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会
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会

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8-11-20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1098条结果
  • 摘要:利用中国气象局气候中心下发的74类环流特征量值,通过相关分析选取前一年1~12月的4-6个500hPa月环流特征指数作预测因子,利用逐步回归建立了新疆10个区域的汛期降水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预测模型对新疆汛期降水趋势有一定的预报能力,尤其是在新疆洪涝灾害的多发区域伊犁及博州地区、北疆沿天山一带、天山山区,建立的3个区域预测模型可以作为汛期降水预测的主要工具。
  • 摘要:基于NCEPNCAR月均再分析资料和全国743站降水资料,根据夏季江淮流域51年区域(1954~2004)旱涝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确定北非地区作为研究的关键区。分析发现,关键区的地表温度异常在冬季具有较好的持续性,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是导致这种异常持续性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对前冬北非地区地表温度和夏季江淮流域降水的SVD分析发现:当北非大陆地区偏冷,其西北侧的海区偏暖时,江淮流域夏季的降水将整体偏多;反之,江淮流域夏季的降水整体偏少。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北非地区海陆地表温度异常的对比,要比其中单一海洋或陆地区域的异常对夏季江淮流域的旱涝有更好的指示能力。文中定义了一个海陆热力差异指数来表征这种地表温度异常的对比程度,该指数和夏季江淮流域旱涝指数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对夏季江淮流域极端旱涝年份也有较好的指示,认为该指数可以作为一个指示江淮流域整体旱涝事件的预报因子。
  • 摘要:在相关普查及分析各因子物理意义的基础上,建立阿勒泰地区夏季降水的概念模型及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夏季500hPa高度场,若极涡偏南、偏强,欧洲到里咸海、贝湖到蒙古为脊区,西西伯利亚到巴湖为槽区,西太副高西伸北挺明显,北非副高东伸以及伊朗副高北挺明显,有El Nino或La Nina 现象出现, 加上前期5月降水量偏多,则该地区夏季降水易偏多,反之易偏少。
  • 摘要:本文在传统统计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多层递阶方法,将多层递阶方法与回归方法合二为一,作为新的预测方法尝试,以弥补常规统计方法中回归系数是常数的不足。将多层递阶回归方法应用于短期气候预测,建立多层递阶回归模型,并用全国160站5月雨量作预报试验。经过近两年的实际预报表明:该模型对华中、华东地区、两广大部、云贵高原大部的5月雨量有较好的预报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摘要:采用NCEP资料以及NOAA卫星观测的OLR场资料,分析了2007年6-7月淮河流域暴雨及江南、华南异常高温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副高强度强且南北位置相对稳定,表现出东西进退明显于南北移动的特征,副高南北两侧对流降水的凝结潜热释放所致的上升气流共同激发西太平洋副高中心区的下沉运动,对副高强度及其位置变化均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高纬度阻塞高压双阻型的建立、强劲而稳定少动的中纬度西风急流均有利于副高的相对稳定。
  • 摘要:利用近47年(1960~2006年)完整而系统的副高特征指数资料和重庆34个站点的汛期(6~8月)降水量资料进行相关普查,得出副高脊线、北界位置与重庆汛期降水之间都存在很高的正相关关系。当西太平洋副高偏北时,重庆汛期降水将会偏少;而当副高偏南时,该地区的降水将偏多。因此,本文重点讨论了副高南北位置的变化与重庆汛期降水的关系。研究表明副高南北位置的异常对应着欧亚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从而影响重庆乃至中国的汛期降水。
  • 摘要:结合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我国地面站点观测资料,分析了春季大气质量南北涛动(IHO)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我国春季气候的联系。研究发现春季IHO表现为明显的两半球中高纬地区大气质量间的“跷跷板”分布,且有相一致的垂直环流结构。对去除AO(北极涛动)、AAO(南极涛动)信号后的纬向平均地表气压作EOF分析,发现其第一特征向量IHO特征明显,其对应的时间系数与IIHO相关系数高达0.93。春季IHO与我国同期气候变动联系密切。我国站点地面气压、地面温度以及相对湿度均与IIHO有较好相关。我国西北地区尤其与青海、甘肃、陕西及内蒙地区春季沙尘暴的发生与IHO联系密切。正位相IHO有利于西伯利亚高压的加强,此时60°E至150°W的纬向风存在着由北极延伸至南极的经向遥相关结构,导致亚洲地区出现正的西风异常,对我国春季气候产生影响。
  • 摘要:副热带高压脊点的东西移动受一方程组控制,具体包含下列动力热力因子:(1)大气纬向(东西)温度梯度,(2)大气垂直温度梯度,(3)地球赤道角动量,(4)脊点所处纬度,(5)平均位势高度,以及(6)大气经向(南北)风垂直切变,分析进一步表明在西脊点和东脊点两侧分别对称存在两个性质相反的纬向(东西)热力环流(类似沃克环流),另外副高东西移动幅度正比于经向(南北)风垂直切变,最后副高脊点的东西移动也会受到类似南方涛动(大气东西气压差)指数的影响.
  • 摘要:利用1956-2005年黄河上游水文和气象台站观测的流量、气温、降水资料,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径流量的年代际演变特征以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30世纪50-80年代年平均流量呈波动性的上升趋势,90年代至21世纪的前5年年平均流量呈下降趋势。降水量、蒸发量、气温是影响流域流量的主要气象因子,它们的机理完全不同。枯季、雨季降水量与流量分别呈负、正反馈机制,秋季和冬季降水量对次年春夏季的流量有比较明显的调节作用;4-5月(10月)气温与后期5~6月(11月)流量呈负(正)反馈机制;枯季、雨季地表蒸发与流域的河川流量呈负反馈机制,并且消耗的水资源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上游地区河川流量的减少与降水量减少、地表蒸发量增大有关。
  • 摘要:利用安庆地区1971~2003年9个站点风速气候资料和2005年8月至2006年7月沿江河谷地区陈岭、白岭洲风塔精细资料,研究了安庆沿江地区风能资源特征。结果表明:风能分布存在区域差别,安庆沿江河谷地区(尤其是望江、宿松)环境风速比较稳定,西北部大别山区风速下降明显。全区风能普遍较高,受地形和气候共同影响,安庆市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沿江河谷西部,望江、宿松年平均风功率密度为80~90瓦/米2,年有效小时数超过3600小时。同时得出野外风塔风力强度附近的气象观测站有明显差异。对陈岭风塔风力数据的计算分析可以看出,其10m高度处的年平均风速为3.93m/s,风能密度达到113W/m2,50m高度处年平均风速为5.46m/s。年有效风力时数为6600h,年平均风功率密度294w/m2。
  • 摘要:选取淮北平原6个代表气象站的逐年降水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趋势拟合和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年降水量、主汛期降水量和暴雨日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淮北平原年降水量和主汛期降水量增加并不明显,但年际间波动较大,年降水平均变异系数0.24,最大极差达到1150mm以上,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多雨年和少雨年都呈增加的趋势,暴雨日数也呈明显增多的趋势,导致旱涝灾害频繁。
  • 摘要:近几十年来,全球和区域(包括中国)的地面太阳辐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即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大约在1980年代中后期以前有减少的趋势(地球“变暗”),其后则有增加的趋势(地球“变亮”);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复杂多样,总云量的变化无法对其做出完全合理的解释,而气溶胶的变化则有可能在某些地区(包括中国)是重要的;地面太阳辐射的这种变化会产生重要的气候效应,在“变亮”的过程中有可能使温室气体的全球增暖效应表现得更加明显。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对近几年国内外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和卫星遥感资料所得到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这些研究所揭示的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的基本事实也可以为我国的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 摘要:水资源是保证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气候变化对全球和中国水资源有明显影响。20世纪的全球变暖,特别是近50余年的明显变暖,造成与水有关的气候变化。全球和东亚降水变化呈多年代际振动的特征,近几十年中高纬度和热带降水增加,副热带变干,中国则是长江与江南地区降水多,华北持续干旱。注意到极端气候事件如洪涝和干旱频率和强度,台风强度等在一些地区明显增加或加强。全球变暖还造成冰川退缩,冰雪融化,永冻土面积减少,土壤湿度,蒸发,径流量等也相应发生变化。多模式考虑人类排放增加的一些情景如SRESA2,A1B,B1,预估21世纪很可能将继续变暖,与水有关的气候将发生变化。模式较一致的预估,到21世纪后期,全球年平均降水量将略增加,其中中高纬度降水很可能增加明显,热带部分地区亦增加,而副热带的许多地区降水将可能减少。多数模式预估到21世纪后期中国年降水量将很可能增加,尤以北方和冬季增加明显,模式的一致数较高。极端事件的预估表明,北半球中高纬度降水强度将可能明显增加,同样,中国北方的降水强度将可能也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干旱日数在全球中低纬度将可能增加,中国除西北和东北部分地区干旱日数可能减少外,大部分地区干旱日数可能增加。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是相互作用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气候变化对社会与经济各方面的影响更加明显,全球变暖,一些河湖污染严重,水质降低,一些地区的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更加重水污染,从而对人类健康,农业和生态等方面造成明显影响。一些地区的持续干旱加重,地下水位下降,淡水资源短缺和匮乏,增加水源的供需矛盾,尤其在人口集中地区和对水资源敏感和脆弱的地区的水压力更大,对人类健康,农业,生态环境等产生影响。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第一位,水资源更是重要的问题。
  • 摘要:根据祁连山及其周边地区11个探空站的1981-2002年1-12月每日两个时次(北京时间08时和20时)的资料,运用动力气象学原理计算和分析了祁连山区四季的平均水汽输送、辐散辐合以及区域内的空中含水量等。结果表明,祁连山区大气中的水汽年输入总量为9392.5×108t,水汽年输出总量为8031.5×108t,表明在输入该区的水汽总量中只有14.5%成云致雨或留在该区域上空,其余85.5%的水汽成为过路水,即潜在开发的水资源量较大;区域内年空中含水量为331.2亿吨,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对比特征约5:1;四季中水汽的辐合中心基本维持在甘肃省的河西走廊和青海省的东北部一带,夏季最大(-7.4g·kg-1·s-1),秋季和冬季次之,春季最小(-1.4g·kg-1·s-1),说明这一区域内非常有利于水汽的堆积,存在很大的人工增雨(雪)潜力。
  • 摘要:针对2008年西江流域大洪水期间提出了体积降水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在计算出西江流域和其各子流域逐日和总体积降水量的基础上,将体积降水量与水文站的水位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建立洪水水位预测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前期累积体积降水量与延迟3天的高要水位存在着高度的线性相关,从而可建立洪水水位预测的计算公式,提前3天作出西江下游水位的预测,实际应用效果好。另外,讨论了流域体积降水量的预报问题,用国内外数值天气预报产品进行了流域体积降水量预报试验,并对预报结果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在目前天气预报水平条件下,利用数值天气预报制作体积降水量是可行的,能够延长洪水预报的预见期;而且,数值天气预报产品在预报体积降水量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可以直接利用数值天气预报产品进行体积降水量的客观预报,为防汛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
  • 摘要:利用韶关地区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68~2007年的月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讨论了该地区40年来降水以及可利用的降水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韶关地区降水及可利用的降水资源呈现南多北少的特点,主要集中于春夏两季,分别占各自全年的75%和85%;可利用降水系数全年平均为0.46,其中春季最大,为0.64,秋季最小,为0.14。40年来,全韶关地区平均可利用降水资源的总体趋势以0.5mm/年的线性倾向减少,这是由于北部和南部地区降水减少趋势的幅度大于中部降水增多趋势所致。
  • 摘要:通过对六盘水气候资源的分析,打造“凉都”城市品牌带来在旅游、房产等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发展变化,研究开发气候资源对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的增量效应。提出六盘市气象部门今后发展建议:(1)建设开放型的气象事业,努力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六盘水市继经营气候资源获得成功后,风能资源开发再次为六盘水市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契机,“资源气象”的前瞻性和可行性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的支撑作用越加凸显。气象部门要适应这一发展需求,提升气象资源为可持续发展所产生的增量效应,不断增强气象服务功能,全面加强气象科技的创新和运用,加速推进开放型气象事业的建设。(2)实施“拓展领域、人才强局、科技兴气象”战略,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人员素质提高,全面提升天气气候监测、预测、预报水平和气象服务能力,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的需求。(3)重点加强与农业、交通、能源等部门的合作与联系,建立病虫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开展公路沿线气象监测、煤矿安全气象条件预警系统开发和服务,进一步拓展气象服务空间和领域。(4)积极推进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完善多轨道、研究型、集约化、开放式的业务技术体制,做大、做强、做实除探测、天气、气候以外的其它新型业务,不断提升气象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摘要:利用处于黑龙港地区中部的衡水市1957~2006年的逐日气象记录,通过线性趋势变化率、小波分析及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黑龙港地区近50年的气候变化及高温、闷热、低温、大风、暴雨、雷暴、沙尘及大雾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基本规律,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均有升高的趋势,但气候增暖主要是由于年最低气温的增加造成的,年降水量呈弱减少的趋势,多雨年与少雨年交替出现,主汛期6~8月降水量有20年左右的变化周期,日照时数为递减趋势。高温、低温、大风、沙尘事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较明显的分别是大风、低温、沙尘事件,暴雨和雷暴事件波动幅度很小,而大雾则呈逐年增多的趋势,高温天气有15年左右的变化周期,年雷暴日数则有10年左右的变化周期。建立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 摘要:利用京、津、冀区域内1961-2000年70个气象观测站点的逐日平均气温记录,分析研究了河北省1961-2000年气候生长期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近40a中,气候生长期在全省范围平均增加了15.0d,冀北高原区5.4d,燕山丘陵区5.9d,冀东平原区21.3d,太行山区12.6d,山前平原区22.9d,全省及各区域生长期的变化均呈增加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是气候生长期增长最明显的时期。对气候生长期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点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山前平原区、冀东平原区是气候生长期增长趋势最明显的地区。
  • 摘要:中国农牧交错带是我国农业种植区与草原畜牧区相连接的生态过渡地带,又称半农半牧区或生态脆弱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本项研究基于观测和预测数据,利用GIS的空间插值模块,建立了清末民初、现在、未来30年的含9个生态因子的空间数据库;参照中国农牧交错带生态因子隶属函数及评定模型,进行了空间计算和模拟,制出了不同时代的GIS表述的中国农牧交错带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代的农牧交错带,是大致沿着胡焕庸提出的“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线的走向而分布的。清末民初、现在和未来30年的农牧交错带,分别涉及11个省(区)的210个县(市、旗)、面积687,800km2,13个省(区)的234个县(市、旗)、面积813,6000km2和15个省(区)的435个县(市、旗)、面积1086,000km2。不同时代的农牧交错带是在“东移南下”,且面积是在逐渐增大的。农牧交错带的这种变化,其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正负面影响,尚有待基于GIS平台的定位、定量分析。
  • 摘要:利用1961~2007年109个代表站点的气象资料,对河南省光、温、水及风能资源进行分析。总的来看:河南气候的基本特征之一:气候四季分明。随着一年内冬、春、夏、秋季节的更替,具有冬季寒冷少雨雪,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降水多,秋季晴朗日照长的特点;河南气候的基本特征之二:雨热同期。各地年内气温和降水的季节性变化趋于一致,冬季气温低降水少,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高温期与多雨期同步出现,从降水变率上看,雨量比较稳定,同时与农作物需水高峰期相一致,对农业生产较为有利,且提高了水热资源的利用率;河南气候的基本特征之三:气候多样。河南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平原、丘陵之分,所以各地气候资源也不尽相同。且气候资源丰富,其主要表现为:除豫北北部及豫西山区的部分地区热量资源略显不足外,其他各地热量资源丰富,作物生育期积温保证率高,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但风能资源较为贫乏。河南的气候条件对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农业生产是比较有利的,不利的方面主要是目前河南省有些气候资源利用率还很低,尤其是云水资源和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利用途径和方式还需改善和探索。
  • 摘要:利用河南省濮阳气象观测站1971年—2007年37年的气象资料,对豫东北地区蒸发量的年、月变化特点、年代际变化趋势、突变等气候特征作了较全面地分析。探讨了豫东北地区蒸发量与几个主要气象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结果表明:豫东北地区蒸发量的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蒸发量月变化为明显的单峰型,与某些气象要素存在明显相关关系。简述了合理利用的具体措施,为更加有效利用本地气候资源,促进和改善我市农业生产有所裨益。
  • 摘要:本文利用全省77站地面气象资料,按照湖北省人工增雨的区域划分,计算分析了湖北省空中水资源分布特征以及人工增雨潜力。结果显示,全省年空中水资源总量为8000-12500mm,能产生降水的有效空中水资源量为3647mm-4964mm,地面自然降水量在851-1523mm之间,可开发潜力值在279-370mm之间,具有较大的人工增雨潜力,合理开展人工增雨工作,可有效缓解湖北水资源短缺问题。
  • 摘要:光伏发电是太阳能利用的一种方式,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新能源,因其节能和环保的效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从气候角度通过对启东地区的太阳辐射、日照与连阴雨天气、低云量之间的初步分析,发现在启东地区影响太阳能利用的有关气象要素中,云量特别是低云量对日太阳总辐射的影响是显著的,为提高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性价比,在设计太阳能发电系统时考虑以云量为标准的连续阴天比连阴雨更有意义。因此有必要开展云量预报的研究,拓展气象服务领域。
  • 摘要:风力发电是绿色能源的开发,风电场气象环境的研究分析是风电场立项和运行经济性的主要依据。本文介绍了以微功耗数据采集器ACS300MM为核心设备的风电场气象环境监测系统的研究,系统中具有多路气象传感器的接入,对风速、风向、温度、湿度、气压、雨量等气象要素进行实时的数据采集,采用无线通信方式,具备可靠方便的远程数据通信能力,极大的节约人力成本,实现了风电场无人值守的自动气象环境监测。
  • 摘要:文中以宜春市袁州区草莓种植为例,阐明了草莓生长关健期的有利气象条件,并以宜春市1953——2005年的气候资料为依据,分析了不利气象因子主要有持续阴雨及夏季高温干旱,提出了草莓生产优质、高产的建议:一要园地选择得当,二要选择优良品种,三要采取避寒防冻措施,四是其它管理到位。
  • 摘要:庐山雪景是庐山的著名气象景观之一。根据庐山气象台30年来的降雪观测资料,从旅游气象服务角度,介绍庐山雪景在气象上的山地天气条件特征,结合庐山具体山地降雪雪景景观的天气特点及山地气候环境特征,综合分析了庐山30年来降雪后雪景景观维持时间及不同降雪量下的降雪场次及其年分布特征,并对庐山雪景气象景观地域分布特点进行了描述。
  • 摘要:利用本溪地区1953-2005年的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本溪地区水资源的气候特征。初步得出:20世纪70年代气温有冷向暖转变,1988年平均气温发生突变,本地区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量、蒸发量和可利用降水资源量季节分布和逐月分布一致,夏季降水量最为丰富,秋季次之,春季和冬季最少;而蒸发量每年1月最少,7月最大。但降水量和可利用降水资源量年际变幅很大,且呈减少趋势,蒸发量变幅没有降水量变幅大,且年际间相对稳定。
  • 摘要:大凌河朝阳城区段历年风速平均变率达到68%,年际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风能储量是变化能源。风能资源与海拔高度关系不显著,风能随高度升高而增大,每上升10米,风速增加20%左右。大凌河朝阳城区段在60m高度上,有效风速时数达到5000h,具备丰富风资源区的标准。根据风塔梯度试验风电场风车轴距离地面,应在60m高度以上。
  • 摘要:本文分析了兴安盟旅游气候资源优势和不足;确定了风景愉悦季指标,得出风景愉悦季长度;计算了旬月旅游气候指数和逐日气候舒适度指数,得到适合旅游的旬月分布特点,统计得出了旅游气候适宜期的分布,并且分析了旅游气候适宜的季节变化;最后为实际应用编制了旅游气候舒适度的预报业务程序。
  • 摘要:本文使用三江源机场4个声雷达和10个侧向风观测点风向风速资料,分析了三江源机场风的基本气候特征和低空风切变。结果表明:三江源机场主导风向以偏西风为主,跑道周围风速平均值在2.3~3.1m/s之间;水平风速的水平切变主要出现在跑道东头,侧向风切变要明显大于顺风(顺跑道)切变,侧向风切变跑道两头大于中部,东头大于西头;顺风切变跑道北边出现几率和强度明显大于南边。在285m~315m高度出现严重、强烈水平风速的垂直切变的频率最高,水平风速的垂直切变强度较大,出现严重、强烈风切变频率较高;平均而言15m~195m高度和275m~465m高度表现为上升气流,而在195m~265m高度多表现为下沉气流。在雷暴、阵雪、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下,风速的水平和垂直切变强度均有明显的加强现象。
  • 摘要:利用2007~2008年冬春季节利津县北岭乡蔬菜基地日光温室内小气候观测试验资料以及同期内温室外相应气象资料,对日光温室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总辐射量的时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日光温室的保温、保湿性能明显,温室内光、温、湿等气象要素的变化与天空状况、室外相应气象要素的变化等存在着较明显的相关性,从而可依据试验结果,进一步做好日光温室内的气象预报服务工作,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现代化的农业气象保障服务。
  • 摘要:本文利用1995—1997年T106格点资料,与对应年份的实况天气进行了统计分析,建立了预报方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泰山旅游气象要素自动化系统,该系统试报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通用性和准确性,试报结果与实况的拟合较好。
  • 摘要:为了更加直观的体现泰安市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本文利用GIS技术对泰安主要农业气候资源,包括日照时数、年平均气温、1月份平均气温、7月份平均气温、≥0℃积温、≥10℃积温、温度年较差、年降水量、四季降水量和年平均风速等气象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了各气候资源分布图和趋势曲线,在此基础上,对泰安市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
  • 摘要:日照绿茶已成为鲁东南地区重要特产之一,近年来总产量呈增加趋势,从1992年的450t增加到2006年的4749t,但是茶叶单产波动却很大,产量最高的2006年达763kg/hm2,最低的1994年单产量仅288kg/hm2。气象条件对茶叶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很大,研究二者关系很有必要。本文利用1992~2005年日照市三站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方法,找出茶叶产量和温度、降水、日照、冻土等12个气象因子呈显著相关特性。逐步回归后建立茶叶产量预测的数学模型,为多元一次回归方程Y=-972.12+191.39X1-219.92X2-37.06X3+8.06X4-66.26X5+3.83X6+5.07X7+8.56X8-0.29X9-0.05X10+9.71X11+1.68X12,r为0.999987。用回归方程式对历年实际产量进行检验,产量模型的最大偏差为12.82%,最小偏差为0.34%,平均偏差为5.02,可见预测模型比较准确。并提出一些种植过程中的合理化建议,以补偿气候资源的部分不足,便于更好地指导茶叶生产,提高茶叶品质。
  • 摘要:针对太阳辐射在不同区域及地形地貌条件下的差异,借鉴国内外太阳辐射最新研究成果,考虑地形和大气衰减因子及各种可能的影响因子,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提取坡度、坡向以及地形遮蔽因子,建立了山西高原太阳潜在总辐射计算模型,进而利用纵跨山西南北的3个辐射观测站的5年逐日太阳总辐射晴空观测资料对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检验分析,检验结果表明模型适用可行。利用该模型计算分析了山西高原太阳潜在总辐射的时空变化以及地形因子影响下的变化特征,可望为区域小气候变化以及区域植被、农作物所应用的小气候指标提供重要的基础条件。
  • 摘要:分析上海奉贤1959—2007年四季初终期及初终期间隔日数的基本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春季初日在20世纪90年代前呈小幅波动,进入2000年代后呈明显的提早趋势,夏季初日呈明显的逐年代提早的趋势,秋季初日进入1990年代后呈逐年代推迟趋势,冬季初日气候倾向不明显;春季初终期间隔日数年代际气候倾向不明显,夏季则表现出逐年代延长的趋势,秋季和冬季分别自1990年代和1980年代后呈现出逐年代缩短趋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四季初终期及间隔日数变化与主要作物、果树物候期和产量的相关关系。气温的上升是影响四季初终期及间隔日数变化的基本因素。
  • 摘要:文中分析了保山区域气候资源优势是由独特的“滇西纵谷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背景的四大特征所形成。按现代经济技术观点,从宏观视角提出了科学利用保山区域气候资源优势的综合开发方略:(1)立体气候突出:域内呈现七种气候类型,利于珍、优、特种植养殖农业;(2)热区气候优越:尤以河谷地带越冬条件优越,光热丰富、有效性高,风害少,有利特色热经作物生产;(3)气温日较差大:日较差年均值大于11℃,3月最大、7月最小,为优质高效农业奠定基础;(4)春温回升早且快、秋温下降缓而慢:光热气候生物有效利用时期长,增加优质木本油料和名贵花卉、药材生产时期;(5)秋季光热水资源匹配协调:该期太阳总辐射为次高峰期、气温和土湿条件良好,可增加农业复种生产;(6)冬半年天然温室气候优越,利于开发保健型冬早瓜豆菜;(7)人居气候环境优越:以保山盆坝为代表的中海拔地域不少地方,气候舒爽宜人,被国内外人士赞誉:“保山气象(气候)甲天下”,可谓中国最佳人居气候环境胜地之一。气候资源是一种非形态的自然物质,易被人们忽视它的潜在经济性,为了凸现它在现代社会中的经济价值,本文初步设计数学概型框架,其表达式:PQ=M∑(i=1) Yi/YQi*YGi+M∑(i=1) M∑(j=1)Vij*VGij+M∑(i=1)M∑(j=1)(Sij-Gij)、S={x|x1≤x≤x4},以增强人们气候资源经济性的意识。此外,笔者研发提出评估某地i=1j=1气候舒适度计算式,其通式为:KXi=b1(|Ti-TX|)+b2(|Ui-UX|)+b3(|Fi-FX|),经极端界限温度订正;为选择人居气候环境或开发气候疗养休闲旅游胜地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本文在瑞丽市近50年气候概况的基础上,利用气温、年降雨量、降水分布、年日照时数、光照条件气象要素,对麻竹种植、生长的气象条件进行了讨论。研究了瑞丽市不同季节对麻竹生长的影响,比较了麻竹生长气象条件与在原产地广东省的差异。结果表明,瑞丽市气温、年降雨量、年日照时数、光照条件对麻竹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的风险较小;但降水量月分布特征对麻竹种植和生长影响较大,应采取相应的排灌措施。从适宜麻竹种植和生长的气象条件,为以后规模发展麻竹产业提供科学的气候条件方面的依据,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开展此项目提供参考。
  • 摘要:气候舒适的程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是影响旅游地旅游季节长短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浙江省30年气候资料,采用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和着衣指数指标,对浙江省各地区各月旅游气候舒适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浙江省各城市适宜旅游时间是不连续的,全省旅游舒适期基本分布在春季的后两个月(4月、5月),秋季的后两个月(10月、11月)。由于浙江位于中、低纬度的沿海过渡地带,加之地形起伏较大,同时受西风带和东风带天气系统的双重影响,浙江省内各个地区的旅游气候舒适度有一定的差异,冬季南北差异性表现比较明显,舒适指数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全省可以分为浙北平原浙东盆地区、浙西中丘陵区、浙南中山区、海滨近岸岛屿区4个旅游气候区。浙西中丘陵区和浙南中山区两区的温湿指数在3月到4月有一个跃迁现象,也就是说这两区4月份就能很快地进入旅游舒适期。同样的跃迁现象在浙北平原浙东盆地区和浙西中丘陵区的9月到10月的季节转换中也存在。
  • 摘要:利用合川区1980-2007年小型蒸发皿蒸发量资料,分析了合川区蒸发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合川年、季和月蒸发量均存在明显的上升趋势,影响蒸发量变化的因子除风速、日照、相对湿度、温度、气压、水汽压、降水外,还有非气象因素作用;建立了影响蒸发的气象预测模式并提出了减少蒸发的措施。
  • 摘要:本文利用Thornthwaite Memoriae模型估算了福州市近30多年来的植被气候生产力的状况,在分析了年均气温、降水量、风速和相对湿度年际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了植被气候生产力的变化原因。植被气候生产力与年均气温、风速成正比,故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后,受其影响,气候生产力在增大;植被气候生产力与年降水量和相对湿度成反比,所以上个世纪70年代前期以及80年代,气候生产力在逐渐降低。
  • 摘要:本文利用MODIS的Collection005版本(MODIS_C005)数据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T)产品,与我国海域多个AERONET观测站点太阳光度计的测量得到的AOT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对MODIS_C005数据的气溶胶产品在我国海域进行了验证,并对验证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MODIS_C005的AOT在我国海域与AERONET站陆基观测到的AOT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达到0.9以上;同时通过尝试不同的验证方法,可以发现验证数据的空间采样窗口大小的选择对于验证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国海域可以使用30X30km的空间采样窗口;最后,通过MODIS_C005的AOT与AERONET站观测值在中国各个海区的比较,证明MODIS_C005的AOT在550nm满足美国NASA的设计要求,误差控制在±0.05±0.05,适用于我国海域,可以用于中国海域的气象和海洋等科学研究。
  • 摘要:以马鞍山市2007年1月—12月的酸雨观测资料及同期的地面气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马鞍山市酸雨的主要特征,并对影响酸雨的主要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马鞍山市城区酸雨频率为65.5%,年PH值平均值为4.90,城市酸雨特征具有季节性的变化,马鞍山市酸雨的形成、强度和出现频率与降水量、地面风向风速、空气湿度、大气中SO2浓度等因子存在一定的关系。
  • 摘要:2007年10月25-27日,12月26-27日北京地区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雾日。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在北京西南方向良乡和南郊观象台进行雾的观测。利用机载粒子探测系统在地面对雾中的气溶胶粒子和云凝结核进行连续观测,并对这些资料作了初步的分析探讨。观测结果显示当风速增大、相对湿度减少、温度上升时,雾随时间逐渐消散。气溶胶数浓度随相对湿度增大而增多。在消散阶段气溶胶粒子谱向小粒子段移动,气溶胶浓度和有效直径随时间逐渐减小。气溶胶粒子谱分布主要呈单峰递减,存在双峰结构。
  • 摘要:A new global three-dimensional transport model of mineral dust aerosols is developed and evaluated. The dust model is embedded in a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with conservative dynamical core and unique consideration of the polar transportation, which make the model stable in simulations. Comprehensive parameterizations of the emission and deposition processes from Wang et al. [2000] are modified to match the surface conditions and meteorological fields of the climate model. A 20-year simulation from the dust model gives an estimation of dust mobilization of 1974 ± 30 Tg yr-1 and a global dust burden of about 25 Tg for the particles smaller than 10 μm.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temporal variation on different time scales and surface concentration of the simulated mineral dust aerosols are compared with both observations and simulations from other models. The evalu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w dust model has the ability to reproduce the principal features of global dust transportation. The main deficiency of the model is the underestimation of the dust activity in East Asia during spring and the overestimation of the concentration in Central Pacific, which have also been reported by other model simulations. The global mean optical thickness of dust at 0.63 μm is 0.028 ± 0.004 in the model, which is comparable to the magnitude of sulphate aerosols. Such result indicates that both anthropogenic and natural sources need to be considered when evaluating the climate feedback of aerosols.
  •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西南地区的4个小流域2001-2003年穿透水和降水以及大气中SO2和硫酸盐资料,意在认识我国硫沉降的来源。四个小流域分别为:重庆市的铁山坪(TSP)、贵州省的鹿冲关(LCG)和雷公山(LGS)、和湖南省的蔡家塘(CJT)。在4个小流域中,TSP硫沉降通量最高,达到15gSm-2yr-1。在TSP,大气颗粒物(PM10)中的主要无机成分为(NH4)2SO4和CaSO4。对于大气中的CaSO4有一部分来源于颗粒物的直接排放,还有一部分来源于钙的氧化物(主要为CaO和CaCO3)与SO2氧化生成的H2SO4的反应。直接排放的硫酸盐颗粒物(例如CaSO4)呈中性,其对酸沉降没有贡献,因此认识该部分颗粒物对总硫沉降的贡献对于了解我国酸雨的现状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4个小流域观测资料,并结合数值模式分析了硫酸盐颗粒物直接排放对硫沉降的贡献,结果显示在接近城市的三个小流域直接排放的硫酸盐对总硫沉降的贡献不容忽视。
  • 摘要:受云和降水影响的卫星资料在数值天气预报中的同化应用对于进一步改善数值预报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云雨区卫星资料在数值天气预报中同化应用工作的开展要求快速辐射传输模式中能够较好地考虑各种水物质的辐射效应。本文使用美国卫星资料同化联合中心(JCSDA)开发的快速辐射传输模式CRTM,快速辐射传输模式CRTM的输入由WRF模式预报提供,在分析了WRF模式预报水物质分布的合理性基础上,模拟考虑水物质辐射效应下的NOAA 16AMSU-A/B各通道卫星观测,并就各种水物质粒子对AMSU-A/B各通道亮温模拟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类水物质对AMSU-A/B不同通道模拟亮温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快速辐射传输模式中水物质辐射效应的考虑对亮温模拟误差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
  • 摘要:The seasonal variations in background aerosol optical depth (AOD) and aerosol type are investigated over various ecosystems in China based upon three years’ worth of meteorological data and data collected by the Chinese Sun Hazemeter Network. In most parts of China, AODs are at a maximum in spring or summer and at a minimum in autumn or winter. Minimum values (0.10~0.20) of annual mean AOD at 500 nm are found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the remote northeast corner of China, the northern forest ecosystems and Hainan Island. Annual mean AOD ranges from 0.25 to 0.30 over desert and oasis areas as well as the desertification grasslands in northern China; the annual mean AOD over the Loess Plateau is moderately high at 0.36. Regions where the highest density of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activities are located and where anthropogenic sulphate aerosol and soil aerosol emissions are consistently high throughout the whole year (e.g. the central-eastern, southern and eastern coastal regions of China) experience annual mean AODs ranging from 0.50~0.80. Remarkable seasonal changes in the main types of aerosol over northern China (characterized by the Angstrom exponent, α) are seen. Due to biomass and fossil fuel burning from extensive agricultural practices in northern rural areas, concentrations of smoke and soot aerosols rise dramatically during autumn and winter (high α), while the main types of aerosol during spring and summer are dust and soil aerosols (low α). Over southeast Asia, biomass burning during the spring leads to increases in smoke and soot emission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Hainan Island where the atmosphere is pristine, the main types of aerosol are dust and sea salt, respectively.
  • 摘要:为确保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近年来,国家对区域空气污染的防治、空气质量的改善作了大量工作,已经取得很大成效。进入2008年7月奥运关键时期,国家进一步采取了许多新的应急措施,控制和改善北京及周边空气质量,取得了效果。2008年7月1日开始,首先限制了未达到排放国家标准的车辆进入北京城区,并减少了一批机关用车,7月20日开始,进一步对北京及周边地区车辆实施了单双号限制行驶等措施,为提高北京地区的空气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本文分析研究2008奥运会期间7-9月北京与其周边区域气象条件对空气污染聚集或扩散影响,及其与此期间限排措施的相互关系和效果分析。初步得到以下几点结果:1)减排前的6月下旬到7月初,表征大气气团特征的低层湿位温值主要维持在60-70;进入第一步非达标车限行的7月初,湿位温气象参数值开始抬升。在7月1日至31日的31天中,除仅有5(日次)湿位温值<60外,一直维持在70-80(图中浅黄色染色区域),显示副热带气团特征(占80%以上)。可见与6月下旬对比,进入7月后气象条件更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条件下,但7月份可吸入颗粒物的API公报值一直保持较低的水平。仅出现5个轻微污染日,3个优,23个良,即优-良的达标日数占84%以上。(6月份出现7个轻微污染日,1个优,22个良,优-良达标日数占77%)。显示7月的减排措施收到较明显效果。2)值得注意的是,7月份减排措施期间,7月24-28日有连续4天为污染,以及7月11日的轻微污染。这期间的特征是:污染气象条件指数PILam[1]值>80,地面风速均为1-3米/秒、湿位温>70的条件也同时存在。然而,后两项指标(湿位温>70、地面风速均为1-3米/秒)的条件同时可出现空气质量为优或良的时段中。而PILam值>80是空气质量超标的必要条件。3)7月份减排措施期间,当湿位温>70同时存在但地面风速1-3米/秒时,当PILam值<80,空气质量一般均为良,而PILam值<60-50,空气质量一般均为优,此时,地面风速仍观测到1-3米/秒。因此,PILam值>80是一个临界值。在当前减排措施条件下,PILam达到临界值时,因气象条件对大气成分的反应、输送、聚积等影响,依然可以形成局地空气污染。
  • 摘要:本文利用2002年3月至2007年2月福州市PM10、NO2和SO2每日的逐时污染浓度监测数据,综合分析了福州市区、郊区3种大气污染物的污染状况及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影响福州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以PM10和NO2为主,大气污染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日变化规律与人类活动和大气结构特征有关;受各种气象条件的影响,不同月份之间污染物的浓度存在着明显差异,PM10和NO2污染冬半年严重,夏半年较轻,SO2的平均浓度各个季节波动不大。在城市污染源影响域尺度范围内,福州市的污染物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同步性特征。
  • 摘要:本文利用地面天气图、500hPa高空图资料,将影响福州市的天气形势分为10种,结合大气污染物浓度资料,统计分析了2002~2006年福州市全年、冬半年、夏半年不同天气形势的出现率及相应的大气污染物浓度值;并将这10种天气形势分为有利和不利扩散两类,定性分析了不同天气形势下大气扩散能力的强弱,评估了不同年份大气扩散能力的水平;还对福州市冬、夏半年不同天气形势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幅度进行了定量研究。结论如下:1.将高压底部、高压后部、锋前暖区和地面倒槽4种天气形势归为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天气型;将高压脊、低涡锋面、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边缘、台风(热带辐合带)及其外围6种天气形势归为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天气型。2.2005~2006年福州市大气扩散条件总体上好于2002~2004年,2005年最好,2004年最差。3.冬半年高压后部、锋前暖区、地面倒槽3种天气形势对大气污染物浓度增大的影响幅度最大,PM10浓度增大振幅分别达到19.3%、36.1%和34.9%,NO2浓度变化振幅基本为正值;而低涡锋面、高压脊和高压底部3种天气形势对大气污染物浓度减小的影响幅度最大,PM10浓度减小振幅分别达到-34.9%、-13.3%和-6.0%,NO2浓度变化振幅基本为负值。4.夏半年台风、热带辐合带及其外围,低涡锋面、副热带高压4种天气形势对大气污染物浓度减小的影响幅度最大,PM10浓度减小振幅分别达到-38.5%、-18.5%、-10.8和-1.5%,NO2浓度变化振幅基本为负值;其余6种天气形势对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影响振幅为正值。
  • 摘要:利用2004年9~11月在广州番禺区气象局采集到的气溶胶质量浓度资料和同期的气象资料,分析了番禺秋季气溶胶质量浓度变化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发现:番禺秋季大气污染物主要是以PM为主,PM中以细粒子(PM2.5)为主,而且污染严重;气溶胶污染严重时大气层结稳定,污染高值主要出现在西北气流和东北气流的共同影响下,受周边环境的影响明显;超标天气过程主要出现在台风外围环流云系的影响下;气溶胶对能见度的影响较大,二者负相关明显.
  • 摘要:根据位于韶关市曲江区的韶关国家气象观测站2007年3月~2008年2月的酸雨观测资料,对曲江地区的酸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平均酸度为4.87,平均酸雨频率为85%,一年中春季酸雨情况最为严重;大气降水电导率K值偏大,酸雨情况较严重。并分析曲江地区引发酸雨的原因,从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方面,提出控制酸沉降的防治措施。
  • 摘要:文章采用累积百分率法、Ridit分析法、“非常好”能见度分析法等工具,对1951~2006年南宁、桂林城市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分析显示:南宁、桂林城市1951~2006年来能见度呈显著减少趋势,这一趋势在能见度低、中、高值、平均Ridit值、“非常好”能见度变化曲线上均可以明显反映出来;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能见度经历了一个由差变好的转折过程,桂林能见度变好趋势比南宁明显;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南宁、桂林能见度呈降低趋势,桂林降低趋势比南宁明显;南宁、桂林能见度高值在1980年相对1979年迅速下降,并导致平均Ridit值,“非常好”能见度天数迅速降低,其原因是1980年采用新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结果,而不是由于南宁、桂林经济增长引起污染物排放量大量增加,采用能见度高值、Ridit值、“非常好”能见度对比分析1980年前后的能见度变化是不可信的;南宁、桂林能见度中、低值没有受1980年采用新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影响,保持了很好的连续性,资料跨越1980年是连续可靠的,可以用来进行对比分析1980年前后的能见度变化;1980~2006年南宁、桂林能见度继续呈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明显慢于1961~1979年。
  • 摘要:通过调查分析广西石漠化日趋严重的状况,一个一直被忽视而加剧石漠化进程的助手——酸雨,被纳入了视线。在我国,酸雨的危害日趋广泛和严重。导致石漠化和酸雨都是人为活动。研究表明,一方面,从成因来说,由于长期以来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呈现"石漠化"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漠化"的程度和面积也在不断加深和发展。另一方面,现代工业、农业和交通排放更大量、种类更多的污染物(包括酸碱性物质),且与尘埃一起升到高空,通过扩散、迁移、转化而后重力沉降到地面,或经雨雪冲刷到达地面,对地表植被产生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即酸雨具有冲刷侵蚀下垫面和破坏植被的能力,其直接作用加剧了石漠化进程。因此,开展自然环境保护,共同治理酸雨污染和石漠化危害,是南方石漠化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和关键。
  • 摘要:通过对秦皇岛市城市区污染物监测点数据的分析,以及对城市周围污染源的调查,了解了秦皇岛市空气污染的变化情况。统计了主要污染物与各气象要素的关系,为空气环境预报建立起直观的天气学背景,从而为空气污染物扩散、演变、预防提供较科学的依据。从当地的空气污染数据的监查结果来看,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还在盲目发展经济,对污染的潜在危害重视不够。虽然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的对大气的污染有所减少,但是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却在成倍的增长,而没有有效的防治措施。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还在迅速地从城市向乡镇及边远农村发展,现在必须重视这一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大气是空气污染物的唯一载体,空气流体的变化造成了污染物传播路径的改变,而污染源的多寡和排放量是决定污染程度关键因素,但是空气变化的强度也是影响空气污染程度的重要因子。通过各种气象要素和污染物浓度的对应关系,建立气象要素或气象要素场对污染物浓度的贡献力,基于对降水、风向风力的变化,气压场的强弱改变,结合本地污染源地的分布,上游随空气侵入的污染物的成份和路径等,结合分析未来的天气形势,从而对污染趋势做出合理的判断,做出相对正确的空气污染潜势预报。
  • 摘要:利用河南省地面观测资料和探空观测资料以及NCEP1°×1°再分析资料,从天气形势、要素场、大气稳定度及物理量场等方面,对2007年12月25~27日河南省大雾形成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大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后较大的相对湿度以及稳定的大气层结;其主要特点就是雨雾相间,逆温不明显。低层相对湿度为70%~80%,风速1~4m·s-1,较大的湿度较弱的风速,能使水汽向上输送到一定的高度但又不会过高,这样就降低了对流层低层的能见,有利大雾的形成。本次大雾的物理量场特点为,近地面层(900hPa以下)弱的辐合上升,有利于近地面层的水汽发展一定高度;对流层中低层(900~850hPa)的下沉运动则进一步阻止了近地面层中水汽向上扩散,有利于大雾的发展。
  • 摘要:选用郑州市城郊7个代表站2006年可吸入颗粒物PM10逐日浓度监测资料,较为系统地统计分析了郑州市主要空气污染物—PM10的时空分布特征,其中包括PM10平均浓度和各等级出现频率的逐月变化;并分析了PM10浓度的变化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酸雨成因及危害,并利用佳木斯16年酸雨观测资料,统计出酸雨的年平均PH值和出现频率,找到了酸雨发生的规律和变化趋势,为酸雨及其防治对策研究的开展提供科学的实验数据。
  • 摘要:对常德市太阳山大气成分站GRIMM-180颗粒物监测仪2006年9-10月PM10质量浓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得出非降水天气下质量浓度日变化呈双峰分布,主要影响因子为人类生产活动直接产生和排放的气溶胶和影响气溶胶扩散的气象条件大气湍流,非降水有雾天气质量浓度明显比无雾天气偏高,降水天气过程对大气中气溶胶有明显湿清除作用,对比常德市环境监测站PM10观测采样资料,两者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常德市环境监测站的PM10浓度要略高于太阳山大气成分站,说明太阳山受到人为影响更弱一些,具有更加充分的区域代表性。
  • 摘要:本文通过对2001.12.30北京首例全国室内污染官司后短短三年多时内全国十大室内污染官司和九个室内严重污染事件,表征了当今居室污染的严峻性,从而揭示了室内污染已成为“煤烟型污染”,“光化学烟雾型污染”后现代人正进入以室内空气污染为标志的“第三污染时期”,并成为对公众健康危害最大的5种环境因素之一。并着重指出家装污染只是室内污染的一部分,而人气、家电、生活等污染使室内污染更火上浇油且是持续。而目前家装虽从唯美趋向健康、简约、舒适,但仍以人文和个性、典雅引领着家装潮流,尚未进入以家装技术作通风排污为其主题,为此本文特明确提出家装应突出安全第一、健康、简洁、舒适的前提下追求品位与典雅,在此基础上,推出研究多年的室内实用新型家装工程技术方法,具一定理论和实际意义。
  • 摘要:以种植了4个不同密度冬小麦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在返青–拔节期应用根生物量外推法定量研究了土壤呼吸的各组分即自养呼吸(根呼吸)和异养呼吸。2006年2月27日、3月6日、3月13日、3月20日4次的测定结果表明,土壤的异养呼吸速率分别为68.5,62.8,76.8,119.6mg·m-2·h-1;由于小麦生长的补偿效应使得不同种植密度下的根生物量差异减小,在3月27日的试验中,根生物量外推法不能确定出土壤异养呼吸的数值。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每个采样日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小麦根呼吸系数均无显著差异;而所有小麦种植密度的平均根呼吸系数随作物生长呈下降趋势。可将根呼吸系数(Rrc)表示为根系氮含量(N)和土壤体积含水量(W)两因子的指数影响函数,其表达式为:Rrc=0.001e(0.375W+5.503N)。式中,W,N分别为土壤体积含水量和根系氮含量,Rrc为根呼吸系数,决定系数R2=0.966。应用根系氮含量和土壤湿度这两个因子可较好的模拟根呼吸系数的动态变化。对于与田间实际小麦种植密度接近的处理而言,在返青–拔节期根呼吸占土壤呼吸的比例在28%~81%之间变异。
  • 摘要:本文总结了目前全国判别霾的方法和标准,利用水汽凝结理论对霾的本质进行了分析,在严格执行《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基础上,结合观测记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采用湿度-能见度指数区分霾与轻雾(或雾)的新方法,提出的二维变量对霾进行定量判别的方法,在业务应用中具有较佳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 摘要:本文分析了2007-2008年江苏南部地区10站的酸雨观测资料,发现本地区酸雨情况十分严重,2个强中心东山-无锡和吕泗为重酸雨区,溧阳和如皋可以作为非酸雨区对待。全区年均酸雨发生率为72.3%,夏季略低,其他三季略高。区域性强酸雨过程主要发生在冬春两季,占全年区域性强酸雨过程的73%。区域性强酸雨过程主要发生在暖区降水中,地面形势多为均压场和鞍型场,中低空常有暖式切变和暖舌配合。
  • 摘要:气溶胶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气溶胶微物理特性以及时空分布变化情况的观测有助于我们对气溶胶的深层次了解,并有助于改善辐射传输计算。本文简要介绍用激光雷达研究气溶胶的现状,提出了一套自己设计的观测方案,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说明。
  • 摘要: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沼泽湿地分布地区,然而,近五十年来,三江平原80%面积的沼泽湿地被开垦为农田。针对大面积的湿地垦殖现状,本研究应用涡度相关法,通过在2005-2006年生长季对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及垦殖后的农田(水稻和大豆田)植被与大气间水汽和能量通量的观测,探讨了湿地垦殖对生态系统水汽和能量通量的影响,以及环境因子对水汽和能量通量的控制机制。湿地垦殖为水稻田,导致了潜热通量(LE)较湿地升高了34%-52%,感热通量(H)降低了70%-75%;在生长季,潜热通量与净辐射比值(LE/Rn)的平均值由0.6升高到0.8,感热通量与净辐射比值(H/Rn)的平均值由0.4降低到0.2,使得水稻田整个生长季波文比(β)的平均值小于0.2。而湿地垦殖为大豆田后,在2005年干旱条件下,大豆的LE较湿地降低了13%,而在2006年湿润条件下较湿地升高了24%,H的变化较湿地分别升高了8%和降低了20%。大豆田在2005年6月干旱的条件下,LE/Rn降低到0.2,而在2006年6月湿润的条件下,LE/Rn升高到0.7。大豆田的β较大,并且在干旱的条件下维持长时间的高值(β>1)。净辐射、气温(Ta)、叶面积指数(LAI)和饱和水气压差(VPD)均是影响湿地及农田LE和H的重要因子,在干旱的条件下,VPD对大豆田的LE和H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 摘要:基于田间原位测定结果作者建立了不同水分管理方式下稻田N2O排放估算的统计模型.在模型验证和输入参数检验的基础上,本研究应用模型估算了20世纪50~90年代我国稻田水稻生长季N2O直接排放量.结果表明,由于水稻种植面积和氮输入量的增加、以及水分管理方式的变化,稻田N2O-N季节排放量从20世纪50年代平均每年9.55Gg增加到了90年代每年32.26Gg,同期伴随着水稻单产的增加.在20世纪50~90年代间,我国水稻生产的N2O-N排放量以平均每10年6.74Gg的速度递增.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稻田N2O-N季节排放通量平均分别为0.32kg·hm-2和1.00kg·hm-2,相当于季节氮输入总量的0.37%和0.46%.本研究模型估算50~90年代间稻田N2O季节排放量的不确定性为59.8%~37.5%.就全国稻田的不同种植区域而言,长江中下游地区稻田水稻生长季N2O排放量占全国稻田N2O排放总量的51%~56%.20世纪90年代水稻生长季N2O排放量约占我国农田N2O年总排放量的8%~11%.相对于旱地作物而言,过去几十年水稻生产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我国农业生产的N2O排放.然而,随着水稻生产中节水灌溉的推广和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我国稻田N2O季节排放量预计将相应增加.
  • 摘要:从空气污染物浓度分布特征,对气象因子与污染物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污染物浓度的预报的逐步回归方程,并对回归方程预报效果进行历史资料检验。
  • 摘要:应用南昌敷林农田保护区酸雨2a(2005-2006年)的监测数据,及同期南昌空气SO2、NO2、PM10浓度测值,进行酸雨pH值和空气污染物年内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统计农田保护区常年主导风向、测算南昌两控区重点源企业方位,以了解空气污染物年季传输规律。通过多元回归及图表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空气SO2、NO2、PM10浓度与农田保护区酸雨pH值有极显著相关关系,农田保护区常年主导风向与南昌两控区重点源企业的方位基本一致。这两个因素是造成农田保护区酸雨严重的主要原因,需要上风向排放源实施减排对策、推广先进的脱硫除尘技术来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 摘要:本文根据多指标组合算子法建立了大气污染物浓度预报的参数模型,并采用一种新颖的粒子群演化算法对大气污染物浓度预报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优化。实例分析比较表明,所建立的模型精确性高,效果较好。该方法用于大气污染物浓度预有较高的使用价值,为环境管理部门宏观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 摘要:通过对赣州市酸雨变化特征的分析,为今后有效控制或减轻酸雨对大气的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根据赣州市观象台1992~2006年连续15年酸雨观测资料,分析了赣州酸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赣州酸雨污染严重,一年中春季酸雨、强酸雨出现率最高,且近年来酸雨污染呈明显加重趋势;雨量对酸雨出现率有明显的影响,小雨和中雨时酸雨、强酸雨出现机会最多;酸雨出现率随雨量增大而增加,而强酸出现率则随雨量增大而下降;地面风向对赣州酸雨污染也有明显的影响,形成赣州酸雨的主要风向是偏北风,其次是静风和西南风。
  • 摘要:以鞍山大气成分站2007年GRIMM180观测的PM10、PM2.5、PM1.0质量浓度和54339台站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为例,分析了该地区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PM10、PM2.5、PM1.0有很好的相关性,ρ(pm2.5)/ρ(pm10)的平均值为65.4%,ρ(pm1.0)/ρ(pm2.5)的平均值83.2%,ρ(pm1.0)/ρ(pm10)的平均值54.5%。粒径在1um以下的占2.5um的八成多,占10um的一半多。鞍山地区年主导方向为SE,受辽宁沙尘移动路径影响较小,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主要为排放累积型污染影响造成。大雾天气条件下颗粒物质量浓度值较高,大雾天气与浓度变化呈正相关性,风速较小,回归方程的截距较年平均回归方程大,对研究颗粒物浓度的突变特性具有指示作用。
  • 摘要: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物质。空气质量指的是空气的污染水平,它的好坏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尤其是中度以上的污染天气,对人们的影响比较大,甚至可以说威胁着人类正常的生存环境。因此进行中度以上污染天气的天气形势分析,准确预报出中度以上污染天气,让市民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利用西宁市环境监测站(四路医院)提供的2002年1月1日到2005年12月31日的逐日平均浓度值监测资料及相应时间西宁地区的观测资料,配合亚欧500hpa高空资料和东亚、中国区域各时次的地面资料,分析空气质量达到4级(中度污染)、5级(重污染)时对应的天气形势,这对于提高城市空气质量预报的准确率也是十分重要的,也可以为环保部门更好地控制和防治空气污染提供有力的气象数据。
  • 摘要:应用2004~2006年的空气污染物浓度和气象资料,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对我市六个测站三种污染物与气象条件的关系采用统计方法分别建立预报方程。对2007年污染物浓度的试预报作了误差检验,并对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对2008年1~5月的试预报,进行了预报评分。结果发现预报可行且有效,在试运行期间预报较稳定,准确率较高。对比分析了2002-2004年和2007年的污染物实际分布特征,结论是随着污染物浓度的降低,其预报方程要随之订正,误差会减小。
  • 摘要:利用空气污染资料、常规气象资料、自动观测站资料和物理量诊断分析结果,对2007年6月10~12日发生在德州市的一次严重霾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几年德州市的霾天气逐年增多,轻微污染日数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次严重霾天气发生过程中的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PM10);高纬度的中阻塞型和孟加拉湾的强暖高压的稳定,使中纬度宽广的弱气压场维持,为这次霾天气的发生和持续提供了比较稳定的大气环流条件;霾天气发生期间,气压梯度小,决定了地面风速小、大气的扩散能力弱,污染物不宜扩散,相对湿度呈上升趋势,与温度变化趋势相反,且呈反位相,霾天气的出现,导致大气气溶胶增加,进而造成日照减少,温度也相应偏低;逆温层强且逆温层顶(900hPa)较低,混合层高度也较低(最低122米),使污染物不宜在垂直方向上扩散,造成了较高浓度的污染;严重霾天气发生时,垂直上升运动很弱,近地面处于负涡度、正散度的下沉运动区;当霾天气减弱时,近地面又处于正涡度、负散度的上升运动区。
  • 摘要:利用青岛市2007年气象要素以及PM10浓度资料对青岛PM10污染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冬季大部分月份的PM10平均浓度要比夏秋季节月份的平均浓度要高,而且变换范围也较大。供暖期的PM10平均浓度比非供暖期平均浓度高。由于季节风向的不同,空气的源地不一样,PM10平均浓度变化也很大,冬季PM10浓度要高于夏季PM10浓度。在非连续性降水较少时,PM10浓度增加。降水较多时,PM10浓度减小。并且利用NOAA的HYSPLIT模式对2007年4月1日的PM10来源以及路径进行分析,得出是由于在蒙古南部发生的沙尘暴使青岛的PM10浓度激增。
  • 摘要:2007年5月~10月在黄海海滨青岛的观测表明大气PM2.5和PM10质量浓度呈同步变化,且变化范围较大。海陆风转换对海滨空气质量有重要影响:海风输送时空气较洁净,而陆风输送通常导致空气质量变差。PM2.5、PM10质量浓度与相对湿度(RH%)呈显著反相关,可能与RH%较高时多为海风输送有关。海风输送条件下较高的RH%和细粒子吸湿增长可能导致了此时PM2.5对PM10质量载荷的贡献率(64.7%)小于在海风/陆风混合输送和陆风输送条件下的贡献率(70.9%和77.5%)。PM2.5占PM10质量载荷的72.3%,表明细粒子贡献显著。整个观测期PM10未“达标”(PM1024hr均值<150μgm–3,空气质量“良”)的观测日仅占14.7%;但PM2.5未达到美国EPA标准(PM2.524hr均值<35μgm–3)的观测日约为68.6%,表明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达标任务尚很艰巨。
  • 摘要:通过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背景、枣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具体思路并加以探讨,以便更好地保护探测环境。
  • 摘要:利用太原市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7月17日环境空气质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太原市的环境空气污染状况,采用合成和对比法分析了易生成高污染的环境气象场特征。结果表明,上年11月至当年3月的取暖期内二氧化硫污染严重,1月高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易发生在地面气压偏低、风速偏大、高空为上升气流的天气背景下。
  • 摘要:据报道四川达州的天然气资源得天独厚,天然气探明储量6600亿立方米,达州有望超越新疆塔里木和内蒙古鄂尔多斯成为中国第一大气田。由中石化在宣汉县新建的普光天然气净化厂,计划至2010年新增天然气处理能力每日4800万立方米,建成投产后将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的天然气净化厂,该厂位于达州市宣汉县普光镇西南方向约2.5km,后河西岸,正南方向距离宣汉县城约20km,西北方向距离胡家镇约8.5km,西南方向距离土主乡约4km,距离双河镇约13km,东北方向距离黄金镇约14km,东南方向距离清溪镇约13km。目前厂址周围没有大中型厂矿企业和医院等敏感点,拟建厂址附近的住户全部搬迁到厂区外800米安全区,拟建厂区工程总占地面积约1.8平方公里。据报道宣汉县将以天然气开发为契机,大力发展与天然气开发相配套的产业,推进城市化进程,在普光等地建设新城镇。
  • 摘要:2007年1月(代表冬季)使用天虹智能中流量采样器在天津市区、塘沽和东丽三地采集PM2.5,4月(代表春季)在天津市区、塘沽和蓟县三地采样,使用DX-120离子色谱仪分析水溶性无机离子。结果表明,冬季天津大气PM2.5的质量浓度日均值215.8μg·m-3,春季为127.4μg·m-3,说明天津大气细粒子污染比较严重。冬季大气PM2.5中总的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为87.2μg·m-3,占PM2.5质量浓度的40%;春季相应为41.7μg·m-3和33%,表明水溶性离子成分是天津大气细粒子的重要组分;二次离子(SO(2-)(4),NO-3和NH+4)在离子总质量浓度中占有主要的贡献,冬季为77.5%,春季为77.1%。AE/CE值分析表明冬季阴离子浓度明显高于阳离子,可推断采暖期化石燃料燃烧生成的SO2和NO2是导致细粒子酸化的重要因素;春季阴阳离子浓度相当,与北方春季大范围的沙尘天气和碱性土壤有关。冬季各离子相关系数较高且较接近,表明主要离子来源于采暖燃煤排放及其产生的二次离子,离子来源较为集中;春季各离子间的相关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表明离子来源较冬季复杂。冬季三地NO-3/SO(2-)(4)质量浓度比均小于1,表明污染物固定源的排放高于移动源排放,这与冬季采暖大量使用燃煤有关;春季NO-3/SO(2-)(4)质量浓度比显著升高,表明污染物固定源和移动源的贡献相当。
  • 摘要:本文通过CE318资料计算了2002-2006年新疆乌鲁木齐、和田、塔中、哈密的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OD),详细地分析了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月、季变化特征及气溶胶光学厚度与能见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这4站的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变化特征存在明显地区性差别,乌鲁木齐、哈密月分布呈现单峰型,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周边的和田、塔中则呈现双峰型。从四季来看,乌鲁木齐冬季AOD最大,余者AOD最大值都出现在春季。气溶胶光学厚度与能见度的拟和结果说明能见度随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增加呈现指数递减趋势,且沙漠地带更为突出。
  • 摘要:在新疆沙尘暴主要发生区布设了22个大气降尘观测点,对2007年春夏季新疆大气降尘总量进行监测实验分析,表明南疆大气降尘总量远高于北疆,塔里木盆地的高值中心位于盆地偏南部;将大气降尘与气象要素进行相关分析,表明大气降尘与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大气降尘与沙尘天气发生日数存在正相关关系。
  •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疆乌鲁木齐、伊宁、哈密与和田4个城市1991-2008年降水pH值、K值(电导率)以及相关的天气气候资料的处理,分析了新疆城市酸雨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北疆城市酸雨观测次数远远多于南疆城市,新疆城市pH平均值有逐年平缓降低的趋势,乌鲁木齐和伊宁变化起伏大,哈密与和田变化小,K平均值年变化较为复杂,并且变化剧烈。北疆城市平均pH值明显低于南疆城市,大部分在6.0附近波动,总体呈下降趋势,南疆城市降水pH平均值变化幅度小于北疆城市,降水pH平均值大部分在7.00附近波动;北疆城市平均K值远低于南疆城市,起伏变化平缓且有逐年降低趋势,南疆城市变化剧烈。影响pH平均值和K平均值大小的因素有很多,对于南北疆城市的这种变化,降水量多少可能是其主要的因素,南疆沙尘多也可能是其影响因素之一。
  • 摘要:通过对楚雄市大气成份探测数据特征,大气成分分析,本市大气降水中,弱酸雨和强酸雨占有一定量的比例,正常降水出现频率低于酸雨出现频率,表明本市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含量>自然大气的含量。本市大气降水的电导率K值>10μS·m-1,降水中含有一定量的杂质粒子,表明本市大气中杂质粒子含量>自然大气的含量,大气洁净程度较低。在降水特别少的时段,有强酸雨频率最大值出现和降水电导率K值最高值出现。在降水多的时段,有强酸雨频率和降水电导率K值最小值出现。本市的大气有一定程度的污染,应注意环境保护。
  • 摘要:为研究我国华东地区气溶胶污染的区域特征,2008-04在杭州国家气候观象台和临安区域本底站,利用Andersen分级采样器同步进行了大气气溶胶采样,样品用离子色谱(IC)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杭州城区PM10中水溶性离子占了质量浓度的62%~71%,高于临安区域本底站45%~47%,可以看出城市地区污染天气的形成,产生水溶性离子的污染源类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临安区域本底站SO(2-)(4)、NH+4的浓度在0.43~0.65μm出现峰值;Ca2+、Mg2+的浓度在4.7~5.8μm出现峰值;NO-3、Cl-、K+、Na+的浓度在0.43~0.65μm和4.7~5.8μm出现峰值。杭州城区与临安区域本底站相比,SO(2-)(4)、NH+4、Ca2+、Mg2+的粒径分布相似,NO-3、Cl-、K+、Na+的粒径分布差异比较大。
  • 摘要:本文运用重庆市35个站3年的高密度降水pH值监测资料,及重庆市主城区15年的降水pH值监测资料,分析了重庆主城区酸雨的变化趋势和重庆全市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市主城区降水pH值较低,15a来年平均pH值介于3.8至4.5之间,基本呈线性递增趋势,倾向率达0.23/10a。重庆市主城区酸雨(pH<5.6)频率较高,各季节的酸雨频率基本在80%以上,且有增大的趋势;较强级别以上强度的酸雨(pH<4.5)频率年际变化幅度较大,介于30%至80%之间。重庆市大部分地区都存在酸雨现象,局部地区还很严重。绝大部分地区最近3年的平均pH值都低于4.5,整个重庆市降水平均pH值为4.07,其中西部和东南部为低值区域,中部和东北部为高值区域。重庆市较强酸雨以上强度的降水出现频率较高。整个重庆地区酸雨频率为84.05%,较强酸雨频率为27.42%,强酸雨频率为26.23%。
  • 摘要:利用地面常规气象资料、探空资料、天气图资料、香港科技大学元朗激光雷达资料和粤港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质量监控网公布的空气质量资料,对2007年12月8日至12月14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出现的一次区域性灰霾天气过程和主要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稳定性高压或变性高压脊伴随的稳定层结和小风速,导致大气污染物难于扩散,是这次空气污染过程的主要原因;另外,锋前负变压和正变温、边界层逆温层、强气温日较差、低混合层高度等都有利于灰霾天气的维持。弱冷空气难以改变大气稳定层结,空气污染可继续维持;强冷空气到来使大气环流形势改变,空气质量改善。广州、佛山、东莞的污染物本地贡献比较显著,肇庆、中山、珠海和深圳受外来输送影响较大。
  • 摘要:鉴于N2O排放量占施用氮肥量的比例即N2O排放系数还有很大不确定性,室外盆栽试验于2002~2003年在南京农业大学实施,选取3个供试土壤,各土壤设置对照和低、中、高氮肥水平,全年施尿素量(以N计)分别为334kg/hm2、670kg/hm2、1004kg/hm2。结果表明,水稻生长季,各个土壤的N2O累积排放量与其对照相比的增加量在低、中、高氮肥水平间无明显差异;而小麦生长季,随氮肥施用量增加,各个土壤的N2O累积排放量与其对照相比的增加量在3种氮肥水平之间的差异显著。整个稻麦轮作系统,随氮肥用量的增加明显促进麦田N2O的排放。无论水稻或小麦生长季,对照3个土壤的N2O累积排放量并无显著差异,F土壤,G土壤和H土壤的N2O累积排放量,在水稻生长季分别为168mg/m2、127mg/m2和146mg/m2;小麦生长季,分别为134mg/m2、124mg/m2和168mg/m2。在施氮肥后,3个土壤的N2O排放量出现差异,如在中氮水平下,小麦生长季,F土壤、G土壤和H土壤N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976mg/m2、744mg/m2和626mg/m2。稻麦轮作生长季内,在低氮与中氮两个水平下,不同土壤间N2O排放系数存在显著差异。以一个稻麦轮作周期为时间尺度,F土壤,G土壤和H土壤总的N2O排放系数分别为1.1%±0.23%,0.75%±0.17%和1.01%±0.11%,表明不同土壤对N2O排放系数的影响不同。
  • 摘要:北京的复杂地形决定了北京地区的污染与局地气候紧密相关。山谷风对于北京地区污染物的空间三维分布,以及污染物的输送和转化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山谷风所带来的山区烟囱效应(Mountain Chimney Effect)可以将近地面污染物注入自由对流层参与高空背景风场的传输,从而导致了高空污染层的形成。07年08月18号的飞机观测中发现了北京上空存在一个高空污染层。本文利用WRF-TRACER模式模拟了北京地区高空污染层的形成过程,以及定量分析该污染层可能对地面污染所造成的影响。模拟的结果显示,当第二天午后边界层得以充分发展以后,高空污染层中的污染物可以被重新混合地面,对地面污染产生贡献,导致地面污染物浓度约增加了高空污染层中污染物浓度的30%。高空污染层的产生以及向下混合的机制应该在北京制定污染控制政策时得到相应的重视。
  • 摘要:云/降水系统中水凝物粒子相态在人工影响天气、航空飞行安全等研究领域有重要作用,目前降水粒子相态的反演已成为双偏振气象雷达应用的主要方向。本文对不同的雷达偏振探测量以及温度廓线在降水粒子相态反演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尝试提出了一种联合利用双偏振雷达RHI资料与温度廓线数据的基于模糊逻辑算法的降水粒子相态反演方法,并给出了基本形式为Beta型函数的成员函数各参数值。利用英国CMARa雷达数据对一次混合云降水个例进行了反演。结果分析认为:使用反射率因子、差分反射率因子、线性退偏比和温度廓线四个参量作为输入量,可对降水粒子进行有效反演。
  • 摘要:利用云和降水探测设备(DMT-PMS)对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进行了探测,分析发现:CAS所测云粒子平均浓度较以往PMS所测值大,CIP与2D-C及2D-GA2所测冰晶粒子平均浓度接近,PIP与2D-P所测降水粒子平均平均浓度相当。观测还发现云区雪晶浓度与冰晶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在冰晶浓度小于104时,雪晶、冰晶浓度之比与冰晶浓度间为负相关关系;在冰晶浓度大于104的时刻,雪晶、冰晶浓度之比不因冰晶浓度变化而变化。云上部温度范围为-10~-12℃,有较多的冰晶在该层丰富的云水条件下孕育;云中上部温度-7~-10℃,为降水粒子生长层。云中下部,温度-5~-7℃,云水不丰富,降水粒子蒸发变小;云下部,有少量降水粒子。
  • 摘要:2008年6月16日,受高空槽前弱冷空气和偏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北京地区自东向西出现明显降水过程,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抓住有利时机对此次过程进行人工增雨作业。本文主要从天气形势、雷达回波、微波辐射计、风廓线等资料分析了此次过的,并对人工影响天气(增雨)作业过程进行介绍以及作业效果进行初步分析。
  • 摘要:本文利用2003-2004年北京地区(54511站)降水资料,通过对降水比较集中的6-9月份CAWS600自动站与地面人工站降水资料的对比分析,呈现了自动站与人工实测值、自记降雨量之间的差值情况。证明了无论在稳定持续性降水天气情况下,还是在强对流恶劣(降水)天气状态下,降雨量误差均在正常误差范围之内(正常误差4%以下),说明CAWS600—S型自动站降水部分性能稳定,较人工站有观测范围广、误差小、时效性强、间隔短等许多优点,实现了诸多人工站难以实现的功能。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大大减轻了观测员的劳动强度。
  • 摘要:针对DZZ-Ⅱ型自动站风速突然出现大风信号,且发生的时间均在探空观测时段内,通过采取人工模拟探空观测环境的试验后,分析产生的原因是:探空雷达电磁感应干扰影响。排除方法是加装信号线抗干扰措施,做好自动站电缆信号线屏蔽。提出了避免类似电磁干扰而影响自动站传感器信号,造成气象数据失真的问题。
  • 摘要:随着自动观测系统的广泛应用,其采样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电子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不 断发展,气象仪器的采样间隔时间缩短。例如,超声波测风仪、压力测风仪、数字式压力仪等都可以进行数据的高频采样。因此,可以用这些仪器对自动观测系统采样间隔时间进行研究。本文主要是针对自动观测系统采样间隔时间进行研究,从理论和实验上对现使用采样间隔时间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本文采用动态测量数据处理的方法结合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方法对高频采样数据进行滤波,分离出随机分量从而得到地面气象要素特性规律曲线。从高频采样数据中,在现使用的和经过数字信号处理学中抽样定理研究的采样间隔时间范围内进行抽取,使得不同采样间隔时间的数据具有可比性(为了便于研究,考虑采样数据不受观测仪器等因素的影响)。以特性规律曲线为依据,对不同的低频抽样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自动观测系统采样间隔时间合理性的结论。结果表明,目前自动观测系统气温、气压和风向风速的采样间隔时间都是合理的,而且,气温采样间隔时间为15s,风向风速采样间隔时间为3s也都符合目前业务使用达到的准确度要求,但气温采样间隔时间为30s不符合要求。
  • 摘要:目前,CINRADWSR-98D雷达所有降水估测产品都是基于现成的Z-I关系Z=300I1.4得到的,与实际雨量有较大差异,这和Z-I关系随季节和地区变化较大有关。本文利用概率配对法本地化了华北南部的Z-I关系,并应用计算得到的系数,对2006年5月25日、2005年9月20日、2006年7月14日3次过程进行了检验,与标准法估测得到的降水进行比较,得出如下结论:⑴对于单站降水评定,大于2.5mm/h的较强降水,概率配对法估测效果优于标准法估测降水。⑵对于强度大或持续时间长的降水过程的面雨量估测,概率配对法明显优于标准法,对两次降水量大的过程,相对误差仅为-2.3%和1.3%,远远优于标准法的-38.5%和-19.0%。总得看来,概率配对法相比于标准法有非常明显的改进,可以根据得到的Z-I关系调整雷达估测降水的系数,投入华北南部雷达定量估测降水的业务应用。
  • 摘要:使用自动雨量计数据整理成的10min一次的雨量资料和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体积扫描强度数据,对石家庄地区2004—2007年4次天气过程的实时雷达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层状云和混合性降水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中有明显的零度层亮带;在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中不存在零度层亮带。冰雹过程中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变化较大,降雹前反射率因子的极大值在中上层,降雹发生时反射率因子的极大值高度下降,降雹后反射率因子的极大值减弱。在降雪过程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中零度层亮带不明显。在石家庄西部山区,由于零度层亮带的影响,对层状云和混合性降水回波强度和降水量估计偏高。对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地面降水估计用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的方法比最低仰角法更加准确,在均匀性降水中可较好的改善地面雨量估算结果,有利于在山区和无雨量计的地区判断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和估算降水量的大小。
  • 摘要:人工影响天气的效果评估,一直是研究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国内人工影响天气效果评估研究现状分析指出:一方面现有的效果评估方法,无论是统计方法还是物理检验,都不能充分满足现阶段我国社会对人工影响天气效果评估的需求;另一方面,人工影响天气效果评估又是这项事业在我国发展的关键问题。进一步揭示出我国人工影响天气效果评估不能回避现实需求和条件限制,而单纯从学术的观点出发;并尝试从博弈论研究方法出发,从人—自然相互影响作用的系统的角度上,重新界定人工影响天气效果评估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人工影响天气效果评估的新思路,并对研究可行性和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