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会
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会

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8-11-20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1098条结果
  •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2007年3月初发生在山东半岛的一次强降水和强风及其衍生的风暴潮灾害性天气过程。分析结果表明:该次过程中,前期强降水是由黄淮气旋背景下发展出来的中β尺度系统引起,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以及强的上升速度是形成强降水的原因。后期强风则是由于北支强冷空气爆发并叠加在黄淮气旋上,使得气旋后部气压梯度力加大;前期高温高湿形成位势不稳定层结,中层辐合、低层辐散及中层强烈的下沉运动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和动量下传,使得大风得以增强和持续。
  • 摘要:本文介绍了滨州市气象局“12121”气象声讯电话的服务内容、宣传、经营策略等方面的具体做法,通过对其2003~2007年“12121”声讯电话拨打情况尤其是在信箱设置、用户拨打时间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12121”声讯电话服务特有的专业化、精细化、人性化的发展经营策略,并针对提高拨打率提出相应的建议。
  • 摘要:利用常规资料、中尺度加密资料及MM5的模拟分析结果,分析半岛连续暴雨过程的成因,指出日本海高压、西风槽与热带辐合带三者相互作用是半岛出现连续暴雨的大环流背景;在形势停滞少动时,暴雨的生消与中尺度系统的活动密切相关,中尺度加密资料和云图可提供局地云团生成线索;另外,云团合并之后2~3小时之内会强烈发展导致降水显著增大,暴雨区产生后沿500hPa引导气流移动,可在强降水出现时作为下时刻暴雨落区的短时临近预报线索。
  • 摘要:本文利用滨州市本站1957-2000年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雷暴的初终日,雷暴的年月分布及变化趋势,就产生雷暴的天气系统进行了概述,并对雷暴发生前的临界温度值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表明,滨州市雷暴出现在3-11月份,夏季6-8月是雷暴多发季节,其中7月份雷暴活动最频繁,5-6月份的下午到上半夜容易产生伴随着大风和局地冰雹的强对流天气,5-6月和7-8月产生的雷暴是不同天气系统,预报着眼点和预报思路也不同。
  • 摘要:本文对2005年7月2日泰安切变线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发现,该暴雨过程是在比较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下发生的,500hpa西风槽,对流层中低层的低涡切变线是天气尺度的主要影响系统,低空西南急流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中尺度对流云团活动频繁,是造成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暴雨落区与比湿、涡度、层结稳定度指数等环境物理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地形对气流的动力抬升作用和阻挡作用可使降水增幅,对暴雨的强度和范围均有重要影响。
  • 摘要:利用实况观测资料、中尺度自动站资料和北京T213数值预报资料,对2007年7月18日山东省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大暴雨是由高空冷涡南部的前倾槽、底层准东西向切变线、副热带高压西北边缘的暖湿气流以及来自东北南下冷空气共同影响所致。低层前期明显的持续升温为暴雨的产生创造了极好的热力条件,强盛的低空西南暖湿气流输送为此次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同时在山东上空低层形成高温高湿,能量增大,形成上干冷下暖湿的对流性不稳定层结。沿850hPa切变线北侧东北气流迂回南下的冷空气与低空西南急流携带的暖湿空气在山东交汇,冷暖空气在对流层低层相互作用,具有明显的暖锋锋生特征,弱冷空气的低层侵入对暖湿空气具有抬升作用,促使对流的发展和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暴雨。地面存在中尺度辐合中心或辐合线的生成和发展,是这次大暴雨产生的启动机制,大暴雨的分布与地面辐合线的走向基本一致。
  • 摘要:对山东2003年4月17-18日和2008年4月19-21日两次强降水从环流形势、物理量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的低空急流、西南涡、切变线的位置以及地面是否有气旋生成对于大范围的强降水的预报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同时水汽通量的辐合、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和较强的垂直速度也是引起强降水的重要原因。
  • 摘要:本文利用Gao et al.(2004,2005,2007)提出的两个新矢量(对流涡度矢量((ζa ×▽θe)/ρ, MVV)和湿涡度矢量((ζa ×▽qv)/ρ,MVV))对华北地区一次大范围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CVV和MVV垂直分量与云和降水密切相关,暴雨区区域平均和垂直积分的CVV和MVV垂直分量与云中水凝物混合比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和0.95,与降水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1和0.47。云中水凝物进一步分为液态水凝物和固态水凝物,虽然固态水凝物的含量相对较少,但它在云的变化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滞后相关分析表明,降水率的峰值到来之前4~5小时云中水凝物含量最少,降水率的峰值到来之后1~2小时,云中水凝物含量最多。云中水凝物与降水率的滞后相关系数主要是由液态水凝物与降水率的滞后相关系数决定的,只有约1/4的滞后相关系数是由固态水凝物与降水率的滞后相关系数贡献的。CVV和MVV的垂直分量与云中水凝物具有非常好的相关性(同时及滞后),与降水率的相关也较好,可以代表云和对流系统的发展。CVV和MVV垂直分量的局地变化超前降水率3小时左右,可以作为降水发生的先兆,对降水的预报有潜在的意义。CVV的垂直分量的局地变化与降水率的相关系数大于MVV垂直分量的局地变化与降水率的相关系数,因此在实际预报中可以利用CVV垂直分量的局地变化来估计未来降水的变化。
  • 摘要:通过对山西省已经运营和拟建的高速公路沿线17个气象站1971~2000年气候资料的分析,应用统计预报方法和诊断分析方法对我省高速沿线大雾预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预报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是可行的,将两种方法集合后的结果预报效果较好。
  • 摘要:气候学家指出,在过去100年内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3~0.6℃。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区域性气候变化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气温的变化尤其对人类生产活动具有重要影响,由于影响气温变化的机制和因素十分复杂,目前长期气温的预报工作主要还是依靠统计预报方法,应用较多的有回归、相似等预报方法。这些方法的本质大多属于线性的顺序处理技术,由于线性的顺序处理技术对复杂变化过程的拟合有较大的局限性,所以这些预报方法的准确率难以令人满意。人工神经网络预报模型结构灵活并具有模拟非线性关系的能力,因而在气象等领域有较广泛的应用[1~3],但该预报方法在预报建模中易出现“过拟合”现象,这与神经网络学习矩阵的构造密切相关。本文尝试采用主分量分析方法构造神经网络的学习矩阵,建立基于主分量的神经网络最冷月平均气温预报模型,探索提高长期温度预报准确率的途径,以期为长期温度预报研究工作开拓新的思路和方法。根据山西省六个有代表性的气象观测站1951~2000年的气象资料,以各站降水、气温资料为预报因子,以太原市最冷月平均气温为预报量,发现预报因子与预报量有很好的相关性,采用人工神经网络与主分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太原最冷月平均气温的预报模型,结果表明,该预报模型对历史样本拟合精度高,试报效果及预报稳定性明显好于传统的神经网络预报模型,可在预报业务中应用。
  • 摘要:利用MICAPS系统提供的常规观测资料、陕西地面加密观测资料、FY2-2C卫星TBB资料,对2007年8月8-9日陕西中南部突发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中尺度切变线、700hPa低涡是这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MCC是造成此次暴雨的直接原因。暴雨的发生发展与湿位涡的时空演变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湿位涡“正负区叠加”的配置是暴雨发展的有利形势。暴雨区发生在700hPa湿位涡正压项的零线附近及负值区等值线密集区中,700hPa低涡东侧的强辐合区与200hPa西北风高空急流右侧的强辐散区叠置,为暴雨区提供了持续强劲的上升运动。
  • 摘要:本文利用天气实况资料、自动气象站加密观测资料和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西安新一代多普勒雷达探测到的一次下击暴流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地形的下坡作用加强了低层气流的辐合,为下击暴流的产生提供了前期的动力抬升条件;单站气象站要素变化表明,下击暴流发生前湿度有一个突降过程,下击暴流发生时,湿度又开始突升;下击暴流的形成和发展在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图上表现为两块强回波的合并、加强以及弓状回波的形成,组合反射率剖面图上表现为回波核心高度的迅速塌陷;径向速度图上表现为“逆风区”面积和速度值的增大;下击暴流产生时最大液态含水量超过65kg/m2,而液态含水量突降到50kg/m2以下则预示着下击暴流已经减弱和趋于结束。
  • 摘要:以上海区域降水集合预报系统为基础,对2007年6月23~24日发生在上海地区的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了集合预报研究。结果表明:集合预报系统总体上对这次强降水过程做出了预报,但对强降水发生的时间、地点的预报还有误差,集合预报提供的概率预报结果比集合平均预报结果更具参考价值。模式物理过程、初值和侧边界的不确定性对降水预报结果的影响是不同的。对降水结果,模式对流参数化方案的影响非常大,并贯穿于整个积分过程,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影响较小,侧边界不确定性的影响在初始阶段较小,随后逐渐增大,积分一定时间后,其影响与对流参数化方案的影响相当,初值不确定性在初始阶段有一定的影响,随后逐渐减小。同时考虑三种不确定性的集合预报效果总体上好于没有考虑侧边界不确定性的集合预报效果,考虑模式物理过程和侧边界不确定性的集合预报效果总体上比考虑三种不确定性的集合预报效果更好。对于考虑模式物理过程和侧边界不确定性的集合预报,改进初值能有效改进对有无降水的预报,但对强度稍大一些降水的预报没有改进。
  • 摘要:运用非地转湿Q矢量理论和实况探空资料对四川盆地北部的一次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动力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区位于湿Q矢量次级环流上升区附近,在其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上存在明显的次级环流圈;700hPa湿Q矢量散度负值中心附近及其西部和北部之间的辐合区是强降水出现的区域,随着暴雨系统的发展,其散度辐合区与雨区对应得越好。这些诊断分析为今后进一步深入揭示暴雨的内在动力机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 摘要:基于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利用波包传播诊断方法(WPD)并基于2007年重庆“7.17”强降水过程个例中的波包分布特征,研究了区域降水过程中的能量传播、积累和频散特征与降水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区域强降水过程发生前,整层大气的扰动能量迅速增强,之后随着降水的发生,扰动能量由高层向中层传播,并扰动强度有减弱趋势。而在降水过程基本结束前,整层大气的扰动能量突然减小。可见,降水过程的发生和结束都是与扰动能量的增强和减弱相联系的。(2)就本例降水过程来讲,降水过程中整层大气中扰动能量变化异常在600hPa~400hPa最为明显,中层大气的扰动能量一直是整层大气的最强中心。在500hPa上,主降水区域平均扰动能量受其它区域扰动能量传播影响,在降水发生前有增强现象,在降水过程中扰动能量一直维持在较强位相,在降水过程基本结束前扰动能量减弱明显。(3)500hPa层次上的波包值分布和传播表明,影响重庆地区强降水的扰动能量来源包括高纬地区、孟湾地区、高原地区和偏东沿海地区。孟加拉湾地区和高原地区在降水前及降水期间对降水区域的扰动能量传播、积累都非常明显;而东南沿海及西太平洋地区扰动能量的向降水区域传播及积累并不完全与其他区域的能量传播和积累同步,但也是影响降水区域扰动能量积累的重要环节。强降水中心基本上对应着强扰动能量区,强降水的发生总是在强扰动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特征,表明波包传播方法诊断的扰动能量的传播和积累对区域降水过程来讲有一定的预报分析和指示意义。
  • 摘要:利用天气图、卫星云图和天津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07年7月31日凌晨发生在蓟县的强风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分析表明:此次过程是弓形回波与超级单体在合并过程中产生的下击暴流过程而并非龙卷过程。2007年7月30日夜间至31日凌晨,一条自西南向东北移动的弓形回波,先后影响天津地区的6个区县产生雷阵雨短时暴雨天气,最大雨强为37.6mm.s-1,但6个气象站均未出现飑、冰雹和地面大风。通过对雷达资料的分析发现:在反射率因子图上显示一条维持了5个多小时的弓形回波在移动过程中与一个预先存在的低质心的超级单体在蓟县山区合并,反射率弱回波缺口出现;同时弓形回波形态发生改变,2.4°仰角以上产生断裂;最大雷达反射率因子53dBZ;在相对径向速度图上早期呈现为明显的后侧入流急流,后期有中气旋生成并伴有中低层辐散;高层出现强反气旋特征。风暴发展高度很高,回波顶高超过15km。
  • 摘要:本文以天津水利行业对气象的敏感性、气象服务需求、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用德尔裴法进行专项评估。认为,水利行业是气象敏感行业,气象服务在该行业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气象敏感度、气象服务需求和满意度总的来看达77%~78%;其中,对气象灾害预警、3天以内天气预报服务和4-7天天气预报服务的气象敏感度、气象服务需求和满意度较高,超过96%。同时用个例说明了气象服务在防洪、水库蓄水、调水决策等工作中所产生的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迫切需要实现动态气象信息共享,提供更准确的气象预报服务。
  • 摘要:利用阿勒泰1961-2005年5-9月高空、地面、降水等资料,分析了阿勒泰大降水特征及系统性天气过程环流形势。结果表明:阿勒泰平均的5-9月大降水雨日、雨量呈弱增加趋势;大降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呈由东向西、由北向南递减的趋势;中亚槽型、西西伯利亚低槽型、巴尔喀什湖低槽偏南东移型、切断低涡型、锋区波动型是阿勒泰出现大降水天气的主要的环流形势。
  • 摘要:本文应用T213产品对新疆“2007.07.17”大暴雨天气过程成因进行解释,结果表明:新疆“2007.07.17”大暴雨天气发生在南亚高压双体型,伊朗副高东伸北挺,西太副高西伸北抬,副热带大槽南伸并不断分裂短波的形势下;其是各种尺度系统及副热带与西风带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2007.07.17”大暴雨天气的影响系统是地面至850hPa的中间尺度高低压、切变线、西来冷锋、700hPa辐合线与500hPa强的偏南风辐合区及500hPa以上的副热带大槽南伸并不断分裂的短波槽。T213产品对新疆北疆沿天山一带、天山山区及其两侧以及东疆地区的次天气尺度、中尺度系统和大暴雨天气有较强的预报能力。
  • 摘要:伊犁河谷地区夏季系统性降水过后,常有局地对流系统发生,是冰雹多发时段。本次个例利用伊宁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7年7月28日下午发生在伊犁河谷地区的一次系统降水过后的强对流风暴过程进行分析,得出夏季系统性降水过后河谷地区发生局地对流系统的回波特征。
  • 摘要:本文通过对天气观测资料以及各种雷达产品资料的分析,了解浙江沿海一次强风暴的发生特点,并对其发生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从天气背景来看,高空南北两支高空槽在长江下游相遇,北支槽在前,南支槽在后,高空为干冷空气,低层为暖湿空气,温度递减率大,形成不稳定层结,并且西北气流和西南气流在苏南浙江北相遇,引起地面回波合并,触发抬升,引起强对流天气。回波演变过程有两个特点:一是出现了两次合并的情况,一次是南北两块强回波团合并,形成一个人字形,在交汇处强烈发展,在陆地上形成38m/s的大风,比较罕见。另一次是南面强回波团与北面强回波团形成的阵风锋相遇合并,使回波现一次加强,再次出现了30m/s以上的大风,并使其移动方向发生了转变,由东北方向移动改为偏东方向移动。另一个特点是两次出现了阵风锋,阵风锋预示强烈的下沉气流,是雷雨大风的预报指标。速度产品在风暴中出现了大风核,并且出现了速度模糊,表明当时的风速在27m/s以上,对应的地面测站出现了12级大风。所以速度产品能很好地反映地面大风的情况,是定量预报大风的一个很好的指标。顶高的变化能反映风暴的发展趋势。顶高达17公里以上,一般情况下会产生雷雨大风。VIL产品与顶高相似,也能反映风暴发展的强度。当回波强度发生变化时,VIL的变化比顶高更为明显。在组合反射率产品中提供了风暴属性信息,会提示中气旋、TVS等特征。这些提示有助于判断风暴的强度。
  • 摘要:使用ncep再分析的1*1格点资料对08年6月13日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几种Q矢量(分别是岳等改进的、刘等改进的以及未改的)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前两者的辐合中心与暴雨的落区有着很好的对应,并对前两者进行了着重的比较,分析其各优劣的原因,并选取了08年的一次台风影响过程对其进行了“空报”干扰检验。
  • 摘要:2008年4月8日钱塘江北岸地区发生了一次罕见的冰雹强对流天气,利用美国ucar的1×1°实况资料分析表明,冰雹天气过程是由冷性低涡前的12个纬距的暖区中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导致;冰雹产生在中低层对流不稳定高能湿舌和低空急流轴附近;冰雹出现时,350-400hPa高层出现辐散、强上升速度中心;0℃层与-20℃层分别处在4公里和6公里附近,适合冰雹生长,上升速度中心处于-20℃层以上,有利大冰雹形成;中低层有多重的辐合、辐散组合,上升、下沉气流共存;高层正涡度平流对冰雹的产生起重要的动力作用。强对流K指数、Si指数、风暴相对螺旋度(SRH)、瑞士雷暴指数(SWISS00)、强天气威胁指数(SWEAT)等指数在本次降雹过程中有较好配合,对本地冰雹强对流天气分诊断分析及预报有较好的预警作用。
  • 摘要:本文利用NCEP/NCAR1°×1°全球对流层再分析资料格点资料,全国740个常规气象观测站(安徽省部分)实况降水数据。对0808号台风“凤凰”残余低压环流在安徽引发特大暴雨过程及其物理原因进行诊断研究。结果表明:(1)0808号台风“凤凰”残余低压环流引发安徽省特大暴雨具有强局地性,短时强降水的特点;(2)大陆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台风残压环流北部的偏西风急流对台风残压环流的“锢囚”作用使台风残压稳定少动,并在“挤压”过程中出现短时增强,是此次特大暴雨过程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3)台风残涡内部中小尺度涡旋的相互作用,残涡与周围中尺度涡旋的合并,以及对流层高层位涡下传,为台风残余环流引发大暴雨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4)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的偏南气流与台风残压东侧的西南风气流共同作用形成的偏南风急流区,以及暴雨区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与暴雨区大范围的水汽通量高值区为此次大暴雨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
  • 摘要: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MICAPS资料和NCEP资料,对0808号台风“凤凰”登陆福建之前的移动路径以及影响浙江的暴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0808“凤凰”登陆福建之前路径变化主要受副高影响,穿过台湾岛时,台湾地形对其移动有一定影响。500百帕副高形状及正涡度轴形状变化对移动方向有一定的指示意义。(2)低空急流对台风暴雨的产生有重要作用,强暴雨区基本位于低空急流轴左侧200公里范围内。(3)对影响浙江的台风暴雨进行诊断分析,表明暴雨过程中的物理量场变化对暴雨落区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 摘要:本文运用WRF模式对2006年6月10日发生在浙江地区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及云迹风资料同化实验研究。将只有常规测站、自动站资料同化试验和加入了云迹风资料的试验相比较,结果表明,在高层加密云迹风之后,对气压场产生影响,从而使得风压场进行调整,加上高空动量下传,对飑线的整个系统产生影响,使雷达回波看起来更加清晰,模拟的暴雨强度和落区与实际降水分布更加接近,缩小了降水和大风的虚假区域,增强了降水强度和风速。同时,通过不同质量控制阈值的云迹风模拟试验比较发现,进入模式的云迹风数量与模拟效果并不是简单的线性正相关,这是因为选用较多云迹风时,也意味着有更大的可能将零乱信息带入模式,对模拟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在云迹风资料的运用上,质量控制对对模拟有较大的影响,而恰当同化云迹风资料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强对流系统的模拟,对提高降水、大风等预报质量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 摘要:用气象常规探测资料和NCEP/NCAR1×1格点再分析资料,对0716号超强台风“罗莎”异常路径和风雨特征作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罗莎”异常路径与弱引导气流、台湾岛特殊地形、气压鞍形场分布以及台风的非对称结构影响关系密切;最强的水汽输送带始终没有深入陆地是浙中南的温台地区降水强度和分布均匀的主要原因;冷空气前锋与台风外围环流相结合所产生的强上升气流配合良好的水汽通道致使浙北(杭州)出现破历史纪录特大暴雨,同时冷空气的侵入加快了台风中心减弱,使浙南强降水在台风影响后期迅速减小。
  • 摘要: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FY-2C卫星红外云图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径向基本速度资料,对2007年登陆浙南闽北交界的超强台风“罗莎”和“韦帕”大风过程及成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地面气压场的分布对台风登陆前后大风的出现时间、影响范围以及登陆后大风的持续时间有重要的影响;台风登陆之前FY-2C红外云图对大风的影响范围有一定的指示作用,而台风外围螺旋云带进入东海海域的时间则可以作为预报台风大风开始影响温州一个参考依据;多普勒雷达最大径向速度对台风极大风速的预测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 摘要:以2005年严重影响我国华东地区的登陆台风Khanun为研究对象,在用MM5模式成功模拟台风登陆前后时段路径和降水的基础上,通过地形敏感性试验,分析了地形对台风路径、强度和降水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浙江地形对台风Khanun移动路径没有显著影响,这可能与浙江地形高度和环境场强引导气流有关。在降水强度上,地形对暴雨的增幅作用十分显著,迎风坡降雨量增加,背风坡降雨量减少,浙江中北部沿海地区由于地形强迫产生了与台风环流同位向的扰动使得台风环流明显增强,形成暴雨中心。
  • 摘要: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micaps资料和NCEP资料分析了2008年浙江梅雨期环流背景及强降水的特征,得出:大气环流形势异常为2008年浙江省提早进入梅雨期提供了环流背景,主要表现在高纬地区低涡明显偏强,中纬地区多槽脊活动,低纬地区南支槽明显,西太平洋副高偏西偏北。降水特征表现为:暴雨过程频繁、突发性强和落区分布不均,主要强降水中心集中在浙江省高山区,这与地形的抬升作用有关。西太平洋副高的西伸脊点和北界位置对浙江省梅汛期发生强降水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 摘要:文利用中尺度η坐标暴雨模式对2008年6月13-14日发生在温州台州地区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模式对此次大暴雨过程的中心和雨带分布的模拟是成功的,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分析,认为高低空急流的发展变化是造成这次大暴雨过程的重要原因,在有利的环流背景下,高空急流的加强,促使了高空辐散的加强,而低空急流提供了有利暴雨产生的高温高湿的大气条件,高低空急流的适宜配置,产生了动力场的耦合作用,为大暴雨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
  • 摘要:本文通过对0713号超强台风“韦帕”进行数值模拟,利用高分辨率模拟资料进行湿位涡分析,研究“韦帕”影响过程中暴雨的产生机制,发现中低层MPV1负值中心与强降水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且MPV1绝对值与降水强度成正相关,低层对流稳定度减小导致气旋性涡度迅速增长、低空急流和暖湿气流的加强以及台风与西风槽结合产生湿斜压不稳定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都对暴雨的产生起了巨大作用。
  • 摘要:该文对2008年7月21日重庆市一次飑线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通过分析天气背景,雷达回波,并应用四维变分同化方法反演风场,研究了飑线的发展机制。结果表明:高层冷空气入侵和中低层低涡系统强盛的暖湿气流形成的辐合切变是发生飑线的主要原因。雷达观测具有明显的弱回波区和“逆风区”;反演水平风场表现为低层强回波前部有一条辐合上升带,到中层辐合上升带与强回波区重合,高层则对应辐散区;从风场的垂直剖面来看,飑线后部为入流区,到达中部后,形成强烈的上升气流,低层辐合带和强烈的上升气流形成强回波。在飑线前部弱回波区处存在强降水下落形成的出流,该气流与暖湿气流辐合造成了浅薄的出流边界。
  • 摘要:本文在2007年浙江省气象台钱塘江、太湖流域面雨量24h、48h预报的基础之上,开展了面雨量释用研究。对面雨量进行正态化处理后,采用线性拟合方法进行释用研究,释用后预报可信度显著增加。试验证明,绝对误差和改进的模糊评分两种办法结合起来对预报做检验,能够较客观的反映出预报质量的好坏。此释用方法在暴雨以下量级面雨量预报上有一定优势,在预报暴雨及以上量级降水时存在一定的缺陷。要提高定量面雨量预报水平,还需在资料和模式应用上做进一步研究。
  • 摘要:利用卫星云图和高空风等各种天气学资料,对2006年7月2日淮河流域发生的一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和淮河流域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MCC是造成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对流层中层来自北方的干侵入对MCC的生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流层低层华北冷空气的南下锋生、对流层中低层西南气流沿锋面爬升,为MCC的生成提供了触发机制;高低空急流耦合、天气尺度经向间接次级环流圈的形成,为MCC的生成发展和维持提供了动力条件;对流层低层能量场特征、风速风向垂直切变特征、总指数、以及云图弓状回波后部干侵入区的变化等,对MCC的生成和发展有指示意义。
  • 摘要:本文对2008年7月18~19日发生在山东省的暴雨天气过程分别从数值预报和物理量场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数值预报对此次大降水过程的环流形势均有较好的预报,但对于暴雨落区预报有误差。此次强降水过程中,各物理量场配合较好,强降水发生在强上升运动的高能区内,位于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移动方向的左前方,辐合区的厚度与降水量成正比。
  • 摘要:2007年5月5日江苏出现了大范围的雷雨、短时大风和区域性冰雹天气,环流背景场的分析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是由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触发所致,影响系统的配置表明:高空冷空气先行南下,地面冷锋跟随其后。锋前对流层低层的增温和500hPa冷空气的先行南下使潜在的对流不稳定性加剧,地面冷锋前中尺度低压的发展是对流性天气发展的主要因素;强烈的上升运动和低层水汽通量辐合提供了有利于冰雹产生的过冷水滴的碰撞增长条件。研究表明:冰雹出现在地面正涡度附近、散度和能量通量及水汽通量的辐合区中。地面中尺度低压的辐合作用,造成低层暖湿空气抬升,由于前期存在着强烈的上升运动,暖湿气流得以抬升到凝结高度以上,从而形成冰晶,为冰雹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由于冰雹天气的产生与地面物理量场有很好的配置关系,因此可以尝试利用地面观测站资料监视和预报强对流天气。根据徐州和南京的多普勒雷达观测,冰雹回波最强时达68dBz,在其南下过程中江苏的东北部先后出现了冰雹和雷雨大风,继续南移过程中减弱,由于对流单体下部产生下沉气流,形成地面冷空气和水平外流,其前沿形成阵风锋。阵风锋及其后部的回波持续南压,造成其影响地区的雷雨大风和一些地区的短时小冰雹天气。
  • 摘要:2008年1月阜阳市连续出现三场暴雪天气过程,打破自1953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记录。本文分析比较他们的主要环流特征、影响系统、水汽和垂直运动条件;认为中高纬大气环流阻塞系统的建立,700百帕黄淮暖切及低空急流的维持,丰沛的水汽来源及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是暴雪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对数值预报产品进行检验和对比,为以后提前预报暴雪天气,减轻雪灾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2007年7月7日20时~8日20时安徽临泉县迎仙站出现特大暴雨,日降水量达518.1mm,破安徽省日最大降水记录,本文对这次极端天气过程着重从卫星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特大暴雨是在有利的梅雨期环流形势背景下,受中低层中尺度低涡沿北抬暖湿切变线发展造成的,其中来自偏东气流带来的新鲜冷空气对中尺度低涡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卫星云图上,迎仙长达8小时持续处在云顶温度-50℃以上东西向狭窄TBB低值带梯度大值区,云顶温度梯度最大达2~3.5℃/km处,受一个MCS从生成—发展—成熟整个过程中的强盛阶段和西风带东移低槽前强对流云团边缘共同影响所致。
  • 摘要:气象灾害的损失程度,是由众多灾害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影响因素对灾害损失的影响方向、影响程度和影响关系都不相同。因此,气象灾害损失可看成是一个典型的灰色系统,可以运用灰色理论进行研究。本文即基于此通过对得到的灰色关联度进行排序,对暴雨洪涝灾害在不同地区的危害轻重程度作出客观评价。该评估方法的优势在于其对评估指标的限制较小。通过对2006年安徽省暴雨洪涝灾情评估的实例应用,获得了与实际相符合的评价结果,即当年灾情最重的地级市为宿州市,最轻的城市为合肥市。其危害的大小顺序是:宿州市>滁州市>蚌埠市>亳州市>黄山市>阜阳市>六安市>淮南市>淮北市>池州市>巢湖市>安庆市>宣城市>芜湖市>铜陵市>合肥市。
  • 摘要:为了给北京地区的对流天气临近预报提供必要气候背景,利用1997-2004年5-8月高分辨率的地球静止卫星逐时红外亮温资料对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对流活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同使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统计的雷暴日数分布以及已有文献中基于闪电资料的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52℃红外亮温的统计特征可以较好地展现该地区夏季对流活动时、空分布的基本气候特征,特别是5、6月份和7、8月份亮温统计特征的显著差异表明,影响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盛行对流系统有两大类:一类是春末夏初发生在中纬度大陆变性极地气团中的对流,它具有典型的热对流特征,主要发生在午后到傍晚西部和北部的山区,常伴随雷雨大风和冰雹天气;另一类是盛夏季节发生在低纬度暖湿气团中的湿对流,主要发生在华北平原和渤海周边地区,并具有夜发性,常伴随暴雨天气。上述研究结果也显示出,长时间的静止卫星逐时红外云图资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地面观测资料和雷达资料在时、空覆盖率和完整性方面在对流天气气候学研究中的缺陷。
  • 摘要:2008年1月我国南方发生了持续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为了研究此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特点与成因,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的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的资料对此次灾害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显示此次雨雪冰冻灾害的特点是低温、降雪和冰冻等多种灾害性天气同时出现。里海、咸海一线气温明显低于往年,使得更冷的空气自西北方向不断入侵我国是出现明显低温灾害的主要原因。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此次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多个区域大气环流系统的异常为此次雪灾提供了很好的环流条件。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西北太平洋的水汽输送为致灾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雪灾期间我国南方大气925-700hPa之间的逆温层大范围的稳定存在是造成冻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 摘要:本文从信息技术的角度讨论了气象应急服务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框架与内容。气象部门应急平台由国家级、省级两级指挥平台构成,主要由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气象灾害多维综合监视与预警系统、应急服务产品交互分析制作系统、应急响应(视频会议)系统、模拟仿真系统、灾害评估系统、应急信息分发系统、应急事件综合管理系统、应急通讯与网络系统等组成。并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如基于Web Services等技术的综合信息集成与共享、以应急事件和预案为中心的应急事件综合管理、以空间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综合信息可视分析。最后结合气象部门应急服务系统的建设进一步给出了一些应用实例。
  • 摘要:采用国家气象局Micaps系统1996~2005年高空、地面报文资料和福建省68个地面气象站雷暴观测实况资料、2003~2005年龙岩新一代天气雷达CR和ET资料统计分析,得出福建雷暴气候特征、归纳影响雷暴天气系统类型;从大气层结条件、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等产生雷暴的物理条件,统计分析得出福建雷电天气的物理预报因子及不同季节的预报指标和不同季节的雷达产品预报指标,建立福建省0~12小时雷电灾害预警及0~1小时龙岩市雷电短时临近落区预报系统发布平台,为公众防御雷电灾害提供气象专业服务,为政府部门提供防灾减灾决策服务。
  • 摘要:2008年1月中下旬庆阳市出现近60年罕见阴雪低温天气,本文利用NCEP/NCAR大气环流资料分析了环流背景。结果表明:西伯利亚脊强盛,青藏高原西部低槽和中国东部弱脊维持,东亚大槽主力偏北,青藏高原南支气流强,控制中亚、中国北方大部和西北地区的冷气团强盛活跃,700hPa西北地区东部处于负距平控制中,降温强。700hPa相对湿度西北地区东部处于正距平中心,庆阳超过80%,主要降雪时段前期有90%的中心,500hPa相对湿度也在70%以上。风场分布说明中高纬沿西伯利亚脊前西北气流有冷空气南下,青藏高原有西南气流发展北上并维持,在400N附近形成辐合带。散度和涡度场在2008年1月中下旬庆阳表现为负散度中心和正涡度中心,主要降雪时段从低层到高层辐合好,并且在降雪过程中有弱的动力抬升作用,降雪强度大。
  • 摘要:分析了手机短信的传播优势和应急信息的特点,认为现阶段气象部门搭建公共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是可行的。从3次公共灾害事件的应急短信服务过程总结了气象短信应急的经验:发布应急短信,需要周密部署,除了确定信息内容、受众范围、发布时机等之外,还需要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服务策略。
  • 摘要: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剧烈,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也明显上升。极端气候气象事件的频繁发生就是一个很明显的迹象。因此,根据气象灾害类型和特点,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可使气象灾害的应急工作更加有章可循,为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提供了依据和保障,对于全面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综合指挥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不利影响,保障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摘要:2008年1月12日—2月13日,清远市遭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时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通过对过程的环流形势作了细致的分析,发现大气环流未作根本性的调整,是此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长时间持续的原因。日本数值预报在此次低温雨雪冰冻的短期天气预报过程中作出了准确的预报,但由于时效不长,不能预示此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长时间持续。另外,本地低温预报工具在此次低温雨雪冰冻的预报过程中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 摘要:2005年12月威海市发生了三场连续暴雪天气,给当地造成严重灾害。本文利用NCEP10×10再分析资料与常规观测资料对2005年12月的高空环流形势与地面流场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贝加尔湖高压脊与东北低涡加深发展促使强冷空气频繁南下,为山东半岛连续大暴雪的发生提供大尺度环流形势;黄、渤海为冷流暴雪提供充足的水汽;适宜的地面流场及特殊的地理位置易在半岛北部产生中尺度海岸锋,为大暴雪的产生提供了上升运动条件。通过对湿位涡的分析发现,MPV2负值区对暴雪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 摘要:统计2000~2008年地面观测资料和普查历史天气图,系统分析总结了山西夏季高温气候特点和形势场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值预报产品,提取非高温天气、一般高温天气(大于等于35℃)、橙色高温天气(大于等于37℃)和红色高温天气(大于等于40℃)的24h和48h预报指标,建立了高温预报方法和预警信号发布流程。高温气象预警信号分为橙色和红色两级对外发布。
  • 摘要:我国气象灾难频发,随着各种突发性、灾害性天气增多,社会百姓特别是广大农民对各种气象信息的需求愈来愈广泛和具体。目前,气象信息传统的发布手段如电视、广播、报纸等,已经无法适应各级政府和社会百姓了解把握气象防灾减灾信息的要求。为此,利用现代化的传输手段和先进的电子技术,针对农村信息传递的主要问题,研制出更为快速便捷的防灾减灾气象信息农村自动传输系统。该系统具有准确、便捷、迅速、经济、不留死角等特点。通过试点应用,效果良好,便于全国推广。
  • 摘要:灾害性天气和气候变化事关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切身利益,事关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据统计显示气象灾害占各类自然灾害的70%,陕西每年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60亿元左右,2003年因水灾严重,当年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0亿元。气象事业在陕西构建和谐社会和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日趋突出,经济社会对气象事业的需求越来越多。气象事业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整个现代化事业的伟大进程中,肩负着更加艰巨的历史责任[1]。
  • 摘要:利用西安市降水资料、市政信息资料分析了强降水内涝的成因,得出:短时强降水或过程量偏大的降水天气过程是引发西安市内涝的直接气象因素,排水能力的强弱是发生内涝关键因素,随着城市化进行的发展,极端雨强的强度及大于10mm降水时数均有上升趋势,强降水发生概率的提高加强了内涝灾害发生频率及强度,城市效应是内涝加强的主要原因。用西安市强降水内涝预警系统来进行风险分析,指出:西安是一个内涝发生降水雨强临界值偏低的城市,小时雨强为3mm/h、13mm/h是发生内涝、严重内涝的临界值,天气预报、雨情监测重点及市政防御关键部位是西北区。改变排水设施降低内涝灾害发生,总体上缩小井距效果好一些。
  • 摘要:本文对2008年1月的雪害、冰灾过程进行分析预测,其有利于冰雪天气和维持长过程的主要因素为:“超低温急流层”下降,使西北风的风速在中层大气中加大;“超低温急流层”向南扩展到30°N以南,而致使青藏高原北坡的冷空气可以直接下达到长江中、下游;配合东南沿海的近地层东北风携带水汽回流中国南方内陆,并因南方近低空大气的累积气温高于北方,而有降雪和融雪同时进行遂引出雪害、冰灾。此过程具有长时期的稳定或持续性,则与星体的地球极轴的章动有较大的偏移,而导致对流层大气热量分布超稳定有关,并根据作者历次分析的实际信息而认为“章动”是机制性的本质原因。
  • 摘要:使用NCAR分析资料和阿勒泰地区7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1-1月逐日降雪量资料,诊断分析了造成阿勒泰地区暖区大降雪过程时的水汽输送。结果表明:低纬充沛的水汽向高纬度地区输送是关键条件,水汽主要来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南部低纬地区和孟加拉湾海面。暖区大降雪过程发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于15-27°N,且与蒙古之贝加尔湖阻高同位相叠加的大型环流背景下。低空偏南急流在暖区大降雪的形成中起着传输暖湿水汽、制造上升运动和产生不稳定发展条件等作用。
  • 摘要:新疆阿克苏地区是一个典型的荒漠绿洲灌溉农业生态区,水是阿克苏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命脉,水资源短缺、分布不均已严重影响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提高现有水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应积极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提高空中水资源转化率,通过人工增水增加降水量,对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阿克苏地区水资源状况和当前人工增水现状的分析,选取了2004~2006年4~6月的人工增雨作业的个例41例,对阿克苏地区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中的人工增雨技术指标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根据地域特点对地区人工增水方案进行了探索。阿克苏地区增水方案的实施,将为今后开展科学的、成规模的人工增水和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更多的气象依据。
  • 摘要:通过分析本地雷电资料,找出其规律性,得出本地不同环境的建筑物及架空线路的年均预计雷击次数,为设计更完善的防雷方案,有效地预防雷电灾害提供依据。
  • 摘要:高时空分辨率的合肥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是研究大别山区对流云合并规律的一个有效的信息源。本文通过对合肥多普勒天气雷达2003-2006年逐年7月份回波资料的普查,统计和总结了安徽大别山地区对流云的合并规律,并对几次明显的对流云合并过程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1)在影响安徽的诸多天气系统中,华北低槽型天气背景下大别山区发生对流云合并的几率最大。(2)对流云合并普遍发生在午后时段。(3)对流云合并后,雷达回波面积增大的概率在70%以上,回波强度增大的概率为66.3%,生命史主要集中在90-240min。实例分析验证了以下两个结论:对流云团合并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都存在强烈的发展;在初生阶段发生合并的回波合并后发展更旺盛、生命史更长。
  • 摘要:本文针对吉林省1200L混合云室云室和20L混合云室结构特征,介绍两种云室不同之处及冰核成冰性能检测特点,不仅验证了纳米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成冰性能和应用前景,还验证了两种云室在冰核检测中具有良好的性能。
  • 摘要:天气变化对电力供给影响是非常大的。作者通过对桐城市日最大用电负荷与气象资料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桐城市冬季和夏季日最大用电负荷的最主要的因子,降水仅在冬季的12月和1月表现为显著,湿度、光照、云量等对日最大用电负荷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分离气象敏感负荷的基础上,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技术,建立了桐城市1-12月各月气象敏感负荷的预测模型,试用效果良好。
  • 摘要: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西北干旱区强对流过程机制,提高短时、临近灾害性天气预报和服务能力,更好地确定指挥人工火箭防雹(增雨)的最佳方案,利用银川、固原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CD)2004~2006年5~9月观测资料,结合天气形势和降水实况,分析了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宁夏川、山区对流云回波顶高、强度、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等参数特征及演变规律。统计分析表明:宁夏在低涡和低槽天气形势下较易出现对流云;对流云回波主要出现在5~9月,出现频率最高的时段在11:00~20:00。当回波高度达到5~8km,强度达到35~45dBz、回波面积达到10~20㎞2时,适宜进行火箭人工增雨。若回波顶高在5min内明显上升1~2km以上,表明云体从雷雨云向冰雹云发展的跃增阶段,应做好火箭人工防雹作业准备。
  • 摘要:在盆栽条件下,以山农12号为试验材料,分别进行干旱胁迫,从土壤相对含水量100%、90%、80%……至10%。从拔节——灌浆期水分胁迫,胁迫结束时测定小麦旗叶光合速率和荧光参数,胁迫结束后复水正常管理成熟时对农艺性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使F0增加,Fv,Fm,Fv/Fm,Fv/FO,Fv/F0降低,光合速率下降。细胞间隙CO2浓度随土壤水分含量减少而上升,叶片光合速率在土壤水分中等条件下最大。因此,在拔节——开花期的干旱胁迫能有效促进根系的生长,干旱可引起PSⅡ反应中心的破坏,从而为干旱监测预警与调控提供农田生理生态的理论支持。
  • 摘要:近一、二十年,我国的旱涝发生呈现加剧趋势,对国计民生构成了严重威胁而且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的损失将越来越大,使人们对旱涝指标的研究更加重视和关注。日照市地处鲁东南的黄海之滨,属沭东丘陵区,属暖温带湿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随着气候变暖,干旱成为本地区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本文试图利用日照市逐月降水资料初步分析研究近51年降水气候特征和旱涝变化规律,以期对日照市旱涝趋势预测和防灾减灾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本文选用1955年1月~2005年12月的月降水量,以3~5月、6~8月、9~11月及12月到下一年2月的平均降水量分别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降水量。用距平百分率和Z指数共同研究近百年来日照的旱涝变化状况。研究结果表明:Z指数旱涝指标能较好地反映日照市近51年来的旱涝演变情况,日照市年降水旱年有13年,涝年有12年,出现旱或涝的概率为49%,至少有一个季节出现旱或涝的年份占84.3%。年降水量以48.4mm/10年的速度下降,不同季节降水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夏季、秋季平均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冬季、春季降水反而略呈上升趋势。本文分析表明,Z指标比距平百分率更加客观地反映了降水量的变化特征。
  • 摘要:本文利用滨州市1971-2000年降水、气温、湿度等资料,解析滨州市干旱化趋势。发现滨州市降水量每10年减少26mm。升温达0.3℃/10年,夏秋季温度升高,其中90年代比70年代高出0.5℃以上,特别是冬季竟高出了1.4℃。这与全国乃至全球变暖趋势一致。通过对滨州1971-2000年观测资料中的有关数据计算,滨州地区近30年气候变化已呈现出年降水量总体上持续降低、气温总体上持续升高,且当地水热平衡已明显呈现出新的关系和规律的状况。滨州市年湿润指数呈明显下降趋势,气候干旱化。湿润指数平均10年减少0.057,主要原因是降水量逐年减少,气温逐年上升的趋势所致。受其影响,蒸散量平均每10年增加26.85mm。滨州市这种干旱化趋势与副高综合指数、副高面积和强度指数的年代际变化与极涡中心平均纬度和平均经度的年代际变化有直接关系。
  • 摘要:采用山东省82个地面气象站1961~2005年日降水量,统计了历年的降水量,不同强度降水日数;利用累积距平及滑动t检验法分析了干旱受灾面积、降水量和不同强度降水日数的长期变化趋势及突变检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干旱气象灾害对降水量和不同强度降水日数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干旱受灾面积、年降水量及中等强度以上降水日数的转折年大都出现在1976年,微量降水日数、0.1-4.9mm/d降水日数及总雨日数的转折年出现在1988年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其中中雨日数及暴雨日数没通过α=0.05的突变显著性检验;干旱受灾面积与降水量和不同强度降水日数呈显著的负相关,降水量或不同强度的降水日数异常减少都将造成干旱的发生。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降水量和5.0-99.9mm/d以上降水日数异常偏少年份增多是极端干旱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干旱面积扩大的最主要原因。
  • 摘要: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2008年5月30日发生在陕西省榆林市一次强低温冻害天气过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1)榆林市初夏罕见低温冻害是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一次极端气候事件,对玉米等农作物幼苗造成灭顶之灾。(2)高空形势的有利配置使冷空气积聚,地面冷高在夜间控制榆林市,平流降温和晴空辐射降温叠加,增大地面降温幅度,也是形成低温冻害的主要原因;(3)降温过程自西北向东南从长城沿线开始蔓延到黄河沿线,长城沿线的冻害最严重;(4)地面降温出现在高空降温之后,降温幅度大于700hPa高空24小时变温。
  • 摘要:红碱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淡水湖泊,也是全世界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地区生态环境变化进行系统研究对于保护该地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生物多性、气候变化、植被覆盖、水体变化、环境污染等几个方面对红碱淖的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动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红碱淖生态环境保护建议。利用GIMMS NDVI、SPOTVGT两种归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和气候资料对红碱淖地区植被覆盖变化、气候变化进行了研究,从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角度分析了植被覆盖变化的原因。利用TM、中巴资源卫星影像对红碱水域面积进行解译,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红碱淖水域面积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模拟,了引起红碱淖水域面积急剧萎缩的原因。结果表明:①1957~2007年期间红碱淖地区温度上升趋势显著,降水经历了由少许的加转向减少的过程,进入了一个相对干旱气候态。②红碱淖地区植被覆盖状况逐年好转,变化是各种自然和人为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变暖使春季生长季节提前、秋季生期延长。春季的降水量对春季的植被覆盖影响明显,春夏之交降水量对NDVI的影响存在一月的滞后现象。生长季的降水量变化趋势与植被覆盖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夏季温度上升加了地表蒸散发过程,同时降水具有减少的趋势,干旱对植被生长有抑制作用,夏季的植被盖却在显著增加,这可能是自1999年开始目前正在进行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效应已开始呈现。③20世纪90年代以来红碱淖水面面积在大幅度萎缩,水位急剧下降。红碱淖水面积急剧萎缩是气候变化和人为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能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变化溉用水、生态环境建设、煤矿开采用水排水和水源等5个方面。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口剧增,资源的开发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该区域季节性河流的水源受到污染。
  • 摘要:2008年初玉林市出现了一次与历史同期相比持续时间最长,平均温度最低、日照时数最少、总降水量居历史第二位的极端寒冷天气过程。通过对本年度1-4月份荔枝龙眼的观测和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之后就可以发现,这次阴冷无霜的天气过程对荔枝龙眼的成花是既有利,也有弊,但总体上是弊大于利。因为持续长时间的低温和日照严重不足既抑制了冬梢,也抑制了花芽分化,最终导致了成花率明显偏低、花质差、雌花比率低、花期短等不良后果。鉴于这次罕见的极端寒冷天气对荔枝龙眼成花的影响,今后应从提高中长期天气预报准确率和栽培管理技术等方面来做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
  • 摘要:通过分析目前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的现状,在现有条件下对现有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服务方法提出了可行性解决方案。在农村气象灾害监测上,应该采取以自动气象站为主,城乡合理布局的方法,对农村临近预报、短时预报、短期预报应该以服务政府部门和防灾部门为先,以服务乡、镇干部和村、屯干部、乡镇气象信息员为主,建立良好的气象预警分发系统。
  • 摘要:通过对北海市1956年—2003年共48年的历史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查找出北海市三个站达到寒潮标准的日期,用天气学原理对历史天气图和剖面图进行分类归纳,得出影响北海市的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分析和经验指标,对今后北海市寒潮天气过程的预报提出了一些方法。
  • 摘要:通过对MICAPS等资料的分析,得出造成桂西北这次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的原因是:中高纬度欧亚地区大气环流的多次调整和极涡振荡引起的东亚大槽的建立变化过程,主要表现在经向环流和纬向环流呈典型的阻高形势,这种异常的环流形势持续了20多天,是多年气候状况的3倍以上,导致冷空气大量堆积、加强并大举南下影响;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偏北,强大的副高稳定维持在我国东南侧的海洋上空;南支槽异常活跃,西南急流带来大量的暖湿气流,持续不断的向我国南方及桂西北地区上空输送,850hPa华南上空存在一支稳定的强锋区,华南静止锋的位置维持稳定少变,导致冷暖空气不断在华南及桂西北上空交绥,产生稳定的锋面降水;地面冷高压长时间盘踞在大陆上,中心稳定少动,且不断将冷空气从中偏东路补充南下,导致在桂西北地区的垂直方向上长时间出现明显的上下冷、中间暖的逆温层,致使桂西北地区出现了近50年来罕见的一次连续性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 摘要:在对政府级《来宾市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正在申报)的编制过程中,结合部分省市已经颁发执行的政府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中的优点亮点,对预案编制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探讨,在重大气象灾害灾前、灾中、灾后等过程中,努力提高政府领导下的各部门间的应急响应机制、联动处置能力,同时有效开展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并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 摘要:2008年1月中旬到2月中旬,黔西南州遭受了历史罕见的低温冰冻天气灾害,各类农作物、大小牲畜、渔业等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灾害损失。这次低温冰冻灾害共造成我州190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97657万元。晴隆县、普安县最低气温≤0℃连续维持时间长达32d,极端最低气温都未突破历史极值,平均气温有3个县都≤0℃,其它县市为0-4.2℃。这次低温冰冻天气在我州的主要特点:一是时间长,二是受灾范围广,三是受灾损失大,四是受灾程度重,五是受灾影响深远。
  • 摘要:2008年1月13日~2月14日,贵州省毕节地区出现了33天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持续时间是近50年来最长的一次,为历史罕见;对电力、交通运输及农业生产等造成了重大损失,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本文利用MICAPS2.0时实资料、欧洲中心数值预报,分析造成此次凝冻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的演变、逆温区存在,为今后更好地最好冬季预报,为当地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 摘要:2008年1下半月到2月上半月,贵州遭遇了历史罕见的低温冰冻灾害,此次低温冰冻灾害具有降温幅度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冰冻灾害重等特点;大气环流异常和拉尼娜事件是造成低温冰冻灾害的主要原因,逆温层的长时间维持是贵州大范围冻雨持续出现的直接原因;这场低温冰冻灾害给贵州春运、能源电力、农业、林业、居民生活等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低温冰冻灾防灾减灾应采取加强低温冰冻灾害综合监测与防范,提高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低温冰冻灾害预测预报水平、拓宽低温冰冻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增强低温冰冻灾害应急处置能力等对策措施。
  • 摘要:2008年1月下旬至2月中旬我市出现严重的“低温阴雨”灾害性天气过程,本文对此次天气过程的基本气候特征与常年同期进行比较和对此次天气灾害对我市的影响进行初步评估。得出此次低温阴雨天气过程影响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我省有14个市县先后遭受了低温阴雨灾害;低温阴雨灾害的强度大表现为降温明显、日最高气温低、降水量异常偏多;持续时间长,过程发生时间为1967/1968年冬季以来最长值,达到18天;低温阴雨天气灾害对农业、渔业、牧业以及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和损失,尤其对我市的农作物生长、发育、结果造成严重影响。
  • 摘要:科学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是有效防御气象灾害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对冀中滨海平原廊坊市北、中、南三个代表站1980~2006年间浓雾的形成特征分析,发现了冀中滨海平原浓雾以5至6时为生成高峰,浓雾越浓,季节分布越集中、消散时间越晚、平均持续时间越长、局地性分布越显著。进而归纳了冀中滨海平原浓雾预警信号发布应遵循的技术原则,为今后该地区浓雾的预警信号发布和雾灾防御提供了科学的背景依据。
  • 摘要:天气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是气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衡水市气象局发布天气预警的主要途径有:通过市气象台点对点短信平台、通过地方通信部门短信平台等8种渠道;目前存在问题有:预警内容解释说明上的限制、预警发布及时性的限制、现有发布渠道覆盖面有限等6个方面的不足与缺陷;并提出了完善预警发布与传播渠道的建议:预警发布由气象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社会行为、建立移动通信用户免费发布制度等共13条。
  • 摘要:根据沧州地区1970-2005年的历史气象资料,分析了雪灾对棚室蔬菜生产影响评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了气象部门在此项评估中的优劣势;对雪灾在棚室蔬菜生产过程的评估(灾害风险评估、灾中动态跟踪评估和灾后损失评估)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开展此项工作应该加强和改进的方面。
  • 摘要:2008年1月中旬,洛阳市出现了罕见的低温天气事件,平均气温创历史同期最低;中下旬降雪日数创历史同期最多。本文利用常规天气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对这次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侧异常活跃的西南气流源源不断东移发展是降雪的主要水汽来源,中低层切变线的形成及南北摆动和低压环流是产生降雪的主要影响系统,来自贝加尔湖西南侧的冷空气长时间的堆积分股扩散南下为降雪提供了触发机制;冷高压的轴向、强度及位置决定了低温及降雪的持续时间,西南风速辐合、切变线及冷空气的位置某种程度可反映出强降雪的落区。欧洲数值预报产品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尤其对降雪的开始结束时间预报较好,对持续的低温天气趋势预报较成功;欧洲相对湿度预报比较稳定,700hPa和850hPa均预报90%以上对较明显降雪、预报71%~87%时对0.5毫米以下降雪均有较好的指示意义;850hpa在70%以下时尽可能不考虑有降雪出现。日本传真图降水预报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但漏报率大于空报率。T213格点、日本格点、德高格点降水预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空报率较高。预报员对高影响天气事件及极端天气时间要有深刻的意识,站在较高的高度上树立广泛的多方位的服务意识,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预报的不足,极大程度上减少灾害对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服务效果。
  • 摘要:本文利用2008年1月份的多项气候监测资料,及1月份欧亚地区500hpa平均高度距平场,1月中下旬500hpa平均高度场,结合本市1961-2008年1月份的有关气候要素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和天气学方法,对2008年年初濮阳市出现的低温阴雪天气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濮阳市2008年年初出现持续低温阴雪天气的主要原因是大气环流异常和“拉尼娜”事件两方面的影响。(2)1月中下旬大气环流稳定少动,西南水汽与北方不断南下的冷空气在黄河及以南地区多次交汇,造成了濮阳持续的低温、阴雪天气。(3)乌拉尔山有阻塞高压存在,在贝加尔湖两侧(50°N~60°N之间)有东西向横槽形成,冷空气活动频繁且势力较强,是濮阳市冬季出现低温阴雪天气的主要环流形势。(4)在中高纬度欧亚地区大气环流径向度加大和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的异常环流背景下,濮阳市1月份易出现气温偏低、降雪偏多的天气。(5)1月中下旬持续低温阴雪期间,欧亚地区500hpa高度距平场东西差异显著,高纬度地区呈明显的西高东低分布,而中低纬度距平场则为相反的分布特征,呈明显的西低东高分布。(6)在“拉尼娜”事件负距平峰值出现时间最临近年的冬季,1月份濮阳市出现低温多雪的气候概率较大。(7)1月份低温阴雪的年份,月内多云、阴天、降雪的日数都在16天以上。(8)20世纪50到90年代期间,濮阳市的低温阴雪天气出现次数呈递减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低温阴雪天气的出现次数在明显增加。(9)应对极端和突发气候事件,不仅需要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预警能力,提高气象服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敏锐性,还需要增强社会防灾减灾应急联动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减轻其可能造成的灾害损失。
  • 摘要:2008年1月中旬,受强冷空气和高空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河南省出现了入冬以来最强的一次降温、暴雪、冰冻等灾害性天气过程。经分析发现这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在高空低槽、低层辐合系统和地面强冷空气的共同影响下产生的。在满足降水条件的情况下,逆温层的存在及维持以及特定的温度层结是产生冻雨的重要条件。冻雨产生时温度层结曲线上、中、下呈冷、暖、冷分布,750hPa附近逆温幅度为0~2℃,近地层温度在0℃以下,中层暖温度平流对逆温层的长时间维持起了很大作用,又因雨雪的不停增加,促使地表气温偏低,对流层这样的温度场配置,是导致冻雨形成的主要原因。对比分析雪、雨、冻雨三种不同降水形态的温度层结曲线发现,降雪时温度曲线无逆温存在,近地层温度大于0℃;降雨时中层虽然有逆温出现但厚度不大,近地层温度同样大于0℃;冻雨与雨、雪显著不同的特点是,冻雨产生时从地面到高空温度都小于0℃,而雨、雪时近地层温度大于0℃,并且中层的逆温比降雨时明显。
  • 摘要:本文通过对河南省1966—2006年41年间各地所遭受的雪灾进行调查分析,明确了雪灾容易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遭受灾害的损失程度,对于雪灾的预防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为进一步作灾情气候区划提供相关的依据。根据河南省气象灾害调查表,我们发现1月河南省发生雪灾的次数远远多于其它月份,共55次占全部雪灾35%,当然这和1月气温最低有关系。雪灾发生的地点和经纬度的关系不是很大,并不是愈往北纬度越高雪灾发生的次数愈多。一般地,发生在河南省西北、西、西南、南部山区的雪灾比较多,中、北、东部平原发生的雪灾较少。河南省南部地市受灾次数有的要比北部的地市多,北部有的地方甚至没有统计到雪灾。河南省黄河以北的地方除济源遭受10次雪灾外,其余地方均在2次以下。河南省黄河以南的地方,遭受雪灾次数多的地方集中在西南部、南部,南阳、信阳等地较多,平顶山、驻马店以及洛阳等地也有部分地区。一次降雪可造成局部或大部范围内受灾,视天气过程的大小而定。雪灾造成的损失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受灾、死亡、失踪、受伤、被困人口,农作物受灾、成灾、绝受面积和死亡牲畜,损坏、倒塌房屋,以及铁路、公路、电力、市政等损失。
  • 摘要:本文在软件平台研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气象灾害应急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的架构、流程和平台主要内容,把应急指挥决策建立在三维虚拟现实场景里,结合道路导航系统和应急卫星指挥车,以人机交互的方式,引导指挥员进行多源信息综合显示分析、救助决策方案制定和应急联动指挥,实现气象灾害应急指挥的科学决策,最大限度地防灾减灾。通过研究与实践,得出如下体会:(1)在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中,气象部门要突破部门框架,面向政府决策服务,通过提供应急指挥平台的方式,深层次锲入政府防灾减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2)应急指挥系统主要为指挥员提供一个综合信息显示分析、救助决策方案制定、远程应急指挥实施的支持平台。(3)把三维虚拟现实场景、大量救援信息分析、道路导航系统和应急卫星指挥车有机结合在一起,能增强平台的实用性和使用效率。(4)应急处置需要“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气象部门要紧紧依靠应急管理工作机构,获取信息资源和应急联动支持。
  • 摘要:通过分析2008年1月27~28日淮河以南的区域性暴雪天气过程发现:暴雪发生在巴尔喀什湖阻塞高压东侧不断补充南下的冷空气与低空来自孟加拉湾、南海和超低空来自东海海面面上的潮湿空气相结合的背景条件下。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分析高、低空急流的特点发现:强降雪发生在700hPa低空急流轴入口区附近的左侧,高空急流轴入口区附近的右方,以两者等急流风速线密集带相交区域内强度最大。通过垂直运动以及探空图的分析,说明中高层强烈上升的暖湿空气在较冷的下垫面上滑行是形成这次暴雪的原因之一。诊断分析欧洲中心、日本的数值预报产品可以看出,欧洲中心高、低空风向风速的预报整体上随预报时效的增长偏离实际值越大。风向的预报绝大部分均偏向于实际风的左侧,风速的预报均比实际值小,尤其是低空风速,三天以内的预报,误差在30%左右。欧洲中心850hPa气温的预报比实况值偏高,且幅度较大,在预报使用过程中需加以注意。日本地面形势预报以及雨量预报的效果较好。
  • 摘要:本文利用气象台站常规资料分析了江淮地区2008年1月10日到1月底持续阴天降雪过程的欧亚大气环流异常特征,江淮这次持续阴天降雪的多个欧亚天气系统组合性异常表现为:500hPa乌拉尔阻塞高压稳定,其前部横槽维持时间较长,江淮位于横槽前部,从横槽内不断分裂短波槽,短波槽携带冷平流东移南下与江淮暖湿气流频繁交汇。西太副高异常偏强,平均脊线位置偏北,频繁西伸北上,四川盆地及其东部南支槽与副高北侧边缘气流辐合叠加,江淮西南暖湿气流显著增强;700hPa江淮南部的低空急流生成北上,并与较强冷平流共同影响江淮;江淮850hPa处于南支槽前或西南涡对应的辐合带内,上升运动维持;随着西路冷空气的不断渗透南下,冷空气由于受偏西偏北的副高阻挡不能很快入海,冷空气与暖湿气流频繁交汇于江淮,江淮850hPa温度一直低于-3℃,日平均气温较低,有利于降雪的产生和地面积雪,致使江淮出现持续低温和雪灾。这次持续降雪的预报模型可概括为:副高增强西伸北上,四川盆地及其东部南支槽东移受阻,低空西南急流生成发展并影响江淮,江淮的暖湿气流输送显著增强,乌拉尔阻塞高压前部横槽不断分裂短波槽引导冷空气南下,冷暖气流频繁交汇于江淮,江淮持续阴天降雪并伴有大到暴雪;反之副高减弱东退南下,南支槽向江淮的东南方向移动,江淮转受辐散场控制,降雪区南压,江淮降雪渐止。
  • 摘要:泰州市气象灾害预警与信息发布系统按照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标准建设,主要由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监控、信息保障、信息发布等子系统组成。通过计算机、网络、传真、卫星等通讯技术,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电话、显示屏、手机短信和互联网等渠道,实现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小时”,提高了我市的气象灾害防御水平。
  • 摘要:利用苏州地区1984-2006年间气象灾害统计资料,分析灾害密度、灾害频数、经济易损模数、生命易损模数等气象灾害易损性评价指标,得到苏州各县市气象灾害综合易损度(CVD)结果,在此基础上对苏州各县市进行气象灾害易损性区划分级,为区域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2008年1月18日-20日淮安市出现了大到暴雪天气,本文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结合数值预报产品等资料,从大气环流形势演变,以及北方冷空气活动和南方暖湿气流输送以及“拉尼娜”事件的气候背景等方面,揭示了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成因,分析发现:在这次暴雪天气发生前,700和500hPa西南急流为暴雪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700hPa和850hPa的暖式切变线及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为暴雪产生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条件;北方冷空气南下抬升了西南暖湿气流是暴雪产生的触发机制,同时保障了暴雪形成所需的温度条件,而ECMWF和日本数值预报的降水量级、降水区域对预报员来说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 摘要:本文针对2008年1月中旬出现的一次暴雪低温天气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本市各县(区)暴雪低温的基本概况,指出了产生暴雪低温天气前后天气系统演变,并对产生暴雪的影响系统进行描述,此外,运用数值预报产品资料进行了针对性分析,最后用雷达回波资料对产生暴雪低温天气进行了临近预报,效果较好。
  • 摘要: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核心和目标是实现气象信息无缝隙、全覆盖,改进气象信息传播方式和手段,整合、规范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完善气象信息播发设施,这都是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所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宿迁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平台,作为全省大的公共气象服务短信平台的补充,特别适用于面向特定人群小批量开展短信气象预警,其灵活性、便捷性满足了突发、应急和预警的需求。该系统核心内容包括2部分,一是基于短信猫开发的“轻量级”短信群发平台;二是基于数据库技术构建的用户管理平台,以用户“属性关键词”来临时定义群组,实现“即定义即使用”。
  • 摘要:南通地区近二十年来只出现过两次暴雪天气。本文将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从影响系统的配置和物理量及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对1998年3月19-21日和2008年1月25-29日这两次暴雪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这两次暴雪天气形成的共同原因以及不同之处,为今后的降雪预报工作积累依据。结果表明:两次过程的相同之处是①高空槽、暖切变线和地面冷锋的相互配置是这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②西南急流异常偏强,尤其是500hPa20m/s以上的西南风在110-1150E之间达10个纬距以上。③1100E以东,28-320N之间有36m/s的急流核存在并东移。④青藏高原至印缅地区有高空槽东移,给暴雪过程提供丰富的水汽条件。⑤中高层以西南暖湿气流为主,低层为偏北或偏东气流,即高层为暖平流而低层为冷平流,大气层结比较稳定,有利于降雪天气的维持。⑥降雪前本市地面气温已经降至1℃以下。不同之处在于①冷空气强度:1998年3月19-21日的暴雪过程冷空气强度比2008年1月25-29日强,850hPa强锋区移过南通时,锋区密度带位于30-320N,锋区强度达6℃/100km以上,本市位于锋区密集带北侧,冷暖空气交汇激烈。②大气层结:1998年3月19-21日700hPa以上东部和南部上干下湿有层结不稳定,以及锋前不稳定能量被抬生,造成低层有不稳定能量,有利于产生强对流天气,使冰雹、雷暴和暴雪共存;而2008年1月25-29日低层是冷平流,中高层为西南暖湿气流,整个暴雪过程θse(700-850)和θse(500-700)一直为正值,大气层结状态稳定。②温度指标:降暴雪时南京T700-8501998年3月19-21日为7-8℃,而2008年1月25-29日为2-5℃。③1998年3月19-21日比2008年1月25-29日高层强辐散,低层强辐合的时间短、范围小。④冷锋过境时风场的辐合再次加强,使得08年1月25-29日的强降雪维持。
  • 摘要:针对2008年1月12日-2月2日江西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的自动气象站数据处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自动气象站数据中降水、地面温度、雪深、天气现象、风记录的正确处理方法。
  • 摘要:对九江出现的一次雨凇转大到暴雪形成机制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雨凇和大到暴雪都具备中空暖低空冷的逆温层结,并处对称不稳定状态中,垂直风切变明显,有足够的水汽输送和上升运动等有利的形成机制条件。雨凇转大到暴雪时,形成机制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冷层增厚,暖层气温略降低且厚度减小,过饱和层升高,水汽输送迅速增强。垂直风切变加强导致对称不稳定能量增大,冷空气增强使辐散辐合层明显抬高,造成强烈上升运动。本文还分别归纳了雨凇、大到暴雪的形成机制,可在今后预报中起参考作用。
  • 摘要:在天气学中,当复杂而开放的气候系统处于远离平衡的临界状态时,任何微小的外力扰动都有可能带来一场雪崩式的“蝴蝶效应”。另外,天气变化尽管错综复杂,其实质又主要是冷、暖气团的变化与进退。以此推测:在月球运行过程中,交点月南、升、北、降水平引力拐点所产生的引力振动(方向、大小的改变),通过大气内部的动力过程,对不稳定气团可产生瞬间激发作用,从而引导着冷、暖空气的南北进退和天气系统的演变。本文打破了大气封闭系统的框架,通过分析08年上半年几次重大自然灾害发现,元月雨雪冰冻、超强早临台风、汶川系列余震与邻震以及南方4次强降雨过程的发生,几乎都与交点月的水平引力振动效应期相吻合。显然,要成灾致难,也并非唯一条件,可能还须与朔望月、近点月等垂直引力的特定振动组合相配,才能引发大气潮、海潮、岩潮、生物潮等的局部激变,从而出现自然灾害的群发性。
  • 摘要:针对电子屏生产厂家自带的短信发送软件信息费较高、发送速度慢、发送成功率不稳定以及操作复杂等弊端,利用发送信息免费的“移动飞信”软件做电子屏信息发送平台。以沈阳恒远有限公司生产的万年历电子屏为例,介绍了移动飞信的具体设置、使用方法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实际应用效果表明,同电子屏生产厂家的自带软件相比,该平台不仅发送速度快,发送成功率高,操作简便,而且还节省费用,具有明显优势。
  • 摘要:利用三江源地区14个气象台站1962-2005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冷暖干湿极端气候事件的演变规律,探讨了其变化成因。研究表明:近44年来三江源地区气温等级由冷向暖转变,极端高温事件频繁发生,而极端低温事件则逐年减少,致使气温不断向着更高的均值状态持续增暖;尽管降水量干湿变化不甚显著,但降水的极端状况即严重干旱或暴雨事件均呈减少趋势,降水量的变化趋于稳定,降水变率减小;地形对极端气温、降水事件频次变幅的空间分布均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且对后者的影响更为显著;高原季风、厄尔尼诺事件及高原积雪等因子的年际振荡是三江源地区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次波动的主要原因。
  • 摘要:针对2007年9月26日~10月7日发生在华北中南部罕见的秋季连阴雨过程,我们着重从天气形势和环流特征量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连阴雨期间在130°E以西的低纬地区,一直存在热带气旋(共有3个热带风暴活动),10月5日之前主要在20°N以南向偏西方向移动,表明这一时期副高异常强盛;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经历了增强、崩溃、建立三个过程,与降水强度息息相关,维持时间长;700hPa在河套及华北中南部的36~40°N间始终存在一东西向切变线,阻挡了水汽的向北输送;地面处于稳定的南高北低的形势,由于副高异常强盛,冷高压控制到华北中南部而没有向南扩散,华北中南部一直处于冷高压底部的锋区中,这是造成这一地区连阴雨天气的典型地面形势;这次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与“拉尼娜”现象密切相关:拉尼娜年的秋季降水偏多;9、10月500hPa环流指数特征显著:副高北界偏北3个纬距,西伸脊点偏东37个经距;极涡偏弱,即中高纬系统偏弱;印缅槽维持,是一支间接的水汽输送带;编号台风和登陆台风都偏多,且登陆台风路径多为偏西路径,成为华北中南部地区的另一支水汽和能量输送带。
  • 摘要:2008年6~7月青岛及周边海域出现了大型海洋天然绿藻浒苔突发性生长漂移,本文从分析2008年5、6月份(浒苔发生期)北半球大气环流入手,对其形成近海自然灾害的原因从气象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发现5、6月份我国东部沿海分别出现了南风和东风异常现象,有利于5月中旬生成于黄海中西部的浒苔向北漂移;6月份浒苔面积扩大漂浮至黄海中东部,在异常偏东风的切应力和海流的共同作用下,出现了艾克曼输运,即输送路线向风向的右侧旋转,加剧了浒苔在青岛近海的集聚。对5~7月(浒苔发生和处置期间)区域气候特征进行分析,发现5月份华东北部和山东中部地区降水量偏多,尤其江苏连云港附近出现了降水正距平中心,与连云港以东海面首先发现浒苔有一定关系;青岛沿岸的南风和东南风偏大,利于浒苔沿西南-东北走向的海岸线整体向东漂移;区域气温偏低和近海的海温等要素,与浒苔爆发关系不大。
  • 摘要:本文利用对青岛气象台的风险分量等的一系列计算,做出雷电损害风险评估。使防雷工程设计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