含量为0.42%,且矿层中还有浸染状的黄铁矿和黄铁矿结核,这说明铀的富集与原生还原性介质有关。
  • 摘要:四川盆地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中生代盆地,铀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其找矿前景备受关注。四川盆地基底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前震旦纪结晶基底或褶皱基底,上部为震旦纪—中三叠世上扬子陆表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建造,和盆地周边的火山岩、侵入岩组成了盆地的基底和蚀源区,广泛出露于盆地周边。盆地基底铀矿床(点)含铀建造主要类型有:含铀磷建造、含铀炭质(笔石)页岩建造、含铀煤建造、含铀碳酸盐建造、含铀盐溶角砾岩建造、中酸性火山岩建造。
  • 摘要:马坑式铁矿分布于闽西南晚古生代拗陷盆地内,是福建省最主要的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为了揭示马坑式铁矿的成矿机制,笔者在整装勘查区找矿预测综合研究基础上,运用勘查区找矿理论与方法,探讨马坑式铁矿矿床成因及“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闽西南地区位于华夏古陆东南缘,太平洋板块西侧,为环太平洋中新生代构造-岩浆陆缘活动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出露的地层以晚古生界上泥盆统—早中生界浅海相、海陆交互相地层为主,形成了一系列海相/陆相及海陆交互相岩性差异性界面,其中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界面与成矿关系密切。马坑铁矿主矿体定位于林地组(C1l)石英砂岩和经畲-栖霞组(C2j-P2q)碳酸盐岩的岩性界面(硅钙面),受岩性界面、构造结构面两类成矿结构面的控制。主矿体与围岩产状一致,并同步褶皱。矿体顶底板岩石表现出明显的物理性质差异性,由于物理性质的差异往往导致在界面附近形成层间滑脱面或者褶皱的虚脱部位,从而构成有利的成矿空间。马坑式铁成矿结构面,主要包括林地组与经畲组-栖霞组界面;经畲组-栖霞组与文笔山组界面;经畲组-栖霞组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界面;经畲组-栖霞组与花岗岩类界面;推覆(滑脱)界面五类。
  • 摘要:SEDEX矿床即喷流-沉积矿床(Sedimentary Exhalative Deposit),通常是指碎屑岩或碳酸盐为主的沉积岩中整合产出的层状矿床,它是一种同生沉积矿床,成矿与成岩几乎同时形成,常发育一定的围岩蚀变。西成秦岭型铅锌矿床主要有以下两种成因类型:其一为热水沉积矿床,其二为热水沉积改造矿床。热水沉积矿床含矿层有细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两种,铅锌矿体主要赋存于碎屑岩(黑云母石英片岩)向碳酸盐岩过渡部位,或在碎屑岩与碳酸盐岩接触面附近;矿石的脉石矿物为容矿岩石的造岩矿物,且组成矿石的矿物与容矿岩石的造岩矿物互为消长。热水沉积改造型矿床(毕家山式)的浅水喷流作用发生于中泥盆世,大规模的海底喷流成矿作用滨浅海相的浅水环境,生物繁茂,由于含矿卤水的沸腾,成矿物质的大量散失,沉积形成的层状矿体很少。这一时期的海底喷流作用并未形成有工业意义的铅锌矿富集,但大规模的喷流提供了巨大的矿量,在中泥盆的灰岩与千枚岩之间形成了大规模广泛的矿源层。印支期秦岭造山活动期间,泥盆系遭受了强烈的变质褶皱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在一定深度的变质作用范围内,汇集了大量的流体,淋滤和淬取含矿层中的铅锌,沿含矿层迁移至构造虚脱的有利空间,在上部千枚岩盖层的保护下,沉淀成矿。
  • 摘要:腾-梁地区岩浆活动频繁,侵入岩出露面积约占39%,喷出岩出露面积约占6%(Xu et al.,2012;Zhu et al.,2015).岩浆活动主要集中在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中生代白垩纪和新生代古近纪.目前暂未有确认的前寒武纪岩浆活动的锆石U-Pb年龄发表,从早古生代志留纪到晚古生代二叠纪的近200Ma之间也暂未发现有岩浆活动.腾-梁岩浆岩岩石类型以中酸性花岗岩为主,仅在部分地区发育基性玄武岩和基性侵入岩脉.根据研究区显生宙岩浆岩的时代和特征,可以将其岩浆活动划分为11个阶段(Zhao et al.,2014;Qi et al.,2015).
  • 摘要:矿床的形成过程与特定地质构造背景下地质流体的产生、运移和聚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现在许多的专家学者都致力于研究流体与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找矿有着指导性意义.根据不同地质过程中形成的流体溶质类型、温度特点分类:高温硅钾型、中温碳酸盐型、低温硫酸盐型等。根据流体成因划分:岩浆热液、沉积盆地流体、现代大洋海底热液、变质流体、超临界流体。流体的成矿作用主要包括:流体降温成矿作用,即单一的冷却就能引起流体中成矿物质的沉淀;流体混合成矿作用,即流体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成矿物质赋存状态改变而成矿;流体不混合成矿作用,即压力诱发的流体不混溶,多种流体共存并成矿,多表现为几种矿床伴生存在;流体沸腾成矿作用,即经过升温或降压,流体沸腾,挥发分散失,提高流体中成矿物质浓度而成矿;水-岩反应成矿作用,即流体与围岩反应,改变流体的pH值、Eh值及流体成分等,从而成矿。
  • 摘要:巴彦塔拉盆地与蒙古乔伦盆地处于同大地构造环境,大地构造条件有利。在基底花岗岩隆起带上发育许多向源侵蚀沟谷,有利于物源的补充。下白垩统沉积后由于后期构造改造而褶皱,地层呈一定坡度向盆内倾斜,有利于铀源区含铀含氧水渗入、潜水转化为层间承压水以及潜水氧化作用转化为层间氧化作用,形成潜水一层间氧化带型板状或是卷型铀矿。该区由于新近系上新统(N2)透水性差的泥岩层大面积分布。燕山晚期发生拉张断陷而成盆接受盖层陆相沉积的。其间在潮湿气候下,经早白坐世45Mad沉积,形成了沉积主体一下白垩统巴彦花群,尔后气候渐变为干旱;本区经历了三次明显剥蚀和间断,第一阶段进入早白垩世晚期,由于燕山晚期断块活动剧烈,地壳上升,盆地发育衰退,发生抬升,使已沉积的地层不同程度地遭受剥蚀后,又复下沉,局部接受沉积;第二阶段早白垩世结束后,伴随喜山早期大兴安岭隆起,晚白垩世一晚第三纪中新世全盆抬升,在经历长达83Ma间断后在喜山中期晚第三纪上新世时全面接受超覆披盖沉积;第三阶段第四纪随着喜山晚期新构造运动,直到现在仍处于抬升背景。上述抬升,使该盆地具有了抬升夭折残留型盆地特征,也正是这种演化发展结果,为地侵蚀铀矿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使早期在下白垩统巴彦花组形成的矿北得以保护。
  • 摘要:笔者在系统研究和大量分析测试基础上,对福建德化北部陆相火山岩地区与金铜有关的含矿建造的地球化学特征取得如下认识:含矿建造中的火山-次火山岩为中酸-酸性,主量元素SiO2含量普遍较高,与金铜矿有关的岩石SiO2含量略低,在60%左右,为中酸性。根据SiO2-K2O+Na2O判断,岩石属于亚碱性系列,特征与岛弧火山岩系列相吻合。与金铜矿有关的火山-次火山岩稀土元素总量较高,ΣREE一般在110×10^-6~150×10^-6,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LREE/HREE为14.5~15,表明岩石轻重稀土分馏作用比较明显,且有轻稀土分馏明显,而重稀土分馏不明显的特点。具有弱的δEu负异常,表明其成岩成矿形成于弱还原环境,具有下地壳及中深部岩浆物质来源的特征。含矿建造中的火山-次火山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及稀土元素La、Ce、Sm、Yb,而明显亏损Sr及Ta、Nb、Ti等高场强元素,显示了消减带岛弧火山岩的特征并具有陆源物质的参与,参与物质由流体交代带来。区内火山-次火山岩的同位素年龄结果多集中在127~147Ma左右,显示了矿床形成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表明了该区陆相火山岩型金铜矿床均为燕山早期晚阶段和燕山晚期的产物,与该地区燕山期的区域成矿时间相吻合。
  • 摘要:本文从钨矿岩体、矿体和围岩的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入手,分析新田岭钨矿的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成因,同时为新田岭矿区的矿床成因提供一定的数据依据。本次研究在矿区及外围共采取了4件围岩、5件矿体和7件岩浆岩等共计16件样品,其中岩浆岩样品均采自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同一岩体,均为未蚀变花岗岩,产于不同岩相带,灰岩样品为石磴子组灰岩,矿石样品分为两种,石英脉型钨矿和矽卡岩型钨矿。从该地区未蚀变花岗岩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可知,花岗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的左翼较陡,右翼较平缓,且具有不深的Eu谷,这与国内S型花岗岩的特征相似。以Nb/Ta和Zr/Hf作为指示壳-幔体系地球化学作用的指标,表明该地区花岗岩可能来源于与幔源底侵作用有关的地壳重熔花岗岩,地幔岩浆上侵主要为地壳重熔提供了热能。由花岗岩、围岩和矿体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可知,矿体配分模式图位于未蚀变灰岩和未蚀变花岗岩之间,同时,矿体重稀土元素曲线相比灰岩更加平坦,与花岗岩重稀土元素曲线基本一致,这表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花岗岩,同时灰岩亦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
  • 摘要:本文阐述翠宏山Fe-Mo-W多金属矿床翠中矿段赋矿岩体主要有黑云母花岗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似斑状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等几种岩石类型。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点,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484.0±4.7Ma,形成于加里东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似斑状花岗岩具有同造山弧岩浆的地球化学特点,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分别为199.0±3.2Ma和198.9±1.6Ma,形成于燕山早期,岩浆源区具有壳幔混染的特点。伊春-延寿成矿带花岗岩呈近南北向带状分布,与成矿关系密切的晚印支-早燕山花岗岩,岩浆形成的动力学机制源于古太平洋板块自东向西的俯冲,俯冲导致微小板块间碰撞拼贴,碰撞后伸展的软流圈上涌是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含矿岩浆的重要途径。
  • 摘要:本文首次利用fLA-MC-ICPMS微区原位分析技术对矿石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以及赋矿火山岩、矿区煤沟花岗闪长岩和区域火山碎屑岩中的长石颗粒进行了Pb同位素组成的测定,进一步限定了成矿物质来源,探讨了成矿大地构造环境,440Ma左右这一期俯冲造山事件不仅导致了俯冲板片流体和挥发分释放,进入地幔楔产生了铜峪赋矿岛弧火山岩系列和火山喷流热液成矿作用,同时也形成了煤沟花岗闪长岩的岩浆侵入事件。其中,中-基性赋矿火山岩和煤沟岩体为铜峪铜矿化提供成矿物质,而区域火山碎屑岩对成矿作用无明显贡献。铜峪铜矿床的成矿机制为:商丹洋壳向北俯冲,释放出流体和熔融产生的岩浆富含一部分Cu等成矿元素,这些流体或岩浆与地幔楔发生相互作用时,促使地幔楔发生部分熔融,并进一步活化萃取出地幔楔的金属元素进入岛弧火山岩浆,一部分岩浆和流体携带岩浆来源的成矿物质上升在地表喷发形成赋矿岛弧火山岩和铜矿床,另一部分岩浆侵入上地壳形成煤沟花岗闪长岩。
  • 摘要:本文对西华山钨矿床硫化物的流体包裹体中的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研究,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表明西华山钨矿床成矿流体为壳源流体和含幔源组分流体的混合。该矿床是与西华山花岗岩有关的石英脉型矿床,成岩与成矿之间时差小,成矿流体是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因此推测该含有幔源稀有气体的流体端元应该是花岗岩浆分异出的岩浆流体。中生代,该区处于岩石圈伸展背景,幔源岩浆底侵提供的热和挥发份导致地壳熔融而形成花岗岩浆,这一过程导致地壳He对地幔He的稀释,使得西华山钨矿床地幔端元3He/4He值低于典型的地幔值。因此,西华山花岗岩并非此前认为的S型花岗岩,而是由地幔流体带来的热以及挥发分等物质诱发地壳物质重熔而形成的,与中生代岩石圈伸展作用有关。
  • 摘要:本研究对百灵山铁矿床中石榴石进行了原位稀土元素分析,不同世代石榴石的电子探针和离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世代石榴石为富Fe钙铁榴石,环带发育且成分均匀,并呈明显的亏损LREE富集HREE特征和弱Eu正异常,表明流体呈高温氧化酸性且含较多Cl,是流体快速上升并且结晶后流体在短时间内再平衡;与第二世代间有较宽环带,表明有生长间断。第二、三世代石榴石主要为富Al钙铁-钙铝榴石,发育明显的成分环带,呈亏损LREE富集HREE和明显Eu负异常特征,说明形成于中性环境并且Cl含量低。发育双晶和五角十二面体晶形表明生长速度较慢。此外,第一世代ΣREE远低于第二世代的ΣREE,第三世代也具有低的ΣREE。因此,第一世代石榴石与高水/岩比的高温岩浆流体有关;第二和三世代石榴石与低水/岩比的流体扩散交代作用有关,是热液流体交代火山岩形成。
  • 摘要:研究区的MVT铅锌矿与古油气藏在空间上密切共生或伴生。研究表明,下寒武统郭家坝组既是古油气藏的直接烃源岩层,也是MVT铅锌矿的直接矿源层。形成MVT铅锌矿的成矿流体与古油藏具有同时形成、同时运移和聚集成矿或成藏的特征。对与铅锌矿共生的古油气藏的成藏过程的研究表明,四川盆地及其周缘灯影组中的油气藏曾经历过两期成藏,它们分别发生于加里东末期和印支期。由于烃源岩具有双源层特征,因而,两期油气成藏必然伴随有两期成矿,这与所获得的两个成矿时间相一致;其中,468.3Ma的成矿与加里东末期的古油藏破坏有关,206Ma的成矿主要与古油藏向古气藏转变过程中的石油热裂解相关。
  • 摘要:维拉斯托斑岩型成矿系统主要产出于锡林浩特杂岩及侵入于石炭纪石英闪长岩内。其矿化类型主要为下部赋存斑岩体内的浸染状锡-钨-铷矿化、以及斑岩体与围岩接触带附近的云英岩型锡-钨矿化(维拉斯托锡-钨矿体),以及斑岩体远端的脉状铜-锌-铅-银矿化(维拉斯托铜-铅-锌矿体)和脉状银-铅-锌矿化(拜仁达坝矿体)。其角砾岩筒和斑岩体均被后期的脉状云英岩化所穿切。本次测得的云英岩化的脉状矿化锡石类型为135±5.8Ma,与辉钼矿Re-Os年龄135±11Ma基本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因此,斑岩矿化系统在135Ma左右发生了高温氧化脉型矿化。随着岩浆热液及其挥发分的不断的释放,斑岩矿化从高温逐渐过渡到中低温系统,并沿着成矿前构造在斑岩体远端逐渐形成了脉型的铜-锌-铅矿化和脉型的铅-锌-银矿化,其白云母Ar/Ar年龄为135~133Ma。
  • 摘要:木文基于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热液电气石的地质产状、主量元素特征及硼同位素组成特征,来探讨该地区IOCG型矿床的成矿流体性质及其演化历史。详细的镜下矿物学观察表明因民的电气石都具有复杂的环带,角砾岩中的电气石普遍具有核边分带,核部因为切片方位和多色性的原因呈棕色到浅绿色,边部则普遍表现为深棕色到墨绿色。近源顺层交代电气石具有较为简单的环带。赤铁矿石中电气石也表现出浅色的核和深色的边。地层中脉状电气石则表现出明显的震荡环带以及多期性。电气石原位硼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因民地区电气石硼同位素具有明显的演化特征。与侵入体有关的角砾岩中电气石具有明显的岩浆特征。而侵入到钠化地层中的电气石脉具有强烈的高正值特征,指示了占海相蒸发岩的存在。
  • 摘要:庞家河金矿矿体平而上呈脉状、透镜状,且规模越大,形态越简单,走向和倾向上有明显的膨胀、收缩、分支、复合的特点。矿区蚀变单一,主要蚀变类型有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硅化等显示中低温热液蚀变矿物组合特征,受断裂控制明显。高砷的黄铁矿环带具有明显的热液成因,金含量较高,是主成矿阶段。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位于岩浆水范围正下方,具有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成因。岩浆水在成矿作用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自身携带了成矿物质,还萃取了围岩成矿物质。对比地表到钻孔深部的硫同位素结果,显示从上到下硫同位素有降低的趋势,即随着成矿深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岩浆硫参与到成矿作用中,与观察到深部花岗斑岩脉增多的现象一致,表明庞家河金矿硫同位素具有地层和岩浆混合来源。矿区与成矿密切相关的花岗斑岩脉形成于240Ma左右,因此庞家河金矿的成矿时间应该与花岗斑岩脉的形成时代相近,或稍晚于花岗斑岩脉,两者可能为同-构造-岩浆旋回的产物。可知,庞家河金矿是沉积岩控矿受地层和碰撞造山阶段岩浆作用共同影响的造山型金矿。
  • 摘要:江西大湖塘钨矿床是近年发现的多类型矿化紧密共生的超大型岩浆热液型钨矿床.作者团队在大湖塘平苗矿段地表考察花岗斑岩脉时,首次发现多条岩脉中发育黑钨矿-石英细脉,见大量细粒针状黑钨矿.矿脉仅局限在岩体中,未进入围岩中.LA-ICP-MS对该花岗斑岩锆石U-Pb定年,一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49.1±1.1Ma,为花岗斑岩年龄;另一组为890Ma左右,为同化混染晋宁期围岩导致.研究得到平苗矿段花岗斑岩加权平均年龄为149Ma左右,这一定年结果对九仙塘黑云母花岗岩、石门寺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年龄较为一致。从现有高精度年龄数据来看,大湖塘矿床成矿应分为两期,第一期在144-150Ma,与该期成矿有关岩浆岩为似斑状白云母花岗岩、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及花岗斑岩;第二期在130-134Ma,与该期成矿有关岩浆岩为狮尾洞和大岭上矿段产出的中细粒花岗岩或花岗斑岩。
  • 摘要:邓阜仙复式花岗岩体位于湖南省茶陵县境内,由边部的印支期汉背岩体以及核部的燕山期八团岩体组成,其中燕山期的八团岩体与本区铅锌金多金属成矿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本次研究选取矿区内出露的八团岩体为研究对象,前人对岩体的地质特征、成岩年龄和成矿属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总体上八团岩体为一南北稍长的椭圆形岩株,其岩性为中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岩体的Rb-Sr同位素年龄为172~176Ma,属燕山早期。化学成分组成表面其属硅酸过饱和岩石,具有富钠富钾低钙的特征,里特曼组合指数(σ)平均为3.38,为钙碱性岩浆岩,铝饱和指数A/CNK值均大于1.1,以上特征表明了八团岩体属于S型花岗岩。自印支期已经开始出现,本区上地幔重新活化、蠕动、上涌,属于地洼区发展阶段的前奏活动,印支期晚期,由于周边大洋的俯冲消减甚至关闭,构造运动开始席卷长期稳定的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构造运动和岩浆侵入活动的大规模发生,在地幔热流传递驱动下,地壳物质发生重熔,形成了富SiO2的熔融体,熔融体在原地(岩浆房)分异演化,并沿深断裂随机地上升,随着熔融体的上侵,在上部地壳侵位并构成了本区统一的深部岩基。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岩浆沿着断裂进一步上升,在浅地表形成小岩株。
  • 摘要:岫岩红旗铅锌矿区处于华北地台北缘上的辽东元古代古裂谷的内带—中央裂陷区,位于华北地台(Ⅰ级)辽东台背斜(Ⅱ级)营口宽甸古隆起(Ⅲ级)盖县宽甸基底凹陷(Ⅳ级)虎皮峪复背斜南翼。通过对其地层条件、构造条件、岩浆活动条件的研究发现,岫岩红旗铅锌矿与辽河群地层关系密切,矿体围岩多为辽河群盖县组地层,主要为出露云母片岩与变粒岩,局部可见大理岩层与透闪石岩的存在,该地层为容矿提供一定空间,并与成矿物质来源有一定关系。矿体的形成与构造息息相关,矿体多位于构造断裂带与褶皱的层面及转折端、虚脱部位。形成了北东向断裂为主干,北西、北北西、北东东向等方向断裂及层间构造裂隙为支脉的铅锌多金属矿的成矿系统。岩浆岩的形成主要与中生代的岩浆侵入作用有关,岩浆活动发育提供热源并搬运成矿物质。矿体多产于岩浆侵入作用形成大面积展布的岩浆岩体周围,岩浆岩体以脉岩形式存在,矿体产状与脉岩保持一致。岩浆热液发育时期,岩浆携带成矿物质沿构造裂隙运移,并在较好的容矿位置成矿物质发生聚集,形成矿体。
  • 摘要:随着逆冲断层向南部逐渐推进,形成了类似前陆盆地前渊(foredeep)的区域,此时沉降中心开始向北东方向迁移,但是由于盆地北东部逆冲断层系的发育,在北东部造成了构造负荷,使沉降中心向该方向发生偏移,但由于其构造负荷规模较小,与热沉降叠加后所造成的影响仍不能抵消南北向挤压造成的构造抬升,沉降作用也逐渐消失,沉降曲线上没有体现出缓慢沉降后快速沉降再次出现这样的模式。在这一阶段,盆地内部早期北北东向张性正断层则发生左旋走滑,也侧面说明了盆地缓慢沉降时期受南北向挤压的同时发生了右旋扭动。沉降分为前期由伸展造成的快速沉降和后期缓慢热沉降。因此,伦坡拉盆地的沉降主要是受区域伸展作用的影响,但在盆地发育后期,构造负荷造成了沉降中心的迁移。
  • 摘要:本文通过对该矿床含矿岩体与无矿岩体的锆石Ce4+/Ce3+比值及氧逸度特征进行研究,建立春都斑岩铜矿床氧逸度找矿标志,对认识春都以及中甸岛弧带内斑岩铜矿床的岩浆氧逸度特征及斑岩铜矿的找矿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矿区内主要出露上古生界和三叠系地层,为一套巨厚的碎屑岩一碳酸盐岩一火山岩建造,主要由砂板岩夹灰岩、安山岩、流纹岩和英安岩组成。通过计算锆石中Ce4+/Ce3+比值来代表岩浆分离结晶时的相对氧逸度.计算结果表明,春都矿床含矿石英二长斑岩Ce4+/Ce3+比值平均值为312.56,而不含矿的石英闪长玢岩Ce4+/Ce3+比值平均值为96.23,不含矿的闪长玢岩Ce4+/Ce3+比值平均值为107.38。可以看出,含矿岩体的相对氧逸度明显高于不含矿岩体这也印证了前人相对较高的氧化状态是斑岩型铜矿床成矿的有利条件的观点,即较高的氧逸度条件是寻找斑岩铜矿的一个强有力的地球化学指标。通过统计发现春都斑岩铜矿床含矿石英二长斑岩Ce4+/Ce3+比值基本大于260,不含矿岩体Ce4+/Ce3+比值基本上小于110。因此可将Ce4+/Ce3+>260作为春都斑岩铜矿床成矿的地球化学标志。
  • 摘要:本文选择该矿床主要含矿主岩—伟晶状白岗岩体开展Sr-Nd-Pb同位素相关研究,总结其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岩浆物质来源及与铀成矿之间的关系。研究区内地层主要为下元古界龙首山群、中元古界墩子沟群、上元古界韩山母群和下石炭统南洼顶组。断裂构造主要为NWW向、次为NE向,以压扭性为主,断距较小,往往切割岩体和矿体。选取7件样品进行Nd-Sr-Pb同位素测试,样品均采自红石泉矿床未蚀变含矿主岩。结果表明,样品较高的Sr初始比值(>0.719)、εNd(t)多为负值(少数>0)及206Pb正异常特征,表明岩浆源区物质主要来自于地壳或富集地幔,可能也有少量幔源物质的混入。样品的(207Pb/204Pb)i多大于15.60,表明其岩浆物质主要由较老的地壳熔融所致;样品的Nd二阶段模式年龄(T2DM=1590~2899Ma)与龙首山群地层形成时代(1800~2300Ma)基本吻合,表明岩浆物质来源主要是龙首山群变质岩熔融所致。已探明资料表明,红石泉矿床铀矿体主要产于伟晶状白岗岩中,两者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共生关系。获得的红石泉矿床铀矿成矿年龄为1740Ma,与伟晶状白岗岩成岩年龄,表明两者时间上密切相关。另外,红石泉伟晶状白岗岩高铀含量(2.75×10-6~8.35×10-6)特征,说明其是铀矿成矿较好的铀源。
  • 摘要:笔者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研基础上,以迪彦钦阿木钼矿床、沙麦钨矿床、花脑特铅锌(银)-多金属矿床、阿尔哈达铅锌(银)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矿床学、岩浆岩岩石学、岩石化学、成岩年代学和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对不同类型矿床的矿化、蚀变特征,成矿流体来源、演化及矿质沉淀机制等进行研究,初步建立了东乌旗地区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成矿系统模型。研究表明,本区的斑岩型钼、云英岩型钨矿、热液型铅锌(银)成矿均与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是中国东部燕山期大规模成矿事件的产物,成矿岩体的侵位受NE向走滑断裂系统与先存的NWW-近EW向断裂交汇部位控制。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岩浆,熔体-流体不混溶是成矿流体出溶的主要机制,且早期岩浆出溶流体富含CO2和多种成矿金属(Mo、Pb、Zn、Ag、Sb、Bi等);熔流体转化、流体沸腾和大气水的加入分别造成了钨、钼和铅锌(银)的矿质沉淀;东乌旗地区的钨、钼、铅锌(银)形成于同一岩浆-构造事件中,构成了斑岩钼(钨)-浅成低温热液型铅锌(银)成矿系统,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成矿系统模型的建立对指导区域找矿具有指导意义。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鱼库铅锌矿床矿体中的矽卡岩矿物进行野外观察、薄片镜下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探讨该矿床的矽卡岩矿物组合、矿物地球化学组成和矿物形成条件,为进一步探讨该矿床成矿机制奠定基础。本次研究的16件矽卡岩样品均采自中鱼库矿区斜井以及坑道中,样品新鲜且未经风化。首先将样品磨制为0.03mm厚的探针片并进行镜下鉴定,并对不同成矿阶段不同类型的矽卡岩矿物进行电子探针成分分析,进一步分析矽卡岩矿物微区的化学成分。由电子探针数据可得中鱼库铅锌矿床主要为钙矽卡岩。中鱼库铅锌矿床的矽卡岩从矿物组合看,与钙质矽卡岩建造相近,一般认为钙铝榴石和钙铁榴石与流体的扩散交代作用有关,反映了中鱼库矽卡岩成因与岩浆热液交代有关。矿体赋存于距黄背岭岩体500~1500m的碳酸盐岩地层中,层控性十分明显。可以推测成矿岩浆热液通过区内断裂运移到碳酸盐地层,先行交代矿区内碳酸盐岩,形成早期矽卡岩阶段矿物,进而在浓度差和压力差的作用下,流体沿次级断裂或顺层滑脱面继续运移,随着距离的增加,温度及压力的降低和地表水的加入,大量退化蚀变阶段矿物交代早期矿物,并使得围岩大量析出K+,Na+,Ca+,形成碱性含矿流体,流体中大量的SO2,HCl,HF等从液相中分离出来进入气相,形成独立的挥发相,导致以F,Cl,S的络合物形式被搬运的Pb,Zn等金属元素,在成矿有利部位形成大量硫化物沉淀下来,富集成矿。
  • 摘要:锦屏矿集区具备扬子地块结晶基底构造层、盖层和褶叠层的三构造特征,其经历的构造-岩浆-变质-变形热事件,使基底中矿质多次活化迁移聚集成矿,是金、铜、稀土等多种金属的重要产区。该区金矿床(点)空间展布明显受区域上韧性剪切带控制,其异常浓集中心均产于韧性剪切带内或其近侧次级韧性剪切破碎蚀变带中,形成北东向展布的区域金矿化带,自东向西依次为牦牛坪-木里乡韧-脆性剪切带、马头山-里庄韧-脆性剪切带和棉纱湾-茶铺子韧性剪切带。典型矿床研究表明,茶铺子式金矿的成矿地质条件为矿源、热(液)源、构造动力、变质作用,具有成矿期次多阶段、复成因的特点。综上,该矿集区成矿地质条件较为突出,以构造断裂为导向,加强鲜水河断裂带次级断裂的研究,特别是牦牛坪-木里乡韧-脆性剪切带、马头山-里庄韧-脆性剪切带和棉纱湾-茶铺子韧性剪切带,是该区找矿突破的关键。
  • 摘要:多彩铜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区位于三江北段青海省南部治多县,为2012年新上的国家级整装勘查区,面积6919km2.在2012―2014年青海省地质勘查基金科研项目和2014―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整装勘查区关键基础地质研究项目的支撑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地质矿产勘查院开展了系统的科研工作.通过专题基础系列图件编制及重点矿床研究,建立了多彩地区地层层序和构造格架,特别是古特提斯"沟-弧-盆"增生造山控矿体系的构建,为研究解决区内特提斯演化与铜多金属成矿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阐明了区内大型矿床形成的动力背景、深部过程、发育机制和成矿机理,指出了以火山喷流块状硫化物矿床为主的找矿方向,兼顾岩浆热液型矿床(深部可能存在斑岩型矿床)、类MVT型矿床等找矿.集成了多彩地区地物化遥多源综合找矿信息,总结了"北西成带、北东成串、局部成群"的异常分布格架,以及"综合信息四层次"找矿模型,并提出了"三带平行、中带为主"的找矿思路.
  • 摘要:错那洞淡色花岗岩体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和主边界逆冲断层之间的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南缘,与扎西康矿床、索月矿床、柯月矿床相邻,地理坐标位置(N28°10′6.9",E92°00′5.9").通过地质背景以及岩石形成时代分析,经过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与康马岩体、定结岩体的相似性,说明错那洞岩体属于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通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错那洞淡色花岗岩源区具有特定的S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它的源岩可能是变质沉积岩或古老的S型花岗岩。错那洞淡色花岗岩属于同碰撞成因形成的花岗岩。
  • 摘要:西藏革吉县躬穷左波复式岩体位于尕尔穷-嘎拉勒矿集区南约20km处,构造位置隶属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与冈底斯北缘过渡部位西段.系统的剖面测量和路线调查工作表明,岩体呈狭长岩株状侵位于多爱组火山-沉积地层中,地表出露面积不足1km2.岩体主要由早期的钾长花岗岩和晚期侵入的钾长细晶岩构成,局部可见到闪长岩和流纹岩.其中,钾长细晶岩主要呈脉状穿插于钾长花岗岩中,脉体宽不到5m,南东-北西走向,与钾长花岗岩侵位关系明显.钾长细晶岩为肉红色,块状构造,主要成分为细粒的钾长石和少量石英,钾长石呈肉红色,石英可与钾长石构成典型的文象结构.钾长花岗岩主要为浅肉红色,块状构造,花岗岩结构,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和黑云母,钾长石颗粒自形程度较高,石英呈自形、半自形粒状分布于钾长石和斜长石颗粒之间,黑云母呈鳞片状,含量较少.钾长花岗岩中可见少量后期发育的闪长岩和流纹岩脉.观察可见后期流纹岩脉的发育在局部上对钾长花岗岩产生了扰动,与流纹岩接触的钾长花岗岩可见明显流动构造.钾长花岗岩中脉体发育,主要脉体类型为石英脉、磁铁矿脉、阳起石脉和绿泥石脉.磁铁矿通常伴随阳起石和绿泥石呈脉状或网脉状产出,部分磁铁矿呈斑团状或团块状发育于钾长花岗岩中.岩体沿北东至南西方向蚀变加强,北东部岩体主要发育轻微绿泥石化,岩体中部主要发育绿泥石化和轻微绿帘石化,在靠近岩体边缘部位发育较强的绿帘石化和硅化,而在岩体与大理岩和灰岩接触部位发育较强的矽卡岩化,形成了一条长约1km的矽卡岩带.该矽卡岩带产状较陡,走向延伸稳定,宽约4~5m.
  • 摘要:对下岔河矿区进行土壤样采集352件,水系沉积物化学取样461件。土壤采样位于阱头地区,采样密度50m×20m。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沉积物有57个样Au浓度为50×10-9--100×10-9,8个样浓度>100×10-9;水系沉积物有18个样Au浓度20×10-9~40×10-9,6个浓度>40×10-9。此异常区域坡度约200由低矮灌木覆盖,异常来源可能为深部岩体。有进一步实施山地工程的找矿潜力,可考虑布置探槽或浅钻进一步深部矿化情况;Ⅰ-2异常位于大村南西约400m处,异常强度较上一处弱,也呈北东东向的椭圆状分布,可作为后期重点深化勘查储备点。下岔河矿区水系异常点可见四处异常,其中一级异常三处,二级异常一处。异常点散乱分布,其中Ⅰ-2异常点与土壤异常中的Ⅰ-1点接近,套合较好。表明阱头地区异常确实明显。建议公司下一步在阱头地区布置浅部工程,对此处异常进行查证。
  • 摘要:三江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指怒江、澜沦江、金沙江所穿过的横断山脉地区,地跨滇西、川西藏东及青海南部,包括青藏高原东部和云贵高原西部.在构造上,三江地区属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东段,位于冈瓦纳古陆与欧亚古陆强烈碰撞、挤压地带,也是特提斯造山带与环太平洋造山带两大巨型造山带汇合处,受到印度样板块、太平样板块和欧亚板块三大扳块作用的影响.在典型矿床解剖和区域构造-岩浆条件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三江地区呷村式(黑矿型)块状硫化物多金属矿床火山-构造控制条件的多级模式:张性火山弧及其弧内裂谷带(控制矿带)-次级断陷盆地(控制矿田或矿群)一小型海底封闭和半封闭深水盆地(控制矿床和矿体);提出并论证了滇西昌宁-盂连为一个与晚古生代裂谷-洋盆火山作用有关的块状硫化物铜及多金属成矿带,裂谷的不同发展阶段产生不同类型矿床,构成统一的成矿系列的认识;探讨了三江地区火山岩-次火山岩型金矿的找矿前景,强调大型基性火山岩-蛇绿(混杂)岩-断裂带(即主要板块缝合带)内金的找矿潜力。对三江地区成矿域的找矿勘探工作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 摘要:河南舞钢铁矿田是中国超大型铁矿之一,探矿资源储量达6亿多吨(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大小矿床20多个,包括经山寺、尚庙、小韩庄、八台、王道行、赵案庄、冷岗、岗庙刘、铁山庙、石门郭等铁矿床。赵案庄铁矿赋存于太古宇太华群中的赵案庄组。含矿岩系中富矿与贫矿、贫矿与岩体之间呈渐变过渡的状态,矿化在岩体中具有多层性,呈现出韵律型变化,矿石类型多样。主微量地球化学分析实验表明,赵案庄铁矿的矿石成分变化较大,主体表现为:FeOT含量介于12.51%~74.48%,MgO含量5.33%~31.68%,SiO2含量介于6.52%~51.35%,Al2O3含量介于1.02%~19.62%,CaO的含量为1.11%~20.12%,NaO含量<3%,K2O含量<4%,低MnO、TiO2、P2O5;部分矿石样品表现为具有较高的P2O5,含量最高达5%。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赵案庄铁矿的矿石应该是岩浆成因的矿床,结合矿石中的多样的矿物类型,铁元素的富集应该经历了后期复杂的成矿过程,值得进行深究,以揭开其真正的成因,这对实际工作中的矿床勘察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综合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推测赵案庄铁矿床的矿床成因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
  • 摘要:在秦岭造山带中,以"秦岭"命名的"秦岭岩群"(秦岭杂岩)位于秦岭造山带的核心地带,详细记录了秦岭造山带早期的地壳形成与演化历史。,河南商南县地区秦岭岩群中斜长角闪岩的锆石年龄集中于1019~1173Ma和922~948Ma(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其中的变质锆石年龄指示其在504~512Ma(早古生代)经历了变质-热事件。可见,秦岭岩群具有复杂的组成,它主要包含了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的岩石单元。
  • 摘要:华北地台北缘西段广泛分布新太古界乌拉山群、中-新元古界渣尔泰山群(狼山群)和海西期以来中亚造山过程中形成的大量中-酸性侵入岩.在渣尔泰山群(狼山群)中产有东升庙、炭窑口、甲生盘、霍各乞等重要大型~超大型Zn-Pb-Cu-Fe多金属硫化物矿床和朱拉扎嘎金矿床.根据已有的区域地层研究成果(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96),结合对该区狼山群(渣尔泰山群)含矿岩石建造、岩性组成和地质构造的观测、分析对比研究,并结合近年发现的新元古代海相火山岩(彭润民等,2010)的特征,可以厘定狼山~渣尔泰山成矿带经历了太古宇、古元古代、中-新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构造演化阶段。
  • 摘要:冀东五重安铁矿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马兰峪—山海关东西向复背斜的中部,迁安隆起的西缘.矿区受迁安隆起西缘褶皱带控制,呈向西凸出的弧形带状展布,矿区中部被横山东西向断裂分为南、北两个矿区.矿区研究程度较低,对于磁铁矿的品位变化及矿床的勘察类型了解较少,本文从此处着手,对磁铁矿进行了分析。矿区内共发现矿体13条,其中Ⅱ、Ⅲ号矿体较大(河北省迁安市五重安铁矿详查地质报告)。矿体以北东-南西向呈带状展布,倾向西南,倾角较陡,以层状、似层状产出。通过SPSS软件对钻孔内磁铁矿含量分析,结果表明:矿区内磁铁矿平均品位18.26%,最大品位40%,最小品位10%。磁铁矿的总体品位偏低,富矿较少。然而品位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变化较小,对降低勘察成本较为有利,并且利于磁铁矿的开采。五重安铁矿矿床中磁铁矿品位基本上具有局部不相依、总体大致相依的特点,矿床总体上属于第Ⅳ类别,磁铁矿的品位具有不明显方向性变化的特征。
  • 摘要:铁克里克铁、铜、金、银及多金属成矿带中矿床多赋存于塔里木南缘铁克里克构造带中段的前寒武纪埃连卡特群中(周小康等,2009).本次研究在布琼铁矿区对这套含矿地层开展1:2000剖面实测约420m,共划分出25个岩性段,采集45个样品.开展的主微量测试显示,布琼铁矿床围岩埃连卡特群样品(n=18)中的挥发分(LOI)介于1.54~38.11(大多数<10),表明围岩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风化或蚀变作用。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围岩埃连卡特群沉积物源岩主要为中酸性岩浆岩,其形成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陆缘弧。埃连卡特群沉积物主要发育在陆缘弧附近的一个盆地中。虽然这个陆缘弧目前在塔里木南缘未被发现,可能是其形成后由于构造作用被剥蚀或毁坏掉了。
  • 摘要:阿尔泰造山带是中亚造山带(CAOB)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显生宙增生造山带(Seng(o)r et al.,1993),阿尔泰变质岩系主要出露在阿尔泰山南坡,从喀纳斯湖以南地区相东南延伸到蒙古阿尔泰山南坡,组成哈龙-巴利尔斯、青河、达罕第尔-苏普特、富蕴背斜以及切尔切克断块,统称为冲乎尔-青河构造-建造带.对于该套变质岩系的形成时代和变质作用的类型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关于该套变质岩的形成时代主要有古生物化石、同位素年代学方面的认识。本次研究获得片麻岩的两组锆石U-Pb年龄,第一组57个测试点获得锆石加权平均年龄为525±24Ma,根据数据分布特征,获得500.7±4.1Ma、844±47Ma;第二组43个测试点获得锆石加权平均年龄为508±54Ma,根据数据分布特征,获得415.7±8.7Ma、503±16Ma、845±75Ma和1258±370Ma。综合前人数据及本次研究,认为阿尔泰造山带存在前寒武纪地层。
  • 摘要:BIF的成因是长期困扰学术界的重要科学问题.目前,学术界提出了BIF具有火山喷发作用(阎鸿铨,1985)、陆源风化物沉积作用(Zhai and Windley,1989)、热水喷流沉积作用(Zhang et al.,2012)和生物参与下的沉积作用(Li et al.,2011)等观点.鉴于高纯度的SiO2来源于海底热水活动,而Fe来自于陆源铁镁质硅酸盐的风化作用,本研究提出BIF是陆源风化物和海底高温热水沉积物共同沉积的产物(Li et al.,2014b)。海底岩浆作用诱发了SiO2热水系统的对流和快速沉淀,而周期性的火山喷发改变了海水的氧化-还原结构并导致了Fe的周期性沉淀(Zhai et al.,2013)。在硅质热水活动沉淀的深海-半深海环境(Li et al.,2013),少量的碳酸盐矿物沉淀形成了BIF中零星的碳酸盐矿物。
  • 摘要:本文首次报道了努日矿区新发现的与矿化关系密切的花岗闪长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4.9Ma,与成矿时代一致。努日矿区成矿斑岩体的发现首次证实其属于斑岩-矽卡岩成矿系统,拓展了冈底斯南缘找矿方向。报道了努日矽卡岩矿区存在于矿化关系密切的成矿斑岩体:花岗闪长斑岩,花岗闪长斑岩位于南矿段中部,地表出露范围小于0.3km2,岩体本身含有黄铜矿化,部分黄铜矿氧化为孔雀石,本次研究采集地表新鲜岩石样品开展锆石LA-ICP-MS测年,主微量元素,Lu-Hf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4.9Ma,略早于成矿年龄,锆石Lu-Hf同位素指示成矿斑岩体具有壳幔混合特征,其特殊的来源可能与矿区铜-钼-钨矿物组合有关。努日成矿斑岩体的发现首次证实其属于斑岩-矽卡岩成矿系统,为克鲁-冲不达成矿带找矿突破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 摘要:宁芜盆地位于扬子克拉通东北缘的长江中下游坳陷,受长江断裂、方山-南陵断裂、南京-湖熟断裂以及三山-宣城断裂围限,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重要的玢岩铁矿产地。该盆地在陆相河湖碎屑沉积上依次发育龙王山组、大王山组、姑山组及娘娘山组火山岩地层,形成年龄在135~127Ma。地震反射资料显示,盆内火山-岩浆活动主要受到上地壳两相向断裂控制,两者交汇处存在地壳级盆中基底断裂及深部岩浆房。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和地球物理信息,火山-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是在早白垩世短时间内集中发生;不同矿区侵入岩体在地下深处连成一片,且与火山岩和磁铁矿属于同源,均为岩石圈减薄作用下的富集地幔熔融产物。铁矿的分布受NNE和NW/EW向断裂控制明显,在地理上常分为北、中、南三段,虽然都归为玢岩铁矿这一成矿模式,但不同段的矿床在铁矿埋藏深度、铁矿产出部位、蚀变特征和矿石类型等方面存在差异。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