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会
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会

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8-11-20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1098条结果
  • 摘要:利用滨州市7个台站1961~2007年的降水和日照资料,对全市连阴雨过程的时空分布、强度变化及影响范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连阴雨过程年际变化明显,秋季多且强度大,出现次数由北向南逐渐递增,影响范围夏季以局地为主、秋季则以全市为主,3级连阴雨对农业生产较有利,2级以上的连阴雨则弊大于利。
  • 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数值预报产品T213资料和地面气象自动站资料,对2008年4月18日新疆天山北坡带中部石河子垦区发生的强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物理量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8.04.18”强寒潮天气主要成因是:里黑海脊发展东移与东欧脊同位相叠加并顺转,脊前东北风带建立并加强,诱导泰米尔半岛冷空气沿脊前东北气流西南掉到横槽中,迫使横槽转向强烈发展东南压,并形成高空急流,强锋区和强冷高压;由于高压脊部分东南垮,导致中高纬度强冷空气大举东南下,造成“2008.04.18”强寒潮天气过程;西南急流与冷空气的交汇形成了较强的动力辐合和水汽辐合,对大暴雪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大暴雪发生在较强的能量锋区、高湿区和水汽通量辐合区内。
  • 摘要:本文结合部分国内外相关应急管理动态与趋势,对云南的气象应急系统建设情况进行简单介绍,分析了云南气象灾害的特征,探讨了气象部门应对风险管理的措施,为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制度、提高应急能力,提出了几条建议性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分灾种的专项预警预报、制定较完善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与培训、建立较综合的信息系统并确保信息传播渠道的畅通等,通过这些措施从而进一步提高气象应急水平。
  • 摘要:地质灾害成因复杂,其中以气象因素、地质地貌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最为常见,本文以金华地区为例,通过金华市地质地貌条件及其对地质灾害点的调查,将全区划分为四个地质灾害隐患风险等级的网格区域。在此基础上利用金华中尺度气象资料,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地质灾害细网格预报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模拟和预报试验,其预报结果达到一定的可信度,为防灾减灾工作有提供依据。
  • 摘要:2008年1月11日~2月2日,我市出现了罕见的连阴雨(雪)天气,分析发现这段时间欧亚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西北太平洋副高偏北偏强,孟加拉湾低槽异常活跃,对流层中低层T700-850稳定的大片逆温层,“拉尼娜”事件对这次灾害的发生发展起到推波助澜作用。所以,这次连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是大气环流异常的产物,也是多种复杂天气形势相互作用的结果。
  • 摘要:在分析江苏省龙卷风气候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江苏省为例的龙卷风灾害风险性评价模型,确定水域面积、海拔高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口密度、龙卷密度和龙卷灾害综合灾度这6个因子作为评估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计算出江苏省各市龙卷风灾害风险度并进行了风险度区划。表明苏州、无锡、南通为龙卷灾害高度风险区,常州、南京为较高风险区,镇江、泰州、徐州、盐城、扬州、连云港为中度风险区,宿迁和淮安为低度风险区。
  • 摘要: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MICAPS的资料。分析了2008年1月11-2月5日浙江大到暴雪灾害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天气形势、物理量场的配置、气温条件。得出,大气环流形势持续异常为本次雪灾过程提供了环流背景,主要表现在亚洲极涡中心明显偏强、东北低压位置偏东偏强、欧亚地区南北反位相环流明显、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北偏西;中高层强烈暖湿辐合上升运动与雨雪过程对应较好;南海和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和低层强烈降温是暴雪的主要原因;逆温在本次暴雪中起到重要作用,但700hPa升温过高不利于降雪。另外用1960年12月-2008年3月浙江每年的大雪次数进行了小波分析。得出,每年大到暴雪次数最强的周期震荡为9年,其次是10年和13年周期的震荡。
  • 摘要:气象预警信息是气象灾害防御的依据。气象部门通过现有渠道及时、准确发布预警信息,充分发挥了预警信息的防灾减灾效果,预警信息传播机制初见成效。然而广大农村预警信息传播不畅的问题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基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积极拓宽气象服务领域,加强气象预警发布流程的规范化,不断提高预警信息的受众面,从而有效发挥预警信息在灾害防御中的重要作用。
  • 摘要:利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以及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对2007年3月3日~5日大连地区出现的暴雨、雨凇、雪、大风、寒潮等多种灾害性极端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极端天气是由北上江淮气旋与北方冷空气共同作用造成的。中尺度数值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出降水量级和落区、大风的开始时间和风速、各站的降温时段和降温幅度。利用模式对造成这次极端天气的天气系统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诊断。结果表明,高、低空急流及其相应的次级环流在这次强天气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低空急流的次级环流的上升支和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的强辐散相重合,形成高空强负涡度、强辐散,低空强正涡度、强辐合和上升运动。与高空偏西急流相配合的强冷空气与低空东南急流引导的海上暖湿空气在辽东半岛交汇,激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上升运动。这种深厚的强上升气流,是这次强天气发生的重要原因。
  • 摘要:2008年初春我国南方出现历史罕见的长时间低温雨雪天气,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本文从大气环流角度出发,初步分析、研究了这场冰冻雨雪天气发生、发展的过程,发现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和ENSO对于低温雨雪天气有重要影响。
  • 摘要:利用常规高空观测资料,对发生在云南低纬高原的2007年1月31日~2月1日和2008年1月26~27日的两次南支槽强降水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南支槽降水的环流形势及影响系统均不同,前者为高原南支槽前西南暖湿气流与低层切变、冷锋共同影响,属典型的“槽潮”天气;后者无明显强冷空气配合,因中低层西南急流的建立并长时间维持,新生南支槽东移补充、西南涡及静止锋的共同影响造成。物理机制上,湿位涡的CSI机制分析表明,两次过程均属于对称不稳定降水;2007年的过程中,θse密集带在地面锋区附近形成,冷暖气流形成次级垂直环流圈,导致强降水强降温并伴有大范围降雪产生的寒潮天气出现。后者无次级垂直环流圈形成,但有两个θse密集带锋区长久维持,滇中以西持续的上升气流不断增强且深厚,滇中以东中低层形成有弱的气流辐合带,故强降水以液体降水为主,降温不明显;两次强降水过程均有锋生,前者锋生是由切变增强西移,低层冷高压促使冷锋增强,后者锋生则为东移西南涡与稳定持续的强劲西南风低空急流触发而成。
  • 摘要:利用热带测雨卫星搭载的测雨雷达十年探测结果,本文就季尺度亚洲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的降水频次和强度及降水垂直结构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春、秋、冬三季东亚季平均降水环西太副高呈带状分布,雨强一般不超过10mm/d;夏季,沿孟加拉湾、中国西南、中国东部至日本的大片雨区中出现了大于12mm/d强降水;亚洲陆面对流和层云降水强度均弱于洋面。亚洲山地强迫不但可引起迎风坡千公里长度的高降水频次和强降水带,而且导致其下风方向降水频次减少。季尺度降水频次分析表明,亚洲大部地区对流降水频次小于3%;而层云降水频次一般大于3%,最高可达10%以上;副高南侧及西南侧的热带地区对流和层云降水频次均高于副高北侧及西北侧的中纬度地区;降水频次的区域分布还表明,春季中南半岛至我国华南及南海南部对流活动多于同期的印度次大陆。季平均对流和层云降水廓线的季节变化主要表现为“雨顶”高度的季节变化,即降水云的厚度变化;两类降水平均廓线季节变化的区域性差异表明,热带外地区较热带地区显著、陆面较同纬度洋面显著、孟加拉湾比南海显著,而南海和西太平洋暖池无明显的季节变化。此外,降水结构的剖面分析还表明对流降水率存在四层结构、层云降水存在三层结构。
  • 摘要:利用淮南市1955~2006年的气温、降水和日照资料,使用累积距平、一元线性回归、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等统计方法进行气候变化分析,找出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及气候异常年份的变化特征。分析表明,淮南市50多年来年平均气温以0.319℃/10年的趋势变暖,一年之中春季、秋季和冬季变暖趋势明显,夏季的变暖趋势相对较弱,年平均气温大体分为1个偏冷期和1个偏暖期,1994年以来全年及冬季平均气温偏暖明显;年降水量以7.4mm/10年的趋势增多,其中夏季和冬季降水增多趋势明显,而春季降水减少趋势明显。年降水量大体分为3个多雨时段和3个少雨时段。年日照时数以-85.189h/10年的倾向率减少,年日照时数大体分为3个多日照期和3个少日照期;1996年后年日照时数尤其是夏季日照时数减少的趋势明显。
  • 摘要:阜阳市地处中纬度地带,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年气候变化也较为明显。作者分析发现:近五十年来,阜阳年平均气温升高了约0.85℃,特别是冬季上升了约1.7℃;年降水量增加了约97mm,其中夏季就增加了78mm;另外,气候变化还导致阜阳市旱涝强度、频率加大,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对农业生产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针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作者提出了农业上的一些应对措施。
  • 摘要:本文采用倾向率、趋势系数、累积距平、滑动T检验等方法,通过对滁州市冬季气温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滁州市冬季平均气温总趋势是变暖的,气候倾向率为0.32℃/10年,平均气温1986年发生了突变,突变后温度升高了1.2℃;平均最高气温在1990年发生了突变,平均最低气温有3个突变点,分别在1986、1988、1997年,最近10年冬季气候暖异常较多。极端气温也有不同程度的增温趋势,极端最低气温变化很大,倾向率为1.17℃/10年。
  • 摘要:本文利用1951-2005年中蒙干旱半干旱区322个站的有效月降水量观测数据,主要借助聚类和小波等统计分析方法对该区各月降水量在不同尺度上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主要结论为:1)同降水量的年变化特征相近,降水空间分布形势也表现出明显的年变化,使得1年正好为降水量空间形势变化的一个周期。2)不同月份,即使在同一个季节,其降水异常的主要空间分布型也存在极大差异。3)降水时间变化的区域性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年代际演变。4)给出各月降水量在1951-2005年间线性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特征,借此分析了我国西北西部和东部、华北北部以及蒙古国境内一些区域的总体变化趋势,结论与前人基本相符。5)揭示了一些典型区域逐月降水量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周期。表明1年是所有区域、所有月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强周期,2年是大多数月份降水量的强周期。同一区域,不同月份,即使在同一季节,其降水量变化的主要周期和位相也有很大不同。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在不同区域间的差异也很明显。
  • 摘要:利用张掖市1951—2006年的降水量、气温、蒸发量等气象资料,以及黑河上游莺落峡水文站的径流量。分析了张掖市降水、气温、蒸发量、黑河年径流量与水资源总量的关系以及水资源总量的年代际变化。并以2004年为现状年对城市发展的用水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在分析水资源利用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利用均生函数方法建立了张掖市水资源预测模型。结果显示:未来20年张掖市水资源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水资源短缺仍将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 摘要:对1956~2008年的气象资料分析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地处珠江三角洲的江门地区极端气候事件增多:近50年来,江门年平均气温在波动中不断上升,冬季气温上升最明显;夏季高温出现频率增加,持续性高温也呈增长趋势;“龙舟水”增多明显;雷暴日数增多;年暴雨日数上升;灰霾现象日趋严重。2008年年初我市还遭受了严重的低温阴雨天气灾害。同时,2008年4月出现有史以来影响最早的台风。随着全球变暖及城市化发展,江门市极端气候事件未来可能继续出现,甚至更加频繁,城市气候灾害将越来越突出。
  • 摘要:用小波分析和相关统计等方法,对近55年广州霜冻天气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进行分析,并对异常年景的500hPa环流场进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近55年广州霜冻天气具有2~3年和准13年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周期;近30年的霜冻天气呈锐减趋势,初霜日略有推迟,终霜日提前,霜期明显缩短。广州霜冻异常偏多(少)年,东亚大槽的强度偏强(弱),西风槽活动区域偏南(北)。
  • 摘要:采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1957-2006年的气温、降水、日照、湿度等资料,运用统计的方法,分析了兴宾区50年来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年降水量、汛期降水量、年平均湿度、年日照时数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趋势。结果显示,50年来兴宾区平均气温明显上升,最高气温变化趋势不大、最低气温也呈上升趋势,年降水量明显减少,汛期降水量变化不大,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都有所减少。
  • 摘要:选取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1961~2007年165个站点的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和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利用线性趋势分析、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相关分析、t检验等方法分析了47年来京津冀地区高温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高温天气的年代际变化与大尺度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高温天气一般出现在6、7月份,大于37℃的强高温天气和大于40℃的极端高温天气90%以上都出现在这一时段;(2)京津冀地区高温天气出现次数和同期降水量成反相关关系;干旱年份高温天气出现较多,降水偏多年份高温天气出现较少;(3)高温天气较多和较少年份北半球500百帕环流形势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同期,前期也有明显的反映,前期环流的明显差异为预测高温天气的出现提供了依据。
  • 摘要:应用沧州四个代表站春、夏、秋、冬、年的最高气温、平均气温、最低气温资料,对沧州范围内近50年气温变化趋势进行了统计分析,并讨论了气候变化对沧州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沧州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都有年际变化特征,总体呈升高趋势,有时存在阶段性下降。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升温趋势主要表现为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之后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都有贡献。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都存在季节性变化,四个季节对全年的贡献不同,春季和冬季在气候变暖中起主要作用。气候变暖对沧州农业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 摘要:利用石家庄市17个测站的1972-2007年年降水日数资料,通过气候倾向率方法,对石家庄市36年来各等级降水日数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年平均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降水日数的减少主要体现在小雨降水事件的减少,中雨和大雨次之,暴雨和特大暴雨不太明显,特大暴雨近几年甚至还有略增强的趋势。降水日数变化具有明显年代际变化特征,1991前后是降水日数由多变少的转折点。石家庄市36年来年平均降水及各等级降水日数分布总体上从西到东减少,在西北部山区和东南部平原存在两个多雨日中心,各测站降水日数年代际变化均呈减少趋势。
  • 摘要:本文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系统地分析了黄河上、中、下游气温、降水和径流的变化规律,总结出,由于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黄河流域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出现水资源短缺及对沿黄流域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并提出缓解黄河水资源危机的措施和对策
  • 摘要:利用线性分析方法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濮阳近50年地面温度的变化倾向率及成因。结果表明:月平均地面温度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2月至翌年4月为升温趋势,5月至11月降温趋势,其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01~0.32℃/10a和-0.04~-0.83℃/10a,年平均地面温度变化倾向率为-0.23℃/10a;各月地面平均最高温度的变化倾向率,11月为0.01/10a,其余月份则为-0.46~-2.16℃/10a,年变化倾向率为-0.23℃/10a;各月地面平均最低温度的变化倾向率,11月为-0.02/10a,其余月份则为0.09~0.76℃/10a,年变化倾向率为0.34℃/10a;各月平均地气温差的变化倾向率为-0.17~-0.66℃/10a,年变化倾向率为-0.35℃/10a。结论认为:当地地面平均最高温度呈逐年递减趋势,地面平均最低温度呈逐年递增趋势,地面平均最高温度的降递减势远大于平均最低温度的递增趋势,因此,年平均地面温度呈逐年递减趋势。造成地气温差逐年递减,大气稳定度增强,不利于近地层污染物和水汽扩散,由此带来轻雾日数增多,空气污染加重。日照时数减少,地面受太阳直接辐射减少,是地面温度趋降的直接原因,空气湿度和降水量趋增、空气污染加重等要素的变化,是地面温度趋降的间接原因。
  • 摘要:本文用河南省1961-2007年的气温、降水、能见度等气象要素,通过资料处理、制图、制表对河南省气候变化进行分析。分析表明:河南省气温变化呈上升趋势,气温变暖在冬季表现的最明显,全省冬季平均气温上升约1.6℃,豫北升幅大,豫南升幅小;全省降水量近50年来大部分地区降水无变化或有微弱的变化趋势,全省夏季降水时段和强降水较集中;全省能见度下降明显。通过对全省气温、降水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分析表明:气候变暖有有利于农业生产的一面、也有不利于农业生产的一面,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加了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作用。气候变暖使农作物品质下降、病虫害繁衍加快、化肥农药使用增加等。提出了扩大越冬作物面积、加强植保减少或避免病虫害的发生、加大节水力度使农业增强抗旱能力、加强宣传引导农民应对气候变化、建立农业生产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等建议。
  • 摘要:利用1948~2006年NCAR/NCEP再分析资料月平均温度,通过对18层气压层的年平均温度、月平均温度历年变化和相关的倾向率分析,得到如下结果:高层的年平均温度比低层先开始增温,250hpa、300hpa的平均温度值在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均值突变,并一致持续到现在,而低层是在持续逐渐增温,是变率突变;高层年平均温度比低层增温快,各月的平均温度中,冬季高层平均温度倾向率比低层的大,即冬季高层平均温度比低层增温快,其它季节平均温度倾向率有两个区域高层比低层小;冬季高层的月平均温度比低层增温明显,有利于逆温的产生,这可能是近年来冬季大雾多发生的原因之一;夏季高层的月平均温度比低层增温大,但是幅度小。因此,我们认为大气温度的持续上升并不单单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作用,类似于平流层温度的下传也有可能。对流层各个气压层平均温度变化的事实说明低层或地面的温度变化是伴随着高层或大气圈而变化的。高层年平均温度变化趋势已开始降温,低层年平均温度变化趋势还没有下降。
  • 摘要:本文利用全国1957-2006年50a的地温、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中国区域春季地气温差的分布特征,并利用线性相关、EOF和SVD方法对春季地气温差与夏季降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中国大陆春季地气温差分布与地势大体吻合。在长江中下游为涝年时,青藏高原春季的地气温差偏大,而黄淮流域的春季地气温差偏小。青藏高原春季的地气温差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当春季青藏高原地区地气温差较大(小)时,长江流域的夏季降水会比正常年份偏多(少),因此,青藏高原春季地气温差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 摘要:用SSA方法分析哈尔滨最近98a月平均气温距平序列,得出哈尔滨近百年气温是增温倾向;年代际变化1909~1955年升温,1956~1969年微弱降温,1970~2006年明显升温;年际变化主要有2.315年(27.78个月)和4.06年(48.78个月)振荡;月际变化主要存在8.33个月振荡。
  • 摘要:利用1951~2006年齐齐哈尔市逐日气温、降水资料,对WMO发布的24种极端气温和降水指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得到了齐齐哈尔市极端气候事件的事实和变化特征:年最低气温、暖夜、热夜日数、和生长季长度呈显著上升趋势,而冷夜、冷日、霜日、冰日和日平均温差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各种降水指数的变化趋势都不显著;极端气温和降水指数均存在阶段性特征和突变特征;最低气温的增暖主要发生在80年代中期以后,而最高气温则在90年代以后变暖明显,夜间气温的上升对增暖进程的贡献更大;极端降水事件的强度和频率呈增加趋势,2000年以后增加趋势尤为明显。
  • 摘要:使用桃江县气象观测站1957~2007年逐日降水资料进行统计,得出桃江县大多数年份的洪涝集中在6、7月,1957-1987年洪涝出现频率为35%,1988-2000年上升为77%,其中20世纪九十年代除1991年和1997年外,年年都有洪涝发生,21世纪后洪涝出现频率有所下降;桃江县干旱以夏旱和秋旱最为明显,1957-1988年桃江县干旱出现频率为100%,干旱危害比较频繁,1989-2000年为50%,干旱出现频率有所下降,2001-2007年除2002年外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发生,干旱出现频率有所上升。另外,从大气环流、地理条件、生态环境、防洪调度等方面对旱涝灾害发生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影响洪涝灾害脆弱性的因素和成灾机制,提出一系列可持续的防灾减灾工程体系的建设思路。
  • 摘要:本文利用提交给IPCC AR4的GFDL-CM2.1耦合模式控制试验和CO2浓度以每年1%增长试验的逐日降水输出结果,就CO2浓度加倍对我国东部地区极端降水变化影响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CO2浓度加倍导致我国东部地区极端降水强度增强,年极端降水量显著增多,除华北地区南部外东部其它地区年极端降水频次显著增加;CO2浓度加倍对我国各季极端降水都有影响,其中对春夏季影响较大,导致我国东部绝大多数地区春季和夏季极端降水频次增加,极端降水量增多,极端降水强度增强;CO2浓度加倍导致我国年极端降水量显著增多,并不意味CO2浓度加倍导致我国年降水也显著增多,我国华北地区南部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年降水是减少的,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上述地区春夏季雨日减少以及小雨和中雨强度减小所致。上述研究结果说明我国极端降水的变化与人类活动有一定的关系。
  • 摘要:利用1948~2002年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根据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建立和活动范围的气候学时空分布特征,对其进行了分类研究;揭示了不同类型的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与代表大气环流形势的850hpa风场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1)、根据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在我国建立并向北跃进特征的不同,将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分为三种类型,偏西类、中间类、偏东类,给出了1948-2002年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分类年历表。(2)、850hPa南风风场的特征与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向北跃进的特征具有比较好的对应关系。
  • 摘要: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资料中心的模式预测结果(IPCC-AR4),分析了SRESA1B、A2、B1排放情景下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和水资源变化的主要特征。研究表明:东北地区气温和降水均随时间呈上升趋势,气温的上升趋势非常明显,降水增加趋势的很弱。气温和降水在东北地区基本上保持一致的增加或减少的变化趋势。未来水资源的变化情况表明,蒸发量的变化最明显,在A2情景下增加了12.3~14.4%,其次是地表径流,在A2情景下减少了4~4.7%,而浅层和深层含水量虽然也是呈减少趋势,但是变化相对较小。
  • 摘要:利用常州1952~2006年气温、灾害天气等观测资料,通过时间序列线性变化趋势、小波分析等方法,总结出55年来:(1)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均呈变暖趋势,其中平均最低气温变化倾向率最大;(2)气温以0.27℃/10年速率上升,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3)年、季、月,气候变暖速度最快时段都在本世纪,九十年代变暖幅度最大;(4)春季变暖最显著,3月又是其中之最;(5)春、夏季开始时间提前,秋、冬季开始时间推后,导致夏季变长,冬季缩短;(6)气候变暖导致暴雨、大雾、寒潮及雷暴次数减少,但高温日数以及大暴雨、连续暴雨、持续高温等极端事件增多;(7)气候变暖对冬秋季大雾以及连续大雾影响不大;(8)35℃以上高温出现时段随气候变暖而被延长;(9)暴雨具有3、5、7、9-10a的年际周期变化和14a的年代际周期振荡特征;(10)大雾具有3、5、10a的年际周期变化特征;(11)高温具有4、6、9a短周期和13a左右的长周期振荡变化特征;(12)寒潮具有12a的年代际周期振荡和4、6、7-8a的年际周期变化特征;(13)雷暴具有12a的年代际周期振荡和3-4、7a左右的短周期特征。
  • 摘要:本文用EOF和SVD方法分析了Climatic Research Unit的1951—2005年全球逐月海温距平场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160个测站的月平均气温距平的时滞和空间耦合关系,讨论了全球海温距平场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对我国气温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球海温距平场有五个影响我国气温的关键区,即东北太平洋、我国东海及南海、北印度洋、赤道中东太平洋以及热带大西洋。这五个关键区的海温距平场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突变发生在1976年左右,它们对我国气温有较为显著的影响。讨论了这五个关键区前期的海温距平场对我国不同区域不同时期气温影响的耦合关系,为减少我国区域气温异常预测的不确定性提供了依据。
  • 摘要:利用九江市1961年1月~2007年12月的气温及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九江市近47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7年来九江市经历了两个冷期和三个暖期,年平均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上升率为0.18/10a,80年代后期气温逐渐上升,特别是90年代气温显著升高,不同季节气温变化不同,其中冬季升温最明显。年降水量可划分为三个少雨期和两个多雨期,年降水量呈小幅上升趋势,增长率为22.8mm/10a,降水整体变化有明显阶段性,从年代变化看,70年代和90年代为多雨期,特别是90年代雨量迅速增多,为相对丰水时段,60年代、80年代和2000年以后为相对少雨期。
  • 摘要:用涡动相关技术(EC)测定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003~2005年生长季(5~9月)蒸散速率(潜热通量),并根据冠层以上三个高度的气象资料,分别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BREB)和Penman-Monteith联合方程(PM)估算了蒸散速率。结果表明,由最高层气象资料计算得到的BREB和PM蒸散速率比较低层的更接近EC实测值。对于30min平均值,BREB比EC值平均低估了26.37%,PM值则高估了26.76%。在空气湿润条件下,BREB和PM计算出的日总量与EC值较接近,而在空气干燥条件下,BREB和PM方法得出的蒸散日总量与EC方法的误差较大。无论在晴天还是多云条件下,蒸散的日变化规律都与净辐射的相似,表明净辐射是影响蒸散的主导因子。
  • 摘要:选用1961—2006年辽宁省49个气象观测站逐月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系数和Mann-Kendall突变分析等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辽宁省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变化的基本事实,得出:近46年年来辽宁年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均在波动中上升,且年极端最低气温上升幅度明显超过年极端最高气温;各季极端最高、极端最低气温呈非对称性变化,春季、夏季极端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极端最低气温呈明显的增温趋势;秋季极端最高气温增温幅度超过极端最低气温,但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增加远比极端最高气温增加得快。极端最高气温在5、6、8月表现出微弱的下降趋势外,其他各月均呈现升温趋势,极端最低气温除8月呈下降趋势以外,其他各月均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
  • 摘要:利用中国气象局和黄河水利委员会近30年269个观测站的降水资料,采用薄板光滑样条插值法对黄河流域各月及年降水量进行插值,在ArcMap/ArcInfo中进行图象处理和分类,完成了1km*1km栅格降水的空间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降水的空间分布。利用GIS软件编程实现了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法与空间化技术的结合,生成了各月及年降水在空间上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图。结果表明:27年来,流域总降水量呈下降趋势,空间上表现为北半部以增加为主,南半部以减少为主。各月间差异很大,在秋冬季节,以下降趋势为主,部分地区达到显著;春夏季节除少数月份外,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有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全年来说降水呈下降趋势的月份占多数,但主要集中在降水较少的秋冬季节,呈增加趋势的月份集中在雨水充沛的春夏,这种变化趋势使得降水的分布更加不平衡,表现为秋冬季的降水减少,而雨水较多的5,6,7月降水有微弱的增加趋势。
  • 摘要:利用最新的温室气体排放方案,即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的A2和B2方案,通过区域气候模式和区域作物模型模拟了未来2020s、2050s、2080s宁夏马铃薯产量的变化。主要结果如下:在目前的品种、种植方式、田间管理不变的情况下,两种温室气体排放方案下,宁夏马铃薯单产均降低,A2方案对宁夏马铃薯产量造成的负面影响大于B2方案。
  • 摘要:CERES作物模型是根据系统工程原理、动力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而建立的作物—土壤—大气系统模拟模型,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比较广泛的作物模型系统之一。宁夏南部山区属于典型的内陆半干旱气候区,在作物种植制度、作物品种等方面有其特殊性。为了较精细地评估全球气候变化对宁夏作物生产的影响,选取宁夏南部山区具有代表性的固原农业气象观测站1984—2000年期间13年的春小麦田间观测资料来检验CERES-Wheat模型在该地区的模拟能力。检验结果表明,CERES-Wheat模型对宁夏南部山区春小麦的模拟能力较强,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的误差较小。但以遗传参数的多年平均值来进行小麦模拟时,产量模拟的结果不够理想。分析原因可能存在以下影响因素:1.作物田间观测资料是在大田生产状况下取得的,基可靠性和精确性会对模型的模拟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2.宁夏南部山区为半干旱地区,气象灾害特别是干旱对于小麦生产有着极大的影响,头年秋季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农田秋季底墒的好坏,进而对当年小麦的生长发育及产量产生明显影响,而模型中对于前期降水量的影响考虑的似乎不够,这也是模型模拟结果不够理想的原因之一;3.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生产环境的变化,同一作物品种的遗传特性相应地会发生一定的适应性改变,而以遗传参数多年平均值作为模拟参数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这一变化,从而造成了模拟结果与实测值之间较大差异。因此,在确定作物遗传参数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从而取得最优参数序列。
  • 摘要:应用DSSAT作物模型中的CERES-Wheat小麦模型,在排除害虫和病害的影响下,通过对宁夏永宁站的永良4号春小麦进行品种参数调试及模拟验证,确定了一组品种参数。对宁夏平罗站的同一品种15年生育期特征及潜在产量模拟验证,结果表明:潜在产量模拟结果与实际产量值、开花天数预测结果较好,生理成熟天数模拟误差较大。对宁夏25km×25km黄河灌区的39个格点利用1961~1990年Baseline及构建的2011~2100年A2(CO2约1%的中高排放)、B2(CO2约0.5%的中低排放)气候情景下,对潜在产量进行100年的模拟对比,结果表明:Baseline气候情景下39个格点的平均潜在产量为6428kg/ha,A2情景下的2011-2040、2041-2070、2071-2100平均产量分别为6235kg/ha、5869kg/ha、5211kg/ha,与Baseline年相比均为减产趋势,分别减产为3%、8%、19%。B2情景下的2011-2040、2041-2070、2071-2100平均产量分别为6219kg/ha、5977kg/ha、5721kg/ha,与Baseline年相比均为减产趋势,分别减产为3%、7%、11%。
  • 摘要:根据青海省7个探空站1970~2001年的探测资料,主要对高空对流层中上部、平流层底部的高度和温度进行异常、突变等研究。结果表明:30多年来,对流层高度、温度的正异常站次多于负异常站次,1970~1986年负异常比例较大,1987~2001年正异常比例较大;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温度、高度均发生由低向高的突变;对流层年平均高度和温度的年代际变化趋势不尽相同,但总体上对流层增暖,高度抬升;秋冬季500hPa高空温度分型情况一致,区域特征比较明显。平流层温度负异常站次多于正异常站次,高度负异常站次少于正异常站次,高度变化呈上升趋势,温度呈降温趋势。
  • 摘要:利用1960~2000年全国436个地面测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将中国雨季分为江南春雨期(3月16日至5月15日)、夏季风初汛期(5月16至7月15日)、夏季风后汛期(7月16日至9月15日)三个时段,应用S-EOF(Season-reliant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分解的方法研究了中国雨季旱涝型主模态季节演变的空间分布及其时间变化特征。主要分析了前3个主模态的时空分布特征,第一模态(S-EOF1)的旱涝分布为江南持续旱涝型,主要显示出江南地区在夏季风初汛期以整个长江以南地区的旱或涝为主要特征,具有20-30a的年代际振荡周期。第二模态(S-EOF2)空间向量集中体现了夏季风初汛期长江中下游流域和华南地区形成南北相反的旱涝分布,为南北跷跷板型,且这种分布在夏季风后汛期发生转变,这种南北旱涝急转型以2~4a的年际变化为主。第三模态(S-EOF3)主要体现了夏季风后汛期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华北和华南地区降水异常呈负相关关系,即自南向北呈现三明治夹心型的旱涝分布,以低频年际振荡为主,显著周期为6-8a,同时还具有准30a的年代际变化。
  • 摘要: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泰安冬季气温逐年升高,暖冬近年来频繁出现,2007年创1951年以来历史极值,暖冬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分析了泰安冬季气温变化特征,冬季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57年间冬季气温共升高2.1℃,1991—2007年17年中有14年暖冬。导致暖冬的原因主要是全球的温室效应、大气环流异常及厄尔尼诺现象。
  • 摘要:通过对平原35年来冻土观测资料的统计,初步分析平原县冻土日数和冻土深度有不同程度递减趋势。其原因除与人为活动、环境破坏有关外最主要原因是温度的升高造成的。
  • 摘要:用德州市1951~2006年雷暴日数、总云量、相对湿度、气温、降水等资料,计算线性变化趋势系数和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年雷暴日数平均10年减少1.28天,春季增加0.04天/10a,夏季减少1.1天/10a,秋季减少0.22天/10a。德州年雷暴日数平均25.1天,1967年和1977年最多,为42天;1952年最少,仅12天。夏季雷暴日数占全年的77.39%,春季14.14%,秋季8.47%。初雷暴最早出现在3月17日(2000年),终雷暴最晚结束于11月14日(1999年)。初雷暴日提早0.11天/10a,终雷暴日推后0.87天/10a。德州总云量、相对湿度、降水日数和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气温明显升高,德州气候呈干旱化趋势。56年雷暴日数与3-11月≥10.0mm降水日数的相关系数为0.541,相关最密切。56年雷暴日数与3-11月≥0.1mm降水日数的相关系数为0.481,与3-11月总云量的相关系数为0.231,与3-11月降水量的相关系数为0.399,与年平均气温的相关系数为-0.27,与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为0.277。德州年雷暴日数减少与气候干旱化密切相关。
  • 摘要:利用潍坊市1961~2006年的气象资料,对夏季气温和降水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高温多出现在6月份,而平均气温、降水量最大的月份都是7月份。从年际变化来看,夏季平均气温和降水量都是先降后升,平均气温在60年代最高,70年代最低,之后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夏季降水量在60年代最多,80年代最少。从月变化看,平均气温、降水量的高低(大小)排列顺序都依次为7月、8月、6月;6、7两个月气温距平与降水距平百分率之间具有明显的反位相变化关系。
  • 摘要:黑潮在太平洋经向热输送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的热量释放向北半球大气输送了大量的能量。对于黑潮的研究,海洋学者对长期观测数据的系统归纳工作开展的较少,而气象学者多关注海表温度(SST),采用的数据通常是空间分辨率相对较低的再分析资料。本文采用日本海洋数据中心提供的长期实测资料,首先根据两个典型季节的调查航次分析了该断面上的温、盐度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统计了近几十年来黑潮主断面G-PN断面的实测温、盐度资料,并给出了几十年来黑潮的海温和盐度的指数。对黑潮温度指数和盐度指数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在过去的近50年内,东海黑潮上层海温呈上升趋势,而上层盐度略呈下降趋势;东海黑潮上层增温速率显著高于近百年全球海温的平均增加率,是全球增暖的敏感海区之一。
  • 摘要:利用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以瞬时风速≥17.0m·s-1或风力≥8级的日数和沙尘天气发生日数为指标,分析了山西大风、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沙尘天气的变化特点及趋势,并从大风日数变化的角度,初步探讨了沙尘天气日数变化的气候原因。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的沙尘暴、扬沙与大风日数具有同位相、一峰一谷的逐月变化特征,峰值均出现在4月,谷值均出现在8~9月。浮尘日数具有两峰两谷的逐月变化特征,主峰与主谷与大风出现的时间一致,次峰和次谷则分别出现在每年的12月和2月。大风的峰值是沙尘暴峰值的8.39倍,是扬沙峰值的2.31倍;大风的谷值是沙尘暴谷值的83.3倍,是扬沙谷值的18.98倍。一日之内,沙尘暴和扬沙出现在午后的概率分别达83%和87%,浮尘则出现在上午的概率达79.1%。沙尘暴、扬沙与大风日数均有北部多于南部的空间分布特征,浮尘则与大风相反具有南部多于北部的空间分布特征。山西的沙尘暴、扬沙总日数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后比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分别减少了84.9%和77.1%。比较发现,沙尘暴、扬沙和大风日数的变化趋势有很好的一致性,线性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0和0.82。这表明,山西沙尘暴和扬沙的变化趋势主要是随大风的变化而变化,风力条件的减弱是近51a山西境内沙尘暴和扬沙频数下降的主要原因。
  • 摘要:利用上海市金山区1960-2003年逐月平均地面温度和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近44a这一地区地面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上海金山地区气候变化趋于暖湿。冬季增温明显,暖冬频率增加。降水日数减少,降水强度增大,夏季降水增加明显,极端降雨和少雨频率有增多趋势。
  • 摘要:基于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利用REOF方法提取了亚洲-太平洋地区低层大气的主要模态,着重分析研究了亚洲-太平洋地区低层大气偶合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关系,结果表明:(1)夏季亚洲-太平洋大气主要耦合变化型反映了蒙古低压和太平洋高压之间的变化关系。它们之间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年代际的变化特征,在1948年到1960年代中期为负位相,即蒙古低压中心值相对较低,西太平洋副高中心值相对较高,196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中期耦合变化处在正负交替的过程,1970年代中期以后,耦合变化为一致的正位相,即蒙古低压中心值相对较高,西太平洋副高中心值相对较低。(2)蒙古低压和西太平洋高压之间的耦合变化与东亚副热带夏季风风场强度的年代际变化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蒙古低压和西太平洋高压之间的耦合变化处于负位相时期,东亚副热带季风偏强,耦合变化处于正位相时期则相反,即东亚副热带季风偏弱。
  • 摘要:本文应用1979-2006年全球海冰面积资料,在分析南-北极海冰的季节变化及近30年的趋势变化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南北半球海冰变化差异成因。结果表明:北半球海冰总面积呈显著下降趋势,夏秋季下降最快;而南半球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海冰则有微弱的增多,夏秋季增多较为明显,南极海冰增多区域主要位于罗斯湾附近。应用南极区域的温度场和1000hPa位势高度场风场资料,发现该区域的南极大陆在1979年-2006年间,秋-冬-春三季气温明显升高,陆地冰原则相对脆弱;当离岸风强时,大量冰雪会随风移动,进入海洋,导致罗斯湾附近海冰的增多。
  • 摘要:本文利用自贡市1955~2006年的气温、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法等方法,研究了自贡市近52a来气温、降水的年、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自贡气候也在发生变化。近52a来,自贡市年平均气温略变暖,年降水量略减少。秋季气候表现为明显的暖干趋势,春季气候则具有明显的变湿趋势。
  • 摘要:本文使用小波、交叉小波多尺度分析、相关和突变检验以及线性趋势等方法研究了阿克苏河天然径流与北大西洋涛动的关系。结论如下:(1)NAO与阿克苏河径流年年代际变化、周期、相关等分析表明两者关系密切;(2)交叉小波谱表明:阿克苏河径流与NAO在年、冬季和夏季各周期尺度上的20世纪90年代相关性高,相关显著区多集中在90年代;(3)阿克苏河径流与NAO年代趋势强弱变化具有一致性;(4)NAO突变影响阿克苏径流突变;(5)NAO通过大气环流变化来影响阿克苏河流域温度和降水,进而影响其径流。
  • 摘要:为了探讨考虑气候变化影响的气候区划方法,选用新疆88站的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45a(1961~2005)平均值及其均方差为气候分区的4个基本因子,以各站之间的相似系数构建模糊矩阵,进行模糊聚类分析。按不同聚类水平,区划出北疆、南疆、天山山区等气候类型,还细致刻画出干寒山区、典型风区等特殊气候类别。区划结果与天气气候特征和地理景观吻合好,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新疆气候业务的3个区域及其代表站。区划结果也为其它专业区划奠定了基础。
  • 摘要:近年来,气候变化越来越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全球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本文以新疆石河子气象局1967~2006年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无霜期观测资料为研究对象,运用线性拟合方法、三年滑动平均方法、Mann—Kendall方法进行趋势和突变分析。结果表明:(1)近40年,石河子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增温率达到0.51℃/10年,秋季增暖率较大,夏季和冬季增暖率较小。(2)石河子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春季趋向于暖干,冬季趋向于暖湿。(3)石河子气温突变时间是1988年,降水突变时间是1969年和1993年。(4)受平均气温升高的影响,石河子无霜期天数增加率为4.74天/10年,近40年共增加19天。
  • 摘要:根据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12个气象台站1961-2007年的历史气候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odet小波、Mann-Kendall突变检测和自然正交分解(EOF)等方法,对近47年的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潜在蒸散量和下垫面干燥度等气候要素的基本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近47年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年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降水量呈增多趋势,年潜在蒸散量和下垫面干燥度呈减小趋势。受其综合影响,近47年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气候呈较明显的暖湿化趋势。②突变检测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970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升高,降水量在1981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增多,而潜在蒸散量和地表干燥度在1981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减小。③气温、降水、潜在蒸散量和地表干燥度均分别存在准3a、8a的年际尺度和16~22a的年代际尺度的周期性变化;④12站的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潜在蒸散量和地表干燥度等四要素的最主要空间分布特征均是同向变化。
  • 摘要:利用天山山区17个气象站1959~2003年的年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天山山区冬季(12~2月)气温、积雪变化趋势特征,并采用Mann-Kendall法对最大积雪深度的变化进行了突变检验,通过GIDS插值方法和DEM数据计算了它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天山山区冬季平均气温存在明显上升趋势,倾向率为0.44℃/10a,与北半球冬季平均气温的变化有着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54;最低气温增加的更为明显,其年际变化率为0.79℃/10a;最大积雪深度具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倾向率为1.15cm/10a,与多年平均相比,1991-2003年平均增加了约16%,检测表明在1976年发生了突变现象;积雪深度增加幅度最大的是西天山地区的昭苏、尼勒克,分别增加了39.3%和39.7%;但天山东部地区的巴里坤积雪深度减小了17%。天山山区积雪变化以2.8年左右的周期为主。另外,积雪日数的增加主要体现在≥10cm以上的深度上;积雪初、终期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提前或推迟。
  • 摘要:利用1960~2004年阿勒泰地区7测站夏季(6~8月)45a降水量资料,研究了该地区夏季降水的变化趋势;用相应时段的ENSO事件及500、100hPaNcep/Ncar北半球平均环流再分析资料,探讨了该地区夏季降水变化的可能原因;并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这些结论在天气预报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阿勒泰地区夏季降水预报的准确率,更好地做好气象决策服务,使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 摘要:取云南121个气象观测站46年(1961年3月~2007年2月)1~12月逐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主分量分析法,对云南46年各月季气温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各月季气温呈现全省性一致型、东西型、东北西南型等三种主要分布类型。通过各季度的主分量年际变化分析,表明云南不同季节的温度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夏季主分量具有下降的趋势,其它季度具有上升的趋势,冬季主分量波动幅度最大,夏季波动幅度最小。
  • 摘要:为研究特殊区域—金沙江河谷盆地气候变化特征和趋势,把握区域气候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程度,利用贯穿于河谷盆地的20个气象站1960-2006年的观测资料,通过统计分析,探讨了干热河谷盆地区域的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对于金沙江河谷盆地,不同区域的地方气候对全球变暖具有不同的响应,上段河谷盆地气温升高(年平均气温上升率为0.0110~0.0449℃a-1),降水增多,与全球变暖呈现正响应;中段的干热河谷盆地,气温降低(年均气温的变化趋势为-0.0091~-0.0233℃a-1),降水增加,湿度降低,与全球变暖呈现负响应;下段河谷盆地,气温和湿度变化较小(年平均气温上升率为0~0.0106℃a-1),降水增多,与全球变暖的响应较小。金沙江河谷盆地气温、日照时数、湿度的长期变化趋势与干燥度有较好的相关关系,显示了金沙江河谷盆地区域气候长期变化趋势受各地的干燥状况影响较大。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流域内各分区的气候变化幅度不同,时空分布也存在显著差异。
  • 摘要:本文利用英国Hadley气候预测与研究中心的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B2情景下对浙江省区域2071~2100年(2080s)的温度、降水量的模拟结果进行。结果表明:在B2排放情景下,浙江省2080s年的平均气温是升高的,增温幅度在2.0℃以上;2080s年降水呈全省性的增加,但年降水的增加主要是汛期降水增加的贡献,冬季降水是减少的,故夏季发生洪涝的概率将增加;2080s年浙江省高温事件日数和暴雨事件日数将明显增多,高温日数将增加167%,暴雨日数也将增加70%。而低温日数减少50%以上,气候明显变暖,而2080s年年降水日数有减少的趋势,因此,日降水强度会显著增加。
  • 摘要:根据承德市1951-2007年的气温、降水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承德市气温、降水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1)承德市近57a来气温呈上升趋势,尤其以近20a增温最为明显,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2)承德市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均存在明显的多时间尺度变化。(3)在年代际时间尺度背景下,气温偏高期对应降水偏少期,气温偏低期对应降水偏多期。承德市目前处于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时期。
  • 摘要:利用西藏高原38个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依据降水相对系数,结合高原降水特征,客观地确定了西藏高原的雨季开始期,并分析雨季开始期的气候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雨季开始期藏东南最早,藏西最晚,自东南向西北相继进入雨季,相差近4个月;西藏高原大部分地区雨季开始期呈现为提早趋势,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60年代全区大部分地区雨季开始期推迟,70和80年代的雨季开始期趋势的空间分布是反位相,自90年代到21世纪初(2001~2005年)西藏高原大部分地区的雨季开始期提前,尤其是21世纪初提前得更加明显。
  • 摘要:使用滕州市1956-2005年的气象资料,计算分析了近50年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变化趋势、阶段性和突变特征等。分析发现:近50年来滕州年及夏季水资源呈显著减少趋势,水资源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丰枯期交替变化。1976年发生年水资源偏丰向偏枯的气候突变,突变后年水资源平均值减少了39%。水资源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水资源与降水量和蒸发量具有显著正相关。
  • 摘要:本文利用1873―200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西伯利亚高压指数的年际和十年际变化,在此期间西伯利亚高压发生了三次振荡,平均振荡期是40年,研究结果还表明西伯利亚指数十年际变化是明显的。另外,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夏季季风之间的关系也做了研究,两者间的相关是显著的,相关系数(r)是0.685(r0.05=0.294)。为模拟西伯利亚高压的气候侯变化,对指数序列用数据自忆模型进行了建模。
  • 摘要:利用NOAA多年逐日平均的海表热通量资料,根据前冬的Nino3.4指数确定了ENSO冷年和暖年,分析表明:夏季(4-8月)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气热量交换过程的变化特征在ENSO冷、暖年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总体上ENSO冷年有更强的低频振荡发生,而且冷年的低频振荡在6-7月期间相比其它时间段振荡更强(振幅更大),暖年则是在4-5月有最强的低频振荡,其次是在8月,即冷年和暖年正好有基本相反的低频振荡趋势。将4个热通量和净热对比发现,无论原场还是低频分量场,在同一种状态下(同为冷年或者同为暖年)净潜热的变化特征总是最接近于净热的变化特征,这不仅表现在基本一致的演变趋势上,还体现在数值的大小上。作为整个地气系统能量的来源,净短波辐射对净热的作用也较大,但其低频振荡的贡献次于净潜热。净长波辐射和净感热的原场、年循环分量和低频分量在不同状态下的差异都很小,因此,它们对海表整个热通量交换过程的影响相对于净潜热和净短波就小得多,净潜热和净短波辐射(尤其是净潜热)才是引起海气界面在ENSO的不同状态下出现明显差异的主要因子。
  • 摘要:本文针对传统的长期天气统计预报方法多是建立在对未来发生某种特大灾害的可能性与上次发生后距今时间无关的这一假设的不足,引进了非齐次Markov模型,即从不同的时间起点预测未来发生某种特大灾害的可能性是不同的,或未来再次发生历史上发生过的某种特大灾害的可能性与上次发生时间远近是一非线性函数关系,并将非齐次Markov链理论应用于安徽省特大旱灾的长期预测工作,给出了安徽省自上次,即1978a发生特大旱灾以来,下次发生4.5级以上特大旱灾的可能性在2029a开始增大(概率超过80%),到2044a其再次发生特大旱灾的概率已增大到95%以上,此预测结论对当地防灾减灾等工作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 摘要:本文采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客观分析海气通量项目提供的1958~2006年月平均的湍流热通量及相关气象场数据,利用EOF分析、小扰动方法、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北太平洋海气界面湍流热通量年际变化的时空特征、影响因子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北太平洋湍流热通量的年际变化在冬季最为显著。我国东部海域及其向中东太平洋的延伸部分为冬季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年际变化的关键区。冬季潜热通量的年际变化在副热带太平洋和菲律宾海域主要受风速变化影响,在北太平洋的高纬和低纬海域尤其是赤道中太平洋主要受比湿差变化影响,而冬季感热通量的年际变化在整个北太平洋都主要受海气温差变化影响。受大尺度环流影响,异常低压中心的东(西)侧海气比湿差和海气温度差偏小(偏大),所以异常低压中心的东(西)侧潜热输送和感热输送偏弱(偏强)。
  •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个长江中下游夏季(6-8月)降水的短期气候预测方法,通过预测夏季降水的年际增幅,进而再预测降水。年际增幅(DY)定义为当年的变量值减去前一年的变量值。YR定义为长江中下游夏季平均季降水率。通过分析与YR年际增幅有关的冬、春季节大气环流,确定6个关键的预测因子,建立物理统计的预测模型,预测因子是南极涛动,印尼-澳洲附近的850hPa和200hPa经向风垂直切变等。这个预测模型对YR在1997-2006年后报中显示了很高的预测技巧,预测的平均均方根误差是18%。预测模型能够再现YR在1984-1998年的上升趋势和1998-2006年的下降趋势。考虑到目前我国夏季降水的平均预测水平是60-70%,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预测水平不高,因此,通过预测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年际增幅(然后再预测夏季降水)的方法,能够显著地提高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业务预测技巧,并具有潜在的应用意义。
  • 摘要:本文利用相关分析和经验正交分解方法揭示了一种新的遥相关模态,即阿拉伯半岛-北太平洋型遥相关(Arabian Peninsula-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 APNPO). 研究表明, APNPO 在本质上反映的是对流层低层北太平洋高压和南亚夏季风低压之间的一种共变特征,它的变化与亚洲夏季风的变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年际尺度上,APNPO与东亚夏季风(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和南亚夏季风(South Asian summer monsoon, SASM)均存在显著的关联;在年代际尺度上,该遥相关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更为密切:两者均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末发生了两次明显的年代际突变.通过分析与APNPO相关的环流场,本文探讨了APNPO与亚洲夏季风联系的物理过程.发现当APNPO偏强时,索马里急流、SASM气流、EASM气流以及南亚高压均得到加强,同时还通过高层的纬向波列在我国东北地区上空形成了一个异常的反气旋性环流.此外,强的APNPO还可加强对亚洲季风区的水汽输送,由此在印度半岛及我国华北地区造成强的水汽辐合.所有的这些大气环流和水汽条件的改变最终导致亚洲夏季风及印度和我国华北地区降水的异常.研究还发现APNPO的变化从春到夏具有较好的持续性,春季的APNPO与亚洲夏季风变化也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春季APNPO变化的超前性对于后期亚洲夏季风降水的预测具有潜在的重要参考价值.
  • 摘要: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CMAP全球降水资料,分析了从我国东部大陆到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季风和降水季节变化的特征及其与热带季风降水的关系,探讨了季风建立和加强的原因。夏季东亚—西太平洋盛行的西南风开始于江南和西太平洋副热带的春初,并向北扩展到中纬度,热带西南风范围向北扩展的迹象不明显。从冬到夏,我国西部和西太平洋副热带的表面加热季节变化可以使副热带对流层向西的温度梯度反转比热带早,使西南季风在副热带最早开始;从大气环流看,青藏高原东侧低压槽的加强和向东延伸,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加强和向西移动,都影响着副热带西南季风的开始和发展;初夏江南的南风向北扩展与副热带高压向北移动有关,随着高原东侧低压槽向南延伸有关,槽前的偏南风范围向南扩展。随着副热带季风建立和向北扩展,其最大风速中心前方的低层空气质量辐合和水汽辐合以及上升运动也加强和向北移动,导致降水加强和雨带向北移动。热带季风雨季开始晚,主要维持在热带而没有明显进入副热带,江淮梅雨不是由热带季风雨带直接向北移动而致,而是由春季江南的雨带北移而致。在热带季风爆发前,副热带季风区水汽输送主要来自中南半岛北部和我国江南沿海,而在热带季风爆发后,水汽输送来自孟加拉湾和热带西太平洋。
  • 摘要:将西江流域夏季出现严重洪涝和干旱年份的500hPa高度和太平洋海温的距平进行合成,讨论了洪涝期和干旱期大气环流和海温变化的气候背景特征。结果表明,西江流域严重涝或旱期的大气环流和海温场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涝年欧洲槽强而活跃,旱年乌拉尔山高脊为强势;涝年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偏低,旱年的海温场呈现暖事件的特征。以2个异常涝和旱年为例,使用信噪比的方法识别发生异常旱涝的前期大气环流的强信号。异常洪涝和干旱的前期,大气环流表现出的强信号位置分布是相反的。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异常,特别是青藏高原的东侧与南侧,我国东北部至日本海附近高度的异常变化,是西江流域出现异常旱涝的前兆强信号。其异常变化表现出涝年与旱年的高度场为相反的分布形势特征:涝年是东低西高,旱年是东高西低。
  • 摘要:用Argo剖面浮标等资料,分析了太平洋-印度洋暖池次表层水温异常(Subsurfac Ocean Temperature Anomaly,文中简称 SOTA)对南海夏季风的影响。结果表明:1月,太平洋-印度洋暖池SOTA偏暖(冷)时,当年南海夏季风强度偏强(弱),爆发时间偏早(晚)是主要现象;前期冬季,西太平洋暖池与热带东印度洋上层海洋水温出现不同变化现象时,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及强度也出现变化。结论:前期冬季,太平洋-印度洋暖池SOTA偏暖(冷),南海夏季风偏强(弱)、爆发时间偏早(晚)。太平洋-印度洋暖池海温异常,可能是通过影响热带地区Walker环流的建立和加强,进而南海夏季风建立的迟早。
  • 摘要:利用比利时SIDC研究中心提供1870年以来太阳黑子月、年平均相对数,IRI提供的nino3区海温距平和玉林市1958~2008年5个站常规气象资料初次分析太阳活动变化和拉尼娜事件对桂东南冬季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太阳活动变化与拉尼娜事件发生发展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拉尼娜事件的发生易使桂东南冬季平均气温偏低,冬季加强型拉尼娜事件还使桂东南冬季出现长时间低温天气过程。太阳活动变化对桂东南冬季气温并无直接影响,但可通过拉尼娜事件的发展间接对桂东南冬季气温变化产生影响。
  • 摘要:本文根据桂林市13个气象观测站1971—2000年月雷暴日数资料,研究了桂林市雷暴天气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雷暴分布趋势为自中部向北部及东南部递减,桂林中部的桂林城区、临桂县及永福县年雷暴日数最多,在70天以上,最大值出现在临桂县,年平均值有72天,资源县和灌阳县年雷暴日数最少,都在60天以下;雷暴的季节变化特征明显,1月、11月和12月这3个月的雷暴日数最少,平均值不到1天,2月份雷暴开始增加,7月和8月是雷暴日数最多的月份,月平均值分别为11天和12天,9月份以后雷暴日数又有一个骤然减少的过程;雷暴年变化特征是由冬至夏,雷暴日数逐月增多,8月达最大值,其中4~8月份为桂林多雷暴月,由夏至冬,雷暴减少,尤其10月份以后,雷暴日数骤减,12月为最小值。对桂林雷暴的物理量特征和天气形势进行分析,发现桂林的雷暴与冷锋、高空槽及冷涡等天气系统密切相关,可以分为冷锋雷暴、高空槽(切变线)雷暴、冷涡雷暴及局地热力抬升形成的“热雷暴”四种雷暴。这些结论为进一步探讨大范围雷暴与大气环流的联系打下了基础。
  • 摘要:本文通过对沧州地区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可看出沧州地区高温日数近年来明显增多,高温日最多连续日最多的年份是1997年,全年出现高温17d,出现二次连续5d的高温天气和一次连续3d的高温天气,其次2007年共出现高温11天,出现一次9d的高温天气。通过对高温的时间分布和强度及高温的地理分布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分析高温天气的环流场和数值预报场特征及单站要素的变化规律,总结出沧州地区高温天气的预报方法。高温天气的环流分型以700hPa等压面图为主,参考500hPa等压面图和地面形势场,分为①高空高压环流型②华北干槽型;高温天气的数值预报场特征以日本783预报图上的36h气温预报场,根据温度场特征,找出产生沧州地区高温天气的类型,分为①河套暖舌型②东西向宽广暖舌,河套无暖中心型③东西向暖舌,河套有暖中心型;在实际工作中,在环流形势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根据14时温度预报场的分布特征,结合单站气象要素变化,制作高温天气的预报。
  • 摘要:利用华北夏季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高度场资料,对高度场与华北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为改进降水预测和认识未来环流变化趋势提供一些参考。华北降水异常偏多的年份主要集中在50年代到70年代初,异常偏少的年份都出现在60年代中期以后。华北夏季降水量平均每10a减少15mm。前年12月和当年5月北半球中高纬度(40°N-90°N)平均高度值对华北夏季降水量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对华北夏季降水有指示意义的主要关键区位于北美东南部、青藏高原、北太平洋西部、鄂霍次克海地区。但不同月份影响华北降水的关键区是不一样的。北极涛动与华北夏季降水量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即3月、4月极涡加深、高纬为正距平,夏季华北降水会偏多,反之偏少。北半球高度场环流以整体固定的形势变化的情况很少,未来再出现与上世纪50~60年代整体一样环流型的可能性不大。局部区域变化还是常常存在一定的协调性的,即已部分区域发生变化,另一区域相应地也发生协同变化,未来出现与上世纪50~60年环流局部特征一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 摘要:根据承德市1951-2007年的气温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承德市气温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1)承德市近57a来气温呈上升趋势,尤其以近20a增温最为明显,年平均气温增温率达0.391℃/10a,各季节平均气温增温率平均每10a均达0.5℃左右。(2)承德市年平均气温存在明显的多时间尺度变化,14a尺度周期和7a尺度周期表现明显。(3)在14a尺度背景下,承德市目前处于气温偏高时期内。
  • 摘要:利用二十四年的沿海气象观测资料,对沧州市沿海即渤海西部海岸的大雾天气进行了统计分析,沧州市沿海大雾主要发生在秋冬季节,春夏季节发生较少。由于沧州市沿海深入内陆,受大陆性气候影响较大,冷暖平流是发生沿海大雾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一定的环流形势下,大雾的发生需要适宜的风向、风速、相对湿度。对于大雾的临近生消预报,卫星云图、自动气象观测站资料是很好的工具之一。自动气象观测资料中相对湿度的变化是预报大雾消散最好的指标;卫星云图上白天可通过可见光云图清晰识别与判断、夜间可通过三个红外通道合成图像来识别,识别与预测技术需要大量的实践与总结。
  • 摘要:本文利用邯郸16个气象观测站的历史资料分析了全区雷暴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邯郸雷暴主要出现在夏季,以7月份最多,1月、12月最少;一日中多出现雷暴多在午后到前半夜发生,且集中出现在16~21时;邯郸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西部山区多于东部平原,有自西向东逐渐减少的趋势;然后针对近年来邯郸雷电灾害事例,普查了地面、高空历史资料,对致灾雷电天气过程进行形势分析,将影响系统归结为副高外围、西来槽、西北气流、台风倒槽四种类型;并利用K指数、沙氏指数SI和△θse分析了雷暴出现前的大气层结不稳定状态。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北太平洋海温场与河南省黄泛区农场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的时空变化的遥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北太平洋海温场与棉铃虫种群数量消长存在显著或极显著遥相关区域,其位置及范围随时间变化,但存在若干呈空间稳定性和时间持续性的大面积显著相关区域;河南黄泛区农场的棉铃虫二代和三代的百株累计卵量与北太平洋月平均海温距平场的相关显著区域的时空分布形式基本一致,即与前两年1月的海温场在低纬度和中高纬度海区有两块显著的正相关区域。显著相关区域范围较大,持续时间长达4个月,从北太平洋海温场筛选的因子可提前20~27个月做出棉铃虫发生程度的预测。而通过海温场的异常变化预测棉铃虫的发生程度具有更长的时效性。该方法可提前2年对棉铃虫发生程度做出较准确的预报,26年拟合误差率为12%,通过2001—2005年5年试报,试报结论与实况基本相符。
  • 摘要:本文对1951-2005年的常规观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了50多年来郑州市高温天气分布特征和影响因子。并且根据相关高空资料进行分析,提出了郑州市高温天气预报的着眼点:1、500hpa上,高温出现前24h,在东经115—125度、北纬35~40度形成一暖高脊,副高西伸东经110度,河套到贝湖间有温度脊形成,高原上有一暖槽出现,东北经朝鲜半岛至东海形成一深厚的冷涡,其中心值<568位势什米;在上游东经100度~110度、北纬35~45度区城内,至少有4站的t-td最小值>13℃,且基本上为NW风,t-td沿纬度增加而递增;高温出现前48h,在东经80~100度、北纬30—50度之间有暖脊形成,但强度不大,贝湖至北纬50度有温度脊存在,在东经120—130度、北纬30~50度区域内未来有冷涡南南下或东移至该区,形成一深厚系统。2、700hPa上,高温出现前24h,在东经100-110度,北纬30-50度有暖脊形成,在东经115~125度、北纬40—50度有冷涡形成。从江淮至河套地区为一暖高脊,在东经105-115度、北纬35-45度之间,有5站t-td>12℃且向西北方向逮增。高温出现曲48h,在东经105-115度、北纬35—45度区域内各站t-td均>12℃.在东经90—110度、北纬40—50度有暖高脊形成,在东经115-120度、北纬40-50度有冷涡形成,副高加强西伸与高原东部小高压呼应。3、850hpa上,在高温出现前24h,新疆有一暖高脊,中心气温>24℃,处于东经80—90度、北纬40—50度内,华南、西南处于低压区内,本市受高压控制,或新疆有一暖低压存在,中心气温>20℃,处于东经80~90度、北纬35—45度内,华南、西南为高压控制,本市处在低压区内,且上述区域内测站t-td>10℃;高温出现前48h,在东经110—120度、北纬40~50度有冷祸形成,在东经105~115度、北纬35—45度有暖脊形成,本市处于西部暖舌前,在东经100—120度、北纬30~50度无明显深厚系统,暖高区内侧站t-td值有5站>10℃。4、地面图上,高温出现前24H,本市处于西南高东北低或西高东低的气压场中。持续受地面暖低压控制,14点大气相对湿度较低,天空状况较好无云或有少量的中高云,持续吹偏西风或偏南风且风速≤5m/s。风向整体变化趋势向偏西、偏西南、偏南发展,且风力不大。
  • 摘要:从业务需求出发,提出了面向气候模式产品释用的神经网络。选用主分量作为网络的输入和输出,大大减少了输入输出节点数,重点突出了大尺度影响变化关系,提高了实际预测的稳定性;用全局寻优的遗传算法取代经典BP算法,为高质量的网络学习训练提供了保证;针对实际设计代价函数,保证了网络学习训练能适应气候模式产品释用的基本要求,学习目的更明确,针对性更强。分别以夏季(6~8月)NCEP/NCAR500hPa高度场、国家气候中心海气耦合模式500hPa高度预测场主分量为外界输入信号,同期中国降水场、华中区域降水场主分量为网络输出信号,进行了拟合预测和独立预测试验。结果表明:用模式500hPa高度预测场主分量为外界输入信号,网络输出(降水场主分量)反演的中国、华中地区降水场预测距平与实况同号率有可能接近用NCEP/NCAR500hPa高度场主分量为外界输入信号相当的技巧水平。
  •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从影响洞庭湖区夏季旱涝的主要气候系统即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海夏季风、青藏高原积雪等出发,对1991~2007年间洞庭湖区短期气候预测误差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有物理依据的看法,对把握前兆信号,提高灾害气候预测的准确率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摘要:本文分析了东江水库流域上的桂东、资兴、汝城三个气象站1961~2006年共46年的降水资料,得出东江水库流域降水丰、枯规律的气候统计特征,还发现了一种有趣现象,即该流域6月至7月的降水正、负距平百分率的分布概率与其年降水距平百分率的分布概率基本相同。通过分析东江水库流域年内大气环流变化,丰水年和枯水年的大气环流特征及降水典型异常月份的大气环流特征,发现大气环流异常是导致降水异常的主要原因。
  • 摘要: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华南地区74个站1957年~2001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对华南前汛期雨季开始期与结束期的定义标准作了改进;研究了华南前汛期内雨量、雨日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用Morlet小波分析法分析华南前汛期雨量、雨日的周期分布特征,并用EOF法对前汛期内雨量、雨日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①45年来前汛期开始期总体上呈现偏早趋势,而结束期具有偏晚的趋势,两者的年际变化十分显著,但年代际变化不明显。②华南前汛期内的总雨量在近45年内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并且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多雨期与少雨期相间分布,但年代际变化不明显。③45年来华南全区总雨量、雨日呈正趋势变化,且雨量、雨日的长期变化趋势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④前汛期雨量、雨日的主要周期均为2a、3~4a、4~8a,其中雨量的周期更为显著,但雨量、雨日年代际以上的周期不明显。⑤华南前汛期降水可分解为:全区偏多(少)型、东北多(少)西南少(多)、北多(少)南少(多)6种基本类型;华南前汛期雨日分为:全区偏多(少)型、东北多(少)西南少(多)四种分布型,且整个华南前汛期降水量和雨日的空间分布以均匀性为主。
  • 摘要:利用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对1996年东亚月尺度气候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RegCM3对海平面气压、高低层流场以及气温场的模拟效果较好,能够基本再现季风区域高低层环流的月际及季节演变特征。从气象要素的分布形势来看,模拟结果与观测十分接近。对降水场的模拟则存在一定的误差,与实测相比,华北和东北地区夏季汛期降水量以及雨带空间分布均与实际情况较为符合;模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中心位置与观测较为一致,不足的是整体雨带略为偏北;模式对我国西南以及华南地区降水模拟明显偏弱,没有模拟出降水中心。
  • 摘要:宿迁地处南北气候过度带,气候变化异常,同时地处沂沭泗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下游,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71.2m,最低点2.8m,地势起伏较大。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汛期降水集中,十分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素来有“洪水走廊”之称。干旱,尤其是大旱,对农业生产危害也最为突出。因此旱涝灾害一直是危害宿迁地区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本文通过对宿迁汛期旱涝的天气气候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寻找旱涝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气候特征及宿迁地区汛期期间旱涝造成灾害的相关规律,通过掌握的这些规律,利用各种数值预报产品等有关气象资料,深入地开展对汛期旱涝趋势的日常预报业务工作,更好地为各级政府组织防汛抗旱等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为宿迁经济保驾护航。
  • 摘要:本文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GISST海温资料,采用SVD、相关、合成等方法,对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和印度洋海温异常场进行了SVD分析,结果表明:印度洋海温异常可能存在对全球500hPa高度场变化的4-6个月左右的滞后响应。SVD分析结果显示:SVD1左场是印度洋地区海温一致的单极型模态,而右场出现了类似PNA遥相关型波列,说明ENSO对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的强迫影响在IOD发生之前就已存在。SVD2左场是IOD与ENSO的混合模态。IOD在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虽有很大不同,但前期500hPa高度场中高纬度均出现了较大的异常中心,意味着IOD事件的发生可能与全球环流系统的异常变动有关。
  • 摘要:本文对较长时间的我国东南沿海7个观测站的实测温、压、湿、风和降水等资料以及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500hpa高空环流形势场,用合成分析、SVD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了研究,以1月为冬季的典型代表,其比较和分析结果清楚地表明,3月要10月更接近1月的状况和形势,因而冬季风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主要时期应该包含3月,而不应该包含10月。或者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受冬季风影响的主要时期应该是11月、12月、1月、2月和3月五个月,而不应该是10月、11月、12月、1月和2月五个月。46年再分析资料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季节演变特征所进行的分析也表明,3月份我国东南沿海仍受东亚冬季风影响,而10月份主要仍受夏季风影响。
  • 摘要:利用1961—2006年江苏省59个台站的月降水量资料,将江苏省夏季降水进行EOF分析。通过研究降水异常的时空分布的演变特征,对江苏省夏季典型旱涝年进行分类,并分析了与江苏夏季降水有关的500hPa大气环流异常的基本特征及与前期及同期副高位置的关系。结果表明:(1)江苏夏季降水异常主要表现出两种最为典型的空间分布,分别是全省一致型和南北差异型;(2)两种类型降水均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二者的500hPa大气环流背景场存在显著的不同;(3)两种类型降水均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南北异常有密切关系当1月和夏季副高持续偏南时,易出现全省降水偏多,当1月和夏季副高持续偏北时,易出现全省降水偏少;对应的,1月副高位置偏北,则夏季降水很可能南多北少,而1月副高位置偏南时,夏季降水可能会出现南少北多的形势,但与一致型不同的是,南北型1月和夏季副高脊线的持续性不好,冬、夏副高可能会出现南北振荡的现象。
  • 摘要:利用中国1961~2000年122个辐射观测站的逐日地面辐射资料,和全国729个基本站点逐日平均气温,194个站点逐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析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和气温之间的相关关系,试图从地面太阳辐射与气温的对应关系中分析气温日变、月变、年变过程中的特征以及定量估计辐射在形成气温年变过程中的作用,从相关强弱中也能看出下垫面和大气环流的某些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与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净辐射显著正相关,净辐射与平均气温的相关系数最高,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在0.7以上,总辐射和直接辐射与平均气温相关系数也很高,北方地区比南方高、内陆比沿海地区高。(2)辐射-气温月季变化特征为:接收相同太阳辐射的情况下,春季气温偏低,秋季气温偏高,纬度越高越明显,实际情况是我国春季接收辐射大于秋季,但是春季气温和秋季相差不大。我国辐射-气温的对应不均衡情况,是气温对太阳辐射响应滞后的体现。
  • 摘要:利用NCEP/NCAR数据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分解(EOF)方法,分析了中国近海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特征,并对各海区的潜热和感热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作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黄、东海不论是潜热还是感热,其变化特征基本为冬季为最大值,夏季为最小值;渤海潜热通量值是秋季最大,春季最小,而其感热通量值则一直较大,且变化较小;南海潜热通量的在冬季和夏季都较大,感热通量南北表现则不太一致,北部仍然表现者单峰型变化特征,南部感热全年变化较小。除了东海,潜热通量的年均值基本上表现为自北向南减小的分布,而感热通量年均值则表现为自北向南增大的分布,且各海区的热通量年均值变化趋势并不一致。
  • 摘要:通过分析1948~2001年Nino3海区的海表温度距平(SSTA)、南方涛动指数(SOI)以及沃克环流的强度与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确定了ENSO循环中冷、暖事件的起止年月。结果表明:El Nino年Nino3的SSTA异常偏高,SOI为负值,沃克环流减弱东移,其上升支由印度尼西亚移到日界线附近,其指数也为负,即说明赤道西太平洋地区纬向风距平以辐散为主,而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以辐合为主;La Nina年则刚好相反。并发现西太平洋纬向环流圈强度的变化对赤道太平洋东部海温的变化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西太平洋纬圈环流强度的变化超前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2—3个月,约一个季度。西太平洋季风区纬向环流异常变化可能是赤道太平洋东部海温异常的主要原因。
  • 摘要:本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1948~2007年逐日再分析资料、中国600站1960~2007年逐月降水资料和山西省1960~2007年65个测站的逐月、逐日降水资料。通过确立850hPa112.5E经度上候平均的θse=340K和候平均的经向风为南风、并且南风风速≥2.5m/s等值线同时通过35N的日期作为山西省夏季风建立的时间,以θse≥340K的持续候数与平均持续候数相比的标准化值构造为东亚夏季风对山西省影响的强度指数Iφ112.5,可以较好地表征东亚季风区夏季风的强度和降水的空间分布,也可以较好地反映山西省夏季降水的强度和空间分布。该季风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和线性趋势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东亚夏季风对山西省的影响有明显减弱的趋势,并且在1967年季风指数突变性地由强变弱。对山西省夏季风的建立和撤退时间的分析表明,近60年来东亚夏季风对山西省的影响时间越来越短。最后,分析了强弱夏季风指数年大气环流场的异常特征。本文着重分析了东亚夏季风对山西夏季降水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
  • 摘要:根据我国短期气候预测质量评定工作使用的《短期气候预测质量评定暂行办法》和相应的质量评定程序,对陕西近几年各种预测产品中月、季、年降水和平均气温的预测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估。结果表明:1.月尺度预测中,温度预测效果好于降水预测;2.汛期降水预测水平有明显提高。3.年度预测产品中年度降水总量趋势预测成绩较好,随月预测产品发布的季节预测中,春季降水预测评分最高。4.预测技巧评分表明,月尺度气温趋势的预测有明显的正技巧的。5.月预测产品对年度预测产品的补充订正是有技巧的,评分显示月、季降水和月气温趋势的滚动订正预测是有效的,是必要的。6.10个气候区域的月降水预测评分咸阳最高,月气温预测评分榆林、西安最高。7.预测评分和技巧评分评估的角度不同,预测评分很高,技巧评分不一定高,甚至可以很低。技巧评分对评估一个预测方法的优劣和旱涝预测服务效果的好坏十分有效。文中还从预测业务质量评估的角度讨论了气候预测服务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 摘要: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南疆积雪和气温、降水的关系并找出他们的变化规律而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这些结论在短期气候预测中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