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会
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会

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8-11-20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1098条结果
  • 摘要:应用1960~2006年47年来黑龙江省80个地面观测站观测到的冰雹资料,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冰雹发生有明显的日变化、月变化、旬变化和年变化,降雹高频区位于大、小兴安岭、完达山山麓、小兴安岭山脉迎风坡及松花江、兴凯湖沿岸。
  • 摘要:本文按照湖北省人工增雨作业划分的7个区域,对全省77个气象台站2000—2006年共计7年中1—12月积云、层积云在不同时间、地点出现的次数和频率(%)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较全面的反映了全省干旱多发季节低云出现频率和分布的特点,对充分开发空中云水资源、指导人工增雨作业指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 摘要:本文针对2007年湖北省在鄂东地区组织的4次外场试验作业,应用对流云人工增雨雷达效果分析软件选择对比云的方法,对催化目标云和对比云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参数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应用X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FY2C卫星资料、闪电定位仪、加密雨量站等资料,对催化效果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催化后,目标云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回波强度、强回波面积、回波顶高、液态含水量、强回波高度等催化后均增大,半小时内达到最强;而对比云增大率比目标云小,或者没有增大,目标云生命期比对比云长,双偏振因子线性退极化比极小值变小,极小值区域面积变大,较大零延迟相关系数的面积也有所增大。闪电频数在催化后也有所增多,主要发生在催化后约半小时内。FY2C卫星反演云参数不能有效地检验强对流云的催化效果,而对于层状云,云顶高度上升,云顶温度降低,过冷层厚度增大,有效粒子半径维持大粒子水平,云顶黑体亮温下降。强回波中心对应的分钟雨强在催化后半小时内达到最高,降雨主要集中在从约第10分钟开始的20分钟内,与对比云相比,目标云降水时间长,降水强度大。
  • 摘要:通过对2003年4月12日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闪电参量分析表明,闪电强度、闪电陡度、闪电电荷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呈现为多峰型变化,出现峰值时间比降雹时间提前了18分钟;平均闪电参量特征为:闪电强度值-802.10KA,闪电陡度值-1036.50KA/μs,闪电电荷值-34.60C,闪电能量值304.20*103J;最大值各为:闪电强度-3245.00KA、闪电陡度-4774.00KA/μs、闪电电荷-133.90C、闪电能量1203.00*103J。经对闪电参量与同期多普勒天气雷达参量回归分析结果表明,≧40.00dBz面积最大值和≥40.00kg/m2面积与水量最大值出现时间比降雹时间提前了18分钟,次峰值时间提前了66分钟。但是,≥14.00km回波顶高面积最大值出现时间比降雹时间偏晚了24分钟。相关分析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闪电参量变化特征,对提前预报强对流、冰雹与及强降水天气过程,具有指示性作用。
  • 摘要: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TERRA/MODIS)的一级数据和相应的辅助数据,利用MODIS/ARIS预处理软件包(IMAPP)中的气溶胶软件反演得到中国近海气溶胶的光学厚度,与AERONET太阳光度计的反演结果作对比分析,验证了此反演方法的可行性。研究了2002年10-11月中国近海气溶胶光学厚度和Amgstr(o)m指数(表征粒子谱宽度)的变化特征,进一步结合气块后向轨迹分析和地理环境背景场信息讨论了卫星反演气溶胶光学参量的适用范围和误差来源,结果表明:IMAPP反演得到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在东海和日本以南等广阔海域同气溶胶地基观测网(AERONET)的观测结果基本一致;在渤海和黄海近海岸一带反演值偏高,其主要原因是该海域存在二类水体的影响。
  • 摘要:介绍了影响飞机增雨飞行安全的积冰、颠簸、对流等不利气象条件的指数计算方法,及其对应的积冰、颠簸、对流发生强度等级标准。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输出的温度、相对湿度、风场、过冷水含量等模式预报结果,制作了相关指数预报产品,并在飞机增雨天气保障业务中进行了应用。以2005年5月16-17日飞机增雨作业过程为例,简要分析了积冰指数等预报产品在安全飞行气象保障中的应用情况。
  • 摘要:根据2005-2006年青岛气象台逐日L波段探空雷达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计算、分析了低层大气湍流混合高度、湍流混合强度和温度层结的季节变化,并分析了其与黄海海雾季节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层结、湍流强度和高度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这些变化与海雾的季节变化密切关联。春夏季节湍流强度较强,湍流混合高度相对较低,有利于近海面的凝结水汽在低空聚集而形成雾。雾季典型的层结结构是“上稳下湍”,即:近地(海)面至150m左右为条件性不稳定,其上方为大约400m厚的稳定层。盛雾期稳定层的稳定性减弱,湍流强度加强。另外,黄海雾季由7月最盛到8月突然结束,与东海雾季逐渐结束明显不同。8月黄海终雾期迅速的原因与风向的突然转变有关。偏东风为整个黄海带来较冷的空气,使条件性不稳定发展,雾季终止。风向的突然转变与区域性海陆热性质差异和大尺度背景环流的调整有关。
  • 摘要:山东省雷电监测系统建设至今已近两年的时间,在此期间,系统运行总体情况良好,但在运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故障,本文就运行中的一些常见故障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 摘要:冰雹是一种中小尺度受地域条件影响的强雷暴天气,其冰水转化过程对大气的温度层结有一定的要求,通过对冰雹天气大气温度层结的研究,寻找其特征,预报冰雹的发生。利用延安市的气象探空资料,结合洛川县的降雹实况,得到洛川冰雹预报方法和指标。在冰雹预报试验中没有出现漏报,空报率在10%左右,其中只有<2%的情况没有出现强对流云。
  • 摘要:利用分布在长三角地区的7个CE318太阳光度计(分别位于临安浙江林学院、宁波、南京、千岛湖、太湖、临安本底站和上海)在2007年7至10月观测的550nm气溶胶光学厚度(AOD,τ)和Angstrom指数(α)与MODIS的反演结果相比较,发现在密集植被地区MODIS反演AOD与光度计观测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而对于复杂下垫面(太湖)和大城市地区(上海),这种比较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对造成对比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综合对比结果。基本分析表明在长三角地区MODIS反演AOD与光度计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达0.85,均方根偏差为0.15,有90%的误差在△τ=±0.05±0.2τ的范围以内,表明MODIS算法以及用于反演的气溶胶模型和地表反射率估计方法在卫星遥感气溶胶应用方面是可行的。在长三角地区MODIS反演AOD存在一定的系统偏差,与光度计观测结果的拟合直线为y=0.75x+0.13,说明AOD较大时MODIS的反演结果偏小。气溶胶模型假设和地表反射率的不确定是MODIS反演长三角地区AOD误差的主要来源。
  • 摘要:已有研究表明人类对局地尺度气候具有影响。本文利用北京地区18个气象观测站从1977-2006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北京地区空气污染指数分析了北京地区夏季城市、郊区和山区的气温日较差、相对湿度、水汽压和降水频次的周循环效应,结果表明北京地区随着城市化进展,周末效应不断增强,周末效应在城市、郊区和山区都存在。
  • 摘要:本文利用地面天气图、高空天气图、地面气象要素资料,统计分析了2003~2007年福州市41次空气高污染过程与天气系统以及地面气象要素间的关系,得出冬季、春季和夏秋季福州市空气高污染发生时主要的天气形势,并对地面气象要素与高污染过程的关系进行了半定量分析,得出福州市空气高污染过程的一些天气概念模型及气象要素指标。主要结论:1.导致福州市出现空气高污染过程的天气系统有变性冷高压底部或后部、倒槽暖区、锋前暖区、暖区降水和台风外围5种,其中受变性冷高压底部或后部系统影响最多,台风外围最少。2.冬季污染天气易发生在冷空气影响过后,充分回暖的变性冷高压底部或后部系统中,福州站24小时降压0.6hPa,升温0.5℃,增湿1%,无雨,日平均风速2.0m/s。3.春季污染天气易发生在下一股冷空气入侵前,地面出现大回暖的倒槽暖区、锋前暖区和暖区降水系统中,福州站24小时降压多在3hPa以上,升温多在2℃以上,增湿多在2%以上,若出现降水,增湿多在10%以上,日平均风速1.8m/s左右。4.秋季污染天气易发生在变性冷高压底部或后部系统中,夏秋季污染天气出现在少量的台风外围干热的下沉气流中,温度高、空气干燥,下沉气流风速大与夏秋季出现空气高污染有密切关系。
  • 摘要:利用1933-2006年的逐日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兰州市近74a气候变化特征,并用小波变换分析了其周期变化。结果表明,近74a年兰州市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它们的线性增温率分别为0.1830C/10a、0.04470C/10a和0.4860C/10a,其中极端最低气温上升最明显;各季气温变化也比较明显,冬季平均气温增温幅度明显比其它季节大。而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平均以5.59mm/10a的幅度减少;也存在季节性变化,夏季降水减少最明显。小波分析表明,近74a兰州市平均气温和极端最高气温的变化均有10年左右的主周期,近50a降水也存在10年左右主周期。
  • 摘要:利用MM5模式研究了珠三角地区城市化对海陆风和局地环流的影响。本文采用了平均后的NCEP再分析资料作为初始和模式边界条件,模拟了2003-2004年整个冬季的海陆风.模拟结果比较好地反应出了该区域海陆风的基本特点和日变化特征.针对该地区的城市化现象日益加剧,设计了三个不同的地表类型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城市化对珠三角地区的海陆风的强度,方向有很大的影响。其中深圳的不断发展在下午加强了香港西部的海风,从而使得低层的辐合加强,加剧了香港地区的污染。而珠三角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具有局地性,对东部影响较小。
  • 摘要:本文利用柳州地面气象观测站1963~2007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柳州市灰霾天气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柳州市灰霾日数12月最多,7月最少,秋冬两季占全年灰霾日数的70%以上。年灰霾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其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中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末期是灰霾日数少而缓慢上升的阶段,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是急剧上升阶段,90年代初期至2007年灰霾日数为变化平稳但仍保持较高水平阶段。灰霾日数年际变化多与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有关,而月、季的分布多受天气形势和气象条件所控制。本文并对如何降低灰霾天气的发生频率,以及如何做好灰霾天气预测预警工作作了相关探讨。
  • 摘要:通过分析秦皇岛市1960年-2005年气温、平均风速、雾、霾、天气形势,根据预报员经验,定义秦皇岛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可能出现标准日,并作气候分析。结果表明:沿海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多发期,一般在冬末时节较为突出。北部内陆地区一般在初冬季节最为突出。秦皇岛区域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标准日天气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低层暖舌,地面弱高压微风型;二是低层暖舌,地面鞍型场静风型;三是低层暖脊,地面弱低压微风型;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污染物和城市化后逆温强度有所增加,受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标准日次数,呈明显增加的趋势。个例分析表明: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标准日的大气的层结稳定。
  • 摘要:利用保定市国家一级观测站和周边邻近的徐水、满城、望都、高阳4个二级站1970—2007年的逐日气温资料,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对保定市热岛效应的总体特征、年际变化和四季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保定市城市热岛效应十分明显,在最近的38年中,市区比郊区年平均气温平均偏高0.7℃,且这一现象有增强的趋势,平均增高0.1℃/10a,最近几年,市区与郊区年平均气温差达到1.0℃。保定市城市热岛效应主要表现在对年平均最低温度的影响,市区比郊区年平均最低气温偏高1.5℃,对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影响不明显。保定市城市热岛效应四季差异较大,热岛效应最强的季节是冬季,38年中冬季的平均气温差值达到1.0℃,最弱的季节是夏季,平均气温差值为0.5℃。
  • 摘要:本文利用秦皇岛站对草面、沥青表面、水泥表面和裸露地表四种下垫面温度采集观测的数据,分析了不同地表表面温度在不同天气条件下温度的变化规律与差异,为专业气象预报提供科学的依据,对城市建设、经济建设、交通运输和城市的环境保护等多项气象服务有着重要的意义。结果表明:草面温度昼夜温差最大,水泥表面昼夜温度差最小。在不同季节各下垫面中,夜间基本均以草面温度最低;各表面的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各下垫面的平均最高温度基本出现在12-14时之间。在夏季各表面温度达到日最高时,从高到低的次序为:沥青、水泥、裸土和草面温度,极端最高温度沥青表面的可达到64.2℃,水泥表面为度58.1℃,裸土为57.0℃,草面为54.9℃。冬季各表面温度从高到低的次序为:草面、裸土、沥青、水泥表面。
  • 摘要:大量的观测事实和分析表明,随着季节的变化,降水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稀释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冬季,降雪越多,污染出现的几率越大,降雪时往往风速小,空气湿度大,层结稳定,对污染物的扩散能力较弱。春季高湿、低温、降水时间长是污染降低的重要原因。夏季来讲,当5.0≤R<10.0时降水同时对三种污染物的稀释作用最为理想。秋季0.1≤R<1.0时的降水对污染物的清洗作用很大。
  • 摘要:南阳市城市规划增加了城市水体和绿地面积,改善城市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从而使南阳市城市小气候得到改善,具体为城市水体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和干岛效应,缩小城市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白河附近年降水量减少,年平均风速增大,年平均能见度下降。绿地降低了城市热岛效应和干岛效应,缩小城市气温日较差,降低了城市平均风速,改善了城市能见度,减少了酸雨和霾。
  • 摘要:从气候数据库中提取1961-2001年每年1-12月雾日资料,统计分析了雾日的时空分布特点及与其对应的气象要素特征。进行以上工作能够使我们对雾的时空特点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对黑龙江省大中城市雾的预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摘要:以武汉市交通管理局提供的2004年12月21日到2007年12月20日逐日交通事故报表,建立交通事故数据库,通过数据库查询武汉市分区交通事故发生次数和造成的损失,结合同期武汉国家气候观象台的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交通事故和各种气象条件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与气象条件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与气温的相关性:在夏季,当高温达到一定临界值后,随着气温继续升高,以及在冬季,当低温达到某一临界值后,随着气温继续下降,交通事故出现的次数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与降水的相关性:随着降水强度的加强,交通事故出现的概率也逐渐增加,在大雨的时候达到顶峰,暴雨时段反而有所下降。连晴转雨日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较平均值多4.8%。降雪天气发生时,交通事故出现的频次增加也较为明显。与雾的相关性:有雾出现的时候,交通事故发生的次数反而会有所降低。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相对湿度高的时候,交通事故的次数偏多。与其它气象条件相关性不明显。通过对相关性的分析,建立交通事故等级预报模型,将模型的预报结果和天气形势分析材料加以结合,制作交通气象服务产品,发布到有关职能部门,共同致力于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率。
  • 摘要:本文通过对岳阳市经济现状及气候、水、空气环境质量分析,发现岳阳经济还待提高,降水变率大、大气、水环境质量欠佳,“两型社会”建设在此前提下进行需付出更大的代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应充分考虑气象、气候自然资源,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并进而提出了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岳阳市削减大气污染对中心城区影响的原则方法,具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
  • 摘要:文章对2004年12月8日—16日南昌市出现的长时间连续空气污染过程的天气形势和主要气象要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连续空气污染事件都是出现在风速小、无雨和有雾、霾的气象条件下,在南昌市的高空主要为高压脊的形势或是处在西风槽底的平直气流中,低层大气稳定,中层大气增温明显;地面形势主要为地面高压脊、高压底部或是倒槽前部,地面有弱冷空气南下时不一定能改变污染状况。极厚、极强的逆温层和极小风速的持续存在是造成污染物高浓度最重要的气象条件。此外,南昌的地形特征也是影响南昌市空气质量水平的特征之一。
  • 摘要:本文在论述银川市区气象能见度气候特征的基础上,对气象条件:包括相对湿度、风速、地面气压、地面温度等方面对能见度的影响及其大气污染对能见度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1.银川市区气象能见度集中分布于11-30km的范围内;2.气象能见度具有明显的季、月和日变化。一年之中,以夏季能见度最高,冬季最低;各月中又以7月能见度最高,1月和12月为最低;一日之中,以早晨08时能见度为最低。3.各季08时能见度均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地面风速呈正相关。
  • 摘要:利用格尔木地面和探空风速、风向资料,对格尔木风场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各季平均风速的日变化较为明显;年内各月之间平均风速变幅不大;大气边界层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增大;低空风速的垂直变化一日中只有07时平均风速基本上随高度增加而稍有增大。格尔木常年以西风为主导风向,其次是西西北风和南西南风,各风向下的平均风速玫瑰图春、夏、秋、冬及年很相似,均以偏西风最大,偏东风次之。格尔木常年以w为主导风向,其次是wws风和sws。日变化中10~17时为一日中较大时段,20~23时为一日中较小时段。小于1.5m/s和1.5~3.0m/s的风速频率高,风速较大有利污染物的扩散。
  • 摘要:本文使用2003~2007年5~8月天津塘沽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高时空分辨率三维体积扫描数据,对京津及邻近地区的强对流风暴的气候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对风暴的识别和追踪结果的统计分析,给出了京津地区对流风暴的面积、体积、顶高、最大反射率因子、生命史和运动规律等定量的强对流风暴气候统计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地区75%的对流风暴持续时间小于30分钟,绝大部分的风暴体积小于400km3;从对流风暴整体移动趋势来看,风暴大多从西南向东北移动,移动速度集中分布在10~30km/h区间;风暴顶平均高度约为海拔6km,但某些强对流风暴的顶高可达到15km以上;京津地区风暴的面积、体积等特征具有西弱东强的特点。与使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静止卫星红外亮温的统计结果相比,使用雷达资料进行气候统计不仅可以给出对流风暴的三维空间信息的统计结果(如体积和顶高等),还可以给出风暴的生命史、速度等定量气候分布特征,从而进一步充实了对该区域对流天气的气候特征认识。
  • 摘要:文章对第29届北京奥运会青岛奥帆赛竞赛海域浮标站风力与背景气压场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因地形等影响,奥帆赛海域的背景气流为东、西向或为均压场时不易出弱风;而由于海洋冷平流、地形抬升水汽辐合,以及低空与“补偿回流”反向的背景气流抑制海风环流发展等原因,弱南向背景气流最易出弱风;背景气流为北向时,因有利于陆地气温升高和海风环流的发展,情况变得极为复杂,配合以不同的天空状况,较强和较弱的背景气流条件都可能产生弱风。奥帆赛海域的风场不仅受当地背景气流和海陆风的影响,有时还受周围临近地区(例如胶州湾等)强海风发展的连带影响。不同背景气流下的弱风,其预报难度也不同。南向背景气流弱风主要取决于气压梯度大小,背向背景气流弱风主要取决于天空云量多寡。所有这些,对奥帆赛场风的预报工作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摘要:分析德州市1961-2007年0厘米地面温度、地面最高温度、地面最低温度,1962-2007年40厘米、80厘米,1980-2007年1.6米、3.2米地温表明:0厘米地面温度每10年升温0.258℃,春季升0.327℃;夏季降0.036℃;秋季升0.242℃;冬季升0.505℃,与气温的四季变化趋势一致。地面最高温度每10年升温0.058℃,夏季降0.353℃,夏季明显下降。地面最低温度每10年升温0.497℃,冬季升0.738℃,冬季升温最明显。极端最高地面温度67.5℃,出现在1968年3月8日;极端最低地面温度33.2℃,出现在1958年1月15日。40厘米地温每10年升温0.138℃,春季升0.222℃,夏季降0.193℃,秋季升0.126℃,冬季升0.398℃。80厘米地温每10年升温0.129℃,春季升0.24℃,夏季降0.065℃,秋季升0.104℃,冬季升0.221℃。1.6米地温每10年升温0.28℃,春季升0.55℃,夏季升0.45℃,秋季升0.18℃,冬季降0.06℃。3.2米地温每10年升温0.23℃,春季升0.35℃,夏季升0.27℃,秋季升0.18℃,冬季升0.17℃。
  • 摘要:运用太原市2006年6月至2007年5月逐日用电负荷资料,研究用电负荷的季节、周以及日的变化趋势,分析了主要气象要素对用电负荷特性的影响,重点研究了用电负荷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在单气象要素与用电负荷关系的基础上,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四季统计预报方程,进而为电力部门提供专业化的预报服务产品。
  • 摘要:利用西安及其周围站点泾阳和长安的雾日数和基本的气候数据,分析研究了三个站点近50年雾日数的时间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三个站点时间变化特征尤其是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了城市雾日数变化与周围台站雾日数变化的特征差异。结果发现:在1980s代以后三个站的雾日数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转折性变化,西安市的雾日数显著减少,而周围站点泾阳和长安显著增加,这种现象在冬秋季节变化尤为显著,而西安的雾日数显著减少趋势在四个季节均存在,相对湿度的变化是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研究还发现,城市及周围台站的年代际趋势与南方涛动指数密切相关,说明城市化对雾日数变化的影响是叠加在这种大尺度背景上的一种物理过程。
  • 摘要:本文主要利用天津市250m大气边界层铁塔气象观测,分析了天津城区冬季不同地面流场下,雾天边界层结构及低层水汽分布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地面倒槽形势下的平流雾过程中,逆温层结稳定而且深厚,可达近千米,逆温强度从下而上逐渐增强;近地面维持为弱风,而80m以上稍高层,雾前为较强偏南风或偏东风,但雾持续过程中风力较弱;雾体厚度超过250m。(2)华北地形槽和弱高压控制下的辐射雾过程中,辐射逆温呈现夜生日消的特征,夜间逆温强度从下而上逐渐减弱,逆温层较浅薄;成雾后,雾体中一般逐渐发展成不稳定层结,逆温底抬升到雾顶高度上下;边界层风力微弱,雾体厚度约80m左右。(3)大雾出现前均有水汽增量现象,地面倒槽形势下,低空各层水汽跃升时间较早,距起雾时间一般提前约15h,且水汽增速持续均匀,昼夜差异不明显;而高压和华北地形槽形势下,水汽跃升一般出现在夜间塔层逆温强度达到3.5k/250m时才开始出现,距起雾时间较短,约2~9h,且近地层水汽增加的同时,稍高层水汽减少。观测逆温条件下水汽的变化还可以看到,稍高层为干平流条件下并没有水汽增量现象出现,可见水汽增量现象是逆温强度和风场共同影响的结果,对于预报和监测雾的启动是一个有用的指标。
  • 摘要:通过对1999年-2001年乌鲁木齐市监测站三种污染物浓度的分析,比较深入地掌握了乌鲁木齐市区不同季节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状况,得出城市首要污染物是PM10,污染物主要在天山区堆积等结论;利用乌鲁木齐城郊地面风场资料、海拔1000m高度探空风场资料分析了地面风场常年特征、季节变化特点,得出冬季城中偏南和偏北有辐合性流场,夏季整个城市为辐散性流场;近地层冬季静风频率高等结论;结合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和高空风场特征,从一个方面解释了乌鲁木齐冬季、夏季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原因。
  • 摘要:本文通过对2006、2007年嘉兴夏季6~9月生态观测场水泥地温度与百叶箱自动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水泥地温夏季的平均与极端最高温度均与气温(百叶箱温度)同步变化,并比气温分别提高6..2℃和17.5℃;8月份水泥地平均温度最高,中午时分二者温度差异达到最大,水泥地面极端最高(低)温度的出现均比气温提早1小时左右;夏季水泥地极端最高温度可达58~62℃,大多出现在高温晴好天气里。夏季水泥地最高温度与气温、地温、日照、降水、风向风速、相对湿度等相关密切,本文采用卡尔曼二次滤波和最优子集回归方案分别建立水泥地最高温度预报方程,并结合不同天气模式给予不同的人工修正,具有较好的预报准确率,能满足夏季城市水泥地温度预报专项服务的要求。
  • 摘要:工业园区建设和投资项目选址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考虑社会、经济、技术、地理等因素,也涉及到建设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态规划。气候是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据2004-2007年的气候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分析、比较、评价萧山临江工业城气候生态环境状况,主要包括降水、温度、风与风潮的评估,并与邻近的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比较分析,主要结论为萧山临江工业城年降水总量轻,大到暴雨日数少,加之临江滨邻钱塘江杭州湾喇叭口,地势平坦向东敞开,境内自然水系多,河道密布,防洪设施条件优越,雨水径流和排涝排水状态良好,因此为不易致洪区域;工业城气温年际变幅小,冬季严寒与夏季酷暑程度轻,夏季高温日数少15天以上,非常有利于降低工业企业制冷与取暖的能耗,达到节能目的;工业城常年风速较大,自然通风良好,保证了园区企业生产环境的舒适度。从而为项目投资与选址规避气候风险、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及园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 摘要:本文通过对各种大雾发生性质及种类的研究,分析了2006年1月份多次典型的大雾过程,着重讨论了MM5数值预报产品对地处江、浙、皖三省交界的浙北地区大雾生消的相关特性;通过对一系列实况样本的筛选,对主要大雾影响因子的物理特征做了统计分析,揭示了大雾与各类因子的内在联系,奠定了大雾客观预报模式的物理基础;利用逐步回归和多层递推迭代方案建立了预报模式,为大雾的成片预报提供了依据。
  • 摘要:利用1961—2006年的日照资料,分析了近46a来乌鲁木齐市及同一气候区的周边邻近城市和郊区的日照时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中城市的年日照时数是趋于减少,且减少的倾向率与城市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呈正相关,大城市乌鲁木齐和中等城市昌吉、米泉的日照时数距平百分率分别以4.1%/10a、2.2%/10a和2.0%/10a的趋势递减,米泉的日照时数距平百分率1998年以后日照时数呈现为剧减的趋势;而小城镇达坂城的年日照时数距平百分率则以0.8%/10a趋势递增;城市中日照时数减少最明显的季节为污染排放量大、逆温层厚而强的冬季,其中又以1月份日照百分率减少趋势最为明显;达坂城四个季节的日照百分率均随着年代的推移而增加,其中春季和夏季增加趋势最明显,增加速率分别为1.64%/10a和0.63%/10a。在乌昌地区除气候变化和天气因素外影响日照时数变化的主要影子是大气环境。
  • 摘要: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热岛效应,热浪成为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这使得热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问题成为许多国际机构,如世界气象组织(WMO)、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各国气象、环境和流行病等方面科学家关注的焦点。本文介绍了近年来世界各地频繁发生的热浪及其原因、热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热浪研究的指标法、多元回归分析和天气气候分型等多种方法,同时也提出防御热浪的一些措施。
  • 摘要:作者利用河北省10个气象站点的近20年降水量数据,采用Z指数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再与河北省Z指标旱涝等级的比较,得到各站点每月的旱涝等级,通过各站点的旱涝等级与降水量分析河北省旱涝灾害的发生规律;并使用一种Z指数的修正方法计算出河北省10个气象站点各季改进Z指数并与前一种方法计算所得的Z指数进行比较,发现改进后的Z指数分析方法比改进前更能反应出实际情况,分析发现河北省旱情明显重于涝情。在分析的基础上作者结合河北省实际情况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防灾措施。
  • 摘要:为了利用MODIS资料对沙尘暴的范围和强度进行定量判识,应用2002-2004多次MODIS资料,通过对沙尘暴、云、雪和沙漠光谱特征的分析,构建了定量判识沙尘暴范围和强度的两个沙尘指数。利用2002-2007年数次沙尘暴过程对沙尘指数的判别效果进行检验,表明本文构建的两个MODIS沙尘指数能够有效地监测沙尘暴的范围和强度,且方法简单,适用于业务应用。针对目前西北沙尘暴遥感监测业务服务以定性图像为主,服务产品较为单一的问题,对MODIS沙尘暴判识方法进行业务化,并结合GIS进行沙尘暴影响范围的分析,开发研制了自动运行的MODIS沙尘暴监测和影响评估业务系统。系统具生成沙尘暴MODIS影像图、沙尘暴范围和强度遥感监测图、沙尘暴影响土地类型图、全国各省(直辖市)沙尘面积统计表、全国不同土地类型沙尘暴影响面积统计表、甘肃省各县沙尘暴的影响面积统计表和甘肃省不同土地类型沙尘影响面积统计表等功能,为沙尘暴定量和精细服务提供了丰富的产品。
  • 摘要:国内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系统,在本世纪初也有了持续发展,各地相继研制了业务技术业务系统并投入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实际,但同期各地气象预报业务却从业务技术系统的研制和应用,走向了集成化的气象预报业务技术系统既气象预报业务平台的研制和应用,或者说目前气象预报业务技术系统的发展思路已是系统的系统,而同期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则只是系统,我们知道这两种类似但实质不同的技术,从思路上讲是有代差的。如何使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的发展跟上气象预报业务技术的发展步伐,已成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业务技术必然的发展趋势。本文从业务应用技术的角度,总结了国内地县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发展状况,提出了甘肃地县级(以兰州市为例)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平台的概念、原理和结构。介绍了甘肃地县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平台的基本思路,为基层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向集成化、系统化发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编制地县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平台的计算机语言,每个编程者在使用国内外通用编程语言的范围内都有自己的习惯和风格,同样也能开发出好的系统。我们这里的地县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平台数据库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4GL语言PowerBuilder进行数据库开发,系统运行安全、可靠:采用的C/S结构使数据管理集中在服务器端,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可管理性和可靠性。地县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平台采用VC++6.0开发了整个平台和界面系统,利用VC++6.0的容器应用程序和进程间通信机制,有效地融合了各个进程间数据的交换。实用性强:所有的功能均与业务需求紧密结合,方便快捷的数据共享对业务人员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人机界面友好,操作简单:业务人员不需要专门的培训,通过简单操作即可熟悉软件的应用。系统冗余度高,可维护性强,将应用程序划分为易于管理的各个模块,某个模块的故障不影响其他模块的正常运行。
  • 摘要:利用甘肃省定西农业气象观测站1986~2004年的观测资料,就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春小麦生长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近19年来该地区气候变化呈现暖干化趋势,春小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表现在生长季提前、生长期缩短、产量下降。相关分析也显示,降水量对春小麦生长的影响程度要高于温度。在春小麦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其阶段生长和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完全一致:气候变化使该地区春小麦出苗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出现时间均提前,而乳熟期出现时间推迟,导致播种~出苗期的营养生长阶段缩短、出苗~拔节期的营养生长阶段延长、拔节~抽穗期的生殖生长阶段缩短,抽穗~乳熟期的生殖生长阶段延长,乳熟~成熟期的生殖生长阶段缩短,最终造成全生长期缩短。出苗~拔节期、抽穗~乳熟期降水量减少对春小麦产量下降有显著的正效应(P<0.05),拔节~抽穗期的增温对产量有极显著的负影响(P<0.01)。预计随着未来全球气候进一步的变暖和半干旱区降水量的减少,将会更加严重影响春小麦的生长发育。
  • 摘要:通过对近50年来广西各地降雨量的距平分析,找出广西干旱的分布特征、出现频率、干旱类型与时空分布;并对造成广西干旱的成因进行了探讨。
  • 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MM5模拟结果,对2006年3月27日发生在河北省南部邢台、邯郸等地的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沙尘暴天气是由高空横槽和地面冷锋后西北大风引起的,高空急流的加强及中尺度反环流圈的形成促使高层动量下传到地面则是强沙尘暴的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低层螺旋度正值中心变化对强沙尘暴预报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沙尘暴区始终位于低层螺旋度正的极大值中心南侧,沙尘暴爆发时,沙尘暴区上空螺旋度值出现次大值中心,随着螺旋度中心值增大沙尘暴强度增强。
  • 摘要:采用主成分分析(EOF)、旋转主成分分析(REOF)、小波分析方法,对河北省1961~2005年年降水标准化距平场进行分区,并对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时间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年降水空间异常型表现为全省一致的多雨或少雨型,这是河北省降水异常的主要特征。降水异常区域大致可划分为3个区,即东部滨海平原、河北南部平原、冀北山地。各异常区年降水都存在10a以上长周期和2~3a短周期振荡。
  • 摘要:利用唐山11区、县1991-2005年作物干旱受灾资料,对各区县作物干旱受灾指数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基于信息扩散的模糊数学理论方法,对本地区分区县农业干旱进行风险评价实例研究,定量地解释了唐山地区各区县种植业干旱受灾率风险水平及变化特征。
  • 摘要:本文针对影响巨鹿县串枝红杏生产发展的主要气象灾害进行成灾分析,从农业气象的角度,就如何围绕区域经济的振兴和发展,充分发挥农业气象技术服务优势,探讨和做好晚霜冻对巨鹿县串枝红杏的影响及防范对策服务。
  • 摘要:利用线性倾向分析、滑动平均和计算干燥度等方法对秦皇岛市1954~2005年降水、气温、相对湿度、蒸发量、干燥度等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50a秦皇岛地区气温逐渐升高,降水减少,气候干燥度普遍增大,生态环境呈干旱化趋势,南部干旱化进程较北部大,90年代后干旱化趋势增大,为研究秦皇岛气候变化和保护该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利用廊坊地区3个代表气象站(三河、安次、霸州站)1965年到2004年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世界粮农组织(FAO)推荐的penman-moteith公式并结合冬小麦的系数计算得到了冬小麦生长期内的每日理论需水量。进而分析了廊坊地区冬小麦需水量的变化特征,同时采用专门的统计分析工具spss对需水量与气候的相关性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生育阶段冬小麦的需水量差别较大,三个站均是在开花到收获阶段需水量最大;需水量具有空间变化特点,北部的三河站需水量最少;生长期内总降水、日平均日照、日平均风速、日平均水汽压与日平均蒸发量,五个因子与需水量显著相关,需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最大;气候因素对冬小麦需水量具有明显的影响,需水量的多少是由多个气象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是由某个因子单独决定的。
  • 摘要:本文选用0~30cm土层深度,通过构建土壤干旱指数,把土壤干旱划分成轻、中、重三个等级,另一方面按季节性不同,把干旱分成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干旱,深入细致地研究了驻马店市干旱特点,并对干旱程度进行了评估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土壤干旱和土质类型的关系,得出了驻市各县区土壤重量含水率指标,最后分析了干旱对驻市农作物的影响。
  • 摘要:统计分析了1961-2007年郑州全市7个站的沙尘暴资料,得知近47年来,郑州市沙尘暴天气的发生随年代推移呈递减趋势。1960年代最多,1990年代以后偏少,尤其1980-1990年代在趋势上有一个突变,减少率高达83%;郑州市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出现时段应为每年的2-5月,以4月份最多;空间分布上由1960年代的沙尘暴大值中心在郑州中西部地区而逐渐向中东部到东北部地区转移。郑州市沙尘暴天气的沙源既有西北地区沙尘天气影响的重要因素,河南及郑州境内的黄土丘陵区、黄河滩区、垄状沙区、沙丘沙地等下垫面沙源对沙尘暴的发生也起很大的作用;1961-1995年代段,冬春季降水与沙尘暴发生有较高的负相关关系,该年代段前期和当季降水对沙尘暴的影响远远高于1996-2007年段。分析影响郑州市沙尘暴的天气形势、系统为:高空有强冷中心配合的较深西风槽,地面有庞大冷高压、冷锋和强烈发展的气旋;分析郑州市沙尘暴气候演变特征的影响因素,其气候原因与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冬季变暖和春季气旋活动减少,冷暖空气互相作用的对流过程减少有关;近年来我国、我省和郑州本市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省外省内的沙源都得到遏制,本地下垫面地表状况得到改善,对减少沙尘暴的发生也有着较大贡献。
  • 摘要:选择冬小麦半冬性和弱春性品种进行灌浆速度测定,同时选取相对应时间里平行观测的气象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日照是影响灌浆速度的主导气象因子,温度是限制因子,其它气象因素的影响一般为间接作用;弱春性品种灌浆期间的气象指标低于半冬性品种,差别主要在于对温度的要求。生产中慎用大粒型的半冬性品种;良好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利于提高灌浆效率;协调好“源”、“流”、“库”的关系,可充分发挥气候条件的潜力,提高小麦籽粒重。
  • 摘要:利用十堰市7个代表站1953年~2006年的月降水资料和月气温资料,用Z指标、降水距平百分率(R指标)等传统的干旱等级划分方法,并考虑到造成干旱的不仅是降水一个因子,气温也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特引入了P指标对夏季干旱进行了划分。R指标和Z指标在夏季不能真实反映十堰干旱实况,对大旱和特大旱的反映程度比实况要轻,而对时间较短或者干旱期间有短时强降水的干旱则根本反映不出来,而P指标反映较好。揭示了该区域干旱发生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十堰是我国中部地区干旱频发地区之一,干旱存在自身的周期性和连续发生的规律;地理分布是北部重于南部。造成十堰干旱的主要天气系统是东亚大槽、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压(大陆高压);这三个系统经常是交替影响并控制我市,春季主要是东亚大槽的稳定;夏季副热带高压控制为主、大陆高压控制次之;秋季是大陆高压控制为主、副热带高压控制次之。
  • 摘要:本文通过对汶川大震前的21个月,21个月和10个月,在川渝地区出现的较长期高温热浪,严重干旱和暴洪(简称奇热奇旱奇涝“三奇”)并使下垫面生态气象出现奇差等大气物理现象的空前异常的分析,发现汶川大震恰处“三奇”中心西部边缘,大震并发生在“三奇”后21个月和10个月。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物理机制,并提出孕震地球物理过程和“三奇”大气物理过程可能存在某种“能”和“力”的交织影响假设。具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
  • 摘要:1960年以来淮安市及江淮大部分地区明显干旱的年份有1966,1973,1978,1988,1995,2004年,针对这6年干旱年,通过对1960年以来74项环流特征量资料分析发现:上一年南方涛动指数持续偏低对应次年干旱机率较大,有一定的指示性。而大西洋欧洲环流E和C作为辅助南方涛动指数能提高干旱预测准确率,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本文从短期气候时效角度,研制了干旱年与否预测方法式(1)、式(2):Sij-Spij=△Sij (△Sij<0且△Sijimin≤-20)Eij≥8 (J≥4)(1)(i=4,5,6,7,8,9;J=1,2,3,4,5,6)Sij-Spij<0Cij-Cpij>0(J≥6)(2)(i=1,2,3,4,5,6,7,8,9;J=1,2,3,4,5,6,7,8,9)式(1)、式(2)中i表示月份,J表示月份个数,Sij、Eij和Cij分别表示某年该月的南方涛动指数、大西洋欧洲环流E和C,Spij和Cpij则分别表示该月南方涛动指数和大西洋欧洲环流C的常年值,△Sij、△Sijimin分别表示某年该月南方涛动指数距平值及某年最小距平值。综合运用式(1)、式(2)预测方法,可在10月中旬前期得出来年是否为干旱年预测结论,且预测拟合率达100%,效果较好。因此,便于各级领导和有关方面提前进行工农业生产规划、布局及安排,使干旱灾害损失减小到最低。
  • 摘要:西藏自治区干旱发生较为频繁,对农牧业生产影响很大。但是西藏地域广阔,基础台站少、观测资料不足造成传统的旱情监测手段误差比较大。西藏气象局一直没有一种比较准确的方法对旱情进行监测,鉴于近年来遥感技术在旱情的监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本文利用拉萨接收站接收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资料,根据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旱情指数,提取了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温度(Ts),构建NDVI-Ts特征空间,发现构建的特征空间符合Pricehe和Carlson研究成果,因此将依据该特征空间设计的温度植被旱情指数作为旱情指标,建立适合西藏的旱情判别模式。并以2005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西藏地区卫星资料为例,进行旱情的研究,通过与实时的气象资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利用温度植被旱情指数(TVDI)法对西藏地区进行干旱动态监测是可行的,该项研究填补了西藏气象局在干旱业务监测中的一项空白。
  • 摘要:江苏省镇江市地处长江下游南岸丘陵地带,特殊的地形条件导致了丹徒区部分和句容市旱灾频繁发生。本文利用1961年~2005年共45年的气象资料入手,以中国气象局2005-2006年颁布实施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为基础,引进了≥3个月平均降水距平的概念对镇江市45年中发生的干旱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一般性干旱、重旱、特旱共26年35次(有的年份重复出现干旱),其中一般性干旱13年19次;重旱9年11次;特旱4年5次。一般性干旱不会造成灾害,而造成灾害的重旱和特旱是14年16次。本文还利用民政部门的灾情记载对重旱和特旱造成的灾害进行了统计和评估。
  •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增温明显,我国北方地区增温也相当明显,增暖的同时,华北地区进入少雨阶段,干旱趋势加重。本文为了研究区域干旱特征,利用华北地区104个国家基本气象站的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华北地区年和季节平均降水量的特征,并提出了描述干旱区域性特征和强度特征的指数——区域干旱指数(Spatial Drought Index,SDI)和区域强度指数(Drought Intensity Index, DII),其物理意义分别是华北全区降水负距平的站数占全区总站数的百分率和(5级旱涝指数中)出现4级和5级干旱等级的累加和与全区总站数均达到5级干旱强度的累加和的比值。SDI和降水量之间存在极好的反相关关系,即当降水偏少时,SDI通常比较大,降水偏多时,SDI一般很小。对华北地区几个典型强干旱年,如1965、1972、1997和1999年,对应的区域干旱指数SDI和DII的数值都很大,表明SDI能够描述干旱的区域性特征,而DII可以描述区域干旱强度特征。SDI和DII极端最大值均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表明了90年代干旱分布最广,强度最大。SDI和DII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而且呈逐年代上升现象。小波分析表明,两个指数不仅存在明显的2-3a的年际变化,同时还存在准8a、准12a、准16a的年代际变化,两个指数的变化周期接近,表明存在区域性干旱时,干旱的强度也比较大,二者有同步变化的特点。
  • 摘要:本文分析了50多年来春季北半球500hPa环流指数与春季洪泽湖入湖水量的关系发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为副高)强度指数大于180,入湖水量大于130×108m3;入湖水量小于8×108m3,有80%极涡强度大于44hPa。本文将月入湖水量分级作为预报量,利用北半球500hPa环流指数月平均值的变化找指标作为预报因子,建立了月入湖水量长期预测方法。方法通过试用效果较好,是湖区春季枯水预报方法中有实用价值一种。
  • 摘要:本文利用火星冲日资料,分析了兴安盟地区8个站点最近52年的月降水量时空变化规律,得出距离地球最近的火星冲日时期与兴安盟地区干旱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在最近几年的短期气候预测中应用,尤其是重大灾害年的预测,效果非常显著。用未来火星冲日资料可以做兴安盟地区干旱、洪涝及白灾的长期气候预测。并且,给出了本世纪之初的2020年前兴安盟地区气候预测情况表。
  • 摘要:利用呼伦湖湿地的气象资料、水体面积、水位深度和生态环境等资料,回归统计分析表明:(1)呼伦湖湿地近45a来的气候变化呈现出暖干化趋势,并且是造成水资源短缺和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重要原因。(2)呼伦湖水域 面积和水位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一致。水域面积和水位变化率分别为34.78km2/10a、0.27m/10a。且1959~1963年、1983~ 1991年为缓慢的增加(上升)时期,1964~1982年、1992~2006年为逐年减少(下降)时期,21世纪初至今减少(下降) 幅度最大。(3)降水量与湖面面积、水位呈正相关,年及四季降水量增加10mm,湖面面积约增加2~19km2。气温和蒸发量与湖面面积、水位相关为显著的负相关,年及四季气温升高1℃,湖面面积约减少28~80km2,水位约下降4cm左右。(4)受显著的暖干化影响,湖周边沙漠化面积已超过100km2;到1997年草场的退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场总面积的30%以上;1974年以来植被的盖度降低15%~25%,连续干旱的2003~2005年与降水量较多的2002年相比,克氏针茅高度降低11cm,羊草、苔草、多根葱和小针茅降低2~4cm;草地初级生产力下降30%~50%;优良牧草比重下降,严重退化草场的产草量不足原来的20%。
  • 摘要:四川盆地一年中的的干旱有春、夏、伏旱三种,年旱由它们组成。本文分析了年干旱的特征;变化规律;年代际变化状况;与太阳黑子相对数峰值、谷值年和周期曲线类型的关系。
  • 摘要:选取1953~2006年准噶尔盆地南缘石河子垦区3个地面观测站的资料,对比分析了沙尘暴、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沙尘暴和大风之间的关系及沙尘暴发生时的最多风向和最小风速指标。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石河子垦区沙尘暴与大风的地理分布刚好相反,沙尘暴多的地方大风较少,北部莫索湾沙漠边缘一带为沙尘暴高发区;但有着基本一致的气候变化趋势。沙尘暴发生时的最多风向为西北风,引起沙尘暴的最小风速指标大于10m/s。
  • 摘要:对2006年云南夏季严重的高温干旱的成因进行析,结果表明:干旱同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位置偏西、偏北,不利于将孟加拉湾等地的暖湿气流带到云南、四川等地,使这些地区7~8月降水明显偏少;亚欧地区经向环流偏弱,纬向环流偏强,中高纬地区大气环流以纬向环流占优势,不利于冷空气向南方地区输送;阿拉伯湾、孟加拉湾、南海及云南、四川等地的OLR值偏高,对流活动受到抑制,不利于水汽的输送及降雨的产生;850hPa温度场上,云南多处于高温暖区内,7~8月无明显冷空气影响云南。
  • 摘要:应用1982-2003年NOAA-AVHRR NDVI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和1985-2000年民勤县作物物候期观测和产量资料,借助于GIS技术,在识别春小麦种植区的基础上,分析了其生长季累积平均NDVI与产量的相关关系,并采用时滞互相关法分析了月际尺度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与春小麦NDVI的相互关系,建立了春小麦生长季累积平均NDVI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模型。结果显示:民勤县春小麦生长季累积平均NDVI与单产产量极度相关;春小麦的NDVI与月际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降水同步,而滞后于日照时数1个月,且气温和降水对春小麦NDVI影响时效为1个月,日照时数为2个月;近年来气温升高、日照时数延长和降水增多有利于春小麦NDVI的增加。
  • 摘要:用1960至1999年全区31个观测站的逐月降水资料,采用H指数作为干旱等级划分标准,将各地区的干旱情况分为4个等级,把雅鲁藏布江流域主要农区格点化后,以各格点中达到干旱站点的多少为权重,求出格点中干旱的发生面积。通过对40年资料分析,发现我区干旱面积在不同季节有其不同的变化特征。
  • 摘要: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设计了一个控制试验和一个敏感性试验。模拟分析黄河源区草地农牧化对局地气候环境的影响,得到一些初步结论:在全球增暖的大背景下源区草地农牧化引起源区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升高,平均日较差增大;源区农牧区降水以增加为主,周围地区以减少为主;源区空气湿度、土壤湿度明显减小;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小,增加的降水大部分随地表径流流失;农牧区感热通量增加,潜热通量减小,有效通量增加。源区植被改变对气候环境的影响状况不同于其它地区
  • 摘要:通过介绍Airda3000Q型风廓线仪的工作原理和测量精度,利用风廓线仪和气球同步探测风场资料对比,分析了风廓线仪探测风场资料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在稳定天气过程中,由于风廓线仪的探测盲区和地物杂波的影响,自地面至高空200m范围内,廓线仪探测的风向、风速与气球探测的风向风速值有一点偏差,200m高度以上风廓线仪和气球探空所测得的风场廓线虽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在复杂天气过程中风场廓线形状出现较大偏差,主要原因是由于气球探空资料在各高度层之间的整体续性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而风廓线仪的观测资料无论在各高度层之间还是整体续性方面都明显好于气球探空,这与在较高海拔地区,气球观测期间的大气局部不稳定有关,由于气球在经过某高度层时的取值明显受到当时大气层局部小湍流活动或者较强的下沉或上升气流对气球的影响,使气球探空的经过该点时的位移与其相邻的两点之间的出现明显的较大的飘逸,从而造成气球在某个高度范围内的风资料观测值出现较大偏离,但由于探空气球的资料不连续,无法准确判断气流扰动情况。而风廓线仪获取得不同高度上的风资料是10min内的平均观测值一般不受小范围的空气扰动而出现较大偏离,另外,风廓线仪的观测是连续的,每组观测值之间只存在10min的时间差,可以通过对前后几组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当时气流的扰动情况,因此,风廓线仪探测在资料的连续性和分析气流扰动情况,尤其是大尺度湍流活动方面更有探空气球不可替代的作用,风廓线仪观测资料的可靠性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摘要:选取祁连山区的14个气象站,利用这些站点1960-2005年的逐月积雪深度的常规观测资料,选取最大积雪深度,采用趋势系数、变化速率、SSA等方法,分析了祁连山区最大积雪深度的季节和年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祁连山区春、秋季和年的最大平均积雪深度呈现出由南向北递减的分布,而冬季的最大平均积雪深度却呈现出由南向北递增的分布。各个季节的最大平均积雪深度的分布都表现为由祁连山东段向西段递减的特点。近46a来,从区域整体来看,祁连山区的最大积雪深度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但从祁连山区各个站的情况来看,祁连山区中西段的最大积雪深度趋于变浅,而东段的趋于变深。春、秋季,祁连山的东段是易于出现积雪深度异常的区域,而冬季的异常区则位于祁连山的西段。祁连山春秋季和冬季最大平均积雪深度变化的主要周期分别是5年和11年左右;年平均积雪深度的周期以6年左右为主,与春秋季比较接近。
  • 摘要:本文利用2004年16天合成的250m Terra MODIS 和 Aqua MODIS 植被指数数据集(MOD13Q1 和 MYD13Q1),对Terra MODIS 和 Aqua MODIS之间单波段反射率及植被指数进行了初步比较,根据对整个研究区均值的相关性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Terra MODIS 和 Aqua MODIS 单波段反射率及植被指数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植被指数较单波段反射率相关性更高些。其次,Terra MODIS 和 Aqua MODIS 单波段反射率及植被指数间存在细微差异,Terra MODIS 单波段反射率值普遍较 Aqua MODIS 值低,但 Terra MODIS植被指数值普遍较 Aqua MODIS值高。不同时段 Terra MODIS和Aqua MODIS单波段反射率及植被指数间差异不同,植被指数在冬季差异最大,而单波段反射率则在夏秋季差异较大。植被指数在非生长季节较生长季节差异大,而红、近红及兰波段反射率在生长季节较非生长季节差异大。 不同植被类型 Terra MODIS 和 Aqua MODIS 间植被指数差异同总体规律相似,但单波段反射率间差异较为复杂,草 甸、草原无论是植被指数还是单波段反射率两种卫星的差异均比其他几种植被类型小,而阔叶林和一年两熟作物则差异相对大些。
  • 摘要:本文利用最新L波段雷达在敦煌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大气边界层特征,结果表明:在极端干旱区敦煌,在夏季典型晴天,对流边界层可以高达3700m,这远高于一般地区1-2000m的高度。这一结果表明在西北干旱区的确存在类似低纬度的深厚大气边界层,这对于天气气候模式的改进有重要的影响。
  • 摘要:蒸发量是研究水分平衡和气候变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本文利用甘肃省4个不同气候区代表站1971-2000年的实测气象资料,分析了近30年来各站潜在蒸发量及20cm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特征,同时通过分析各站主要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影响各站潜在蒸发量及20cm蒸发皿蒸发量的主要气象因子。结果表明:近30年来,从暖干区向冷湿区,蒸发皿蒸发量依次从明显的增加趋势逐渐转变为弱的减少趋势;湿润区潜在蒸发量变化不大,而暖干区的潜在蒸发量表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冷温带干旱区潜在蒸发量表现为弱的上升趋势。各气候区中蒸发的影响因子有所不同,在暖干区最低温度和日照时间是影响蒸发皿蒸发量的主要气象因子,风速的显著减小是导致潜在蒸发量显著减少的最重要原因。无论是干旱区还是湿润区,风速都是导致其潜在蒸发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
  • 摘要:植被指数被广泛应用于监测干旱状况,特别是在干旱地区,植被活动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具有很好的实用性,然而,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利用卫星数据充分研究。为了更好理解植被指数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以位于陇东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为例,利用1982-2003年旬合成NDVI时间序列数据和80年代以来陇东地区降水、气温和土壤湿度数据,对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气候因子之间关系进行详细分析,探讨植被指数对干旱的响应。结果表明:NDVI对降水的响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生长季(4-10月)初期和末期,NDVI对降水的响应不敏感,在植被生长旺盛期,NDVI对降水的变化敏感,且植被对降水的响应存在2-3个月的滞后效应。NDVI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表现为在不同月份的响应不同,在生长季初期为正相关,相关性较小,主要在生长旺盛期相关性较强,为负相关,这种相关性也存在1-2个月的滞后性;NDVI与土壤湿度的关系和降水相似,表现为NDVI对土壤水分的响应在生长旺盛期较强,生长初期和末期关系不明显。植被指数对干旱的响应还表现为越是干旱的地方和年份,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时间越长,响应速度越快。NDVI是指示植被水分状况的一个较好指数,但是在利用NDVI监测干旱时要考虑区域性和季节性。
  • 摘要:利用常规的天气图、卫星云图、湿位涡和Q矢量等,对2007年4月30日和2007年5月2日发生在毛乌素沙地的两次沙尘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层低层MPV1<0中尺度对流不稳定区的生成,为干对流的发生提供了不稳定能量条件;来自上游对流层中高层的干侵入和扰动干侵入在沙尘天气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流层低层由Q矢量辐散、辐合激发生成的次级环流为沙尘天气发生发展和维持提供了动力机制。在对毛乌素沙地中β尺度沙尘暴的预报预警过程中,同时应考虑下沉对流有效位能的作用。
  • 摘要:在能量平衡估算蒸腾速率的基础上,结合大气水势和叶、气阻抗的估算,建立叶水势的遥感估算模型。应用CI-301光合作用仪观测的作物生理参数和气象参数,验证了遥感叶水势的反演精度,以及叶水势对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干旱和作物生理干旱响应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遥感反演的叶水势是反映作物干旱情况的很好指标,它不仅能够很好地反映作物生理干旱特征,也能够反映气候干旱特征;反演的叶水势的相对误差在3.2%~17.3%之间,说明遥感估算的叶水势可以用于干旱监测中,以评估作物水分胁迫。在甘肃省的干旱年份2005年,5月份的叶水势在-2~-3Mpa之间,6月份的叶水势在-2Mpa左右,其反映的干旱程度与植被种类有关。
  • 摘要:本文利用澳大利亚气象局与澳大利亚科学院(CSIRO)正在联合发展的ACCESS(Australian Climate Community Climate Earth System Simulator)计划中的陆面过程 模式—CABLE (CSIRO Atmosphere Biosphere Land Exchange, Kowalczyk et al., 2007[1]), 用Ngo-Duc[2]等订正过的NCEP/NCAR全球1°×1°格点数据作为强迫资料,模拟了1950—2000年的全球陆面过程特征。模式的输出结果时间间隔为6小时,格距为1°×1°。本文初步将CABLE模式的模拟结果与目前世界上应用较为广泛的其他模式和一些观测资料的结果从进行了比较。从分析结果看来,在能量、水和碳循环等陆面过程要素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尺度方面,目前的非耦合CABLE模式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同时,对于目前比较关注的河流径流和土壤湿度等水循环问题,CABLE模式在模拟我国的长江、黄河中下游的河流径流的量级和变化趋势方面,由于河流的不同部分结果与观测结果略有差异。期待在将要加入的河流径流方案的CABLE模式能够更好的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 摘要:利用1960--2006年黑河流域13个气象站,地面气温.降水等观测资料,对该流域降水的气候年代际特征及干旱变化的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流域降水量,由于受地形地貌、海拔高度和不同尺度大气环流的影响,流域内降水分配极不均匀,南北差异很大,呈现为东南多西北少,但降水日数的年月分布和流域的地理分布与降水量分布基本一致。总体上变化均呈波动性上升状态。同时,对2000年承担黑河流域分水的预报任务后,制作的黑河流域降水预报服务系统输出的24-48小时降水量预报过程的准确率,进行了TS评分检验.证明该系统对黑河流域的降水具有较强的预报能力,预报产品在气象服务工作中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也为今后的精细化预报业务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 摘要:在台风“碧利斯”的影响下,桂林出现了连续性的暴雨降水,特别是桂林南部县出现连续性大暴雨、特大暴雨降水过程,是广西的大暴雨中心之一。本文通过MM5对“0604”号热带风暴“碧利斯”进行数值模拟,并对这次台风过程进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桂林南部的局地暴雨产生于涡度、散度、垂直速度和水汽通量散度等物理量的高低层配置非常有利的形势之下,同时,桂林附近的地形条件对于桂林局地暴雨的增幅作用也非常明显。
  • 摘要:应用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模式MM5及NCEP资料和高空地面资料,模拟分析了2006年1月28日发生在河南省的一次大雾天气过程,结果发现:雾体最强的时段是在日出后的1-2h内,相对湿度下降的拐点滞后于气温回升的拐点2h左右;先出现贴地逆温再出现大雾,逆温最强的时段也是雾体最强的时段,逆温层顶始终覆盖在雾体上方;近地面的微风和风向的转变,有利于雾体的形成和向上发展,风向转变的时间也是雾体形成的时间;增温、减湿和逆温层的破坏是大雾消散的主要原因。
  • 摘要:GRAPES是中国新一代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使用GRAPES中尺度模式产品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检验了2005、2006年汛期发生在长江流域的11次主要降水天气过程,得到:GRAPES模式对于长江流域的预报,无论是降水、天气形势还是物理量都有比较强的预报能力;GRAPES模式对级别较大的降水预报容易出现漏报,而不易出现空报,对于10毫米以下的雨区预报比较准确,而对于大于50毫米的雨区预报,尤其是大于100毫米的降水中心存在较大的偏差;对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预报比实际情况偏南、偏东;对于水汽通量散度的预报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
  • 摘要:使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T106L19模式的客观分析场,采用增长模繁殖法,分别进行了单分析-多模式和多分析-多模式集合预报个例试验,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检验。结果表明,引入模式的不确定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单分析—单模式的预报技巧,但同时存在不足之处;既考虑了初值不确定性又考虑了模式不确定性的多分析-多模式集合,比只考虑了模式不确定性的单分析—多模式集合优越;就本文的试验而言,初值的不确定性比模式的不确定性对于最终集合预报技巧的提高更重要;无论是多分析-多模式集合还是单分析-多模式集合,在集合总成员数不变的条件下,并不是引入来自另一个模式的集合成员越多越好,就本文的试验而言,引入4个或2个来自T63L9模式的成员就可以达到充分提高预报效果的目的,而继续增加成员数对于最终集合预报效果的提高并不明显甚至下降;最后建议在制作多模式集合时,最好使用分辨率相当的数值模式。
  • 摘要:文中利用卫星和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地区总云量和低云量的分布及华南沿海、华东地区和北方地区的云量垂直分布。利用CREM模式模拟了中国地区的云量,并初步分析了模拟误差的原因。中国地区总云量和低云量的分布存在东部大西部小、南方大北方小的特点。总云量和低云量中心从四川盆地沿云贵高原东侧向东南方向延伸至华南沿海大部分地区。华南沿海云量垂直分布中心位于440-680hPa气压段。华东地区则位于310-560hPa气压段,较华南沿海要高一个气压段。北方地区的云量垂直分布中心在112°E以西位于310-680hPa,以东则位于680-1000hPa气压段。模式能较好地再现中国地区总云量和低云量的分布形势和演变趋势。模拟的云量垂直分布跟观测也较为一致。但是模式对中国地区的总云量和低云量模拟系统性偏小20%。对北方地区的云量垂直分布模拟偏小明显。且模拟的华南沿海云量垂直分布中心偏低。初步分析认为这种云量大小的误差的原因是模式云量诊断方案的经验系数值不适当。利用从海洋性层状云和赤道深对流云分析得到的经验系数来对中国大陆性层状云进行模拟必然会影响模拟效果。而华南沿海云量垂直分布中心偏低是由云量诊断方案的特点及其经验系数值和华南沿海中低层相对湿度差别较大这一分布特点共同造成的。
  • 摘要:利用一组高分辨率的卫星观测资料,研究了中尺度地形,特别是中南半岛长山山脉对南海夏季区域气候的影响。分析表明,当夏季暖湿、不稳定的西南季风接近长山山脉时,由于地形的强迫抬升作用在山脉的迎风一侧形成强降水区,而在山脉的背风一侧、南海西部则形成无降水区或降水量相对较少的区域。另外,盛行的西南季风气流绕过长山山脉的南端,在越南东南沿海明显形成一支边界层低空急流。这支低空急流通过其引起的蒸发冷却和沿岸上翻流在其北侧形成一片冷海水区,该冷水区的形成反过来又对其上的热带对流活动产生影响。研究还表明,南海中部夏季降水分布呈现东多、西少东西向分布不均匀特征,而降水这种东西向分布不均匀形成可能与中南半岛上中尺度地形的作用有关,严重低估中尺度地形的影响可能是造成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模拟南海季风夏季降水时存在严重误差的主要原因。
  • 摘要:采用实测资料,计算了1986年7月至12月,东海和南海观测海域海~气界面热量交换。结果表明:7月至9月上旬,大气向观测海域输送热量是主要现象;9月中旬至12月,观测海域向大气输送热量是主要现象,东海比南海强,主要贡献来自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受冷空气影响时,感热通量重要;在热带辐合带和热带气旋系统内,海~气界面热量交换强烈,热带辐合带和热带气旋对海洋响应为主。结论:1986年东海和南海观测海域海~气界面的热量交换,9月中旬至12月比7月至9月上旬强烈,东海又比南海强烈。在热带辐合带和热带气旋系统内,海~气界面热量交换均非常强烈。
  • 摘要:通过2008年深圳出现的暴雨到大暴雨典型过程的气象服务事例,总结专业服务方法,利用密集的自动站网监测数据、分区预警的发布,研究更好地将气象服务融合到行业的经营与决策活动中、体现出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的精细化服务方法,从而发挥出专业气象服务的更大效益。
  • 摘要:以阳江地区区域气象站和海边的2个80m梯度观测塔资料为依据,对该地区海陆风特征及其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阳江地区海陆风与季风关系密切,主导季风影响明显区域,海陆风要少,反之且相反。海陆风与山谷风叠加可以达到离海岸线70~75km的内陆地区,但并不能越过云雾山。陆风维持期间,在沿海海湾地区形成辐合区,这个辐合区造成了下流地区4~7月多雨中心,海风所对应的“喇叭口”成为阳江4~7月另外一个多雨地区,这些都是阳江成为广东省暴雨中心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如海陆风环流没有受到破坏,阳江沿海地区不会有高温天气出现。
  • 摘要:通过对1997~2006年汛期(4~9月)广西锋面暴雨天气过程的物理量合成分析和诊断分析,研究、探讨造成广西锋面暴雨的物理背景场的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
  • 摘要:2007年4月17日,广西遭受47年来最强飑线袭击,全区自北向南出现大范围强对流天气。本文利用柳州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本产品及导出产品,结合中尺度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和大尺度天气形势背景,对这次强对流过程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低层切变、低层至中高层的极不稳定以及地面冷锋南移和冷空气的入侵,是此次飑线过程的触发条件。(2)强风暴的雷达回波系统表现为一个尺度较大的波浪型飑线回波带,带的前缘处是高的反射率因子梯度区,带的后侧有入流急流和弱回波通道相配合,前部入流一侧的弱回波区和悬垂结构不是十分显著,带的两端不存在气旋式和反气旋式的旋转。(3)强回波前缘的弧形边界,表示有强盛的入流和上升运动,使强对流天气得以长时间维持,弧形顶点处风速最大。(4)回波的合并将促使回波发展增强,回波的交汇点附近常出现强天气,强回波前缘发展迅速的对流单体最容易产生强天气。(5)阵风锋及条带状的合成切变可以作为雷雨大风天气临近预报的重要指标。
  • 摘要:神经网络、卡尔曼滤波、逐步回归是数值预报产品释用的三种常用方法,但是这三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本文利用欧洲、日本、t213数值预报产品的客观分析场、南宁市及下属县共九个站的单站温、压、湿等资料建立了强大的预报因子库,并通过对比分析神经网络、卡尔曼滤波、逐步回归三种预报方法的预报效果,建立了九个站的最高、最低温度预报方程。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在南宁市的温度预报中,冬季神经网络和卡尔曼滤波的加权平均的预报效果是最好的,而夏季卡尔曼滤波的预报效果是最好。
  • 摘要:本文利用TM遥感资料对黄土高原地区试验区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并选择不同尺度的DEM进行该区域坡耕地的提取,研究不同比例尺DEM对提取该区域坡耕地提取精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对利用TM为资料源进行分类的土地利用类型结果(分辨率为30米)进行坡耕地提取的试验中,1:5万DEM(分辨率为25米)基本上可以满足坡耕地提取精度要求,而1:1万比例尺DEM虽然其坡度提取精度远远高于其他比例尺DEM,但是由于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特别是耕地的分布受地形影响较大(耕地多分布于坡度较小、面积较大的黄土峁上),其详细的地貌描述并不能显著的提高坡耕地的提取精度,另外在土地利用类型成果30米分辨率的制约下,1:1万DEM不能发挥其高精度的优势,相反会增加结果的冗余以及计算量,因此不适合大范围坡耕地的提取。而25万DEM在该研究区域对于地形的平滑太大,基本无法进行有效的坡耕地提取。
  • 摘要:选取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延安市宝塔区,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监督分类的方法得到1997年-2004年间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分类图,并结合坡度图,分别提取1997年、2004年的坡耕地、坡林地、坡草地和坡园地,对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坡度分异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在1997年至2003年这6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33.1%,林地增加了10.1%、草地增加了20.6%、果园面积增加了33.3%,使该区域生态环境整体得到改善;(2)耕地减少的面积主要集中发生在坡耕地部分,其中>35°、25°-35°这两个等级减少的幅度最大,>35°减少了55.5%,25°-35°减少了51.2%,减少的坡耕地,基本上都是转变成了坡林地、坡草地、坡园地。然而,耕地总面积减少的同时,基本农田所占比例是在增加的;1997年<15°的基本农田在所有耕地中所占比例为29.1%,2004年该比例上为38.8%;这一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该研究区“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 摘要:由于小波变换在时、频两域都具有表征信号局部特征的能力,对高光谱波谱维进行小波分解能够同时保留信号高频与低频信息,利于高光谱遥感光谱域噪声的去除。本文采用小波分解与重构法对高光谱遥感光谱域进行去噪,选择Symlet8小波基函数,应用离散小波分解对高光谱图像中提取的反射率光谱曲线进行小波分解,选择分解层数为2,在去除D1和D2高频分量后进行小波重构,得到去噪后的反射率光谱曲线,经去相关法计算的信噪比结果显示,高光谱图像质量得到一定提高。
  • 摘要:针对大尺度区域的植被信息提取,由于范围广阔、地形复杂、气候迥异,分类精度的提高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常用的分类方法中,监督分类的精度较高,但是训练区的选取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本文基于植被的光谱特性(植被指数NDVI)、辅助信息DEM和GIS数据,采用分区处理,利用植被物候知识与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对青南高原进行植被信息提取,并进行了分类精度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进行分类后,能达到较高的分类精度且方法可行。
  • 摘要:通过对MODIS反演的地表温度与四川盆地自动气象站观测的准同步地面空气温度Ta和0cm地温Ts的相关分析,发现:卫星反演地表温度LST分别与Ta和Ts的相关系数稳定性都不好,不同卫星过境时间的相关系数差异很大。但(Ts-LST)与(Ts-Ta)却有着既显著又稳定的线性相关,不同卫星过境时间的相关系数都达到0.8以上,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基于卫星反演地表温度和空气温度的地温统计模型,其标准误差为4.85°C.
  • 摘要:三维虚拟景观是数字景区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结合无人机遥感技术,探讨采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应用三维建模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构建三维虚拟景观的方法,主要包括遥感影像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建筑物三维建模,三维虚拟景观生成等。
  •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雷电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研究雷电发生发展的分布特征和规律,实现雷电灾害可视化分析,对减少雷电灾害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建立雷电灾害可视化分析系统VASOLD(VisualizedAnalysis System Of Lightning Disaster)的必要性,介绍了雷 灾、雷暴日、闪电等雷灾相关数据来源,以及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各个模块的功能特点,论述了 VASOLD 开发 所运用的各种可视化技术和实现要点,最后分析了系统的技术特点及发展应用前景。VASOLD 的特色在于首次采用图表、GIS 专题图、等值线图和色斑图等多种可视化方式展示雷电灾害相关数据,并解决了处理大批量闪电数据时的速度问题,有较好的创新性和实用价值。
  • 摘要:2008年7月15日凌晨~17日08时,吉林省中东部地区普降大到暴雨,本文从天气形势和天气系统、物理量场、雷达回波、卫星云图等方面,对这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总结,探讨引发暴雨的天气条件,给出预报着眼点,为预报夏季暴雨过程提供参考
  • 摘要:本文利用1952~2007年长序列的雷暴观测资料和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常州雷暴的变化规律、周期特征以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常州雷暴的预报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雷暴日数年代际、年际、月际间差异显著。雷暴日数总体在波动中呈显著减少的趋势。夏季为雷暴高发季节。雷暴集中出现在4~9月,其中7、8月为雷暴高发月。(2)常州年雷暴日数分布主要表现为12a(年代际)震荡周期贯穿在整个56年里;1952~2004年存在着非常明显7a左右的次周期特征;另外56年里还存在3~4a的小周期特征。(3)常州雷暴的雷达回波基本反射率因子在30~65dBz之间,回波顶高为6~17km。(4)常州雷暴雷达回波移向主要有五类:西南东北向、东南西北向、西北东南向、旋转、局地生成。(5)常州市产生雷暴天气的500hPa环流形势主要有5种:西北气流型、冷涡型、西风槽型、副热带高压型、台风型。
  • 摘要:利用天气学原理和方法,对南通暴雨的天气形势做出统计分型,并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1°×1°的NCEP再分析资料,对南通地区1990~2003年的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归纳出产生区域性暴雨的物理量特征和预报着眼点。并对2003年7月5日发生在南通的强暴雨形成的物理条件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结果对今后开展暴雨预报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摘要: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自动观测站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对2007年5月5日到6日江苏省自北向南先后出现的雷雨、雷雨大风、冰雹天气进行较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冷锋前大范围的轻雾,江苏东部沿海的辐射大雾,对强雷暴天气的出现起到预警信息;低层增温增湿为强雷暴天气的产生提供了足够的能量,高低空冷暖的配置形成强烈的不稳定层结,为这次天气过程提供了热力和动力条件;云团相互合并成一个类椭圆形对流云团,导致了强雷暴天气的发生;回波带的南压东移过程中,在其南端不断有对流单体发展,强单体的不连续性造成了所经之地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和冰雹。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